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一、教案主题: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掌握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以及电力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及其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识,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电力技术的发展及影响。

四、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刻理解电力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电力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变,分享各自的见解。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重点介绍电力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电力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变。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力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八、教学资源:教材、图片、视频、案例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课题的授课时间。

十、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讨法、案例分析法等。

六、教案内容:电力技术的发展1. 教学内容:介绍电力技术的发展,包括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及应用。

2.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电力技术的发展过程。

初中九年级历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与反思(1)

初中九年级历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与反思(1)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陆川县马坡镇第三初级中学王贤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课,掌握电的利用,内燃机与汽车、飞机的诞生等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通过“联系实际,谈本次科技革命对人们生产或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最早国家、标志、发明成果等基础知识;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联系实际,谈本次科技革命对人们生产或生活的影响”来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的巨大进步。

辩论:“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充分认识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议一议:两次科技革命能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认识科技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认识到学习科技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分析新的科技发明带来的利与弊,认识到发展经济要处理好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科学家、发明家的贡献的介绍,尤其是分析爱迪生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及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诞生。

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是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第一,电力的许多优点,很快取代蒸汽力,成为工厂机器生产的主要动力。

第二,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促成一大批新的工业部门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面貌。

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汽车和飞机都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它们的发明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加强了各地区人们之间的交流往来。

促进了交通运输事业的飞速发展。

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由于教材仅从少数事例入手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提供的素材十分有限,学生难以深入感知,教学中需要适当补充有关材料,调动学生合理想象,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九年级上历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范文

九年级上历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范文

九年级上历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认识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识,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科技改变生活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2. 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看待科技发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引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分析这些发明如何改变人类社会生活。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在讨论中的疑问,进行解答,详细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5.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从历史角度看待科技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认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创新意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科技改变生活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列举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并理解这些发明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能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认识科技发展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从历史角度看待科技发展,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对科技改变生活的认识。

七、教学准备:1. 教材:九年级上历史教材《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相关章节。

教学设计1: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教学设计1: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就世界史的范围说,从16世纪起,人类历史进入了近代时期,这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走向成熟的时期。

近代时期包含了手工工场时期、蒸汽时代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等三个发展阶段。

大致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近代史由此进入新的时代即电气时代。

本课讲述的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兴起的历程。

教科书从人类对电认识的过程和电力取代蒸汽作为主要能源以及电的一系列重要发明三方面阐述了电气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能源领域的巨变和围绕电的发明是本课的主要内容,难点是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高人类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基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学生对科技革命对人类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课文中的隐性知识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需要教师进行阐述解释。

以更多的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的理解力,形成共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概念、内容及特点。

2.了解人类对电的认识过程和应用历史,培养理解能力。

3.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说明电作为新能源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过程与方法1.利用课文中的小字、史料、插图充分展示课文中有关电气时代的特征和科学家的贡献。

2.小组分工合作积极收集有关电和电器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感受电和电器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加强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了解电气时代的来临给世界带来的深刻变革,进一步加深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人类文明的演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在生产力进步的基础上实现的。

2.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以及勇于创新、不畏艰难、不惜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每当同学们打开电灯读书、打开电视看节目,或者使用微波炉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什么呢?(学生发言)请学生再举几个日常生活中常发生的类似的例子。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掌握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的历史背景。

(3)认识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运用比较法,分析电气时代与蒸汽时代的区别。

(3)学会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历史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自豪感。

(2)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3)增强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发明人。

(2)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的历史背景。

(3)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电气时代与蒸汽时代的区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电气时代》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电气时代的氛围。

(2)提问:什么是电气时代?它与蒸汽时代有什么区别?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发明人。

(2)引导学生关注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什么?(2)全班交流: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4. 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电气时代的代表性发明——电灯。

(2)分析:电灯的发明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5. 总结提升:(1)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强调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的推动作用。

(3)提出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整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发明人。

2. 思考: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3. 调查家庭、学校中的电力使用情况,提出节能减排的建议。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1)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采取合作的形式寻找答案,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相关的图片、故事、文字、FLASH动画等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充分展现历史,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通过辩论题的设置,调动学生在课外搜集、整理、归纳资料,学会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思考和探究问题,并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品质。

(2)通过讲述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然后进行发明创造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耕耘,才会有收获”的道理,进而培养学生努力奋斗、积极探索的精神品质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猜谜语导入出示谜语,学生猜。

教师总结:电灯和电话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从此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一根藤儿连万家,家家开出幸福花,花儿夜夜放光芒,工作学习需要它。

没嘴会说话,没手会摇铃,相隔千万里,说话能听清。

【活动】自主合作学习本课基本内容一、学生阅读全篇,自己在书上圈点勾画出答案,之后小组合作答案。

第二次工业革命:1.开始时间:2. 新能源:--------- 和-----------3. 电力技术方面领先国家:------和-------4.时代特征:5.由于------与--------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日益广泛应用。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2)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如爱迪生的电灯发明、卡尔·本茨的汽车发明等。

(3)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2)采用案例分析法,以爱迪生、卡尔·本茨等发明家的事迹为例,引导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

(3)利用小组讨论法,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敬意,激发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热情。

(2)引导学生认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到科技发展既有利也有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3)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典型历史事件。

2. 教学难点:(1)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与应用。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3)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社会是否会止步于第一次工业革命?(2)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科技创新。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结合教材,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异同。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典型历史事件,如爱迪生的电灯发明、卡尔·本茨的汽车发明等。

(2)阐述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 案例分析:(1)分组讨论,让学生选取一个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媒体幻灯片、图片、视频教学结构与过程[导入]今天我们已习惯了借助了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还有今天的世博会,这些都让我们自然的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引导]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在生产领域又有一次大变革。

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板书]第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电力广泛应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家中或周围都有哪些电器,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电灯,可以用来照明;电视,可以了解世界大事和娱乐;电饭锅,可以煮饭;电熨斗,可以熨衣服;电脑,可以查资料、玩游戏;电热水器,可以用来洗澡……[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

我们的生活和“电”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电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

[学生看书]……[教师讲述]第一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那么电是怎样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三段小字内容。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成就,认识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2.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识和评价。

二、教学重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成就。

2.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成就之间的联系。

2. 如何评价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成就,如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并分析这些发明和成就之间的联系。

3. 案例分析:以爱迪生、卡尔·本茨、莱特兄弟等发明家为例,让学生了解他们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贡献。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如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

五、课后作业:1. 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和成就。

2. 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并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展和贡献。

六、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成就的掌握情况。

2. 评估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分析能力。

3. 考查学生对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和评价。

七、教学策略: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3. 组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九年级历史上册》。

2. 多媒体课件。

3.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4. 学生分组讨论所需资料。

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

2.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3. 课后作业:课后当天完成。

十、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讲解,准确说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创造(电力工具及电器、通讯工具、交通工具)、关键时间、主要人物、出现的能源、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讨论,在教师提示下,简单说出对中国以及世界格局的影响,正确看待科技革命的两面性,分析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能用语言准确表达两次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迪。

【学习重、难点】1、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2、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学习方法】明确目标,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1、复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先国家、开始时间、主要标志、重大发明、人类进入的时代等。

2、依据自主学习环节预习第20课课文。

【导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从18世纪60年代,人类历史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以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为主要标志,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到了19世纪70年代,人类历史上又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成就是什么?它使人类进入了什么时代?有哪些重要成果?本节课我们将研究有关内容,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学习目标,解读目标。

二、学生自主学习(一)完成下列基础知识:1、世纪年代,_________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由于________和_______的发明和使用,________的应用日益广泛(主要发明有、、、),逐步取代___________,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人类历史进入了“____________”。

2.在电力技术的发展方面,_________和_________走在其他国家的前面。

3.在电器发明领域,国科学家________最为著名,被誉为“发明大王”,他在________年研制成功耐用__________,为世界带来了光明。

他一生中有近两千项发明,其中最著名的有留声机、电灯、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

被誉为“”。

4.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__________等人设计出内燃机。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设计

七年级历史上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主要发明及其影响。

2.掌握电气时代的特征,理解电的广泛应用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3.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电气时代的特征。

2.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如时间、地点、发明等。

(2)提问: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人类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2.探究学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分小组探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主要发明及其影响。

(2)小组分享: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3.知识讲解(1)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的扩大等。

(2)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电灯、电话、电车、电影等。

(3)讲解电气时代的特征:电的广泛应用,生产力的巨大提升,社会面貌的改变等。

4.案例分析(1)展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案例,如电灯、电话等。

(2)让学生分析这些发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生产力的提升、生活质量的改善等。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6.作业布置(1)让学生绘制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时间轴。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及影响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电气时代的特征理解不够深入。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参与度较高,但部分小组讨论深度不足,需要加强引导。

3.课堂小结环节,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但部分学生仍需加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及影响的掌握程度。

2.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电气时代特征的理解程度及历史思维能力的提升。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气时代的概念,掌握电气时代的基本特征。

2. 让学生了解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包括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

3. 培养学生对科技发展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电气时代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电气时代的定义,以及它与蒸汽时代、工业时代的区别。

2. 电气时代的特征:让学生掌握电气时代的主要特征,如电力广泛应用、通信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出现等。

3. 电气时代的影响:让学生了解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等方面。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电气时代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电气时代的认识和看法。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电气时代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电气时代的概念、特征及其影响。

3. 案例分析:教师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具体影响。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电气时代的认识和看法。

5. 总结:教师总结电气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强调科技发展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电气时代概念、特征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及观点阐述。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电气时代的认识。

4. 期中考试:设置相关试题,全面考察学生对电气时代的掌握程度。

六、电气时代的技术革新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电气时代的主要技术革新。

分析电气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

2. 教学内容:电气时代的代表性技术:电力、电灯、电话、电影、电视等。

技术革新的影响:生活便利、信息传播、娱乐方式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电气时代的技术革新及其特点。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主题:人类迈入“电气时代”2. 学科:历史与社会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9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2)掌握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3)学会分析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势。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2)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电气时代的社会变革;(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2)树立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风貌;(3)学会珍惜现代文明,关注可持续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发明人;(2)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的原因;(2)电气时代与之前时代的区别;(3)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辩证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电气时代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电气时代的社会变革;(2)学生发表观点,教师点评。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气时代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和发明人;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2. 小组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课后作业:教师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设计6: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教学设计6: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及特点。

2.知道人类认识电的过程。

3.讲述发明大王爱迪生的故事,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认识电对人类的重要作用,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道理,学习爱迪生等科学家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以导为主的教学法,读、讲、议结合。

采用多媒体手段,显示和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电器图像,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他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镇,1931年10月31日,美国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人类战胜黑暗提供新的光源,建议在举行他的葬礼时,自愿将电灯关闭一分钟,纽约东部标准时间21点59分,丹佛一片黑暗,芝加哥一片黑暗,整个密西西比河流域一片黑暗,纽约一片黑暗,连自由女神神像顶端的火炬也失去了光彩,全美国似乎又回到了油灯和煤气灯时代。

他是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爱迪生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这时期正好是人类的电气时代。

那么人类是如何步入电气时代的呢?今天学习第17课电气时代的来临二、知识链接(课件展示爱迪生的发明)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英文名: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1931年),[1] 世界著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企业家,拥有众多知名重要的发明专利超过2000项,被传媒授予“门洛帕克的奇才”称号!他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室来进行从事发明专利而对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人。

三、新课内容1.主要人物及其成就富兰克林美国发现雷电存在皮克希法国第一台手摇发电机雅可比德国第一台实用电动机西门子德国第一台自激式发动机爱迪生美国电灯留声机蜡烛油印机2.第二次工业革命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特点:电的广泛应用电的广泛应用是这次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和亮点。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 初中九年级历史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人教版

教学设计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克州一中:李婷一、教学背景1、备教材。

就教材地位而言,世界近代史是世界史教学的重点单元。

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整个世界史学习的重点课程。

就教材结构而言,本课上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与改革,下联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具有承上启下重要地位的一课。

就教材内容而言,本课分为三目,即“电气时代”的到来、“发明大王”爱迪生、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分别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以及这些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2、备学生。

本课教授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善于表达,在日常生活中会观看大量有关世界历史的图书和影视作品。

但这些认识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辅助。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情景,让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本课的知识,从而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克州一中是一所维吾尔族中学。

在校学生皆为少数民族学生,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就需要教师通过更多的多媒体资料,运用更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知识进行解释,从而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所述内容。

知识目标(1)列举电力广泛使用的史实,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2)知道本茨和莱特兄弟的发明活动,了解汽车和飞机两种交通工具(3)讲述爱迪生发明电器的故事,1、教学目标认识电器的广泛使用对提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4)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

过程目标:讲故事、辩论会、讨论归纳教学法组织学生讨论,并归纳知识点。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今天新疆美好生活的热爱。

2、教学重点:电力的广泛使用、内燃机、汽车、飞机的发明。

3、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讨论法、史料教学法、图片展示法、音效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课前三分钟《我们的家乡——新疆》。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第20课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

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第20课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难点: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三、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学科联系法。

四、板书设计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开始时间:19世纪70年代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3,影响: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二,发明大王爱迪生三,汽车和飞机的问世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创造巨大生产力2、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方式3、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际五、教学过程:(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今天,我们的生活非常的方便,有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比如火车,轮船,汽车,飞机等等。

(提问)火车,轮船是在哪个历史事件中被发明出来的呢?(学生回答)工业革命。

那么,汽车,飞机又是何时被发明的呢?另外,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电器,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比如我们习惯了使用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那么,电的使用开始于何时?电灯,电话又是何时被发明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要来了解这些内容。

(板书课题)电灯,电话,汽车,飞机等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

九年级上历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范文

九年级上历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范文

九年级上历史《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背景、主要发明和影响。

掌握电气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为国家和民族发展做贡献的志向。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及其影响。

2.难点:电气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如发明、影响等。

(2)提出问题: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发展有哪些新的变化?2.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1)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如科学技术的积累、工业革命的推动等。

(2)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如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车等。

(3)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如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城市化进程加快等。

3.分析电气时代的特点(2)讲解电气时代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生产方式的改变、生活方式的变革、思想观念的更新等。

4.案例分析(1)选取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某一发明,如电话,让学生分析其对社会的影响。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认识。

(2)教育学生要珍惜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课后作业1.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并简要介绍其作用。

2.分析电气时代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板书设计《人类迈入电气时代》一、第二次工业革命1.背景2.主要发明3.影响二、电气时代的特点1.生产力的飞跃2.生活方式的变革3.思想观念的更新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电气时代的特点,使学生了解了人类迈入电气时代的重要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育学生要珍惜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反思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反思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反思课前,我主要按照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建议进行备课。

但考虑到世界史的内容要放在初二年级上,在上课前我把有关工业革命的内容印发出来,先让学生接触了一下。

并且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没有陌生感,我刻意地突出本课内容与中国历史及今天生活的联系。

现在回过头看这节课,有些以后上课值得发扬的优点,也有以后要尽量回避的不足。

首先,我的导入联系今天的实际生活,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积极性。

我用你和家人节假日的休闲方式有哪些?引出外出旅游的交通工具再到在外与家人联系的方式,比较巧妙的引出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气氛也较热烈。

在学习主要内容时,我又联系上海世博会,以带领大家去参观世博会为由,要学生为博览会的展品写解说词,实际上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课的重点,应该是重点突出吧。

而学生们的思维也较活跃,在5分钟的分组讨论后,不断有美妙的火花涌现,学生也很好的抓住些解说词的要点:时间,发明者就、国别及发明影响,而且语句生动简洁,比如有个学生介绍电灯泡时说有黑夜的太阳是人类长期的梦想介绍汽车时人类希望自己像马儿奔驰在草原等等,让人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智慧。

我制作的简单课件,一张张图片把学生的思维聚过来又散开去,很好的发挥了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后,学生独立找出两次工业革命的共同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从本质上解决了教学难点。

然而不足的是,因为估计不足,整堂课容量太大,整个节奏稍显紧张,连最后的总结也是匆匆了事。

我想,任何一堂课,都需要老师做充分的准备,我的不足将提醒自己要备课认真,再认真。

反思二: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反思1、从整体的设计看,紧紧抓住教材的重点,在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掌握之后,再让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进行归纳,既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串成线,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2、在让学生了解这一系列发明创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科学成就的后面凝聚着科学家们艰苦的劳动,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树立为科学、为真理而献身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迈入“电气时代”教学设计沧州中捷一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包括电力的广泛应用,发明家爱迪生和他的发明成就,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和使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电的发明前后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汽车的发明与使用对人们更有利还是更有害?”等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教学重点:电力的发明和广泛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

本课教学难点: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进步的理解。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媒体幻灯片、图片、视频教学结构与过程[导入]今天我们已习惯了借助了电灯照明,使用电话与人交流,我们走在大街上,放眼望去,五颜六色的汽车来来往往,遥望蓝天,银白色的飞机在空中翱翔......还有今天的世博会,这些都让我们自然的联想起人类历史上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师引导]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人类在生产领域又有一次大变革。

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它以电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人类由“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相关的知识。

[板书]第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电力广泛应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家中或周围都有哪些电器,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电灯,可以用来照明;电视,可以了解世界大事和娱乐;电饭锅,可以煮饭;电熨斗,可以熨衣服;电脑,可以查资料、玩游戏;电热水器,可以用来洗澡……[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得很好。

我们的生活和“电”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电是如何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段小字内容。

[学生看书]……[教师讲述]第一段说明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即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那么电是怎样发明的呢?请同学们阅读第二、三段小字内容。

[学生复述]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1866年,德意志人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但这种发电机存在许多缺点,到19世纪70年代,发电机才进入实际生产领域。

[教师讲述]刚才大家说了电的发明的理论基础,那么电力作为一种新能源,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哪些优点?[学生回答]传递速度快,传输损失小,能远距离输送并可按用户需要分配能量,使用方便、清洁高效、价格便宜等。

[教师小结]由于电力作为能源具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板书]二、电器的发明与使用1.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已经说了电与我们生活中的密切联系。

那假如没有电,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学生回答]没有电,我们将不得不熬过一个个漫长而漆黑的夜晚;我们不能看电视,不能打电话,不能上网聊天;没有电,自来水没有了,冰箱也不能使用,食物的储存成为难题;城市里,电车不能行驶,学校里,电教设备也不能使用;……[教师小结]总之,没有电,我们的生活将会很不方便,所以说,电的发明和使用,是人类在生产领域的一场巨大的变革,它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教师引导:第二次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领域的发明,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讯领域。

[出示图片]早期的电话。

[教师讲解]这是最早的一次电话通话演示,图中的通话者就是电话的发明者贝尔。

在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贝尔展示的电话引起了轰动。

电话及电报事业的发展,为快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从而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

[教师过渡]在电器发明领域,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最为著名。

下面就来了解一下爱迪生和他的发明。

[板书]2.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了解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

[学生看书]……[教师讲述]在电灯发明以前,人们普遍使用的是煤油灯或煤气灯,这种灯不但亮度差,而且烧起来有黑烟和臭味,要时常添加燃料,擦洗灯罩,还很容易引起火灾。

自从电出现以后,很多人都想用电来照明,并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效果都不理想,以至电灯很难普及使用。

爱迪生立志解决这一难题,在几年的时间里,他和他的助手们废寝忘食,试验过从世界各地找来的1600种耐热材料、6000种植物纤维,才找到合适的灯丝材料,终于造出了耐用的白炽灯。

[教师补充]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大王”。

他一生中有近两千项发明,正式注册的就有一千三百多项,其中最著名的除了电灯以外,还有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

许多人称爱迪生是个“天才”,而他本人却回答说:[投影显示]“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教师提问]请大家就这句话结合自己对爱迪生的了解谈谈个人的认识和感受。

[学生回答]回答一:这说明任何成功都离不开辛勤的耕耘。

回答二:爱迪生的成功表明,其实世上并没有什么超人一等的天才,他靠的不是“天才”,而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这告诉我们在成功的道路上,更重要的是靠努力,靠奋斗,靠不断地探索,靠持久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教师小结]同学们总结得很好。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积极拼搏,勇于奋斗,开拓创新,创造出自己的成功和辉煌![板书]三、新交通工具的发明和使用。

1.汽车的发明与应用[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先来看一幅图片,认识一下19世纪人们的主要交通工具和最早的汽车。

[投影显示][教师引导]在汽车发明以前,马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世纪80年代,一种新型交通工具——汽车被制造出来,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然后概述一下汽车的发明过程。

[学生看书]……[学生概述]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卡尔•本茨等人设计出了第一台轻内燃机,以内燃机为动力,本茨在1885年制成第一辆三轮汽车。

这种汽车的尾部有一台单缸四冲程发动机,发动机以汽油为燃料。

卡尔•本茨因此被称为“汽车之父”。

[教师补充]后来,德国的一名工程师狄塞尔又于1897年发明了一种结构更加简单,燃料更加便宜的内燃机——柴油机。

这种柴油机虽比使用汽油的笨重,但却非常适用于重型运输工具。

它不仅用于船舶发动机,而且用于火车机车和载重汽车。

[教师提问]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与马车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学生回答]汽车速度快,使用新型动力,力量比马车大等。

活动与探究: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请你谈一下汽车的出现会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一:出门旅行的时间缩短了,人们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到更远的地方去旅行。

回答二:上班变得更方便。

有了汽车,人们可以在远离单位的地方买住宅,这样,城市的规模就扩大了。

回答三:出现了新的生产部门和就业岗位,如汽车生产厂、汽车配件的制造、石油开采、加油站、汽车修理厂等新部门会产生。

同时也出现新的职业,如司机、汽机修理工、汽车制造工人等。

回答四:汽车也带来了噪音和有害气体,威胁人的健康。

……[教师小结]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汽车的出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对待汽车工业呢?[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学生甲:应大力发展汽车工业,因为汽车不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便利,而且还能为国家增加税收、解决就业、出口创汇,没有汽车,我们的生活将无法想象。

学生乙:汽车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消耗能源、交通事故等,所以应停止发展汽车工业。

学生丙:汽车工业应该发展,否则就会像“因噎废食”一样可笑。

但在发展时应尽量减少或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后果。

[教师总结]一方面应积极发展汽车工业;另一方面尽力减少或消除它的消极后果,合理利用科技新成就,趋利避害。

教师导入:现在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有了,人类的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想像鸟一样飞上天空,这个梦想由美国人首先实现。

[板书]2.飞机的发明[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倒数第二段大字,了解飞机的发明过程。

[学生阅读]……[教师提问]飞机在什么时间由谁制造出来?[学生回答]1903年12月,美国的莱特兄弟制成的第一架有动力装置的飞机并试飞成功。

把人类飞上蓝天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教师引导]在飞机制造方面,我国有一位杰出的人物是谁?请同学们简单说说他的事迹。

[学生回答]冯如。

他是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制造家和飞行家。

[教师提问]飞机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便利?[学生回答]越洋飞行成为可能,且大大缩短了人们出行的时间。

如今的飞机,载重量越来越大,速度不断提高,航程也越来越远。

越来越多的人乘坐飞机出行,飞机离普通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近。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电的发明和应用、汽车和飞机的问世等内容,通过学习,大家可以总结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学生回答]无论是电的发明和应用,还是汽车、飞机的问世,它们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可以说,科学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为下节课设疑: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走在最前,那么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给资本主义国家造成了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美德为代表的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必然要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按经济实力重新瓜分世界,这就引发了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掠夺战争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下节课我们再具体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兴趣离开课堂)●课堂板书第20课第二次工业革命一、电力时代的到来二、电器的发明与使用1.电力在生活领域的应用2.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三、新交通工具的发明:1.汽车的发明与应用2.飞机的发明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不多,与现实联系比较密切,在上课时可以让学生补充一些内容做为充实课堂的需要。

本节课利用大量图片,形文并茂,引发学习学习兴趣。

本节课设计了两个学生讨论题,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对一些历史现象的辩证评价能力。

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而不是一味地把学生的思维往教师设计的路上引,如何贴近学生,更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还需摸索。

不足之处: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结合的程度不够,不能使学生形象的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不同。

历史知识应该是承前启后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对历史的横向和纵向比较理解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