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2024年八年级物理实验精彩教案人教版

2024年八年级物理实验精彩教案人教版

2024年八年级物理实验精彩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2.实验二:测量物体的长度3.实验三:探究光的传播现象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

2.难点: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行一场物理实验的盛宴,让我们一起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请大家谈谈对物理实验的认识。

(二)实验一:测量物体的质量1.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及步骤(1)目的: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原理:利用天平的等臂原理,通过比较物体与砝码的质量,得出物体的质量。

(3)步骤:①检查天平是否平衡;②调整天平平衡;③放置物体和砝码;④读取物体质量。

2.学生分组实验(1)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2)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实验二:测量物体的长度1.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及步骤(1)目的: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原理:利用刻度尺的刻度,读取物体的长度。

(3)步骤:①检查刻度尺是否完好;②确定测量起点和终点;③读取物体长度。

2.学生分组实验(1)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2)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实验三:探究光的传播现象1.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及步骤(1)目的:观察光的传播现象,探究光的传播规律。

(2)原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步骤:①准备实验器材;②搭建实验装置;③观察光的传播现象;④记录实验数据。

2.学生分组实验(1)教师巡回指导,纠正操作错误。

(2)学生认真观察,记录实验数据。

(1)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精彩教案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精彩教案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材,具体涉及第十一章《电磁现象》的第一节“磁场与磁感线”及第二节“电流的磁场”。

详细内容包括磁场的定义、性质、磁感线的特点;电流产生磁场的实验观察,以及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磁场的概念,理解磁感线的分布特点及其在电磁现象中的作用。

2.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观察电流产生磁场的现象,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磁场与磁感线的理解;电流产生磁场的实验观察。

难点:磁感线分布的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电流表、导线、电池、指南针、实验用电磁铁等。

学具:每组一套上述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直尺、圆规、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0分钟)展示磁铁吸引铁钉,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磁场的初步理解。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磁场的定义、性质及磁感线的基本概念。

示范绘制磁感线,解释磁感线分布规律。

3. 实验演示与观察(25分钟)演示电流通过导线时指南针偏转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电流的磁场。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通过具体例题,解释电磁感应现象,指导学生理解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定律。

5. 随堂练习(15分钟)发放练习题,学生现场解答,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板书分两部分:1. 磁场与磁感线:定义、性质、磁感线特点。

2. 电流的磁场:实验现象、电磁感应原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一个条形磁铁的磁感线分布图。

解释为什么电流可以通过导线产生磁场。

描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

2. 答案磁感线由磁铁的N极指向S极,外部由S极指向N极。

电流的流动产生磁场,根据安培右手螺旋法则。

电磁感应是指闭合回路中的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现象。

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九章《电》第三节:电流的效应;2. 第九章《电》第四节:电路的组成与原理;3. 第十章《磁》第一节:磁现象及其应用;4. 第十章《磁》第二节: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电流的效应,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2. 使学生了解磁现象及其应用,理解电磁感应现象;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电磁感应现象;2. 教学重点:电流的效应,磁现象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池、磁铁、指南针、电动机、发电机等;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导线、电池、磁铁、指南针、电动机、发电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电流表、电压表等实验器材,引导学生思考电流、电压与电路的关系;2. 例题讲解:(1)讲解电流的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电流产生的现象;(2)讲解电路的组成与原理,引导学生动手搭建电路,观察电流的变化;(3)讲解磁现象及其应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磁铁的性质;(4)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感应电流的产生。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置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内容;4. 学生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六、板书设计1.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2. 内容:(1)电流的效应;(2)电路的组成与原理;(3)磁现象及其应用;(4)电磁感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电流的效应,列举生活中的实例;(2)简述电路的组成与原理,画出简单的电路图;(3)简述磁现象及其应用,举例说明;(4)解释电磁感应现象,列举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小制作、小发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操作教案年级学科:八年级物理教材内容:1. 实验目的:学习使用刻度尺、量筒等测量工具,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实验原理:长度、体积的测量方法。

3. 实验器材:刻度尺、量筒、水、细线、石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刻度尺、量筒等测量工具,掌握长度、体积的测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长度、体积的测量。

难点:刻度尺、量筒的读数方法,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长度、体积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两人。

2. 教师发放实验器材,讲解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

3. 学生动手操作,测量石块的长度和体积。

4.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准备进行数据处理。

三、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15分钟)1.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测量方法。

2.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平均值。

3. 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差,讨论如何减小误差。

4. 教师总结误差来源,演示如何减小误差。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总结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

2. 教师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测量。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复习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整理实验报告。

2. 思考如何将实验原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刻度尺、量筒的使用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误差分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对测量工具的使用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024年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2024年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2024年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第十章《电磁学》内容进行设计。

详细内容包括:第1节“磁场与磁感线”;第2节“电流的磁效应”;第3节“电磁感应”。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磁场和磁感线的概念,掌握磁场方向的规定,理解磁感线的分布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电流的磁效应,了解奥斯特实验,学会使用安培定则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3. 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磁场方向的规定,安培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重点:磁场与磁感线,电流的磁效应,电磁感应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指南针、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电池、通电螺线管、电磁感应实验装置。

学具:每组一套磁铁、指南针、导线、电池、通电螺线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磁铁吸引铁钉,让学生观察磁铁周围小铁钉的分布,引导学生思考磁铁周围存在磁场。

2. 知识讲解:(1)磁场与磁感线:讲解磁场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磁场方向的规定,通过示意图展示磁感线的分布特点。

(2)电流的磁效应:介绍奥斯特实验,讲解安培定则,让学生动手操作,判断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3)电磁感应:展示电磁感应实验,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分析解题思路,讲解解题步骤。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磁场与磁感线:(1)磁场概念(2)磁场方向规定(3)磁感线分布特点2. 电流的磁效应:(1)奥斯特实验(2)安培定则(3)通电螺线管磁极判断3. 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现象(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磁场与磁感线的概念及关系。

(2)用安培定则判断下图通电螺线管的磁极。

(3)简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答案:(1)磁场是存在于磁体周围的空间场,磁感线是描述磁场分布的线条。

初中物理实验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备课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备课教案二、实验目的:1. 学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距离。

2. 探究小车滑行的距离与推动力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实验原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在本实验中,我们通过改变推动小车的力,来观察小车滑行的距离,从而探究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四、实验器材:1. 小车2. 刻度尺3. 弹簧测力计4. 木板5. 木块6. 绳子7. 滑轮组五、实验步骤:1. 将小车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刻度尺测量小车起始位置。

2.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将力的大小记录在表格中。

3. 用绳子将小车与弹簧测力计连接,通过滑轮组施加不同的力,使小车从起始位置开始滑行。

4. 记录小车滑行的终止位置,用刻度尺测量滑行距离,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5. 重复步骤3和4,直至测量完所有力的情况。

6. 分析数据,探究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确保小车在水平木板上滑行,避免斜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施加力的时候,要尽量保持力的方向一致,避免力的方向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测量滑行距离时,要尽量减小误差,可以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七、实验拓展:1. 改变小车的质量,重复上述实验,探究质量对滑行距离的影响。

2. 尝试使用不同材质的滑轮组,观察滑行距离的变化,探究滑轮组对滑行距离的影响。

八、实验总结:通过本实验,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运动距离,了解了推动力与滑行距离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10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10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八年级物理教案(优秀10篇)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

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

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

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

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5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5篇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2,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能力目标:1,观察和实验能力: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2,应用能力: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情感目标:1,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2,良好的实验习惯.3,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教材分析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应当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应当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教法建议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应当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应当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正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应当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2,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应当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应当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应当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应当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帮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动画来展示,也可以用图片帮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教案篇2一、指导思想以新课标为指导,切实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搞好八年级下册物理教学。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2024年完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独立完成简单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认识误差与有效数字的概念,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实验设计、数据分析、误差与有效数字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如天平、刻度尺、计时器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实验报告纸、铅笔、直尺、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一个简单的实验为例,讲解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4. 随堂练习(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 学生实验操作(3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要求,独立或合作完成实验,记录数据。

6. 数据分析(15分钟)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2. 误差与有效数字3. 实验设计及数据分析七、作业设计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次实验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家庭小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设计2. 数据分析3. 误差与有效数字的理解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物理实验的核心,合理的实验设计能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1. 明确实验目的:在实验设计之初,要明确实验的目的,确保实验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符。

2. 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如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等。

3. 确定实验变量:在实验过程中,要明确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确保实验数据的可靠性。

4. 制定实验步骤:详细规划实验步骤,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中的操作和实验结束后的整理。

二、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环节,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

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力的合成与分解》。

主要内容有: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概念,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图钉、细线、弹簧测力计、橡皮筋。

学具:三角板、图钉、细线、弹簧测力计、橡皮筋。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观察三角板,提问:如何用两条线拉住三角板保持平衡?(2)引导学生讨论力的合成与分解。

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合成:两个力的作用效果等同于一个力,这个力称为这两个力的合成。

(2)讲解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被分解为两个力的作用效果。

(3)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9.1节后的练习题1、2、3。

(2)讨论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实验教学(1)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2)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2)拓展:讨论非共点力平衡条件。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3. 共点力平衡条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教材第9.1节后的练习题4、5、6。

(2)思考题:如何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2. 答案(1)练习题答案见教材。

(2)思考题答案:利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可以简化复杂问题,将多力作用转化为单力作用,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合成与分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桥梁建设、物体搬运等。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物理实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电磁现象》的第三节“探究电磁感应现象”。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概念,学习如何通过实验观察电磁感应现象,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教学重点:观察电磁感应现象,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导线,磁铁,电流表,开关,灯泡等。

学具:每组一套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导线,磁铁,电流表,开关,灯泡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磁铁吸引铁钉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磁铁与电流之间的关系,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 实践情景引入: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磁铁穿过闭合电路时电流表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4. 例题讲解: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通过具体例题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磁铁速度、磁感应强度与感应电流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感应现象2.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电磁感应现象的基本概念。

(2)写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计算下列情况下的感应电动势:①磁感应强度为0.5T,导线长度为0.2m,速度为1m/s;②磁感应强度为0.3T,导线长度为0.3m,速度为0.5m/s。

答案:(1)电磁感应现象是指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会产生感应电流。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演示实验)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演示实验)

7-1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演示实验11.实验设计目的:探究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2.实验设计思路:以学生生活常见的例子演示。

1将手放在小车的一侧,用力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

小车由静止变运动演示实验:(分析视频中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现象)提问: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结合视频,说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含几种情况。

运动状态改变包括:速度大小改变;运动方向改变;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同时改变。

8-1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演示实验1.实验设计目的: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实验设计思路:以小车为例,尽量减小小车受到的阻力,观察小车运动的情况。

3.相同条件(1)相同小车;(2)小车在水平面开始运动的速度相同。

让同一小车在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

4.不同条件表面材料不同,即阻力不同5.实验器材小车、木板、棉布、斜面、刻度尺实验装置:6.记录表格7.实验分析现象: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_。

说明:小车受阻力越小,速度改变得越________。

8.科学推理现象: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________。

说明:小车受阻力越小,速度变化越________。

推理:如果表面绝对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为零时,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9-2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演示实验3液体压强的大小不易直接观察,那么怎么办呢?实验器材:压强计、水、盐水、大烧杯、刻度尺科学方法:转换法压强计就是将液体压强的大小转换为U形管两边液面出现的高度差。

实验步骤:(1)把探头放进盛水的容器中,看看液体内部是否存在压强。

保持探头在水中的深度不变,改变探头的方向,看看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是否相等;(2)增大探头在水中的深度,看看液体内部的压强和深度有什么关系;(3)换用盐水,看看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内部的压强是否与密度有关实验结论:(1)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3)同种液体,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物理实验教案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物理试验教案教案及反思认真备课,不但备同学而且备教材备教法,依据教材内容及同学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纳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准时间支配都作了具体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5篇八班级物理试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关怀!八班级物理试验教案1(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什么叫参照物,知道推断物体的运动状况需要选定参照物。

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二)教具1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节拍器(或秒表)。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2.履行下列长度单位的换算,要求有单位换算的过程。

由两名同学到黑板上演算,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进行练习。

老师口述:0.2千米=______厘米。

(答:2×104厘米)500微米=______米。

(答:0.0005米)对同学所答进行讲评。

3.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测量课本图1—5甲图中木块的实际长度。

要求每个同学动手测量。

由同学说出测量结果。

巩固上节所学准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准确读、记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的基本学问。

二、新课教学1.新课的引入组织同学阅读课本节前大“?”的内容。

提问: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顺手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认真学习关于物体运动的学问。

板书:“第二章简洁的运动一、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1)什么是机械运动?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里讲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

同学们骑自行车时,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或路旁的树都有位置的变化;飞机在天空中飞行,它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变化。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提问并组织同学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四周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7篇】八年级物理课程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②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③了解重力的方向和重心。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道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辩证的分析物理知识的意识。

【重点、难点分析】1.“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和g值有关”是本节的重点,g值恒定是有条件。

2.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是本节难点。

【教学媒体和资源】实物教具:重物、重垂线。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教学方法】本节课源于生活,不仅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使学生感知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采用自主探究、引导发现、阅读指导、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分组讨论,自己总结,突出学习过程的体验,这样使我们的`物理更接近生活,更易于学生接受,从而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和活动过程】一、观察动画,引入新课利用课本54页“想想做做”,让学生做“模拟引力”实验。

再利用“苹果落地”及“一系列重物落地”的多媒体动画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重力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重力”的概念,分析重力产生的原因和施力物体,使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

(组内讨论)(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组长代表发言谈本组的猜想。

2、让学生四人一组设计探究重力大小与质量关系的实验。

教师巡视,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对有问题的小组及时给予帮助。

做出图像,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G与m关系,一名学生板演公式并了解g的单位和物理意义。

(出示例题)两名学生板演。

(三)、重力的方向。

先做演示实验: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线的方向是否是竖直方向。

八年级物理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7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7篇】篇一:八年级物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资源: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烧杯、小冰块、橡皮泥一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辅以直观演示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让他们同时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学观察并比较谁跑的快。

再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直接对照课本图5-17、5-18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二、出示目标:三、新授:1、质量的概念引导讨论⑴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⑵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讨论:(1)相同之处:都是铁造的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铁的量不同??讨论(2)相同之处:都是肌肉骨胳等构成不同之处:体重不同;体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质多??讨论(3)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⑴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⑵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

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⑶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板书:1t=1000kg1kg=1000g1g=1000mg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年级:八年级学科:物理教材:《初中物理》实验目的:1. 让学生了解惯性的概念,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实验原理: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实验器材:1. 木块2. 小车3. 尺子4. 铅笔5. 毛巾6. 沙子实验步骤:1. 让学生将木块放在小车上,用尺子测量木块和小车的长度,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2. 让学生用手推动小车,使木块向前运动,观察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

3.让学生用毛巾铺在小车上,再次用手推动小车,观察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

4.让学生在毛巾上撒上沙子,再次用手推动小车,观察木块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出现异常。

5. 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惯性的概念。

6. 让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木块和小车碰撞造成伤害。

2. 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并及时记录实验现象。

3. 实验结束后,要清洁实验器材,整理实验现场。

实验拓展:1.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惯性的例子,如跳远、拍打衣服等。

2. 让学生探讨如何减小惯性带来的危害,如汽车安全带、自行车头盔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对惯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对实验现象观察不够仔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惯性知识。

同时,要加强安全教育,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设计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设计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物理综合素质。

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一项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规律的课程。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设计,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设计1力(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 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 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4)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2、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提起一桶水。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

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2)学生用图12.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3)学生看课文图12.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7篇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7篇

初二物理下册教案7篇初二物理下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通过对滚摆实验的分析,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并解释一些有关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运用能的转化知识分析有关物理现象的转化。

(2) 培养学生从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阅读“科学世界”人造地球卫星,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得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结论。

2、难点:组织、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滚摆实验并进行分析、归纳,领会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滚摆,棉线,铁锁,人造卫星挂图。

(四)教学过程1.复习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2.引入新课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

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3.进行新课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图14.5-1,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

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

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下册实验教案2018学年上学期衡东县第六中学八年级物理备课组实验目录:实验一: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实验二、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三、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实验五、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实验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七、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八、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汇总:实验一: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实验目的】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长木板、头发丝【实验步骤】1、观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最大刻度),认清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检查弹簧测力计不受力时,指针时否指在零刻度处。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等处,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3、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挂一个质量已知(约1kg)的物体,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察4、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匀速前进,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5、在倾斜放置的长木块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木板匀速上升,读出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6、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手拉头发,逐渐加大拉力,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填入记录表中。

【实验记录】【评估与交流】能否用弹力橡皮筋制作测力计?为什么?实验二、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若干、坐标纸【猜想或假设】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照图23-1那样,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G/Nm/图23-2重力与质量关系质量m/kg重力G/N2、在图23-2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描点。

连接这些点,你发现它们落在一条什么样的曲线或直线上?你认为重力与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分析和论证】1、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2、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大约是9.8N/kg。

如果用g表示这个比值,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可以写成G=mg实验三、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提出问题】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如何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猜想或假设】1、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2、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1、取一方木块及长方形的长木板、毛巾、玻璃板,用弹簧称拉着方木块在三种表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比较摩擦力的大小。

2、把木块放在木板上,加上砝码,再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与第一次实验比较。

3、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再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测出拉力的大小即为摩擦力的大小,并与第一次实验比较。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长方体方木块、长木板、毛巾、玻璃板、砝码、细线【进行实验】1、分别测出木块在长木板、毛巾、玻璃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将结果记入表格。

2、在木块上另上砝码后,再测出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将结果记入表格。

3、把木块侧放在木板上,再测出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并将结果记入表格。

【分析和论证】1、分析比较实验1、2、3可得:。

2、分析比较实验1、4可得:。

3、分析比较实验1、5可得:。

4、归纳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有关,与无关。

【评估与交流】1、在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时必须注意什么?当速度不一样时摩擦力大小有没有变化?2、如何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实验四、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2.猜想:1)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2)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压力的作用面积有关。

3.设计实验:1)实验器材:小桌子,泡沫塑料,钩码一盒。

2)实验目的: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压力的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

3)实验方法和步骤: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研究。

①如图甲和乙所示,在受力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研究压力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关系;a.如图甲所示,把使小桌子的四脚朝下压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即此时桌子四脚陷入泡沫塑料里的深度;b.如图乙所示,在桌子上加上一个钩码,观察此时桌子四脚陷入泡沫塑料里的深度,并与图甲的陷入情况对比;②如图乙和图丙所示,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研究压力的受力面积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关系。

c.如图丙所示,使桌面朝下并在桌子上加上一个钩码,观察此时桌面陷入泡沫塑料里的深度,并与图乙的陷入情况对比;4.进行实验:自己设计表格,并将实数据填入表中:设桌子重为G桌,钩码重为G码,桌子脚面积为S脚,桌面的面积为S面实验次数受力面积压力的大小压力的作用效果甲S脚G桌明显乙S脚G桌+G码非常明显丙S面G桌+G码不明显5.分析与论证:分析:在受力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压力的受力面积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压力的受力面积有关。

压力越大,压力的受力面积小,则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6.评估与交流:1)通过这个实验,你掌握那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答:我掌握了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

当研究的问题有三个或三个量以上之间的关系时,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单一关系,可以使研究的问题得以简化。

实验五、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提出问题】1、同样大小的石块和木块,投入水中,石块下沉,木块上浮,哪个受到的浮力大?铁块投入水中会下沉,而铁做成船之后,却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或假设】1、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的体积有关。

3、浮力的大小可能与物质浸入的深度有关。

4、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有关,也就是与V排和ρ液有关。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1、选择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比较铁块和铝块浸没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来验证猜想1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2、取一些橡皮泥,先揉成团,测出其浸入水中的浮力,然后展开做成盒形,测出其所受的浮力并把两次测得的浮力大小与橡皮泥的重量相比较,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3、取一铁块测出其浸入水中不同深度所受的浮力并比较浮力的大小,验证猜想3是否正确。

实验步骤:(1)(2)(3)4、测出浸没入水中的石块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实验步骤:(1)(2)(3)5、测出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所受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的关系。

实验步骤:(1)(2)(3)以上4、5实验验证猜想4是否正确。

所需器材:弹簧测力计、大烧杯、接水小桶、自来水、盐水、体积相同的实心铁块和铝块、金属牙膏皮(或橡皮泥)、细线【分析和论证】由以上实验得出的结论是:1、2、3、4、【评估与交流】1、由实验得出的结论能普遍适用吗?如何评估实验的准确性?2、做以上实验要注意什么?只在水中做行吗?3、你在实验中遇到什么困难?如何减少实验误差?4、阿基米德定律适用于气体中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计算吗?表达式如何?【探究拓展】1、弹簧秤法测浮力大小——适用于ρ物>ρ液(1)测出物体在空气中的重为G1(2)测出物体在水中的重为G2F浮= G1-G22、平衡力法——适用于ρ物≤ρ液(1)当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液体中时,受重力和浮力作用。

(2)因为物体静止所受的重力和浮力是一对平衡力,则有F浮= G物3、压力差法 F浮= F向上- F向下形状规则的正方体物块浸入密度为ρ的液体中,如图26-1所示。

上表面距液面为h,正方体边长为l。

上表面所受压强:P=ρgh 上表面所受压力:F=PS=ρghl2下表面所受压强:P’=ρg(h+l) 下表面所受压力:F’= P’S=ρg(h+l)l2 F浮= F’- F =ρg(h+l)l2-ρghl2=ρgl3又因为V排= l3,所以F浮=ρgl3=ρgV排即为阿基米德原理求出的浮力。

实验六、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问题】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杠杆的平衡条件有哪些应用?【猜想或假设】1、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设计实验】1、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在杠杆两端挂钩码使杠杆平衡,钩码的重即为动力、阻力大小,挂钩码处到支点的杠杆长即为力臂的大小。

然后计算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并比较两者乘积的大小,归纳得出结论。

2、(1)用弹簧秤作为动力作用的物体,在挂钩码的同侧提起杠杆,使杠杆平衡,读出动力和阻力的大小以及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短。

然后比较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2)用弹簧秤拉着杠杆加速转动,读出动力和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计算并比较动力×动力臂与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所需器材:杠杆和支架、弹簧测力计、钩码、尺、线【进行实验】1、把杠杆的中点挂在支架上,首先调节杠杆的平衡螺母,使杠杆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

2、照图25-1那样,在杠杆的左右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调节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

3、根据钩码的质量计算出重力大小即为动力和阻力大小,再读出力臂的长,把数据记入下表。

次数动力(N)动力臂(cm)动力×动力臂阻力(N)阻力臂(cm)阻力×阻力臂12343、如图25-2所示,在a、b、c三点用弹簧秤竖直向上提杠杆,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读出力及力臂的大小,并填入下表。

次数动力(N)动力臂(cm)动力×动力臂阻力(N)阻力臂(cm)阻力×阻力臂12345、在杠杆左端一点用弹簧秤提起杠杆,并加速顺时针转动,读出动力与阻力的大小以及动力臂与阻力臂的长短,然后比较动力×动力臂及阻力×阻力臂的大小。

【分析和论证】1、通过测量数据得: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当动力×动力臂大于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将沿。

【评估与交流】1、你的测量结果能准确说明“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吗?实验中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2、通过实验及数据分析,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处于平衡状态,当“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时,杠杆将如何转动?生活中平衡杠杆有哪些?3、观察生活中的杠杆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杠杆的分类:(1)省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长,费距离。

(2)费力杠杆:动力臂比阻力臂短,省距离。

(3)天平杠杆:动力臂与阻力臂相等,既不省力又不费距离。

实验七、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提出问题】1、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2、光滑程度一样的斜面,当它的倾斜程度不同时,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否相同?【猜想或假设】1、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摩擦,摩擦不同效率就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