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论

合集下载

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概念

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概念

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概念人性论是一门关于人类本质、人的本质属性以及人类行为意义的学说。

提出人性论的概念主要是为了深入探讨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的根源,以及了解人类行为的规律和特点。

在回答为什么提出人性论的问题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答。

首先,人性论被提出是为了对人的行为和意志进行解释和理解。

人性论借助对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的研究,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类行为不仅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也受到内在因素的驱动。

通过了解人的本性属性,可以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逻辑和动机,同时也能够为人的行为提供科学的解释。

人性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类会有各种不同的行为表现,从而使社会科学能够更好地预测和指导人的行为。

其次,人性论的提出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人类的共同属性和特征。

人性论的研究指出人类在本质上有许多共同的属性和特征,例如自我保护的本能、追求幸福的愿望、社交需求等。

这些共同的属性和特征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彼此,从而促进人类的团结和合作。

通过对人的共同本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人类之间的联结点和共同利益,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和共识,为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人性论的提出有助于人的自我认知和成长。

人性论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自己的本性和行为动机,从而有助于人的自我认知和规划自己的成长路径。

通过对人的本性属性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在个人发展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弥补自己的不足。

同时,人性论的研究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他人的本性和行为动机,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和与他人相处。

最后,人性论的提出也有助于促进人的自由和幸福。

通过对人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的自由选择和创造力的重要性,从而使人们更加重视和珍惜自己的自由和创造力。

同时,人性论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来自于追求内在价值和意义,而非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功利目标。

通过对人性的理解,可以促进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内在需求和追求的真正目标,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幸福和满足。

人性论

人性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

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无善恶论等学说。

我国最先主张“性善论”的是孟子,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和发展人,是他创造了儒家哲学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

他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具有一种先验的道德观念的萌芽,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

所以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孟子的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以至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

”国外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和法国哲学家卢梭。

古希腊斯多葛学派认为人虽然有自利要求,但人具有理性,能把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按照理性的原则进行协调,从而取得和谐。

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则认为人性原来都是善的,原始社会的人都是生活在自由平等之中,快乐、天真而自由,只是由于历史发展与社会制度等原因才变恶。

我国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荀子(荀况),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

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

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

”荀子的两个著名的门徒李斯、韩非子等,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

人性论 哲学理论

人性论 哲学理论

人性论哲学理论
《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创作的哲学著作,以三卷本出版,前两卷(《论知性》与《论情感》)于1739年出版,第三卷(《论道德》)于1740年出版。

《人性论》从社会角度而非自然科学角度探讨了基于公共意见与信念而形成的人的社会本性。

全书分三卷,分别为“论知性”、“论情感”、“论道德”。

第一卷阐述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内容。

第二卷以感觉性观点说明伦理学和美学问题,认为快乐的感觉是善和美的共同基础。

第三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

《人性论》中休谟对人性的分析开启了西方道德哲学中的情感主义。

他认为对于人性的分析不能从理性的抽象原则出发,而应着眼于符合心理法则、表现出价值倾向的现实的个人。

他对人性透彻的分析以及对道德善恶标准的界定,为当代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提供了论说的话题。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引言概述:《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探讨了人类的本性和社会起源等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人性论》进行分析和阐述,包括人类的本性、社会契约、教育的重要性、政治权力和自由意志。

一、人类的本性1.1 人类的天生平等:洛克认为,人类在天生上是平等的,没有人天生就具有优越的地位,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权利和尊严。

1.2 人类的理性:洛克认为,人类天生具备理性,能够通过思考和推理来认识世界,并且具备自由意志。

1.3 人类的自然权利:洛克认为,人类天生具有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不可侵犯的。

二、社会契约2.1 社会契约的形成:洛克认为,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达成的一种共识,通过社会契约,人们同意放弃一部分自由,以换取社会的秩序和安全。

2.2 政府的合法性: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限制,只有在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的前提下才能行使。

2.3 社会契约的限制:洛克认为,社会契约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放弃了自由,而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权利而约束政府的权力。

三、教育的重要性3.1 教育对于塑造人性的作用:洛克认为,教育对于培养人的品德和智力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教育,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从而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3.2 教育的目的: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有责任感和自律性的人。

3.3 教育的普及:洛克主张普及教育,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无论贫富和社会地位。

四、政治权力4.1 政治权力的来源:洛克认为,政治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政府的权力应该受到人民的监督和制约。

4.2 政治权力的目的:洛克认为,政治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政府应该为人民谋福利,而不是滥用权力。

4.3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同意,只有在人民的授权下才能行使政治权力。

鲁迅人性论名词解释

鲁迅人性论名词解释

鲁迅人性论名词解释人性论是地主资产阶级毒害劳动群众的精神鸦片,是修正主义者向无产阶级进攻的惯用破烂武器。

人性论的特点是根本否认人的阶级性,主张人与人之间有什么“普遍的共同本性”。

列宁指出:历史上的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反动统治,经常使用两种手段,“都需要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

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就是他们常用的欺骗和毒害群众的手段。

它用抽象的概念,骗人的美丽词句和装腔作势的理论,来否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铁的事实,把剥削阶级的狭隘利益说成是“全民的”、“全人类的”利益,把剥削阶级的本性说成是唯一的“人性”,以此欺骗和麻痹劳动人民,压制人民的觉悟和反抗。

这种理论从西方奴隶主阶级的理论家柏拉图到中国的反动奴隶制维护者孔丘、孟轲之流,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中国的刘少奇、林彪之流,都狂热地鼓吹过。

现代修正主义者,以修正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以“人性论”来反对阶级论;以“人道主义”来代替共产主义;以和平主义来反对革命战争。

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时代,这种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更加显出它的反动性。

它宣扬阶级调和、和平过渡,“化干戈为玉帛”,妄图取消无产阶级革命;它宣扬阶级斗争熄灭论,鼓吹“不记仇”,“用人性感化”,“两斗皆仇,两和皆友”等等,疯狂破坏无产阶级专政。

从人性论出发,可以直接引出“左”右倾机会主义的、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可以直接引出为地、富、反、坏、右服务的理论。

所以,批判修正主义必须彻底批判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

在文艺上,资产阶级、修正主义一贯鼓吹“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疯狂反对马列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

三十年代的反动文人梁实秋就是突出的代表。

他否认人的阶级性,胡说什么“文学的国土是最广泛的,在根本上和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界限。

一个资本家和一个劳动者,……他们的人性并没有两样,他们都感到生老病死的无常,他们都有爱的要求,他们都有怜悯的情绪,他们都有伦常的观念,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

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

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

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老子伦理学的人性论(人心论)述说人自身的本性和善行为是《道德经》的主要内容,但用“人性论”去解说这些内容是不大准确的。

《道德经》里通篇没有“性”字,只有心、命、善、德、朴等字。

如果用“人心论”去解老是可以的,但“心学”被儒生陆九渊和王阳明窃去了,用儒家“心学”去解老则适得其反。

如果用“命论”去解老也可以,但“命论”容易与方术的“算命学”相混淆,老子是破除方术、巫术的。

关于“性”字,《中庸》说:“命者,性之谓也”。

儒家的“命”是“天命”、“人命”、“性命”、“命运”的混合物,具有人的意志情感,不是老子的“命”。

汉儒说“性三品”(《春秋繁露》)。

唐儒李翔写了《复性论》。

自从朱洪武实践“独尊儒术”后,儒家的术语就成了中国学界的习惯语,“性”字也是习惯语了。

五四时期,有人用“人性论”去翻译休谟的一本书名,叫《人性论》。

其实休谟的《人性论》根本不是谈“人性”。

中国学界却崇拜起休谟来,“人性论”成了中国哲学界的一个著名的哲学概念,到处乱用。

《现代汉语词典》因此来解释“人性”和“人性论”:“人性:①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

②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

“人性论:一种主张人具有天生的固定不变的共同本性的观点”。

显然这种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

一、界定老子的人性论人性论的核心理论仍然是“我是谁”,主要内容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一)关于“我是谁”的几种著名的典型观点1.社会关系的我。

1)亚里斯多德与孔子的观点对比。

持这种观点的,在西方最早的是亚里斯多德。

他有一句被后人经常引用的名言:“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政治社会里的动物”,“城邦共同体的一分子,又是理性动物”。

在中国,最早的是孔子,他也有几句被后来儒生经常引用的经典话:“仁者,人也。

”“仁者,爱人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两人共同的观点是:把人性定位在政治社会里。

所不同的是,亚里斯多德所定位的社会是古希腊雅典城邦民主制,孔子所定位的社会是古中国的帝王专制。

心理学中人性论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中人性论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中人性论的名词解释引言:在心理学领域中,关于人性的论述一直是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

人性论旨在探寻人类的本质、行为动机和心理特征。

本文将对心理学中人性论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机制。

一、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性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自于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们有一种内在的动机,渴望实现自己的潜力并追求个人成长。

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在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之后,追求自身潜能的一种状态。

它涉及到个体的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以及对于自我成长的追求。

自我实现不仅是一个人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来源。

二、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属于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框架中的概念。

荣格认为,人的思维和行为不仅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还受到集体无意识的塑造。

集体无意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备的,源自于共享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无意识的层面。

它包括了共同的原型、符号和意象,可以解释为为什么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某些方面有相似的潜意识和行为特征。

通过了解集体无意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

三、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是由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尔提出的,它探讨了人们面对信息和信念不一致时产生的心理不适感。

认知失调指的是个体在思想、信念或态度上出现矛盾,这种矛盾会引起内心的紧张和焦虑。

个体倾向于通过调整和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或行为来减轻这种认知不一致引起的不适感。

认知失调理论提供了理解人们为什么会体验到情绪和行为上的不一致,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内部认知来恢复心理平衡的重要线索。

四、自概念:自概念是指个体对于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它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包括了个体对自我个体特征、身份、角色、目标和价值观的看法。

自概念可以由个体的个人经验、他人反馈以及社会比较等因素塑造。

一个健康的自概念有助于个体的内在稳定感、自尊心和幸福感的培养,同时也会对个体的行为和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名词解释人性论

名词解释人性论

名词解释人性论人性论是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中,研究人类行为正当性、责任、伦理等问题的一门学说。

它以不同的视角来解释人类身上具有的性状,并建立起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性观点。

在传统的人性论中,通常认为人性是感性的流动性,以“欲望”为中心,以自我中心主义为理念,具有爱、恐惧、羞耻的情感表征,也有理性的局限,甚至存在“正义”的情感状态。

主张把“欲望”作为决定人类行为的原则,即“情欲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追求。

唯物主义人性论则认为,“欲望”是在物质基础上产生的,人的行为是由物质条件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的“欲望”决定的,所以它可以说是一种“外在决定主义”。

在今天,人性论混合了这两种理论,认为个体的欲望成就是基于社会环境的背景的,在社会的认同和原则的规范下,人的行为模式是逐渐形成的。

一般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自然的人性,它就象一个蒙上“灰尘”的宝石,需要摒弃外界诸多束缚,才能展示真实的美丽。

这种观点被称为“天性论”,它认为人性是不可抹杀的,具有一定的潜力和上帝的意志,只要摆脱各种外部条件的干扰,就能发掘出内在的美与灵性。

此外,人性论也涉及到文化角度,认为“人性”是形成文明的基础,是人类的普遍特质,而文化则反映了人性的发展,它是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可以促进人类的文明发展。

例如,文化宗教是形成文明的必要因素,它可以帮助人们识别自身的人性,促进人们尊崇正义,反对恶习,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公平。

总之,人性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话题,它探讨了人类内在的本质以及行为、道德、文化等各方面的问题。

它不仅为我们理解人性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也为人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是研究人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和思想基础。

第一章人性论

第一章人性论

第一章人性论本章主要阐述中国和西方人性论的历史演变。

主要教学要点:1、理解中国人性论理论演变的历史过程;2、理解西方人性论理论演变的历史过程;3、重点掌握马克思人性论的理论体系;4、人性与道德的关系。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思想史上人性理论的脉络古今中外思想史上对这些问题的典型观点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性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形成的;人性在所有的人那里都一致,还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性;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还是永恒不变的;人性是“善”是“恶”,是“不善不恶”,是“有善有恶”,还是“超善恶”,等等。

一、中国思想史的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时就已经明确地开始探讨人性问题。

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的界定并不一致,有些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1,最先提出“性”的定义的是告子。

告子说:“生之谓性”,即人生而具有的东西就是性;告子进一步把性的内容规定为食、色两种:“食色性也。

”2,孔子在人性论问题上只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并没有进行专门系统的论述。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他对人性充满乐观自信,对人的期望和要求都是很高的,把人的私利与公利对立起来,对人追求私利物欲,持贬抑或轻视态度。

孔子认为人性并非纯善纯美,也并非生而圣人君子,他认为人须经过自觉学习礼,加强自我修养才能成就人性之善。

孔子还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君子,而是只有少数人才有可能成为圣人君子。

由此他把人分为两极:圣人——凡人、君子——小人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定下了一个基调。

3,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性善论。

孟子认为告子的看法会混淆人、犬、牛等各种动物的区别,他从人与动物区别的角度来论述性。

孟子同样不同意告子把食色等感官满足作为性的内容,认为构成性的是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

4,荀子认为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尺度在于是否有“礼”,“礼”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者。

”荀子认为人性是“所生而有”、“无待而然”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生存本能。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人性论》是一部由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所著的重要哲学著作。

在这本书中,霍布斯论述了人性的本质、人类社会的组织和政治权力的来源。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是自私的、贪婪的,而政治权力的存在是为了约束人的自私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霍布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政治权力的独特理解。

首先,霍布斯对人性的描述让我对人类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他认为人性的本质是自私的、贪婪的,人们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往往会忽视他人的利益,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对人性的描述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的自私和贪婪是多么普遍和根深蒂固,而这也正是社会中许多问题的根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霍布斯的《人性论》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规律。

其次,霍布斯对政治权力的理解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政治权力的存在是为了约束人的自私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在他看来,人类社会的组织和政治权力的形成是为了解决人类自私和贪婪的问题,使得社会能够有序地运行。

这种对政治权力的理解让我意识到政治权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政治权力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在当今社会,政治权力的作用和影响一直备受争议,而霍布斯的《人性论》给了我一种新的思考方式,让我更加客观地看待政治权力的本质和作用。

总的来说,霍布斯的《人性论》是一部充满洞察和思辨的重要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性和政治权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和政治权力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种对人性和政治权力的深刻理解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思想的营养,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见识。

《人性论》精华笔记

《人性论》精华笔记
案例:第一万零一只天鹅、农夫的鸡。
四、在休谟看来,什么是自我?
休谟对自我的反思,源于对宗教的厌恶,休谟认为,不存在所谓的自我,我们无法证明பைடு நூலகம்己 的身体和心灵的存在,从情感上讲,只不过是由许多不同的感觉累积而成的一个集合,或者 说是一个包裹,我们只能感受到知觉,心灵也只是一种知觉集合体。
休谟所处的18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刚刚成为统治阶级,这一阶段,资产阶级思想的代表 人物就是休谟。休谟认为,类似正义、善良等道德,也无法被理性证明压根也不存在,有的 只有资源被如何分配。支撑生活的是意志、情感而非理性,支撑道德和政治的基础是“自 利”。
在《人性论》中,休谟否定了一切对于人性的传统解释,基于观察和实验,开创了一个崭新 的人性科学。
在哲学史上,休谟是位承前启后的大师。没有休谟,就没有康德,也就没有德国古典哲学, 没有德国古典哲学,便没有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
二、知识的来源是什么,究竟什么是知识?
休谟如何看待「知识」?
休谟对知识所提出的论述,犹如打开了一个潘多拉之盒,它引出了后续哲学的一系列问题, 有着深刻而广泛的意义。
以休谟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与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始终是平分秋色,各领风骚。德国 古典哲学的祖师爷,康德老先生,也认为休谟的著作为天作,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是休 谟让我从哲学的迷梦中惊醒”。
休谟的怀疑论
理性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归纳法,通过收集数据、积累观察现象之后,从片段式的信息内总结 出概括性的道理,就是归纳法。休谟认为,理性主义的基本归纳未必正确,理性是手段,激 情才是本质。
在休谟看来知识起源于「印象」和「观念」。
印象是外界的事物刺激到我们的感官时,所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感觉。比如视觉、嗅觉、听 觉,还包括一些很直接的心理感觉,比如愤怒、喜悦等等。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的哲学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我对书中对人性概念的阐述印象深刻。

休谟认为人性包括理智和情感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人性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地用理性或感性来概括。

同时,书中对理智和情感的区分也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两者的特点和作用。

其次,我对书中对情感在人性中的重要性的强调产生了共鸣。

休谟认为情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还决定我们的行动方向。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情感在人性中的重要作用,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体验。

此外,我也对书中对道德和伦理学的探讨产生了兴趣。

休谟认为道德和伦理学是基于情感而非理性的判断,它们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础。

这种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道德和伦理学的本质和来源,也让我更加关注社会中道德和伦理问题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人性论》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人性的概念、情感和道德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思考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性学问。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中西方人性论_教育实践

中西方人性论_教育实践

摘要:人性论是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基础,中西方在人性论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实践。

本文从中西方人性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旨在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引言人性论是探讨人的本质、本性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

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实践,在人性论方面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实践。

本文将从中西方人性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分析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中西方人性论的基本观点1. 中国人性论(1)儒家人性论: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强调道德教化和仁爱精神。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通过教育可以发扬光大。

荀子则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礼乐教化来约束和改造。

(2)道家人性论:道家认为人性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提出“真人”概念,认为人应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2. 西方人性论(1)古希腊人性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具有理性,通过教育可以使人追求真理。

柏拉图提出“理念论”,认为人的灵魂永恒,通过教育可以使人回归理念世界。

(2)文艺复兴时期人性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认为人具有自由意志和创造力。

卢梭提出“自然教育”理论,主张尊重儿童的天性,通过自然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中西方人性论教育实践1. 中国人性论教育实践(1)儒家教育实践:儒家教育注重道德教化和仁爱精神,强调孝道、礼仪、诚信等道德规范。

在古代,学校教育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学内容,如《四书》、《五经》等。

(2)道家教育实践:道家教育主张顺应自然,强调身心和谐。

在古代,道家教育主要体现在养生、修炼等方面,如太极拳、气功等。

2. 西方人性论教育实践(1)古希腊教育实践:古希腊教育注重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道德品质。

学校教育以培养公民为目标,如柏拉图的学院、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等。

(2)文艺复兴时期教育实践: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创造力。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

孟子“人性论”及当代德育启示1. 引言1.1 孟子人性论的背景孟子人性论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争频繁,社会秩序混乱。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的学生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理论,试图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来改变人们的行为,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孟子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性之善是与生俱来的。

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慈爱、羞恶、恭敬、礼让等品德,是因为人之天生就有道德感和善良的本性。

孟子相信,只要发掘和培养人们内在的善良本性,就能够实现社会和谐与进步。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善并不是说人们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好事,而是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引导和培养。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懂得仁义道德,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建立起相互尊重、互相帮助的社会秩序。

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对人性的认知,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观点,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修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这一观点对当代德育启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1.2 孟子人性论的主要观点孟子人性论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人性本善。

孟子认为人性有善良的内在本性,即“性善”。

他认为人不是由天生就是恶劣的,而是在日常的言行中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品性。

孟子认为,只要人们能够遵循天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可以达到人性的充分发挥,实现最高的善良状态。

孟子强调通过教育和修养可以培养人们的善良本性,使他们能够做到真正的为人处世。

孟子的人性本善的观点对当代德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面对各种道德问题和挑战,孟子的人性本善的理念提醒我们不要轻易否定人性的善良基础。

德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内在的善良,从而更好地面对社会的挑战和考验。

通过注重德育教育,可以有效弘扬社会正能量,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性的充分发展与追求。

孟子人性论的主要观点对于当代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价值。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引言概述:《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于17世纪末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探讨了人类的本性、社会契约和政治权力等问题。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我对《人性论》的读后感。

一、人性的本质1.1 人性的普遍性:洛克认为,人性的本质是普遍的,不受种族、国籍或者文化的限制。

无论人类身处何种环境,其本性都具有普适性。

1.2 人性的善良:洛克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人们天生具有同情心和合作意识。

这种善良的本性为人类社会的和谐与进步提供了基础。

1.3 人性的可塑性:洛克认为,人性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这种可塑性使得人类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

二、社会契约论2.1 自然权利:洛克认为,人们在自然状态下享有一些基本的自然权利,如生命、自由和财产权。

这些权利是人类天赋的,不可侵犯的。

2.2 社会契约: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形成政府,并将一部份权力委托给政府,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2.3 政府的合法性: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授权,政府的权威和合法性应该建立在人民的意愿和利益之上。

三、政治权力与限制3.1 政治权力的目的:洛克认为,政治权力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保护人民的自然权利。

政府的权力应该是有限的,不能滥用。

3.2 权力分立:为了避免权力滥用,洛克主张将政府的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个部门,并相互制约,形成权力的平衡。

3.3 人民的反抗权:当政府滥用权力或者违背人民意愿时,人民有权利进行反抗和推翻政府,以恢复合法权力和保护自己的自然权利。

四、教育的重要性4.1 教育与人性:洛克认为,教育对于培养人性的善良和塑造人的品格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培养道德观念、批评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4.2 教育与社会进步:洛克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惟独通过教育,人们才干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4.3 教育的普及:洛克主张普及教育,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以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公正。

人性论导读

人性论导读

第克的定义为:“Whatsoever the Mind perceives in itself, or is the immediate object of Perception, Thought or Understanding”(Essay II, viii. 8).] 1.b)我们的经验(experience)完全由知觉组 成。知觉是我们意识的内容。所有知觉或者是 印象或者是观念。 1.c)印象和观点的区别:force,liveliness,or vivacity.
休谟《人性论》导读
基本内容
观念论(第一章):人类认知的资源。 因果关系和概然推断(第三章):获得 经验知识的方式 外在世界和自我信念(第四章):休谟 式的怀疑主义下的认知活动。
引论
1,当前哲学和科学的各种体系大都缺乏坚实 的基础。 2,基础的虚弱引起许多争论得不到真正的解 决。争论的结果依赖于诡辩性的修辞手段。 3,对于深奥的形而上学产生厌恶是可以理解 的。但获得真理需要付出精力。 4,哲学研究最终要回到人性。彻底了解人性 对科学和自然宗教的发展帮助巨大。 5,逻辑学、道德学、批评学和政治学与人性 联系更紧密。
5,第一原则的证明:印象和观念之间存在着 因果关系。 5.a) 第一个证明是:简单印象和简单观念之间 存在着恒常的结合,而且印象优先于观念,所 以是前者是后者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5.b)第二个证明是:印象的官能出现障碍而无 法产生印象是,同样无法产生观念。这个证明 使用了实验方法。
6,一个矛盾的现象 这种例子极为特殊和稀少吗?我们可以在从圆 弧和近似直线的椭圆弧度中缺少某一特定弧度 的印象,但仍然有能力通过想像产生该弧度的 观念。我们可以没有尝过某一种甜度的酒,但 通过想像产生该甜度的观念。也就是说,休谟 的例子不是单独的例子。但问题是这些例子是 否能够推翻经验原则。在休谟后面运用经验原 则论证各种问题的时候,这里提到的例子从来 没有影响过他的论证。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浅论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哲学思想【摘要】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对人性论展开了独特的探讨。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倡导“性善论”,主张坚持仁爱之道来修身养性。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性恶论”,强调外在环境和教育对人性的塑造作用。

两者在人性论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但也有共同点,都强调了人性的重要性和可塑性。

通过比较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对于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最终,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的争论中,孟子和荀子的不同立场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对于理解人性和人类行为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孟子、荀子、人性论、哲学思想、比较、共同点、差异、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孟子与荀子被称为“性理学”代表人物。

他们对人性的看法有着独特的见解,分别形成了不同的人性论哲学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性内在的良善本性,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致力于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

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人性的根本是自私贪婪的,需通过教育和礼仪来约束和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秩序与稳定。

两位思想家的人性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也有着一些共同点,这表现在对人性的认识和对社会治理的理想上。

本文将从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出发,比较两位思想家在人性观念上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探讨他们的观点如何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分析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当代人们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正文2.1 孟子的人性论孟子的人性论主要包括天性善、性无善无恶、性本善等核心概念。

他认为人的天性本善,人天生具有善良、仁爱的本性,只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才会表现出恶的一面。

孟子强调了人心本善的观念,认为只要环境得以改善,人就能展现出自己真正的善良本性。

他提倡通过修身养性、尊重义理来发扬人的善良本性,以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人性论的名词解释

人性论的名词解释

人性论的名词解释人性论指的是对人类本质和心理特征的研究和探讨。

它是对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基本原因和动机进行分析和解释的学科。

人性论可以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旨在揭示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以及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人性论一直是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对人类的本性和行为进行思考和分析。

这个问题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都有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在古代,人性论主要围绕着人的善恶性质展开。

例如,柏拉图认为人性中存在着善的本性,而恶是由于无知所引起的。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人性有倾向于追求最高理想的趋势。

而在基督教文化中,人性则被看作是有罪的,需要通过信仰和教化来拯救。

这些不同的观点反映了人们对于人性的理解和解释。

在现代学术研究中,人性论被赋予了更为深入和复杂的内涵。

心理学家从认知、情感和动机等不同层面探讨人的本性与行为。

他们指出,人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对行为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学家则将人性论与社会环境和文化联系起来,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社会化过程的产物。

他们研究的焦点是人在社会中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哲学家则探讨人性与自由意志的关系,探究人的行为是否受到自由意志的约束。

他们关注道德和伦理问题,试图解答人为什么会表现出善或恶的行为。

人性论的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有着重要意义,也对实际问题和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比如,在教育领域中,人性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者了解人的天性和心理特点,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在社会工作领域,人性论的研究可以引导社会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社会中的个体。

在管理和领导方面,人性论的研究可以帮助领导者更好地理解员工的动机和行为,有效地管理团队。

然而,人性论的研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争议。

首先,人性本身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概念,难以准确定义。

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性的理解和解释也存在差异。

其次,人性论的研究过程中难以排除研究者的主观偏见。

研究者的个人观点和价值观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

《人性论》读后感引言概述:《人性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于17世纪末著作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对于人类的本性和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人性论》进行阐述,分别是人的本性、社会契约、政治权力、教育和道德观念。

一、人的本性1.1 人的本性是自由和平等的。

洛克认为,人在自然状态下具有自由和平等的本性。

每一个人都有天赋的自由权利,不受他人的支配和压迫。

1.2 人的本性是理性的。

洛克认为人天生具有理性,能够通过思量和推理来认识事物,从而追求真理和幸福。

1.3 人的本性是有限的。

洛克认为人的知识和能力是有限的,人们需要依靠社会和他人的匡助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愿望。

二、社会契约2.1 社会契约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达成的协议。

洛克认为人们为了摆脱自然状态下的不安全和不稳定,通过社会契约来建立社会秩序和政府权力。

2.2 社会契约的基础是人们的共识和合意。

洛克认为社会契约是基于人们的共允许愿和合意,而非强制性的。

每一个人都有权利选择是否参预社会契约。

2.3 社会契约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权利和利益。

洛克认为政府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而非压迫和剥削人民。

三、政治权力3.1 政治权力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授予政府的。

洛克认为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授权,政府应该为人民谋求最大的利益。

3.2 政治权力应受到限制和监督。

洛克主张政府的权力应受到法律和制度的限制,以防止滥用权力和侵犯人民的权益。

3.3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支持。

洛克认为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支持和认可,如果政府再也不为人民谋求利益,人民有权利推翻政府。

四、教育4.1 教育对于培养良好公民是至关重要的。

洛克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培养良好的公民品质。

4.2 教育应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洛克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4.3 教育应该普及并为所有人提供平等的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续上)一点分析
1、对自己的评价多是褒义词,反映出人们对这 些美德的认同,反映了人性向善的一面。 ——人们喜欢受到肯定、赞扬,不愿受到否 定、贬低。 2、对别人的评价多是贬义词,反映了人性中以 自我为中心,抬高自己、贬低他人的倾向。 ——不要说自己有多好,别人一般不会相信; 不要说自己有多坏,别人一般会相信的!
这次讲什么?
一些有趣的对联
1、此木成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2、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3、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更妙
有思想的对联
1、逢得意则趾高气扬,谓之水上浮萍 遇失意即垂头丧气,谓之风中落叶(清,卢存心)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明,解缙) 3、人品之不高,总为一利字看不破 学业之不进,总为一懒字丢不开(清,王永彬) 4、同是肚皮,饱者不知饥者苦 一般面目,得时休笑失时人 (清,朱彝尊)
文字功底
花 归 赏 去 暮 马 已 如 时 飞 醒 微力酒
回文诗
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 酒力微醒时已暮,醒时已暮赏花归。
阙题(徐寅)
潮回暗浪雪山倾,远浦鱼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远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从后往回倒读,竟也是一首好诗)
(续)

一群商人在一条船上谈生意,船在行驶中出了 故障,渐渐下沉。必须让乘客跳水逃命。船长 深谙世故,知道这些商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必 须用不同的方式说服他们。于是他对英国商人 说:“跳水是一种体育运动”,英国人崇尚体 育,听罢就跳;他对法国商人说:“跳水是一 种时髦,你没看见已经有人在跳了吗?”法国 人爱赶时髦,听完即跳下;他对德国商人说; “我是船长,现在跳水,这是命令!”德国人 严于纪律,服从了命令;(转下页)
性无善恶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白板说 德国哲学家、数学家莱布尼茨:大理石说 马克思: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法国哲学家萨特:存在先于本质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人的一切品性都是通过条 件反射,后天习得的。因此教育是万能的。 广东《新三字经》:人之初,如玉璞。
对人性论的评析
1、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反映出人性的复杂。 2、人性论是社会规范和个人待人处世的一个出 发点。根据性善论,道德是可行的;根据性恶 论,法律是必要的;因为原罪,就要赎罪,要 信仰、博爱、忍耐;根据马克思,就要革命, 要用暴力推翻私有制;按照白板说,教育就是 万能的;依照马基雅维里,人就要变得“象狮 子一样凶狠,象狐狸一般狡猾”。 3、人是历史的、民族的,抽象的人性论可能太 空泛,很难具体确切。
请对下联
上联:物理
人性
1、人性论



人性问题自古就受到重视。《韩非子》提出:“夫治 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 莎士比亚对人性的颂扬:“人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理性多么高贵!才能多么广大!外形和行动多么特殊, 让人赞叹!举止多么象天使!理解力多么象上帝!宇 宙的精华,万物之灵长!” (《哈姆雷特》) 可是,人性难知。苏轼说:“人之难知也,江海不足 以喻其深,山谷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 但要待人处世,总难免要了解人性,知己知彼嘛。 《红楼梦》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 章”。
4、对人性的若干分析

“人性”有多种含义。广义地,它指人的 一切特性,既有动物本能,也有社会习 得;既有文化的积淀,也有个人的积累。 狭义地,它特指人的社会性。孟子说,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稀,庶民去之,君 子存之”,以及马克思说认的本质是 “社会关系的总和”,都强调了这种社 会性。
自私与利他

具体境遇下的人性



群体的影响: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责 任分散与旁观者冷漠。 执行者无情:米尔格姆实验。思考:纳 粹德国的士兵和下层军官在家时是否好 儿子、好丈夫、好父亲? 文化的影响:东方朔《答客问》,梁巨 川遗书。
独尊一家后,东方朔的感慨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岂可同哉! 夫苏秦、张仪之时,周室大坏,诸侯不朝,力政争 权,相禽(争斗)以兵,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得 士者强,失士者亡,故谈说行焉!…… 今则不然。圣帝流德,天下震慑,诸侯宾服,连四 海之外以为带,安于覆盂,动犹运之掌(天下可运于 皇帝之掌中),贤不肖何以异哉? 故绥之则安,动之则苦;尊之则为将,卑之则为虏; 抗之则在青云之上,抑之则在深泉之下;用之则为虎, 不用则为鼠;虽欲尽节效情,安知前后? (选自东方朔《答客问》,见《汉书•东方朔传》)
性恶论
荀子认为,人皆好利恶害,必然要与 他人抢夺争斗,导致伤害残杀。为避免 这种情况发生,为保障秩序,就要制定 法律,规范人的行为。他的两个学生韩 非、李斯将这种观点发挥到了极致。荀 子“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伪,人 为的)与孟子的性善论(人性本善,恶 是由于不能存其心、养其性)针锋相对。
(续)
亦善亦恶论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论,认为人间的一切 都根源于天,“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 亦不变”。而“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两有贪 仁之性”。(贪,自私;仁,利他。) 宋代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英国哲学家休谟:“仁慈的确是存在的,不论 它是多么的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 蛇的歹毒,总还有鸽子的善良。”
人性、道德与法
1、因为自私,法律是必要的。 2、因为自私,在人际关系中,互相承认与尊重 对方的利益是必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要义。 3、因为利他,道德是可能的。 4、道德重劝善,法律重惩恶。道德靠内在自觉, 成本低,力度小;法律靠外在强制,成本高, 力度大。没有法律,道德将力不从心;没有道 德,法律将穷于应付。



俗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人对人是狼”、“几何 公理要是违背了人们的利益,也会遭到反对”。 法国哲学家萨特:他人就是地狱。 意大利政治学家马基雅维里:人性自私,权力 欲和财富欲支配着人的行为。为满足这些欲望, 人皆不择手段。因此,“目的可以证明手段的 正当性”。 基督教:原罪说。
(接上页)
船长对意大利商人说:“乘坐别的船遇险 可以跳水,但在我的船上不准许!”意 大利人多有逆反心理,你不让他跳他偏 要跳。对非常现实的美国人,船长就说: “跳吧,反正有人寿保险的,不亏!” 对中国商人则说:“你不是家有八十多 岁的老母亲么,你不跳水逃命怎么对得 起她老人家呀?”
2、中国民族性
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皆有天赋良心,包括恻稳之 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它们是 仁义礼智的根源,“恻稳之心,仁也;羞恶之 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汉代 董仲舒加上“信”,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 常。孟子的性善论,通过后来《三字经》的通 俗化而广泛传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 近,习相期的刘勰(465-520) 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受人所处的境遇, 尤其是物质处境所决定的,而不是与生 俱来的:“饥馑之春,不赈朋戚;多稔 之秋,飨及四邻。不赈朋戚,人之恶; 惠及四邻,人之善。盖善恶之持,出于 性情,而系于饥穰也。经此观之,太丰 则恩情生,窭乏则仁惠废也”。(《刘 子》卷七《辩施》)
自私的原因:本能需要、人在生理上是个体 利他的原因:1)母性动机 2)血缘亲情 3)利益共同体 4)爱、义气 5)社会教化 6)感恩、报偿(直接或间接)
人性:事实与价值
1、自私与利他都是存在的。 2、“无私”?讨论:“君子国”的问题。 1)假如所有人都无私,谁将是利益的承 受者?“奉献”的价值何在? 2)不可能无私,关键在“私”的范围— —小私还是大私,小我还是大我。 3、在资源有限的世界上,自私易致损人 利己,因此被赋予道德属性。
民族性

据说当年联合国向世界各国征文,要求以“大 象”为主题。结果德国人文章的标题是“大象 的思维”;法国人写的是“大象的情爱”;俄 罗斯人充满民族自豪感地命题为“俄罗斯的大 象——世界上最伟大的象”;意大利人则写上 一首诗“象啊,象!”英国人写的是“关于英 国统治下非洲的猎象事业”;波兰人的论文题 目是“论大象与波兰主权的关系”;而中国人 的论文标题是:“大象的伦常”。
文化转型中的文人心态

1918年11月,文人梁巨川在北京投湖 自杀,遗书说:“吾因身值清朝之末, 故云殉清,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 幼年所学为本位。吾国数千年先圣之诗 礼纲常,吾家先祖先父母之遗传与教训, 幼年所闻以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深 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为本位,故不容不 殉。”(后来,王国维以类似心态投湖)
(续上)
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2、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4、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清,金缨)
歇后语



猪鼻子插根葱——装象 外甥点灯笼——照旧(舅) 丈夫扇扇子——凄凉(妻凉) 做梦吃馒头——梦里见面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八十岁老太打哈欠——一望无涯(牙) 猪八戒的脊梁——无能之辈(悟能之背)

历史学家柏杨《丑陋的中国人》认为中 国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对权势的崇拜狂 2)自私、不合作、窝里斗 3)淡漠、冷酷、残忍 4)文字欺诈 5)对僵死的迷恋和肤浅虚骄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总结出历史上较公认的观点十种: 1)自私自利 2)勤俭 3)爱讲礼貌 4)和平文弱 5)知足自得 6)守旧 7)马虎 8)坚忍、残忍 9)韧性、弹性 10)圆熟老到
林语堂《中国人》

认为中国人的主要特性是: 1)老成温厚 2)遇事忍耐 3)消极避世 4)超脱老滑 5)和平主义 6)知足常乐 7)幽默滑稽 8)因循守旧
3、当代的研究
沙连香《中国民族性》(1990年)在全 国范围内选择了三万多人作为样本进行 问卷调查。其中两个问题及被选择最多 的答案如下: 1、你认为自己的品质主要是: ——仁爱、理智、进取、忠孝、勤俭 2、你认为世人的品性主要是: ——实用、势利、中庸、嫉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