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概况共16页word资料
中国林业分析报告
中国林业分析报告一,中国林业发展现状1,总体概况:根据中国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中国现有森林面积1.75亿公顷,居世界第五位。
活立木蓄积量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8.21%。
按林种划分,中国现有林木面积16417.67万公顷,其中防护林(非商用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分别占到33.36%、47.89%、13.03%、1.84%、3.88%。
全国现有天然林面积、人工林面积分别为11576.20、5325.73万公顷,分别占68.49%和31.51%,人工林面积列世界第一位;全国规模以上林业企业超过1.5万家,其中,国有重点森工企业135个,重点营林局20个,国有林场4466个,乡村林场近8万个,国有苗圃2300多个。
2009年,中国新造林面积588.49万公顷,人工造林、飞播造林、新封山育林分别占66.14%、4.38%、29.30%,比2008年增长9.92%。
而国家投资林业重点工程造林447.21万公顷,占全部造林面积的75.99%。
2009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58万亿元,主要产品有:纸浆、木材、人造板、家具等。
福建、广东、浙江的林业年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
2008年中国林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700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占同类产品世界贸易总额的18%。
进口方面:主要是纸浆和原木等生产原料,分别占51.3%和17.2%。
出口方面:主要是木家具和纸制品等产品。
分别占46.8%和22.4%。
出口前5位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31.75%、日本23.48%、香港15.69%、韩国4.05%、英国3.68%。
2,中国林业的管理制度:林权制度:林地所有权是国家或集体所有,出租或承包给林业企业或个人,然后林业企业或个人拥有林地的经营权和林木的所有权、以及配套的处置权和收益权。
林地的承包期为70年,承包期届满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
2008年开始、计划5年内完成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是将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的拓展和延伸。
2019林业概况9页
2019中国林业基本情况一、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森林资源】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共开展了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9—2019年)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 9545.22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49.13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37.2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0.36%,比1949年的8.6%净增11.76个百分点。
我国森林面积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积量居巴西、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刚果民主共和国之后,列世界第六位。
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616 8.84万公顷,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列世界第一位。
除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外,全国有林地面积18138.09万公顷。
按林种划分,公益林、商品林面积分别占52.41%和47.59%,其中公益林面积中防护林83 08.38万公顷、特种用途林1197.82万公顷;商品林面积中用材林6416.16万公顷、薪炭林174.73万公顷、经济林2041万公顷(其中油茶林320万公顷)。
按土地权属划分,国有林7246.77万公顷,集体林10891.32万公顷,分别占39.9 5%和60.05%。
按林木权属划分,国有的7143.58万公顷,集体经营的5176.99万公顷,个体经营的5817.52万公顷,分别占39.38%、28.54%和32.08%。
全国现有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65.99%;蓄积114.02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85.33%。
全国现有人工林面积6168.84万公顷,占有林地面积的34.01%;蓄积19.61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14.67%。
总体上看,我国森林资源仍存在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30.3%的2/3,人均占有森林面积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0.62公顷的1/4,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蓄积量68.54立方米的1/7强。
林业简介介绍
汇报人: 日期:
• 林业的定义与重要性 • 林业资源与种类 • 林业实践与技术 • 林业发展与挑战
01
林业的定义与重要性
林业的定义
• 林业是研究如何培育、保护、利用和管理森林资源的科学,包 括林木育种、造林、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维护生态平衡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等方式,维持大气 中的气体平衡,同时森林还能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
生物多样性保护
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丰富的植物和动物种群在森林中得到保护和 繁衍,维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物的多样性。
林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经济价值
非木材林业资源
定义
非木材林业资源是指除木材外,森林中其他具有 经济价值的资源。
生态价值
非木材林业资源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 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类型
包括林下植物(如草药、食用菌等)、野生动物 、林产品(如树脂、树胶等)以及森林中的水资 源等。
利用方式
非木材林业资源可以通过采摘、狩猎、养殖等方 式进行合理利用,同时要注重保护,确保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在利用过程中,要遵守相关法律法 规,防止过度开发和非法利用。
林业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木材、竹材、药材、菌类等林产品,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 重要经济来源。同时,森林旅游、休闲等非木质林产品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社会影响
林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就业机会,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 推动了乡村振兴。同时,森林的存在和保护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促进身心健 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THANKS
感谢观看
02
林业资源与种类
森林资源
林业简介演示
2
林业产业链的发展需要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 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林业产业链的发展受到政策、市场、技术等多种 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
木材加工业
木材加工业是林业产业链的重要 环节,包括锯材、木制品、家具
制造等。
木材加工业的发展需要依托森林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木材的
02
森林资源
森林的种类与分布
1 2
温带森林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包括针叶林和阔 叶林。
热带雨林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热带地区,是 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
3
沙漠和半干旱地区的灌丛
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和亚洲的沙漠和半干旱 地区。
森林的功能与价值
生态平衡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 成部分,维持着地球的生态平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实施路径
为实现战略目标,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推广生态农业 、发展绿色产业等。
数字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应用领域
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林业领域,如森林资源监测、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提 高了林业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未来将有更多的智 能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林业管理,推动林业的数字化转型。
提高国际话语权
积极参与国际林业合作与交流,提升我国在国际林业事务中的话 语权和影响力。
05
林业科技与教育
林业科技发展概况
01
02
03
林业科技发展历程
从传统林业到现代林业的 转变,包括技术手段和理 念的更新。
林业科技研究重点
第一章 林业资源
第一章林业资源第一节森林资源一、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结果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7490.92万hm2,森林覆盖率18.21%,活立木总蓄积136.18亿m3,森林蓄积124.56亿m3。
我国森林面积占世界的4.5%,列第5位;森林蓄积占3.2%,列第6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国除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外,林业用地面积28280.34万hm2,森林面积17278.70万hm2,活立木蓄积量132.59亿m3,森林蓄积120.98亿m3。
天然林面积11576.20万hm2,蓄积105.93亿m3;人工林面积5325.73万hm2,蓄积15.05亿m3。
全国经济林面积2139.00万hm2,竹林面积484.26万hm2,灌木林面积4529.68万hm2。
(一)森林资源结构①1、权属结构。
森林面积按土地权属划分,国有7334.33万hm2,占42.45%;集体9944.37万hm2,占57.55%。
森林面积按林木权属划分,国有7284.98万hm2,占42.16%;集体6483.58万hm2,占37.52%;个体3510.14万hm2,占20.32%。
在现有未成林造林地中个体比例达41.14%。
2、林种结构。
林分按林种分为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特用林。
防护林面积5474.63万hm2、①森林资源结构、森林资源质量的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蓄积550084.48万m3,特用林面积638.02万hm2、蓄积102810.26万m3,两者合计分别占林分面积、蓄积的42.81%和53.97%;用材林面积7862.58万hm2,蓄积551241.94万m3;薪炭林面积303.44万hm2,蓄积5627.00万m3(林分各林种面积和蓄积比例见图1—3)。
3、龄组结构。
在林分中,幼龄林面积4723.79万hm2,蓄积128496.60万m3;中龄林面积4964.37万hm2,蓄积342572.18万m3;近熟林面积1998.73万hm2,蓄积224550.99万m3;成熟林面积1714.79万hm2,蓄积301660.98万m3;过熟林面积876.99万hm2,蓄积212482.93万m3。
中国林业简介介绍
THANKS
感谢观看
近代林业
近代中国林业始于19世纪中叶,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社会的解体,中国林业 开始向近代林业转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现代林业
现代中国林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林业逐渐向现代化、 多元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中国林业进入了快速发 展的轨道。
热带季雨林
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等 省份,树种以龙脑香、柚 木等为主,具有茂密的林 冠和发达的根系。
森林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
保护措施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森林资源,包括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 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
可持续利用
中国积极推动森林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合理采伐、科学经营等方式实现森林资源 的长期稳定利用。同时,中国还加强了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森林资 源的健康发展。
林业意义
林业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土安全、促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 用,同时也在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
中国林业发展历程
古代林业
中国古代林业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商代,当时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林业管理制度。此后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林业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林业简介介 绍
汇报人: 2023-12-07
目 录
• 中国林业概述 • 中国森林资源概况 • 中国林业政策与法规 • 中国林业经济发展 • 中国林业与社会文化发展 • 中国林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林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我国林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
以森林为主要经营对象的林业,不仅承担着生态建设的主要任务,而且承担着提供多种林产品的重大使命。
进入21世纪,人类正在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迈进。
我国也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林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特殊作用。
一、中国林业资源情况林业的发展以资源为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五次森林资源清查。
第五次森林清查结果表明,我国现有林业用地39.5亿亩,森林面积23.8亿亩,活立木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16.55%。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森林覆盖率为8.6%,增加近8个百分点。
表1全国历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总的看,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29.6%)的56%,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分别只有世界水平的20%和12%(见表2)。
现有森林中,人工林的比重较大,且相当一部分郁闭度在0.4以下,生态服务功能低下,亩均蓄积量为5.2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68%。
从地域分布上看,我国森林东北和西南多、其它地区少,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四川、云南五省区的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占全国的41.3%和52.4%,而华北、华中和西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很少,尤其是西北的青海、甘肃、新疆、宁夏等省区的森林覆盖率不足5%,其中青海省只有0.43%。
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的任务十分繁重。
按照《森林法》的规定,我国林种分为五类:一是用材林,现有面积15.5亿亩(含竹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66%;二是防护林,现有面积3.2亿亩,约占14%;三是经济林,现有面积3.0亿亩,约占13%;四是薪炭林,现有面积0.7亿亩,约占3%;五是特种用途林,现有面积0.6亿亩,约占3%。
我国自然保护区总数1551个,总面积19.4亿亩(含海洋面积),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3.5%,其中林业系统建立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区1156个,总面积17.4亿亩,占国土面积的12.1%。
第3讲-我国林业概况及发展趋势
中国森林分布图
2010-122010-12-27
根据《中国植被》 根据《中国植被》, 我国植被被划分为8 我国植被被划分为8个分 区。
2010-122010-12-27
①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 方针叶林的一部分, 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 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 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2℃ 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 以下, 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 全年积温( 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 均温>10℃之总和) 1100-1700℃ 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 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气温 70-100天 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毫米。 较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较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2010-122010-12-27
2、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东北、
包括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 包括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 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 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 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 量条件的差异, 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 带: 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2010-122010-12-27
真菌资源更是丰富,可供食用的达30多种以上, 多种以上, 真菌资源更是丰富,可供食用的达30多种以上 银耳、木耳、紫红菇等。伞菌科的鸡 有银耳、木耳、紫红菇等。伞菌科的鸡是野生 真菌中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菌,味极鲜美。 真菌中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用菌,味极鲜美。药用 真菌有30多种 除银耳、香菇、木耳、紫芝、 多种, 真菌有30多种,除银耳、香菇、木耳、紫芝、灵 等已有大量栽培外,其余都属野生,按季节采集, 芝等已有大量栽培外,其余都属野生,按季节采集, 鲜食或制成干品。野生动物资源有熊猫、大熊猫、 鲜食或制成干品。野生动物资源有熊猫、大熊猫、 金丝猴、猕猴、短尾猴、黑叶猴、毛冠鹿、 金丝猴、猕猴、短尾猴、黑叶猴、毛冠鹿、梅花 云豹、华南虎、金猫等珍稀动物。 鹿、云豹、华南虎、金猫等珍稀动物。鸟类中的 白鹇、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 白鹇、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都列为国家保 护对象。还有各种爬行动物包括眼镜蛇、 护对象。还有各种爬行动物包括眼镜蛇、眼镜蛇 蕲蛇以及蟒蛇和大壁虎等, 王、蕲蛇以及蟒蛇和大壁虎等,可作药用或制取 皮革。 皮革。
中国林业资源概述
南方亚热带区:保护秦巴山区、喀斯特 地貌区、云贵高原石漠化区等生态脆弱区 林地;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栖息地; 在四川盆地及盆周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区 以及沿海积极营造防护林,构建生态屏障; 在低山丘陵区发展优质丰产用材林、珍贵 树种大径级材和工业原料林基地,适度发 展经济林地,建设商品林生产基地;在平 原及东部沿海区发展经济林和工业原料林 基地。 返回
林地类型比例图
返回
林地资源分布
• 受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和 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对我国林业进行划 分,可划分为10个区域,分别是大兴安岭 区、东北区、华北区、南方亚热带区、南 方热带区、云贵高原区、青藏高原峡谷区、 蒙宁青区、西北荒漠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
• 我国林地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 生态环境相对较好,气温湿润或者半湿润、 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大兴安岭区、东北区、 云贵高原区3个区的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 43%,但林地面积却占全国林地总面积的 64.6%。
中国林业资源概述
林地类型 林地资源数量 林地资源分布 中国林地资源的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
1.林地质量较高,但利用程度低 2.森林覆盖率不高,区域分布不均 3.林地生产力水平低,但发展潜力大 4.林地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水平低 5.可开发的森林资源濒于枯竭,资源状况急剧恶化 6.森林防护效能降低,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序号 1
林地分类表
一级 有林地
二级 乔木林 红树林
三级 纯林 混交林
竹林 2 3 疏林地 灌木林地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 林
其它灌木林 4 5 未成林造林地 苗圃 人工造林未成林地 封育未成林地
返回
林地资源数量
• 根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 2008年)结果,全国林地总面积30378.19 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1.6%;森林覆盖率 20.36%。林地中,有林地18138.09万公顷, 灌木林地5365.34万公顷,疏林地482.22万 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132.63万公顷,苗圃 地45.4万公顷,迹地(含采伐迹地和火烧迹 地)709.61万公顷,宜林地4403.54万公顷, 林业辅助用地101.36万公顷。
中国林业概况
中国林业一.序言从总体上讲,在我国林业几十年发展的风雨历程中,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不同需要,林业在国民经济总体布局中的定位经历了由“产业型”向“公益型”的转变,相应地,国家对林业所采取的政策也由“重取轻予”最终转向了“重予轻取”。
我国林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下面几个各具特色的时期。
二.发展历程1、木材大生产时期(1949—1978年)解放初期,中国已经成为一个贫林国家。
刚刚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业待兴。
面对帝国主义的封锁,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所急需的木材主要依靠自己生产。
由于这一历史时期赋予林业的主要使命就是多生产木材以支援国家建设,因而相比较而言,当时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的力度是有限的。
对森林资源长时期的过量采伐为后来林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随着1981年国务院作出《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潮在全国迅速掀起,这对遏制森林资源锐减的势头、扭转资源危急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时期里,尽管人们意识到了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加大人工造林的力度,但森林资源总体增长缓慢。
3、建设两大体系时期(1993—1997年)随着国家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各行各业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骤增。
“建设比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产业体系”便成为这一时期林业建设和发展的总体思路。
1994年,原林业部提出要“深化林业改革”、“外拓空间,内建机制”,活跃林区经济,使林业经济发展壮大起来,以减轻森林资源的压力。
与此同时,顺应世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潮流,原林业部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为21世纪中国林业的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
在建设“两大体系”的总体思路下,林业在向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向发展。
林业培训 演示文稿
• •
• •
(4)竹林资源 全省竹林面积82.4万hm2,其中毛竹林面积80.9万hm2,杂竹面积1.5万 hm2。毛竹总株数150144.9万株,其中林分竹142283.1万根,散生竹7861.7 万株。 (5)经济林资源 全省经济林面积74.9万hm2。按三级林种划分,果树林17.5万hm2,食用 原料林55.0万hm2,林化工业原料林0.4万hm2,药用经济林1.7万hm2,其它 经济林0.3万hm2。
• • • • • • •
• •
•
C、江西速生丰产林宏观政策 【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 政策文件 1、《江西省林业产业发展规划》(江西省林业厅印发,赣林工字[2005]112 、 号); 2、《省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推进林业产权制度配套改革的意见》 (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赣办字[2006]39号); 3、《林业产业政策要点》(2007年8月国家林业局等六个部门联合印发)。 【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 大力扶持发展以工业原料林等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为重点的商品林培植业, 以毛竹为主的竹产业,以油茶为主的名特优新经济林业,苗木花卉业,森林 旅游业和以木材精深加工为主的林产工业等六大林业支柱产业。 【项目建设要求 项目建设要求】 项目建设要求 鼓励以下项目建设或产品生产:工业原料林等商品林基地建设,林木(竹) 鼓励 营造及良种培育、推广,特色苗木花卉和良种苗圃基地建设,以林业三剩物 和次小薪材及竹材为原料的综合加工利用,各类人造板的深加工,木竹材改 性、防腐、模压、集成、复合等产品的生产。 限制以下项目建设或产品生产:中、高密度纤维板的再建设项目,以大量消 限制 耗本省阔叶材的家具生产,达不到鼓励类标准但又不属于淘汰类的产品或项 目。
林业部
一 林业发展概况
当代中国林业概述
当代中国林业概述第一节林业的形式与任务一、林业发展的历程林业的历史发展可以化分为原始林业、近代林业(传统林业)、现代林业三个阶段。
从我国林业发展现实来看,我国林业还处在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初级阶段。
二、林业的定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承担着生态建设和林产品供给的重要任务,做好林业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
三、林业发展的**战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大力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使林业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我国林业工作地总纲,其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
四、林业的基本方针 1、坚持全国动员,全民动手,全社会办林业。
2、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
3、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森林资源。
4、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行林业分类经营和管理。
中国林业发展报告
中国林业发展报告一、中国林业的现状中国作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的国家之一,林业发展一直得到重视。
目前,中国的森林面积已经达到2.22亿公顷,并且不断增长。
同时,中国的森林资源种类丰富,包括针叶树、阔叶树以及竹类等。
中国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林业产值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一部分,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林业还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木材、竹材、草材等资源,为国家的建筑、家具、纸张等生产行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然而,中国林业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林业保护意识不强,森林破坏、非法采伐等问题仍然存在。
其次,林业科技水平相对较低,无法满足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第三,森林资源配置不均衡,区域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最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因素对林业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二、中国林业发展的成就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中国林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了人们的保护意识。
其次,林业科技水平逐步提高,新技术、新材料等得到广泛应用。
第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逐渐取得平衡,有效解决了森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
最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林业的发展。
三、中国林业的前景和建议中国林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该立足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动林业的发展。
首先,加强森林资源保护。
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非法砍伐、森林破坏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加强森林防火、防虫等工作,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
要加大对林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林业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林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同时,鼓励林业科技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强应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第三,促进林业产业化。
要加强林业产业链的建设,发展林木加工、造纸、家具等相关产业,提高林业产业的附加值。
同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林业企业,提升中国林业的品牌形象。
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精品资料
面对林业发展的新形势,林业法制建设已经滞后于林业的发展。林业法规的缺失,林业执法没法可依,目前对林业执法主体、操作程序、管理人和管理相对人作出限制的法律规定都是模糊的,都不够具体和具有可操作性;林业法规存在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林业法规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配套,林业管理部门执法不严等等,林业法制亟待完善。
当前,我国的经济林产品产量、竹产量、人造板产量、松香产量等主要林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纸和纸板产量居世界第二。同时,我国也是一个林产品进出口大国,2006年,我国主要林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08亿美元,其中,出口264亿美元,进口244亿美元。[3]但我国还不是一个林业产业强国,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们还有不小的差距。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基础性产业。我国目前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但日益恶劣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社会对环境的关注和要求改善生态环境的愿望日益强烈,已经成为对林业产业发展走向的主要需求。
2.2林业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我国林业大部分都集中在经济不发达的山区、丘陵等地带,林业发展方式过于粗放,表现在目前林业发展更多只考虑到经济利益,而不注重社会的生态效益,林业技术创新能力差,对新技术、新设备的利用程度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林业产业科技贡献率仅为20%,远低于全国其他行业平均水平的40%。[5]由于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领域受到国外企业的挤压,使我国沦为原料和初级产品供应者。
3.4完善林业法制建设
就目前而言,我国林业所依据的主要法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森林法》的主旨在于培育、保护和利用林业产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多种林产品,运用法律体系维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但《森林法》的规定过于宏观,要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细化和完善:第一,森林资源实施分类经营管理。应该要根据社会对森林的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的不同需求,按照森林多种功能主导利用方向的不同,把森林的五大林种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将《森林法》中规定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将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划分为商品林。两大林种采取不同的经营手段、资金投入和采伐管理措施,把商品林的经营推向市场化,而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作为社会公益事业,采取政府为主、社会参与和受益者补偿的投入机制,由各级政府组织建设和管理。第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不得随意撤销、合并国有林场、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烧炭和经营木炭,以及采挖、经营和运输树蔸树木的,实行许可制度,在封育区和封育期内,禁止不利于森林植被恢复的活动,公益林不得进行商品性采伐。第三,因地制宜制定采伐制度。商品林采伐限额应实行五年总控的管理方式,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的单位剩余的年度一般人工用材林采伐限额,经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可以转入下一年度使用。工业原料林实行采伐限额单列,在一个采伐限额执行期内,各森林经营单位单年剩余的采伐限额,经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核实,可以结转使用。第四,加强监督木材经营加工。为了避免木材经营加工厂过多过滥,科学合理地使用林木资源,设立木材市场应当遵循合理布局、方便流通、保护资源的原则。经营(加工)木材的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加工)无合法来源的木材,要接受林业部门的监督检查。
中国森林地理分布
生态价值
亚高山针叶林在保持水源、调节气候等方面具有 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多种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荒漠绿洲林
分布区域
01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的沙漠和戈壁地区,如塔克拉玛干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 北的地区,包括华北、东 北等地的部分地区。
特点
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如 杨树、柳树等,季节变化 明显,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
保护价值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是中国 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 之一,对于调节气候、保 持水土具有重要作用。
寒温带针叶林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小兴安岭、长 白山等地。
特点
以针叶树种为主,如松树、云杉 等,林下植物和动物种类较少,
生态系统较为简单。
保护价值
寒温带针叶林是中国森林生态系 统的重要类型之一,对于维护生 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
要意义。
03
CATALOGUE
西部干旱区森林分布
高山针叶林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山地带,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等 。
特点
生长环境恶劣,气温低,氧气稀薄,风力强劲。树木矮小,生长缓 慢,但寿命较长。常见的树种有冷杉、云杉、铁杉等。
生态价值
高山针叶林是重要的生态屏障,能够保持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并 为多种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
亚高山针叶林
1 2 3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亚高山地带,如祁连山脉 、天山山脉等。
特点
特点
02
生长环境十分恶劣,水资源稀缺,土壤贫瘠。树木矮小,生长
林业地理
3.东南低山丘陵林区:松山林和常绿阔叶林及油茶
、油桐经济林
4.西北高山林区:落叶阔叶林及油松、侧柏林
5.热带林区:热带季雨林
用材林
热带季雨林
阔叶林
落叶林
灌木林
经济林
热带稀树林
薪炭林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 叶林
寒温带针叶 林 沼泽林
特殊用途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把森林分为防护 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 等五大林种。
(一)防护林:为达到某种防护作用而划定的森 林。
1.水源涵养林:
2.水土保持林:
人均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分别为0.12ha和10m3,只相当于
世界人均水平的21.3%和12%居世界119位。森林覆盖率仅 13.92%低于26%的世界平均水平。
1.中国森林资源现状
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地区 东北、内蒙古林区 西南高山林区 南方集体林区 其它地区 森林面积 (万ha) 3657 2811 4664 2041 比重 (%) 27.8 21.3 35.4 15.5 森林蓄积量 (亿m3) 30.0 44.6 14.6 9.9 比重 (%) 30.3 45.0 14.7 10.0 森林覆盖率 (%) 20.30 22.07 30.05 5.06
森林资源破坏严惩,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林木消耗量超出限额近4000万m3立方米,每年有150万ha森
林逆转为无林地、疏林地或灌木林地。
森林 培育目的或 作用 防护林 地理气候特 点 热带雨林 按生长类型 分 乔木林
森林起源 原始林和次 生林 人工林和天 然林 实生林和萌 生林
按叶形分
按季相分
针叶林
林业概况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东部和南部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
省级行政区划为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首都北京。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
中国林业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由小到大,由缺到全,目前已形成涉及国民经济第一行业、第二行业、第三行业的多个门类、多种产品的复合行业群体。
近年来,中国林业建设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荒漠化、沙化土地防治实现治理面积大于扩展面积,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减少、林业产业迅速发展等方面。
造林绿化事业快速发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扩大培育人工林,积极发展森林资源,全国森林面积已经由1949年的8280万公顷扩大到1.75亿公顷,居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之后,列世界第五位;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5326万公顷,居世界第一位;森林覆盖率由8.6%提高到18.21%。
全国活立木蓄积量为136.1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
中国森林蓄积居俄罗斯、巴西、美国、加拿大、刚果(民)之后,列世界第六位。
2005年,全国共完成营造林面积628.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23.2万公顷、飞播造林41.6万公顷、新封山育林263.6万公顷。
封山育林和灌木造林比重进一步加大,林种结构得到优化,林分质量有所改善。
非公有制造林快速发展,占全国新造林面积的比重达57%。
林业的六大重点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全面实施了林业六大重点工程。
这六大工程是:天然林保护工程,主要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三北长江防护林建设工程,主要解决三北地区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以及不同类型的生态问题;退耕还林工程,主要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主要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主要解决物种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主要是解决木材供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中国林业概况1.2.1、中国林业的资源现状(1)森林资源概况在当今世界森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依据自己的国情和林业发展情况,积极推行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的基本政策,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林业建设,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的双增长,在生态环境改善和林业产业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全国森林资源状况根据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19-2019年),全国林业用地面积30378.19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19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0.36%;活立木总蓄积量145.54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量133.63亿立方米,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92%。
天然林面积11969.2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6168.84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9.61亿立方米,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
全国人均森林面积0.128hm2,人均森林蓄积量为9.048 m3。
现将我国除台湾、香港和西藏控制线外的森林资源状况介绍如下:1.林业用地资源林业用地面积:25 704.7万hm2,其中:有林地面积15 363.2万hm2,占林业用地的60%;疏林地719.5万hm2,占3%;无林地5 703.7万hm2,占22%。
在有林地面积中:林分面积12 919.9万hm2,经济林面积2 022.2万hm2,竹林面积421.1万hm2。
2.各类林木蓄积活立木总蓄积量113.1亿m3。
其中森林蓄积量100.9亿m3,占89%;疏林蓄积量1.4m3,占1%;7.0 亿m3,占6%;四旁树蓄积量3.8亿m3,占4%。
3.天然林、人工林资源天然林面积10 696.5万hm2,占有林地的70%,其中林分面积10 005.5万hm2,占天然林面积的94%;天然林蓄积量90.7亿m3,占森林蓄积量的90%。
已成林人工林面积4 666.7万hm2,其中林分面积2 914.4万hm2,经济林面积1 621.5万hm2,竹林面积130.8万hm2;人工林蓄积10.1亿m3,占森林蓄积量的10%。
4.林分资源全国用材林面积9 939.5万hm2;蓄积量72.1亿m3。
其中用材林成过熟林面积1 468.6万hm2;蓄积量27.4亿m3。
全国防护林面积2 138.5万hm2;蓄积量21.9亿m3。
薪炭林、特用林面积分别为445.2万hm2、396.8万hm2;薪炭林、特用林蓄积量分别为0.9亿m3、6.0亿m3。
5.森林资源质量(1)林分平均郁闭度:全国(不含西藏全区)林分平均郁闭度为0.54,用材林平均郁闭度为0.53。
(2)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全国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为78.06 m3/hm2,人工林林分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34.76 m3/hm2。
(3)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全国(不含西藏全区)林分单位面积年生长量为3.36 m3/hm2。
(4)林分平均胸径:全国(不含西藏全区)林分平均胸径为13.1cm。
(5)龄组结构:全国中幼龄林面积占林分面积的71%,其蓄积占林分蓄积的41%。
在人工林林分中,中幼龄林面积占绝对优势,中幼龄林面积占人工林分面积的84%。
(6)在全国用材林中,成过熟林面积占14.8%,蓄积占38.0%。
(二)全国森林资源动态变化森林资源变化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全国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
森林面积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上升了2.15个百分点。
活立木总蓄积净增11.28亿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1.23亿立方米。
二是天然林面积蓄积明显增加,天然林保护工程区增幅明显。
天然林面积净增393.05万公顷,天然林蓄积净增6.76亿立方米。
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天然林面积净增量比第六次清查多26.37%,天然林蓄积净增量是第六次清查的2.23倍。
三是人工林面积蓄积快速增长,后备森林资源呈增加趋势。
人工林面积净增843.11万公顷,人工林蓄积净增4.47亿立方米。
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046.18万公顷,其中乔木树种面积637.01万公顷,比第六次清查增加30.17%。
四是林木蓄积生长量增幅较大,森林采伐逐步向人工林转移。
林木蓄积年净生长量5.72亿立方米,年采伐消耗量3.79亿立方米,林木蓄积生长量继续大于消耗量,长消盈余进一步扩大。
天然林采伐量下降,人工林采伐量上升,人工林采伐量占全国森林采伐量的39.44%,上升12.27个百分点。
五是森林质量有所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
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1.15立方米,每公顷年均生长量增加0.30立方米,混交林比例上升9.17个百分点。
有林地中公益林所占比例上升15.64个百分点,达到52.41%。
随着森林总量的增加、森林结构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森林生态功能进一步得到增强。
中国林科院依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和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结果评估,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吨。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涵养水源量4947.66亿立方米,年固土量70.35亿吨,年保肥量3.64亿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0.32亿吨,年滞尘量50.01亿吨。
仅固碳释氧、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大气环境、积累营养物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6项生态服务功能年价值达10.01万亿元。
六是个体经营面积比例明显上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现。
有林地中个体经营的面积比例上升11.39个百分点,达到32.08%。
个体经营的人工林、未成林造林地分别占全国的59.21%和68.51%。
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户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骨干力量。
二、林业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1.造林绿化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从1981年到2019年,全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60亿人次,全国共义务植树300亿株。
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推动下,我国造林绿化步伐明显加快,“九五”期间平均每年完成人工造林480万hm2,目前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4 666.7万hm2,发展速度和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累计飞播造林2 533万hm2,实际成林面积868万hm2;封山育林面积累计达到3407万hm2。
森林覆盖率由1988年的12.98%增加到1993年的13.92%,再增加到2019年的16.55%。
1991年以来,先后有广东、福建、湖南、浙江、江西、湖北、广西、安徽、山东、吉林、江苏、海南共12个省(区)基本消灭了宜林荒山荒地,分别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各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构成了我国林业生态体系的基本骨架(1)“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自1978年启动以来,到2019年累计造林2 700万hm2。
工程区有林地面积达到3 467万hm2,森林覆盖率由1975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8.6%,使“三北”地区1100万hm2农田实现林网化,粮食产量净增加10%~30%;18万km2的黄土高原披上绿装,初步控制30%的水土流失。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89~2019年,累计造林457万hm2。
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9%提高到25%。
已有100多个县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控制,湖南、湖北、贵州等省山区的沙化速度开始下降,很多昔日干枯的小溪恢复了常年流水,多年不见的野生动物已开始在森林中繁衍生息。
(3)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88~2019年,累计造林117万hm2,营造海岸基干林带7 063km,森林覆盖率由21.7%提高到29.1%。
减灾效益明显,其减灾能力达30%~40%。
(4)太行山绿化工程。
1984~2019年,累计造林286万hm2。
工程对改善华北及京津地区的生态环境,推动太行山区经济,实现农民勤劳致富奔小康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5)平原绿化工程。
截至2019年底,全国920个平原、半平原、部分平原县(原918个)有850个已达到部颁平原绿化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已林网化的农田面积达3 500万hm2。
(6)全国防沙治沙工程。
1992~2019年,累计造林104万hm2。
有近1 330多万hm2农田实现了林网化,约有12%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治理,初步治理了30%的水土流失面积。
(7)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2019年,累计造林26.0万hm2。
(8)淮河太湖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2019年,累计造林8.4万hm2。
(9)珠江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2019年,累计造林10.0万hm2。
(10)辽河流域综合治理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到2019年,累计造林14.2万hm2。
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程,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新格局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湖、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关于“全面停止长江黄河流域上中游的天然林采伐,森工企业转向营林管护”的精神,2019年,启动了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之后,2000年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的17个省(区、市)启动了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工程。
4.野生动植物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初步形成(1)自然保护区。
截至2019年底,全国林业系统共建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633处,总面积达6 150万hm2,占国土面积的6.4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4处,面积达1 618.4万hm2,占国土面积的1.68%,其中长白山、卧龙、梵净山、神农架、武夷山、博格达峰、锡林郭勒、鼎湖山、盐城、西双版纳、天目山、茂兰、丰林、九寨沟和南麂列岛等15处自然保护区加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洞庭湖、鄱阳湖、青海鸟岛、海南东寨港、香港米埔等7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的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野生动植物保护。
到1996年底,全国已初步建立了230多处野生动物繁殖场,14处野生动物保护中心,18处濒危物种进出口管理办事处和大熊猫、东北虎、麋鹿等濒危珍稀野生动物繁育中心以及400余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殖基地和优良种质基因库,60 多种珍稀野生动物人工繁殖成功,国家第一批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80%被迁地保存。
(3)湿地保护。
到目前为止,建立各种类型的湿地自然保护区152处,面积1 278万hm2,并组织技术力量对全国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全面普查。
(4)森林公园生态建设。
截至2019年底,全国各级森林公园总数达到870处,遍布31个省(市、区),面积748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0.78%,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92处,经营面积530万hm2。
5.林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有了一定基础,向着高起点、网络化方向发展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初步建立,全国共有35个总体,设置固定样地22万余个,调查面积578万km2,占国土面积的61.2%,建立了初级森林资源监测中心2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