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教育心理_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_李建新

合集下载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探讨(一)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探讨(一)

浅谈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探讨(一)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论文摘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当今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教师个体和外界力量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亦可称之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

来自教师自身的内在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及保证。

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背景,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探寻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意义重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成为国外研究的热点。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敬的一种专业,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一种专业。

从本质上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即。

然而,人的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力量推动下产生的,教师专业发展也不例外。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有内因与外因之分,内因是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发展的条件。

同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有内外之分,内部动力即来自教师自身的本能性的内驱力,而外部动力即来自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制度)等非教师自身的社会作用的动力。

从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的辩证关系看,内因始终是重要而根本的因素,是相对稳定的、具有持久作用的因素。

没有对教师主体自身价值的追求,没有自觉的醒悟与觉醒,就不会产生巨大的内驱力去支持教师完成这一复杂、有意义的过程。

因此,教师专业的持续发展!须首先启动、激发和形成其自身持续发展的动机,促进教师自我不断学习、素质不断提升的信念。

教师只有在具备了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后,其专业水平才能有效地、持续地、稳定地得到提高。

本文主要从满足教师的各种合理需求、形成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反思的精神、强化自我更新的意识四个方面来分析教帅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又寸策。

积极心理学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

积极心理学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

积极心理学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摘要】本文通过引言部分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在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方面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对内源性动力的影响以及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的现状。

然后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在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实践策略和应用案例。

最后通过结论部分对文章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文旨在为高校教务工作者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和启发,促进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工作发展。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引导,可以提升教务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动力,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压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高校教务工作者, 内源性动力, 引言, 正文, 结论,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现状分析, 作用, 实践策略, 应用案例, 结论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的教务工作是整个学校教学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务工作者的工作负责繁重,压力巨大。

而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校教务工作的日益复杂化,教务工作者常常面临着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

如何增强高校教务工作者的内源性动力,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幸福感,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高校教务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支撑部门之一,承担着制定教学计划、管理课程信息、教材采购等职责。

教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运行效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完善,高校教务工作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工作压力和挑战,内源性动力不足成为制约其工作状态和工作效果的重要问题。

探讨积极心理学如何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的内源性动力,对于提升高校教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提升整个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积极心理学在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为高校教务工作者的发展和教育管理改进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2. 正文2.1 积极心理学对内源性动力的影响积极心理学是一门致力于研究人类积极心理特质和行为的学科,强调个体的优点、成长和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

积极心理学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

积极心理学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作者:谌丛,高喆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27期摘要:教务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工作的核心,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办学质量。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务工作者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和职业生涯发展的焦虑也不断升温。

积极心理学使人的心态积极向上,挖掘人性的积极方面,让生活更有意义。

积极心理学为高校教务工作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内源性动力。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28-02一、积极心理学的简介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研究人类的乐观、希望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是目前心理学的思潮,心理学家运用比较完善的实验办法和有效的测量手段,探索在普通人群里积极挖掘开放、积极的动机、潜能、能力等,也是探寻人类幸福和快乐的秘诀,帮助人们获得幸福感、成就感。

二、高校教务工作内容和特点高校教务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作为高校管理工作和服务工作的窗口之一,面向师生,其水平和效率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高校教务工作是一个多因素多元化的动态过程。

高校教务工作具有连续性、繁杂性、严密性、服务性等特点。

高校的教学是动态的过程,教学发展是连续的一个过程,贯穿整个学期。

教务管理纷繁复杂,包含了专业、课程、课时、班级、成绩、实习、毕设、师资、学生等多个环节,严密性要求强。

教务管理者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和遵循原则,头脑清醒,处理问题冷静高效。

同时,教务工作者作为沟通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为师生尽可能地提供帮助与服务。

高校教务工作者面临繁重的工作压力,同时由于自身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自身的焦虑积聚,很容易产生工作的内源性动力不足。

于是,需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引导自身在职业发展中持续地调整目标,调整心态,适应自身的心理需求,接纳自我,并且培养自身职业的使命感和成就感,这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与措施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与措施

【专题讲座】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与措施一、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好教师名利双收,专业水平过硬,底气足,因此不必奉承拍马,可以敢说敢为,不必小心翼翼的做人,教师的流动性增大应该说是一种进步,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因为他无论到什么地方均能受大家欢迎,受学生和家长的敬重。

我们都想成为一个好教师,但光有良好的愿望、积极的工作态度还不够,还必须有扎实、广博的专业科学知识,全面掌握学生心理和教学方法,而且要多去研究学生这一头。

明朝的万虎,在自己身上绑了47个爆竹,想上天,这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航天活动。

(有些人讥笑万虎,可当代的科学家却很尊重他。

当人类登上月球后,有一个地方就被命名为“万虎”,以纪念这位400多年前探索宇宙的先驱者)。

愿望是好的,设计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终究无法成功。

一部手机要完成通话,首先手机本身质量要没有问题,有电,其次要有网络支持,还要有话费预存,人不聋不哑,缺一不可。

教育、教学无定法,但有规律,要遵循教育规律,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

读教育史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多数的教育家最初只是一名普通教师或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

他们与一般教师的区别是:在培养教育学生的同时,他们研究教育。

在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也获得发展,最终成为教育家。

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很好地面对学生渴求知识的眼神。

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向他问问题最多的教师。

好老师教学生,越教问题越多。

“教师发展”主要指的是“教师专业化发展”1、教师必须成为一个专业,就要像律师、医生那样具有职位不可替代性。

有8年养鳄史的小龙被鳄鱼咬断手臂的故事。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与实习生莱温斯基的桃色事件,誉为现代福尔摩斯的刑事鉴定专家李昌钰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首席刑侦专家,美国康州惟一一个七任州长都没有换过的警政厅厅长。

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主要从事现场痕迹鉴定和DNA鉴定。

一家生产洗衣粉的厂商打出这样一条广告:如果用他们生产的洗衣粉去清洗莱温斯基的裙子,克林顿就可高枕无忧。

积极心理学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

积极心理学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

积极心理学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也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而教务工作作为高校教学运行的重要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教务工作者在工作中除了承担着具体的规划、组织、推进、协调等职责外,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加强内源性动力至关重要。

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阐述如何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为其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一、了解内源性动力的概念内源性动力是一个人自主、自发、内生发展的力量,表现为对于工作/学习的兴趣、动机和目标的追求。

它不仅能够使人充满热情和动力,还能促进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内源性动力包括内在兴趣、自我效能感、自主性和归属感等要素。

其中,内在兴趣是指个体在工作/学习中所体验到的乐趣、满足感和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则是指个体对于完成任务的信心和能力感;自主性是指个体的自我决定权和自我管理能力;归属感则是指个体的对于工作/学习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如何增强内源性动力?在高校教务工作中,加强内源性动力,可以帮助教务工作者更好的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增强内源性动力:1. 保持工作/学习的内在意义保持工作/学习的内在意义,是增强内源性动力的关键。

这就要求教务工作者认识到工作/学习的重要性,并在工作/学习中得到满足感和成就感。

同时,也要对自己定位清晰,理解自己在整个教务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于大局的贡献。

只有明确自己的职责和目标,才能更好地开发内在动力和激发个人潜能。

2. 提高自我效能感和自主性自我效能感和自主性是增强内源性动力的重要要素。

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精神状态,是实现个人目标和成功的关键因素,而自主性则是个体控制自己行为和目标的重要路径。

教务工作者可以通过改善自我认知、增强学习动机、提高自主性等方法来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自主性。

具体可选取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如主动寻求反馈、自我评估和调整、清晰目标和计划的制定和执行等。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充分激发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充分激发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内驱力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充分激发教师专业主动发展的内驱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其实并不神秘,它是教师朝着一定的专业发展的目标,不断追求和成长的一个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包括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教师自身专业态度、专业信念、专业情感的不断更新和完善。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教师的主动发展;教师专业的主动发展,自身的内驱力最为重要。

那么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从哪里来呢?应该来自兴趣,来自为人师的沉甸甸的责任,来自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现在很多人把教师所从事的这种职业生活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这样三种状态。

我认为现代教师在为了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还应该努力追求一种“过有意义的教师职业”生活,每位教师都应该树立“从生计的驱使向生命的自由提升”,由“牺牲性的付出向主动性的创造提升”的职业理念:教师不仅要“育人”,也要在“育人”的过程中实现“育己”。

唯有这样,教师专业成长才才有了力量源泉,教师专业成长目标才有实现的保证。

那么,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就应该以教师专业的自主发展为目标,要建立健全一种机制,从而不断唤醒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意识,激发和提升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使教师自觉的承担起专业发展的主要责任,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

感受到了自身专业成长的薄弱环节和提高育人艺术的迫切感和必要性。

二、以校本教研为引领,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良好平台,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

在学校所有的教育资源中,教师资源是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资源。

因此,学校除了要建设学校文化、教育思想,最主要的方面就应该是教师团队的专业化建设。

但是,我们却不难发现这样一种尴尬:很多学校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最常用的模式就是“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请相关专家来学校给教师作报告。

然而很多专家经常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大套而高深,无法直接运用于现实的小小的课堂;“走出去”,到一些先进的学校学习、参观、交流和考察,却又往往与本校的实际不接轨,很多先进的经验无法照搬。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推动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推动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推动力作者:何洁茜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03期摘要: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程度上完成该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与感受,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的内因。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和身心健康等进而影响教师的成长。

教师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恰当的教学反思和正确的失败归因来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增强自己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师自我效能感专业成长一、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涵义基于班杜拉的关于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在进行某种教育教学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程度上完成该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把握的感受能力,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方面的一种主观判断[1]。

二、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推动力——自我效能感1.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职业认同而影响教师成长教师的职业认同是指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及其价值的认可。

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通常会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他们往往会热情、积极、主动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并把教师职业当做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职业。

他们通常不十分关注自己的福利和待遇,只要能保证基本的生存需要。

他们更多地关注的是教师职业给自己带来的精神上的慰藉,热爱自己的职业,愿意终身从事这一职业。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教师,通常会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将之看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被动地去适应教师职业的需要,因而在工作中就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教师专业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能否认同,取决于自己的工作态度,而职业认同又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

教师的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从而影响到教师的专业成长。

2.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影响教师的成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他们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喜欢设定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实现这个目标的工作中去;喜欢在教育教学中创新,热衷于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法。

教师自我发展规划李建新

教师自我发展规划李建新
教育方面:
2017-2018学年,我要求自己对学优生不偏爱,对学差生不歧视,真真正正公平对待每个学生,我认为教师需要有一种很专业的精神,从关注学生的成绩转到关注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
2018-2019学年,能够及时自主地捕捉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的细小问题,这样可以将问题尽早及时有效地解决,不至于扩大,为学生心理的成长奠定基石,从而,成为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
2019-2020学年,继续认真贯彻教师法,明确职责,学习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争取能为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方面:
2017-2018学年,.转变角色,树立服务学生意识。专业工作是为人类谋求福利的社会公益事业。教师这一职业必须以教育为宗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才能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和学习真正完整地还给学生。教学中我将通过每月反思、盘点等一系列内省性活动来完善自己的角色行为究课题,努力撰写出有价值的论文。
教师自我发展规划
2017年2月
姓名
李建新
性别

出生日期
1968.4
参加工
作时间
1986.12
学历
大专
毕业院校
天津教育学院
学位

职称
一级教师






职业道德:
加强师德修养,锻造高尚的人格,积极进取,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坚定献身教育的信念。
2018-2019学年,成立工作室,记录成长足迹,分享教学经验。成立工作室,通过博客,记录个人成长轨迹,将个人计划、教案、反思、论文等通过博客与全市教师分享。
2019-2020学年,加强理论学习,加快专业成长步伐。理论是实践的向导,是专业发展的基础。近三年,我计划每年阅读3-4本教育教学理论专著,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简论

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简论

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简论班级:2014级小学教育(2)班学号:201411294073作者:陈霞摘要: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

教师自身的内在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是事物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它规定着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关键词:教师教育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一教师自我效能感教师是有自我意识的,教师寻求知识更新、提高教育技能,把自己培养成喜欢教师职业、又有教育技能的教师,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事实要求,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高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

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与对儿童影响力的一种内在自我信念,是教师激发和调动自身工作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导,对教师工作动机的产生及其强度发挥着核心的决定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与感受,教师自我效能感无论对于教育工作、儿童发展还是教师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促进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机制。

一个具有较强自我效能感的教师,会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现在应该干什么,制定计划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由此可见,教师自我效能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增强专业承诺的重要内驱力,教师热爱他的职业,并愿意为教师这个职业投入精力,愿意花出时间解决学生的问题,给予学生帮助、指导。

而教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取得的良好工作效果和满意的工作成绩,又会增加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和教育成功感,进而强化教师对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的积极信念,这种良性循环导致教师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承诺。

可见,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激励教师从事和热情投入教师专业的主观因素,是教师产生和提升专业承诺重要的内在依据与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课题组仲维娟【摘要】到底该建设怎样的教师队伍,怎样建设这样的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师质量,进而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各国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题。

在我国,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因缺乏动力而并未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来自两处:一是教师个体;二是外部支持。

其中来源于教师个体的内部动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个共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1]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进而促进教育的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是各国的希望所在。

到底该建设怎样的教师队伍,怎样建设这样的教师队伍也就成为人们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题。

1986年,在卡内基教育与经济论坛发表的《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和霍姆斯小组发表的《明天的教师》两份报告中,均倡导教师是一种专业的观点。

由此拉开了世界教师教育及教学专业化改革运动的序幕,专业化成为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

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深入开展,而课程改革给教育界带来的最大挑战莫过于对“教师专业化”的挑战。

[2]教师专业发展在促使中小学生成长,保障基础教育进步方面,被看成是比任何时期都关键的重要因素。

[3]在我国,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专业发展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并未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因缺乏动力而萎靡不振。

根据西方学者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二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教师教育)。

因此,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来自两处:一是教师个体;二是外部支持。

我们引用哲学上的观点可以称之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

在这里,主要谈谈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动力。

一、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而真正影响和解决本次课程改革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观念。

积极心理学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

积极心理学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

积极心理学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摘要】本文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如何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的内源性动力。

首先介绍了积极心理学在高校教务工作中的应用,然后阐述了提升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如何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的内源性动力,包括建立激励机制以及重视员工培训和发展。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观点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高校教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促进教务工作的顺利进行,为高校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应用、提升、重要性、激励机制、员工培训、发展、结论总结、未来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高校教育领域,教务工作一直是一个重要而繁忙的领域。

教务工作者需要处理各种教学管理、课程安排、学生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工作量巨大,压力也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教务工作者的工作动力显得格外重要。

过去,很多高校教务工作者的动力来源于外部因素,比如薪资待遇、晋升机会等。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内源性动力的重要性。

内源性动力是指个体内部的动机和价值观,来源于个体对工作的热忱和兴趣。

正是这种内在的动力,才能让教务工作者在工作中更加积极主动,更有创造性,更具有长期的动力。

为了帮助高校教务工作者更好地发挥内源性动力,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积极心理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工具。

通过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可以激励教务工作者的内在动力,使他们更加乐观、自信、积极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的内源性动力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高校教务工作者是高校管理中至关重要的一支队伍,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运行和发展。

在日常的工作中,教务工作者可能会面临工作压力大、动力不足等问题。

通过积极心理学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的内源性动力,对于提升他们的工作效能和工作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加强高校教务工作者内源性动力可以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专业认知激活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关键

教师专业认知激活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关键

教师专业认知激活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内在专业素养结构不断完善与演进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

激活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关键在于提高教师专业认知水平,促进教师从角色认知、任务认知、动机认知、质量认知以及前景认知五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反思与评价,进而形成专业发展需求。

实践中,可以从培养教师的主体意识、促进教师积极反思,实施标准化与个性化有机结合的人事管理,加速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等方面激励教师不断深化专业认知,提升专业认知水平。

一、教师专业发展应重视内外动因及其之间的转化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外部力量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比如教师在师范学校、职后培训机构等单位培养下实现的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发展更重视外部培训的规划、设计与实施以及营造更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随着组织行为学和认知心理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认知、情感和思维等职业行为的内隐变量受到更多的关注,教师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得到凸显。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剑桥教育评论》(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出版了一期关于教师认知的专刊;美国教育研究会2005年年会,也首次为教师情感和教师认知研究举办了专场论坛。

今天,教师认知研究已经演变成一个为教师教育研究、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课程研究等诸多领域研究者所关注的跨学科研究,并对教育实践尤其是教师教育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教师专业认知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角度来理解。

动态的教师专业认知是教师个人依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所接受的外界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形成并深化对教师职业的理解和认识的过程;静态的教师认知是教师个人经过信息加工处理过程后所形成的一系列有关教师职业的观点、信念和准则等。

教师专业认知本身是十分复杂的,它不仅体现为一种生物学建构,也同时体现为一种社会学建构。

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摘要】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从教学效能感的概念、重要性、影响因素、提升途径和实践体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学效能感是教师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能产生积极影响的信念和自信心,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就至关重要。

影响教学效能感的因素包括教师自身特质、教学环境和支持体系等多方面因素。

而提升教学效能感可以通过专业发展、教学反思和自我评价等途径来实现。

在实践中,教师通过提升自身的教学效能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潜能,从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

教学效能感不仅是教师个体的内在感受,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通过不断提升教学效能感,教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实现个人和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教师教学效能感, 教师专业发展, 动力,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 重要性, 影响因素, 提升途径, 实践体现1. 引言1.1 教师教学效能感: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能力和水平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对自己能够有效地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期望。

教师教学效能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源,它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成就。

教师教学效能感可以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发展,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满信心和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研究教师教学效能感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教学效能感对教师的重要性、影响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提升教学效能感的途径以及实践中教学效能感的体现,最终得出教学效能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的结论。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2. 正文2.1 教学效能感的概念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工作的信心和期望。

它是教师主观评价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取得成就的一种情感体验,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能力的认同程度、对教学成功的信心和期望、以及对自己能够有效影响学生学习的信念。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教师专业化的动力,即怎样使专业化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当前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外部措施,比如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经济待遇等,来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另外,我们注意到有些教师确立的专业化目标,是受到某种外部需要的推动的,如教师参与进修学习要考虑是否能够与职称晋升直接相关、是否能够得到学位等。

如果教师的专业化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其动力是不会持久的,一旦教师达到了某种目的,要进一步改善自身素质的动力就会消失。

因而就要考虑怎样使教师专业化的动力来自教师自身的内在需要,变成教师自觉行为,同时又能保证教师专业化目的的正当性、合理性。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发展的历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与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密不可分。

为此,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相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矛盾统一体,他们都生活在教育的“生命场”中,但由于科技文化的异化,教育异化为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学校变成现代化生产的“流水线”。

教育背离了“为了人”的初衷,“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心智和发展健全人格的教育反过来成为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

[1]教育就是解放,就是清除杂草、瓦砾以及那些企图消解生命活力的要素,让生命重新释放光和热。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人的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释放出来,但教师的生命价值往往被挤在学生的生命、国家的行政指令和教师职业角色的夹缝中,导致了教师生命意识的缺失和屏蔽。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命意识。

一、自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其中内因是主要的方面。

那么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是什么呢?那就是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生命成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作者:徐财科来源:《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年第03期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了一种共识,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教师专业化的动力,即怎样使专业化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当前的主要做法是通过一系列的外部措施,比如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提高教师经济待遇等,来推动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另外,我们注意到有些教师确立的专业化目标,是受到某种外部需要的推动的,如教师参与进修学习要考虑是否能够与职称晋升直接相关、是否能够得到学位等。

如果教师的专业化是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其动力是不会持久的,一旦教师达到了某种目的,要进一步改善自身素质的动力就会消失。

因而就要考虑怎样使教师专业化的动力来自教师自身的内在需要,变成教师自觉行为,同时又能保证教师专业化目的的正当性、合理性。

教育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发展的历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教育与人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历程密不可分。

为此,教育必须关注人的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的价值。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相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矛盾统一体,他们都生活在教育的“生命场”中,但由于科技文化的异化,教育异化为知识、技能的简单传递,学校变成现代化生产的“流水线”。

教育背离了“为了人”的初衷,“作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心智和发展健全人格的教育反过来成为对人性的压迫和摧残”。

[1]教育就是解放,就是清除杂草、瓦砾以及那些企图消解生命活力的要素,让生命重新释放光和热。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人的整个生命系统充满生机与活力,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主体意识逐渐释放出来,但教师的生命价值往往被挤在学生的生命、国家的行政指令和教师职业角色的夹缝中,导致了教师生命意识的缺失和屏蔽。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必须关注教师的生命意识。

一、自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源泉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其中内因是主要的方面。

那么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是什么呢?那就是教师的主体性,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心灵——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动力

心灵——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动力

心灵——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源动力作者:肖川赵颖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11年第07期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之际,在全球化与多元化浪潮的冲击下,整个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课程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教育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与变革。

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作为承载中国教育未来希望的主力军,也正面临着前所未见的矛盾与困惑:教师一方面肩负着应把诸如全球利益高于一切、国际理解、人类共同体、多元化相互依存等观念融入课堂的职责,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担因民族传统受到多元化的过度冲击而造成的心灵的无根无向,因交流的过度高速快捷而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日益疏离;教师一方面意识到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应顺应年轻一代多元、独特、丰富的成长需求,另一方面又受缚于传统的学术性学习要求;教师一方面对充溢着爱和关怀的教育氛围、民主的教育方式、互动与合作的教育过程充满憧憬,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接受应试教育、分数至上指挥棒的指挥;教师一方面只想心无旁骛地好好教书,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投身琐碎、机械、重复的日常学校事务……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再存在一种固有的、不变的模式供教师们去遵循。

面对着诸多的矛盾与困惑,教师必须去探索属于自己的教学道路。

在这个注定艰难的过程中,一些幸运而勤奋坚持的教师,在痛苦与挣扎中,丰富了教学经验,职业的胜任感和成就感不断增强,心灵与职业的契合度得以提升,从教师群体中脱颖而出,收获了专业成长和人生幸福。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

面对教育现实需要变革的现状,面对教育生活中的一个个困境、一次次挫败,很多教师沉溺于自身的无力感中,选择了麻木。

面对困境和矛盾,他们不再仰望、不再眺望,甚至不再失望、不再挣扎,而完全归咎于外部因素的不理想,进而完全寄希望于制度、体制的变革和外部环境的改观。

然而,变革是缓慢的、不尽如人意的。

在等待、失望和继续麻木中,很多人慢慢陷入了悲观和怀疑,对作为教师的内在价值和生命意义产生了迷惘,进而迷失了自我,产生了职业倦怠,这是多少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上的可悲写照啊!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师的人生幸福休戚相关,难道在这关乎教师自身成长和幸福的生命主题中,教师能做的只是等待外部体制的变革吗?除了等待,我们还有另外一种选择:唤醒心灵的力量。

提升教师教育能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

提升教师教育能力,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力

提升教师教育能⼒,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驱⼒新课程改⾰越来越强烈呼吁教师的专业成长。

因为有了教师的成长,才有学校的发展,也才能有学⽣的发展。

然⽽,⽬前,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着专业成长内驱⼒不⾜的现象,原因有很多,没有时间、没有精⼒、没有毅⼒等,其中有⼀个特别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个⼈能⼒不过硬。

教师个⼈能⼒参差不齐已成为困扰教育发展的难题。

那么,如何助⼒教师,充分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更好地帮助教师得到成长呢?近⼏年,我校以提⾼教师的能⼒为突破⼝,设法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制度约束,提供能⼒提升的动⼒ 为了丰富教师的⽂化底蕴,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要求教师⼈⼈练好三笔字,说好普通话,画好简笔画,并给教师发放练字的笔和纸,给⽼师发放练习普通话的书,督促教师认真练习,努⼒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引导教师上好教研课、先⾏课、朝阳杯竞赛课,每个学科每期都要求定期、定量完成教研课任务,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每位⽼师都要求实施先⾏课,50岁以下的教师每年都要参加“朝阳杯”教学竞赛,以此来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

激励教师读好教材教参、课程标准,每期期初学校为教师推荐教育理论书籍,期末分组交流分享。

学校还制订了课题研究管理办法,⿎励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要求每个学科的⽼师都申报⼩课题,努⼒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

⼀系列的制度就像⼀根⽆形的鞭⼦,为教师的能⼒提升提供了动⼒。

⼆、拜师培训,引领能⼒提升的⽅法 ⼀位特级教师曾说:“仅仅拥有知识的⼈看到⼀块⽯头就是⼀块⽯头,⽽拥有智慧的⼈却能在⼀块⽯头⾥看到风景,从⼀粒沙⼦⾥发现灵魂。

”知识只是奠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智慧却给教师带来灵⽓,⼀个有底⽓和灵⽓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如果缺乏专家、名师的引领,则很难提升其教育理念,难以做到“登东⼭⽽⼩鲁,登泰⼭⽽⼩天下”。

拜专家为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条捷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摘要】新课程的实施要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进行新的课程改革并实施新课程被给予了极大地关注,而新课程能否在真正的教育实践中得到有效实施、发挥其作用取决于教师。

而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把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

而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的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的。

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

教师发展与学校生活联系在一起,与身边教学和生动活泼的学生变化联系在一起,与教育实践密切联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手段,而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专业发展;实践;教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既包括在外界(如教师教育)推动下形成的发展,也包括因教师自身的努力而取得的进步。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也日益多元化:“教学反思者”、“教学研究者”、“课程开发者”等角色不断被提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主要靠教师教育培养的传统专业的发展模式已捉襟见肘了,于是,自主发展就成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新取向和重要路径。

从本质上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非常自我的、内在的,所有的外力作用都必须通过教师的内因才能产生作用。

因此,教师个体是否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能否做到主动追求专业发展,是实现专业发展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的是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的。

一方面,学校中实践性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实践性问题的解决则是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标志。

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是实践着的教师,教师首先关注的主题是自己置身于其中的教育情境的改善和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并以解决实践性问题为目的,“为了实践、关于实践、在实践中”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主线。

这里我就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学实践谈谈我的认识。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教师是一个观察者、思考者,更要成为思想家。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对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更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成人教育CHINA ADULT EDUCATION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人本主义思潮以及人类潜能开发思想的影响下,研究者开始研究快乐、幸福、满意、士气等积极的心理课题。

Seligman等于2000年正式提出“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指明积极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学生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

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我们不能不注意一种现象: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缺乏内在动力。

我们许多教师有责任心,但他们习惯于完成常规性工作;他们也参与教育研究和教学改革,但没有深入研究的激情,更多地是模仿着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避免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过于“落伍”。

为什么有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缺乏内在动力呢?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教师没能形成自己坚定的积极教育心理。

积极心理是一个人生活态度的反映,是渗透在一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性格特征。

积极教育心理是教师基于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的理解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和教师职业的理念,体现着教师的生存和思维状态。

教师的教育认识、观念一旦上升到积极教育心理就会成为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教师在教育中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对教育事业具有坚定的心理理念。

作为一种内在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积极教育心理无论对于教育工作、学生发展还是教师自身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具体而言,积极教育心理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积极教育心理是教师增强专业承诺的重要内驱力职业承诺指的是一个人与其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的一种心理联系(纽带),即一个人对他所选择的职业或工作价值的信念和接受程度,以及保持成为某一职业成员的意愿。

一个具有强烈的职业承诺感的人,比一个缺乏职业承诺感的人,更容易认同他所从事的职业,也更容易体验到对职业的积极情感。

这种人与职业之间在情感上的联系,对人的各种工作行为,特别是对其留业意愿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上述观点应用到教师职业领域中,教师职业承诺即是指教师对其所从事的职业的态度或认同。

教师职业承诺亦叫教师的专业承诺,是指教师自身由于对所从事专业的自觉认同和情感依赖、对专业的投入和对社会规范的内化而产生的不愿变更专业的程度,是教师献身教育专业的意愿及对教育专业的认同感,而教师的专业承诺包含了教师对教育专业的正向评价,为教育专业努力、奉献的意愿,以及留业倾向。

教师的专业承诺作为一种持久的、稳定的职业态度,是教师建立积极的生涯发展阶段和专业发展的重要的内在信念系统和前提条件。

它反映了教师对自身所从事专业的承诺或离职的心态,体现了教师是否愿意从事专业的态度及其程度。

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承诺与离职意向、跳槽意向呈显著的负相关。

教师专业承诺较高,其离职意向和调离意向就低;教师离职和调离意向较高,那么他的专业承诺也一定比较低。

只有当教师对所从事的专业有一定的认同与信念,并且愿意继续从事这一专业时,教师才会自觉地对这一专业产生内在的信念与承诺,并成为专业发展的动力。

而积极教育心理正是教师产生并提升专业承诺,进而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在依据与动力。

教师具有积极教育心理,即教师对教育与教师职业的信念具有积极的倾向,就会产生较高的专业承诺,喜欢从事教师这一专业,并投入热情和精力于教育事业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对学生发展也会负起较高的承诺。

如:对学生发展抱有较高的期望和责任感,对学生积极教育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李建新[摘要]积极教育心理是教师基于对教育活动和教师职业的理解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和教师职业的理念,它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积极教育心理影响着教师专业承诺、工作动机、教育行为和身心健康等多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积极教育心理;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作者简介]李建新(1965-),女,曲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

(云南曲靖655011)[课题来源]曲靖师范学院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理论纵横LILUNZONGHENG64中国成人教育CHINA ADULT EDUCATION的问题感兴趣并主动地加以引导、帮助,愿意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组织和指导学生的活动。

较高的承诺往往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工作成绩。

而教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取得的良好工作效果和满意的工作成绩,又会强化教师的工作满意感和教育成功感,进而强化教师对教育与教师职业的积极信念。

这种良性循环导致教师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承诺。

如果缺乏积极教育心理,缺乏对教育的自我信念和自我期望,常常会导致对工作的满意度较低,也更容易降低对自己的专业承诺,表现出经常旷职,成为个人或组织进步的阻力来源。

此外,研究表明,积极教育心理与教师对专业的革新态度密切相关。

教师对专业的革新态度是教师专业承诺的重要表现之一。

具有积极教育心理的教师表现出更积极的教育改革意愿,致力于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而没有积极教育心理的教师,教育革新的意愿消极,游离在自己专业发展的边缘,缺乏进取、改革的热情与投入。

可见,积极教育心理是激励教师从事和热情投入教师专业的主观因素,是教师产生和提升专业承诺重要的内在依据与动力。

二、积极教育心理是教师产生专业工作动机的原动力“动机是行动的内部动力,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待事业的态度和热忱。

对于教师来说,首先要有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教育动机,并能保持强烈而持久的状态。

因为教师专业化成长固然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持,但说到底是教师主动进取、不断提高、完善自我的过程。

没有积极向上的专业动机,这个完善自我的过程是很难实现的”。

动机是激发并维持教师专业行为的发动性因素。

教师的工作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对激活和强化教师的专业行为、保证教师教育行为和活动的有效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动机的激活、维持与强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积极教育心理。

积极教育心理是教师对教育与教师职业的一种内在自我信念,是教师激发和调动自身工作潜能的最有影响力的主导,对教师工作动机的产生及其强度发挥着核心的决定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不同教师由于积极教育心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工作动机,并由此产生不同的工作需要和工作期望,工作的积极性、投入与努力程度也随之各异,同时伴之以不同的工作情绪和情感体验。

教师工作动机的这种个别差异,通常指动机倾向性的差异。

例如在判断专业目标的价值、投入与努力的程度、专业期望的形成与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方式与策略的选择等方面,均会由于不同的积极教育心理和具体教育教学情境而有所不同。

具有坚定积极教育心理的教师对教育工作通常抱有积极的看法,同时也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教育能力和教育影响力,因而他们往往具有较强的自我胜任感,并认为自身的教育能力在教育工作中可以得到不断的发展。

由此往往产生的是促进性的、适应性的工作动机。

他们倾向于为自己设定和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与目标,并积极努力地使自己的行为和活动朝向这些目标,在面对困难时也往往更能主动积极地想办法克服并更努力地坚持下去。

这种良好的、适当的动机最终也将促进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善,并不断促进其教育能力与教育有效性的提高。

而缺乏积极教育心理的教师则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教育能力和影响力缺乏自信,同时不相信这种能力是经过努力可以改变和提高的,因而往往更容易产生阻碍性的工作动机,不大愿意选择进取性的目标,缺乏专业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困难面前信心不足、无能为力,甚至往往夸大困难、回避困难,并容易产生恶性循环。

因此,可以说,教师的工作动机很大程度上受其积极教育心理的影响。

积极教育心理作为一种内在的自我信念,是教师专业行为和从事教育工作的深层的内在动机,也是教师产生并增强工作动机的基础与原动力,其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自我期望与行为。

三、积极教育心理是影响教师行为和教育有效性的重要中介增进教育的有效性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而教育有效性与教师教育行为的有效性有着直接的联系。

积极教育心理会相当大程度地影响教师的具体行为系统,如对教育目标、任务情境和自身教育行为的选择与反应,同时也会影响教师工作的开展与面对问题的坚持性,更会影响教师对他人及情境的思考与情绪的反应。

因此,积极教育心理不仅是教师教育行为产生的基础和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而且也是导引教师知觉与理解其自身外在行为的重要中介变量,并由此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教育的有效性。

教师的积极教育心理不仅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行为,而且导引着教师知觉到自身的教育行为与结果。

这种导引主要是通过影响其目标设定、专业动机、努力程度、工作情绪等中介因素来实现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目标的设定规定了个体行为的方向。

积极教育心理直接影响教师对工作目标的积极教育心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选择与设定,进而影响教师的工作动机、努力程度与情绪,从而作用于其教育行为。

有坚定积极教育心理的教师,对自身的教育能力与影响力具有积极的自我信念,对设定的行为目标与要求也较高,并产生较强的专业动机,投入较多的精力努力做好各理论纵横LILUNZONGHENG65中国成人教育CHINA ADULT EDUCATION项工作,在工作中信心十足、精神饱满、心情愉快,对教育工作和学生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坚持不懈地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以实现目标。

同时,在教育过程中,他们往往会自觉地调控自身的教育行为,敏感地觉察和判断哪些教育行为是积极适宜的,哪些行为是需要及时调节矫正的,哪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达成有效的教育效果,哪种方法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教育的效果,并不断地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对行为与目标之间的比较等信息做出适当的控制、调节或矫正,调整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与策略,强化自己做出更多的积极行为,避免消极行为,从而使教育活动和行为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与需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取得满意的教育效果。

如果教师缺乏积极教育心理,则往往由于对自身教育能力与影响力信心不足,倾向于选择简单容易的任务,对自己提出的目标和要求也较低,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容易焦虑和烦恼,对学生的期望、反馈与评价表现出较多的消极态度与行为,也不利于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四、积极教育心理是教师身心健康的重要影响源教师的积极教育心理具有重要的健康功能,尤其是对人应付压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压力是由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控制能力来调节的。

如果个体不能控制面临的压力,那么就会影响个体神经生理系统的功能,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失调、免疫功能降低等。

在面临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压力、困境等情境条件时,积极教育心理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身体健康。

研究表明,积极教育心理作为心理意义上的一种主观感受,是通过影响体内生化过程而介入到应激源(教师的应激源很多,诸多心理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工作情景中的许多因素与应激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