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早期食管癌的胃镜检查与分析

合集下载

早期食管癌共识意见pdf

早期食管癌共识意见pdf

·共识与指南·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2014年,北京)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DOI:10.3969/j.issn.1008 7125.2015.04.006本文通信作者:李兆申,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Email:zhsli@81890.net;王贵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Email:wangguiq@126.com 一、引言食管癌(esophagealcancer,EC)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在全球范围内,食管癌的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位,死亡率居第6位[1]。

我国是食管癌最高发的国家之一[2],每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提高我国食管癌诊疗水平是艰巨而紧迫的医学研究难题。

目前,90%以上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进展至中晚期,生活质量低,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

而仅累及黏膜层和黏膜下浅层的早期食管癌通常经内镜下微创治疗即可根治,取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3],且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的优势,患者5年生存率可>95%[4]。

“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 2010)”[5]明确指出,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

在提高早期病变检出率和诊断率的基础上进行内镜下早期治疗,是改善食管癌患者预后、节约国家医疗资源、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国际上关于食管癌的共识意见主要有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NCCN)的“食管和食管胃连接处癌临床处理指南”[6]、欧洲肿瘤学会(EuropeanSocietyforMedicalOncology,ESMO)的“食管癌诊断、治疗和随访临床实践指南”[7]和日本食道学会(JapanEsophagealSociety)的“食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8]。

食管癌切除术护理临床论文

食管癌切除术护理临床论文

关于食管癌切除术的护理临床体会摘要:目的:探讨食管-食管颈部吻合术和食管-残胃吻合术最有效的护理方法,提高外科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病人痛苦。

方法:选取我院食管-食管颈部吻合术和食管-残胃吻合术患者48例,通过术前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呼吸道准备、胃肠准备等术前指导和术后生命体征监测、体位、胸液性质的观察、体温、胃管等护理及出院健康指导等方法观察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48例患者4例发生吻合口瘘, 2例发生肺部感染,其余42例术后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疗效较为理想。

结论:术前、术后的精心护理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故应给予重视。

关键词:食管癌切除术;护理;临床体会【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55-01食管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治它的首选方法是手术切除,但手术切除对心肺功能干扰大、切口长、创伤大、术后切口疼痛剧烈、病人留置管多,对生理功能影响很大,故对食管癌患者的护理十分重要[1]。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48例食管癌患者的治疗资料,现将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48例,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45-70岁,平均年龄57.5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或勉强进食后胸骨后闷胀不舒,所有患者干食物吞咽受限,仅能半流食,无持续性胸背部隐痛、声音嘶哑、呛咳;手术前都进行胸部x线及ct、纤维支气管镜、食管钡餐、和胃镜等必要检查,其中确诊食管胸上段癌12 例,食管胸中段癌26 例,食管胸下段癌10例,择期行食管-食管颈部吻合术或食管-残胃吻合术。

食管癌的治愈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取决于护理质量的高低,我们在护理这一类患者时应遵循有效的护理程序,以患者为中心术前术后进行整体护理,这样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护理体会2.1术前护理2.1.1饮食护理:食管癌的患者因为进食障碍致摄入的能量低于机体需要量,营养得不到保障而很难耐受手术,故在早期加强营养十分重要。

早期胃癌在胃镜下的特点及临床特征

早期胃癌在胃镜下的特点及临床特征

早期胃癌在胃镜下的特点及临床特征【摘要】目的探讨胃镜下早期胃癌的镜下特点及临床特征。

方法对60例早期胃癌患者进行胃镜检查。

结果癌变部位以贲门及胃体部多见,病理胃镜下分类以浅表凹陷型和浅表溃疡型多见。

结论胃镜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早期胃癌;胃镜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1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221-01胃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中老年男性患者居多,占全球肿瘤发病率和癌症病死率的第二位[1]。

早期胃癌指胃癌仅侵及粘膜、粘膜下层而未侵及固有层[2]。

早期胃癌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现将我院确诊的60例早期胃癌患者的胃镜下特点及临床特征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8年2月——2012年9月间,我院收治胃癌患者318例,其中确诊为早期胃癌60例,男性42例,女性18例;年龄40岁-73岁,平均(57.3±8.4)岁。

1.2 临床特点 45例(75%)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饱胀不适,表现消化不良、胃纳差的患者有12例(20%),表现消瘦无力的患者有7例(11.7%),上腹部存在轻压痛者35例(58.3%)。

所有病例均未触及腹部包块。

2 结果2.1 胃镜下特点及分型 60例患者胃镜检查结果显示:贲门部33例(55.0%),胃体部15例(25.0%),胃窦部7例(11.7%),胃角5例(8.3%)。

所有癌灶都属单发,地图样糜烂灶20例,粘膜色泽发红,触之易出血;浅凹陷与浅溃疡者23例,凹陷中央为不规则的颗粒状;结节样隆起病变17例,边缘粘膜隆起,欠清,形态极不规则,质硬。

2.2 术后病理分型根据日本内镜学会关于早期胃癌分类标准,ⅰ型12例(20.0%),ⅱa型5例(8.3%),ⅱb型15例(25.0%),ⅱc型7例(11.7%),ⅱa﹢b型3例(5.0%),ⅰ+ⅱc型18例(30.0%)。

分阶段健康教育对早期食管癌患者疾病认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分阶段健康教育对早期食管癌患者疾病认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分阶段健康教育对早期食管癌患者疾病认知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肖博,柴蕴珠,王睿,杨瑾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消化内科,河南郑州450000【摘要】目的观察分阶段健康教育应用于早期食管癌患者的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消化内科收治的9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纳入研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

术前至术后放化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实施分阶段健康教育。

比较两组干预前、放化疗结束后的疾病认知度、健康状态、自我管理效能感、应对策略和生存质量。

结果放化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疾病知识、围手术期知识和放化疗知识评分分别为(14.38±3.52)分、(34.22±3.39)分、(32.89±4.4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06±2.74)分、(31.18±2.75)分、(29.10±3.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放化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状态优良率为95.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放化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促进策略量表(SUPPH)评分为(118.46±8.5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4.37±7.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放化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回避评分、屈服评分分别为(12.56±2.47)分、(8.45±2.6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0±3.11)分、(11.07±3.16)分,面对评分为(24.19±3.5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1.25±2.8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放化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OL-C30)评分为(81.35±5.2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6.04±6.8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食道癌、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食道癌、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食道癌、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体会作者:徐芳芳褚文炎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2年第11期【摘要】目的:总结食管癌、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食管癌、胃癌术后患者,通过空肠营养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从心理护理、导管护理及并发症护理三方面观察安全性及护理要点。

结果:48例均痊愈出院,仅4例出现腹痛、腹胀。

结论:食管癌、胃癌术后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利于食管癌、胃癌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食道癌;胃癌;肠内营养;空肠营养管;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281-01食道癌、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术前常伴有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

由于手术创伤大、手术创伤诱导急性炎症反应、术后禁食等,更易引起和加重电解质的丢失及营养缺乏,导致手术后并发症的增加,患者恢复慢。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黏膜屏障与细菌移位研究的深入,肠内营养(EN)在食道癌、胃癌术后治疗中的意义愈来愈受到重视[1]。

术后早期应用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肠黏膜细胞和功能的完整性.支持肠道黏膜屏障,促进肠蠕动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

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对48例食管癌、胃癌患者实施早期空肠置管肠内营养,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住的食道癌、胃癌病人48例,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41~78岁,平均63岁。

其中食道癌13例,胃癌35例。

1.2 方法1.2.1 术中留置空肠营养管,在吻合口远侧20-30cm处置入空肠营养管30-40cm并妥善固定。

1.2.2肠内营养方法:术后24h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先给予5%葡萄糖盐水500ml/次,1次/d,使肠道适应;术后48h给予500~1000ml百普力或能全力,术后72h给予1000~1500ml,营养差者逐渐加量至2000ml/d;另外静脉输液补充生理需要量。

食管、贲门癌剖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临床(附48例)论文

食管、贲门癌剖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临床(附48例)论文

食管、贲门癌剖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附48例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食管癌、贲门癌剖胸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的食管癌、贲门癌剖胸手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48例患者资料,分析其发生心律失常的原因。

结果本组48例患者,术前心电图异常者22例中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者10例(45.5%),年龄≥60岁者24例中发生心律失常者11例(45.8%),手术操作时间≥4小时30例中发生心律失常者16例(53.3%),行主动脉弓上或颈部吻合者34例中发生心律失常者19例(55.9%),术前患有心肺等疾病者11例中发生心律失常者7例(63.6%),术后有其他一项或多项并发症者17例中发生心律失常者13例(76.4%),与相应组两两比较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或p<0.01)。

结论食管、贲门癌剖胸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与术前合并症、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创伤等有一定相关性,需要医生高度重视,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关键词】食管癌;贲门癌;剖胸术;心律失常食管癌贲门癌剖胸术后心律失常属临床治疗极易发生的并发症之一,在提高食管癌贲门癌手术疗效的因素中正确处理诊断此类并发症和术前预见防范是两个重要的因素[1]。

现收集我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9月间收治的48例食管癌贲门癌病人资料,对其术后出现心律失常的原因加以剖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48例患者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38-74岁,平均53.2岁。

其中术前心电图异常者22例,合并慢性疾病者11例,手术切除肿瘤44例,其中主动脉弓下(后)吻合22例、弓上吻合(包括颈部吻合)20例,剖胸(腹)探查4例。

手术时间为80-460分钟。

1.2分析方法本研究48例患者,术后均回病房施行心电连续监测。

然后将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时间、血压、化验结果、体温、特殊检查结果、当时患者的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及护理记录和病程记录中有关胸腔引流、胃肠减压及合并其他并发症情况结合术前资料予以整理。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意义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意义

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意义摘要:目的:分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意义。

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4月-2014年7月期间诊治的72例胃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胃镜活检病例诊断,分析诊断结果,并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对比。

结果:标本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本组中有4例维持诊断为胃肠道上皮癌前病变,有12例未早期胃癌,另外56例为进展期胃癌。

结论:大部分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胃肠道上皮癌前病变者术后诊断为胃癌,需引起临床人员的重视,积极进行胃肠道上皮癌前病变干预。

关键词:胃镜;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意义本世纪初,在胃肠道上皮癌前病变的诊断中逐步应用世界卫生组织对上皮内瘤变的定义。

本文旨在分析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上皮内瘤变高级别的意义,特收集我院诊治的72例胃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诊治的72例胃上皮内瘤变高级别患者,本组患者中男56例,女16例,年龄38岁-77岁,平均年龄(56.48±14.25)岁,病程2个月-12年,平均(6.25±1.24)年,本组患者大部分为体检检出,有38例表现为上腹部不适,24例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报告为胃癌患者,8例合并有黑便,16例经CT 检查示局部胃壁增厚且伴周围淋巴结肿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实施胃镜活检病理诊断,具体措施为:采用浓度为百分之十的甲醛固定活检组织与手术标本,按照规范实施梯度乙醇脱水处理,并应用石蜡进行包埋好,对标本实施连续4μm 切片,完成标本切片后实施苏木精-伊红染色后,然后利用光镜对染色标本进行观察。

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应用世界卫生组织于2000年颁布的消化系统标准[1]进行病理分类,另外是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erbB-2、甲胎蛋白、p53的常规工作。

2 结果胃镜检查显示,病变部位分布最广泛的为胃窦部,共计48例,其次是贲门、广泛累及胃窦胃体似皮革胃、胃体,均为8例;胃镜检查有48例患者形似早期胃癌浅表病灶,另外24例患者形似进展期胃癌样病灶,包括BorrmannⅠ型4例、BorrmannⅡ型8例、BorrmannⅢ型4例、Borrmann Ⅳ型8例。

胃食管返流性疾病48例临床护理分析

胃食管返流性疾病48例临床护理分析

胃食管返流性疾病48例临床护理分析作者:苏红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临床护理分析。

方法根据我科收治48例胃食管反流患者进行讨论分析,随机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经鼻置入鼻胃管至十二指肠留置鼻肠管,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同时进行鼻饲营养液。

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胃食管反流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关键词】胃食管反流;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28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100-01由于临床上常见的中风后遗症以及帕金森等导致患者吞咽功能发生障碍时,为了保证机体营养的需要,必须给予长期留置鼻胃管进行鼻饲营养液治疗。

但由于患者长期的卧床,使胃肠功能发生障碍,导致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等,因此会出现胃食管返流并发症,由于胃食管反流严重者可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使患者病情加重,对患者的恢复造成了影响同时增加了住院费用。

笔者现将胃食管反流性疾病48例临床护理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48例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55-88岁,平均年龄(63.29±4,37)岁,躯体疾病有:中风后遗症8例,脑出血12例,帕金森2例。

此组患者均卧床,由于疾病导致吞咽功能发生障碍,留置胃管发生胃食管反流的时间为3d-7d。

此组患者住院期间出现反复咳嗽以及发热,而且胃内容物从口中反流。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每组患者22例,一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措施为对照组,另一组患者给予重新留置鼻肠管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情况等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

中国消化内镜介入市场发展趋势:早期癌症筛查,国内癌症筛查力度加大

中国消化内镜介入市场发展趋势:早期癌症筛查,国内癌症筛查力度加大

2018-中国消化内镜介入市场发展趋势:早期癌症筛查,国内癌症筛查力度加大内窥镜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主要应用科室包括普外科、泌尿科、消化科、关节科、耳鼻喉科、妇产科等。

其中消化内镜设备市场规模达48亿美元以上(2016年),占比14.6%,排名第三,预计2020年达60亿美元,复合增速为4.9%。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普外科的胸腔镜和腹腔镜,市场占比达30%左右。

应用领域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内窥镜市场快速增长,是驱动内镜器械耗材需求不断增加的主要动力。

根据预测数据,2016年全球内窥镜市场份额约325亿美金,年均复合增速约7-8%,高于全球医疗器械复合增速2个百分点左右。

根据预测数据,2017年全球内镜诊疗器械市场规模为50亿美元,预计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为5%,2020年市场规模有望接近60亿美元,中消化内镜耗材占比60%-70%。

相比之下,我国内窥镜市场亦呈快速增长态势。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内窥镜市场规模67.47亿元,2015年内窥镜市场规模达到156.15亿元,复合增长率高达24.7%。

2017-2020年全球内镜诊疗器械市场规模及预测(亿美元)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3-2022年中国内窥镜市场规模及预测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2011-2019年全球内窥镜市场规模及预测(十亿美元)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尽管中国开展内镜微创治疗的时间较晚,但发展速度和普及程度非常快。

据调查数据测算,保守估计2018年内镜诊疗器械的市场规模约为34.34亿元(由于以最简单的手术类型测算,国产单价远低于进口,我们预计实际市场规模在40亿元以上),其中活检钳5.28亿元,圈套器4.53亿元,注射针4.54亿元,软组织夹5.02亿元,超声穿刺活检针4024.23万元,ERCP11.25亿元,非血管支架3.3亿元。

未来几年我国内镜诊疗器械市场有望保持10%~20%复合增长。

据预测数据,2007-2017年中国消化内镜耗材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9.30%,若未来三年以15%的年复合增长率进行测算,至2022年我国内镜诊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60亿元;另外,FROST&SULLIVAN预测2018-2022年我国内窥镜市场复合增长率为9.25%,与内窥镜配套使用的内镜诊疗器械市场增速应高于9.25%,据此测算2022年我国内镜诊疗器械市场规模至少达48.92亿元。

Barrett食管

Barrett食管

七、Barrett食管的随访和监测 对BE患者进行合理的随访 和监测,是预防其癌变的重 要措施。
几组回顾性研究资料提示, 定期监测的BE病人与未进行监 测的同样情况的BE病人比较, 其发现食管腺癌后的5年生存率 有明显的提高。
随访策略因为3个原因很难确定:
<1>可能有多于现已诊断BE的5倍的 BE患者未被得到诊断; <2>短节段BE常被忽视,人群中 SSBE可能是LSBE的10倍,而SSBE 与贲门癌的关系密切; <3>有研究表明,BE对人群寿命无 明显影响,因为食管癌并非常见的死 亡原因。
目前应用较多的光敏物质是: 5-氨基乙酰丙酸(5-ALA ) δ-氨基乙酰丙酸(delta-ALA) 血卟啉的衍生物(HPD) 卟菲尔钠(porfimer sodium)
Gossner等以5-ALA为光敏 剂的PDT法对BE合并高度异型 增生者10例,合并粘膜内腺癌 者22例进行治疗,前者HGD均 被清除,后者中17例(77.3%) 癌灶被清除,其中原病灶< 2mm的癌均被清除,随访1~30 个月无复发,
三、Barrett食管的内镜下诊断 长节段BE通过内镜即可诊 断,但粘膜组织活检的显微镜 学检查是诊断BE,BE合并异型 增生及其癌变的关键。
正常食管为粉白色粘膜, 而胃粘膜为桔红色,鳞状细胞 与柱状细胞交接处和胃-食管连 接位于同一部位,即临床上称 之为齿状线或Z线。因为两种 类型上皮交界处常呈波浪状移 行,上下跨度为1-2cm。
BE时表现为齿状线向口端 方向移动,即食管远端的正常 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 其受累长度≥3cm为长节段BE (LSBE)。受累长度≤3cm, 但组织活检有特殊肠化生粘膜 存在为短节段BE(SSBE)。
内镜检查时应注意以下三 个标志,即 齿状线 食管下括约肌( LES) 膈肌裂孔

胃肠镜检查ppt课件

胃肠镜检查ppt课件
通过胃肠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及原因,并可进行止血治疗。
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上消化道…
通过胃肠镜检查可观察病变情况,协助诊断并指导治疗。
食管癌、胃癌等上消化道肿瘤
胃肠镜检查可发现早期肿瘤,并可进行病理活检,协助诊断及制定治 疗方案。
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肠镜检查可协助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并可进行根除治疗。
06
胃肠镜检查的未来展望与挑战应 对策略制定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策略制定
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胃肠镜检查将向更加精准、舒适、安全的方向发展。未来,胃肠镜检查将更加普及, 成为常规体检项目之一。
挑战应对策略制定
针对未来发展趋势,需要制定相应的挑战应对策略。首先,需要加强技术研发,提高胃肠镜检查的精准度和安全 性。其次,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医生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意识。最后,需要加强设备更新和维护,确保设 备的正常运行和患者的安全。
安全性评估
评估胃肠镜检查过程中的并发症发生 情况,如出血、穿孔等,以及患者对 检查的耐受程度。
发展趋势预测与挑战应对策略制定
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胃肠镜检查将更加普及、便捷和 安全。未来可能会发展为无创、无痛、智能化的检查方式。
挑战应对策略制定
针对目前胃肠镜检查存在的挑战,如患者耐受性、检查时间 、并发症等,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如改进检查技术、 提高医生技能、加强患者管理等。
患者需提前进行肠道准备,检查前进 行麻醉,然后医生将胃肠镜插入患者 口中,通过食道、胃、肠等部位,到 达回盲部或肛门,进行检查。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恶心、呕吐
部分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可能出 现恶心、呕吐等不适,可通过

翻身二切口手术治疗中段食管癌48例体会

翻身二切口手术治疗中段食管癌48例体会

翻身二切口手术治疗中段食管癌48例体会陆亚东 赵玉才 马春平[摘要] 目的 总结翻身二切口手术治疗食管中段癌的经验体会。

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6月,对48例食管中段癌患者施行翻身二切口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 全组无住院死亡,发生并发症4例。

结论 翻身二切口手术治疗食管中段癌可以彻底切除肿瘤,可以彻底清扫胸部及腹部区域淋巴结,胸部及腹部均能更好地暴露,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食管中段癌;翻身二切口;手术[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y the experience of two incision surgical treatment over the middle of the esophagus cancer. Methods 48 patients with middle esophageal cancer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y surgical treatment over two incision from March 2008 toJune 2011, 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All patents had not died in hospital, 4 cases had complications. Conclusion Turn over two incision surgical in treatment of esophagus cancer can excise tumor completely, can thoroughly clean their chest and abdomen regional lymph node, chest and abdomen all can better exposure,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Key words] Esophageal cancer; Turn over two incisions; Surgery作者单位:215600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 (陆亚东 赵玉才 马春平)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肿瘤,且多发生于中段,由于该部位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难度较大,正确选择合理的手术路径是大家一直争论的焦点。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围术期护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围术期护理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围术期护理【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术期护理。

方法对48例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围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8例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其中术中较大量出血率12.50%(6/48),术后上腹胀痛发生率16.67%(8/48),未出现消化道穿孔及术后大出血病例。

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加强围术期的护理对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及成功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上消化道肿瘤;围术期护理随着内镜诊断及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早期上消化道肿瘤被发现并在内镜下治疗。

在日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已被确立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内镜切除的标准方法[1]。

esd是在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技术,可免除传统手术治疗风险,目前已成为治疗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的有效手段,加强护理特别是术中默契的护理配合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尤为重要。

本科于2008年7月~2011年12月对48例早期上消化道肿瘤患者行esd治疗,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早期上消化道肿瘤病例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龄28~71岁,平均(52.3±3.2)岁。

肿瘤位于食管17例,胃窦16例,胃体5例,胃角3例,贲门3例,胃底3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

肿瘤直径大小:≤1 cm18例, 1~2 cm20例, >2 cm 10例。

肿瘤浸润深度未超过肌层者38例,浸润深度超过肌肉层未突破浆膜层者10例。

1. 2 器械和设备 olympusxq260j胃镜、透明帽、冲水管、热活检钳、注射针、钛夹135用于止血、90用于闭合穿孔、泡沫板和大头针、it刀(kd-610/611l)、hook刀(kd-620lr)、三角刀、电极片、电切刀和氩气刀。

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

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

早期胃癌的胃镜诊断进展朱黎明1,戴强t,吴云林2(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消化科,上海201900;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上海200025)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

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进展期胃癌预后不佳。

5年生存率仅20%一40%,而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的5年生存率高达80%一90%。

许多文献显示,约半数EGC患者无任何症状.出现症状时往往已是进展期胃癌。

因此。

胃癌的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如能在胃癌的早期阶段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和技术检查出来。

对于提高术后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

内镜是诊断消化道病变的主要手段。

近10年来,出现了许多内镜领域里的新技术.对于提高EGC的检出率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就针对EGC的内镜诊断新进展作一综述。

超声内镜一、超声内镜(EUS)的特点和对EGC浸润深度判断的优势EUS是将超声波和内镜结合起来的一种内镜检查方法,通过将超声探头导入胃腔贴近病灶进行扫描,可清晰观察病灶的浸润深度以及探查胃周围淋巴结和附近脏器转移情况.为EGC 的确诊和治疗前TNM分期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

正常胃黏膜娃示5层回声。

分别是高回声.低回声.高回声.低回声.高回声5层清晰结构.分别对应组织学界面层为黏膜层.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层。

胃癌声像表现在低回声病灶取代几层或全层结构.形成缺损、不规则、中断等现象。

病灶局限在第3层高回声内为EGC。

EGC在EUS的典型表现是低回声的不规则病灶.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结构紊乱、破坏或增厚.第2层低回声区或第3层高回声区不规则狭窄、隆起、回声不均匀等表现。

EUS易于鉴别EGC与进展期胃癌,对隆起型和平坦型胃癌的浸润深度的判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凹陷型。

Barbour等121运用EUS对209例胃食管交界腺癌患者进行手术前肿瘤分级后认为,EUS可以准确预测早期和进展期肿瘤,从而可以帮助进展期肿瘤患者在手术前治疗。

48例早期胃癌的内镜特点分析

48例早期胃癌的内镜特点分析

[ 键 词 ] 早 期 胃癌 ; 关 内镜 ; 点 特
[ 图 分 类 号 ] R 4 . 中 43 8 [ 献标识码] B 文 [ 章 编 号 ] 1 7 - 1 6( 0 0) 40 4 -2 文 6 1 2 2 1 0 -0 2 0 0
胃癌在我国属高发 肿瘤 , 早期 内镜 诊 断率低 于 1%。 且 0 如 何确定早期 胃癌 内镜特征表现及规律 , 有效提 高内镜下检 出率 显得尤为重要 。现总 结山西 阳泉煤业 集 团总 医院近 3年来 发 现的 4 8例早期 胃癌 ( G ) E C 的内镜特点 , 报告如下 。
2. m以 下 者 占7 % , 灶 范 围 大 部 分 较 小 。 组 织 学 分 类 以 低 分 化 腺 癌 为 主 。 结 论 : 0c 3 病 胃镜 检 查 是 发 现 和 诊 断 E GC 的 重 要 手 段 。 内 镜 医师 必 须 掌握 E GC 的 镜 下 特 征 , 心 全 面 观 察 , 确 取 材 , 提 高 早 期 胃 癌 的 检 出 率 。 细 正 以
( :0 -0 . 5) 3 6 3 8
[ 作者 简介 ] 徐 3 讨论 G M 在妊娠 中常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 D 对母 亲和胎儿 的影 响
烨 ( 9 1) 女 , 17 一 , 山西 大 同人 , 主管检 验 师 , 本文编辑 : 因原原
20 0 8年毕业 于山西 医科 大学。
料 , 分析 其 特 点 。 结果 : 组 E 并 本 GC发 病 部位 以 胃窦 为 多 , 4 1 % , 次分 别为 胃体 、 占5 . 7 其 胃角 。 胃镜 下表 现 主要 为 浅 凹 陷或 渍 疡 、 黏 膜糜烂 、 糙 、 粗 色泽 改 变 、 肉、 膜 局 部 粗 厚 等 , 中 以浅 表 凹 陷 或 浅 表 溃 疡 最 常 见 , 痛 变黏 膜 质 脆 , 碰 易 出血 。病 灶 直 径 在 息 黏 其 且 触

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与化疗同步治疗48例食管癌疗效分析

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与化疗同步治疗48例食管癌疗效分析
肝 肾 功 能 , 疗 前 、 疗 3周 后 及 放 疗 结 放 放 束 时 复查 食 管 造 影 。所 有 病 例 均 随访 >3
组和放化组分别 为 1. % 、18 。 3 2 1. % 失败原 因分 析 : 组 治疗 失 败共 7 两 4 例 , 中单放组 和放 化组分别为 4 其 2例 、2 3 例。局 部未控 和复发 单放组 和放化 组分 别为 2 6例 、6例 ; 处 转 移单 放 组 和放 2 远
泌 J有 效 防 止 消 化 性 溃 疡 的发 生 , 而 , 进
关键词
脑血 管病
应 激 性 消化 道 出 血
临床 治疗 d i 1 . 9 9 j i n 1 0 —6 4 . 0 1 o:0 3 6/. s . 0 7 s 1x 2 1.
06. 49 0
血患者 , 应用 止血 药物等 对症 支持 治疗 。
维 持 水 电解 质 平 衡 。对 照 组 治疗 原 发 病 的 同 时 , 用 止 酸 、 护 胃黏膜 、 血 药 物 应 保 止
预 防 出血 的发 生 。 因此 , 于 急性 脑 血 管 对 病 并 发 应 激 性 消 化 道 出 血 的 患 者 , 予 早 给
放化组 的分别 为 5 . % 、4 O 。 80 2.%
急性反应 : 急性食 管炎按 R O T G标准
组生存率 比单放组进一 步有提 高; 但是也
显示放化 同步组 胃肠 道 等不 良反应 高于
中 国社 区 医师 . 医学专 业 2 1 年 第 0 01 ¨ ( 3 6期 第1 卷总 第 27 )5 6期 5
压 。应 用 质 子 泵 抑 制 剂 奥 美 拉 唑 针 , 4 mg静 脉 注 射 , 日 1次 , 用 7天 。 呕 0 , 每 连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

早期食管癌内镜下诊断
单个钳片厚度1. 2 mm 比较)。 • 0-Ⅲ型与0-Ⅱc 型界限为凹陷深度达到0. 5 mm( 与张开活检钳单个
钳片厚度的一半0. 6 mm 比较)。 • 同时具有轻微隆起和轻微凹陷的病灶根据隆起/ 凹陷比例分为0-Ⅱc +
Ⅱa 和0-Ⅱa+Ⅱc 型;凹陷和轻微凹陷结合的病灶根据凹陷/ 轻微凹陷 比例分为0-Ⅱc +Ⅲ和0-Ⅲ +Ⅱc 型。
早期食管癌的内镜下诊断治疗
•中国早期食管癌筛查及内镜诊治 专家共识意见(2014 年,北京)
精选可编辑ppt
1
我国食管癌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食管癌居恶性肿瘤 死亡率的第4 位,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位。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5年生存率>95%。
进展期食管癌术后 5年生存率 8-30%,10年生存率5-24%。
我国发布了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肿瘤5 年生存随访数据,17 个 肿瘤登记地区超过1. 6 万例食管癌患者的年龄标化5 年相对生存 率仅为20.9%,早期食管癌所占比例低是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 因[27]。
精选可编辑ppt
2
• 发现一例早癌, • 拯救一个病人, • 挽救一个家庭!
精选可编辑ppt
3
定义:
• 黏膜下癌分为SM1、SM2 和SM3,SM1 指病变 浸润黏膜下层上1/3,SM2 指病变浸润黏膜下层 中1/3,SM3 指病变浸润黏膜下层下1/3[11]。
精选可编辑ppt
12
病变内镜下形态与侵润深度的关系:
• 黏膜内癌通常表现为0-Ⅱb 型、0-Ⅱa 型和 0-Ⅱc 型,病灶表面光滑或呈规则的小颗粒 状;
精选可编辑ppt
8
病变侵润深度
精选可编辑ppt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食管癌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食管癌

02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食管癌的不足
解释内容二:帕博利珠单抗可能会引发一 些副作用,如疲劳、恶心等。
03
帕博利珠单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 用前景
解释内容三:随着科研的深入,帕博利珠 单抗有望在食管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食管癌的未来展望
01
帕博利珠单抗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 用前景
帕博利珠单抗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治疗药物,有望成为食管癌治疗的重要手段。
食管癌的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钡餐造影、CT、MRI等,有 助于发现肿瘤位置和范围。
食管癌的组织学诊断
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标本进行病理学 检查,确定癌细胞类型和分级。
帕博利珠单抗简介
帕博利珠单抗的作用机制
帕博利珠单抗的靶点
01 帕博利珠单抗主要作用于PD-1受体,阻止其与PD-L1的结合。
帕博利珠单抗的免疫调节作用
为了减少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食管癌的 并发症风险,患者可以采取一些预防 措施,如注意饮食、定期体检等。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食管癌的经验教训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性
帕博利珠单抗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 对食管癌患者的良好疗效。
帕博利珠单抗治疗食管癌的安全性问 题
尽管帕博利珠单抗具有一定的疗效, 但其安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干预效果的评估与调整
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 果进行调整,以提高干预效果。
家属心理状况的评估与干预
家属心理状况的评估方法
通过观察、访谈和心理测试等方式,全面了解家属的心理状况。
家属心理问题的常见类型
包括焦虑、抑郁、恐惧等,需要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家属心理干预的有效策略
包括心理咨询、家庭支持、情绪管理等,帮助家属恢复心理健康。

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舒适护理100例

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舒适护理100例

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舒适护理100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院工作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

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要求消化内镜室的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诊断和治疗的单纯技术操作,而应该更加注重“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全过程护理。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它是使人无论在生理、心理方面都达到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1]。

根据这一模式,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我院内镜室对100例接受消化内镜检查者给予舒适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患者均选自我院消化内镜室的门诊患者,以受检当日日期奇偶数为别,随机分为2组,不能正确表达自己内心感受、一般状况太差者不计入此列。

实验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21~75岁,平均年龄46.5岁;内镜确诊为慢性胃炎69例,消化性溃疡(含胃溃疡或/和十二指肠溃疡等)24例,食管癌3例,胃癌2例,食管静脉曲张2例。

对照组100例,男55例,女45例,年龄18~78岁,平均年龄43.6岁;内镜确诊为慢性胃炎72例,消化性溃疡(含胃溃疡或/和十二指肠溃疡等)22例,食管癌2例,胃癌3例,食管静脉曲张1例。

2组诊疗用内镜均为国产Olympus GIF-XQ240电子胃镜,检查前均常规使用喉麻液;2组病情轻重程度、一般情况、文化层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按传统常规接诊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接诊护理基础上,实施舒适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检查前舒适心理准备检查前谈话:预约时主动与患者谈话,自我介绍是负责内镜检查的护士,让患者知道检查过程的一些情况,简单介绍内镜室环境、入室须知、喉麻方法等,并强调“检查时我一直陪伴在你身边,随时为你服务”。

同时,了解应检者的心理需求,做好心理辅导。

检查前按预约时间,在详细讲解咽喉麻醉的作用和含服后可能出现的感受后,于开始诊疗操作前5 min含服喉麻液(1%达克罗宁5mL,本院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例早期食管癌的胃镜检查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4-08-13T15:59:09.10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7期供稿作者:郭丽梅郭江川耿昌友夏林
[导读]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一大危害,主要包括食道癌和胃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消化道恶性肿瘤。

郭丽梅郭江川耿昌友夏林
(江苏扬中市人民医院内镜室江苏扬中 212200)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食管癌的胃镜检查与分析,评价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诊断中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方法总结本院2010年01月至2012年12月经胃镜检查发现,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48例的资料。

其中25例行胃镜下碘液染色。

结果48例早期食管癌以糜烂型最多21例(43.8%),斑块型13例(27.1%),乳头型7例(14.6%),髓质型4例(8.3%)。

溃疡型3例(6.3%).58例早期食管癌病变以食管胸中段较多28例(58.3%)。

58例早期食管癌以60~69岁较多25例(52.1%)。

术后病理证实发现粘膜下癌较多29例(60.4%),粘膜内13
例(27.1%),原位癌6例(12.5%)。

结论胃镜检查是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方法,采用胃镜结合碘液染色等检查方法结合临床症状的综合分析,将有助于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内镜下食管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中敏感性高,不良反应小,效果好,漏诊率低,人群的顺应性较好,是值得高发区高危人群推广使用的食管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胃镜碘染
【中图分类号】R7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024-02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是人类健康的一大危害,主要包括食道癌和胃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消化道恶性肿瘤,占全国肿瘤死亡率的1/5。

食管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我国每年因肿瘤而死亡的人数中,食管癌占近1/4[1]。

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发展缓慢,甚至可逆,但是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

早期食管癌通常包括原位癌或仅粘膜,粘膜下层,未倾及肌层的浸润癌,无淋巴结转移。

食管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提高食管癌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的关键。

目前,食管癌手术切除率为58~92%,术后5年生存率25~41.6%,而早期食管癌则分别为100%和92.6%[2,3]。

故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显得十分重要。

我院自2010年01月至2012年12月诊断并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48例,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我院2010年01月至2012年12月胃镜检查诊断并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食管癌。

本组48例中,男29例,女19例。

男女之比为1.53:1,年龄最小39岁,最大80岁,平均为58.74岁。

其中30~39岁1例(
2.1%),40~49岁1例(2.1%),50~59岁9例(18.8%),60~69岁25例(52.1%),70岁以12例(25.0%)。

病变位于中段29例(60.4%),下段9例(18.8%),中下段4例(8.3%),上段,胸上中段各3例(6.3%)。

1.2 方法本院2010年01月至2012年12月经胃镜检查发现,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48例的资料,其中25例行胃镜下碘液染色。

1.3 临床表现无临床症状者5例(10.4%),胸骨后不适伴吞咽疼痛者21例(43.8%),单纯进食后吞咽梗咽感15例(31.2%),上腹饱胀,隐痛,不适7例(14.6%)。

病程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1.5年,多数为1~3月。

1.4 胃镜检查 48例早期食管癌分型,糜烂型21例(43.8%),斑块型13例(27.1%),乳头型7例(14.6%),髓质型4例(8.3%)。

溃疡型3例(6.3%)其中胃镜下表现不明显,仅有粘膜白斑及散在糜烂面。

行胃镜下1.5%碘液染色25例(5
2.1%),均有不同程度的不染。

标准染色后的表现,正常食管黏膜被染成棕褐色(即过染),而糖原被消耗的异形细胞呈不同程度的黄色。

黄色程度从淡黄到深黄不等,这取决于的恶变程度。

[4]
1.5 病理诊断58例早期食管癌术后病理证实为粘膜下癌29例(60.4%),粘膜内13例(27.1%),原位癌6例(1
2.5%)。

均为鳞状细胞癌,没有淋巴结转移。

2 结果
48例早期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分型见表1。

表1
分型糜烂型斑块型乳头型髓质型溃疡型
病例 21 13 7 4 3
比例% 43.8 27.1 14.6 8.3 6.3
58例早期食管癌病变以食管中段较多29例(60.4%)。

48例早期食管癌以60~69岁较多25例(52.1%)。

术后病理证实早期食管癌的临床病理病变范围见表2。

表2
病变范围粘膜下癌粘膜内原位癌
病例 29 13 6
比例% 60.4 27.1 12.5
3 讨论
食管癌的典型症状为进行性吞咽困难,这一症状的出现即已达疾病的中晚期。

早期食管癌因病灶较小,无特异性症状,易被忽视。

X线钡餐造影不易显示较小病变。

造成许多早期食管癌患者延误诊治[5],故早期诊断率较低。

所以提高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是降低食管癌病死率的有效途径。

只有早期就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才能提高食管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

食管早期癌在普通内镜下有些仅表现为充血,糜烂、颗粒样隆起等,不能明确的观察食管黏膜的细微结构,肉眼极难辨别清楚很容易漏诊。

而内镜检查是发现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症的关键,在内镜检查中运用食管碘染色可明显提高浅表食管癌和异型增生的发现率[6]。

本组48例早期食管癌以60~69岁较多25例(52.1%),其中43例早期食管癌有或多或少的临床症状,占48例早期食管癌的(89.6%)。

早期食管癌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为胸骨后不适,吞咽疼痛,吞咽梗咽感,上腹饱胀,隐痛,不适等。

而无症状仅有5例(10.4%),所以临床上对上述症状者,特别是食管癌家族史,年龄在50岁以上者,要提高警惕,及时进行胃镜检查以早期发现。

进镜观察时,动作轻柔,防止镜身对血管壁损伤,观察时,视腔而进,溃
疡型病灶在食管壁充气时扩张,病灶明显而吸气时可见到局部改变,所以要对可疑病变部位反复充气来对比观察粘膜形态的特点,在退镜过程中应缓慢。

可疑病灶一定要多取活检,一处取材不少于5~6块。

本组还显示早期食管癌易糜烂型为主,糜烂型胃镜下表现为粘膜糜烂,浅凹陷,粘膜粗糙或地图样改变,大小,形状不一,易接触性出血,边境清楚。

对胃镜下此类表现要认真,仔细观察,以防漏诊。

行胃镜下碘液染色后观察。

正确的活检对于确诊早期食管癌也非常重要。

对胃镜下可疑的糜烂,粘膜粗糙等均应取活检[7]。

并且第一次活检十分关键,取病灶中央,出血后可冲洗后再次活检。

对活检阴性者必须短期随访,以防漏诊。

用胃镜下食管粘膜碘液染色,该技术操作简便,无明显不良反应,在国外已广泛开展,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8]。

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

有研究显示,放大内镜,食管超声内镜,银光内镜,激光共聚焦内镜及电子染色内镜接触等新技术的应用能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8-10]。

内镜下食管使用碘染色在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中敏感性高,不良反应小,效果好,漏诊率低,人群的顺应性较好。

是值得高发区推广使用的食管癌早期诊断的有效手段。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以便尽早对早期食管癌进行有效的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远期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年.166~173.
[2]邵全芳,高宗人,李章才,等.204例早期食管癌和贲门癌切除治疗的远期结果[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3):131~133.
[3]孟宪利,平育敏,杜喜群.食管癌临床研究进展[J].国外有限肿瘤学分册,2000,27(1):30-33.
[4]王国清,刘韵源,郝长青,等.食管黏膜碘染色图像和浅表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组织学的关系[J].中华肿瘤杂志,2004,26(2):342.
[5]李超民,刘佳萍,何洪,等.邵阳市食管ca20%例临床及内镜分析.中国内镜杂志,2004,10(3):70-71.
[6]王国清,郝长青,赖少清,等.碘染色在食管癌高发区直接内镜普查中的应用和效果[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20(2):377.
[7]张燕,吴俊超.早期食管ca的内镜诊断分析[J].华西医学,2006,21(1):135-136.
[8]Kumagai Y.Inoue H,Nagai K,etal .Magnifying endoscopy,stereoscopic microscopy,and the microvascular architecture of superficiai esophageal carcinma. Endoscopy,2002,34:369-375.
[9]张月明.早期食管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进展.中国消化内镜.2008 .2(2):21-24.
[10]樊景河,钱俊波,李玉明.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隆起病变34例分析.中国内镜杂志,2005,11:746-7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