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高强钢(AHSS)汽车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IP钢的BH效应主要应该归因于贝氏体)
强塑积 TS×EL
各种TRIP钢在不同退火条件下(含H2与不含H2)的强度与延性指标
DP钢与TRIP钢的对比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
C Si Mn P S Nb Ti Al
N
0.2 0.5 1.4 0.014 0.008 0.027 0.01 0.02 0.0047
其中Ci,Cm,Cγ分别代表钢的原始含碳量,马氏体含碳量和奥氏体含碳量
不同含碳量的钢淬火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预测
0.17C-1.65Mn-0.38Si-1.11Al-0.08P (wt pct)钢的热处理工艺曲线示意图
Q&P处理后的TEM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随配分温度和时间变化曲线
Q&T和Q&P在不同温度与时间处理后的应力-应变曲线
烘烤硬化钢(车门) YS:260-300MPa,UTS:370-430MPa,E:≥30%
低合金高强钢(吸能盒,后纵梁) YS:230-360MPa,UTS:390-450MPa,E:≥26%
冷轧DP钢
成分:0.15%C, 0.5%Si,1.8%Mn, 0.5%Cr, 0.04%Al,0.03%Nb 热轧:1200℃1h奥氏体化,6道次热轧, 35mm→3.5mm, 880 ℃终轧, 620 ℃卷取 冷轧:3.5mm→1.0mm,70%变形 连续退火:
C-Mn-Al 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的TEM照片
注:在高Al的TRIP钢中会有部分奥氏体转变为热激活马氏体(孪晶马氏体)
作为TRIP钢中的基体和弥散相,铁素体和贝氏体各自的应力—应变曲线不同
铁素体的吕德斯带较宽,贝氏体的吕德斯带非常有限,加工硬化非常明显,屈强比较低
C-Mn-Si-Al和C-Mn-Al TRIP钢在无应变和预应变2%,5%及10%后的静态 应变时效实验结果
连续退火工艺示意图
热轧
连续 退火
各步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冷轧
热轧和连续退火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对比
不同强度级别的冷轧DP钢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和轧制条件
BDP-590 3℃/s
BDP-780 8℃/s
BDP-780 15℃/s
连续镀锌模拟处理后各钢种的典型显微组织
BDP-780中的NbC析出相的TEM照片
20
TRIP-(T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钢
化学成分:C-Mn-Si(Al,P)
显微组织:铁素体+无碳化物贝氏体+残余奥氏体
热处理:亚温转变(形成部分铁素体和富碳奥氏体)与中温转 变(形成贝氏体铁素体和富碳奥氏体)
性能特点:高强度、高塑性、高速变形时高吸收能
(变形过程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延迟颈缩,提高均 匀延伸率)
TRIP钢和DP钢在各种应变速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Q&PT(Quenching & Partition-Tempering)钢
化学成分:C-Mn-Si-Nb 显微组织:低碳马氏体+富碳奥氏体 热处理:部分淬火+中温配分+回火 性能特点:高强度,高塑性
Si对碳化物析出动力学曲线的影响
从成分均匀的奥氏体获得铁素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的工艺示意图
冷轧C-Si-Al-Mn TRIP 钢
900℃×10m, 410℃×3m
900℃×5m, 410℃×3m
实验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TEM分析结果
不同工艺处理后的XRD处理结果 不同工艺处理后的拉伸试验结果
冷轧C-Si-Al(P)-Mn TRIP 钢的合金化设计
高Si钢的缺点:延长贝氏体转变动力学,产生表面“红锈” 高Al钢的缺点:降低固溶强化率,升高Ms点至室温以上 以Al代Si的优点:加速贝氏体转变动力学 1.0%Si→1.0%(Al,P)
第11章 汽车用先进高强钢(AHSS)
汽车板用钢:汽车外板和白车部件
汽车板的发展方向: 提高燃油效率——轻量化 提高安全性——高强、高韧性、抗撞击 与轻合金(Al、Mg合金)和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竞争日趋激烈
对汽车板提出新的要求: 屈服强度>300MPa,抗拉强度>600MPa,优异的成型性能, 高的加工硬化率
MX型碳氮化物的析出次序
实验钢的DP处理工艺示意图
F+M的OM显微组织
马氏体岛及铁素体基体中高密度的位错
屈服强度:500MPa,抗拉强度:860MPa, 延伸率:21%
实验钢的TRIP处理工艺示意图
下贝 氏体
残余 奥氏体
屈服强度:500MPa,抗拉强度:780MPa, 延伸率:25%
DP钢和TRIP钢的静态拉伸性能 DP钢和TRIP钢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屈服强度
TRIP钢的典型光学显微组织
Baidu Nhomakorabea
TEM照片显示板条内析出碳化物的标准贝氏体与无碳化物贝氏体的区别
热轧C-Si-Mn TRIP钢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wt.%)
C Si Mn P
S Cu Nb Al
0.18 1.9 1.45 0.02 0.02 0.04 0.003 0.02
实验钢的TMCP工艺示意图
三种工艺处理后的SEM显微组织 三种工艺处理后的相组成与力学性能
HSS与AHSS钢种
HSS: 软钢,IF钢,BH钢,HSLA钢 AHSS: DP钢,TRIP钢,Q&PT钢,TWIP钢,CFB钢
铁素体钢
冷轧深冲钢(后地板,轮罩) YS:120-160MPa,UTS:270-330MPa,E:≥40%
无间隙原子钢(发动机罩) YS:220-260MPa,UTS:340-400MPa,E:≥33%
冷轧C-Si-Mn TRIP钢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wt.%) 实验钢的相变临界点
冷轧TRIP钢的热处理工艺示意图
冷轧态
800℃×10m, 400℃×3m
800℃×5m, 400℃×3m
实验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BF
BF
DF
SAD
TEM分析结果
不同工艺处理后的XRD分析结果 不同工艺处理后的拉伸试验结果
760℃
热处理双相钢棒材的组织与性能
780℃
800℃
板条马氏体
820℃
840℃
08Mn2Nb钢不同温度加热淬火的SEM显微组织
911
760℃
780℃
800℃
板条马氏体
820℃
840℃
图8 11Mn2Nb钢不同温度加热淬火的SEM显微组织
14
亚温淬火温度对4种钢马氏体百分含量的影响
15
图14 四种钢最大力总伸长率和断后伸长率随亚温淬火温度的变化
强塑积 TS×EL
各种TRIP钢在不同退火条件下(含H2与不含H2)的强度与延性指标
DP钢与TRIP钢的对比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
C Si Mn P S Nb Ti Al
N
0.2 0.5 1.4 0.014 0.008 0.027 0.01 0.02 0.0047
其中Ci,Cm,Cγ分别代表钢的原始含碳量,马氏体含碳量和奥氏体含碳量
不同含碳量的钢淬火后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预测
0.17C-1.65Mn-0.38Si-1.11Al-0.08P (wt pct)钢的热处理工艺曲线示意图
Q&P处理后的TEM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随配分温度和时间变化曲线
Q&T和Q&P在不同温度与时间处理后的应力-应变曲线
烘烤硬化钢(车门) YS:260-300MPa,UTS:370-430MPa,E:≥30%
低合金高强钢(吸能盒,后纵梁) YS:230-360MPa,UTS:390-450MPa,E:≥26%
冷轧DP钢
成分:0.15%C, 0.5%Si,1.8%Mn, 0.5%Cr, 0.04%Al,0.03%Nb 热轧:1200℃1h奥氏体化,6道次热轧, 35mm→3.5mm, 880 ℃终轧, 620 ℃卷取 冷轧:3.5mm→1.0mm,70%变形 连续退火:
C-Mn-Al TRIP钢中的残余奥氏体的TEM照片
注:在高Al的TRIP钢中会有部分奥氏体转变为热激活马氏体(孪晶马氏体)
作为TRIP钢中的基体和弥散相,铁素体和贝氏体各自的应力—应变曲线不同
铁素体的吕德斯带较宽,贝氏体的吕德斯带非常有限,加工硬化非常明显,屈强比较低
C-Mn-Si-Al和C-Mn-Al TRIP钢在无应变和预应变2%,5%及10%后的静态 应变时效实验结果
连续退火工艺示意图
热轧
连续 退火
各步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冷轧
热轧和连续退火处理后的力学性能对比
不同强度级别的冷轧DP钢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和轧制条件
BDP-590 3℃/s
BDP-780 8℃/s
BDP-780 15℃/s
连续镀锌模拟处理后各钢种的典型显微组织
BDP-780中的NbC析出相的TEM照片
20
TRIP-(Tansformation induced plastic)钢
化学成分:C-Mn-Si(Al,P)
显微组织:铁素体+无碳化物贝氏体+残余奥氏体
热处理:亚温转变(形成部分铁素体和富碳奥氏体)与中温转 变(形成贝氏体铁素体和富碳奥氏体)
性能特点:高强度、高塑性、高速变形时高吸收能
(变形过程中发生奥氏体向马氏体的转变,延迟颈缩,提高均 匀延伸率)
TRIP钢和DP钢在各种应变速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Q&PT(Quenching & Partition-Tempering)钢
化学成分:C-Mn-Si-Nb 显微组织:低碳马氏体+富碳奥氏体 热处理:部分淬火+中温配分+回火 性能特点:高强度,高塑性
Si对碳化物析出动力学曲线的影响
从成分均匀的奥氏体获得铁素体+马氏体+残余奥氏体组织的工艺示意图
冷轧C-Si-Al-Mn TRIP 钢
900℃×10m, 410℃×3m
900℃×5m, 410℃×3m
实验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TEM分析结果
不同工艺处理后的XRD处理结果 不同工艺处理后的拉伸试验结果
冷轧C-Si-Al(P)-Mn TRIP 钢的合金化设计
高Si钢的缺点:延长贝氏体转变动力学,产生表面“红锈” 高Al钢的缺点:降低固溶强化率,升高Ms点至室温以上 以Al代Si的优点:加速贝氏体转变动力学 1.0%Si→1.0%(Al,P)
第11章 汽车用先进高强钢(AHSS)
汽车板用钢:汽车外板和白车部件
汽车板的发展方向: 提高燃油效率——轻量化 提高安全性——高强、高韧性、抗撞击 与轻合金(Al、Mg合金)和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竞争日趋激烈
对汽车板提出新的要求: 屈服强度>300MPa,抗拉强度>600MPa,优异的成型性能, 高的加工硬化率
MX型碳氮化物的析出次序
实验钢的DP处理工艺示意图
F+M的OM显微组织
马氏体岛及铁素体基体中高密度的位错
屈服强度:500MPa,抗拉强度:860MPa, 延伸率:21%
实验钢的TRIP处理工艺示意图
下贝 氏体
残余 奥氏体
屈服强度:500MPa,抗拉强度:780MPa, 延伸率:25%
DP钢和TRIP钢的静态拉伸性能 DP钢和TRIP钢不同应变速率下的屈服强度
TRIP钢的典型光学显微组织
Baidu Nhomakorabea
TEM照片显示板条内析出碳化物的标准贝氏体与无碳化物贝氏体的区别
热轧C-Si-Mn TRIP钢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wt.%)
C Si Mn P
S Cu Nb Al
0.18 1.9 1.45 0.02 0.02 0.04 0.003 0.02
实验钢的TMCP工艺示意图
三种工艺处理后的SEM显微组织 三种工艺处理后的相组成与力学性能
HSS与AHSS钢种
HSS: 软钢,IF钢,BH钢,HSLA钢 AHSS: DP钢,TRIP钢,Q&PT钢,TWIP钢,CFB钢
铁素体钢
冷轧深冲钢(后地板,轮罩) YS:120-160MPa,UTS:270-330MPa,E:≥40%
无间隙原子钢(发动机罩) YS:220-260MPa,UTS:340-400MPa,E:≥33%
冷轧C-Si-Mn TRIP钢
实验钢的化学成分(wt.%) 实验钢的相变临界点
冷轧TRIP钢的热处理工艺示意图
冷轧态
800℃×10m, 400℃×3m
800℃×5m, 400℃×3m
实验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BF
BF
DF
SAD
TEM分析结果
不同工艺处理后的XRD分析结果 不同工艺处理后的拉伸试验结果
760℃
热处理双相钢棒材的组织与性能
780℃
800℃
板条马氏体
820℃
840℃
08Mn2Nb钢不同温度加热淬火的SEM显微组织
911
760℃
780℃
800℃
板条马氏体
820℃
840℃
图8 11Mn2Nb钢不同温度加热淬火的SEM显微组织
14
亚温淬火温度对4种钢马氏体百分含量的影响
15
图14 四种钢最大力总伸长率和断后伸长率随亚温淬火温度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