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化语言学

合集下载

人类语言学

人类语言学

人类语言学
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又称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综合运用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语言结构、语言变化和社会文化结构的关系,始于20世纪初期。

从50年代起,更加发展起来。

美国早期的人类语言学家多出身于人类学。

F.博厄斯、E.萨丕尔、B.L.沃尔夫都对社会结构比较原始的北美印第安人的社会文化和语言进行过实地调查研究。

他们在调查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调查研究任何语言都应当同时了解被调查人们的社会文化、经济结构、宗教信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进行人类学的调查必须懂得当地居民的语言。

尽管在人类学和语言学的调查研究中,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已经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可是在语言结构和文化结构之间建立对应的关系,还是比较困难的。

沃尔夫曾经力图在某些语言结构和某些文化结构之间建立这种关系,没有成功。

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 斯特劳斯(1908~)认为,语言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一种语言和一种文化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语言和文化的一般性关系,第三个层次是语言学和人类学的关系,并且指出语言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是最重要的层次。

这个观点比沃尔夫前进了一步。

人类学知识:语言学和文化的关系

人类学知识:语言学和文化的关系

人类学知识:语言学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学和文化的关系是一个非常广泛而且深刻的话题。

在人类学中,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被称为语言和文化交叉研究,或语言人类学。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关联的领域,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首先,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和普遍的交流方式。

语言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通过语言可以传递各种信息,包括事实、感受、意愿等等。

语言能够反映人类社会的各种特点,包括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

例如,德语重音句型的特点就反映了德国人的思考方式,英语语言中大量的动词和名词则反映了英国的工业化历史。

其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

语言不仅反映了文化,而且也塑造了文化。

语言是一个社会的基础,它们的发展和演变是社会变化的重要标志。

人类社会中的语言和文化都是相互联系的,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也是语言的来源。

例如,汉字就是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之一,它不仅是中国汉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符号,也是各种方言、口语、文学等的基础。

此外,语言和文化对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方式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语言不仅反映了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而且也可以塑造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例如,在日本社会中,人们喜欢使用谦虚和礼貌的用语,这种行为方式反映了日本文化中的尊重和对长辈的尊重。

同样地,一些文化中纠结于细节的审美观和生活方式,也会深刻影响语言发展,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

最后,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复杂。

虽然语言和文化可以相互反映,但是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也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特色。

例如,在英语中,“我爱你”的表达很简单直接,但在法语中,这种表达方式则显得复杂和细腻,这反映了法国人对于爱情的不同观念和态度。

总之,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人类学中一个重要和广泛的研究领域。

语言和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塑造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演变,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增加,语言和文化的研究将会越来越重要,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定义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定义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定义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着重研究语言与人类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

它不仅关注语言本身的结构和演变,还探讨语言在特定文化和社会环境中的功能、作用以及与其他文化要素的互动关系。

下面将详细介绍人类语言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重要概念。

1. 定义人类语言学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结合了语言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的方法,旨在理解语言如何反映和塑造人类文化、社会结构以及认知过程。

它探讨语言在人类演化、文化传承和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强调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2. 研究范围2.1 语言结构和语音学人类语言学研究语言的基本结构和声音特征,包括语法、词汇、语音、语调等方面。

通过对不同语言的比较和分析,揭示语言结构的普遍规律和变化。

2.2 文化语言学文化语言学关注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研究语言如何反映和传递文化价值、社会规范,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它考察语言在社会交往、仪式、传统等方面的应用。

2.3 民族语言学民族语言学关注语言在不同民族和社群中的使用情况,研究语言如何反映民族认同、社会结构和社会互动。

这包括对少数语言和濒危语言的保护与研究。

2.4 历史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追溯语言的演变和发展过程,通过比较古代文献、语言重建等方法,揭示语言的历史变迁、分支和联系。

2.5 人类语言学与认知科学人类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结合,研究语言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包括语言习得、记忆、思维和文化传播等方面。

3. 重要概念3.1 萨皮尔-沃夫假说由语言学家爱德华·萨皮尔和本杰明·沃夫提出的假说,认为语言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即“语言塑造思维”。

3.2 社会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包括方言、语言变体、语言变迁等,关注语言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3.3 民族语言学与多样性强调各民族的语言多样性,关注少数语言的保护、传承与研究,倡导尊重和保护语言多样性。

人类学与语言学解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人类学与语言学解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人类学与语言学解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人类学和语言学作为两个重要的学科,旨在解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不仅仅是传达信息的媒介,更是文化的体现。

通过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紧密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通过对人类学和语言学的介绍,探讨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解析这种联系的方法。

一、人类学与语言学的概述人类学是一门关注人类的学科,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生物学特征等多个方面。

而语言学则是研究语言的学科,包括语言的结构、语音学、语义学等多个领域。

人类学和语言学的结合,使得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

二、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影响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语言反映着文化的特点,同时也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以下是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的几个方面:1. 文化影响语言:每个社会和文化都有独特的价值观、习俗和传统等,这些文化因素会影响到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一些文化对于礼貌和尊重有着特殊的要求,这将体现在语言中,比如使用敬语或避免使用冒犯性词汇。

2. 语言反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某个文化特定的观念、价值和信仰。

通过研究某一语言的词汇、语法以及习语等,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文化的特点和背景。

3. 语言塑造思维:不同的语言结构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例如,一些语言区分性别,这会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处理。

三、人类学与语言学解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的方法人类学和语言学提供了多种方法来解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1. 田野调查: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通过田野调查来深入了解某个社群的语言和文化特点。

他们会与当地人亲自交流,观察他们的语言使用和社会行为,进而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2. 语义分析:语义学是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语言的意义和概念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词汇和短语的意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中特定词汇和表达方式的涵义。

人类语言学

人类语言学

一、人类语言学
❖ 可以了解到
▪ 不同族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态势与融合程度; ▪ 还可以了解到某民族的形成、分化、融合、迁徙; ▪ 以及依据语言材料可以进行民族识别,研究民族的历史、文
化心理等方面的问题。
一、人类语言学
传统上,认为人类学是研究人与社会的科学。
也有人认为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学科。
人类语言学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
Contents
1
人类语言学
2 中国语言人类学的研究背景
3
语言的起源
4
语言与思维
5
语言与民族
Contents
6
语言与文化
7
语言接触与民族接触
8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9 语言人类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10
中国民族语言谱系分类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
一、人类语言学

现代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
夫斯基(B.K.Malinovski
1884-1942)主张建立人类文
化语言学理论(
ethnolinguistic theory)

▪ 提出:“语义分析常常把我 们引向人种学描写。一种语 言形式的出现,使用和变化 ,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社会 有密切联系,要弄清一个形 式的意义和语法关系,必须 了解人种学。”
❖ Boas(老师)---Sapir (学生/老师)--Whorf (学生)--Boas 认为, 对一个 社会影响最大的不是地理条件或客观环境, 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由于某一文化的 语言是这一文化最突出的创造,因而语言是 打开一个民族文化大门的钥匙,语言对了解 一种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

文化语言学简介及三大流派

文化语言学简介及三大流派

一什么是文化语言学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

当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克罗伯也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中国当代学者大多采纳《辞海》对文化的定义:“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语言学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

二文化语言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文化语言学与结构语言学的关系世界语言学的主流学派——结构语言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结构语言学所依据的是符号学理论,它把语言看做是一种以声音为载体的符号系统,所关注的是语言符号系统的音义结合规律、组合与类聚规律。

它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强调语言对象的纯洁性。

它所提出的与历时相对的共时观、与言语相对的语言观,都是为了保证对象的纯洁性。

而文化语言学与结构语言学显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语言研究。

它与结构语言学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它本身采取的是何种研究模式。

如果文化语言学采取的是交叉学科的定位,从事的是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映照式的研究,那么它与结构语言学就是互补的关系。

结构语言学是对语言本体的研究,文化语言学是对语言的应用性研究;结构语言学是主流研究,文化语言学是从属式的边缘性研究。

如果文化语言学采取的是语言本体研究的定位,从事的是站在文化的背景下对语言的人文性进行挖掘,并由此来观照语言状态与规律上的表现,那么它与结构语言学就是以两种不同研究范式对语言本体进行研究的学科。

我对文化语言学的看法

我对文化语言学的看法

我对文化语言学的看法文化语言学是一条充满热情与信念的大道。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文化语言学已然经历了十余载的旅程,在学者们不倦的跋涉中,结出了新的硕果,开拓了新的天地。

因此,文化语言学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我通过对文化语言学的学习掌握住了解答现代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这些问题的钥匙,这对我自身的发展、学识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人类文化语言学是一门大跨度的综合性学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和语言思想史研究构成了它的基本学科扇面,而当代最活跃的几个语言学分支诸如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理论以及语言习得理论等,都可以从中获得本体论和方法论资源。

所以,我通过人类文化语言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语言、思维和文化这一领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高屋建瓴地带动自己对当代语言学分支的钻研与探究。

文化语言学就其根本而言,是关于意象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意象。

所谓意象,既包括我们脑海中显现出来的各种图像,也包括我们通过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动觉所获得的经验。

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加利·帕尔默于1996年出版了其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书中将认知语言学与语言人类学相结合,提出了文化语言学作为语言研究的新途径。

加利·帕尔默在其著作中以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中的文化意象为分析语料,以自己的文化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用定性的个案分析方法辅以一定的定量阐释,剖析了该译本中反映江南文化特征和沈复内心情感世界的意象,通过解读林先生在翻译过程中处理这些意象的文化传递的方法和策略,探索了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应用于意象翻译的指导意义。

通过我对本文的研究,我发现,根据意象中“象”的传递类型,林先生在处理《浮生六记》中关于中国文化意象词语的英译策略可按照传承、变形、失落和扩增进行归类。

研究还表明,在意象的意义传递过程中,该译本更倾向于保留源语意象。

对于包含丰富文化信息的文化特有意象,林先生选择将其进行变形、失落和扩增处理,以便更好地传达文化信息。

人类文化语言学

人类文化语言学

一. 概论在国外出版的语言学概论一类的书上,常常看到“语言与文化”这样的章节,但是在语言学文献里从来未见到“文化语言学”这个名称(国外正式出版物中收录的相关术语只有:人种语言学(或种族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

文化语言学这一学科名称在国内出版物上最早见于《复旦学报》1985年第三期游汝杰的《方言与文化》,该文是一本当时尚未出版的同名书稿的内容提要。

其后,桂诗春、顾嘉祖和陆晟主编的《语言与文化》2002年增改版序言中解释说“文化语言学”乃是译自英文的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s)。

而事实上,社会语言学、人类文化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这三个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中国文化语言学在其创立过程中吸收了西方人类学语言学和人种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但由于它提出并坚持了以汉语人文性论为本体论、以汉语的文化性征和中国语文传统的科学分析、阐释为方法论的两翼这一“向中华文化认同”的方法原则,因此,被它所吸收的有关理论和观点,很自然地已在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文化规定”和“语言型式”中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并融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经改造后的西方人类语言学的理论、观点与其原初形态已有了本质差异,中国文化语言学成为一种既对立于西方形式主义(或曰科学主义)语言学及其中国变体—中国现代语言学,又有别于西方人文主义语言学的学术新范型, 它有着自己特殊的内涵。

我先分别介绍西方的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和中国的文化语言学,再作一个比较。

二. 西方的人类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西方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又称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成型于20世纪初,是西方人文主义语言学之集大成。

了解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了解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了解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人类语言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它与文化密不可分。

本文将探讨人类语言的起源、发展以及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人类语言的起源人类语言的起源是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但有一些理论被广泛接受。

最著名的理论之一是“神经可塑性”理论,即语言起源于人类大脑的进化。

根据这个理论,人类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发生了变化,使得我们能够用声音来表达和理解复杂的思想。

另一种理论是“社交假说”,即语言起源于社交需求。

根据这个理论,语言最初是为了帮助人类建立社会联系和合作。

还有其他关于语言起源的理论,但目前仍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哪种理论是正确的。

二、人类语言的发展人类语言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从最早的原始语言到现代各种语言的分支,语言不断演化、分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语言系统。

语言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变迁紧密相关。

人类语言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原始语言阶段、历史语言阶段和现代语言阶段。

1. 原始语言阶段原始语言是指人类语言最早的形式,虽然没有确切的证据,但研究人员认为原始语言可能是一种简单的、基于声音的交流形式,主要用于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

原始语言随着人类的进化逐渐演化成为更加复杂和表达能力更强的语言。

2. 历史语言阶段历史语言是指人类语言在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地区的人群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群体,语言开始有了更多的词汇、语法规则和表达方式。

历史语言的发展也受到文化、政治、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3. 现代语言阶段现代语言是指目前仍然使用的语言,它们在历史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现代语言在词汇量、语法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更加丰富和复杂。

每个现代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

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塑造。

语言是文化的表达工具,通过语言,人们传递和继承文化知识、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等。

文化语言学简介及三大流派

文化语言学简介及三大流派

一什么是文化语言学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

当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克罗伯也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中国当代学者大多采纳《辞海》对文化的定义: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语言学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一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

二文化语言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文化语言学与结构语言学的关系世界语言学的主流学派一一结构语言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结构语言学所依据的是符号学理论,它把语言看做是一种以声音为载体的符号系统,所关注的是语言符号系统的音义结合规律、组合与类聚规律。

它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强调语言对象的纯洁性。

它所提出的与历时相对的共时观、与言语相对的语言观,都是为了保证对象的纯洁性。

而文化语言学与结构语言学显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语言研究。

它与结构语言学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它本身采取的是何种研究模式。

如果文化语言学采取的是交叉学科的定位,从事的是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映照式的研究,那么它与结构语言学就是互补的关系。

结构语言学是对语言本体的研究,文化语言学是对语言的应用性研究;结构语言学是主流研究,文化语言学是从属式的边缘性研究。

如果文化语言学采取的是语言本体研究的定位,从事的是站在文化的背景下对语言的人文性进行挖掘,并由此来观照语言状态与规律上的表现,那么它与结构语言学就是以两种不同研究范式对语言本体进行研究的学科。

文化语言学的文化性质和任务

文化语言学的文化性质和任务

文化语言学的文化性质和任务文化语言学是研究文化语言学的文化性质与文化价值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发展的成果,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语言的文化性质:
1、语言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的定义《辞海》:“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871年英文化学家泰勒:“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文化有三个范畴。

A观念范畴:价值,道德,宗教B 行为范畴语言风俗饮食服饰体态等C产品范畴文学艺术美术工艺。

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

2、语言具有习得性所谓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掌握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儿童学会走路是先天的,遗传的,本能的,而说话却是习得的功能。

3、语言是凝聚人类文化的信息符号系统语言既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人类借助语言系统将人类文明的成果保存下来并延续下来。

在使用某种语言的同时也就是自觉地接受了这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最好载体。

任务:拓宽语言学研究的领域,使之更加深入。

而且更能直接指导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

文化语言学讲稿

文化语言学讲稿

一、什么是文化语言学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的一门综合性的语言学科。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语言的文化性质,指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亲属称谓;取名(地名,书斋名,人名);语法结构。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的解释: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

语言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而且它还包含丰富的其他文化内容,诸如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

所以,德国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精辟地指出语言的特性以及语言与文化、思维的关系:“语言与人类的精神发展深深地交织在一起,它伴随着人类精神走过每一个发展阶段,每一次局部的前进或倒退,我们从语言中可以识别出每一种文化状态。

”洪堡特的另一句名言是“民族的语言即民族”。

洪堡特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精神特性密不可分。

语言随着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它又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语言的文化价值最明显地表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上。

汉语中有一系列的词汇表现汉民族特有的儒家文化,如仁义、礼乐、忠信、孝悌、修身、正己、慎独、温良恭俭让等;还有一系列的词汇表现汉民族特有的道家文化,如自然、无为、齐物、逍遥、小国寡民、随遇而安等;另有一些反映中国佛教文化,如因缘、报应、顿悟、觉醒、此岸、彼岸、三生有幸、五体投地、七级浮屠等。

英语中有一系列词汇表现英语民族中的基督教文化,如pope(教皇)、priest(牧师)、nunnery(女修道院)、abbot(修道院、修道士的总称)、hymn(赞美诗)、martyr(殉教者)、church(教堂)、pray(祈祷)、Christmas (圣诞节)、Thanksgiving(感恩节)、Easter(复活节)等。

一种语言的历史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的历史密不可分,尤其是词义的演变最能真实地反映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人类文化语言学

人类文化语言学

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linguistics)是语言学与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 ,亦称社会人类学,social anthropology)的边缘化所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其交迭领域为“语言、思维、文化及其关系”,这是当今语言研究中最具动力和潜势的一个探索点。

语言、思维与文化的关系,在语言思想史中又称为语言世界观。

就西方学术而言,这个研究领域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其源头可溯至希腊古典时期的理智活动。

18 世纪在启蒙运动影响下,德、法、英等国的思想家们将语言世界观问题推向明晰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从哲学思辩水平发展到经验科学水平。

到 20 世纪 20 年代由于哲学人类学(philosophical anthropology)和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的兴起,语言世界观问题竟至成为现代语言学和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焦点,围绕这个焦点,包括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和语言哲学家在内的广义学术界进行了不懈的探究,这种探究一直延续到今天,所获得的学术成就及其影响弥漫在理论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及其众多的分支学科中。

尽管以西方为主的世界学术界对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关系进行了长期而卓有成效的探究,但由于其综合性和复杂性,这个研究领域仍然有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困扰着相关学科的学者们,而且随着探究的深入和扩展还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人类文化语言学可以成为解答这些问题的钥匙。

人类文化语言学是一门大跨度的综合性学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和语言思想史研究构成了它的基本学科扇面,而当代最活跃的几个语言学分支诸如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理论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都可以从中获得本体论和方法论资源。

换言之,开展人类文化语言学研究,不仅可以直接介入语言、思维和文化这一领域,而且还可以。

人类语言学

人类语言学
人类语言学
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
Company LOGO
Contents
1
人类语言学
2 中国语言人类学的研究背景
3
语言的起源
4
语言与思维
5
语言与民族
Company Logo
Contents
6
语言与文化
7
语言接触与民族接触
8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9 语言人类学的调查研究方法
人类学及社会文化人类学)。
Company Logo
一、人类语言学
传统上,认为人类学是研究人与社会 的科学。
也有人认为是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 学科。
广义上讲包括(体质人类学/生物人类 学/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及社 会文化人类学)。
❖ 瑞语言学家索绪尔(F. de. Saussure 1857-1913)提出 :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建立 语言符号系统理论,即建构主义语 言学。
Company Logo
四、语言与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理念强调“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即天
人合一,为最高境界。
▪ 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 宋代理学认为:“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周易》认 为“观物—取象—比类—体。”

西方的哲学背景是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及后来的理
性主义,注重分析,轻综合。
❖ Boas(老师)---Sapir (学生/老师)--Whorf (学生)--Boas 认为, 对一个 社会影响最大的不是地理条件或客观环境, 而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由于某一文化的 语言是这一文化最突出的创造,因而语言是 打开一个民族文化大门的钥匙,语言对了解 一种文化的各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

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

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

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语言是人类最基础、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之一。

它可以用来传达思想、表达情感、交换信息等,是人类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环。

而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则是研究人类语言及其在文化中扮演的角色的学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的重要性。

首先,国际视野下的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日益受到重视。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因此,对于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的深入研究,在跨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中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同时,在世界范围内,语言数量众多,这既是人类语言多样性的体现,也为语言学工作者提供了研究的广阔领域。

然而,除了实践意义外,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在理论上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人语言并不只是句子构成的简单串联,而是由语音、语法、语义、语用等多个方面相互影响构成。

这个过程非常复杂,但是只有通过对每一个方面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了解人类语言这一现象的本质。

此外,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对于人类文化的研究也非常重要。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不仅具有独特的交流功能,还携带着人类文化的各种元素。

例如,人们在语言使用中表达出来的价值观、思想观念等文化内涵,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可以说,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的研究,是对人类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除此之外,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也对于人类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语言是反映人类思想最直接的方式之一。

因此,对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的研究也可以拓宽人类思想的视野,推动人类思想的发展。

综上所述,语言学与语言文化学对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现代人类社会不仅需要跨语言交流的能力,同样也需要有人能够深入研究语言的本质、结构以及它在各个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

当然,这项研究不仅是一种技术,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探索人类价值观的学问。

文化语言学简介及三大流派

文化语言学简介及三大流派

一什么是文化语言学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

”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

当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克罗伯也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中国当代学者大多采纳《辞海》对文化的定义:“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语言学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

二文化语言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1)文化语言学与结构语言学的关系世界语言学的主流学派——结构语言学有着明显的不同。

结构语言学所依据的是符号学理论,它把语言看做是一种以声音为载体的符号系统,所关注的是语言符号系统的音义结合规律、组合与类聚规律。

它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强调语言对象的纯洁性。

它所提出的与历时相对的共时观、与言语相对的语言观,都是为了保证对象的纯洁性。

而文化语言学与结构语言学显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语言研究。

它与结构语言学的关系如何取决于它本身采取的是何种研究模式。

如果文化语言学采取的是交叉学科的定位,从事的是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映照式的研究,那么它与结构语言学就是互补的关系。

结构语言学是对语言本体的研究,文化语言学是对语言的应用性研究;结构语言学是主流研究,文化语言学是从属式的边缘性研究。

如果文化语言学采取的是语言本体研究的定位,从事的是站在文化的背景下对语言的人文性进行挖掘,并由此来观照语言状态与规律上的表现,那么它与结构语言学就是以两种不同研究范式对语言本体进行研究的学科。

语言学中的人类意识和人类文化发展

语言学中的人类意识和人类文化发展

语言学中的人类意识和人类文化发展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方式,它也反映了人类的意识和文化。

语言学中的人类意识和人类文化发展是研究语言的两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展开探讨。

一、语言学中的人类意识人类意识的发展离不开语言的发展。

语言表达了我们的思维、感受和意识,同时也塑造了我们的文化。

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类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中的词汇词汇是语言最基本的单位,它们反映了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例如,某些民族的语言中有很多形容词来描述颜色,而其他民族则相对简单。

这种区别反映了不同民族对颜色的看法和意识。

同时,人们也会通过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例如,爱尔兰语中有名为“seanchai”的专门职业,他们的工作是讲述神话故事和传说,这种文化的传承方式反映出了爱尔兰民族对神话传说的珍视。

2. 语言的语法和结构语法和结构也反映了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有些语言的语法规则较为宽松,而其他语言则非常讲究。

例如,英语和汉语在语法上有很大的差异。

英语强调单词的顺序和语法结构,而汉语则更注重词语的搭配和语境。

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意识。

同时,语法和结构也可以影响语言所表达的文化。

例如,日语中有一种特别的语法形式,用以表示尊敬,这种文化背景源于日本的传统礼仪和封建等级制度。

3. 语言的语音和声调语音和声调也是语言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它们反映了人类的音乐感和意识。

有些语言有不同的声调,这种差异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文的声调非常重要,不同声调的单词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

而且,语音和声调也能够传递情感和态度,因此,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二、语言学中的人类文化发展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语言学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人类文化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语言的地理分布语言的地理分布反映了人类的移民和扩张历史。

例如,西班牙语在南美、中美和西班牙等不同地区都有使用,这种现象主要源自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历史背景。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与创新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与创新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与创新语言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工具,它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反映着文化,文化也嵌入了语言之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与语言也在不断地演化和变化。

如何从文化的角度去研究语言,进而探讨语言的创新与发展,这就是文化语言学所要探讨的问题。

文化语言学是以文化为载体的语言学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是对于社会文化的语言现象的研究。

文化语言学分为两大研究方向:一个是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另一个是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简单点说,就是文化与语言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文化与语言的互相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词语的使用、语音的变化、语法等方面。

拿汉字来举例,在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我们可以探讨它的起源、传统文化内涵、汉字字义的意义变化以及新兴词语的创新。

例如,\手机\这个词用汉字翻译即\手提电话\,由于这个词的创新和应用广泛,现在已成为非常通用的词语,成为一个比较典型的新兴词语。

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的知识、新的文化都需要去创新新的词语,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语言的变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方式来传播与推广。

例如,把汉字与文字进行融合的“表情符号”,已经成为很多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

而且,它融合了语言、符号等众多元素,容易流行起来,这也是语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它不仅包括文献查阅、实地考察等传统方法,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当代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怀着理解文化和语言的心态去进行研究。

简单来说,文化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是要以文化为基础,结合时代背景去研究语言现象。

文化语言学的研究与创新,拓展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并深化了人们对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认识。

语言创新是一个不断推动语言发展的力量,人们对于语言的塑造与演进也在不断尝试中不断地推陈出新。

只有通过文化语言学的研究,才能更好地了解语言与文化的演变、传承,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语言。

语言学与文化研究

语言学与文化研究

语言学与文化研究引言:语言和文化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之一、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而文化则是塑造人类行为和价值观的关键因素。

语言学与文化研究旨在探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的定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各种研究方法来探讨语言学与文化研究。

一、语言与文化的定义语言是指人类用来交流和表达思想的系统化的符号系统。

人类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相互交流和分享知识。

文化则是指一个群体所共享的共同价值观、信仰体系、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

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它们相互塑造和影响着彼此。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以特定的方式体现在语言中。

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会体现在他们使用的语言中。

例如,一些文化可能有不同的礼仪、态度和价值观,在使用语言时表达方式也会不同。

此外,语言也是文化传承的工具,通过语言,文化可以被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语言学与文化研究的方法1.语言与文化对比研究:通过比较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来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对比不同文化的语言特点、语法结构、词汇选择以及交际方式等来进行研究。

2.社会语言学研究: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调查和访谈,研究者可以了解到语言使用者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语言使用方式和偏好,从而揭示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3.语言行为研究: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们在特定语境下的语言行为,研究者可以了解到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不同文化中,人们在语言交流中常常使用的语气、语调、语言风格等都会有所不同,这反映了文化的差异。

4.语言思维研究:语言思维研究探讨语言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

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研究者可以了解到语言如何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认同。

四、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概论在国外出版的语言学概论一类的书上,常常看到“语言与文化”这样的章节,但是在语言学文献里从来未见到“文化语言学”这个名称(国外正式出版物中收录的相关术语只有:人种语言学(或种族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

文化语言学这一学科名称在国内出版物上最早见于《复旦学报》1985年第三期游汝杰的《方言与文化》,该文是一本当时尚未出版的同名书稿的内容提要。

其后,桂诗春、顾嘉祖和陆晟主编的《语言与文化》2002年增改版序言中解释说“文化语言学”乃是译自英文的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s)。

而事实上,社会语言学、人类文化语言学、人类语言学这三个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是重叠的,中国文化语言学在其创立过程中吸收了西方人类学语言学和人种语言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但由于它提出并坚持了以汉语人文性论为本体论、以汉语的文化性征和中国语文传统的科学分析、阐释为方法论的两翼这一“向中华文化认同”的方法原则,因此,被它所吸收的有关理论和观点,很自然地已在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文化规定”和“语言型式”中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并融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经改造后的西方人类语言学的理论、观点与其原初形态已有了本质差异,中国文化语言学成为一种既对立于西方形式主义(或曰科学主义)语言学及其中国变体—中国现代语言学,又有别于西方人文主义语言学的学术新范型, 它有着自己特殊的内涵。

我先分别介绍西方的人类文化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和中国的文化语言学,再作一个比较。

二. 西方的人类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西方人类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又称语言人类学(Linguistic Anthropology),成型于20世纪初,是西方人文主义语言学之集大成。

它综合运用语言学和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来研究语言结构、语言变化和社会文化的关系,以及与人类文化模式和信仰有关的语言变异。

其缘起的学术逻辑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腊崇尚人文的奥尔菲传统,他关注人的认识的能动性,注重社会政治伦理并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之命题,从而构成了西方学术中相对于形式主义倾向与流派的一种人文主义倾向与流派。

18世纪由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l668- 1774)在1725年出版的《新科学))中首次依据“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命题提出符号学——文化语言学的思想,开创了把语言作为文化的核心和构成因素来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人文主义传统。

继维柯之后,第一个从系统的纯语言学角度对文化学一语言学作创造性阐释的是威廉·洪堡特(Wilhelrn Freiberr von Humbolt ,1767-1835)。

他首次认定语言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进而提出每一种语言都具有特定的认知形式即“内蕴形式”.所谓语言的内蕴形式是一种语言的语义结构,它决定着语言的各种成分、模式和规则,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对事物、思想的表达方式和对语言的组织原则.包含着该语言集团对世界的一种主观见解.因此,语言的内蕴形式是一种语言的个性,是民族的思想表达方式和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

简言之,语言的内蕴形式只是部分地为人类所共有并属于人类的智力特征,而另一部分则为每种语言所特有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构成该语言与其它一切语言形式的同一和差别.由此,洪堡特建立起著名的语言世界观理论—人类各种语言的差异不在于外部声音和感性符号的不同、不在于对某一事物的称谓不同,而在于它的内蕴形式所取的对某一种事物的观点即世界观不同,因此,语言结构具有民族的特点,不能用莫须有的逻辑的普遍语法代替每种语言的独特性。

洪堡特所代表的文化学一语言学传统,在欧洲大陆曾因19世纪后期新语法学派的崛起而出现断裂.不过,一些具有文化哲学洞察力的语言学家还是沿着维柯、洪堡特的理论和克罗齐美学语言学的思路,继承和发展着文化学一语言学的传统。

最终于20世纪初形成了以莱奥·魏斯格贝尔(Leo Weigerber,1899-1985)的新洪堡特主义。

它直接继承并强化了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理论,提出了新的语言观,即:作为一种世界观的语言不再仅仅是一种可以对象化、客体化的认识框架或思维格局,而是一种具有主体能动作用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历史世界的塑造力量;语言以它独有的作为认识中介的符号体系,在把现实世界改造为精神财富的伟大转化工作中,积极参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构建。

正当欧洲人文主义语言学沿着洪堡特主义的路线深人发展之际,美洲的语言人文主义及其最早形态—西方人类语言学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独立地成长起来,但又与欧洲的学术传统密切相关。

整个18一19世纪期间语言泛逻辑主义一直受到语言人文主义的挑战。

自20世纪之后,西方哲学思潮开始关注语言范畴对认识过程和思维范畴的影响,力图通过对语言意义及其类型分析求出逻辑范畴和确定辨明真理的程序,形成了20世纪欧洲哲学与人文科学研究的泛语言主义风格.正是这种哲学的泛语言主义和自19一20世纪贯穿于欧洲语言学的语言世界观思想,终于构成了西方人类语言学缘起的学术逻辑之一。

另一方面,由于语言是人类信息传播最重要的和最发达的系统,语言研究一直是传统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因而20世纪初开始的美洲人类学研究很自然地把美洲第一批居民即印第安人部落的文化与语言作为研究热点,同时吸引了一批语言学家的全力投人.从而促使人类学和语言学研究目的和方法的日益紧密结合。

语言学家认真思考“人类主要是通过语言去理解世界”这一欧洲语言人文主义的命题并付诸于他们的印第安诸语言的调查描写中,进而定型了人类语言学。

人种语言学,也称种族语言学(Ethno linguistic)。

韦伯斯特世界大辞典第三版(《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定义为:研究语言和非语言文化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a study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linguistic and nonlinguistic cultural behavior),其词缀Ethno来自于希腊语,指希腊人以外的“异族”。

这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结合民族类型和行为的研究来研究语言,这个术语在一定程度上和社会语言学和人类学语言学(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重叠,反映了相关学科——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共同兴趣所在,其下面还包括两个子学科:1.信息人类文化学(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或言语人类文化学(ethnography ofspeaking)。

这两个术语已被社会语言学家用来指这样一种语言研究,即识别有哪些语言外的因素构成信息的社会基础,重点在于描写语言的交互作用。

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称为人类文化语言学家。

2.人类文化语义学(ethno semantics)或(ethnographic semantics)进一步采用人类学研究认知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不同文化环境中意义的结构方式(例如:亲属关系和颜色的表达,言语事件的话语结构等)和文化制约的语义变异原则。

三. 我国的文化语言学国内研究的“语言文化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列入解释性的语言学类别,它与心理语言学、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处于同一个层次上,研究语言文化的内涵和相互关系、研究语言学与文化学得关系、重视语言的人文属性、强调从中国人的文化心态特征揭示汉语的特点。

它不把语言的生理性质、物理性质、符号性质等作为自己研究对象。

中国文化语言学和文化史研究结合起来,把语言和人文历史、人文地理、文学、戏剧、音乐、民俗等结合起来,既利用这些学科知识来解决语言学自身的问题,也利用语言学的知识与解决这些学科的有关问题。

在中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阐释,虽不如西方系统和自觉,但是结合文化的研究语言的传统却是源远流长的。

例如西汉杨雄的《方言》对共时方言的调查和记载,反映了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如卷四“衣着”,卷五“蚕桑”等。

然而最初有意识地把中国的语言和民族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却是西方的学者们,如法国的葛兰言(M.Granet)、马伯乐(H.Maspero)、美国的劳费尔(ufer)。

20世纪30年代末至50年代,我国的一些民族学家也开始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如张世禄的《中国音韵学史》,从整个文化发展角度,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来阐明音韵学的演进;罗常培先生曾著《语言与文化》一书(1950年北京大学出版),内容主要包括:从语词的语源和演变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文化的程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痕迹;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姓氏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是20世纪50年代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罗常培著《语言与文化》(语文出版社1989年重版)。

该书认同萨丕尔、帕默、泰勒和马林诺夫斯基的语言学和文化学思想,指出:“语言学的研究万不能抱残守缺地局限在语言本身的资料以内,必须要扩大研究范围,让语言现象跟其他社会现象和意识联系起来,才能格外发挥语言的功能,阐扬语言学的原理”。

为此,作者演示了一套从语词的涵义发掘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典范。

它包括:从语词的语源和演变看过去文化的遗迹,说明语义演变反映出文化进展的阶段;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探求造词的心理过程和民族的文化程度的关系;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考察汉语借字显示的中外文化交流;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分析地名研究对于历史家和考古家的功用;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等等。

作者自评:“这本小书对于中国语言学的新路已经把路基初步地铺起来了。

”罗氏《语言与文化》出版后, 由于种种原因,文化和文化史研究沉寂了30多年,语言和文化关系的研究、语言学与文化学关系的研究也随之没落。

直到80年代后期,中国语言学界才形成一股文化语言学新潮。

理论学术界面向现实,反思过去,在重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探讨的同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和寻找新的语言学道路也随之提到新的日程上来。

它的兴起一方面归因于语言学工作者对中国现代语言学传统所进行的反思,归因于学术界文化热的推动;另一方面,也归因于日益繁荣的出版事业。

无论文化语言学的关系论派还是本体论派,其理论主张和研究成果都通过著作的出版得到展现。

现在学术界按其研究方向、侧重点不同分为三派:以游汝杰为代表的“双向交叉文化语言学”,主张从语言到文化,又从文化到语言进行双向研究;以陈建民为代表的“社会交际文化语言学”,多少沿着社会语言学的路子,强调从社会变异与交际功能入手,挖掘语言与言语的文化内涵,注重语言的交际价值和变异形式,认为从结构语言学到文化语言学的诞生标志着从语言结构系统的研究到语言应用的研究(其1989年发表的《文化语言社会新探》则集中反映了他的文化语言学观);以申小龙为代表的“全面认同文化语言学”,强调语言与文化在本质属性、特点上高度一致,全面认同,并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是对该民族具有根本意义的价值系统和意义系统,他认为中国文化语言学是历史性的反拨,反对朱晓农等人的反驳,坚持认为汉语的“人文性”与西方语言研究的“科学性”相对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