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期末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中医学概论复习纲要

中医学概论复习纲要

中医学概论复习纲要
1.阴阳的概念及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五行的概念及五行之间相生相克关系。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是指哪些脏腑?
4.心肝脾肺肾各脏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属是什么?
5.心肾相交、肝肾同源的概念。

6.气机的概念及气的运动基本形式。

7.气的功能
8.气的分类及各种气的功能。

9.气血之间的关系。

10.六淫的概念及各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1.虚实的概念。

12.默写十问歌
13.自汗盗汗的症状及所见病证。

14.中医治则有哪些
15.默写十八反、十九畏
16.常用中药的功效应用:柴胡、菊花、黄连、金银花、大黄、藿香、附子、陈皮、山楂、三七、丹参、川芎、半夏、川贝、酸枣仁、天麻、麝香、人参、黄芪、当归、阿胶。

17.君臣佐使的含义。

18.银翘散、四物汤、六味地黄丸、二陈汤的功效应用。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中医学概论复习纲要

中医学概论复习纲要

基本知识点(一)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2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一)阴阳的对立制约(二)阴阳的互根互用(三)阴阳的消长平衡(四)阴阳的相互转化3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4事物五行属性归类5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6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五脏:心、肝、脾、肺、肾8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9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0气的功能: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固摄作用 5.气化作用11血的功能:1.濡养滋润 2.充养精神12气与血之间的关系: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4.血能载气5.血能生气。

13十二经脉名称14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15火热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易伤津耗气 (3)易生风动血 (4)易致肿疡16“四诊”:望、闻、问、切17望舌形包括:胖瘦、老嫩、裂纹、齿痕、芒剌。

18望舌态:强硬、痿软、颤动、歪斜、吐弄、短缩。

19中国人的正常面色:面色微黄,略红润而有光泽。

20疼痛的性质①胀痛是气滞疼痛的特点②剌痛是瘀血疼痛的特点③隐痛多是气血不足,阴寒内生④绞痛多是邪盛阻滞气机所致⑤重痛、酸痛:多由湿邪阻滞经络引起⑥冷痛、灼痛:疼痛有冷感属寒证;疼痛有灼热属热证。

21正常脉象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

其基本特点是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4至,约每分钟60~90次),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22浮脉——脉象:轻按即得,重按稍弱,脉搏显现部位浅表。

主病:表证,亦主虚证。

23滑脉——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痰饮、实热、食滞。

24所谓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具有地方特色,质地优良的药材。

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青海的大黄,内蒙的黄芪,东北的人参,山西的党参,河南的地黄,云南的茯苓,四川的黄连,山东的阿胶,浙江的贝母、江苏的薄荷,广东的陈皮,湖北的蕲蛇等,自古以来都被称为道地药材,并冠以产地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整理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整体观念:就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得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得统一性得认识。

辨证论治:就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得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得思维与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得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就是完整统一得。

形神一体观:人得形体与精神就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得。

病:即疾病,就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得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得一个完整得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就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得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得、有内在联系得、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得症状与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与体征得总称,就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得个别、孤立得现象,可以就是病人异常得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得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得疾病得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得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得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得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得病机,大致相同得证侯,故可用大致相同得治法与方药来治疗。

阴阳:就是中国古代哲学得一对范畴,就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得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概括。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就是指属性相反得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得相互斗争、相互制约与相互排斥得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就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得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得关系。

阴阳互用:就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与助长得关系。

阴阳交感:就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与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

阴阳交感就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与变化得根源。

阴阳互藏:就是指相互对立得阴阳双方中得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就是指对立互根得阴阳双方不就是一成不变得,而就是处于不断得增长与消减得变化过程中。

中医复习提纲

中医复习提纲

一、阴阳学说(一)基本概念阳:明亮、温暖、上升、运动、外在、无形阴:晦暗、寒冷、下降、静止、内在、有形医学上:阳:人体上部的、外部的、背部的,具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阴:人体下部的、内部的、腹部的、內守的、形体的,具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

(二)阴阳的特性1.相关性: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2.普遍性:宇宙间一切相关的事物和现象。

3.相对性:阴阳的属性是通过与自己的对立面比较而确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二者可相互转化。

4.可分性:无限可分(三)基本内容1.对立制约。

矛盾:即一个统一体中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斗争。

制约:阴阳双方相互抑制,维持相对平衡。

2.相互依存。

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根互用的关系。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互根:阴阳双方都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相互依存。

互用: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相互促长的关系。

3.消长平衡。

消长含义:阴阳双方数量的对比变化。

消,减少;长,增加。

形式:与制约相关: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与互用相关:此长彼亦长,此消彼亦消4.相互转化。

含义: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方式:渐变突变阴阳运动的相互联系:达到相对的动态平衡阴阳学说最根本的原理:对立、依存阴阳运动的形式:消长、转化(四)应用2.概括生理功能。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黑色海盗团出品物质基础(阳)与生理功能(阴)阳气(阳)--- 促进物质基础的新陈代谢阴精(阴)--- 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阳:升、出阴:降、入3.阐释病理变化。

阴阳失调: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4.指导疾病诊断。

分析四诊资料:色泽、气息、脉象概况疾病证候----八纲辨证: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确定治疗原则归纳药物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5.确立护治原则。

阴阳偏盛——损其有余;阴阳偏衰——补其不足6.指导养生保健。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资料

中医药学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资料
.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
.律液:是指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器官内的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律液也是构成人体 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与血的关系:一,气为血帅。(1)气能生血(2)气能行血(3)气能摄血。二、血为气母。(1)血能载气 (2)血能养气。
.气的含义:一,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0∙气机的概念: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称作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称作“气极调畅,若气的升降出入 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极失调”。
IL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成为“气滞”;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成 为“气逆”;气机失于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二
寒为冬季的主气。当寒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寒邪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
湿为长夏的主气。当长夏这种自然气候使人发病时称为湿邪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阻遏阳气。2、湿性重浊。3、湿性粘滞,易阻气机。4、湿性趋下易 袭阴位
火(热)旺于炎热的夏季。当火热侵袭人体使其发病时称为火热邪气或温热邪气
藏象学说的特点: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的五脏中心论。以阴阳来区分脏腑,脏为阴,腑为阳,一阴一 阳配一脏一腑,由经络相互络属而成表里。以五行学说为指导,将脏腑概括为五大系统。
.心肺脾肝肾称为五脏,加上心包络又称六脏。五脏具有化生和贮藏精气的共同生理功能,同时有各有专司,且
躯体官窍有着特殊的联系,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特殊系统。其中,心的生理功能起着主宰作用。

复习提纲(中医部分)

复习提纲(中医部分)

《中医学》复习重点
第四临床医学院中医学教研室
2014.11
上篇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导论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基本特征
阴阳是自然变化的普遍规律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系统络属;六腑、奇恒之腑)气的概念和功能
第四章病因病机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内伤致病因素(七情致病特点,饮食失宜)
病机
第五章诊法
望舌(主要是望舌色、舌苔)
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疼痛)
脉诊(浮脉、沉脉、滑脉、涩脉、弦脉、细脉)
第六章辨证
辨证的基本概念(证、症、病的基本概念,区别和联系)
八纲辨证(阴、阳、虚、实、表、里、寒、热的概念)
第七章治则治法
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三因制宜
内治八法(八法各自的基本概念)
第八章中药与方剂
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中药的用法)
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的概念)
常用方剂:麻杏石甘汤、血府逐瘀汤、六味地黄丸
中篇:常见病证
咳嗽、胃脘痛、胸痹、水肿的治疗原则和辨证论治。

中医学期末考重点集合 昆明医科大学

中医学期末考重点集合  昆明医科大学

中医学一、导论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四大医学典籍可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辩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基础。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

3、整体观念的主要内容:①人是一个有机整体,②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③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4、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①司外揣内(以表知里),②援物比类,③心法和顿悟,④试探和反证。

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一)、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是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

3、阴阳属性的特点:①阴阳的相关性和抽象性,②阴阳的普遍性,③阴阳的相对性。

4、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①阴阳相互对立,②阴阳相互依存,③阴阳互相消涨,④阴阳的互相转化。

5、阴阳学说在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阴精为物质,阳气为功能);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阳朱升,阴主降);③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④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6、阴阳学说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确定治疗原则:①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②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

(2)归纳药性:①归纳药性(寒热温凉),②分析五味(辛甘酸苦咸),③升降浮沉;(3)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

(二)、五行学说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2、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1)五行的特性:①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②火:温热、升腾、向上;③土:生化、承载、受纳;④金:肃杀、潜降、收敛、清洁;⑤水:滋润、向下。

(2)事物的五行归属。

(3)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①五行相生,②五行相克,③五行制化,④五行相乘(相克太过异常)与相侮(异常的反向克制)。

中医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医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中医学第一章导论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中医学的科学范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理论体系主导思想:整体观念;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较早的医学理论著作,分为《灵枢》、《素问》,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难经》:涉及脏腑、疾病、经络、针灸等方面,补充《内经》不足。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开创辨证论治体系,确定诊治基本原则和大法。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药学专著,中药学经典著作。

载药365种——提出性味学说,确立中药理论基础。

华佗(字元化)创制“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提倡体育疗法“五禽戏”。

《针灸甲乙经》:皇甫谧(字士安,号玄晏先生)著,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系统的针灸专著,载穴349个。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等著,是世界上第一部病理学(病因病机)专著。

3.《颅囟经》:系儿科著作,不着撰人名氏,世亦别无传本,独《永乐大典》内载有其书。

《外台秘要》:唐代王焘著,是研究整理医典的巨著,最早记载消渴病。

《经效产宝》:唐代咎殷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唐朝孙思邈所著。

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

《千金翼方》是作者集晚年近三十年之经验,以补早期巨著《千金要方》之不足,故名翼方。

唐代《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载药850种,图文并茂。

宋慈著《洗冤集录》为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

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总结16世纪前医药经验,纠正讹误,植物学科学分类,国内外影响大。

中医学导论复习提纲

中医学导论复习提纲

中医学导论复习提纲一、中医学的起源和发展A. 中国古代医学的起源B. 中医学的发展历程C. 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A. 五行学说1. 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原理2. 五行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B. 阴阳学说1. 阴阳的概念和相互关系2. 阴阳与人体健康的平衡C.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1. 望诊:舌诊与面诊2. 闻诊:气味的诊断价值3. 问诊:病史询问的重要性4. 切诊:脉诊的应用与分析D. 辨证论治1. 辨证的概念和分类2. 中医药治疗的原则和方法E. 中药学与中药治疗1.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2. 中药的药性分类与应用三、中医学流派与名家A. 黄帝内经1. 内经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性2. 内经对中医学的影响与贡献B.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1.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概述2. 临床应用中的意义与突出特点C. 温病学派与名家1. 温病学派的理论基础2. 温病名家与其代表作品D. 其他流派与名家的简要介绍四、中医诊断与常见病症A. 中医诊断的方法与特点B. 中医对于常见病症的诊治原则1. 感冒与上呼吸道感染2. 消化系统疾病与调理3. 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观察与调理4. 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辨证与治疗5. 妇科疾病与中医治疗6. 皮肤病与中医特色诊治方法五、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A. 中医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B. 中医药与西药的互动与补充C. 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案例分享六、中医学的前景与发展A. 国际中医学的发展与推广B. 中医学对于健康产业的贡献与影响C. 中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结语: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通过深入了解其起源、发展、理论体系、流派与名家、诊断与常见病症、药物应用和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医学的独特之处,为其未来的发展和推广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可能性。

中医学复习提纲

中医学复习提纲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其中阴经与阳经交于四肢末端,阳经与阳经交于头,阴经与阴经交于胸。
六、名解
1阴阳
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相对属性,或同一事物内部相反相成属性的概括。
2阴阳偏胜
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
“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向其各自的对立面转化。这是事物的阴阳属性,发生了质的改变。事物内部阴阳的主次是相对稳定的,一旦消长变化超过一定的阈值,就会破坏原有的稳定,导致阴阳属性的转化。这种转化一般都出现在事物变化的“极致”阶段,即“物极必反”。
“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阴阳转化则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相反”:一是指阴阳属性是对立的矛盾的,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人、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乃至寒与热、水与火等等,这种对立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二是指阴阳在对立的同时,还存在着相互制约的特性。双方相互抑制,相互对立,表现出错综复杂的动态联系。
“相成”:一是指,凡阴阳,皆相互依存。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阳依阴而存,阴依阳而在。二是指,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还可以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关系特点。
11浮脉主病表证,反映病邪在经脉肌表的部位。
12迟脉主病寒证,有力为寒实证,无力为寒虚证。
13数脉主病热证,有力为热实证,无力为热虚证。
三、多选
1金元时期四大医学家A刘宗素B张从正C李杲D朱震亨
2根据相生规律制定是治疗原则A虚则补其母B实则泻其子
3女子胞的胜利功能是A主月经B孕育胎儿
6五脏(心)、(肝)、(脾)、(肺)、(肾),其形态多为(实质性器官)。

中医复习提纲

中医复习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导论1、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诸病源候论》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是中医学的第一本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该书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很大,在宋代被指定为专业医生的必读之书,定为国家考试医科学生的科目之一。

4、《本草纲目》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对古代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这一科学巨著。

该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首。

改绘药图,订正错误,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为分类基础,分为16纲,60类。

这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李时珍被公认为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收载的中药已有1800多种,50年代后国内编纂的《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药物更多达5000余种。

而中药学则是一门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运用的基础学科。

5、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6、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3)恒动观念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辨证论治:病、症、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病是指有一定病因、发病形式、发病机理、以及预后转归的完整过程。

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症状)及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机体反应性、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

中医 期末总复习重点(精华版)

中医  期末总复习重点(精华版)

阴阳特点: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相互关系(1)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互根互用。

(3)阴阳消长平衡(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生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2)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3)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1阴阳偏胜2阴阳偏衰3阴阳互损4阴阳转化(4)用阴阳指导疾病诊断1确定治疗原则a损其有余b补其不足c阴病阳治,阳病阴治2归纳药物性能1归纳药性2分析五味五脏心1心主血脉,心主神志。

2系统连属:心在志为喜,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心在窍为舌,心在液为汗。

肺:1、肺主气、司呼吸2、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1)、气化作用将浊气排出。

(2)、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

(3)、宣发卫气于皮肤肌腠。

肃降:(1)、充分吸入自然界之清气。

(2)、将清气和脾传输至肺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肾和膀胱。

(3)、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洁净。

3、通调水道4、朝百脉、主治节肺在志为悲忧,肺在液为涕,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肺在窍为鼻。

脾: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脾气主升(升青,升举内脏),脾主统血。

脾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脾在液为涎。

肝肝主疏泄①调畅气息②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③调达情志④调节生殖功能,肝藏血。

肝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

肾肾藏精,肾主水,肾主纳气,肾在志为恐,肾在液为唾,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开窍于耳和二阴。

六腑胆:1、贮存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

胃:1、主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1、主受盛和化物;2、泌则清浊。

大肠:传化糟粕。

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1、通行原气;2、运行水液。

脏腑的相关联系精1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2主要生理效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

中医学考试复习资料

中医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阴阳学说(1)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凡是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

(3)阴阳的属性特点:1.阴阳的普遍性:一切相关事物或现象根据其各自属性均可用阴阳加以统之,这就是阴阳普遍性。

2.阴阳的相关性: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对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之内,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没有比较基础,不宜分阴阳。

3.阴阳的相对性:阴阳属性具有相对性,阴阳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在特定条件的变更时,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可相互转变。

4阴阳的可分性:指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如人体脏腑,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中心肺在膈上属阳,肝、脾、肾在膈下属阴等,(4)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的观点是指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

3.阴阳的消长平衡: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两者始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就是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过程。

事物在总体上呈相对稳定,此时就称作“平衡”,所谓健康的人,其主要标志就是阴阳的消长处于动态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面转化。

它主要是指阳证可以转阴证,阴证亦可以转为阳证。

(5)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解释人体组织结构;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部为阳,腹部为阴。

2、说明病理变化。

3、指导疾病治疗。

4、指导疾病诊断。

5、概括生理功能。

2、五行学说(1)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与之相关的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和1. 心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的作用。

生理:1气血运行通畅,脏腑机能正常。

2心气充足—面色红润光泽,舌色淡红,脉和缓有力。

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

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

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中医学重点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阶段,分为《素咨询》和《灵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4、《脉经》,晋,王叔和,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5、《针灸甲乙经》,西晋,皇莆溢,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6、《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我国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症候学的专著;7、宋金元阶段百家争鸣:(1)南宋-陈无择《三因方》,提出“三因学讲”,是对宋代往常病因理论的总结,对其后病因学的进展妨碍极为深远;(2)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我国现存第一部验舌的专著;(3)宋-宋慈《洗冤录》,世界上最早的法医著作。

金元四大伙儿:(1)刘完素:“寒凉派”,倡导火热论,为后世温病学派开创了先河;(2)张从正:“攻下派”,主张治病以攻邪为要;(3)李杲:“补土派”,治疗善用补益脾胃之法;(4)朱震亨:“滋阴派”,治病以滋阴落火为主。

8、温病学派的崛起:明清阶段;9、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以为,人体是一具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并且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妨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10、辨证论治:答:包括辩证和论治两慷慨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办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缘故、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成某种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是依照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办法,实施治疗的过程,要紧包括三个步骤:因证立法、随法选方和据方施治。

辨证论治的过程,算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资料

中医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重点1.《黄帝内经》包括《素问》、《灵柩》两部分。

2.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伤寒论》《金匮要略》。

3.阴阳是什么,阴阳最初含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

阴阳,是指对自然界中两种既相关又相对的事物、现象及其属性或运动趋势的概括。

4.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轻清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功能的、或起推动、温煦、兴奋作用的属阳;凡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重浊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物质的、或起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属阴。

5.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要素及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

6.主色: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色泽称为主色,属于个体素质。

7.客色:随着生活条件、外界环境和气候等因素的变化,面部色泽也相对应地出现改变。

8.畏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可以缓解。

(内寒,实寒)9.恶寒:自觉怕冷,加衣取暖不可以缓解。

(外感,表邪)10.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又称四性。

11.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味道,其义有二,一是真实滋味,药物实际不止五种味道,还有淡、涩二味,古代医家认为涩为酸之变,淡为甘之余,分别附于其后,乃称五味,与五行、五脏等相应。

二是赋味,即人为加上的,用以标识药物性能,即味辛辣的药物,多能发散、行气活血,为标明药物功效,其他具有发散、行气活血功效的药物,不论其实际滋味如何,一律标记为味辛。

12.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13.自汗:患者白天并非因运动、日晒、厚衣等原因而常自汗出。

伴见畏寒、神疲乏力,属气虚或阳虚。

自汗是腠理疏松,外卫不固,或气虚失于固摄所致。

14.五行的生克制化:相生、相克、制化。

1)相生(母子):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2)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15.五行的生克异常1)相乘(过度克制):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2)相侮(反克):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16.五脏“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泻而不藏”“实而不满”17.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血脉是精神物质的基础)2)心主神志18.脾的功能:一脾主运化: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二脾主升清,三脾主统血。

中医学期末总复习

中医学期末总复习

中医学基础名词解释:1.中医学:中医学就是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得传统医学科学。

2.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就是一个有机得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同时还受社会,生存环境得影响,这种人体自身得完整性与机体内外环境得统一性得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3.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就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得基本原则与独特方法,也就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得基本特点之一、4.阴阳:就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得总概括。

5.藏象学说:就是研究人体各脏腑得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精、气、血、津液、神之间得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得相互关系得学说。

6.心主血脉:就是指心气有推动与调节血液循行于脉中,周流全身,发挥营养与滋润得作用。

7.肺主气:包括主一身之气与呼吸之气两方面。

肺主一身之气,就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得作用、肺主呼吸之气,就是指肺就是体内外气体交换得场所。

8.脾主运化: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各脏腑,以维持其生理功能、啤得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与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9.脾主统血: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溢出脉外得功能。

脾统血得功能就是通过气摄血来实现得。

10.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得作用、11.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得功能、12.肾主藏精:藏,即闭藏,指肾有贮藏、封藏精气得生理功能13.肾主水:指肾脏有主持与调节人体水液代谢得生理功能,肾得这一功能主要就是靠肾得气化作用来实现得。

14.肾主纳气: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得自然界之清气,保持呼吸得深度,防止呼吸表浅,以保证机体内外气体正常交换得作用、15。

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就是指脾气有促进食物得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得功能;而水谷精微又就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得营养物质得主要来源,也就是生成气血得主要物质基础,所以说脾为后天之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中医学发展简史1、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金元四大家及其派别: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东垣—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第二章中医学的基本特点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2、证的含义:证指证候,是疾病的某一类型或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病势、邪正关系第三章阴阳五行学说1、阴阳的属性划分: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刚强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柔弱的、功能减退的都属于阴。

2、阴阳的概念: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阴阳失调所致的寒热变化①阳胜则热②阴胜则寒③阳虚则外寒④阴虚则内热4、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①相互交感②对立制约③互根互用④消长平衡⑤相互转化5、五行的概念: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6、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7、五行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的次序;相乘、相侮)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木乘土,土乘水,水承火,火乘金,金承木相侮: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8、根据五行相生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第四章藏象1、藏象的含义:人体内脏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现象。

2、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㈠心: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生理联系:①心合小肠②在体和脉,其华在面③开窍于舌④在志为喜⑤在液为汗⑥与夏气相通应㈡肺: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主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生理联系:①肺合大肠②在体合皮,其华在毛③开窍于鼻,上系于喉④在志为忧⑤在液为涕⑥与秋气相通应㈢脾:生理功能:①主运化(水谷、水液)②主统血③主升清生理联系:①脾合胃②在体合肉,主四肢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④在志为思⑤在液为涎⑥与长夏之气相通应㈣肝:生理功能:①主疏泄(调畅气机、协调气血运行、调节情志、促进消化、调节生殖)②主藏血生理联系:①肝合胆②在体合筋,其华在爪③开窍于目④在志为怒⑤在液为泪⑥与春气相通应㈤肾:生理功能:①主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生理联系:①肾合膀胱②在体合骨,生髓充脑③开窍于耳及二阴④其华在发⑤在志为恐⑥在液为唾⑦与冬气相通应3、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㈠胆:①贮存和排泄胆汁②主决断㈡胃:①受纳水谷②腐熟水谷㈢小肠:①受盛化物②泌别清浊㈣大肠:①传化糟粕②主津㈤膀胱:①贮存尿液②排泄尿液㈥三焦:①通行元气②运行水液4、“娇脏”、“刚脏”、“水脏”、“五脏六腑之大主”指哪些脏腑娇脏——肺;刚脏——肝;水脏——肾;五脏六腑之大主——心5、肝主疏泄表现的五大方面①调畅气机②协调气血运行③调节情志④促进消化⑤调节生殖6、脏腑的表里关系①心与小肠②肺与大肠③脾与胃④肝与胆⑤肾与膀胱第五章气血津液学说1、气的生理功能:①推动作用②温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气化作用⑥营养作用2、气的分类及各自生理功能㈠元气:①推动人体生长发育②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㈡宗气:①走息道而司呼吸②贯心脉以行气血㈢营气:①化生血液②营养全生㈣卫气:①护卫肌表②温养脏腑③调控汗孔3、气血之间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第六章经络学说1、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的通络系统2、十二经脉的命名规律①上为手,下为足②内为阴,外为阳③肢体内侧的前中后,分别为太阴、厥阴、少阴;④肢体外侧面的前中后分别为阳明、少阳、太阳⑤脏为阴,腹为阳3、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交接规律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走足,交于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交于手三阴经。

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交接;同名的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故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手足阴经在胸部交接4、奇经八脉的概念: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5、一源三岐的含义: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第七章病因、发病与病机1、六淫的定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2、风邪、寒邪、湿邪、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①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②风性善行而数变③风性主动④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寒邪: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②寒性凝滞③寒性收引④寒性清澈湿邪: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②湿性重浊③湿性黏滞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火邪:①火为阳邪,其性炎上②火易伤津耗气③火易生风动血④火易扰心神⑤火易致肿疡3、内伤病因包含的内容: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度4、七情含义及其致病特点含义: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中情志变化致病特点:①直接伤及内脏②影响脏腑气机③影响病情转归5、瘀血的致病特点:①刺痛②肿块③出血④青紫⑤脉象第八章养生、预防与治则1、预防(治未病)的原则:未病先防、既病防变2、治则(治已病)的原则: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三因制宜第九章诊法与辨证1、全身望诊包含的内容:神、色、形、态2、望神的内容及重点:目光,色泽,神情和体态,其中以目光为重点3、问寒热的临床意义:恶寒发热同见见于表证;但热不寒见于里热证;但寒不热见于里寒证;寒热往来见于半表半里证4、自汗、盗汗病机自汗多为气虚所致;盗汗多为阴虚所致5、望舌苔的内容:望舌质,望舌苔6、舌分侯脏腑: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根——肾,舌边——肝胆7、切诊部位及分侯脏腑:左寸关尺分候心、肝、肾;右寸关尺分候肺、脾、肾(命门)8、浮沉、迟数、滑涩脉特征及主病:浮脉:轻取既得,重按反减。

主病:主表证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病:主里证迟脉:脉莱缓和,一息脉动不足四至(每分钟少于60次)主病:主寒证数脉:脉来急促,一息脉来五至以上(每分钟90次以上)主病:主热证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病:主痰饮,食积,实热诸证涩脉:迟细而短,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主病:精血亏少,气滞血淤,夹痰夹食9、间歇性的脉象及其特征促脉:脉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结脉: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无定数代脉:脉来迟缓力弱,时而一止,止有定数10、正常脉象的特点:一息四~五至(72~80次/分)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节律一致,尺脉沉取有一定力量。

称为有胃,有神,有根11、正常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正常舌象:淡红舌,薄白苔12、八纲的概念:即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辨证的纲领1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表证:发热恶寒同见;里证:发热恶寒不同见第十章中药与方剂1、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2、四气的含义: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3、五味的内容及各自特点①酸:能收,能涩②苦:能泄,能燥,能坚③甘:能补,能和,能缓④辛:能散,能行⑤咸:能下,能软4、方剂的组方原则:君、臣、佐、使5、掌握常用中药的功效及应用: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黄芩、黄连、黄柏、大黄、陈皮、川芎、香附、丹参、黄芪、当归、枸杞子、麦冬、山楂桑叶:①疏散风热:治风热表证②清肝明目:肝经风热或实热③清肺润燥:肺热燥咳菊花:①疏散风热:风热表证②平肝明目: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③肝阳上亢④清热解毒:热毒疮疡金银花:①清热解毒:痈肿疔疮的要药②疏散风热:外感风热③:热毒血痢连翘:①清热解毒:(疮家圣药)痈肿疮毒②疏散风热:外感风寒黄芩(善清上焦之火):①清热燥湿:肺热咳嗽②泻火解毒:热毒疮疡③清热安胎:胎热不安④凉血止血:血热吐衄黄连(善清中焦之火)①清热燥湿:湿热泄痢而身热②清热泻火:清心胃肝火③清热解毒:热毒疮疡黄柏(善清下焦之火)①清热燥湿:湿热泄痢②滋阴降火:阴虚发热③解毒疗疮大黄:①泻下攻积:热烈便秘②泻火解毒:热毒内盛③凉血止血:上消化道出血症④活血祛瘀:瘀血证⑤清利湿热:湿热黄疸(一泻二血三清)陈皮:①理气健脾(良药):脾胃气滞②燥湿化痰(主药)痰湿壅肺川芎:①活血行气: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腹痛②祛风止痛:风寒头痛香附(气病总司,妇科主帅)①疏肝理气(要药)肝郁气滞②调经止痛(主药)月经不调、痛经、闭经、行经乳胀丹参:①活血调经:月经不调、闭经、痛经②祛瘀止痛:心腹刺痛③养血安神:热病伤营④凉血消肿:疮疡痈肿黄芪:①补气升阳:益卫固表②托毒生肌:气血不足,痈疥脓成不溃者③利水消肿:气虚水肿④益气活血:气虚血瘀中风当归:①补血调经:血虚诸证②活血止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③润肠通便:血虚肠燥便秘者枸杞子:①益气补肾:肝肾阴虚②养肝明目:肝血亏虚,目昏不明者麦冬:①滋阴润燥:肺燥干咳②清心除烦:热伤心阴③益胃生津:胃阴不足,津伤口渴山楂:①消食化积:肉食积滞②行气散瘀:产后淤滞、痛经、闭经(要药)、高血压、高血脂6、掌握5个常用方剂:逍遥丸、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逍遥丸——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主治:肝郁血虚之证四君子汤——功用:补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四物汤——功用:补血调经;主治:血虚兼血滞证六味地黄丸——功用:滋阴补肾;主治:肾阴不足证金匮肾气丸——功用: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证第十一章针灸与推拿1、掌握常用腧穴: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内关、中脘、关元、膻中、百会、十宣的定位足三里: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三阴交: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处太溪: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关:腕横纹上2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中脘:上腹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关元:下腹前正中线,脐下3寸处膻中:胸前正中线,平第四肋间隙处百会: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十宣:2、毫针进针、行针方法进针:①指切进法②夹持进针法③提捏进针法④舒张进针法行针:①提插法②捻转法③循法④刮柄法⑤弹柄法3、得气的概念:患者在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重的感觉,而医者手下也有沉紧的感觉,这种针下感应就是得气第十二、十三章常见病症咳嗽、痛经的辨证论治咳嗽:外感咳嗽治疗重点以疏散外邪,宣肺通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点为调理脏腑,扶正祛邪(邪实为主者,宜祛邪止咳;正虚为主者,宜补虚扶正)痛经:①气滞血淤:理气活血,祛瘀止痛(膈下逐瘀汤)②寒湿凝滞:散寒除湿,温经止痛(少腹逐瘀汤)③湿热瘀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清热调血汤)④气血亏虚:补气养血,调经止痛(圣愈汤加白芍、香附、延胡索)⑤肝肾亏损:补肾养肝,调经止痛(调肝汤)⑥阳虚内寒:温经暖宫止痛(温经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