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1)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A、丰富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答案:D解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问题出自于第一章的引言。

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答案:B解析:哲学是理论思维的产物,不是自发形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史上有大量的不科学的世界观;也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哲学史上有大量的哲学不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要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说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后,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C )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C解析:注意区分的几种不同划分: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一元论论和二元论对立;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回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5、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D解析:注意区分的几种不同划分: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一元论论和二元论对立;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1-5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1-5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内容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方式重大变革(2)周期性经济危机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1)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首位(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进入到新阶段(3)结论:工人阶级已成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4)工人阶级需要科学的理论(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马克思恩格斯积极参加和指导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要条件。

(2)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列宁在新的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列宁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最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1](1)

最新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1](1)

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得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的斗争得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 A )。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3、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 )。

A、以实践性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D )。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B、辩证思维的方法C、实用主义的方法D、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C )。

A、只坚持不发展B、只发展不坚持C、既坚持又发展D、要记住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过的每一句话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

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7、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C )。

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与时俱进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XX论成果是(BCD)A、李大钊的理论B、思想C、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二、多项选择题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名词解释)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它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后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学说。

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后继承者不断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包括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集中概括。

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特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关于人类思维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关于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例如: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社会矛盾分析法、群众路线法、辩证分析法、实事求是的方法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1)

马克思主义原理练习题简答题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答:(1)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2)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它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c.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陷2、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

答:(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有能动的反作用。

(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却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

3、简述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答: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2)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4、简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5、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

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6、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1(1)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认识世界A改造世界B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这两大类现象和活动都涉及一个问题是:即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研究哲学基本问题注意两个方面:1、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性2、哲学基本问题的多样性拉斐尔《雅典学园》1、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性两位思想家象征了西方哲学史的两大传统:唯物VS唯心之争柏拉图:抽象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现实经验2、哲学基本问题的多样性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即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流派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三大唯物主义&两大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形而上学哲学基本问题不同回答产生的哲学流派宇宙的奥妙千差万别的世界背后,共同的东西是什么?这个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呢?马克思主义强调: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物质二、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论物质范畴:世界的本源归于一种特别的物质古希腊 泰勒斯:水是万物 本源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源中国:水木金火土古人处理物质与意识时常不分家重物落地,因为重物想家。

2、近代机械唯物论物质范畴:科学大革命,哲学观发生了巨变,将宇宙比喻成精准的钟那么,问题来啦:我的精神世界如何安放?……←前一个神经状态←神经冲动←肌肉运动←喝茶↓人的自由意志何在?如果这个宇宙,只是放映一部预先拍好的电影,虽然情节精彩,但结局已经注定,那我们这个宇宙还有什么意义呢?--------- 卡尔波普尔近代机械唯物论将意识彻底消灭了…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列宁对物质概念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三、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之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之主观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三、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是→可知论•不是→不可知论三、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认识的顺序不同•认识的结果相同三、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是→可知论•不是→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者几种实物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粒子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实在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主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人的意识客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可知论:有同一性(即意识可以认识物质)不可知论:没有同一性(即意识不能或者不能完全认识物质)01划分标准:世界是怎样存在的?02四、辩证法 VS 形而上学何为形而上?•Metaphysics•翻译为: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可道,非常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理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我们要高举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指马克思和额格斯所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

错。

我们要高举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2.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就是真理。

错。

这是实用主义真理观,是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典型形式,它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把真理的作用同真理的根据混为一谈。

真理之所以为真理不在于“有用”,而在于它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3.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使用价值。

错。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4.垄断产生后,资本主义竞争的程度大大减弱了。

错。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产生的经济条件,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实现,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所以垄断使竞争变的更加复杂和剧烈。

5.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对。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质的变化,所以,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6.劳动力商品与一般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对。

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

但作为特殊的商品,其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价值的源泉,从而能产生出剩余价值。

7.商品的价值量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错。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所消耗的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其价值量越小。

所以,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8.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错。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如果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只供自己消费或赠予他人,那就不是商品。

只有那些用来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而且是通过交换才能到别人手中的,才是商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一(附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一(附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一、如何正确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l)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俞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⑵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二、真理的价值具体如何表现?真理首先是认识论的概念,更多地矣联着客观事实,价值首先是生活实践的概念,联系着人的需要、目的和价值观。

l.真理与价值是相对立的统一。

2.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指二者的区别。

真理是讲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要求认识要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价值是指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3.真理与价值又是统一的,不可分的。

(Ⅰ)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成功的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的价值。

(2)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实现需要的满足。

4.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他的功能上。

(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作用。

三、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货币有哪些职能?(l)货币从本质上看,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的职能表现出来的·货币的职能也是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3)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而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三个职能是在前两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经济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马克思主义概念内涵。

概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内涵: ①、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②、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

③、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条件和过程。

条件:①、经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激化,且自身无法克服矛盾。

②、阶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

强烈需求科学理论的指导。

③、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内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②.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据何者为本原问题的不同答案,可将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二元论的实质是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根据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问题的不同答案,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

)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义(物质观)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一、单选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2、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5、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范畴就是从这个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这种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就是(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7、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

这说明(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8、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9、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

这在哲学上符合(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10、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

这说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1、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时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种现象前后相随而行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12、真相和假象的区别在于(真相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扭曲的表现本质)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1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15、宋代陆游的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6、在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以实践的结果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定是非)17、人类与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是(人类会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动物则不会)18、连接人和自然的中介时(生产劳动)19、对社会发展最有利的地理环境是(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20、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21、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期促进作用,是由于(它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22、下列各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的有(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2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是说(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24、阶级生产的基本前提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剩余产品)25、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6、在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中,最主要的是(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高低)27、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

马克思主义基本点1(1)

马克思主义基本点1(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点信息学院计科班长赵国华任煜李亮梁雯雯学委李婉丽刘哲李娜刘碧芸整理2016年1月4日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切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

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3、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的合理内核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思想唯物主义。

4、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对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哲学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根本标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区别则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6、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三者区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对物质概念的不同理解。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如原子,不懂得物质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恩格斯对科学的物质概念作了初步的概括,列宁作了全面的的科学的规定。

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和物质最本质的共性的规定性是客观实在性。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既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也是这一原理在实际工作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3.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是实践。

4.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5.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6.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7.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8.哲学的三大功能:描述现实世界、批判现实世界、构想更加理想的世界9.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10.客观世界的现象必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型意识现象。

11.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13.如何回答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4.如何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15.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17.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点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根本矛盾。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18.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统一性问题。

19.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

20.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成物有物质和意识这两种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整理(一二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整理(一二三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整理(一、二、三章)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其二。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社会的物质性表现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第一、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思维中客观的普遍的现象;是指矛盾的共性、绝对性。

第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的每一个侧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是指矛盾的个性、相对性。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第四、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特殊性即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包括的是个性中本质的东西,它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第五、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而存在;共性统摄着个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割裂了这种联系,就会导致类似“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第六、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随事物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共性与个性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

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6、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章重点内容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章 第一节
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 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论。
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式,即古代的 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则有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 义两种基本形式。
(1)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是由某种或几种原始物质演化发展 而来,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还原复归于它。
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解:
解决精神的焦虑、信仰的缺失、形上的迷失、 人生的危机、意义的失落、人与自我的疏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问题 关于人的智慧、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智慧。 追究生活信念的前提, 探寻经验知识的根据, 反思历史进步的尺度, 询问评价真善美的标准。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 质理解为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 。
(3)辩证唯物主义
即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个历史形态。 它认为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
物质具有反作用。 它对唯物主义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并贯彻到
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有神论与无神论
5、世界的存在状态
在本原问题上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 问题,跟这个紧密相连的是世界“怎么样” 的问题。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不 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
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 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 的第二个对子。
如:中国的金木水火土,古印度的地水火风, 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有哪些?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包括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社会基本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阶级分析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等。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理论品质是什么?答:(1)特征: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②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2)品质: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②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把握时代特点,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③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的指导;④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答: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有哪些?答:(一)物质观:①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1.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含义,有误的是()A. 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以及学说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 马克思主义是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包括()A.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哲学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A. 科学性与实践性的统一B. 实践性与阶级性的统一C.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D.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批判性的统一4.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A.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B.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C.只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D.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体对客体的直接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客观摹写C. 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 辩证法B. 历史观C. 劳动价值论D. 剩余价值论7.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指()A.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方法B. 它本身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C. 马克思主义已被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取代D.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已经过时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 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B. 旧哲学的基本问题C. 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D. 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9.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像的。

”这句话说明了()A.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C.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10.“天行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体现的道理是()A. 一切从实际出发B.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C.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 矛盾具有普遍性11.“真理和谬论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A.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 形而上学的观点C. 诡辩论的观点D. 相对主义的观点12.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A. 抽象的不变的统一B.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C. 绝对的永恒的统一D. 相对的暂时的统一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真理是客观的,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B.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C. 实践具有间接现实性的特点。

D. 时间标准具有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 评价结果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14.关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 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B. 人与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C. 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普遍的、客观的、有条件的。

D. 世界上事物之间的联系是相同的,不可改变的。

15.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它会给人类社会创造“奇迹”,推动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祸害人间。

这坚持的矛盾分析方法是()A. 一分为二B.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C.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16.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尺度”是()A. 认识与实践B. 真理与谬论C. 真理与价值D. 抽象与具体17.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人们长期把它视为真理。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这件事说明()A. 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 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D. 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18.现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味、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

这反映了()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人民有了更高的生活追求C. 生产力的水平有了很高的提升D.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19.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A. 改变社会主义制度B.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C.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D. 实现社会公平20.社会各种矛盾中最基本的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B.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关系C. 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 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21.1978年12月,小岗村18户农民签定了“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从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这场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这说明() A. 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B.社会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D.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了社会基本矛盾22.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的生产,又支配商品的流通。

以下哪点不是它的作用()A.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D. 自发地均衡社会贫富差距23.劳动产品和商品的关系是()A. 劳动产品一定是商品B. 商品一定是劳动产品C. 劳动产品和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D. 两者都要经过交换才能进入消费领域24.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A. 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B. 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C. 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D. 通过暴力手段迫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25.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B. 生产关系的变革C. 社会形态的更替D. 科技的进步26.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A.古为今用法B.历史分析法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全盘否定分析法27.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实质是()A. 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C.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D. 物质资料再生产与劳动力再生产的统一28.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是指()A. 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B.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起点C. 剩余劳动时间的起点D. 必要劳动时间的终点2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A.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B.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C. 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之间的矛盾D. 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30.()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A. 发展中国家B. 落后国家C.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D.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31.马克思主义是由()创立的A.马克思B.恩格斯C.马克思和恩格斯D.黑格尔3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的集中概括A.基本立场B.基本观点C.基本立场和基本方法D.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3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A.实践性和革命性B.革命性和现实性C.现实性和科学性D.科学性和革命性3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问题35.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A.客观规律B.根本规律C.重要规律D.固有规律36.()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A.矛盾分析法B.辩证思维方法C.唯物辩证法D.对比法37.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C.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D.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间空间的有限性的统一38.“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歌谣揭示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事物是偶然性的堆积C.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D.事物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39. “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用主义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40. “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

水对鱼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身边。

”对这段话的理解中,最恰当的是()A.人认识是不断发展的B.真理是客观的C.认识没有是非标准D.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41.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认识是实践的来源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42. 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43.陆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4.下列哪个真理观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A.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真理B.真理意味着阶级性C.真理是有用的,有用就是真理D.大多数就是真理45.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客观性B.C.真理具有相对性D.真理具有全面性46.一对孪生兄弟到公园游春,回来后向母亲陈述各自的观感。

哥哥说:“那可真是一个好地方,荆棘上面也有鲜花。

”弟弟则说:“那可真是一个鬼地方,鲜花下面也有荆棘。

”这说明() A.人是万物的尺度,事物的性质决定于人对它的主观感受程度B.主体认识客体具有能动作用,对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主观感受C.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相对主义是一种正确的观点D.人的看法不同,决定着事物向相反的方面转化47.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挤,流言家看见宫闱秘史。

鲁迅对红楼梦的这一评述所体现的哲理是()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B.认识决定实践,实践水平的不同。

认识也就各不同C.真理都是有条件的,面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D.人们面对同一对象的认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具有一定差异48.在当代,人类的交往已经超出了民族和国家的范围,世界各国有着紧密的联系。

任何国家的重大实践问题,都与整个世界密切相关。

这说明实践是()A.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B.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C.客观的物质性活动D.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49.真理,没有不被怀疑和突破的特权,从根本上讲是因为()A.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B.人能认识世界,但认识总是有限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客观世界与实践都是变化发展的5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互相决定D.经济基础反作用于上层建筑51.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 )A.客观实在性B.实物性C.运动D.静止5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B.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53.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 )A.人与自然的关系B.C.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D.分工协作关系54.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C.社会改革D.生产力55.阶级( )A.既是一个思想范畴又是一个哲学范畴B.既是一个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思想范畴C.既是一个政治范畴又是一个经济范畴D.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56.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在于()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B.社会改革C.阶级斗争D.社会革命57.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的发展规律58.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是(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改变自身的性质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D.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59.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A.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B.能使自身价值发生转移C.能保存资本价值D.能转移资本价值60.假定工人劳动力价值为6元,每小时劳动创造的价值为1元,工作日为12小时,当劳动力价值下降为4元时,剩余价值率的变化是()A.从100%下降至50%B.从50%上升至300%C.从100%上升至200%D.从100%上升至4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