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 教学大纲
《地貌学实验》教学大纲.docx
《地貌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说明《地貌学实验》课程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及技能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的主要FI的在于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在人为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卜•各种地貌形态的分布、特征、成因及其演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感知和动手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得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要求:通过室内地貌教学模型、地形图、航片等的观察并结合野外教学实习,能够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
(二)实验内容的选取和实施中注意的问题考虑实验课时的限制,本课程选取的实验是常见的、与本地联系较为密切的地形图、河流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海岸地貌五个实验观察内容。
其中河流地貌的观察需要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和调查。
(三)考核方式与要求考查。
室内地貌教学模型以及地貌类型的观察要求学生能够识别地貌的成因类型及其组合特点,通过地形图、航片的观察,能够判读出地貌类型及其特征,在河流地貌的观察中,要能够联系实际,回答师生提出的实际问题。
(四)实验项目与时数安排实验一:地形图(航片、卫片)的判读说明和要求: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河流流向、地表形态特征,理解最佳野外实习路线的选取理由。
实验二:河流地貌的观察说明和要求:实地认识流水作用塑造的河床、阶地、深槽、浅滩、沉积平原等各种地表形态及其空间分布,初步掌握野外调查观察和室内解译航片判读河流地貌类型和特征的基本方法。
实验三:喀斯特地貌的观察说明和要求:认识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类型特征,理解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因素及其演化规律,初步掌握野外调查观察和室内解译航片判读喀斯特地貌类型和特征的基本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打下基础。
实验四: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的观察说明和要求:认识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的主要类型特征,初步掌握野外调查观察和室内解译航片判读风成地貌与黄土地貌类型和特征的基本方法,理解人类对黄土地貌的开发利用及其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大纲.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大纲一、实习目的和要求工程地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且直接面向大自然的学科。
要改造和利用自然,首先必须了解和认识自然。
实习的目的就是巩固和深化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使之尽可能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综合能力。
工程地质野外实习要求学生能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于野外工作之中,对工程地质的常规工作方法、步骤,野外工作的基本技能,常见的工程地质问题等,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了解。
二、 实习时间及地点本课程讲授及考试结束后即可进行野外实习,时间一周。
实习地点为陆水水利枢纽(湖北省赤壁市)。
三、 实习内容⒈枢纽附近自然经济地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其分布、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所在位置;⒉主坝坝址区地层岩性、河谷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⒊8号副坝地层岩性、河谷地貌、工程地质条件及问题;⒋野外地质工作方法⑴地质测绘观察路线、地质点的布置,地质、地貌点的描述、水文地质点的描述、地质点的填图和编绘。
⑵裂隙统计裂隙统计面积的选择、裂隙产状的测量、裂隙统计的野外记录和描述。
⑶风化岩石的垂直分带风化岩石外表特征的观察描述、风化岩石的分带。
⑷边坡稳定性观察边坡所处位置的地形地貌、岩性、风化情况、结构面发育情况、水文地质特征、滑动面、切割面的分析判断、结构面产状要素的测量。
⑸实测地质剖面图剖面线及测点的布置、剖面地形的测量、地质条件的观测记录。
⒌内业整理外业资料的整编方法与要求、图件的编绘、地质报告的编写要求与方法。
四、 实习路线⒈自凤凰山北端起,经铁路采石场剖面到龟山,往上至凤凰山西南,经麻土坡到京广铁路。
⒉自107国道铁山起,经赤壁一中,过陆水二桥,沿河岸至市血防医院,止于陆水一桥。
⒊自茶庵岭起,经啤酒厂到陆水风景区管理局,过8号副坝、油脂厂止于竹山程家附近。
⒋主坝、3号副坝至2号副坝(非常溢洪道),止于建行干休所。
⒌自1号副坝北干渠渠首,经清泉村沿北干渠至京广线渡槽处。
《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
《地貌学》课程实验、实习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85104课程名称:地貌学英文名称: Geomorphology实验总学时:12适用专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地质学基础二、实验教学的总体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地质罗盘仪来在野外确定方位、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使用地质罗盘仪来量测岩层的产状、地形坡度等。
通过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观察和判读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通过对构造地貌、坡地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与冰缘地貌、海岸地貌的实验模型观察,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地貌模型分析地貌特征的基本方法。
学会从地貌模型上分析和判断地貌的类型和成因,帮助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地貌现象的空间形态特征,地貌演化过程等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想像力的内容。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思考地貌学的一些理论问题。
通过对广东财经大学三水校区内丘陵、台地、坡地、沟谷、湖泊等地貌及坡面防护工程的野外实地考察,使学生能身临其景地真实感受课堂上所学习的地貌学教学内容,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上所学习的地貌学教学内容。
1.对学生的要求:通过本课程实验,使学生学会利用地质罗盘仪来指示方位、量测岩层产状、地形坡度、确定观测点在平面图上的位置等。
初步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方法,学会从地形图上读出图面范围内的地形大势,地表形态的各种特征,初步确定野外观察的主要路线、地点和内容。
通过观察和判读地形图的典型的地貌形态,识别地貌类型及其组合,推断地貌的成因及其形成过程,使同学们掌握地形图的地貌判读的方法、技巧。
2.对教师的要求:熟悉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地形图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8月,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郑祥民教授主讲教师:郑祥民教授、顾志文副教授、范安康副教授、吕红华副教授等课程名称: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地理科学学院一、二年级本科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与水资源等一、教学目的(1)强调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重视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以探索人-地相互关系为切入点,借助野外实践教学这一重要途径,便于直观认知自然地理学科的理念与内涵。
(2)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
实习选取了具有典型性、综合性、代表性的不同自然特征区域,让学生来实地识别和观察自然地理各要素,运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各自然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形成与分布规律,以及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室内和野外调查、观测、采样、分析,总结、撰写报告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设计,着重对学生获取资料和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等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其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并为将来独立开展有关专业工作打好基础。
(4)安排一些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有特点的地区,让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探讨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参与为主的管理方式。
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
通过让学生观察研究、分析地质地理现象,采集样本,收集相关素材,思考讨论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动手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野外教学过程中,每天个人小结,小组讨论、总结实习内容,老师进行教学检查。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部分室内实践教学—第一单元矿物标本的基本鉴别特征地壳的物质组成可分为3个层次:元素、矿物、岩石,而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地质地貌学》实验大纲
《地质地貌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课程代码:课程性质: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单位:实验学时:开课学期:实验室:学分:独立设课:是一、学时分配及类型《地质地貌学》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核心课程,该课程总学时为48,其中实验课学时为14,实验项目数7个。
本课程特点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学生实践感性认识,使学生在基本技能方面得到锻炼。
另外,本实验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类常见矿物、岩石的形态特征,能够对各类矿物、岩石进行准确鉴定,掌握地质与地貌学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验证课堂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以及日后从事相关教学、科研和生产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本课程设置的实验内容见表1。
表1 实验项目学时及类型(2)实验类型:A.演示型,B验证型,C.综合型,D.设计型,E.研究型。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实验项目一: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观察目的要求:熟悉矿物的形态及某些物理性质及其属于的含义,并明确其基本概念;掌握用肉眼和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矿物形态及其物理性质观察鉴定的技能;面对实物仔细进行观察,掌握各种物理性质典型标本的特征;爱护标本,未经允许,不得擅自锤击标本或任意在标本上盐酸。
主要内容:单个晶体和矿物集合体的形态,典型矿物物理性的观察、验证。
主要仪器:放大镜、条痕板、小道、硬度计、小锤。
教学方式:讲练结合、独立操作。
实验项目二:常见的硅酸盐造岩矿物的鉴定目的要求:熟悉硅酸盐矿物结晶构造特点与构造类型;从硅酸盐矿物的内部构造与外部性状的相互联系上掌握硅酸盐造岩矿物(如辉石、角闪石、云母、长石、石英和橄榄石等)的鉴定特征;熟练掌握矿物物理性质的鉴定技能,准确地鉴定出未知矿物的物理性状;学会查鉴定矿物顺序表的方法与步骤,根据知矿物的物理性状,准确地鉴定出矿物名称。
主要内容:橄榄石、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白云母、正长石、斜长石、石英等鉴定和未知矿物的鉴定。
地理学户外实践教学计划(3篇)
第1篇一、前言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多个领域。
为了提高地理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能力,本计划旨在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户外实践教学方案,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地理学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实践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野外实地考察、调查和数据处理的能力;3. 增强学生团队合作、沟通协调和创新能力;4. 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实践教学内容1. 自然地理实践(1)地貌考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地貌类型、成因及特征,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2)水文考察:让学生了解河流、湖泊、沼泽等水体的分布、特征及水文过程;(3)气候考察:通过实地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及影响;(4)植被考察:引导学生识别不同植被类型,分析植被分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 人文地理实践(1)城市考察:让学生了解城市布局、功能分区、历史文化等;(2)乡村考察:引导学生观察乡村聚落、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等;(3)交通考察:分析交通线路、交通枢纽的分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4)旅游考察:了解旅游资源分布、旅游活动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实践(1)数据采集:指导学生使用GPS、全站仪等设备进行野外数据采集;(2)数据处理:运用GIS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编辑、分析和可视化;(3)空间分析:运用GIS软件进行空间叠加、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等;(4)成果展示:制作地理信息系统相关报告、地图等。
四、实践教学方法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2. 调查研究:引导学生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分析问题;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背后的地理学原理;4. 实验室实践:利用GIS、遥感等实验室设备,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可视化等操作。
《地质地貌学》实验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地质学基础课程编号: 031301003开课学期: 2课程总学时/实验总学时:90 /18是否独立开设:否实验室名称: 地质地貌学一、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矿物、岩石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对课堂所学的有关矿物、岩石和古生物有直观认识,并初步掌握构造、地质图的分析以及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能。
三、成绩考核方法考核:考核在实验课中安排,每个学生抽取各类标本,由老师当面考核其观察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定名的准确性。
实验内容:实验一矿物实验目的:了解常见造岩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形态等等特征及矿物集合体形态。
实验方法和手段:观察手标本。
借助于无釉瓷板、指甲、小钢刀、放大镜等手段。
实验内容:重点掌握以下几种,其余标本为了解内容。
石英:晶体形态为六方柱及菱面体的聚形,柱面上有横纹。
岩石中常见为无晶形的粒状,晶洞中常见石英晶簇,在石英脉常为致密块状体。
具有油脂光泽,透明至半透明,硬度为7,无解理,贝壳状断口,性硬,比重2.5-2.8。
水晶:无色透明的石英晶体。
含有杂质而带颜色的紫水晶(锰);烟水晶(有机质);蔷薇石英(又叫芙蓉石,含锰矿)。
由二氧化硅胶体沉积而成的隐晶质矿物,白色、灰白色为玉遂,白、灰、红等不同颜色组成的同心层状或平行条带状这称玛瑙,不纯净、红绿各色称碧玉,黑、灰各色者称燧石。
具有脂肪或蜡状光泽,半透明,贝壳状断口。
黄铁矿:经常发育良好的晶形,六面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及其聚形。
六面体晶面上有与棱平行的条纹,各晶面上条纹互相垂直,有时呈块状、粒状集合体或结核。
浅黄铜色,条痕黑色微带绿,强金属光泽,不透明。
硬度6-6.5,无解理,性脆。
在地表条件下易风化为褐铁矿。
正长石:又名钾长石,晶体为板状或短柱状,在延伸岩石中常为晶形不完全的短柱状颗粒。
肉红、浅黄、浅黄白色,玻璃或珍珠光泽,半透明。
硬度6,有两组解理直交。
是花岗岩和某些变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学习指南地理学是一门对野外实践要求较高的学科,野外综合实践教学是地理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通过在不同区域、具有代表性和综合性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并采用基础知识学习和素质培养并重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从而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结构,并最终实现增强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程不同的实习内容,要求学生根据以下方面进行学习以及野外实践。
第一节野外实习内容1.1地质实习本课程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见图1。
具体实习内容如下:图1 地质野外考察点分布图(一)基本技能1.学习使用罗盘确定地层、断层、节理等地质体的产状。
2.学习并熟练使用地形图、地质图,具体包括判读地形图、利用罗盘定向、用交会方法判定自己在图上的位置等,并在基础上认识地质图的基本含义。
3.了解地质观察点的内容,学习地质内容的记录格式。
4.学习野外地质素描的基本方法,以图件补充文字描述的不足。
5.学习实测剖面的基本方法,在野外选择适当地点实际施测,并将所获数据资料在室内整理成图。
(二)专业知识1.对实习地区各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点建立系统性认识,并注意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
2.学习对地层的观察和描述,包括其颜色、组分、结构、构造、特殊构造、胶结状态、风化程度等。
3.学习对矿物的观察和描述,包括矿物的颜色、形态、颗粒大小,晶体特点,硬度、比重、解理、断口、集合体形态,共生矿物组合以及产出状态等。
4.学习对化石的观察、描述和采集,包括化石的门类、形态特点、保存部位、数量多寡、共生化石种类以及保存化石的岩性特征等等,并进行采集和包装。
5.学习各种小型构造的观察和描述包括:(1)褶皱的形态,组成两翼的岩层和核部岩层的性质和时代,轴面产状,其他与褶皱伴生的构造现象等。
(2)断层面的观察(包括断层面清晰与否?平直或弯曲?是否发育断层泥和碎裂岩角砾岩等等),两盘相对位移情况,以及断层产生的构造部位等。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地质地貌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380304005学时:32学分学分:2分适用对象:资源环境科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考核要求: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左建主编,《地质地貌学》,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年宋春青,邱维理,张振春主编,《地质学基础》(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四号黑体、下同)《地质地貌学》是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发生、发展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质地貌学》是资源环境科学等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一门引入专业学习的课程。
该课程重点地介绍了地球基本特性、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岩石的形成及特征,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过程及相应的沉积物和地貌、地质与地貌学和农业生产、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地质地貌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从而为学生对环境地质、环境保护等专业课和实际工作中利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三大岩石的形成、演化过程和主要大地构造学说;2.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矿物、岩石;3.系统地掌握地貌学的基本理论;4.弄清各种地貌类型的成因、分布规律及演化趋势;5.在野外能够识别主要的地貌类型,掌握利用地貌形态判断环境演变的基本原理。
6.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特点,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 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 22 第二章地壳的组成物质 23 第三章地质构造 64 第四章风化作用 15 第五章重力地貌 16 第六章地面流水的地质作用及其所形成的地貌 27 第七章地下水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 18 第八章风的地质作用及地貌特征 39 第九章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110 第十章冻土地貌的形成及特征 111 第十一章湖沼、海洋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 112 第十二章自然旅游地学资源 113 第十三章土壤的形成与特征 114 第十四章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15 第十五章环境地质问题 616 第十六章“数字地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应用示范 2合计32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本课程是学习后续各专业课必备的基础,为以后学习环境保护等专业课程打好一定的地学基础,同时也是加强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环节。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
《地质地貌学》教学大纲课程代码:5075303课程类别:开课单位:总学时:实践学时:学分: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开课学期: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地质学基础是一门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学生的主要专业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对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知识体系和现代研究领域的前沿与成就;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地貌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地质现象和地貌现象的能力;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地质科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和研究技能,为学好专业知识奠定良好的科学素质与知识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理论知识方面1、了解地球的一般特征及矿物、岩石的分类和地质年代确定方法。
2、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方式。
3、了解风化作用类型及影响因素。
4、了解坡地重力、流水、风沙、黄土地貌的产生原因、类型和特征。
5、掌握矿物、岩石的认识方法及常见矿物、岩石的典型特征。
6、掌握地壳运动对我国地质地貌产生的影响及各种地质构造特征及构造地貌。
7、掌握坡地重力地貌发育过程及防治措施。
8、掌握各类流水作用的沉积物特征及堆积地貌和侵蚀作用与侵蚀地貌。
(二)实践技能方面1、掌握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观察方法。
2、掌握常见的硅酸盐造岩矿物的鉴定方法。
3、掌握其他造岩矿物和农用矿石的鉴定方法。
4、掌握三大岩石主要类型的手标本鉴定方法。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土壤学、地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学和土壤调查与制图等课程中都牵涉到本课程的内容,此外,高年级的实践活动和实习过程中也都有较多机会运用本课程的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绪论(1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理解地质与地貌学的含义,了解地质与地貌学与农业资源环境的关系。
2.本章重点:地质与地貌学与农业资源环境的关系。
3.本章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内容第一节地质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分科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二、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第二节地质与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一、地质学的发展与现状二、地貌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三节地质与地貌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的关系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2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及其分类,掌握地球大小、形状、磁场、温度及其地质意义,掌握地球内部、外部圈层构造。
野外实习教学大纲
野外实习教学大纲1.一年级野外地质实习大纲适用学期:第四学期实习周数:2周实习学分:2 实习地点:西安周边实习形式:野外实习课程编号:S271084.一、实习目标(实习的意义和实习的教学目标)《地球科学概论》、《动力地质学原理》、《地质学基础》等是地学本科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室内教学、实验教学和野外教学。
由于地质学研究对象(地球)和内容(矿物、岩石、古生物地层、构造等)的复杂性和时间上的长期性(46亿年至今)以及空间上的广阔性(大到宇宙,小至晶体),所以很难在室内模拟某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演化过程。
因此,野外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同时,一年级学生仅学习到地质学最基础的理论知识,为使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加深感性认识,对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形成、演化,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树立地质科学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很有必要。
另外,野外实习是学生真正接触地质工作的开始,也是他们献身地质事业的起点,此教学环节的好坏,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苦乐观,有意识的保护祖国大好河山的资源、环境,热爱地质,今后安心从事地质工作将产生重要影响。
实习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通过野外实习,掌握地球科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深入学习地质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实习内容(围绕实习目标要完成的实习任务,注意安排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实习内容)在西安周边地区实习基地,选择了6条实习路线对学生进行为期二周的野外认识实习。
这6条实习路线分别是:①泾阳县口镇-淳化县花园口地质观测路线;②蓝田县公王岭-灞源地质路线;③蓝田县汤峪地质路线;④长安区沣峪地质路线;⑤长安区杨虎城烈士陵园(双竹)地质路线;⑥黄河壶口瀑布-仕望河地质路线。
这个实习基地优势是离校近,地质现象典型、全面,出露较好,且人文环境优越,基本能满足实践要求。
地质地貌学实习大纲.
《地质地貌学》实习大纲实习项目:课程实习学时:1周学分:1项目编码:12015001适用专业:04地理科学大纲主笔人:刘会平主审人:林媚珍一、实习的目的与任务地质地貌学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本科专业《地质学基础》课程与自然地理地貌学部分的基本教学环节。
通过这次实习,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原理,训练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加深对课堂教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方法技能体系,为学习自然地理及其它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实习方式与基本要求实习方式:教师指导下的野外考察和研究。
基本要求:第一,在野外调查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应认真观察和积极思考,正确使用野外调查工具和仪器,了解地层构成、岩性特征、地质构造、区域地史与地貌类型、成因、演化和利用,做好记录,并进行独立分析。
第二,根据在实习中收集到的各种文献资料和观察记录,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独立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三、实习安排与主要内容提要第1天:上午从广州到韶关,下午韶关市区帽峰山地层系统和浈江河流地貌考察;第2天:韶关市郊芙蓉山地层系统、地质剖面与地质构造;第3天:丹霞山红色岩系的形成、特点与演化;丹霞地貌成因与特征分析;第4天:乳源县大峡谷的地质基础、地貌特征与成因分析;第5天:大宝山铁矿的地质条件、矿床类型、开采条件与储量分析;第6天:南雄—曲江盆地石灰岩地层与古人的遗址考察;第7天:上午北江韶关段河流地貌考察,下午返校。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地质学基础与自然地理课程学习结束时(二年级上学期)实习地点:韶关市及其周边地区五、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考核方式:根据上交的实习报告、实习笔记(日记)和思想汇报的质量,参考学生在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课程教学大纲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8月课程代码:课程负责人:郑祥民教授主讲教师:郑祥民教授、顾志文副教授、范安康副教授、吕红华副教授等课程名称:地质地貌综合野外实践教学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数:2课程学时数:36授课对象:地理科学学院一、二年级本科生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水文与水资源等一、教学目的(1)强调地球系统科学的理念,重视多领域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以探索人-地相互关系为切入点,借助野外实践教学这一重要途径,便于直观认知自然地理学科的理念与内涵。
(2)大自然是最好的课堂。
实习选取了具有典型性、综合性、代表性的不同自然特征区域,让学生来实地识别和观察自然地理各要素,运用自然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各自然地理区域的基本特征、形成与分布规律,以及各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室内和野外调查、观测、采样、分析,总结、撰写报告等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设计,着重对学生获取资料和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等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其达到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并为将来独立开展有关专业工作打好基础。
(4)安排一些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有特点的地区,让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探讨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要求本课程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参与为主的管理方式。
教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
通过让学生观察研究、分析地质地理现象,采集样本,收集相关素材,思考讨论问题,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提高动手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野外教学过程中,每天个人小结,小组讨论、总结实习内容,老师进行教学检查。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部分室内实践教学第一单元矿物标本的基本鉴别特征地壳的物质组成可分为3个层次:元素、矿物、岩石,而矿物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我们认识岩石,首先要熟悉矿物的基本特征,尤其是要利用矿物的主要鉴别特征在野外对其进行识别。
鉴别矿物,主要借助矿物的物理性质,这包括颜色、条痕、光泽、透明度、硬度、解理、断口、弹性与挠性、磁性、电性、发光性等。
其中,颜色(自色)、条痕、解理与断口、硬度等是鉴别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但对于某些矿物,如萤石,发光性是其重要鉴别特征,而磁性则是磁铁矿等矿物的重要鉴别依据。
因此,对于特定矿物,有其特有的鉴别方法。
对于本课程,野外实习主要涉及到的矿物将包括石英、正长石、斜长石、黑云母、橄榄石、方解石等等。
在此主要介绍这些矿物的基本鉴别特征。
石英:最常见的石英晶体多为六方柱及菱面体的聚形,晶面上有横纹。
但在岩石中,如苏州天平山的花岗岩,石英常为无晶形的粒状,具典型的玻璃光泽,透明或者半透明,无解理,贝壳状断口,硬度7。
正长石:晶体为板状或短柱状,但在岩石中,如苏州天平山的花岗岩,常为晶形不完整的颗粒状。
颜色特殊,为肉红色、浅黄色或者黄白色,具玻璃光泽,半透明,硬度6。
斜长石:细柱状或板状晶体,在岩石中,如苏州天平山的花岗岩,多为板状、细柱状颗粒。
多为白色或灰白色,玻璃光泽,半透明,硬度6-6.5。
黑云母:具特殊的片状特征,单向最完全解理,黑褐色至黑色,橄榄石:晶体扁柱状,具特殊的橄榄绿色,玻璃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硬度6.5-7。
在南京桂子山玄武岩中见有橄榄石的包裹体,橄榄石结晶程度好。
方解石:多为乳白色的块状、粒状、鲕状、晶簇等集合体,玻璃光泽,印度2.7。
具典型的三组完全解理。
在南京汤山地区实习过程中,我们将观察到地层中发育有方解石脉。
如在阳山碑材考察点,灰黑色栖霞组灰岩中发育许多方解石脉以及燧石结核。
第二单元火成岩的基本鉴别特征通常认为,火成岩由两类岩石组成,一是岩浆作用形成的岩浆岩,二是非岩浆作用形成的,如花岗岩化作用形成的花岗岩。
火成岩以前者为主。
对于火山碎屑岩的类型归属,目前还存在一些争议,如有人将火山碎屑岩归类为火成岩亚类,也有人认为其属于沉积碎屑岩亚类。
本课程暂且在火成岩部分介绍浙江建德大慈岩火山碎屑岩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独特地貌。
地下岩浆经过岩浆作用而形成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火山岩)两类。
由于经过的岩浆作用存在差异(如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变化过程不同),这两类火成岩的结构、构造等方面的特征因此不同,具体表现在组成矿物的结晶程度、晶体颗粒大小、组合形式等诸多方面,可在实习过程中理解这些不同。
本课程实习观察到的火成岩主要包括苏州天平山白垩纪花岗岩和南京六合桂子山下更新统玄武岩。
花岗岩属酸性深成侵入岩(除了花岗岩化花岗岩),其组成矿物主要包括正长石(钾长石)、富钠斜长石、石英等,也含少量黑云母或角闪石。
通常而言,钾长石多于斜长石,石英含量可达20%以上。
因此,我们见到的花岗岩多呈肉红色,并具黑色斑点。
由于属深成侵入岩,花岗岩的组成矿物结晶程度好,颗粒较大,甚至有些具似斑状结构。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砚瓦山的页岩由于受到附近天平山花岗岩侵入作用的影响,其部分已变质成为更加坚硬的板岩。
另外,由于上覆地层已被侵蚀搬运,从而使得天平山花岗岩得以出露地表。
玄武岩是典型的基性喷出岩,分布广。
玄武岩多呈黑色、黑灰色等,风化面呈黄褐色或者灰绿色。
由于属于喷出岩类,岩浆冷却速度相对较快,这导致其主要组成矿物(辉石、基性斜长石)结晶程度较低,多为细粒或者隐晶质结构,甚至玻璃质结构,常具气孔构造,气孔被填充后成为次生的杏仁构造。
另外,由于不同矿物的结晶条件(如温度等)不同,玄武岩中的副矿,如橄榄石,一般先结晶形成橄榄石包裹体。
这种现象在南京六合桂子山的玄武岩实习中将得以观察。
第三单元沉积岩的基本鉴别特征及变质作用的认识碎屑物质在外动力地质作用的改造影响下、并经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沉积岩的原始特征可用原始叠置律、原始连续律、原始水平律来描述。
沉积岩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先成岩石,无论火成岩、变质岩还是先成的沉积岩,因此,沉积岩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讲受母岩的控制。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非常复杂,主要包括风化、剥蚀、搬运、沉积与成岩等过程。
同一时代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由于沉积环境不同(海陆分布、气候条件、生物状况甚至人类活动的改造程度等),因此形成的沉积岩也千差万别。
总体而言,沉积环境主要划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三类。
海相沉积最突出的特征是含有海相生物化石,陆相沉积则含有陆相生物化石,过渡相沉积则可能两者兼而有之。
这三类沉积环境可进一步划分,海相沉积包括滨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和深海相等;陆相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洪积、坡积、冰川、风积等;过渡相包括泻湖相、三角洲相等。
不同环境形成的沉积类型不同,沉积特征也存在差异。
如海相沉积常为泥岩、页岩、灰岩等,河流相沉积多为砾岩、砂岩、粉砂岩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沉积岩在沉积结构(化学结构还是碎屑结构,若是后者,则颗粒大小、分选性、磨圆度等如何)、沉积构造(如是否具层理等)上均存在差异。
另外,岩层在形成过程中或者形成后可能会受到侵蚀作用的改造,从而造成地层缺失或不连续。
尽管存在这些影响,但沉积岩中赋含丰富的古环境信息,对沉积岩的研究,有助于重建某一地区地质演化历史。
对于此项工作,首先需要进行某一地区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然后予以古环境重建。
地层划分与对比的一些重要依据包括岩性旋回、古生物化石、地层接触关系等。
本课程实习主要在南京汤山地区对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等沉积地层进行观察、描述,内容主要包括沉积地层的岩性、颜色、沉积结构、沉积构造、构造变形现象(如断层擦痕、断层阶步、构造节理等)。
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关于不同时代地层中含有的古生物化石,如汤山四维村高家边组泥页岩中的笔石化石,恢复实习区地质环境演化历史。
并实地考察苏州砚瓦山泥页岩受到变质作用而成为板岩的地质现象。
第二部分野外实践教学第一单元区域地质野外实习的基本方法开展野外工作,需首先明确地质野外实习的目的、任务,然后准备相关图件资料,为野外实习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关于野外工作方法,结合本课程实习的内容和要求,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2.1 地质观察点野外地质观察的对象是露头。
野外对露头进行地质观察的点,称为地质观察点,根据性质不同,又可分为岩性点、地层界线点、地貌点、水文点、构造点等。
不同性质的点,观察时内容自然不尽相同,记录的内容也不可能一样,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项是必须记录的:1、点号;2、位置;3、点的性质;4、露头出露情况;5、岩层(或构造面)产状;其他地质描述。
(一)岩性点描述内容所谓“岩性描述”就是在野外观察时,将岩石最主要的特征用简练的语言记录下来,它的描述顺序一般是:颜色、原生构造、结构构成、矿物成分(或物质组成),以上各项就构成岩石的名称。
然后还可以记录岩石风化后的特征,岩层产状,沿走向、倾向的变化等等。
例如沉积岩的描述:浅灰色厚层粗粒含云母石英砂岩,风化后为黄褐色。
呈蜂窝状。
如果是火成岩或火山岩,描述的内容及顺序一般是: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这样构成岩石的名称。
例如,灰黑、深灰色致密状气孔玄武岩。
然后进一步描述其他内容,如与围岩接触关系,有无析离体、捕虏体,蚀变和矿化现象等,侵入或喷出时代,风化特征等。
(二)构造描述内容(1)褶曲的描述内容:i)地理位置;ii)背斜或向斜;iii)核部及两翼岩层性质和产状变化;iv)轴面产状等。
(2)断层的描述内容:i)地理位置;ii)出露的构造部位;iii)断层面的产状变化;iv)断层的性质(正、逆断层等),如有可能应对断距作出估计;V)断层两盘岩层的岩性和产状;vi)断层证据(挤压破碎、断层泥、角砾岩、擦痕、磨光面、断层带中的充填物,以及地貌上表现的沟壑、断崖等)等。
(三)野外记录簿具体的记录格式野外记录是地质观察最宝贵的原始资料,应认真记好。
野外记录簿一般右页作文字记录,左页印有毫米方格,主要用来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露头素描图、标本素描以及其他地质草图或示意图。
野外记录一般要求用铅笔记录,晚上回到住地应进行补充和整理。
2.2 绘制信手地质剖面图野外地质观察往往不是一个点上的观察,而是由若干个点构成一条地质观察路线。
为了表示在这条线上出现的地层层序、岩性变化、地质构造以及所出现的岩脉、矿脉的位置等,往往需要将沿途观察到的上述现象画在剖面图上,这样的剖面图就称为信手地质剖面图。
作法如下:(1)首先确定前进方向(用地质罗盘确定方位角),如有比较明显的地物(如公路、陡坎、小屋)应予利用,并标注在图上,然后沿此方向前进,观察岩性、构造等各种地质现象。
(2)到了第二观察点,要目估点l至点2的水平距离和地形起伏情况,并按一定比例画在图上(即勾绘地形起伏线,比例自定,但应考虑不致使剖面图过长或过短),然后将1至2点间的地层岩性与产状、岩性界线(或地层界线)、地质构造等分别绘在该段剖面的相应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