社会工作理论梳理
社会工作原理知识点梳理
社会工作原理知识点梳理社会工作是一门旨在改善个人、家庭和社区的福祉,并促进社会公正的学科。
社会工作专业者通过与个体、群体和社区合作,致力于解决他们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和挑战。
社会工作原理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基础,它包括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指导社会工作者在处理问题时更加有效和专业。
本文将对社会工作原理的关键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原理。
1. 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关注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的发展。
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不同的发展理论,以便为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帮助。
2.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者需要考虑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组织环境,以便综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3. 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原理之一,它强调平等、权利和公正。
社会工作者需要致力于推动社会正义,并与弱势群体合作,争取他们的权益。
4. 社会工作伦理:社会工作伦理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道德准则和原则。
社会工作者需要遵循职业行为准则,保护客户的权益,保持专业的行为和态度。
5. 客户评估和干预:客户评估和干预是社会工作的核心工作内容。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评估和干预技能,能够准确地分析客户的问题,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服务。
6. 授权和赋权:社会工作的目标之一是帮助个体和群体获得授权和赋权,提高他们的自主性和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支持和培训,帮助客户发展自己的能力,并在决策过程中给予他们权力。
7. 危机干预:危机干预是社会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应对个体或群体面临的紧急情况。
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危机干预技能,能够快速反应并提供紧急援助。
8. 社区发展:社区发展是社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促进社区的发展和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社会工作者需要通过组织和促进社区活动,建立社区资源和支持网络。
9. 跨文化敏感性:由于社会工作常常涉及到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个体和群体,跨文化敏感性变得至关重要。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就是行为科学得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得需求,安全上得需求,情感与归属得需求,尊重得需求,自我实现得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她得需求层次排列中,她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得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
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
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
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三、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得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得需要,即包容需要、得支配需要与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得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得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与预测她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得形成与个体得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她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得相互关系得需要.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她得1909年出版得《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她认为,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社会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
因此,人得自我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相互作用形成得,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得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想象; 3、自己对她人得这些“认识”或“评价”得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社会工作实践者的基础理论
1.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社会工作实践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尊重和
关注个体的尊严、权利和价值,以及对社会正义和平等的追求。
社
会工作实践者应该将个体的需求和权益置于首位,并通过提供支持、资源和服务来促进个体的自主和发展。
2. 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组成的,这些
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将个体
置于社会系统中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考虑到个体与家庭、社区和社
会的关系,并采取系统性的方法来促进社会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3.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依存关系。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关注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互动,考虑到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并通过改善环境条件来促进个体的福祉和发展。
4. 社会正义理论
社会正义理论认为社会应该公平、平等地分配资源和机会,并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利益。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致力于推动社会正义,通过倡导和实践平等、公正和包容的价值观来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5. 反压迫理论
反压迫理论关注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和压迫现象,并提倡与之抗争和抵抗。
社会工作实践者应该站在弱势群体一边,支持他们争取权益和改善生活条件,通过个体和社会层面的努力来打破不平等和压迫的循环。
这些基础理论为社会工作实践者提供了指导和思考的框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和挑战。
在实践中,社会工
作实践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理论,以达到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目标。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作为社会工作人员,理论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理论不仅能够指导实践,还能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文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帮助社会工作人员更好地开展工作。
1.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中常用的理论之一。
它主要关注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和发展是受到多种系统的影响,如家庭、学校、社区等。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分析客户的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干预与支持计划。
2. 弹性理论:弹性理论强调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评估和培养客户的弹性来增强其抗压能力,使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3. 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侧重于人的尊重和自我实现。
社会工作人员在实践中可以通过倾听和关注个体的需求和愿望,帮助他们发掘自身潜能,实现个人目标和幸福感。
4.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他人而形成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正面的榜样和社会支持,帮助客户学习和发展积极的行为模式。
5. 危机干预理论:危机干预理论强调在个人遭遇危机时提供临时的情感支持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使用危机干预理论中的技术和方法,帮助客户度过危机,恢复平衡。
6. 制度理论:制度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制度和结构引起的。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社会制度的性质和作用,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建议和改进方案,以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7. 家庭系统理论: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家庭成员之间的行为互动会对个体和整个家庭系统产生影响。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了解家庭系统的动态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提供家庭治疗和支持。
8.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基于个人对自身、他人和环境的认知和解释。
社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帮助客户重新认知和解释问题,促进客户的自我成长和变革。
9. 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对任期和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的发展和转变。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二、社会学习理论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四、镜中我理论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七: 九型人格理论八、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九、社会支持网络十、优势视角理论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十二、生态系统理论十三、社会化理论十四、活动理论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十六、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十七、社会系统理论十八、场地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学科,拥有丰富多样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干预社会现象,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1、心理社会理论心理社会理论强调个体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到内在心理过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会关注服务对象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其问题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2、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将个人、家庭、社区等视为相互关联的系统。
每个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又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者通过分析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措施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促进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潜能,而不是仅仅关注其问题和缺陷。
它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内在的能力和资源,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发现和发挥这些优势,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现实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言建构而成的。
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受到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会关注服务对象的话语和叙事,帮助他们重新建构对自身问题的理解,从而找到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改善生活状况。
个案工作的过程通常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等阶段。
在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初步联系,了解其需求和问题。
预估阶段则是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其个人情况、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
计划阶段根据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服务计划,明确服务目标和策略。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
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
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
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
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
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
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
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
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理论是指导实践的重要工具。
理论旨在提供分析、解释和实践方向,为社会工作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方法。
下面将介绍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并对它们的背景、核心观点和实践应用进行简要概述。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将社会系统视为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体。
它强调社会中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通过反馈循环和双向影响而产生系统性变化。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系统理论来理解社会环境和个人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来改善系统的功能。
二、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和转变。
这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根据个人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干预措施,以提供恰当的支持和帮助。
三、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人视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强调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它将个人的发展看作是由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应用生态系统理论来帮助个人建立健康的环境,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资源。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人通过观察他人学习和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它认为行为是通过社会交互和反馈而产生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使用社会学习理论来帮助个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积极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五、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将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联系在一起。
它认为,人们的情绪和行为是由他们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估所决定的。
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认知行为理论来帮助个人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六、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关注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认为,人的行为和情感受他们与他人的互动所影响。
社会工作者可以应用人际关系理论来帮助个人改善人际关系,建立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七、社会正义理论社会正义理论强调社会公平和平等的重要性。
它认为社会应该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并对社会不公正现象提供干预和变革。
社会工作理论梳理
四.社会系统理论
1. 主要来源:冯· 贝塔朗菲(Von Bertelanffy)的一般系统理论、结构功能 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系统理论 对社会工作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巨大影 响。
22
2.
主要观点:
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在功能上互相依 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整体系统;协调或 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 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当这个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个人的生存 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认知行为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也强 调社会工作者的教育者和伙伴的 关系,重视专业关系的建立,相 信服务对象改变认知错误的能力 及案主自决,并要求社会工作者 积极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合作。
18
三.人本主义理论
1.
理论来源:人本主义心理学、现象 学及符号互动主义等理论。
19
1. 主要观点:
它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 ,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 对个体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理解”和“解 释”建构起来。当人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 出现困难,问题便产生。
中 解释性理论 观 理 危机介入理论、 对社会工作实践本 介入模式理 论 身的性质、目的、过程 任务中心理论等 论
等进行一般说明
标签理论、社会 对人的行为与社会 过程的某一方面进行专 学习理论等 门解释
实践理论
社会工作的具体技 巧、操作方法
自由联想法、批 判式提问法等
7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类型
大卫•豪四分范式模型
12
2. 主要观点
①
心灵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人的 行为来自心理世界,即本能的驱动;个 人的经验、感受、思想、幻想与梦都来 源于无意识中,并且儿童时期存留与潜 意识中的某些痛苦的体验,使人格结构 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之间关系 失衡,从而导致产生病态行为。
社会工作相关理论
社会工作相关理论1.赋权理论。
该理论也被称为“增权理论”“充权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1) 个人的无力感(没有权能)是由压迫造成的;(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使个人无法实现他们的权能,但是这种障碍是可以改变的;(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赋权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消除环境的障碍,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增强他们的权能。
2.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依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往往都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而产生的。
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取向的社会工作,强调通过干预个人的社会网络来改变其在个人生活中的作用。
特别是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增加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3.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群体、组织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能力,包括天赋、知识、社会支持和资源,只要存在适当的条件,就可以建设性地发挥自身功能。
该理论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每个人都有尊严和价值,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并具有在困难环境中生存下来的抗逆力。
优势视角强调社会工作者在助人实践过程中关注的焦点应是服务对象个人及其在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而非问题和症状,改变的重要资源来自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个人的经验是一种优势资源。
4.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个等级构成。
马斯洛认为,人在低层次需求被满足后,会转而追求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
一一.优势视角
1.
§
理论来源:
20世纪80年代,在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 下,社会工作通过对问题视角和病态模 式的反思和批判,并立足于积极心理学 、抗逆力研究、叙事治疗、寻解导向治 疗等的发展成果之上,构建了优势视角 社会工作理论,在范式上颠覆长期占主 导地位的问题视角。
48
2.
①
主要观点:
优势视角涉及三个关键概念:优势、赋 权、抗逆力,认为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 种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 即使在逆境中也能找到优势。赋权就是 要推翻过去问他视角下的标签、思维模 式及价值等所有东西,连接服务对象及 环境,以发现新的改变力量的方法和过 程。抗逆力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 、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压力和挫折时 产生的自我纠正取向的“反弹能力”。
社会工作概论
第四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
• 第一节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与类型 • 第二节社会工作理论的流派
第四章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的结构 与类型
逻辑结构 类 型
3
一.社会工作理论的逻辑结构
1.
根据理论与经验的联系程度,大卫• 豪(D. Howe)之二分模型
4
• ①为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y for Social Work),是指解释人和社会本 质,人的行为产生和变化的原因以及社 会运用规则和机制的理论; • ②社会工作的理论(theory of Social Work),是指直接作用与社会工作实践 的,着重于对社会工作的实践本身的性 质、目的、过程、方法和技巧进行说明 的理论。
中 解释性理论 观 理 危机介入理论、 对社会工作实践本 介入模式理 论 身的性质、目的、过程 任务中心理论等 论
等进行一般说明
标签理论、社会 对人的行为与社会 过程的某一方面进行专 学习理论等 门解释
实践理论
社会工作的具体技 巧、操作方法
自由联想法、批 判式提问法等
7
二.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类型
大卫•豪四分范式模型
37
八.标签理论
1.
基础:这是以社会学家贝克等人的 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 理论。
38
2.
①
主要观点
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 与周围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 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 社会工作的任务: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 标定的过程来使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 题的人恢复成为“正常人”。
21
四.社会系统理论
1. 主要来源:冯· 贝塔朗菲(Von Bertelanffy)的一般系统理论、结构功能 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系统理论 对社会工作产生了并继续产生着巨大影 响。
22
2.
主要观点:
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在功能上互相依 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整体系统;协调或 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 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 当这个基本条件得不到满足,个人的生存 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
20
它认为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在价值上给 予服务对象中心地位,理解服务对象的“意义 世界”及其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重构自己的意 义世界。 人本主义理论在小组工作中运用最为广泛。 它认为小组过程是一个民主过程,要求社会工 作者对服务对象的需要具有同理心,相信他们 的独特性,视每个人为个体,并尊重他们之间 的差异性以及对自己经历的理解和解释观点。
39
②
九.社会支持理论
1.
理论来源:主要源自鲍尔拜的依附 理论,20世纪60年代社会支持网络 开始应用于精神病学的临床治疗。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社会支持 计划(Community Support Program)推进了社会支持网络的 应用。
40
2.
①
主要观点
社会支持是指意识到的和实际的由社区、社 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提供的工具性或表达性的 资源,可以分为感知性支持和给予性支持。 社会支持受发展因素、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的影响,各种社会支持构成了个人的社会支 持网络,决定了个人从网络中获得资源的途 径和数量,注重个人与环境间的关系状态, 分为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的社会支 持网络。
12
2. 主要观点
①
心灵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人的 行为来自心理世界,即本能的驱动;个 人的经验、感受、思想、幻想与梦都来 源于无意识中,并且儿童时期存留与潜 意识中的某些痛苦的体验,使人格结构 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之间关系 失衡,从而导致产生病态行为。
13
社会工作强调个别化、订定协议、在安 全与支持的环境中工作等实务原则;其 主要工作原则是运用自由联想的方法, 即通过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及诠释过 程几个阶段,关注服务对象个人层面中 儿童时期的经验,以此治疗服务对象的 变态人格,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 的平衡,从而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
14
二.认知行为理论
1.
主要理论来源:
巴甫洛夫(Pavlov)的经典条件反射 原理及操作条件原理为代表的行为 主义,以艾利斯(Ellis)的理性-情 绪治疗及“ABC”理论为代表的认知 理论,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 习理论。
15
2.
①
主要观点:
认知行为主义社会工作理论将关注的焦 点放在个体外显的特定行为,认为它是 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要重视理性和认 知的作用,它们在情绪和行为中起中介 和协调的作用。
理论来源: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 社会语言学中关于沟通的理论。
35
2.
①
主要观点
该理论认为人际沟通是维系个人、家庭 和群体等系统的主要方式,如果不能很 好地接收、评估、处理以及反馈信息, 则会导致关系的障碍。
36
②社会工作的任务:帮助人们消除沟通过程中 的障碍,使他们的沟通得以顺利完成。主要包 括四个层面循序渐进的操作:A 以鼓励的方式 获取信息、分析问题、重组案主的评论,以显 示对此的理解;B 给出反馈,显示社会工作者 的如何评论案主所说的话;C 提供信息,包括 解释社会工作者行为的材料;D改变来自案主 的信息,包括影响相互冲突的信息或不精确的 信息。
16
②社会工作主要任务是,通过评估服务对象的 思想、情绪和行为,试图剔除其非理性信念, 修正这些错误心理,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 的正确认识,并且改变服务对象的思维过程, 使之更为“理性”,以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对 环境有正确的反应,从而加强其解决问题及决 策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和管理的能力。
17
③
31
两性关系是政治性的,并且与女性有关 的社会问题的成因和男权制度有关,是 男权制度对女性的压迫造成的;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者的使命:改变现有 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追求两性平等是 女性主义社会工作者的使命。
32
3.
①
社会工作的任务
社会工作以女性的世界经验作为分 析的起点,其焦点放在连接女性在 社会上的位置与个人困境。
马克思主义社 会工作 (革命者)
传统社会工作 (调停者)
客 观 性 理 论
秩序性理论
图4-2 大卫·豪的社会工作理论模型
10
第四章 社会工作的理论
第二节 社会工作理论的流派
11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1.
这是一种建立在弗洛伊德(Freud) 及其追随者学说基础上的社会工作理 论。主要包括人格发展理论和心理治 疗理论。20世纪60年代以前占主导地 位,现在已不再是主流。
46
社会工作者必须从弱势群体的处境出发,从 社会制度的欺压、专业关系的支配、个人与社 群的无权状态(powerlessness),以及社会 工作手法进行全面的反省。社会工作者帮助服 务对象增强能力,协助其争取权力及权利,促 使他们有机会做出影响其生活和福利的决定, 而不是代替他们做出有违于他们实际利益和愿 望的决定。
27
3.
社会工作的任务
社会工作要理解被压迫者在其生活的社 会和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并激发服务对 象的自决; 运用冲突视角分析问题,并反思现存的 社会制度,视社会处于不同利益群体的 冲突之中;
28
帮助服务对象意识觉醒,理解压迫性社会结 构导致了个人的问题,从而了解参与式民主及 社会正义等理念;
23
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 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 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有学者区分了社会工作 系统所包含的四种子系统:a改变媒介系统, 工作者和机构;b服务对象系统,个人、团体 及社区等服务对象;c 目标系统,那些为实现 助人目标所必须影响的人;d 行动系统,整个 助人过程进行的互动系统,包括了前面三个子 系统的互动过程。
认知行为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也强 调社会工作者的教育者和伙伴的 关系,重视专业关系的建立,相 信服务对象改变认知错误的能力 及案主自决,并要求社会工作者 积极鼓励服务对象参与合作。
18
三.人本主义理论
1.
理论来源:人本主义心理学、现象 学及符号互动主义等理论。
19
1. 主要观点:
它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 ,而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 对个体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理解”和“解 释”建构起来。当人们的理解和解释过程 出现困难,问题便产生。
①
依据:社会工作理论在对社会和人 的本质、关于社会实践过程的看法 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8
内容包括:主要理论,对人与社会的看法,
社会工作过程理论(比如问题定义、问题评 估、目标、方法)。
9
激进变革理论 激进人文主义社 会工作 (觉悟的提高者)
主 观 性 理 论 互动主义社会工作 (意义的探求者)
运用集体行动的手段,参与为服务对象赋权 的社会运动,以争取社会资源的平等分配。
29
六.女性主义理论
1.
主要来源于女性主义社会运动及社 会思潮 ,20世纪80年代经过长期的 理论建构,女性主义与社会工作发 展了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