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州赵公救灾记》活动单
文言《越州赵公救灾记》阅读练习(附答案)
文言《越州赵公救灾记》阅读练习附答案文言《越州赵公救灾记》阅读练习(附答案)越州赵公救灾记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A、知越州赵公知:主持B、灾所被者几乡被:遭受C、僧道士食之羡粟羡:羡慕D、计官为不足用也计:考虑(羡:剩余的,多余的)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D)A、前民之未饥蚓无爪牙之利B、为之告富人如姬为公子泣C、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忧其且流亡也不出,火且尽(A、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替/向,对;C、表转折/表递进;D、副词,将要)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赵公为不能自食者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B)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②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③使受粟者男女异日④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⑤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⑥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A、①②⑤B、②③④C、②④⑥D、②③⑤⑥(见第二段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在百姓还未闹饥荒之前,赵公就发文属下各县,调查了解,周密布置。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学活动单(教师版)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学活动单(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通过本文所表现的思想2.了解赵抃在越州救灾的具体做法以及所表现出的特点3.理解文章叙述和议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样安排的作用二、课时:2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单一、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 中国北宋散文家,字子固。
南丰(今属江西)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主张先道而后文。
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
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
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
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
其记叙文中偶有写景之作,刻画极工。
如《道山亭记》述山川之险,精雕细刻;《墨池记》谈古论今,不无卓见。
《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曾巩也能诗。
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略似其文。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成就最高,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鲜明,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佳作。
就“八大家”而论,其诗不如韩、柳、欧、苏和王安石,但胜过苏洵、苏辙。
曾巩著作今存《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本。
二、写作背景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
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
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
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
后任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治绩卓著。
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
《宋史·赵抃传》载:“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
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
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
”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
他详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学活动单(教师版)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学活动单(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通过本文所表现的思想2.了解赵抃在越州救灾的具体做法以及所表现出的特点3.理解文章叙述和议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样安排的作用二、课时:2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单一、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 中国北宋散文家,字子固。
南丰(今属江西)人。
嘉祐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官至中书舍人。
曾巩是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主张先道而后文。
其文自然淳朴,不甚讲究文采。
在八大家中,他是情致较少的一个。
他的文章绝少抒情作品,多为议论文和记叙文。
他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立论精策。
其记叙文中偶有写景之作,刻画极工。
如《道山亭记》述山川之险,精雕细刻;《墨池记》谈古论今,不无卓见。
《宋史·曾巩传》评其文“立言于欧阳修、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
曾巩也能诗。
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略似其文。
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成就最高,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精深工密,形象鲜明,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佳作。
就“八大家”而论,其诗不如韩、柳、欧、苏和王安石,但胜过、。
曾巩著作今存《元丰类稿》50卷,有《四部丛刊》影元本。
二、写作背景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
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人,字阅道。
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
由于他曾任殿中侍御史,所以京师中对他有“铁面御史”之誉。
后任右谏议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治绩卓著。
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
《宋史·赵抃传》载:“吴越大饥疫,死者过半。
抃尽救荒之术,疗病埋死,而生者以全。
下令修城,使得食其力。
”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
他详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三、初读课文,完成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僦.民使治之者( jiù)给.其食而任以事(j ǐ)无得闭粜.(tiào)使籴.者( dí)处.疾病之无归者(chǔ)使在处随收瘗.之(yì)或便.宜(biàn)民不幸罹.旱疫(lí)公所拊.循(fǔ)所以经营绥辑..(suí)(jí)委曲纤.悉(xiān)盖灾沴.之行(lì)则有间.矣(jiàn)家于衢.(qú)四、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所被.者几乡(覆盖)当廪.于官者几人(赈济、供给粮食;名词作动词)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雇;处)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多余;簿籍;实存)故事..,岁.廪穷人(旧例;每年,名词作状语)公敛富人所输.(交纳)佐.其费(补助,辅助)忧其众相蹂.也(拥挤践踏)忧其且.流亡也(将)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住)有是具.也(措施)无得闭粜..(关店停止卖粮,指囤积居奇)使籴.者自便如受粟(买粮)明年..春(第二年)处.疾病之无归者(安顿)属.以视医药饮食(委托)不以累.其属(连累)有上.请者(向上;名词作状语)或便宜..,多辄.行(对救灾有利;立即,马上)蚤.夜惫心力不少.懈(“早”;“稍”稍微)事细巨必躬.亲.(亲自处理)民不幸罹.旱疫(遭受)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染上疫病;将近)公所拊循..(抚慰)所以..经营绥辑(用来……;谋划;安抚)委曲纤悉(周到细密,无微不至)盖灾沴.之行(灾气)治.世不能使之无(太平的)民病.而后图之(遭受灾难,名词作动词)则有间.矣(较大差距)予故采.于越(访询)乐为之识.其详(同“志”记载)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退休)家.于衢(安家,名词作动词)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同“恺悌”,和乐平易;记载)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救荒的措施政绩;学习、效法,名词作动词;把……作为)五、三读课文,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一部分(第1段):写灾前准备。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越州赵公救灾记》是曾巩的一篇文言文章。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原文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史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
忧其流亡也,于城市郊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又为之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又僦民完成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
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
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
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杂记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越州赵公救灾记本课话题——情系百姓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以民为本,情系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责任和担当的体现,是高尚情怀的体现,也是立国之本,好官之根。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草王坝曾缺水严重,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要走两个小时。
1958年,黄大发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
他许下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
这句话成了黄大发的人生信条。
36年来,黄大发忠实践行“修渠、致富”的誓言,带领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把他称为“当代愚公”。
2017年4月,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
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
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王维《赠房卢氏琯》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4.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5.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孔子家语》[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赵抃.( ) 廪.于官者( ) 无得闭粜.( ) 籴.者自便( ) 其众相蹂.( ) 灾沴.之行( ) 间⎩⎪⎨⎪⎧则有间.矣( )中间.( ) 处⎩⎪⎨⎪⎧处.疾病之无归者( )到处.( ) 【答案】 biàn lǐn tiào dí róu lì jiàn jiān chǔ ch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蚤夜惫心力不少懈( ) (2)乐为之识其详( ) (3)岂弟之实在于身者( )【答案】 (1)“蚤”同“早”;“少”同“稍”,稍微,略微(2)“识”同“志”,记载 (3)“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去⎩⎪⎨⎪⎧去.其家者勿给( )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并序》)(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2)如⎩⎪⎨⎪⎧自便如.受粟( )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 (3)且⎩⎪⎨⎪⎧忧其且.流亡也( )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答案】 (1)动词,离开/形容词,过去的/动词,距离 (2)动词,如同/动词,往,到/动词,及,比得上 (3)副词,将/连词,表并列关系/副词,尚且/副词,暂且,姑且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人受粟日.一升 ( )________ (2)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 ( )________(3)有上.请者( )________(4)当廪.于官者几人( )________(5)幼小半.之( )________(6)民饥馑疾疠..( )________(7)平.其价予民( )________(8)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 )________(9)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 )________【答案】(1)名词作状语每天(2)名词作状语按照旧法(3)名词作状语向上级(4)名词作动词赈济、供给粮食(5)名词作动词减少一半(6)名词作动词染上疫病(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均(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修缮(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刚直;使……端正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故事..,岁廪穷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赵州赵公救灾记翻译及注释
赵州赵公救灾记翻译及注释
摘要:
一、前言
二、赵州赵公救灾记原文
三、赵州赵公救灾记翻译
四、赵州赵公救灾记注释
五、结论
正文:
一、前言
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官员治理灾害、救济百姓的记载。
这些记载不仅体现了当时政府的责任感,还为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救灾措施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本文将对赵州赵公救灾记进行翻译及注释,以便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历史事件。
二、赵州赵公救灾记原文
原文:赵州赵公,大中祥符间,民疫,死者相枕。
公檄州之医,使治之,曰:“病者虽贫,吾不任其费。
”医赖其仁,争致其术,疾者多愈。
又设粥以食饿者,全活甚众。
三、赵州赵公救灾记翻译
翻译:赵州的赵公在大中祥符年间,当地百姓遭受瘟疫侵袭,死者众多。
赵公发布檄文,要求州内的医生们共同治疗病患,并表示:“患者即使家境贫寒,我也不会让他们承担治疗的费用。
”医生们感激赵公的仁爱之心,纷纷贡献
出自己的医术,使许多病患得以康复。
同时,赵公还设立粥棚,供饥饿的百姓食用,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
四、赵州赵公救灾记注释
注释:
1.赵州赵公:指赵姓的州官。
2.大中祥符:年号,北宋真宗赵恒在位时的年号,公元1008 年至1016 年。
3.檄:古代官府发布文告、命令的一种方式。
4.吾:赵公自称。
5.医赖其仁:医生们因为赵公的仁爱之心而愿意为其尽力。
五、结论
赵州赵公救灾记展示了赵公在灾害面前,积极采取措施,关爱百姓的仁爱之心。
通过翻译及注释,我们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情况,并对赵公的善举表示敬意。
越州赵公救灾记参考译文
越州赵公救灾记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
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赵公就已经开始做准备了。
他下命令给所属各县,劝告富人拿出粮食,稳定民心,并且如实上报自己储存的粮食数量,共有十五万石。
赵公让各县设置多处卖粮点,平价出售粮食。
还让官府借粮食给贫困的百姓,让他们自己去购买。
在这期间,前来买粮的人日益增多。
于是赵公估计了一下,让拿出公家的钱和富人的粮食,按照平价卖给百姓,一共募集到了几万斛粮食。
这样一来,百姓们就不用担心会挨饿了。
第二年春天,瘟疫开始流行。
赵公设立了很多治病的场所,招募医生给百姓治病。
对于那些贫困无力治病的人,就免费提供医药和饮食。
凡是死去的人,让他们妥善安葬。
按照法律规定,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粮,满三个月就停止。
这一年发放到五月才结束。
有职位的人家,让他们出粮养活那些雇工;佛寺道观,让他们用余粮养活那些无家可归的人。
百姓依靠这些得以活命。
救灾工作完成后,赵公登记了花费的钱财和粮食,然后向上级报告。
他在工作中,不隐瞒情况,不弄虚作假,被称赞为做事尽心尽力的好官。
有人问他:“救灾的事情,是太守一个人的责任吗?”赵公说:“不是的。
灾荒的时候,如果只有太守一个人忙碌,而其他官员不参与,那么百姓能依靠谁呢?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赵公在越州任职,时间不长,但他所做的事情,是值得后世的人学习和借鉴的。
他能在灾祸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时候就做好准备,在灾祸发生的时候能够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在灾祸过后能够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他的这种智慧和担当,是非常难得的。
他提前预料到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并且做好了应对的准备。
比如,在粮食还充足的时候,就想到了可能会出现粮食短缺的情况,提前储备了粮食。
在瘟疫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想到了可能会大规模传播,提前设立了治病的场所。
他做事果断,不拖泥带水。
在决定发放救济粮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犹豫。
在处理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迅速做出决策,并且坚定地执行。
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
高二语文选修《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曾巩(1019-1083),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人称“曾南丰”。
北宋散文家。
出身于儒学世家,嘉祐二年(1057)中进士,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后入京任馆阁校勘、集贤校理,为实录检讨官,从事图书整理多年。
熙宁二年(1069),任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
后在多州任地方官,辗转各地。
元丰三年(1080)移知沧州,途经京城时被神宗召见,于三班院供事,次年迁史馆修撰,编修五朝国史。
元丰五年(1082)拜中书舍人,次年病逝于金陵(今江苏南京)。
曾巩一生主要在地方任职,或者在京城任馆职,没有参与实际的政治斗争。
他尊奉儒道,思想正统,被后世视为“醇儒”。
其文章风格质朴,议论文结构严谨,文字简洁;记叙文则纡徐委婉,近于其师欧阳修。
历来为后世大多数作家所推崇。
有《元丰类稿》。
古代的散文我国古代为了与韵文、骈文相区别,把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越州,州治在今浙江绍兴县。
赵公即赵抃,宋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字阅道。
赵抃居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
曾任殿中侍御史,有“铁面御史”之誉。
晚年执越州政务,在越州治绩卓著。
特别是在熙宁八年、九年吴越饥疫兼作之际,赵抃在救灾中表现出卓越的见识和吏治才能,在朝野中颇负盛名。
曾巩曾出任越州通判,也出色地从事过救灾工作。
他详录赵抃救灾业绩,以期总结救灾经验,并盛赞赵抃的吏才与吏德,以为后人之鉴。
文章通过对一次救灾全过程的记述,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清官树碑立传,也留下了一份古代政史的珍贵资料。
这是一篇调查记,记述赵抃在越州救灾的具体措施,意在表彰赵抃急民之难的负责精神和卓越的工作能力。
同时也是总结赵抃救灾的经验,为后来的官员们制定救灾措施提供参考资料。
在赵抃知越州前,曾巩曾任通判。
那时越州出现灾荒,作者本人也参与过救灾工作,采用过类似赵抃所用的方法,因而这篇调查记能写得如此翔实、顺畅,而且富有感情。
赵州赵公救灾记翻译及注释
赵州赵公救灾记翻译及注释赵州赵公救灾记是明代作家冯梦龙所撰写的一篇小说。
下面给出了这个故事的翻译和注释:赵州赵公救灾记(Zhao Zhou Zhao Gong Jiu Zai Ji)有一个地方叫做赵州(Zhao Zhou),这个地方的州长是一个叫赵公(Zhao Gong)的人。
赵州的农民过着艰苦的生活,因为干旱和民不聊生的情况十分严重。
一年,赵州遭受了严重的干旱,水源枯竭,农作物无法生长。
赵公非常担心农民的生计,于是决定采取行动来帮助他们。
赵公首先出资修建了护城河(moat),这样可以保护城市免受水灾的侵袭。
接着,他召集了城里的富人和贫困农民开会,商讨灾后重建的计划。
在会上,赵公提出了一个“义捐”的建议,富人们纷纷表示愿意捐款来救济贫困的农民。
赵公还派人到其他地方收集粮食和物资,以便分发给需要的人。
他在城市里建立了救济点,每天都有人排队接受粮食的救济。
与此同时,赵公还亲自带领工兵修建了水渠,引水进入旱地。
他组织了农民们一起耕种田地,确保能够有丰收。
他还派出了人员寻找新的水源和解决用水问题。
由于赵公的努力,赵州的干旱问题有所缓解。
农民们不再忍受饥饿和贫困,他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赵公还帮助了一些贫困农民重新获得生计,给他们提供了就业机会。
故事以赵公救灾的事迹为主线,通过赵公的努力和智慧,展示了中国传统中关于扶贫济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注释:- 赵州:地名,指明代所辖州的名称。
- 赵公:赵州的州长,这里“公”是一种尊称。
- 干旱:指缺乏降水、干燥的天气状况。
- 护城河:用来保护城市免受水灾的河道。
- 义捐:指为慈善或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并非强制要求。
- 救济点: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物资和食品等救助的地点。
- 工兵:专门从事军事工程和建设的军队。
- 耕种:指进行农田的开垦和农作物的种植。
- 丰收:指农作物的多产,产量好。
- 就业机会:提供工作或就业的机会,使人能够谋生。
越州赵公救灾记
定语后置 古今异义 jǐ 上缴 后面省略宾语 百姓” “百姓” 每人(每次) 每人(每次)
不足用也, 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 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 , 任以事。不能自食者, 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 能自食者, 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 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 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 得五万二千余石, 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 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 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 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 城四千一百丈, 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 八千,计其佣与钱。 八千,计其佣与钱。民取息
按规定 担当 因此
即使
第四节给我们展现了赵公的哪些品德? 第四节给我们展现了赵公的哪些品德?
明确:不怕承担责任;不惜功名 明确:不怕承担责任; 利禄;为救灾公而忘私。 利禄;为救灾公而忘私。
遍及 是时,旱疫被吴越, 民饥馑疾疠, 死者殆半, 民饥馑疾疠 , 死者殆半 , 灾 比这严重 公所拊循, 未有 巨于此 也 。 公所拊循 , 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 所以经 曲折周到细致详尽 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 营绥辑, 先后终始之际 ,委 曲纤悉 , 无 不 备 者 。 其施 太平 虽在越, 其仁足以示天下; 虽在越 , 其仁足以示天下 ; 做准备 其事虽行于一时, 其事虽行于一时 , 其法足以 传后。盖灾沴之行, 传后 。盖灾沴之行 ,治世不 差别 能使之无, 能使之无 ,而能为之备。民 病而后图之, 病而后图之 , 与夫先事而为 不熟习而去做, 不熟习而去做,与 计者, 计者 , 则有 间 矣 ; 不习而 那些平时就留心的 有为 , 与夫素得之才 , 则有间矣。 人,两者也有很大 差距。 差距。
主持, 主持,掌管 越州知州 覆盖 遭受灾害的有几个乡 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 上报 谨慎地做好
越州赵公救灾记参考译文
越州赵公救灾记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
在他到来之前,当地百姓已经遭受饥荒,饿死的人不可胜数。
赵公一到任,就召集属下的官员,询问灾害的情况以及应对的策略。
官员们都聚集在庭中,沉默不语。
赵公说:“灾害的程度已经如此严重,百姓们嗷嗷待哺,如果再拖延等待批复,那么受灾的百姓将会流离失所。
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众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赵公身上。
于是,赵公开始了一系列的救灾行动。
他首先拿出官府的积蓄,向灾民发放粮食,让他们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
同时,他还广泛地劝募富有的人家,让他们慷慨解囊,尽力帮助那些贫困的灾民。
对于那些愿意出借粮食的人,赵公都给予他们借据,并承诺在丰收之年偿还。
为了让更多的灾民得到救助,赵公还规划了多处安置点,让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有了栖息之所。
他又雇佣了许多民工,为灾民建造临时的住所,确保他们能够遮风挡雨。
此外,赵公还十分关注粮食的价格。
他规定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不得过高,以防止商人趁机囤积居奇,谋取暴利。
对于那些故意哄抬物价的商人,赵公严惩不贷。
在救灾的过程中,赵公也不忘预防疾病的传播。
他派遣医生为灾民诊治,免费发放药物,让那些患病的人能够及时得到治疗。
他还组织人员清理街道和水源,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以减少疾病的滋生。
第二年春天,瘟疫开始流行。
赵公提前准备好了大量的药材,分发到各个地区,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到了夏天,农业生产逐渐恢复。
赵公又鼓励农民抓紧耕种,还减免了他们的赋税,让他们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经过赵公的不懈努力,越州的灾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
在整个救灾过程中,赵公不辞辛劳,亲力亲为,始终把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
回顾赵公的救灾举措,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智慧和勇气。
他没有拘泥于常规的做法,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他善于调动各方的力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救灾合力。
赵公的行为不仅拯救了无数灾民的生命,也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越州赵公救灾记参考译文
越州赵公救灾记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
在旱灾发生之前,百姓就已经贫困不堪。
到了这时,又遭受了大灾,路上到处都是饥饿的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赵公一到任,就开始访察百姓所遭受的疾苦,抚慰他们的困苦。
他把仓库里的粮食全部拿出来赈济灾民,还不够,又向朝廷请求拨发粮食和救济款,并且亲自规划筹备救灾的各项事宜。
有位官吏拿了文书来让赵公签署,说按照常规,在灾年,官府给百姓平价出售粮食,只能卖到六月份。
赵公责问他说:“救灾如救火,怎么能拘泥于常规呢?”于是下令延长卖粮的时间,直到年底。
百姓们因此得以度过饥荒。
赵公又设置了几个卖粮的场所,让买粮的人自己方便地去购买。
又雇用民工,为那些外出逃荒的人修筑房屋,给他们提供一个可以暂时安身的地方。
对于那些被遗弃的孤儿,赵公安排专人收养他们。
考虑到明年春天可能还会有饥荒,赵公就在冬天就开始筹划准备。
他召集各个乡里的富人和掌管粮食的官吏,告诉他们说:“灾荒之年,百姓大多贫困,你们这些富裕的人家,如果能够拿出粮食借给官府,官府会在丰年的时候还给你们,而且会给你们一定的利息。
”富人们都愿意听从他的安排。
于是,粮食得以大量收集。
赵公还组织百姓兴修水利工程,既能让百姓通过劳动获得粮食,又为以后的农业生产打下了基础。
他还招募了很多医生,给生病的灾民治病。
救灾工作刚刚开始的时候,有人指责赵公做得不对。
赵公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做法。
后来,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指责他的人也不再说话了。
上级官员来视察,对赵公的救灾措施赞不绝口。
赵公在越州任职的这段时间,用心尽力,不畏艰难。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百姓能够生存下去,能够度过灾荒。
他的智慧和勇气,他的仁慈和关爱,让越州的百姓在灾难中感受到了温暖和希望。
回顾整个救灾过程,赵公的决策果断而明智。
他没有被陈规旧矩束缚,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
他深知灾民的需求,从提供粮食到安置住所,从照顾孤儿到预防来年的饥荒,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周到细致。
越州赵公救灾记参考译文
越州赵公救灾记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
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赵公就已经开始做救灾的准备了。
他先是访问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
得知百姓中贫困的,不能自己养活自己的,共有好几万人。
赵公很是忧心,于是就开始谋划救灾的策略。
他召集各个州县的长官,告诉他们说:“灾害虽然还没有发生,但是应该提前做好准备。
官吏们可以暂时停止征收百姓的租税,百姓中有能出粮食来帮助官府赈济灾民的,可以得到奖励。
”州县的长官们都听从了他的命令。
接着,赵公又多方收集粮食。
他向富人征收粮食,规定富人储存的粮食不能超过多少,多余的粮食都要卖给官府。
官府向他们购买粮食,承诺等到粮食丰收的时候,再按照原价还给他们。
于是,富人都愿意把粮食卖给官府。
就这样,官府储备了很多粮食。
第二年春天,瘟疫开始流行。
赵公又设立了治病的场所,聘请了很多医生,给患病的百姓治病。
凡是生病的人,都能得到救治。
他还命令每天记录患病和痊愈的人数,用来观察疫情的发展情况。
赵公还考虑到那些被遗弃的孤儿,就设法收养他们。
他找到了很多空旷的房屋,把孤儿们安置在那里,给他们提供食物和衣服。
救灾的工作进行得井井有条,但是赵公并没有因此而松懈。
他每天都亲自到各个地方去视察,督促官员们认真做事。
当时,有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不愿意上报灾民的真实情况。
赵公对这种行为非常生气,严厉地斥责了他们,并要求他们如实上报。
在赵公的努力下,越州的百姓虽然遭受了旱灾和瘟疫,但是没有一个人流离失所,也没有一个人因为饥饿和疾病而死亡。
赵公救灾的方法非常巧妙。
他不是简单地发放救济粮,而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措施。
他先了解了灾民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救助。
对于那些能够自食其力的人,他给予一定的帮助,让他们能够通过劳动来获取食物;对于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他则直接给予救济。
赵公还非常注重节约和合理分配资源。
他不随意浪费粮食和财物,而是精打细算,让每一份资源都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州赵公救灾记》活动单
————————————————————————————————作者:————————————————————————————————日期:
《越州赵公救灾记》预习活动单
主备人:章颖
一、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二、学习过程:
活动一:自主研习1—3段
1、正字音
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 ) 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 ) 使籴.者自便如受粟( )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 属.以视医药饮食( )
使在处随收瘗.之( ) 使自十月朔.()
2、实词
灾所被.者几乡?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
当廪.于官者几人?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
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
为书问属.县属.以视医药饮食
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忧其众相蹂.也
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
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
平其价予民
故事,岁廪穷人又与粟再倍之。
令无失所.恃属以视.医药饮食
3、虚词
所: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令无失所恃
者:当廪于官者.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
于:当廪于.官者几人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
其:其.几具存?忧其.众相蹂也
之: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
为: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官为.责其偿
且:忧其且.流亡也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4、词类活用现象
当廪于官者几人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
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人受粟日一升
5、古今异义
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6、特殊句式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活动二:自主研习4—6段
1、正字音
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乐为之识.其详()
民不幸罹.旱疫()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
..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盖灾沴.之行()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
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
..之实在于身者()()
2、实词
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
..多辄.行。
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
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州县推布
..上恩,人人尽其力。
公所拊循
..先后终始之际,..,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
委曲纤悉
..,无不备.者。
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
著其荒政可师.者治世不能使之无
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
..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
3、通假字
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乐为之识其详
4、词类活用现象
法,廪穷人民饥馑疾疠
5、古今异义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6、特殊句式
灾未有巨于此也
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
7、翻译
⑴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
⑵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⑶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⑷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
⑸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⑹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
⑺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⑻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⑼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⑽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等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白起者,郿人也。
善用兵。
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
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
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
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
”又曰:“即围邯郸乎?”日:“然。
”“赵亡则秦王王矣,武安君为三公。
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
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
”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
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
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将。
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
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孥秦之日久矣。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
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
不可。
”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龅代陵将,不能拔。
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
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
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
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
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
”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
武安君引剑将自到,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
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1.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组是( )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④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⑤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⑥武安君言日:“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①⑧⑥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
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龅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
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②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
③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