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讲解
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与思考
技术创新与进步
技术创新与进步是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因素之一。技术创新能够带来新的生产方式 和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推动经济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进步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 、引进先进技术等。这些措施能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的升 级和发展。
劳动力素质提升
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保意识
提高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减少 环境污染。
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 的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与社会公平
区域协调
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促进区域协 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社会公平
保障劳动者权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 平,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循环经济
推广循环利用和再制造,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 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社会公平与贫富差距
社会公平
工业化进程中,一些人因为技能、教育和机会等 原因而落后,导致贫富差距扩大。
贫富差距
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 包容性发展。
社会保障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 水平,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
产业结构单一与风险控制
产业结构单一
01
一些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少数产业
和资源,风险较大。
风险控制
02
需要采取措施来分散风险,避免因单一产业或资源的波动而影
响经济发展。
多元化发展
样性和稳定性,降低经济
发展的风险。
05
工业化道路的优化与政策建议
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还注重发 挥政府的作用,通过制定长期发 展规划和政策支持推动工业化进
10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英国通过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首先崛起,开辟了世界近代化进程的先河。
法国、美国继起成为世界强国。
德、俄、日在19世纪中后期也相继跻身于世界近代化国家的行列。
通过本主题的学习,知道主要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理解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和平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主题?现代化意味着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是文明结构多侧面、全方位的重塑,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内涵。
现代化肇始于西欧。
16—18世纪,西欧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接踵而至,首先在英、法等国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原型。
18世纪60年代后,工业革命释放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工业文明由西欧向全球扩展,作为工业文明载体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19世纪后期形成,由此迈入现代化的全球性发展阶段。
从世界历史的演进看,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国家起步有早有晚,现代化动因或产生于内部或来自外力,形成了“早发内生”,和“晚发外生”两种现代化类型。
主要发达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则有三种途径:革命、改革、王朝战争,可谓殊途同归。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国受到本国国情的影响,选择了不同发展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大势,对本国及其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
对于正身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学生,本主题将有助于他们通过审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加深对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认识。
(二)如何理解这一主题及其学习要求1. 英国英国革命之所以被称为“清教革命”,从现象上看,是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以宗教派别之争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且贯穿始终。
从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对革命进程的影响而至“光荣革命”,都离不开宗教因素。
引导学生分析英国革命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17世纪的英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尚未展开,意识形态仍受宗教影响,披着宗教外衣的反映社会各阶段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世界工业化道路的四个类型
世界工业化道路的四个类型所谓工业化是指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型过程:从18世纪60年代初期瓦特发明蒸汽机开始,英国开始工业化进程,或称工业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完成工业化,200多年的时间,各国走过的路,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早期工业化,以英国为代表。
从18世纪60年代起,英国由于蒸汽机的发明,随即推动了工业化,到19世纪70年代基本完成,用了100多年时间。
其特点:一是大力推广蒸汽技术。
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应用,有力地推动了纺织、冶金、机器制造、交通运输、采矿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由手工作坊进入大机器时代。
二是造成殖民地环境破坏。
英国依赖掠夺殖民地的能源、原材料,并倾销其产品,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破坏。
三是国内工厂污染严重,工人劳动条件很差。
四是残酷掠夺农民。
英国的圈地运动,就是为了发展工业,圈农民地养羊,使得农民无法生存,成为工人后备军,这就是有名的“羊吃人运动”。
第二种类型,中期工业化,以美国为代表。
同期工业化的还有法、德、俄等国家。
美国工业化始于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60年代基本完成,大体用了50多年。
其特点:一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把工业从蒸汽技术化推向电气化。
这时,发明了发电机、电灯、无线通讯技术、内燃机等,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和内燃机时代,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二是大肆掠夺殖民地能源和原材料,给这些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也破坏了这里的生态环境。
三是南北战争扫清了发展工业的体制障碍。
同时解放了黑奴,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第三种类型,晚期工业化,以日本为代表。
日本的工业化是从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开始的,到20世纪初,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但农村人口仍占82%。
日本真正进入工业化过程还是在二战以后。
t947年开始复苏,1953年达到战前水平,大体用了8年时间。
随后近20年,高速增长,最低为8%左右,最高为11%左右。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该怎么走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该怎么走?2010-12-16 17:41: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工业化,一般是指工业等产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人口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的过程,是一个经济结构不断变化、人均国民收入和包括农业在内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农业经济社会逐步向工业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
可以这么说,工业化过程,是一个国家从贫穷落后走向发达繁荣的必由之路。
随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但到了发达的工业化阶段,情况就会有所变化,农业的比重就会有所下降,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而工业的比重将由上升转变为下降。
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最初,在受当时的国际环境、经济结构和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下,走出了一条比较特殊的工业化道路。
目前来看,我国的工业化过程总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改革开放初期至新世纪开始,新世纪开始至今;在第一阶段主要是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方向,第二阶段主要是以轻工业、农业为发展方向,第三阶段是重新以重工业化为发展方向,又称之为新重工业化为发展方向。
在第一阶段,即在1949年至1978年的三十年中,我国主要实行了国有经济为主导和基本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同时,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农业反哺工业的方式为工业化大量积累资金,这带有很明显的苏联模式。
并采取了低工资、高就业的政策,以此带动工业发展。
在这一阶段,可以看到,我国的工业发展主要是以仿照前苏联的工业化模式为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同时以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特征。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史上,计划经济体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它具有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使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均被纳入政府的管制之下,结果是导致实现工业化主体的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
同时由于采取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也造成了工业发展的严重不平衡,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等行业比例失调。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
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摘要:从我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在不同历史阶段,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和发展需要,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体现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
本文简述了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同时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并简析了新型工业化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道路;新型工业化1 引言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
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①为此,研究我国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经济的发展进程,明确未来的奋斗目标,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2 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阶段1950~1978年)中国大规模工业化的起步,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其标志就是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的以“156项”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它是中国工业化的基石与里程碑。
新中国成立后,如何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另一种是苏联模式,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
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但我国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这一选择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
通过实行中央集权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了消费,并以农补工、以轻补重,从而使我国从一个工业十分落后的农业国较快步入工业化国家行列,这一阶段的工业化发展突出地表现出以下特征:重工业优先。
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与思考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工业化逐 渐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推 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
工业化道路的意义与作用
促进经济增长
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工业化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 产出的就 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提高了人 民的生活水平。
提升国际竞争力
工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 家的国际竞争力,只有拥有先进的工 业技术和强大的制造业,才能在国际 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业化道路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资源环境压力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 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的应用为工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全球化趋势
全球化趋势使得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也为工业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02
工业化道路的核心要素与特点
核心要素
技术进步
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技术进步,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质量,从而增强企 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资本积累
工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技术研发、生产设备更新等方面。因此,资本的积累和有效利用是 工业化道路的重要保障。
劳动力素质提升
工业化道路不仅需要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还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技 能水平和综合素质,为工业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工业化道路的认识与思考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工业化道路的背景与意义 • 工业化道路的核心要素与特点 • 工业化道路的实践经验与案例
分析 • 工业化道路对中国的影响与启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讲解
[案例04-1]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及启示工业化一般是指,由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工业化是人类社会通向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
20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不仅彻底改变了国家和社会的面貌,而且也为发展中国家完成自身的工业化过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从世界范围来看,按照进入工业化的时间顺序及其所表现的阶段性特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分为三种模式。
英国的早期工业化模式。
1782年,以蒸汽机为动力驱动纺织机械开始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同时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蒸汽动力的生产促进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铁路的延伸。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以铁路为主体的交通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空前的高速工业化阶段,到70年代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以英国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1)工业化具有开拓性,但进程缓慢。
从1782年开始工业化到1880年基本完成传统工业化,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
GDP从1820年的348亿美元增长到1880年的1150亿美元,60年间仅增长了2.3倍。
(2)以纺织工业为开始主导产业的轻型工业化特征。
(3)技术水平低。
英国的工业化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技术支撑的机械化特点。
19世纪60 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石油开采、化学、汽车工业等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成为其后期工业化改造的内容。
美国的中期工业化模式。
美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工业化的高潮从1860年的南北战争后开始。
伴随着战后重建和西部大开发,尤其是19世纪60和70年代以电的发明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包括电器、化学(石油开采)、汽车、农机的出现和大规模利用,把美国的工业革命由机械化推向了电气化。
与英国工业化相比较,美国中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工业化过程是以重工业为主;以同时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为特点;具有明显的加速特征。
各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不同模式探析
龙源期刊网 各国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不同模式探析作者:田艾军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5期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实现工业化的模式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通过工业革命而实现。
采用这种模式的主要是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美、德、日等国。
英国和法国通过第一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中期先后实现了工业化,是最早的两个工业化国家。
其中,英国在1840年前后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美国、德国、日本先后通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现了工业化。
特别是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到1894年其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以钢铁、石油、电力、汽车等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第二、通过政府职能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实现。
如苏联,1925年12月召开联共(布)十四大,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1928年到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后,建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工业化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任务,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八大上都提出了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方针。
最初由于经验不足,加上当时急于求成,我国采取了苏联工业化的模式。
1953年一五计划,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基本任务。
到1957年,东北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等重工业项目先后建成投产,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加速了工业化步伐,但存在工业结构单一、比例失调等弊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这种模式进行了调整、改革,借鉴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建设经验,逐渐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工业化道路。
第三,通过抓住机遇,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结构而实现。
如新加坡、韩国,两国独立后,从60年代开始,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不断进行产业的更新换代;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
热点专题十中外工业化道路(一)中国近现代经济工业化一、中国近代前期工业化问题(1840——1919)1、《资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主张。
2、洋务企业:是中国自己创办的最早的近代企业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②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③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二、中国近代后期的工业化(1919——1949)三、新中国工业化进程及经济建设成就1、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最早提出把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一五计划(1953—1957年):1953年“一化三改造”;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重点放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的提前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完成三大改造(1953一1956年),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7—1966年)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正确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提出总任务(把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1960年冬,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主要成就: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包兰、兰新铁路建成,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世界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成功,5、“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
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如兴建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湘黔铁路、成昆铁路等取得成就的原因: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纠正极左错误,广大干部群众抵制“左”的错误,排除干扰,辛勤劳动的结果。
新中国的工业化之路
第一个特性是剩余少。由于社会剩余非常少, 所以资金就非常少,资本的积累不足。
第二个特性是可供出口的产品少,出口少又导 致赚得的外汇非常少,所以外汇价格 —— 汇 率就会非常高。
第三个特性是资金分散,难以动员集中。农民 的收入很少,一般不会把钱存入银行。
1949年的背景(一):
1949年,农业总产量只有2100亿斤,为战前年 平均水平的75%,粮食减产150亿斤以上,灾民 达4000万人;全国失业的工人和知识分子约为 150万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半失业人口)。1949年 10月国内战争仍在进行,政府不得不动用国库, 并多印发两倍以上的钞票来支付450万军队及 150万国家机关和企业职工的费用。是年,财政 赤字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高达46.4%。
1949年的背景(二):
由于国民党政府撤往台湾时带走了国库全部黄金
储备,新政府大量发行纸币的结果是,新中国建
国伊始物价即出现灾难性暴涨,涨幅高达5-6倍。 尽管政府为稳定物价市场投放了大批粮食,但预 计1950年粮价至少还要上涨一倍。
土地革命与三农的独立性
这些与财政、金融相关的高物价、高失业等严重
明确了渐进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基本 方针。
“民族资本主义”的工业化方针:
即在城市促进私人工商业,在农村发展中农经 济、保留富农经济,以此构建城乡轻纺产品与 农产品的市场交换,逐步为构建大工业形成资 本积累奠定基础。
毛泽东反对“民粹主义”或农民社会主义,他 指出,中国共产党必须在完成工业化、形成社 会化大生产之后,才能跟全国人民商量,并在 得到同意的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历史阶段。
产业资本的发展规律
1. 2.
产业资本的发展规律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规律
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规律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规律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的主题。
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都经历了相似的阶段和过程,虽然细节和时间可能有所不同。
下文将简要介绍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规律,并讨论其主要特征。
首先,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通常开始于工业化阶段。
在这个阶段,国家开始向现代化的工业经济过渡。
这通常会伴随着农业向工业的转型,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以及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改进。
工业化阶段的核心是工业生产的兴起和经济结构的转变。
其次,发达国家的发展经常伴随着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崛起。
在这一阶段,国家开始注重研发和教育,培养人才并提高技术水平。
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和经济竞争力,同时也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
第三,发达国家的发展通常伴随着城市化和人口迁移。
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城市化过程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选择,使得城市成为经济和文化中心。
同时,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如城市贫困、住房问题和环境污染。
第四,发达国家的发展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日益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消耗的增加,环境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挑战。
发达国家开始采取措施保护环境、减少排放和回收利用资源。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得到普及,国家开始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第五,发达国家的发展还伴随着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的建设。
这些国家通常建立了完善的福利体系,提供公共健康、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服务。
社会福利的建设是为了提高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公共服务。
最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挑战。
例如,经济增长的放缓、人口老龄化、收入差距的加大等。
这些挑战需要国家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来应对,并寻求更加包容、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规律涉及到工业化、科技创新、城市化、环境保护和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
这些规律形成了一种模式,能够帮助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工业化道路
第二产业的比重远远高于同时期的发展中国家,霍夫曼(Hoffmann)系数为0.76,但是并不能据此给出工业化先进程度的判断,更得不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结论,因为当时存在着工业消费品严重短缺的情况,80%多的农民被排除了工业化进程之外。
在这一时期,中国用了近30年的时间,初步构造起了独立、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化进程也由起步阶段逐步进入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结构纠偏、轻重工业均衡化调整时期(1979-1992年)到了70年代末,为了解决严重的结构矛盾,中国开始进行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放弃了单纯发展重化工业的思路,转而采取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注重市场需求导向,优先发展轻工业,以纠正扭曲的产业结构。
自1980年起对轻工业实行了"六个优先"的政策,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投资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
此后,工业内部重工业自我循环的结构被初步打破,被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突然被释放出来,成为工业化的巨大牵引力。
首先是以纺织工业为代表的轻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在1980年至1985年的工业总产值中(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轻工业的比重迅速由47.0%上升到49.6%。
这期间最重要的进展是经济体制的改革,高度集中计划的工业管理体制逐步被打破,1984年进行了微观环节的放权让利式改革,从而改进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资源配置的方式开始脱离计划的轨道,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
在资源配置新机制下,过去受到传统战略压制的轻纺工业,在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的强刺激下,推动了非国有经济更多地进入到这些领域。
因此,重工业比重过高的扭曲结构,主要是通过非国有经济的进入而得以调整的。
到了1998年,轻工业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达到77.1%。
在需求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下,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升级对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及在一定时期高增长产业的形成,其作用是明显的。
发展中国家是否要重演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
发展中国家是否要重演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一、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与环境是维持人类生存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和重要保障。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承载的能力,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
环境变化来自于三个方面:社会发展对环境质量的需求、经济增长对污染物的供给、环境执政能力对环境质量的控制程度。
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产物,经济增长决定了污染物的供给结构与供给量。
由此可见,环境污染物主要来自经济增长的三个驱动力:生产、消费与贸易。
环境状况变化的另一个主要制动力是环境执政体系。
污染物超出了环境的净化和吸收能力,就会带来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经济活动强度、特别是经济结构决定污染程度。
经济活动强度的大小取决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与资源环境效率。
经济总量越大,对环境的压力也越大,即所谓的总量效应。
当产业结构中的污染行业多,即产业的万元产值能耗物耗高,对环境的压力就大;反之则小,即所谓的结构效应。
资源利用效率越高,则环境压力越低;反之,资源利用效率越低,则环境压力越高,即所谓的技术效应。
就一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一般情况是,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环境状况较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基本上保持原始状态。
当经济开始起飞时,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资源的利用强度增大,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所排放的废弃物对环境破坏开始加大。
而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人们对改善环境的呼声日渐增高,要求改善环境的压力增大,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实力增强,改善环境的能力扩大。
这样,环境状况逐渐趋于好转。
环境的这种先恶化而后改善的变化趋势,是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曾经走过的道路。
环境与发展的这种关系被叫做环境库兹涅茨到U型曲线。
人们希望寻找一个精细刻画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的关系。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便是其中的一种尝试。
事实上,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本人并没有提出环境曲线,他提出的是经济发展水平与收入分配差异之间的经验公式关系,而非理论模型。
发达国家集中地欧洲各国工业体系
发达国家集中地欧洲各国工业体系欧洲工业体系分类北欧工业体系北欧5国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各领域国际排名都在世界前列,除了冰岛外其它四国工业制造都发达。
北欧就瑞典一国拥有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芬兰、挪威、丹麦是部分工业部门,而冰岛就几个工业门类,瑞典虽然小才1000万人但制造业强悍,尤其军工体系完整,海陆空的武器装备都能制造出来。
瑞典是最早工业化的,会利用环境与资源发展工业,其它四国都是二战后崛起的开始工业化,其实在二战前北欧国家靠农业和卖资源都很富有了,毕竟地大人少。
二战后工业化,重点是利用高科技发展相关产业,教育上都有个北欧模式。
北欧在北边远离欧洲中心区域,战争破坏小,尤其瑞典得益两次世界大战工业崛起,芬兰在二战后充当西欧与苏联的贸易窗口也发横财的,挪威发现海洋石油和天然气,丹麦农业发达以农业发展相关工业,冰岛利用丰富地热资源发展电力和冶金,五国都重视教育和科技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尤其是二战后抱美国大腿,本来就战争破坏小能迅速恢复生产,工业化进程顺利,又积极跟随第三次科技革命,高科技产业发展猛,尤其是瑞典和芬兰两国都是IT及电子信息产业强悍。
因为同西欧阵营比较好引进美德英等工业强国的技术与设备,是比较好崛起的,除了冰岛其它四国都是知识产权主要出口国,像中国从芬兰引进很多技术,韩国从挪威引进造船技术又从丹麦进口船用主机及技术(制造许可)。
北欧优势工业瑞典的通讯、微电子、医药、汽车、军工、机械、冶金、钢铁、木材加工及造纸、食品饮料、化工、电力设备、电器,工业门类比较齐全,高科技产业也表现厉害,如信息通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核工业、医药研究、软件开发、光设备,都居世界领先地位。
爱立信的通讯、宜家的家居、H&M的服装、阿斯特拉的制药、伊莱克斯的电器、ABB的工业机器人、SKF的轴承、沃尔沃的汽车……一批企业是瑞典致富的关键。
工业制造上瑞典是仅次于英法德的西欧第四大工业强国,就技术完整性而言。
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趋势及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定位
技术创新中出现了有目的的研究,许多大型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研究部门,工业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开始向超大型企业的方向发展,自动化和信息化成为欧洲工业化发展的新因素。
美国的工业化是从建国以后和南北战争期间发展起来的,在这一时期由于北部新兴的大型企业的创立,电报网和更多铁路的建造,促使了钢铁、军备、造船、纺织、服装工业进入到了繁荣时期。
从南北战争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工业进入到了大企业时期,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钢铁市场的扩大,电力的广泛运用,金融业的发展,使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促使了大型企业的成长,产生了股份公司,出现了托拉斯、康采恩等垄断集团组织。
二战期间,美国新兴工业不断涌现,飞机工业、机器制造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迅速发展,从而成为世界工业的领导。
在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掀起了信息化浪潮,“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与电信相结合的信息网络的普及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2]。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使美国工业化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期,使其成为当代世界工业化方向的领导者。
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过程来看,20世纪70年代欧美各国走完了以“采掘和利用天然化学物质”的旧工业时代,而进入到了“人工创造和利用化学物质”的新工业经济时代,新的科技革命促进了新的产业革命,改变了旧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产业的高知识化和高新科技化,“以智能化的微制造科技为主导的新科技革命,以人工生产化学物质,亦即物质的深层次循环式生产和利用为主要标志的新生产力和新产业革命,以社会化、全球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体制革命,以及以形成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大自然价值观和人类创造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革命”[3],使欧美国家的工业化进入到了新工业革命时代。
在新工业经济时代,信息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了基础,信息化带动了工业的现代化发展,两者相互推动,形成了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新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什么的发展过程
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什么的发展过程抓住机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切都从头走,后起的国家通过大力吸收先进国家已有的经验和成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国的发展道路,完成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
当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中叶全面展开时,美国只是一个刚刚在政治上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国家。
长期的殖民贸易造成了美国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并在国内资本结构中占据统治地位。
而在制造业领域,由于前宗主国的限制束缚,美国十分落后,直到19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对英国的依赖程度依然相当强,主要出口自己丰富的农产品,进口英国的工业制成品,基本上还是英国的一个原料供应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由于劳动力匮乏,美国对机器的输入怀有浓厚的兴趣。
同时,英国企业主在国内制造业市场基本饱和的情况下,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不惜打破政府的技术保密规定,向外输出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这也为美国引进技术创造了条件。
在输入、仿制英国技术的基础上,美国大力推进发明创造,独立发明、设计和制造机器愈加成为主流。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815年诞生的机床,是美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工业发展的特殊贡献。
因为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使用,美国工业革命带有自己的特点,即机械制造业较为领先,克服了对英国的依赖,机械化生产普及比较迅速。
作为后发国家,德国的工业一开始便建立在电气基础上,集中精力投资于电气、化工、炼钢、光学等最新科技部门,并占据遥遥领先的位置。
德国善于学习、引进外国的先进科技,将其转化为生产力。
19世纪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是首先在英国开花,却率先在德国结果。
在学习、引进的过程中,德国形成了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科学研究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的机制,大大缩短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使得德国的工业革命较老牌的英、法具有速度快、周期短、内容新、程度彻底、范围广泛等显著特征,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资本、技术等各种要素资源在国际范围内大规模流动,使各国的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模式比较和分析
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模式比较和分析目录第一章工业化概述 (2)第二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演进和时间划分 (2)第三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运作模式 (5)第四章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的普遍规律 (14)第五章世界各国工业化过程对中国的启示 (15)第六章中国工业化典型区域发展模式比较 (16)参考文献 (22)第一章工业化概述所谓工业化是指从以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社会转型过程。
工业化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生产技术发生重大变化。
具体表现为社会基础产业、工农业以及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各种服务业,都实现了用机械代替体力劳动。
二是各个层次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具体表现为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相对下降,工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上升、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随之上升,最主要的是由初级产品生产向制造业生产转移。
三是生产组织发生变化。
即经营规模化,具体表现为传统的家庭式、作坊式小规模经济组织生产让位于工厂、公司式的集中型、规模型经济组织生产。
四是经济制度和文化发生变化。
具体表现为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自然经济制度被民主化、市场化制度取代,农耕文化、重商主义文化被工业文化取代。
第二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的历史演进和时间划分自1640年起,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为工业革命开辟了道路。
1760年,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英国开始了工业化。
到现在为止,发达国家的工业化经历了200多年的历史,从其工业结构的演变的历史进程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1)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在工业化初期,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首先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工业的主导行业,这个时期也成为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时期;(2)以重化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这个时期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学等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也称为资金密集型工业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以电子、机械等加工组装工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也称为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阶段;(3)高技术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04-1] 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及启示工业化一般是指,由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此工业化是人类社会通向现代文明的必经之路。
200多年来,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实践不仅彻底改变了国家和社会的面貌,而且也为发展中国家完成自身的工业化过程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从世界范围来看,按照进入工业化的时间顺序及其所表现的阶段性特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分为三种模式。
英国的早期工业化模式。
1782年,以蒸汽机为动力驱动纺织机械开始了英国的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普遍使用,同时带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蒸汽动力的生产促进了煤炭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铁路的延伸。
工业革命的发展和以铁路为主体的交通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60年代进入空前的高速工业化阶段,到70年代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以英国为代表的早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1)工业化具有开拓性,但进程缓慢。
从1782年开始工业化到1880年基本完成传统工业化,用了将近100年的时间。
GDP从1820年的348亿美元增长到1880年的1150亿美元,60年间仅增长了2.3倍。
(2)以纺织工业为开始主导产业的轻型工业化特征。
(3)技术水平低。
英国的工业化是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技术支撑的机械化特点。
19世纪60 70年代开始以电的发明、石油开采、化学、汽车工业等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成为其后期工业化改造的内容。
美国的中期工业化模式。
美国的工业革命始于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工业化的高潮从1860年的南北战争后开始。
伴随着战后重建和西部大开发,尤其是19世纪60和70年代以电的发明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包括电器、化学(石油开采)、汽车、农机的出现和大规模利用,把美国的工业革命由机械化推向了电气化。
与英国工业化相比较,美国中期工业化模式的特点表现为:工业化过程是以重工业为主;以同时实现机械化和电气化为特点;具有明显的加速特征。
日本的晚期快速工业化模式。
日本的工业革命始于1868年,1868年至1884年为准备阶段,之后开始加速,而真正的工业化起飞发生于二战之后的50年代。
1910年至1940年,GDP从621亿美元增长到2018亿美元,30年间增长了2.3倍;而1953年到1983年,GDP从2169亿美元增加到17064亿美元,30年间增加了7倍。
与英国、美国相比,日本的工业化
特点表现出:机械化、电气化以及以原子能、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同时进行;以重工业发展为主;显著的加速和赶超特征。
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启示
尽管发达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的时间不同,所处时期的技术水平不同,但考察其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道路仍具有重要启示。
(1)工业化是一个与时俱进和不断演化的过程,必须与当时的科学技术相适应,并以此作为工业化的技术基础。
随着科技的发展,工业化内容和标志也不断演进。
从18’初-19’中叶,机器化大生产逐步取代手工生产,工业化是机械化时代;
从19’中叶-20’上半叶,电的发明和电动机在工业生产和其它领域中得到广泛的使用,人类社会进入到电气化时代;
20’20年代-60年代,化学工业得到迅速发展,许多国家的工业化以重化工业为特征,人类社会进入化学工业时代;
20’50年代-90年代,电子计算机进入生产过程,出现机械人和数控机床等设备,使得大规模自动化生产成为现实,电子化是这一时期的工业化特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推动力量,不少国家相继步入信息化社会。
从科学技术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互动过程可以看出,工业化的技术基础是不断发展的,在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电子化之后,发展到目前的信息化,工业化的内容不断延伸和演进,起点越来越高。
(2)在工业化过程中,各国都具有起主导作用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群作为工业化进程的牵引者,并由此带动其它产业发展。
英国的工业革命以纺织工业为先导,此后带动煤炭、钢铁、机械工业的发展;美国以机械制造业为先导产业,先后带动起了钢铁、汽车、建筑、飞机及电子工业的发展。
主导产业的发展以及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而发生的良性的交替既是工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又是工业化过程的催化剂。
(3)在工业化过程中,都要经历一段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
无论是英国、美国等先期工业化国家,还是日本、韩国、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省等快速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经济发展速度都相当得快。
前者在没有外界干扰时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一般在3%-6%,后者则多在7%-9%。
并且,这种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几十年。
高速经济增长主要受主导产业发展的推动,它使工业化进程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4)后期工业化国家可以实行超越式的发展道路,迅速实现工业化。
早期以机械化和电气化为主体的工业化国家经历了较漫长的工业化过程,相比之下,集机械化、电气化和电子化于一体,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为特征的晚期新型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仅花费相当于早期工业化过程1∕2甚至1∕3的时间就达到或基本达到了与之相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这说明,晚期进行工业化的国家完全可以利用科技迅猛发展的后发优势,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工业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
一、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
(一)工业化
1、工业化的概念。
工业化程度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各国工业化阶段、水平和实践内容有差异,加上理论研究者的分析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于工业化概念有着不同的表述。
对于狭义的工业化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该辞典认为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及其就业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广义的工业化定义,有代表性的是张培刚提出的定义,他将工业化定义为“一系列基本生产函数连续发生变化的过程”,不仅包括工业部门的发展,也包括“工业化了的农业”的发展,这与一般只强调工业自身现代化的工业化定义明显不同。
目前,一般认为工业化是指从传统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向以现代的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转变的历史过程,工业化的本意是产业化,本质是专业化。
2、工业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1)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换。
机器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越来越广泛使用,取代手工生产方式,不仅工业,而且农业、服务业等逐步采用先进的机械化、电动化、信息化的机器设备从事生产。
从世界范围来看,工业化是从英国开始的。
先是有蒸汽机的出现和应用,以后又有电力的应用与普及,形成了大规模的以制造业为核心的、不同于农业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社会结构。
传统工
业化的标志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
苏联早期提出“苏维埃加电气化等于共产主义”,我国在50年代把工业化作为“一化三改”的核心,当作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都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2)不断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
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工业化的灵魂,是工业化的精神动力,无论是技术的革新、还是市场的开拓,还是企业规模的扩大,无不是在这一动力的推动下实现的。
(3)专业化分工日益深化,促进结构不断升级。
在工业化阶段,同类产品的生产不断集中,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获取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拓展,新的产业相继涌现;经济结构包括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等发生重大变动,产业结构沿着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第三产业的方向依次升级,生产集约化程度沿着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等几个阶段依次演进;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也往往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而产生变迁。
工业化是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进程中,社会发生质的飞跃的阶段和过程,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促进工业文明的产生。
(4)普遍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重要的硬约束。
发展的条件不同,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约束的途径和方式不同,必然产生了工业化道路选择的模式差异,带来了不同的发展影响和增长绩效。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基本上是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3、工业化道路的基本特征。
工业化道路是一国推进本国工业化的途径和办法的总称,它的基本特征是:
(1)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工业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是农业份额的下降和非农业份额上升的过程。
工业化的进程表现
为主导产业不断更替、产业不断创新的过程,产业转换能力是一国经济发展能力的主要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