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成像探针
分子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分子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分子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分子的结构和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特性和功能。
因此,对分子的研究是化学、生物学等众多领域的基础。
分子光学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对分子的结构和行为进行了非常细致和精确的观察和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一、分子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分子光学成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非破坏性和实时性等特点,是分子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光学成像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分子光学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
1.原子力显微镜(AFM)20世纪80年代,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出现开辟了新的分子成像技术领域。
它采用一种探针在分子表面扫描,利用分子和探针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成像。
2.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20世纪90年代,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分子成像技术。
它可以在分子水平观察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结构变化,是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技术手段。
3.单分子光学显微镜(SOM)21世纪初,单分子光学显微镜(SOM)的出现标志着分子光学成像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它能够对单个分子进行直接观察和分析,为研究单个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4.四维电子显微学(4D EM)最近,四维电子显微学(4D EM)作为一项新兴的分子光学成像技术,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时空分辨率。
它可以对生物分子的精细结构和动态变化进行高精度的描述和研究。
二、分子光学成像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分子光学成像技术已经在生物、化学、物理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些应用领域。
1.生物医学分子光学成像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可以实时观察和研究分子在细胞内、组织内的分布和相互作用,进而探究生命过程的机理和疾病的发生、发展。
例如,单分子光学成像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可以用于研究蛋白质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医学影像学中的分子成像技术
医学影像学中的分子成像技术医学影像学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高新技术的出现不断增强着医学影像学的研究和临床应用能力。
分子成像技术是医学影像学中的一种新兴技术,具有实时、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等优点,被认为是医学影像学领域重要的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分子成像技术分子成像技术是一种基于小分子信号的生物诊断技术。
相比传统的医学影像技术,分子成像技术着眼于分子水平的诊断,通过检测分子水平的生物学行为来诊断疾病。
分子成像技术的主要原理是基于分子中的特定基团,在给定的条件下对样本进行数据采集,通过数据分析、数据建模等手段得到分子成像结果。
二、分子成像技术的分类目前,分子成像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荧光成像技术荧光成像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标志物的荧光信号进行成像的技术。
该技术主要基于目标细胞特有的表面结构和生化功能,通过特定的荧光探针、标记分子等技术手段对其进行标记,然后通过高灵敏度的荧光成像设备观察目标细胞的荧光变化,从而实现治疗、药物递送、细胞信号传递等方面的研究。
2.放射性核素成像技术放射性核素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同位素标记物实现目标分子成像的技术。
该技术基于同位素的辐射衰变过程,通过测量放射性核素在样本中的分布和浓度变化,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可视化成像。
3.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成像技术采用高强度磁场和无线电波的共同作用,利用水分子和脂质分子中的磁性原子(如氢、氧)产生的磁共振信号进行成像。
该技术主要依靠磁共振信号的不同强度和分布,实现对样本的可视化成像。
三、分子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分子成像技术是医学影像学领域中开展生物医学研究和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分子成像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癌症诊断分子成像技术在癌症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分子成像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分子水平的变化来判断肿瘤的恶性和预测肿瘤的生长和扩散方向,从而实现精准诊断和治疗。
2.生物分子治疗监测分子成像技术可以通过特定的标记探针实现生物分子治疗监测。
细胞成像技术中的荧光探针
细胞成像技术中的荧光探针细胞成像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可以直接观察活细胞和组织内部的生物过程,探测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因素对生物过程的影响,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荧光探针是细胞成像技术中的一种关键工具,可以标记目标生物分子,通过检测探针发射出的荧光信号来实现对生物过程的观察和研究。
荧光探针的种类非常多,可以根据其特性和应用领域分类。
常见的荧光探针有荧光染料、荧光蛋白、量子点等。
其中,荧光染料是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共价或非共价结合到生物分子上,对目标分子进行可视化标记。
荧光蛋白则是一类天然蛋白质,可以自发地发射荧光信号,使得它们成为一种可以在细胞和组织中表达的标记物。
量子点是一种半导体微纳米结构,具有较高的亮度和稳定性,可以作为高分辨率成像的荧光探针。
荧光探针在细胞成像技术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在细胞膜的成像中,荧光假单胞菌素(FM)是一种常用的荧光探针。
FM会结合到细胞膜的磷脂双层上,因此可以用来标记细胞膜的形态和位置,并且能够被内质网吞噬后进入细胞内部,也可用来探测细胞内部的运输和分泌。
对于荧光信号强度要求较高的研究,如时间分辨和高速成像等,荧光蛋白和量子点则更具优势。
除了标记分子的位置和形态外,荧光探针还可以用来探测生物分子的活性和进程。
例如,最近研究表明,荧光探针可以用来探测癌细胞内部的凋亡过程,即细胞自我消亡的过程。
由于凋亡在癌症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荧光探针在癌症治疗研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此外,荧光探针还可被用于研究细胞的代谢过程、对环境因素的响应以及药物治疗的途径等诸多应用领域。
总之,荧光探针是细胞成像技术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标记位置、形态和活性、进程等多种应用价值。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拓展,荧光探针在细胞成像技术中的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分子成像探针PPT课件
Positron
18F-FDG-6-p in cancer cell
ePositron
18F-FDG-6-p in cancer cell
crystal photon
e-
photon crystal
Positron
18FDG-6-p in cancer cell
PET/CT肿瘤显像流程
PET/CT图像的研读
编辑版ppt
29
18F-FDG类似天然葡萄 糖的能量底物,可进入 人体各种正常细胞。
根据脏器能量需要和消 耗的程度,各处18FFDG的沉积量不同。
编辑版ppt
5
常见类型
根据探针亲和组建的成分或特征可分为受体靶 向分子探针、抗体靶向分子探针抗体片段靶向 探针、多肽靶向探针、反义寡核苷酸探针、可 激活的分子探针
根据探针的作用原理不同,分为“房室型”探 针、靶向性探针、 “智慧型”探针
根据来源不同,分为内源性探针、外源性探针
编辑版ppt
6
(三)一般设计要求
CT 13NH3
CT
解剖结构 血流灌注
PET-CT 分子影像
18F-FDG & 葡萄糖
CH2OH O
CH2OH O
OH
OH
OH
18F
2-18F-2-脱氧-D-葡萄糖
OH
OH
OH
OH
葡萄糖
Vessel
18F-FDG代谢示意图
Cell
Glycogen
K1
18F-FDG
K2
18F-FDG-1-P
Hexokinase
基因表达 DNA序列
基因水平变化
酶 受体 抗体
糖代谢 氨基酸 磷脂
MRI荧光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研究进展
检测 生 物 体 内蛋 白结合 位 点极 性 的喹 喔 啉类 荧 光 R h B — F e O @S i O 纳 米 复合 物 [ 1 3 ] 。结果 表 明其 具 有 探 针嘲.以 及 检 测 细 胞 凋 亡 的丹 磺 酰 类 荧 光 探 针 优 良的荧 光 和核 磁信 号 ,而 且 毒性 小 。Ka n g等 _ l 4 J 等I 7 l 。其 中 .发 射 波 长 在 7 0 0 1 2 0 0 n m 范 围 的近 基 于 荧 光染 料 被 刚性 二 氧化 硅 包 裹 时能 抑 制 非 辐
红外 荧 光 染料 具 有 很 强 的组 织 穿透 能 力 ,而在 此 射 跃 迁 ,促 进 辐射 跃 迁 使荧 光 强 度 和量 子 产 率 增
波 长范 围 内 .生 物 组织 自身 荧 光较 弱 ,从 而避 免 加 ,直 接 将 荧 光 染 料 NI R 7 9 7掺 杂 在 二 氧 化 硅 包 了背景 干 扰 ,可 获 得 较高 的分 析灵 敏 度 ,因此 可 裹 的 以 C o F e O 为 核 的 纳米 颗 粒 中 ,制 得 双 功 能 与 MR 成 像 进行 优 势 互 补 ,是 目前 MR I 一 荧 光 染 探针 MNP — S i O ( NI R7 9 7 ) 。将该 探 针 注射 到 老 鼠前 哨 淋 巴结 S L N,发 现 荧 光强 度 相 比单 独 的 荧光 染 料探 针 中应用 的 主要染料 。
一
于靶 向性差 、灵 敏度低 ,临床 应用 受 到很 大 限制 。 T 1 WI 和荧 光 显像 效果 。D u a n等利 用 钆 上 具 有 孤 而 光 学 显 像 技 术 具 有 相 当 高 的 灵 敏 度 , 因此 将 MR l 与 光学 成像 技 术 进 行联 合 ,即能 提 供 高分 辨 率 的结 构 组织 学 信 息 ,同时 又能 实 现 高灵 敏 的功 能 学显 像 ,最终 达 到 功能 学 显像 与 结 构 组织 显 像 的完 美统 一 。特别是 近 年来 由于 纳米科 技 的发 展 , 对 电子 与 荧 光 素 衍 生 物 9 一 ( 羧基苯基1 — 2 ,7 一 二 氯一 4 — 1 ,5 一 双[ 双( 2 . 吡 啶基 甲基 ) 氨 基 甲基1 . 6 一 羟 基 _ 3 . . 咕吨烯酮( Z p y ) 直 接 进 行 配 位 得 到 一 种 Gd — Z p y
分子影像学名词解释
分子影像学名词解释分子影像学是一门研究生物分子在活体内的位置、分布、代谢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利用各种影像技术,如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对生物体内的分子进行非侵入性的可视化和定量分析。
在分子影像学中,有一些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理解。
1. 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原理的影像技术,通过对生物组织中的水分子进行成像,可以产生高对比度的图像,显示出组织的解剖结构以及一些功能信息。
2.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是一种核医学技术,通过注射携带放射性标记的分子(如葡萄糖或药物),测量其在人体内的分布以及其代谢过程,从而反映出生物体的生理和代谢活动。
3.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也是一种核医学影像技术,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药物,测量其在体内的分布情况,然后通过计算机重建成三维图像,用于研究生物体的疾病诊断。
4. 分子探针(Molecular Probes):分子探针是一种用于标记或检测特定分子的化合物。
它可以与目标分子发生特异性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可视化和定量分析。
5. 代谢活性(Metabolic Activity):代谢活性指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和能量转换过程。
在分子影像学中,通过测量代谢活性可以了解生物体的生理状态和功能活动。
通过分子影像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生物体内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评估以及药物研发提供重要的信息和工具。
这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将进一步推动分子影像学在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
PETMR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进展
P E T /M R 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的研究进展王㊀敏,张㊀立,李海燕,丁㊀颖,柳㊀宇,曹㊀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核医学科㊁分子影像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22)D O I :10.11748/b j m y .i s s n .1006-1703.2021.01.036收稿日期:2020G09G03;修回日期:2020G11G17基金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7Y F 013302)通讯作者:曹卫(1970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分子影像及核素治疗.E Gm a i l :c a o w e i @h u s t .e d u .c n摘要:当今分子影像技术在疾病的个体化诊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每种显像技术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多模态成像已成为当前分子影像领域发展的主流.基于一体化P E T/M R 成像设备的广泛应用,P E T /M R 双模态探针由于综合了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优点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本文对P E T /M R 双模态分子探针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进行综述.关键词:分子探针;㊀双模态;㊀P E T 成像;㊀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 817.8㊀㊀文献标识码:A T h eR e s e a r c hP r o g r e s s o fP E T /M RB i m o d a l i t y M o l e c u l a r I m a g i n g Pr o b e s WA N G M i n ,Z H A N G L i ,L IH a i y a n ,D I N G Y i n g,L I U Y u ,C A O W e i (D e p a r t m e n t o fN u c l e a rM e d i c i n e ,U n i o nH o s p i t a l ,T o n g j iM 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H u a z h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T e c h n o l o g y;H u b e i P r o v i n c e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M o l e c u l a r I m a g i n g,W u h a n 430022,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N o w a d a y sm o l e c u l a r i m a g i n gp l a y sav i t a l r o l e i na c h i e v i n g as u c c e s s f u l t a r g e t e da n d p e r s o n a l i z e d t r e a t m e n t .M o r e i n t e r e s t s i n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m o l e c u l a r i m a g i n g h a v eb e e n s h i f t e d t o w a r dm u l t i m o d a l i t yi m a g i n g ,b e c a u s eo f t h e f a c t t h a tn os i n g l e i m a g i n g m o d a l i t yp o s s e s s e sa l l i d e a l t r a i t s .B a s e do nt h e T O F GP E T /MR ,t h eP E T /MR b i m o d a l p r o b eh a s r e c e i v e d m o r ea t t e n t i o n sd u et oi t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w i t ht h e c o m b i n a t i o no f h i g h a n a t o m i c r e s o l u t i o n a n dh i g h s e n s i t i v i t y .H e r e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po r t s t h e l a t e s t p r o g r e s s i n t h e f i e l do fP E T /MRb i m o d a lm o l e c u l a r p r o b e s ,a n d s u mm a r i z e s t h e p r o s p e c t s .K e y w o r d s :M o l e c u l a r p r o b e s ;㊀B i m o d a l i t y i m a g i n g;㊀P E T ;㊀MR I ㊀㊀分子影像(m o l e c u l a r i m a g i n g )是应用影像学方法,在组织水平㊁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对特定的分子进行活体成像以显示其生物学行为,并对之进行定性㊁定量研究[1].近十年来,分子成像技术不断发展,光学成像(o p t i c a l i m a g i n g,O I )㊁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 o m p u t e dt o m o g r a p h y ,C T )㊁磁共振成像(m a g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 ,M R I )㊁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p o s i t r o ne m i s s i o n t o m o g r a p h y ,P E T )和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 i n gl e p h o t o ne m i s s i o n c o m p u t e d t o m o g r a p h y,S P E C T )等在疾病监测㊁临床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均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每个单一的分子成像技术(模态)都有其自身的缺点,如在分辨率㊁灵敏度㊁及特异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双模态分子探针则通过组合两种成像技术的优点,可获得一些全新的信息,实现 1+1>2 的效果.随着分子生物学㊁化学合成等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纳米材料及技术的应用,多种新型双模态探针如P E T G光学㊁S P E C T GM R I 及M R I G光学等双模态技术已在逐步发展中,甚至部分成果已用于临床[2G3].其中,P E T /M R 双模态探针的研究与进展最引人注目.㊀㊀一体化P E T /M R 对M R I 和P E T 成像技术进行整合,所得图像既有M R I 高空间分辨率,高对比度的优势,又有P E T 成像高灵敏度㊁分子水平成像的特点,实现解剖结构显像与功能成像的完美统一.但是传统的正电子显像药物不能充分发挥一体化P E T /M R 空间时间一致性的优势,亟待能够同时被P E T 和M R I 探测到的新型P E T /M R 双模态探针的研发及临床应用转化.本文具体介绍了当前P E T /M R 双模态成像探针的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㊀㊀1㊀P E T /M R 双模态探针㊀㊀P E T/M R 双模态探针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M R I 成像组分,如金属钆㊁铁等;另一部分是471L a b e l e d I mm u n o a s s a ys&C l i n M e d ,J a n .2021,V o l .28,N o .1P E T示踪组分,如18F㊁64G u等.有些探针可能还含有靶向基团,如多肽㊁蛋白㊁抗体等.根据其组成结构的差异,大致分为小分子探针和纳米探针.㊀㊀1.1㊀小分子双模态探针㊀㊀G d3+螯合物是最常用的小分子M R I造影剂(c o n t r a s t a g e n t,C A),其依赖改变T1弛豫来增强对比度.F R U L L A N O等[4]合成了小分子探针G dGD O T AG4A M PGF,此探针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基于钆G1,4,7,10G四氮杂环十二烷G1,4,7,10G四羧酸(G dGD O T A)的M R I成像组分(具有p H响应性,即M R IT1信号强度和弛豫率与p H水平相关),另一部分是P E T 放射性核素18F.它可作为一种肿瘤的生物标志物从而对肿瘤微环境例如酸碱度进行定量测量.有研究报道了G d3+和其他螯合剂络合后被一些发射正电子的金属离子所标记(如C u2+㊁G a3+㊁I n3+)[5G6].挑战在于如何将这些放射性金属离子放置在特定的配位点上.N O T N I等[6]合成小分子P E T/M R探针68G a T R A P(HM D AG[D O T A]GG d)3,由于其弛豫性与温度有关,所得为温度响应型P E T/M R探针,实现了智能成像从而进行医学诊断.㊀㊀1.2㊀纳米双模态探针㊀㊀大多数P E T/M R双模态探针都是基于纳米颗粒(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N P s)构建而成.这是因为小分子其负载能力有限而难以携带多个成像报告分子甚至靶向基团.纳米颗粒因其特殊的体积及结构使其具有一些特殊性质,例如表面可修饰性强㊁低毒性㊁催化能力高以及不易受体内和细胞内各种酶降解等,这些优点允许其同时携带多种基团[7G8].现如今已经开展了多种基于N P s的P E T/M R双模态探针的临床前研究,根据纳米材料的化学成分,N P可以大致分为有机纳米颗粒和无机纳米颗粒两类.㊀㊀1.2.1㊀基于无机纳米材料的P E T/M R双模态探针㊀㊀该类别中最常用的载体是氧化铁纳米颗粒(i r o n o x i d e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I O N P),其核心由磁铁矿(F e3O4)和(或)磁赤铁矿(γGF e2O3)组成,能够缩短T2弛豫时间引起M R I信号变化.I O N P拥有生物相容性好㊁低毒性及表面修饰方便易行等优点,一些I O N P 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 D A)和欧洲委员会批准为M R I造影剂,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其中,超顺磁性氧化铁(s u p e r p a r a m a g n e t i c i r o no x i d e, S P I O)最为常见,有许多研究将之与P E T示踪剂结合,构建的P E T/M R探针已成功用于肿瘤成像与诊断㊁药物转运与治疗等多种领域中,是当前P E T/M R双模态探针中的重要研究方向.㊀㊀2008年J A R R E T T等[9]合成了探针64C uGD O T AGA D I O,这是有关P E T/M R双模态探针的最早科学文献之一.64C u与双功能螯合剂配位后形成热力学稳定的螯合物,然后缀合至纳米颗粒(A D I O),成功获得探针.后来,MA D R U等[10]提出了一种新的㊁省时的㊁无螯合剂的偶联方法,即用64C u直接标记聚乙二醇(P E G)的S P I O N s构建探针,通过P E T/M R 成像实现C57B L/6J小鼠前哨淋巴结(s e n t i n e l l y m p hn o d e s,S L N s)的定位.近年来为了提高探针的靶向性,有研究通过在探针上连接一些靶向基团增强其主动靶向的能力[11].K I M等[12]使用齐墩果酸(O A)作为肿瘤靶向分子,构建探针68G aGN O T AGO AGI O N P注射入结肠癌(H TG29)的B A L B/c裸鼠模型中,结果显示癌细胞高摄取该探针,且探针的积累抑制了结肠癌细胞增殖.此探针不仅实现了肿瘤显像,还起到了抑制肿瘤的作用,实现诊疗一体化.㊀㊀尽管如此,I O N P具有一些难以忽视的缺点.首先,它们起阴性对比作用,在给药后T2信号降低使得医学评估不那么容易.而且,高的磁化率会导致失真伪影,并降低对比度和信噪比.所以其他类型的磁性纳米材料开始被大家研究,基于二氧化硅的N P被认为是整合成像探针的理想生物相容性基质.主要分为两类:固体二氧化硅纳米颗粒(S i N P)和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 S N).S i N P被广泛用作光学显像剂,而M S N通常被用于C T㊁M R I㊁P E T 和多模态成像[13].M S N具有诱人的特性:它的表面积极大,大小㊁形态和孔隙皆可调,并易于进行功能化修饰[14].在双模态P E T/M R成像中,M S N常用作金属N P的涂层材料或直接作为显像组分的载体.㊀㊀B U R K E等[15]用一种新颖的简便的方法来制备P E T/M R双模态探针,即在二氧化硅涂层的氧化铁纳米棒上涂覆P E G和/或四氮杂大环(D O3A),用68G a进行放射性标记.研究表明,在存在二氧化硅涂层的情况下,制备高稳定性放射性纳米探针不需要大环螯合剂.HU A N G等[16]报道了一种基于M S N的三模态成像纳米探针,用于定位和追踪肿瘤转移性前哨淋巴结(TGS L N s).在该系统中,通过不同的偶联策略将三种成像组分包括近红外(N I R)染料Z W800㊁T1C A G dGD T T A和放射性核素64C u整合到M S N中.体内外实验均证实了纳米探针的高稳定性,表明M S N探针定位S L N和鉴定肿瘤转移的可行性.571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㊀2021年1月第28卷第1期㊀㊀1.2.2㊀基于有机纳米材料的P E T/M R双模态探针㊀㊀近十年,有机纳米材料例如脂质体㊁树状聚合物㊁聚合物胶束和蛋白质等在肿瘤的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可以作为载体平台携带多种成像基团,如放射性核素㊁N I R F染料及M R I造影剂等而具有成为多模态成像探针的巨大潜力.㊀㊀脂质体(l i p o s o m e,L P)是由两亲性磷脂组成的囊泡,故亲水性分子可封装于内部的水性隔室,而疏水性分子插入脂质壳中.脂质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且可生物降解,也极易修饰,这些特性使之成为整合成像基团的极佳平台.M I T C H E L L 等[17]制备了具有不同长度短乙二醇基(nGE G)的脂质体制剂,通过脂质体头部中的螯合剂(D O T A)螯合G d3+用于M R I,螯合111I n用于S P E C T,螯合64C u 用于P E T,从而获得多模态成像探针.A B O U等[18]用放射性核素89Z r标记了顺磁L P,并与奥曲肽偶联,通过人类生长抑素受体亚型2(S S T R2)选择性靶向神经内分泌肿瘤.由于放射性金属对脂质磷酸根基团的亲和力,实验采用了无螯合剂策略.所得P E T/MR图像可显示清晰的肿瘤.㊀㊀胶束(m i c e l l e)是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的浓度到达及超过临界胶束浓度(C M C)后,其分子或离子自动缔合成的胶体大小的聚集体质点微粒.像脂质体一样,胶束也具有核/壳结构的特征,是具有疏水核和亲水壳的自组装胶体纳米颗粒.在药物开发上,胶束已成功地用作与水不溶性药物的载体.而近来高分子胶束由于其高稳定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肿瘤成像方面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将水溶性共聚物与脂质(例如聚乙二醇G磷脂酰乙醇胺, P E GGP E)缀合,可以合成一组特殊的聚合物胶束,修饰的胶束能够在表面上携带各种基团,从而构建出多模态成像探针.T R U B E T S K O Y等[19]将钆G二乙烯三胺五乙酸G磷脂酰乙醇胺(G dGD T P AGP E)和111I nG二乙烯三胺五乙酸G硬脂胺(111I nGD T P AGS A)掺入20n m P E GGP E胶束中,然后皮下注射到兔的爪中,使用伽玛闪烁显像和M R I成像采集相应的局部淋巴管图像.S T A R M A N S等[20]研发了一种P E T/M R 成像探针即89Z r/F eGD F OG胶束,借助高渗透长滞留效应(e n h a n c e d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a n dr e t e n t i o ne f f e c t,E P R),体内P E T/M R图像可清晰显示肿瘤.然而,脂质体和胶束都不稳定,特别是在血清中,因而有一些研究通过交联它们以实现更好的稳定性[21G23].㊀㊀树枝状聚合物是一组具有树状内部结构的高度支化的球形聚合物.通过控制聚合度,可以改变各种尺寸㊁分子量.树枝状聚合物可以把造影剂或药物封装在其内部空间或锚定在表面上,是构建多模态成像探针的理想平台.迄今为止,开展了很多基于树枝状聚合物的P E T探针研究,而基于树枝状聚合物的双模态探针却多是MR I/荧光㊁光学/P E T㊁C T/M R I等[24G25],关于P E T/M R探针的研究仍有待开展.㊀㊀后来,仿生方法在科学界引起一波热潮,许多科学家正试图模仿体内自然发生的现象,以便获得更具生物相容性和可生物降解的材料用于医疗.仿生方法的关键在于修饰天然存在的生物聚合物以降低探针免疫原性并提高探针效能.海藻酸盐㊁透明质酸㊁壳聚糖等生物聚合物以及铁蛋白㊁脂蛋白和病毒衣壳作为探针载体平台引起了人们的研究[26]. V E C C H I O N E等[27]提出了一个完全生物相容的平台用于P E T/M R成像.他们用壳聚糖和透明质酸制成的核G壳纳米载体截留了G dGD T P A,将探针弛豫特性提高了5倍,同时吸附了18FG脱氧葡萄糖(18FGF D G),而没有对两个F D A批准的C A进行任何修饰.F A N等[28]制备了水溶性黑色素纳米颗粒(MN P),MN P不仅可以提供其用于光声成像(P A I)的固有光学特性,而且还可以与金属离子(64C u2+㊁F e3+)有效地螯合用于P E T和M R I成像.㊀㊀2㊀P E T/M R双模态探针的应用㊀㊀迄今多数P E T/M R双模态探针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因双模态可以提供多维度的信息其临床转化,应用前景将非常广阔,其显像优势主要集中于肿瘤病学㊁心脏病学及神经病学等领域,成为诊断疾病和指导治疗的有效手段.㊀㊀2.1㊀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㊀㊀肿瘤在出现临床症状前就已在微观分子㊁细胞水平上发生了功能和结构的改变,P E T/M R双模态探针结合P E T和M R I的优势,可获得较全面的病变部位的信息,无疑是肿瘤早期诊断㊁分期㊁监测进展及疗效评价的新手段.B U C H B E N D E R等[29G30]发现在肿瘤T NM分期中,P E T/M R相比P E T/C T 可提供更高的准确性;病变在需要较高的软组织对比时P E T/M R发挥了重要作用.㊀㊀肿瘤的微环境也是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已有学者通过研究表明P E T/M R双模态显像可反映肿瘤血管生成㊁细胞凋亡及受体生成等过程[31G32].淋巴结转移是恶性肿瘤分期和治疗的重要标志,前面所述的研究[10,16]已利用多模态探针进行671L a b e l e d I mm u n o a s s a y s&C l i n M e d,J a n.2021,V o l.28,N o.1P E T/MR成像,实现了前哨淋巴结的定位,提高前哨淋巴结精准成像技术,有望改善癌症治疗的术前计划和术中指导.㊀㊀2.2㊀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㊀㊀心血管疾病一直以来都是引起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往往病情凶险,而治疗策略和预后评估方法有限,尽早识别诊断尤为重要.现已发现心脏P E T/M R在诊断心肌缺血㊁心肌梗死㊁心肌炎㊁结节病㊁心脏肿瘤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33G34].此外,有研究表明P E T/M R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鉴定中也有一定的潜力.J A R R E T T等[35]构建64C uGMGB S A 探针清楚显示了斑块内巨噬细胞的分布;S U等[36]合成68G aGN G DGM N P探针反映了斑块内病理性血管生成的过程,P E T/M R实现了易损斑块的可视化.通过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方法在症状出现前早期诊断,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㊀㊀2.3㊀在神经病学方面的应用㊀㊀M R I和P E T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从P E T/M R获得的综合数据更有助于估计脑肿瘤范围,进行肿瘤分级及判断是否复发[37G38].此外,已发现P E T/M R在改善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巨大但尚未开发的潜力[38G39].G A R I B O T T O等[40]在15例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验证了P E T/M R显像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新型的P E T示踪剂,即将放射性核素与βG淀粉样蛋白,t a u或αG突触核蛋白聚集体结合,将为P E T与M R I的结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目前还尚无该类双模态探针,它的研发将会有巨大的前景.㊀㊀3㊀挑战与展望㊀㊀随着分子影像学的发展及与其他技术间跨学科的交叉研究,多模态显像正逐步从动物显像研究转向临床诊疗实践.其中基于纳米颗粒的P E T/M R 双模态成像探针更是当前研究热点,然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困难仍有待解决.首先,纳米材料在体内的生物安全性是影响其临床转化的关键性问题,潜在的生物毒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其次,纳米探针制备过程复杂,如何将两种成像报告分子和靶向基团连接到单一纳米粒,如何改善探针的尺寸㊁水溶性及生物相容性等还需进一步解决;最后,不同成像基团在体内具有不同的代谢过程和体内半衰期,特别是一些短半衰期放射性核素(如68G a)与纳米颗粒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不匹配,如何精准调控它们的体内行为实现协同还面临巨大挑战.㊀㊀未来P E T/M R双模态探针的发展,一个重要的方向是 诊疗一体化 ,即同时用于诊断和治疗.如将化疗药物顺铂装载在脂质体或S P I O中,该类探针不仅可以早期检测肿瘤,还可以对肿瘤进行靶向治疗.总之,P E T/M R双模态成像探针有望改变我们现有的疾病诊断㊁治疗方法,提供关于疾病准确和全面的信息,实现个体化治疗.参考文献[1]W E I S S L E D E RR,P I T T E T M J.I m a g i n g i n t h e e r a o f m o l e c u l a r o n c o l o g y[J].N a t u r e,2008,452(7187):580G589.[2]黄佳国,曾文彬,周明,等.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研究进展[J].生物物理学报,2011,27(4):301G311.[3]杨卫东,张明如.多模态分子探针的研究进展[J].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杂志(电子版),2016,5(2):944G948.[4]F R U L L A N O L,C A T A N A C,B E N N E R T,e ta l.B i m o d a l M RGP E Ta g e n t f o r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p Hi m a g i n g[J].A n g e w C h e m I n tE dE n g l,2010,49(13):2382G2384.[5]V O L O G D I N N,R O L L A G A,B O T T A M,e t a l.O r t h o g o n a l s y n t h e s i s o f ah e t e r o d i m e r i c l i g a n df o r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h eG d(I I I)GG a(I I I)d i t o p i cc o m p l e xa sa p o t e n t i a l p HGs e n s i t i v eM R I/P E T p r o b e[J].O r g B i o m o l C h e m,2013,11(10):1683G1690.[6]N O T N IJ,H E R MA N N P,D R E G E L Y I,e ta l.C o n v e n i e n t s y n t h e s i s o f(68)G aGl a b e l e d g a d o l i n i u m(I I I)c o m p l e x e s: t o w a r d s b i m o d a l r e s p o n s i v e p r o b e s f o r f u n c t i o n a l i m a g i n g w i t h P E T/M R I[J].C h e m i s t r y,2013,19(38):12602G12606.[7]Y A N GCT,G H O S H KK,P A D M A N A B H A NP,e t a l.P E TGM Ra n d S P E C TGM R m u l t i m o d a l i t yp r o b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l l e n g e s[J].T h e r a n o s t i c s,2018,8(22):6210G6232.[8]L AM BJ,HO L L A N DJP.A d v a n c e dm e t h o d s f o r r a d i o l a b e l i n g m u l t i m o d a l i t y n a n o m e d i c i n e s f o rS P E C T/M R I a n dP E T/M R I[J].J N u c lM e d,2018,59(3):382G389.[9]J A R R E T TBR,G U S T A F S S O N B,K U K I SDL,e t a l.S y n t h e s i s o f64C uGl a b e l e dm a g n e t i c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f o rm u l t i m o d a l i m a g i n g[J].B i o c o n j u gC h e m,2008,19(7):1496G1504.[10]M A D R U R,B U D A S S IM,B E N V E N I S T E H,e t a l.S i m u l t a n e o u s p r e c l i n i c a l p o s i t r o n e m i s s i o n t o m o g r a p h yGm a g n e t i cr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 s t u d y o f l y m p h a t i c d r a i n a g e o f c h e l a t o rGf r e e(64)C uGl a b e l e d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J].C a n c e rB i o t h e r R a d i o p h a r m,2018,33(6):213G220.[11]B IY,H A O F,Y A N G,e t a l.A c t i v e l y t a r g e t e d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f o r d r u g d e l i v e r y t o t u m o r[J].C u r rD r u g M e t a b,2016,17(8):763G782.[12]K I MSM,C H A E M K,Y I M MS,e t a l.H y b r i dP E T/M R i m a g i n g o f t u m o r su s i n g a no l e a n o l i ca c i dGc o n j u g a t e dn a n o p a r t i c l e[J].B i o m a t e r i a l s,2013,34(33):8114G8121.[13]V I V E R OGE S C O T OJL,HU X F O R DGP H I L L I P SRC,L I N W.S i l i c aGb a s e dn a n o p r o b e s f o rb i o m e d i c a l i m a g i n g a n dt h e r a n o s t i c771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㊀2021年1月第28卷第1期a p p l i c a t i o n s[J].C h e mS o cR e v,2012,41(7):2673G2685.[14]C H A B G,K I M J.F u n c t i o n a lm e s o p o r o u ss i l i c a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f o rb i oGi m a g i n g a p p l ic a t i o n s[J].W i l e y I n t e rd i s c i p Re vN a n o m e dN a n o b i o t e c h n o l,2019,11(1):e1515.[15]B U R K EBP,B A G H D A D IN,K O W N A C K A A E,e t a l.C h e l a t o r f r e e g a l l i u mG68r a d i o l a b e l l i n g o f s i l i c a c o a t e d i r o n o x i d e n a n o r o d s v i a s u r f a c e i n t e r a c t i o n s[J].N a n o s c a l e,2015,7(36):14889G14896.[16]HU A N G X,Z H A N GF,L E ES,e t a l.L o n gGt e r m m u l t i m o d a l i m a g i n g o f t u m o r d r a i n i n g s e n t i n e l l y m p hn o d e su s i n g m e s o p o r o u s s i l i c aGb a s e d n a n o p r o b e s[J].B i o m a t e r i a l s,2012,33(17):4370G4378.[17]M I T C H E L LN,K A L B E RTL,C O O P E R MS,e t a l.I n c o r p o r a t i o n o f p a r a m a g n e t i c,f l u o r e s c e n ta n dP E T/S P E C Tc o n t r a s ta g e n t s i n t o l i p o s o m e s f o rm u l t i m o d a l i m a g i n g[J].B i o m a t e r i a l s,2013,34(4):1179G1192.[18]A B O UDS,T H O R E K DL,R A M O SN N,e t a l.(89)Z rGl a b e l e d p a r a m a g n e t i c o c t r e o t i d eGl i p o s o m e s f o r P E TGM R i m a g i n g o f c a n c e r[J].P h a r m R e s,2013,30(3):878G888.[19]T R U B E T S K O YVS,F R A N KGK A M E N E T S K Y M D,WH I T E M A N K R,e t a l.S t a b l e p o l y m e r i c m i c e l l e s:l y m p h a n g i o g r a p h i c c o n t r a s tm e d i a f o r g a mm a s c i n t i g r a p h y a n dm a g n e t i c r e s o n a n c e i m a g i n g[J].A c a dR a d i o l,1996,3(3):232G238.[20]S T A R MA N SL W E,HUMM E L I N K M,R O S S I N R,e ta l.(89)Z rGa n d F eGl a b e l e d p o l y m e r i c m i c e l l e sf o rd u a l m o d a l i t y P E Ta n dT(1)Gw e i g h t e d M R i m a g i n g[J].A d vH e a l t h cM a t e r,2015,4(14):2137G2145.[21]X I EJ,C H E N K,HU A N GJ,e ta l.P E T/N I R F/M R I t r i p l e f u n c t i o n a l i r o no x i d e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J].B i o m a t e r i a l s,2010,31(11):3016G3022.[22]Z H O U W,Y A N G G,N IX,e t a l.R e c e n t a d v a n c e s i nc r o s s l i n k e d n a n o g e lf o r m u l t i m o d a l i m a g i n g a n d c a n c e r t h e r a p y[J].P o l y m e r s(B a s e l),2020,12(9):1902.[23]A R Y A LS,K E YJ,S T I G L I A N O C,e ta l.P o s i t r o ne m i t t i n g m a g n e t i c n a n o c o n s t r u c t sf o r P E T/M R i m a g i n g[J].S m a l l,2014,10(13):2688G2696.[24]X U H,R E G I N O C A,K O Y AMA Y,e ta l.P r e p a r a t i o na n d p r e l i m i n a r y e v a l u a t i o n o f a b i o t i nGt a r g e t e d,l e c t i nGt a r g e t e d d e n d r i m e rGb a s e d p r o b ef o rd u a lGm o d a l i t y m a g n e t i cr e s o n a n c e a n d f l u o r e s c e n c e i m a g i n g[J].B i o c o n j u g C h e m,2007,18(5):1474G1482.[25]W E N S,L I K,C A I H,e ta l.M u l t i f u n c t i o n a ld e n d r i m e rGe n t r a p p e d g o l d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f o rd u a l m o d e C T/M Ri m a g i n g a p p l i c a t i o n s[J].B i o m a t e r i a l s,2013,34(5):1570G1580.[26]M A H A M A,T A N G Z,W U H,e t a l.P r o t e i nGb a s e dn a n o m e d i c i n e p l a t f o r m sf o r d r u g d e l i v e r y[J].S m a l l,2009,5(15):1706G1721.[27]V E C C H I O N ED,A I E L L O M,C A V A L I E R EC,e t a l.H y b r i d c o r e s h e l l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 e n t r a p p i n g G dGD T P Aa n d(18)FGF D G f o r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P E T/M R I a c q u i s i t i o n s[J].N a n o m e d i c i n e(L o n d),2017,12(18):2223G2231.[28]F A N Q,C H E N GK,HUX,e t a l.T r a n s f e r r i n g b i o m a r k e r i n t o m o l e c u l a r p r o b e:m e l a n i nn a n o p a r t i c l e a s an a t u r a l l y a c t i v e p l a t f o r m f o r m u l t i m o d a l i t y i m a g i n g[J].J A m C h e m S o c,2014,136(43):15185G15194.[29]B U C H B E N D E RC,H E U S N E R T A,L A U E N S T E I N T C,e t a l.O n c o l o g i cP E T/M R I,p a r t1:t u m o r s o f t h e b r a i n,h e a d a n d n e c k,c h e s t,a b d o m e n,a n d p e l v i s[J].JN u c lM e d,2012,53(6):928G938.[30]B U C H B E N D E RC,H E U S N E R T A,L A U E N S T E I N T C,e t a l.O n c o l o g i c P E T/M R I,p a r t2:b o n e t u m o r s,s o f tGt i s s u e t u m o r s,m e l a n o m a,a n d l y m p h o m a[J].JN u c lM e d,2012,53(8):1244G1252.[31]Z H A N G Y,Y A N G Y,C A I W.M u l t i m o d a l i t y i m a g i n g o f i n t e g r i n α(v)β(3)e x p r e s s i o n[J].T h e r a n o s t i c s,2011,1:135G148.[32]L E EH Y,L IZ,C H E N K,e t a l.P E T/M R I d u a lGm o d a l i t y t u m o r i m a g i n g u s i n g a r g i n i n eGg l y c i n eGa s p a r t i c(R G D)Gc o n j u g a t e d r a d i o l a b e l e d i r o no x i d e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J].J N u c l M e d,2008,49(8):1371G1379.[33]S C H I N D L E RTH.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 P E T/M R i m a g i n g:Q u oV a d i s?[J].JN u c l C a r d i o l,2017,24(3):1007G1018.[34]S A N T A R E L L IM F,P O S I T A N O V,M E N I C H E T T I L,e t a l.C a r d i o v a s c u l a rm o l e c u l a r i m a g i n g:n e w m e t h o d o l o g i c a l s t r a t e g i e s[J].C u r rP h a r mD e s,2013,19(13):2439G2446.[35]J A R R E T TBR,C O R R E AC,MA KL,e t a l.I nv i v om a p p i n g o f v a s c u l a r i n f l a mm a t i o nu s i n g m u l t i m o d a l i m a g i n g[J].P L o S O n e,2010,5(10):e13254.[36]S U T,WA N G YB,H A N D,e t a l.M u l t i m o d a l i t y I m a g i n g o fA n g i o g e n e s i s i n a R a b b i t A t h e r o s c l e r o t i c M o d e lb y G EB P11P e p t i d e T a r g e t e d N a n o p a r t i c l e s[J].T h e r a n o s t i c s,2017,7(19):4791G4804.[37]F I N K JR,MU Z I M,P E C K M,e ta l.M u l t i m o d a l i t y B r a i n T u m o r I m a g i n g:M RI m a g i n g,P E T,a n dP E T/M RI m a g i n g[J].J N u c lM e d,2015,56(10):1554G1561.[38]M I L L E RGT H O M A SM M,B E N Z I N G E RTL.N e u r o l o g i c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P E T/M Ri m a g i n g[J].M a g n R e s o nI m a g i n g C l i n N A m,2017,25(2):297G313.[39]B A R T H E L H,S C H R O E T E R M L,HO F F MA N N K T,e t a l.P E T/M R i nd e m e n t i a a n do t h e r n e u r o d e g e n e r a t i v ed i s e a s e s[J].S e m i nN u c lM e d,2015,45(3):224G33.[40]G A R I B O T T OV,H E I N Z E RS,V U L L I E MO ZS,e t a l.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h y b r i dP E T/M R I i nn e u r o i m a g i n g[J].C l i nN u c lM e d,2013,38(1):e13Ge18.871L a b e l e d I mm u n o a s s a y s&C l i n M e d,J a n.2021,V o l.28,N o.1。
新型分子探针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
新型分子探针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引言:癌症是一类常见且严重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造成了巨大的健康负担。
传统的癌症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准确、高效和个性化诊断的要求。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分子探针的应用使得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本文将探讨新型分子探针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以及其在未来的发展前景。
第一部分:新型分子探针的概述新型分子探针是一种通过特异性识别分子结构并发出信号的物质。
它能够在细胞和组织水平上实现癌症相关分子的可视化,从而为癌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与传统的诊断方法相比,新型分子探针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对肿瘤组织进行准确的定位和鉴定。
第二部分:新型分子探针在早期癌症诊断中的应用1. 癌症标志物检测:新型分子探针可以通过针对癌症特异性标志物的识别和定位,实现对早期癌症的敏感检测。
例如,HER2阳性乳腺癌标志物可以通过荧光标记的分子探针进行检测,从而帮助医生尽早发现肿瘤病变。
2. 细胞内信号自发光成像:新型分子探针可以通过细胞内信号的自发光成像,实现对癌细胞的早期检测。
这种技术结合了荧光标记技术和成像技术,可以对癌症细胞进行高分辨率的定位和观察,提供有关癌症发展的重要信息。
3. 分子影像检测:新型分子探针可以在体内或体外通过特定的成像技术,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磁共振成像(MRI),实现对癌症的分子影像检测。
这种非侵入性的诊断方法可以精确地定位和评估肿瘤病变,为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新型分子探针的发展前景随着新型分子探针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癌症诊断中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以下是几个可能的发展方向:1. 多模态探针:将不同的成像技术与新型分子探针相结合,可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癌症诊断信息。
例如,荧光与磁共振成像的联合应用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观察肿瘤病变,并提供准确的定位和鉴定。
2. 靶向治疗:新型分子探针还可以用于癌症的靶向治疗,将药物或治疗物质通过特定的靶向分子探针送达到肿瘤细胞。
生物荧光成像用分子与纳米探针
关 键词 : 荧光探针 ; 有机染料 ; 量子点 ; 上转换稀 土纳米粒子 ; 生物成像
中 图分 类 号 : 6 Q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D I1.9 9 .s.0 1 0 7 . 1.6 8 O :0 6  ̄i n10 — 2 02 1 . 3 s 0 00
Bi i g n o ma i g
1 引言
生 物成像 是一 个 多学科 交 融 、 技术 集成 、 多 发展
迅 速 、 应 用 广 泛 的新 兴 领 域 。 以 核 磁 共 振 成 像
性好 、 放射 性 , 无 多个光 物理 参量 ( 如激 发波长 、 发射
波 长 、 光强 度 、 光 寿命 、 射各 向异 性 ) 荧 荧 发 可用 于检 测 等 优点 , 生命 科 学 研 究 中获 得 了广 泛应 用 [3 在 2 - 3
2 1年 01
第 6期
影
像
技
术
生物 荧光 成像 用分 子 与 纳 米探 针
李世 琴 , 安文 汀 , 李荣 霞 , 赵俊 红 , 勇 焦
( 西 大 学分 子 科 学研 究所 , 山 太原 00 0 ) 3 0 6
摘要 : 生物荧光成像近年来发展迅速, 应用广泛。荧光探针是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有机染料、 半导体量子点
荧光 探针 是生 物荧 光成像 的核心技 术之一 。 目前 为 止 , 光探 针 可 大体 上分 为 : 1 化 学类 : 荧 () 有机 染 料 ,
o o ma i g a e d s rb d bre y.Th s o e r o n bii g n r e c i e i f l o e pr b s a e c mplme t r o o n t r f rt i i u e n a y t ne a ohe o her un q e
荧光探针在成像中的应用
荧光探针在成像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荧光探针逐渐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荧光探针是指那些能够与生物体中的某些组分发生特异性结合,产生明显荧光信号的化合物。
这种化合物可以通过显微成像技术来刻画目标组织或细胞的分布与状态,从而帮助医学科学家进行精准的诊疗。
本文将着重介绍荧光探针在成像中的应用。
一、荧光探针在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荧光探针多用于分子机制研究中,可用于监测细胞内的生物分子含量、分布、转运、结构和互作等生命过程。
荧光探针实现对生物分子活性的研究,通过对荧光探针荧光特性的分析,可以研究分子内部的运移、转化和结构变化,还可以观察生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实现对生物分子理解和分析的深入研究。
例如,现有的可信、高精度的荧光钙探针,能够反应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使科学家在监控钙离子在细胞内的作用机制、对钙离子的活性信号进行记录、监测神经细胞的活性和研究神经细胞的动态过程时有很好的表现。
二、荧光探针在临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荧光探针也用于临床疾病诊断中,通过对荧光探针荧光特性的探测,可实现对采集的生物样本(如组织、液体)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发现疾病特异性标志物、生物诊断标志物、微小RNA和染色体等特征,用于疾病监测、治疗或预后预测。
例如,目前在活细胞快速靶向检测方面已有很大突破,如检测胆囊癌、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标记物,这些标记物的相对定量和性质可以通过成像技术和荧光探针获得。
同时,荧光探针还可以与药物绑定,根据药物释放的量与时间来控制药物的溶解率,实现对肿瘤内药物的释放和预报道毒性的作用。
三、荧光探针在蛋白说功能研究中的应用荧光探针可用于蛋白化学及生物学的研究,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蛋白质探针。
荧光探针可以用与蛋白质化学性质相关的荧光标记结构化,进而实现对蛋白质的功能和分子作用的研究,比如定量分析酶促反应的酶促速率、展现基因转录活性相关的局部中间体和酶促反应的活性等。
例如,在癌症诊断、分子治疗和细胞疗法中,荧光探针可以和蛋白质结合,用于疾病发病机制的初步研究和治疗探讨。
分子影像研究中分子探针技术的进展
键词:分子影像学分子探针分子医学的发展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临床医学的检测、诊断和治疗的模式。
分子医学包括分子诊断、分子治疗和分子影像三个部分。
分子诊断是在体外以蛋白、RNA 和DNA水平对疾病进行早期、特异性诊断,并对疾病治疗效果进行监测。
分子治疗是阻止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步骤,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特异性阻断或抑制,以达到预防和治愈疾病的目的。
分子影像的诞生为疾病研究和诊断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分子影像技术的关键核心是分子探针。
本文介绍分子影像探针技术的进展,希望我国分子影像工作者能够从分子影像学关键技术入手,加速我国分子影像技术的发展。
为了系统阐述分子探针的制备和进展,我们从分子影像学简介、分子探针原理和制备、分子探针制备中注意的问题和分子探针的进展四个部分进行介绍。
一分子影像学简介分子影像学包括临床前期分子影像研究和临床分子影像应用两个部分。
目前只有SPECT/CT、SPECT、PET、PET/CT、MRI(MRS)和分子荧光成像能够胜任临床分子影像工作。
分子影像和目前的医学影像相比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和高图像分辨率等特点,能够真正实现无创伤,以及分子水平的临床诊断。
并且提供以解剖结构为基础,以分子水平为基准的疾病发生和发展的信息,为临床对疾病诊断提供定位、定性、定量和对疾病分期的准确依据。
一般而言,如果能够在基因改变的早期检测到不良变化的发生,就可以做到疾病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
只有在分子水平认识疾病原因和变化,才能提出分子水平的治疗方案,达到疾病根治的效果。
图1提示医学影像发展的过程和趋势,可以看出分子影像是今后医学影像发展的主要方向。
1. 分子影像学基础分子影像是采用高特异的探针,无创地与体内细胞特定的分子靶位结合,以影像方式反映分子水平的变异信息。
由于分子影像是在功能蛋白质水平对疾病进行研究,所以分子影像的本质是将先进的影像技术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紧密结合,完成分子水平成像。
分子影像具有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
分子成像技术及应用
分子成像技术及应用摘要:分子成像作为一个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崭新学科领域,是许多技术的简称,这些技术能够让研究人员看到身体内的基因、蛋白质和其他起作用分子,使疾病在基因水平上的早期诊断和监测以及更进一步地微观评价疗效成为可能。
同时,体内分子成像可在机体完整的微环境状态下观察生物系统的病理过程。
此外,与现今费时耗力,且有创的检查技术如组织活检分析技术相比,分子成像还可提供更为优越的三维信息。
未来10年内分子成像可能取代乳房X线照片、活体检查和其他诊断技术。
它使细胞功能可视化,并且能在生物活体内部无创地跟踪分子过程。
该领域的技术还可以用于许多疾病诸如癌症、神经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
同时,这项技术还可以通过优化新药物的临床前和临床测试来改进临床治疗,这将会由于其早期和准确的诊断而带来很大的经济影响。
可以预见分子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可能导致临床医疗的重大变革。
关键词: 分子成像; 分子探针; 荧光成像; 核磁成像; 量子点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可以分成结构成像、功能成像和分子成像三个阶段。
分子成像,广义地可定义为在分子与细胞层次上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定征和测量。
这一定义强调“活体状态”( in vivo),强调对“生物过程”的定量测量,强调在“分子与细胞层次上”的测量而不强调对分子或细胞本身的测量。
也有人给出了另一个对生物医学工作者来说更完善的定义:“利用体外成像检测器在细胞和分子层次上对活体动物、模型系统和人体的生物学过程进行定征和测量”[ 1] 相对于传统的活检,分子成像的特点是: 无创检测,动态采集和全面反映。
分子成像技术涉及信息科学、放射医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核医学和临床医学等多个学科[1],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近年来,由于红偏移光蛋白、感应荧光底物、近红外靶标荧光造影剂等具有较高组织穿透力的荧光探针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荧光成像技术开始用于小动物模型内部特异生物大分子活动规律的在体跟踪和测量。
生物学中的分子探针和成像技术
生物学中的分子探针和成像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学研究中的分子探针和成像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成为这一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从分子探针和成像技术两个方面论述其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一、分子探针分子探针是指一种具有特定化学或生物活性的小分子或高分子材料,用以标记、检测、分析、探测、治疗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
在生物学领域中,分子探针主要用于标记和检测蛋白质分子、DNA分子、RNA分子等,以便于研究其结构、功能及相互作用等。
目前常用的分子探针有多种类型,包括荧光探针、放射性同位素探针、磁性探针等。
其中,荧光探针较为常用,其通过与某些特定的分子发生结合并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信号,实现了对分子的非破坏性标记和非侵入性检测。
其主要优势在于操作简便、成本低廉、探测精度高,且可以进行实时监测,适用于许多生物学研究中。
值得一提的是,分子探针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上述传统的标记、检测方面,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改进和修饰,实现诊断及治疗应用。
例如,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技术、斑点杂交等新兴的分子探针技术不仅适用于蛋白质分子的研究,还可以对细胞水平进行研究。
二、成像技术成像技术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等各种方法,将生物体内的微小结构和分子信息呈现在人造的图像上,进而观察和分析其结构、功能、代谢等性质的一种工具和手段。
在生物学中,成像技术中的神经成像、分子成像及细胞成像是其中常见的类型。
神经成像(Neuroimaging)是指通过影像技术对神经系统和其疾病进行观察研究的技术。
例如,采用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可以对人脑进行三维重建,从而观察其神经结构、生理和生化特征等。
这为神经科学的研究和疾病诊断、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技术手段。
分子成像(Molecular Imaging)则是指在生物体内对分子或分子过程进行成像,包括荧光成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成像、磁共振成像等一系列技术。
超分子荧光探针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超分子荧光探针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细胞成像的技术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细胞成像在生命科学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为了实现更高分辨率的成像,必须使用更加精细的探针。
在这种情况下,超分子荧光探针逐渐成为了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方法,具有广泛的研究应用。
本文将主要阐述超分子荧光探针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一、超分子荧光探针的特点超分子荧光探针是一种基于超分子化学原理制备的高效荧光探针,具有非常高的荧光量子产率、生物相容性以及对特定分子有高度选择性等重要特点,为细胞成像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超分子化学原理中,推荐选择一种具有荧光性质、可分子化和自组装性的分子作为基础单元。
以此为基础,将目标分子或化合物与基础单元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超分子荧光探针。
这种超分子荧光探针既可以通过化学修饰的方法,也可以通过高价缩酮化学反应的方式,将化合物与基础单元结合在一起。
二、超分子荧光探针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超分子荧光探针具有高度选择性和良好的荧光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中。
通过合适的化学方法,超分子荧光探针可以与细胞中特定的分子结合,形成一种荧光复合物。
这种荧光复合物可以准确地定位和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帮助科学家深入研究细胞活动。
1. 超分子荧光探针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超分子荧光探针具有高度的荧光产率和荧光稳定性,因此可以被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基于超分子化学原理来制备一种特定的荧光探针,将其加入适当的培养基中与细胞一起培养。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特定的药物分子进入到细胞中后和荧光探针发生很好的共振能量转移,就会形成一种荧光复合物。
利用荧光检测仪,就可以精确检测出特定药物对细胞的影响。
2. 超分子荧光探针在信号传递研究中的应用超分子荧光探针还可以用来研究细胞信号的传递。
细胞中的信号传递通常需要锁定细胞内某个特定的分子,这些信号传递分子与超分子荧光探针相结合后会产生荧光信号。
利用这个方法,科研人员可以非常准确地察觉到所有细胞间的信号交互,并分析出这些信号的传递和控制机制。
分子成像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分子成像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生物体内的微观结构和分子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精细,其中分子成像技术在生物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分子成像是指通过特定的显微镜、探针等实验手段,将生物体内的分子结构和其它特征可视化,使得人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生命体系的机制以及疾病的发生与治疗。
本文将介绍分子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目前的应用情况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一、分子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分子成像技术基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反应的物理、化学特性,采用各种成像手段将其可视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技术原理:1.荧光成像技术。
通过将分子与荧光染料结合,然后用激光束激发,分子就会发出荧光信号,这个信号可以被放大并观察或记录下来。
荧光成像技术让人们可以在活动生物细胞中直接观察分子活动的情况。
2.基于生物标记物的成像技术。
这种技术基于核糖核酸(RNA)、蛋白质,或糖蛋白等生物分子与生命过程相关的特征,通过这些标记物来标示生物物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添加人工标记物,来可视化并研究细胞中的结构、代谢和通讯过程。
3.电镜成像技术。
这种技术以电子束来取代光子来成像,在高分辨模式下能够获得生物分子的立体显示。
由于电子的波长比光子更短,因此分辨率可以达到纳米级别。
以上的技术原理只是分子成像技术的冰山一角。
在不断的实验和发展中,新的成像技术不断涌现。
例如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PET)和磁共振成像技术(MRI)等,这些技术是一般情况下使用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但是也可以应用于分子水平的结构成像。
二、分子成像技术的应用分子成像技术在生物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1.肿瘤学肿瘤学是分子成像技术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生物分子标记物,监测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为治疗和疗效评估提供依据。
2.神经科学神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分子成像技术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神经细胞之间信号的传递和细胞本身的结构。
分子探针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分子探针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生命科学也在不断的探索和发展新的技术和方法。
分子探针技术就是其中之一,这项技术在生命科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分子探针技术的发展历程、分类、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分子探针技术的发展历程分子探针技术源于1950年代的DNA探针技术。
当时,科学家们发现核酸是由多个核苷酸构成,它们之间通过磷酸骨架相连。
他们开始利用DNA分子的这一特性来开发用于检测DNA序列的探针。
DNA探针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分子遗传学,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和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随着技术的进步,分子探针技术也逐渐发展和改进。
现在的分子探针技术已经不仅仅局限于DNA分子的探测,而且已经广泛应用于药物研发、生物成像等领域。
同样地,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未来或许还未来更多的发展与改进。
二、分子探针技术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分子探针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DNA / RNA 探针DNA / RNA 探针是一种用于检测特定DNA / RNA序列的工具。
这种探针通常由一个特异性的DNA / RNA片段和一个荧光素或荧光素衍生物组成。
当这种探针与特定DNA / RNA序列杂交时,荧光素会释放出相应的荧光信号,从而可以检测到目标DNA / RNA序列。
2. 荧光探针荧光探针是一种使用荧光色素或荧光素衍生物标记的分子探针。
这种探针可以用于可视化分子在细胞内的位置、追踪分子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同时还可以检测蛋白质结构的构象变化,从而更深入地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功能。
3. 药物分子探针药物分子探针是一种用于检测、诊断、治疗特定疾病的化合物。
这种探针通过与靶分子结合,从而破坏它们的正常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药物分子探针是一种现代医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有助于研究和开发新的药物治疗方案。
三、分子探针技术的应用领域分子探针技术广泛用于药物研发、生物成像、生命科学研究等领域,具体应用领域包括:1. 生物成像荧光探针技术已应用于生物成像,可用于观察细胞、组织是否正常,从而发现异常情况。
小分子探针结构
小分子探针结构小分子探针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化合物,可以在生物样品中高效地识别和测量生物分子。
在过去几十年间,小分子探针已经成为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医药、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分析化学。
这些探针通常是由高效可控的化学合成方法制备而成,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选择性,能够准确探测目标生物分子,并且具有很强的应用潜力。
因此,小分子探针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分子检测、分析、诊断和治疗等多个领域。
小分子探针的结构与其功能密不可分。
通常情况下,小分子探针由两个部分组成:信号发射器和配体结合部分。
信号发射器可以是一种特定的化学物质,在受到光、电、热等物理或化学作用时发出信号,或者是一种染料或荧光剂,在受到激发光作用时发出特定的发光信号。
配体结合部分可以通过特异性与目标生物分子结合,从而使信号发射器在目标生物分子存在时被开启,从而发出信号。
根据小分子探针的具体应用需求,其结构可以有很大不同。
一些常见的小分子探针结构包括:1. 荧光探针结构荧光探针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小分子探针。
其基本结构包括:荧光发射器、荧光基团、配体结合部分和连接基团。
荧光发射器是一种能够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并以不同波长的荧光发射的化学物质。
而配体结合部分可以与特定的生物分子结合,从而使荧光发射器发出信号。
目前,有很多种荧光探针可供选择。
典型的荧光探针包括如下四类:(1)内源性荧光探针,如荧光素;(2)荧光激素,如荧光素异构体;(3)染料标记的生物分子,如DNA 探针;(4)荧光蛋白质,如绿色荧光蛋白。
不同种类的荧光探针具有不同的发光波长和特定的激发条件,从而可以被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生物分子检测和定量分析。
放射性探针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小分子探针。
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具有强大的辐射能力和较长的寿命,因此放射性探针可以极为敏感地检测生物分子。
其基本结构包括放射性源、信号转换器和配体结合部分。
放射性探针主要应用于影像学检查和诊断。
通过将放射性探针注射进入生物体内,放射性源将释放射线,并被信号转换器捕获并转换为中性信号,从而形成影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物理学和生物学方法的下一代化学分子影像探针的合理设计:混合模式,色彩和信号近年来,众多的体内探针分子成像已经得到发展。
因此,有很多报道,发表关于设计和合成分子成像探针,聚焦于每一种模式,每一类型材料,或每个目标疾病。
更近一些年,具有独特,多功能或多路复用特性的第二代分子成像探针已经设计出来。
这个关键的综述关注(i)分子成像的组合运用模式和全方位采用电磁光谱的信号, (ii)为基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交叉范围的物理尺寸体内动力学优化设计了化学分子成像探针, (iii)旨在运用多种形式、色彩、综合信号从目标提取补充数据的第二代分子成像探针设计实例。
A.介绍常规使用造影剂诊断成像的方法,如血管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和磁共振(MR)成像,在医学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然而,在灵敏度,分辨率和特异性方面还需要改进。
放射性核素成像为目前的局限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虽然放射性核素显像提供生理信息(血流量,灌注,淋巴回流)或代谢信息(磷酸盐,糖,核酸,和某些氨基酸),但它的空间分辨率很低。
只有几个目标分子的(生长抑素类似物和放射性标记抗体)的放射性探针已被批准在临床实践中使用。
分子成像,影像学的下一个重要的进步之一,为体内特定目标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信息获取提供了可能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或许必须混合不同的方式,探针,或信号处理来设计探针。
分子成像临床成功的时候不多,但在肿瘤学,心脏病学,和神经科学已经有相当临床前研究的进展。
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该领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
限制分子成像的一个因素是,大多数目前使用的探头是单色(高产每个分子只有一个信号类型),并不断发出信号(即所谓的“永远在线”)。
单色成像,虽然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非常有用,线性响应,无数据参数。
在“一种测试,一种答案”范式,只提供了一个拼图的一维图片“很多测试,很多答案”这样的结果“总是”探头的问题是,他们减少二次非特定的背景信号背景比率的目标。
这大大降低灵敏度,甚至可能使探头非常具体。
产生多色,多参数数据,并激活成像探针的能力将提供更加丰富和复杂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的数据集。
在化学和纳米技术的创新将导致高靶向性探头的发展,它优化了针对性很强的高亲和力结合特定的分子靶点和信号属性,并最终产生多参数的数据探头。
这些探头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但也可能使得医疗保健方面效率提高,从而降低了成本(一个测试,很多答案)。
每个模式提供特定的功能,如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或高灵敏度,而且利用来自频谱不同部位的电磁波,紧随着数据重建来采集数据。
利用每一项技术,获得多参数数据有几种方法:(1)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成像方式(多模)检测两个或两个以上电磁频谱不同部位的光子,;(2)检测频谱相同部分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光子,并使用光谱分离技术来区分信号(多色);(3)检测相同能量的光子,但通过信号处理(多种信号)提取其他信息(如时域信息)(图1)。
图1:复合成像技术图,依据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谱探针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是优化肿瘤背景比值(TBR)。
这样就可以实现最大化的目标信号,最大限度地减少背景信号,或两者同时实现。
改善TBR 可增加体内检测目标分子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优化TBR的战略,可以在一些规模上从整个机体的水平到原子水平考虑。
在生物水平上,动物(如小鼠与人类)的大小应作为探针类型间信号穿透深度在光学成像最显著的变化,因此生物体表面的目标组织深度是被检测信号强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器官水平,只要是探头药物代谢动力学,包括药剂的摄取,分解,清除和排泄所有影响TBR的,应被视为生理学。
在细胞水平上的目标表达,结合亲和力,打开和关闭率,细胞内的处理和分解代谢可以影响探头的信号。
在分子水平上,与目标和化学或酶处理之间物理相互作用改变探头的信号和TBR。
最后,在原子水平上,分子之间或分子内能量转移,光子诱导电子转移并且隔离罩实现信号的激活和/或信号放大的重要手段,因此其值得考虑(图2)。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讨论分子成像探针的设计策略,强调策略的多模式,多彩色和多信号。
B.多路数据采集每个模式都有优势和局限性。
因此,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式,成像试剂或信号的方法,来实现'多路复成像“,可以克服的每个模式的局限性并改进在一个单一的成像期间获得的数据。
当前一个很好的例子是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扫描(PET / CT),其中PET提供了一个高灵敏度的代谢图像,而CT提供可以叠加在代谢信息之上的组织信息。
多色成像的例子包括不同的目标的同时检测,使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摄像机,它根据不同的发射能量(即鎝- 99m(140千电子伏))TL- 201(71千电子伏))使用两种不同的能量检测窗口来收集多参数信息可以解决多个示踪剂。
多种信号的一个例子是磁共振成像,其在T1,T2,和扩散加权像中都在一个时段获得的,分别反映了不同的组织信号。
因此,未来的模板已经到位。
下一代的分子成像探针的设计应考虑到该药剂是否会提供复成像数据。
在本节中,我们讨论在尚未出现在临床上的这些不同类型的探头的合理的设计和实际的例子。
图2:在所有物理水平上靶向特异性成像的合理策略图B.1 多模成像探针如图1所示,核成像采用发射波长小于1 nm伽马射线的光子。
在这些光子中,能量大于70 keV的一般可以穿透人体无明显衰减。
从现实情况来看,放射性核素,发射光子能量从80 keV到350 keV的不等,适合分子成像,但精确的重建需要广泛的准直。
在低效的光子收集中的结果是因为准直仪吸收许多光子的结果。
正电子放射性核素产生两个511 keV的光子(方向相反),同时入射探测器可以检测到它,而且由于可以决定响应线,PET扫描仪不要求一个准直,从而导致了与γ发射体相比更高的分辨率。
放射性核素的相机是足够灵敏的,即使在体内深处检测放射性核素的微微摩尔浓度。
核成像是医学的发达领域,经历了过去五十多年的发展。
因此,新开发的药剂使用微剂量处理在人类中测试中很容易,。
然而,由于伽马射线或X射线暴露受到电离辐射,基于药剂的放射性物质和它的物理和生物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显像必须始终考虑到辐射剂量。
因此,一个具有可比性的灵敏度,但没有电离辐射的成像模式是可取的。
光学成像依赖于从可见光到近红外(NIR)(500至1500 nm波长)波长范围的光子。
电荷耦合器件(CCD)探测器,用于光学成像,于较短的波长的光子普遍表现较好的灵敏度。
在此范围内,近红外光,从650至800 nm,,提供最佳的可视化深层次结构,可达数厘米,从表面上看,是由于这个范围不太容易被活组织吸收(图3)。
更短波长的光子因为氧和脱氧血红蛋白吸收近完整的光而被限于成像表面或立即表层现象。
当然,穿透深度与光源的强度是部分相关的,因此,具有非常强射的荧光团信号可以更深地穿透组织。
许多可见光到近红外光谱波长发光试剂是用于光学成像,这些荧光基团可以被微微摩尔的灵敏度检测到而没有电离辐射。
光学成像单独(无外感探头)已在临床实践中被用来检测血流或相对表层器官的血氧浓度,包括乳房,大脑,眼睛。
只有两种光学成像试剂:荧光素和吲哚青绿(ICG)已被批准在临床实践中使用。
在外科或内镜检查过程中,已经引入了少数目标特定的荧光探针,但在临床上都没常用。
图3:在体NIR窗,显示水,氧合和脱氧血红蛋白在可见光到近红外波段的消失系数,磁共振成像依靠波长近似1厘米的无线电波。
射频波能够穿透到体内深处。
磁共振成像一般是测量质子的磁弛豫特性,但这需要由射频激发。
顺磁金属离子或纳米大小的金属微粒作为造影剂,因为他们改变了相邻水质子的弛豫速率和破坏周围粒子的磁场。
可检测的弛豫变化只能在显像剂的顺磁性浓度大于10微摩尔浓度的金属离子或原子时获得,从而限制了灵敏度。
无线电波不会受到电离辐射暴露。
关于造影剂,钆螯合物和氧化铁粒子已批准在临床实践中使用。
然而,人们越来越关注,关于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钆造影剂的使用,因为有肾系统性硬化症的风险,这是潜在的致命疾病,是由从螯合物毒性重金属释放钆离子的毒性导致的。
此说,MRI信号可以不同的方式处理,产生具有获得解剖之外的多种信息潜力的方法,并且不需要对比材料。
牢记这些特点,两个或两个以上信号基团的适当组合也被称为“混合成像”,可以有效地提供一个生理过程更全面的信息。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对新的分子探针的发展,主要是临床前的例子进行了讨论。
B.1.1核/光学多模探头多式联运核和光学成像探针于分子成像和药物(治疗诊断科技)发展来说是有前景的。
在这一战略中,放射性元素的作用是提供定性,完整的大量数据。
放射性元素提供了一个连续发射的信号,它可以用来确定探头的生物分布与清理,并提供生理数据,如肾小球滤过率和在特定地方(如肿瘤或器官)的探针浓度。
探针的光学元件提供定性实时可视化靶组织的能力,以协助介入的,手术上的,或内镜的程序,或使用多色彩“总是在线''或肿瘤细胞的特性”“激活”光学探针(稍后讨论)进行分子型面的特定检测。
这些特性使得核/光学探测器对药物开发,生理成像,特定酶成像,心脏成像,以及有效的肿瘤目标很有用。
B.1.1.1核/光学双标记探针一个正电子发射同位素作为放射性元素来用,为双核/光学试剂提供了甚至更好的定量数据,PET具有高渗透力和灵敏度,也更具定量性。
考虑到这一点,已开发了PET/光学试剂的一些组合。
例如,附带整合剂的近红外荧光光量子点(QD)与PET成像结合,并附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来模拟VEGF受体的相关目标。
在早期临床试验中,用双标记探针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和疗效来评估特定肿瘤成像。
PET试剂提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肿瘤的透视图,而光学成像提供了肿瘤切除的实时定位。
放射性核素的双光探头的另一个例子是一个单抗(抗HER2的抗体),用一个正电子发射放射性核素和患乳腺癌的小鼠模型上测试的近红外荧光团标记。
双模核/光剂为全身(核)提供全身灵敏疾病检测,药代动力学(核)的相关定量数据,以及能够实现实时,多色彩,高度特异性的分子靶向和细胞级成像(光学)。
实事求是地讲,两种模式类似的灵敏性,使得它更容易同时设计和应用这些探针(图4)。
图4:定量淋巴的复合色彩图,使用核和光学双标记的成像试剂。
B.1.1.2切伦科夫发光成像(CLI)最近在双模光/核成像方面的发展是将(CR)切伦科夫放射用于光学成像。
,带电粒子穿过绝缘介质比光速更快时,CR发生。
分子和光学成像的关联就是生物医学成像中使用的正电子放射性核素有足够的能量使得CR发生,它可用光学成像设备在体内检测。
目前使用的正电子放射性核素包括:氟-18,氧-15,镓- 68- 124和碘;和其他可能的β-射线发射器包括:碘-131,锶-89,钇-90和67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