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弹的发展历史

合集下载

弹药发展史

弹药发展史

弹药是指用于军事或民用目的的装载有炸药、燃料或其他爆炸物质的投射物。

以下是弹药发展史的简要概述:
1.古代:最早的弹药可以追溯到古代,如石器时代时使用的石头和木质投石器弹药。

2.火药时代(9世纪-10世纪):火药的发明引领了弹药技术的重大进步。

最初中国发现
火药,并在后来传入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火药被用于制造炸药和火枪。

3.黑色火药时代(13世纪-19世纪):黑色火药是由硝石、硫磺和木炭混合而成,广泛应
用于火药武器,如火枪、火炮和炸弹。

4.火器发展(14世纪-19世纪):在这一时期,火器技术逐渐改进。

火药武器从火枪发展
为更加精细和有效的火炮系统,包括加农炮和火箭。

5.火药化学工业革命(19世纪):19世纪,火药的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改进和标准化。

这导致了更强大、稳定和可靠的火药配方。

6.高爆炸药的出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化学科学的进步,炸药的种类和性能得
到显著提高。

新型的高爆炸药如TNT(三硝基甲苯)和RDX(六硝基二氮杂异丙酮)出现,并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7.现代弹药(20世纪以后):在20世纪,弹药技术继续进步。

新型的弹药包括穿甲弹、
燃烧弹、高爆炸弹、导弹和精确制导武器等,提供了更高的杀伤力和精确性。

总体而言,弹药的发展史见证了人类对战争和冲突方式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从最初的简单投石器到现代复杂的精确制导武器。

枪械发展史——精选推荐

枪械发展史——精选推荐

1前装枪时期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火药,据史料记载,早在南宋时期(1259年),中国首先使用以竹制成身管,用黑火药发射子窠的突火枪,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

由于竹管容易被烧毁炸裂,13世纪末,中国又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火铳,并在元代和明代军队中大量装备。

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传到西方后,14世纪欧洲也有了通过枪管尾部与枪膛相通的火门枪,使用时射手一手拿沉重的火门枪,一手拿点火棒,眼观火门孔射击,由于无法瞄准,因而射速很低,射击精度也差。

15世纪欧洲出现了通过转动杠杆使得阴燃着的浸过硝酸钾的火绳头接近火门孔点燃发射药的火绳枪,一般每分钟可发射1次,口径为20-22mm,质量为8-10Kg。

射手可以边转动火绳来点火,但是火绳存在雨天容易熄灭,夜间容易暴露位置的缺点。

16世纪初,德国出现了依靠带发条的钢转轮摩擦燧石发火的燧石枪。

16世纪末又出现了利用撞击使燧石发火的燧石枪,它的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比较方便,也提高了射速,加上生产工艺的改进,口径减小到17mm,质量减小到5-6kg。

17世纪中叶,作为步枪使用的隧石枪开始装上刺刀,利用步枪可以进行拼刺博斗。

由于后装枪难于闭塞火药燃气,因而早期的枪都是前装滑膛枪,装填发射药和弹丸都很困难。

1828年,法国人德尔文设计了枪尾带药室的步枪,并使用旋转膛线。

2后装枪时期1807年,英国人福赛斯发明了含镭汞击发药的火帽,打击火帽即可引燃膛内的发射药,继而出现了将弹头、发射药和带金属底火纸弹壳连成一体的定装式枪弹,使用定装弹大大简化了从枪管尾部装填枪()弹的操作,便于密闭火药燃气,为后装枪的普遍使用创造了条件,是枪械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

早在15世纪已经有人在前装枪的枪膛内刻上直线型膛线,以便于从枪口装入弹丸,而螺旋形膛线由于前装弹丸很费事,一直到发明定装弹并改用后装枪之后,才广泛采用便于弹头旋转稳定以提高精度和最大射程的螺旋形膛线。

1835年,德国研制成功德莱西步枪,它采用螺旋形膛线,用击针打击枪弹底火,发射定装式枪弹,称为击针枪。

枪弹的种类以及发展趋势

枪弹的种类以及发展趋势

枪弹的种类以及发展趋势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一些超级科技强国军事力量的不断壮大,枪弹种类十分多样。

枪弹的种类:当前世界手枪弹的主要口径有7.62mm和9mm,其中以9mm 的最为普遍,此外还有5.45mm、7.63mm、7.65mm、0.357英寸、0.38英寸、0.44英寸、10mm和11.43mm等等。

在步枪弹中,除了使用广泛的7.62mm的口径以外,5.56mm和5.45mm是当今世界两种重要的制式弹口径,在世界各国中,北约的一些超级科技大国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一般采用5.56mm口径的,前华约的国家则主要采用5.45mm口径的。

大口径的机枪弹主要是12.7mm和14.5mm两个口径,北约的各国多为12.7mm,前华约国家却是12.7mm和14.5mm两种口径并存。

超级科技强国俄罗斯现有的装备有托卡列夫7.62mm手枪弹、5.45mm手枪弹(仅配用于ПСМ手枪)、马卡洛夫9mm手枪弹、M1943式7.62mm步枪弹、莫辛-纳甘7.62mm步(机)枪弹、5.45mm步枪弹、12.7mm和14.5mm机枪弹。

美国现装备的主要包括帕拉贝鲁姆9mm手枪弹、柯尔特11.43mm手枪弹、M193式5.56mm步枪弹、M855式5.56mm步枪弹、SS109式5.56mm枪弹、7.62mm北约步枪弹、勃朗宁12.7mm 机枪弹,另外还有M1式0.30英寸卡宾枪弹、温彻期特马格努姆0.30英寸步枪弹。

超级科技强国---美国警察部队还装备了0.38英寸特种手枪弹(这种手枪弹曾经多次在一些比较受读者欢迎的军事类的小说中出现过,例如青帝上的超级科技强国/book/12081.html,17k上的《铁血佣兵》/book/156402.htm,3G书城上的《生存法则》/book/217909,起点上的《过境小兵》/Book/1772212.aspx,为这些小说增添了不少色彩),史密斯-韦森0.40英寸手枪弹和马格努姆0.44英寸手枪弹。

6.5~7mm枪弹:历史上与主流枪弹失之交臂

6.5~7mm枪弹:历史上与主流枪弹失之交臂

6.5~7mm枪弹:历史上与主流枪弹失之交臂□刘晓海在现代枪弹发展史上,6.5~7mm口径枪弹一路顽强走来,但却一次次与军用主流枪弹擦肩而过。

在此,我们通过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对主流枪弹的选择及其与6.5~7mm 枪弹的交错,审视一下枪弹发展的思潮——一战时期(1914~1918年) 7.5~8mm口径枪弹的天下步枪弹按口径大致可以分为小口径弹(6mm以下)、中口径弹(6~8mm) 和大口径弹(8mm以上)三大类,这个分类是在19世纪下半叶确定的。

19世纪为热兵器飞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口径枪弹,常常有超过10mm的大口径枪弹作为步枪弹。

但到19世纪下半叶时,随着新型发射药的应用,步枪弹的口径基本上采用7.5~8mm 的中口径。

其弹壳长50~63mm不等,足以装下大量发射药;弹头质量一般为9~12g,枪口动能为3 500~4 000焦耳,最大膛压平均值较高,普通弹一般为300~310MPa,因此其远程性能和杀伤作用均较好。

7.5~8mm口径全威力枪弹主流地位的确立被认为是枪械史上的一次革命。

未能成为主流的6.5~7mm枪弹当时也有人意识到,7.5~8mm口径的全威力枪弹作为机枪弹很优秀,但是作为步枪弹,却存在威力过剩、后坐力太大的问题。

因此在7.5~8mm枪弹成为主流的同时,6.5~7mm步枪弹也并行发展,并经历了从圆头弹到尖头弹的嬗变。

这其中种类最多的是6.5mm口径枪弹,主要有日本的有坂6.5×50mmSR枪弹、意大利6.5×52mm卡尔卡诺M1891枪弹、荷兰/罗马尼亚使用的M1892 6.5×54mmR 曼利夏枪弹、希腊的M1903 6.5×54mm曼利夏-舍瑙厄尔枪弹和瑞典的6.5×55mm毛瑟弹等。

这些枪弹的共同特点是枪口动能适中,在2 440~2 847焦耳之间。

这些枪弹中以瑞典6.5×55mm毛瑟弹的服役年限最长,它由德国的6.5mm毛瑟步枪弹发展而来,特点是弹头尖锐、初速高、后坐力小、射击精度高、弹种齐全。

枪弹发展简史范文

枪弹发展简史范文

枪弹发展简史范文枪弹是中世纪后期至现代的主要武器之一,其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

以下是枪弹发展的简史。

在枪弹出现之前,武器主要是近战武器,如剑、弓箭等。

然而,这些武器需要相当高的技巧才能使用,因此限制了大多数人的战斗能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开始研发可以远程攻击的武器,从而诞生了枪弹。

最早的枪弹出现在中国宋朝的时期。

这种被称为“火枪”的武器是用火药推动炮弹的。

尽管火枪比传统武器更容易学习和使用,但由于火药力量不足,其射程和威力有限。

火枪在宋朝时期并未被广泛应用,但在元朝时期,火枪被列入官方军备,并且在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5世纪初的欧洲,枪弹被广泛采用,逐渐取代了弓箭和长矛等传统武器。

这是因为枪弹的使用不再依赖于个体技巧,而是依靠武器本身的威力和准确性。

最早的火枪是手拉式,需要使用者把火药和子弹装入枪膛,再用点燃火药来发射子弹。

然而,这种手拉式火枪的射程较短且时间消耗较长,限制了其作战效果。

为了改进火枪的性能,人们开始研发更加高效的枪弹。

在15世纪晚期,出现了复式火枪,也被称为战术火枪。

这种火枪使用的是滚筒弹夹,可以一次性装填多个子弹,大大提高了连射速度。

这对于军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使其能够以更迅速的速度进行远程攻击。

17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枪弹的设计进一步改进。

著名的发明家冯·诺依曼发明了火炮,并将其装配在舰船上,用于海战。

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火药的爆炸产生的气体压力可以将炮弹推出枪管,从而实现远程攻击。

这种设计触发了火炮的发展,并在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枪弹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不同的材料来制造枪弹。

最初的枪弹是由铅制成的,这种材料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可塑性,能够适应枪管内的形状。

然而,铅弹在碰撞目标时容易变形,因此对射程和准确性有一定的限制。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后来的枪弹开始采用钢制和铜制等材料,这使得枪弹更加坚固和稳定,能够在更远的距离内击中目标。

到了19世纪,随着火药技术的进步,火药更加强力,使枪弹的威力和射程得以大幅提升。

枪械的发源史

枪械的发源史
枪械的发源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枪械发明 地
• 早期的枪械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世界上最早的 管形射击火器,是中国南宋元年(公元1259) 创制的竹管突火枪,它是用竹子做成的管子, 里面装上火药,然后安上“子巢”,火药点着 后发出爆炸和火焰,把“子巢”射向敌人,其 声音可传至150步远。从原理上说,这种“突 火枪”已经接近于现在的枪械了。13世纪末中 国有发明了成为火铳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是 用火药发射石弹 铅弹或铁弹,能在较远距上杀 伤敌人 。
16世纪中叶枪械
• 16世纪中叶出现了撞击和燧石枪。燧石 被夹子机头上,一个作为打火钣的直角 形药池盖铰接在药池上,扣引扳机,随 时在弹簧的作用下撞击打火钣,迸发火 星点燃火药。这种强的结构金蛋,使用 方便,射击精度有所改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7世纪末叶 枪械
• 17世纪末叶,在欧洲使用的燧石枪已普 遍装上了刺刀。 16世纪初在德国纽伦堡 出现了最早的轮式燧石枪,它有一个安 装在枪托侧方的带发条的钢轮。射击前 射手先用扳手将发条上紧,射击时解脱 钢轮,刚轮绕轴快速旋转时,其滚花边 缘与装在机头上的燧石摩擦,可发出一 串串火星,点燃火药。但其结构杂,造 价昂贵,没有得到大量推广 。
出现欧洲的最早枪械
• 火门枪,它有一个铸铜或熟铁制造的发射管(即枪管),发射管的下端有一火门, 用来点燃火药,发射管尾端接一称之为"舵杆"的木棍或长矛,木棍或长矛便于射 手握持、瞄准和控制。火门枪的发射一般需要两个人。发射时,将黑色火药从枪 的膛口装入,然后再插入诸如石弹、铁弹、铜弹或铅弹一类的弹丸,接着用烧得 红热的金属丝或木炭点燃火门里的火药,从而将弹丸射出。发射时,两名发射手 分别负责瞄准和点火。然而两个人使用一杆火门枪,显得很不方便,特别是骑兵, 根本无法两人操作,德国的黑衣骑士是最早装备和使用小型火门枪的军队,骑士 们全都一人挎一支火门枪。尽管这种枪在今天看来很落后,但在当时,却产生了 令人难以相信的威力。一次,黑衣骑士与法国军队交战,黑衣骑士用绳子把枪吊 在脖子上,左手握枪,右手点火,打完一次重新从膛口装人火药和弹丸。尽管德 国火门枪命中率较低,操作麻烦,发射效率低,但是,手持长矛和刀剑的法国士 兵从来没有见过这种能喷火飞弹的新式武器,吓得争相逃脱。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阅读理解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阅读理解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阅读理解全文共四篇示例,供您参考第一篇示例:枪弹,是一种用于火器的子弹,它的存在和使用使得火器具有了致命的力量。

而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更是蕴含着无限可能和潜在的危险。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一颗未出膛的枪弹,包括其物理特性、历史背景、社会影响和人类意识等方面,带领读者深入探讨这一小小而强大的物体所代表的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枪弹的物理特性。

一颗未出膛的枪弹,通常由枪药、弹壳和子弹头组成。

枪药是产生火药燃烧的物质,它的爆炸产生的高压气体将子弹头推出枪膛,从而形成射击动作。

而弹壳则是包裹枪药的金属壳体,用于容纳和发射子弹头。

子弹头则是用来射击目标的部分,通常由铅、铜等金属制成。

未出膛的枪弹蕴含着极高的能量和速度,一旦被击发,将对目标造成严重的伤害甚至致命。

了解一下未出膛的枪弹的历史背景。

枪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之前,而枪弹作为火器的核心部件也随之而来。

未出膛的枪弹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改变了战争的规则,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的火药武器到现代的自动步枪,未出膛的枪弹一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战争和冲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未出膛的枪弹对社会的影响。

枪支暴力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而未出膛的枪弹则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枪击案件中,未出膛的枪弹往往给无辜的人们带来巨大的伤害和苦难。

社会对于未出膛的枪弹的合理使用和管理争论不断,一方面,枪械被认为是保护自身安全的工具,枪支的滥用却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未出膛的枪弹在社会中的存在引发了人们对于安全、自由和法律的深入思考,促使社会对枪支管理和立法进行更严肃的审视和调整。

我们来探讨一颗未出膛的枪弹所代表的更深层的意义。

未出膛的枪弹所蕴含的不仅是物理上的威力,更是暴力和冲突的象征。

它代表着人类本性中的暴力倾向和对于权力的渴望,也代表了社会中的不公与冲突。

未出膛的枪弹也反映了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使是微小的物体也可能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伤害。

枪弹发展简史

枪弹发展简史

现代汉语词典名词解释“弹药”弹药是含有火药、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爆炸后能对目标起毁伤作用或完成其他战术任务的军械物品。

它包括枪弹、炮弹、手榴弹、枪榴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鱼雷、水雷、地雷、爆破筒、爆破药包等,以及用于非军事目的的礼炮弹、警用弹和狩猎、射击运动的用弹。

弹药:读音dànyào英文名[ammunition]注释:弹药是含有火药、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爆炸后能对目标起毁伤作用或完成其他战术任务的军械物品。

它包括枪弹、炮弹、手榴弹、枪榴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鱼雷、水雷、地雷、爆破筒、爆破药包等,以及用于非军事目的的礼炮弹、警用弹和狩猎、射击运动的用弹。

弹药是武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藉助武器(或其他运载工具)发射至目标区域,完成既定战斗任务的最终手段。

弹药一般由战斗部、投射部和稳定部等部分组成。

通常按投射方式分为:射击式弹药、自推式弹药、投掷式弹药和布设式弹药等。

用身管武器发射的枪弹、炮弹,称为射击式弹药。

常以身管发射武器的口径标示其大小。

它具有初速大、射击精度高、经济性好等特点,是应用最广泛的弹药,主要用于压制敌人火力,杀伤有生目标,摧毁工事、坦克和其他技术装备。

本身带有推进系统的导弹、火箭弹、鱼雷等,称为自推式弹药。

近程导弹多用于对付坦克等战术目标。

中、远程导弹常装核弹头,主要用于打击战略目标。

火箭弹适于作为压制兵器对付面目标。

轻型火箭弹适于步兵反坦克作战。

鱼雷用于对付各种舰艇和其他水上目标。

航空炸弹、手榴弹等称为投掷式弹药。

通常没有投射部,可直接从飞机上投放,或用人力投掷。

航空炸弹主要用于轰炸重点目标或对付集群目标。

手榴弹用于对付有生目标或轻型装甲目标。

地雷、水雷等称为布设式弹药。

可用空投、炮射、火箭或人工等方式布设,用以毁伤敌人的步兵、坦克或舰艇。

核弹、化学弹和生物弹是特殊类型的弹药,具有大面积的杀伤破坏能力和污染环境的能力。

核弹以梯恩梯当量(吨)标示量级。

从汉阳造到95式,单兵武器列传

从汉阳造到95式,单兵武器列传

从汉阳造到95式,单兵武器列传历史学家T?R?费伦巴赫说:“你可以在一块土地的上空永远地飞来飞去,进行轰炸,投放原子弹,将其粉碎成渣,清除所有生命――但是,如果你想要保卫这块土地,并保护土地之上的文明,你必须在地面上作战,就像罗马军团一样,将年轻的男性投入泥浆之中。

”单兵武器,见证了中国近代军队保卫这片土地之上的文明的整个过程。

纵横半个多世纪的“汉阳造”汉阳造诞生于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在张之洞决心造枪之始,就已做了“技术起点务必求高”的定位,派人四处考察列强枪支。

清末官员普遍迷信德国毛瑟枪。

其实,“M1888式”在德国正式服役后不久,即被指有设计缺陷,德国军方遂决定放弃对该枪的采购计划,却对中国谎称“M1888式”为毛瑟品牌之一。

“M1888式”虽有设计缺陷,但采用了无烟火药和金属包裹弹头等技术,在当时已属世界上最先进的步枪之一。

这种完全仿制的早期汉阳造产品质量,在彼时国人眼中已属完美。

1896年,汉阳兵工厂开始生产此型步枪,定名为八八式,俗称汉阳造。

这款步枪称谓亦有“老套筒”和后来的七九式步枪。

到1944年抗战末期停产,汉阳造前后生产期长达近50年之久,其寿命超过了任何一种曾在中国生产过的武器。

它曾是中国生产数量最多的武器,总数超过100万支。

该枪参加了包括抗美援朝在内的以前所有战争,武装了晚清新军、北洋军、国军、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以及包括游击队、土匪在内的各种非正规武装,在近代兵工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11年10月10日,武汉响起的枪声,清军工程营第八营士兵程定国,用汉阳造为辛亥革命发射了第一枪。

1938年的滕县保卫战中,川军守卫部队以区区3000多兵力死守三天三夜,最终全军覆没,打扫战场的鬼子捡起地上的武器一看,竟是汉阳造,枪托木头已被磨平,枪栓以麻绳绑系,枪膛线几近磨平。

1945年春节前,美军心理战部队制作的门神画中显示的是,中国士兵斜挎汉阳造脚踏日本侵略者。

直到抗战结束,汉阳造一直是中国士兵的主要武器。

枪弹论名词解释

枪弹论名词解释

枪弹论名词解释枪弹是指用于火器(如手枪、步枪、机关枪等)发射的子弹或弹药。

它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包括弹壳、药筒、火药、发射药、弹头等。

1. 弹壳:弹壳是构成枪弹外壳的金属或塑料容器,用于包裹和封装枪弹的其他组件。

弹壳的主要功能是保护枪弹内部的火药和弹头,同时也起到了密封和引爆的作用。

2. 药筒:药筒是装填在弹壳内的容器,其中包含火药。

火器发射时,药筒内的火药会被引爆,产生高压气体,从而推动弹头向前发射。

3. 火药:火药是一种爆炸性化学物质,主要由硝酸盐、炭和硫组成。

当火药被引爆时,化学反应会迅速释放出大量的气体,产生高温和高压,从而推动弹头发射。

4. 发射药:发射药是火器中用于发射枪弹的炸药。

它是一种能够迅速释放出大量气体并产生高压的化学物质。

发射药被点燃后,会引发火药的爆炸反应,从而产生足够的推力将弹头射出。

5. 弹头:弹头是枪弹的前端部分,通常由金属制成。

它是枪弹的实质性部分,负责穿透目标或产生破坏。

弹头的形状和设计因用途而异,可以是球形、锥形、穿甲形等。

枪弹的设计和性能取决于不同的使用需求。

例如,手枪弹一般用于近距离射击,具有较小的口径和较低的威力;而步枪弹通常用于远距离射击,具有较大的口径和较高的威力。

枪弹的发展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进步,目前已经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特殊弹头,如穿甲弹、霰弹、爆炸弹等,以满足不同的作战需求。

总之,枪弹是火器发射的子弹或弹药,由弹壳、药筒、火药、发射药和弹头等组成。

通过火药的爆炸反应,枪弹能够产生足够的能量将弹头射出,实现射击目标的作用。

枪弹的不同设计和性能适用于不同的射击需求,为军事、警察和民用射击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中国子弹发展史

中国子弹发展史

中国子弹发展史
中国子弹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

古代子弹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的青铜时代。

当时的子弹主要是用青铜制成,形状通常是长方形或卵状。

这些子弹主要是用于弩箭,作为弩箭尾部的负重,以增加射程和强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弹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制造技术也不断改进。

在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时期,出现了流行的铁制子弹,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改良的弹头设计,如钝头、尖头和带有倒刺的子弹。

在宋朝(960年-1279年)时期,中国进一步推进了火药和火器的发展。

火药的发现与使用奠定了火器的基础,包括子弹。

宋朝时期,多种类型的子弹被制造出来,包括铁制的尖锐弹头和铁制的子弹筒。

随着明朝(1368年-1644年)时期的到来,火器制造工艺得到进一步改进,出现了更多种类的子弹。

其中,明朝的铠甲炮种类繁多,其子弹为铁质,形状多为圆头或方形。

此外,明朝还使用了一种被称为“百发宝盒”的子弹包装器,能够同时装载多颗子弹,提高射击速度。

到了清朝(1644年-1912年)时期,中国子弹的制造技术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后,西方的军事科技开始影响中国。

西方的制造工艺和设计理念带来了一些创新,中国开
始引进和制造更现代化的子弹,如常见的铜质和铅质子弹。

随着近代工业的兴起和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在子弹制造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今天,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军火制造国之一,拥有各种类型和规格的子弹,应用于军事、警察、猎人和射击爱好者等领域。

中国子弹发展历程

中国子弹发展历程

中国子弹发展历程中国子弹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现代子弹的发展则始于20世纪。

以下是中国子弹的发展历程:20世纪初,中国子弹制造业仍然相对落后,大部分子弹仍然依赖进口。

因此,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投入了大量资源和资金来发展本国的子弹制造业。

1943年,中国推出了第一种国产步枪子弹——7.92毫米子弹,这是中国子弹工业迈出的重要一步。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将武器制造业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苏联的帮助下,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枪械和弹药工业体系,开始了大规模的子弹制造。

1951年,中国成功研制出7.62毫米子弹(冲锋枪、自动步枪和狙击枪通用)和7.62毫米步枪子弹。

这两种子弹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装备的弹药。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开始自行研发新型的子弹。

在这一时期,中国成功地研制出了5.8毫米步枪子弹。

该子弹是中国第一种自主研发的中小口径子弹,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半自动和自动步枪。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国进一步推动了子弹制造技术的发展。

中国先后研制出多种新型子弹,包括5.8毫米手枪子弹、5.8毫米狙击弹和自动步枪用的5.8毫米中间型子弹。

这些子弹的研制填补了中国军队子弹品种的空白,并提高了军队的射击性能。

21世纪以来,中国子弹制造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在航空航天和高新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子弹的研发提供了更先进的材料和技术支持。

中国开始研制新一代的步枪子弹,如5.8毫米高速子弹和7.62毫米重型子弹。

这些新型子弹的研发使中国子弹在威力、精度和射程上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总之,中国子弹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中国子弹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重大成就。

随着中国的科技实力的提升,我们可以期待中国子弹在未来会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枪弹发展简史

枪弹发展简史

现代汉语词典名词解释“弹药”弹药是含有火药、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爆炸后能对目标起毁伤作用或完成其他战术任务的军械物品。

它包括枪弹、炮弹、手榴弹、枪榴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鱼雷、水雷、地雷、爆破筒、爆破药包等,以及用于非军事目的的礼炮弹、警用弹和狩猎、射击运动的用弹。

弹药:读音dànyào英文名[ammunition]注释:弹药是含有火药、炸药或其他装填物,爆炸后能对目标起毁伤作用或完成其他战术任务的军械物品。

它包括枪弹、炮弹、手榴弹、枪榴弹、航空炸弹、火箭弹、导弹、鱼雷、水雷、地雷、爆破筒、爆破药包等,以及用于非军事目的的礼炮弹、警用弹和狩猎、射击运动的用弹。

弹药是武器系统中的核心部分,是藉助武器(或其他运载工具)发射至目标区域,完成既定战斗任务的最终手段。

弹药一般由战斗部、投射部和稳定部等部分组成。

通常按投射方式分为:射击式弹药、自推式弹药、投掷式弹药和布设式弹药等。

用身管武器发射的枪弹、炮弹,称为射击式弹药。

常以身管发射武器的口径标示其大小。

它具有初速大、射击精度高、经济性好等特点,是应用最广泛的弹药,主要用于压制敌人火力,杀伤有生目标,摧毁工事、坦克和其他技术装备。

本身带有推进系统的导弹、火箭弹、鱼雷等,称为自推式弹药。

近程导弹多用于对付坦克等战术目标。

中、远程导弹常装核弹头,主要用于打击战略目标。

火箭弹适于作为压制兵器对付面目标。

轻型火箭弹适于步兵反坦克作战。

鱼雷用于对付各种舰艇和其他水上目标。

航空炸弹、手榴弹等称为投掷式弹药。

通常没有投射部,可直接从飞机上投放,或用人力投掷。

航空炸弹主要用于轰炸重点目标或对付集群目标。

手榴弹用于对付有生目标或轻型装甲目标。

地雷、水雷等称为布设式弹药。

可用空投、炮射、火箭或人工等方式布设,用以毁伤敌人的步兵、坦克或舰艇。

核弹、化学弹和生物弹是特殊类型的弹药,具有大面积的杀伤破坏能力和污染环境的能力。

核弹以梯恩梯当量(吨)标示量级。

弹 药 知 识2

弹 药 知 识2

13世纪中国创造了可发射“子窠”的 竹管“突火枪”,子窠是最原始的子弹。 随后有了铜和铸铁的管式火器,用黑火药 作为发射药。
突火枪。以巨竹 筒为枪身,内部装填 火药与子窠。点燃引 线后,火药喷发,将 “子窠”射出,原理 类似于今天的步枪。
13世纪火药及火器技术经阿拉伯传至 欧洲。13世纪后半叶欧洲应用了火药和火 器。早期火器是滑膛的,发射的弹丸主要 是石块、木头、箭,以后普遍采用了石质 或铸铁实心球形弹,从膛口装填,依靠发 射时获得的动能毁伤目标。
采用高能发射药、改善弹药外形,或探索 简易增程途径,增大弹药射程。 在弹药部件结构上,实现通用化、标准 化、组合化,简化生产及勤务管理。
点击观看视频


16世纪初出现了口袋式铅丸和铁丸的 群子弹,对人员、马匹的杀伤能力大大提 高。16世纪中叶出现了一种爆炸弹,由内 装黑火药的空心铸铁球和一个带黑火药的 竹管或木管信管构成,先点燃弹上信管, 再点燃膛内火药。
17世纪出现了铁壳群子弹。17世纪中 叶发现和制得雷汞。(雷汞又称雷酸汞。有 机化合物,雷汞干燥时受轻微摩擦、撞击 或加热,即可引爆。雷汞在工业和军事上 可作雷管药帽。)
20世纪初,梯恩梯已作为一种军用炸 药广泛装填于各类弹药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随着飞机的作战使 用和坦克的出现,相应发展了各种航空弹 药和反坦克弹药。化学弹药也用于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 迅速发展了 基于聚能效应的破甲弹。火箭技术、核装 药、制导技术的应用及其结合,是现代弹 药技术中最重大的发展,它使弹药的发展 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世纪后膛与线膛武器的进展,击发 火帽及击发点火方式、旋转式弹丸结构、 金属壳定装式枪弹结构、雷汞雷管起爆方 式、无烟火药的发明和应用、苦味酸梯恩 梯炸药的发明和应用等,是这一时期弹药 最重要的发展,这些成就全面提高了武器 系统的射程、射击精度、威力和发射速度, 使弹药进一步完善。与此同时,随着目标 的不断发展,弹药类型增多。射击武器弹 药除爆炸弹、榴霰弹、燃烧弹外,还出现 了对付舰艇装甲的穿甲弹。在海战中已普 遍使用了水雷,19世纪后半叶出现了鱼雷。

枪械发展简史(可编辑)

枪械发展简史(可编辑)

枪械发展简史枪械发展简史步枪:一:前装枪:弹药从枪管口部装入弹膛的枪叫前装枪。

早期的前装枪有管形火枪,如:1132 年南宋陈规发明的,黑火药装入竹筒内,点着后用来烧伤敌人。

1259 年南宋寿春府制造突火枪。

突火枪竹筒内装入火药和弹粒,即可烧人也可打人。

十四世纪初出现最原始的步枪一火门枪。

一个简单的铁管,内装火药和球形弹丸,从火门点燃火药来发射弹丸。

十五世纪改进了用手拿火绳点燃发射药的方法,出现了将引火绳固定扳机一端,射手扣动扳机另端使火绳靠近点火孔点燃发射药的火绳枪。

十五世纪末先后出现直线式、螺旋式膛线和长圆形弹丸,从而密封火药气体、改善弹道和提高射击精度。

十六世纪初意大利人芬奇发明转轮式发火机构,依靠转动的钢轮表面细齿摩擦燧石产生火花点燃火药;1525 年又发明了撞击式打火枪,是用击锥夹口内的隧石打击火药室盖上方的打火板,打出火花点燃引火药。

至十七世纪末随着撞击式击火机构不断完善,打火枪已得到普遍地使用。

十九世纪初开始出现含有雷汞的引爆药,英国人福西士发明了以含有雷汞的引爆药点燃药室内黑火药的发火枪、随之又将含有雷汞的引爆药装入铜火帽内,并将其套在与枪膛相连,带有传火孔的击砧上,出现了依靠击锤打燃火帽通过传火孔点燃发射药的火帽枪。

在十九世纪二十~五十年代各国军诫学家为密封火药气体和提高射击精度进一步改进铅弹装填方式和弹丸形状,使前装枪逐渐趋于完善二、后装枪:1840 年普鲁士的德来塞首先发明了用击针撞击弹壳内的击发药而引燃装药的方法,开始出现了后装枪。

但这种枪的枪弹是纸制药包,弹九与火药问由填塞物隔开,填塞物后有火帽,击针尖穿透纸药包撞击火帽引燃击发药,完成发射过程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英国人博克萨发明了黄铜片卷制的药筒、1871 年英国人开始使用冲压成型的弹壳,底火固定在弹壳的底部,并采用滑动枪机,使其具有抽壳、抛壳和重新装填枪弹的作用,这就是著名的马梯尼一亨利定装式弹,单发枪。

1860 年斯宾塞和亨利研制出了弹仓供弹的后托和前托弹仓枪,从而大大提高了射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枪弹的发展历史
枪弹发展与枪械是密不可分的。

在早期的前装滑膛枪,用的是球形弹丸,也就是说弹头与火药是要分开携带的并分别要由枪口装填的分装式的枪弹。

15世纪以后,欧洲的一些超级科技强国在前装线膛枪中开始试用了卵形弹,用来提高射击的精度和射程。

到了17世纪,瑞典人又发明了把弹头与发射药一起都放在纸弹壳内的定装式的枪弹,从而又再次简化了装填。

1807年,英国人又发明了以雷汞为击发药的击发火帽。

1849年,法国又出现了一种米涅中空长圆柱的尖头弹丸。

1855年,英国又制造出了金属弹壳,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弹壳闭气的性能,进而提升了弹头初速。

1860-1870年,欧洲的超级科技强国又开始采用中心发火式的金属弹壳类的枪弹,从而导致了枪械后膛装填方式的横空出世。

1886年,法国的陆军正式装备应用无烟火药的勒伯尔8mm步枪弹,后来德国、瑞士等国家又陆续开始了装备类似口径的新式枪弹。

19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因为无烟火药的采用,既为减小枪弹口径、提高枪弹性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枪弹还普遍改为了被甲式,也就是将铅心装入黄铜、钢制被甲内。

19世纪末又出现的后装枪定装式的步枪弹,就单单结构上而言,主要是用甲式圆鼻弹头,即带弹头壳的弹头,例如意大利的6.5mm卡
尔卡诺步枪弹,德国的7mm毛瑟步枪弹、瑞士的7.5mm 步枪弹等。

后来随着弹道学、空气动力学等理论的应用,相应又出现了流线形的弹头,进而改善了外弹道的性能,大大增加了射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还促进了大口径机枪用穿甲弹、燃烧弹、爆炸弹、穿甲燃烧弹的快速发展。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苏等一些超级科技强国为了简化弹种也成功研制了威力和尺寸介于手枪弹和步(机)枪弹之间的中间型枪弹。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口径的机枪弹口径逐渐统一,主要为12.7mm和14.5mm两种口径。

20世纪下半叶,枪械和枪弹开始小口径化。

在1953年12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选定美国T65式7.62mm枪弹成为了标准枪弹,实现了北约各个超级科技强国步(机)枪弹药的通用化。

在1958年美国又开始试验了5.56mm
小口径枪弹。

在1974年,苏联又正式定型使用5.45mm
枪弹的班用枪族。

在1980年的10月,北约选定了比利时的SS109式的5.56mm枪弹(该枪弹曾在各种军事类小说中出现过,如超级科技强国/book/12081.html,《不灭帝国》http://www.qidian.con/Book/2192316.aspx,17k上的《铁血佣兵》/book/165853.htm,3G书
城上的《》./book/229591,从而为小说增添了几分魅力)为标准枪弹。

这种枪弹的好处是弹头比较轻、初速比较高、弹道低伸,一般的速度能达900-1000m/s,它的成功研制和使用是枪弹发展史上的很重要的一步。

在最近的30年里,枪弹的发展算是比较活跃的。

一些超级科技强国在积极的采用新技术研制一些新型的枪弹,例如双头(多头)弹、无壳弹、箭形弹、塑料弹壳埋头弹、次口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火箭枪弹等等,从而使枪弹逐渐形成了多口径、多弹种的枪弹大家族。

据相关的数据统计,世界枪弹已经发展到了20多种,其中包含有普通弹、特种弹、辅助用弹,同时还有多种新型的枪弹,例如无壳弹、箭形弹、齐射弹、液体弹等等。

按照枪械种类的不同进行划分,枪弹可以分为手枪弹、步(机)枪弹和大口径机枪弹等;按照口径划分,一般称口径在6mm以下的是小口径枪弹,在12mm以上的称为大口径枪弹;根据战术用途来划分,又可分为战斗用枪弹和辅助用枪弹。

战斗使用的枪弹主要包括普通弹、穿甲弹、燃烧弹、曳光弹、爆炸弹,另外还有穿甲燃烧弹、燃烧曳光弹、穿甲燃烧曳光弹、爆炸燃烧曳光弹等等各类枪弹,辅助使用的枪弹包括空包弹、教练弹、强装药弹,此外还
有信号弹以及防暴武器使用各种霰弹、晕眩弹、催泪弹和橡胶弹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