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驻波若干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驻波若干问题
1. 驻波中能量的转化
驻波中各质点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在最大位移时,波腹和波节中各质点的瞬时速度为0,动能均为0,此时各质点的形变达到极大,其中波节的形变最大,所以能量以势能存在,势能主要集中于波节处。在平衡位置时,波腹和波节中各质点瞬时速度达到极大,动能达到极大值,但波腹处的振幅最大,故动能主要集中在波腹处,此时各质点形变为0,故势能为0。
纵观这1/4周期过程,能量在波腹和波节之间转移,各质点的势能转化为动能,波节处的势能逐渐转移到波腹处变为波腹的动能。
该过程类似于一个小球左右两端各连接一根橡皮绳,橡皮绳水平放置,两绳的另外一端固定,然后将小球竖直方向拉起一段距离,再放手。让球在橡皮绳拉力作用下上下来回摆动。如下图:
在最大位移时,弹簧的形变最大;在平衡位置时弹簧的形变最小。
2.驻波中能流的问题
课件中关于“驻波中没有净能量传递,能流密度为0”的表述容易引起误解。事实上,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波腹和波节之间还是有能量转移的。但是平均起来看,的确没有净能量的传递,各处的平均能流密度为0,这是因为驻波是由两列等振幅相向的干涉波叠加而成,它们的平均能流密度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
详细研究后,我们会发现能流在波腹和波节之间来回流动,但没有能流通过波节和波腹转移出去。关于这点,我们可以从驻波各点的能流密度看出。 假设形成驻波的两个相向波分别为:
最大位移
平衡位置
12
cos ()cos ()x x u y A t y A t ωω=-⎧⎪⎨=+⎪⎩ 则,这两列波的能流密度分别为:
22212221sin ()sin ()
x u x u i A u t i A u t ρωωρωω⎧=-⎪⎨=-+⎪⎩ 驻波上某点能流密度为二者之合: 2222122222[sin ()sin ()]
sin 2sin 24sin
sin 2x x u u x i i i A u t t A u t A u x t ρωωωρωωωπρωωλ=+=--+=-=- 可见,在4x k ππλ=,即4x k λ
=时0i =。这意味着在波节和波腹处能流均为0,
能流只能在波腹和波节之间来回转换。
对于波节处能流密度为0(没有能流经过它向前传播),我们还有一个很好的理解,那就是驻波的波节始终不动。
3. 半波损失
产生两列传播相反的波形成驻波,通常依靠反射。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是不反射的,但在介质的边界面上就会发生反射。
波从波疏介质进入波密介质时,分界面处反射会有半波损失(或相位突变
π)
;而从波密介质进入波疏介质时,分界面处反射则不会由半波损失。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引入“阻抗”的概念,每一种介质都有阻抗,我们用z 来表示。波从一个介质传播到另一介质,我们把前者的阻抗记为c z ,后者视作一个负载
L z 。对于自由端点,负载阻抗0L z =,而对于固定端点,L z →∞。波在介质面上反射时,反射波与入射波复振幅之比记为A R A ≡反
入。分析发现 c L c L
z z R z z -=+ 当||1R =时,波在分界面发生全反射,入射波与反射波形成驻波;当||0R =,即负载阻抗L c z z =时,分界面不发生反射,全部能流为负载所吸收,此时称为
负载匹配状态。事实上,这种情形就相当于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一样,没有介质分界面;介于二者之间,即0||1R <<,波在分界面部分反射,反射波和入射波叠加形成驻波和行波的混波状态。
有了以上知识,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固定端点反射有半波损失,而自由端点没有,以及波疏到波密有,而波密到波疏没有半波损失。
(1)端点固定
此时,L z →∞,所以1R =-,波在端点处全反射,但位相跃变π(A A =-反入)。
(2)端点自由
此时,0L z =,所以1R =,波在端点处全反射,没有位相跃变。
(3)从波疏介质进入波密介质
此时,L c z z >,0R <,部分反射,但反射波有位相跃变π。
(4)从波疏介质进入波密介质
此时,L c z z <,0R >,部分反射,反射波与入射波同位相。
对于(3)和(4)我们还可以这样去理解:
① 波从波疏介质进入波密介质,假设没有反射波,介质面上没有能量损失,则波密介质中波强应与波疏介质中的波强相等,即2212
I I uA ρω==疏密。波密介质的u ρ较波疏的大,因此A A <密疏。介质分界面可视作波密介质的波源,亦即
此处的振幅要比波疏介质中下。为了满足这一点,只能在分界面处产生一列反射波,它在分界面处与入射波在这里的振动反位相,与入射波在分界面处叠加时能够使振幅始终减弱,这个减弱的振动又作为波密介质的波源。
这样,在从波疏进入波密介质分界面上有反射波,而且有相位π的突变就是必然的了。
②波从波密介质进入波疏介质,与上面的分析类似,此时介质分界面处的振幅必须增大。只能通过在分界面处产生一列反射波,它在分界面处与入射波在这里的振动同位相,与入射波在分界面处叠加时能够使振幅始终加强,这个增强的振动作为波疏介质的波源。因此,此时没有半波损失。
对于课件中推导半波损失的过程,有些学生提出既然反射波可能存在相位突
变,能否在反射波方程中加上一个未知位相ϕ,写为22cos[()]x y A t u
ωϕ=-+ 这样也是可以的,只是要注意,这样改写后2A 只能取正值,并且在固定端
点反射时,为全反射,所以21A A =。这样推导与课件推导的结果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