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焦距和景深

合集下载

为什么焦距越长,景深越浅

为什么焦距越长,景深越浅

为什么焦距越长,景深越浅
景深是指拍摄的景物的深度,一般通俗的话讲就是画面前后的远近之间的对比,也就是说
画面中拍摄的物体有了一个空间距离的整体概念,这也是拍摄艺术的一个重要的构图要素。

而焦距是摄影术中的一个术语,这个会影响拍摄出来的画面的比例,而景深就受到这个焦
距的影响。

为什么焦距越长景深越浅呢?其实原理也很简单,就是在同一个画幅里拍摄的景物,如果
焦距变长了,那么画面中得画面显得比较小,而画面中景物识别度低就会向小,便会被当
做一张画拍摄出来,而这种情况下,画面前後只有一个深度,景物前后就没有明显的对比感,就形成了浅景深的构图了;反之,如果焦距变短,那么画面就会显得比较大,景物前
后深度会明显,就形成了比较深的景深了。

总之,景深和焦距成正比,焦距变长了,那么景深就会变浅,反之如果焦距变短,那么景
深就会变深。

这也是摄影师使用不同的焦距来调节构图的原因,也是摄影术中的重要一环,希望各位在拍摄时多多尝试,多多练习,掌握焦距等技巧,加强拍摄的能力,拍出更好的
照片!。

最新二、 焦距 景别 景深

最新二、 焦距 景别 景深
第三节 焦距 景别 景深
一、焦距与景别
1.焦距的概念 (1)焦距指来自无限远处的平行光进入镜头, 在镜头的主轴上汇聚成一个清晰的点,这个点就 是焦点。由焦点到焦点平面的距离就是焦距。镜 头焦距的长度单位是毫米。如135相机的标准镜头 能把无限远处的物体在接近50mm焦距处结成清晰 的影像,那麽135相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就是50mm。 标准镜头焦距的长度接近底片对角线的尺寸,视 角接近人的正常视角。见图1:
图2-1:16 mm(鱼眼镜头)
图2-2:24 mm
2-3:35 mm
图2-4:70 mm
图2-5:120 mm
图2-6:200 mm
分析: (1)在距离不变的条件下,图2-1:用24 mm鱼眼镜头拍 摄,形成了近似远景的大场景。画面中包含整个看台和部 分的天空,被摄主体人物在画面中看不到任何细节。
2.影响景深的因素及规律:
(1)景深与镜头焦距的长短成反比,焦距 长,景深小;焦距短,景深大。鱼眼镜头在 F5.6的光圈时是全景深,从0.5米至无穷远都可 拍出清晰的照片。
(2)景深与光圈成反比,即光圈大景深小; 光圈小,景深大。
(3)景深与拍摄距离成正比,拍摄距离近, 景深小,拍摄距离远,景深大。
2.常见问题与操作技巧:
常见问题: 拍出的照片看不出透视的变化和景深的 变化。 操作技巧: 用顺光拍摄,背景颜色太深,因此背景 的变化不明显。应该采用侧光照明,选择有 明暗变化的背景,这样拍出的照片透视变化 和景深的变化就会很明显。
三、 景深及应用 1.景深的概念 (1)景深是镜头前,被拍摄场景纵向(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图7--2

光圈 焦距 景深 与照片成像清晰度关系

光圈 焦距 景深 与照片成像清晰度关系

光圈焦距景深与照片成像清晰度关系这是一个摄影术语,当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从该物体前面的某一段距离到其后面的某一段距离内的所有景物也都是相当清晰的。

成像相当清晰的这段从前到后的距离就叫做景深。

说得通俗一点,景深就是照片上图像前后的清晰范围。

我们知道,在精确调焦的主体前后,还会有一段相对比较清晰的范围。

比如拍摄时向某人物对焦,那么该人物必然处于清晰点上,而此时在他前后的一丛矮树和一间房子也相对比较清晰,因此,我们可以说矮树与房子都处于清晰范围之内,也就是在景深范围之内。

景深,也就是景物清晰的深度。

这里我们所说的相对比较清晰,是因为前后景物的清晰程度毕竟不如对焦点上的那个物体,但是可以为人们的视觉所接受。

习惯上,这个清晰的范围大,就被人称为“大景深”或“深景深”,相反则称为“浅景深”或“小景深”。

那么,如何来控制一张照片的景深呢?景深大小的控制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

照相机镜头光圈的大小调节、所用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拍摄距离的远近。

1.光圈大小与景深的关系光圈在控制景深的作用中,扮演一了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记住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拍摄时,若希望主体的前后景物都非常清晰,可以将光圈尽量向小处调节,比如f/16、f/22;反过来,若希望对焦的物体清晰,虚化前后的另外一些景物,那就尽量将光圈开大,比如f/2.8、f/2,甚至f/1.4。

(根据相机支持的光圈)在调节光圈的同时,还要注意曝光量也会发生变化,必须依靠调节快门速度加以平衡;光圈收小了,快门速度就要放慢些;光圈开大了,快门速度就要相对提高些,当然如果你的相机有A档(光圈优先模式)的话,打到A档,速度就不必我们操心了。

请看图1。

图1光圈与景深的关系上面两张图片中,全是用50毫米镜头拍摄的,但左边的用到的是光圈16,而右边的用到的是光圈1.4,很明显,小光圈拍出的照片的前后均清晰无比,大光圈只有自行车的车座是清晰的,而后边的自行车只剩下了光斑,其它的全看不清了。

物距焦距f数和景深的关系

物距焦距f数和景深的关系

物距焦距f数和景深的关系一、什么是焦距大家知道,凸透镜可以成像,物点(要拍摄的景物)离开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点(透镜的成像)离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物点和像点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物距的改变像距也随之变化,当物点处于无限远时此时对应的像点叫焦点,焦点离开透镜的距离叫“焦距”。

物距、像距、焦距的关系可近似的用:1/像距=1/物距+1/焦距的公式表示。

因为它们之间存在以上关系所以当物点不同时要想清晰成像必须移动镜头和感光元件(胶卷、CCD等)之间的相对距离,这一过程叫对焦或聚焦,值得指出的是对焦是正确寻找像点的位置而不是寻找焦点,焦点只是一个特殊的像点,一般处于无限远处的物体总是成像在焦点上。

通过以上分析可指,焦距是一只镜头的焦点到镜头中心的距离,不能“简单的把它理解为相机有效拍摄的广阔度。

”另外认为“数码相机的焦距和传统相机是不一样的”就更不对了,事实上同样的镜头它的焦距不会因为使用在数码相机和传统相机而产参生改变,同理数码相机的镜头包括焦距在内的各项光学指标和传统相机的镜头完全相同。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感光材料(胶片或ccd)的幅面不同,因而造成具体的成像效果不同,如焦距为50mm的镜头使用在135幅面的相机上,它的成像效果和人眼观看的效果相同所以业界称之为标准镜头,大于50mm的镜头称之为长焦镜头,拍摄效果相当于用望远镜观看小;小于50mm的镜头称为短焦镜头或广角镜,拍摄效果广大但是物体小。

但是同样焦距的镜头用在120幅面的相机上效果就不同了,由于120胶卷的幅面大于135胶卷的幅面,所以120相机的标准镜头是75mm,而135的50mm标准头装在120相机上只能当广角镜头使用了。

由于数码相机的CCD 幅面较135胶卷幅面小的多所以50mm的镜头对于数码相机可以称之为长焦镜头了。

二、什么是变焦变焦自然就是指“焦距可以调整”,但无论怎么理解变焦也不等于“望远镜”。

望远镜指的是利用焦距较长的凸透镜和焦距较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组合来实现“望远”功能,和变焦好像没有直接的联系。

(汇总)焦深与景深的含义与区别

(汇总)焦深与景深的含义与区别

(汇总)焦深与景深的含义与区别焦深指物体的点在镜头后沿成像器轴线所测定能够获得较清晰成像的距离。

简单的说:镜头的像平面两边的清晰范围称为焦深。

一、焦深的含义焦深:指在保持影像较为清晰的前提下,焦点(焦平面)沿着镜头光轴所允许移动的距离。

二、影响焦深的因素和规律: 1.光圈与焦深成正比。

光圈小,焦深大;光圈大,焦深小。

2.摄距与焦深成反比。

摄距近,焦深大;摄距远,焦深小。

原因:摄距(物距)减小,像距增大,远、近模糊圈之间的距离增大,所以焦深增大。

3.镜头焦距与焦深成正比。

镜头焦距长,焦深大,镜头焦距短,焦深小。

原因:摄距一定时,焦距增大,远、近模糊圈之间的距离增大,所以焦深增大。

4.焦深与模糊圈成正比。

允许的模糊圈大,焦深大;允许的模糊圈小,焦深小。

三、焦深与景深的异同 1.含义不同:景深是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纵长距离;焦深是影像的焦平面可允许移动的距离。

2.当摄距减小时,景深减小,焦深增大;当摄距增大时,景深增大,焦深减小。

3.当景物的成像比例增大时(如使用长焦镜头、缩短摄距等),景深减小,焦深增大;当景物的成像比例减小时(如使用短焦镜头、增大摄距等),景深增大,焦深减小。

4.减小光圈时,景深和焦深都增大;增大光圈时,景深和焦深都减小。

5.当降低对影像的清晰度要求时,景深和焦深都增大;当提高对影像的清晰度要求时,景深和焦深都减小。

6.焦深在很大程度上与相机的制造有关;景深在很大程度上与被摄体的再现有关。

四、焦深的实用价值拍摄前应先用最大光圈聚焦(这样既可增加影像亮度,又减小了焦深,有助于准确聚焦),聚焦准确之后,再将光圈调至拍摄所需要的档位上景深概念与计算Xitek 编 2001年6月5日先介绍几个概念:1、焦点 focus 与光轴平行的光线射入凸透镜时,理想的镜头应该是所有的光线聚集在一点后,再以锥状的扩散开来,这个聚集所有光线的一点,就叫做焦点。

2、弥散圆 circle of confusion 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

焦距越大景深越小,焦距越小景深越大

焦距越大景深越小,焦距越小景深越大

焦距越大景深越小,焦距越小景深越大分别将两图后方三球体放大,我们发现f8一张比更实。

我们说f8比景深更大。

所以够大的景深才能够容纳后方的球体,使之在清晰的拍摄范围以内。

反之,小景深只能够容纳对焦区域内的大球,使后方的球虚化,而突出了主体,也产生了比较强的立体感。

微电影因此我们得到这样的规律: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这里的光圈指的是相机通光的孔径,即光圈数值越小,孔径越大,光圈直径越大。

所以光圈比f8光圈大。

需要指出的是,本测试使用的数码相机最小光圈为f8,f值越大相对景深范围越大。

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的另一个好处就是不用过分接近被摄体,换句话说,可以对你接近不了的物体进行特写拍摄,对于抓拍,或是细节描写都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

于是我们又得到另一条规律:焦距越大景深越小,焦距越小景深越大。

这是两条非常实用的控制景深的方法。

利用大的焦距和光圈就能创造出小的景深,使背景虚化,突出主体。

这个方法比较适用于人像以及对于个体的特写。

如果进行大场景的描写,比较开阔地风光片的拍摄我们就需要使用足够大的景深,这样每个细节都能详尽地表现出来。

相信只要使用好自己手里小小的数码相机,哪怕不能和专业相机媲美,也同样可以拍出不逊于专业的片子,将数码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找到一份属于我们自己的摄影乐趣!提示景深当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从该物体前面的某一段距离到其后面的某一段距离内的所有景物也都是相当清晰的。

成像相当清晰的这段从前到后的距离就叫做景深。

对于一幅特定的照片应该使用多大的景深,取决于试图用这幅照片传达什么信息。

重要的一部分,摄影者具有选择权,拍摄时可以控制照片的景深。

富有才智的景深选择将是一个重要的、创造性的手段。

焦距、光圈、ISO、快门、景深的基础知识

焦距、光圈、ISO、快门、景深的基础知识

超长焦镜头——焦距400~1200mm视角为6o~2o
等效倍率= (135画幅对角线长度)/(感光器件对角线长度)
光圈
光圈(通光面积)决定单位时间内进光量的多少,大小用“F/数值”表示:数值越小光圈越大,数值越大光圈越小。
变焦镜头的光圈分为恒定光圈(无论镜头的焦距是在广角端还是长焦端,最大光圈是不变的。标识如80-200mm 1:2.8 D)和可变光圈(镜头的焦距在广角端和长焦端,最大光圈是不同的。标识如24-85mm 1:2.8-4 D)
手动调节白平衡
这种白平衡在不同地方有各不相同的名称,它们描述的是某些普通灯光情况下的白平衡设置。
一般来说,用户需要给相机指出白平衡的基准点,即在画面中哪一个“白色”物体作为白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白色”,譬如不同的白纸会有不同的白色,有些白纸可能稍微偏黄些,有些白纸可能稍稍偏白,而且光线会影响我们对“白色”色感,那么怎样确定“真正的白色”?
曝光
曝光:数码相机利用光圈大小和快门速度控制光线投影到感光元件上形成影像的过程。
等量曝光
曝光模式(拍摄模式):程序自动(P)、光圈优先(A)、快门优先(S)、手动(M)
曝光补偿(EV):拍摄者对相机测光所确定的曝光量进行修正、调整,从而得到自己需要的曝光效果。
曝光补偿焦平面的距离。
镜头分定焦(只一个焦距)和变焦(有多个焦距)两种。
135传统胶片相机中:
标准镜头——焦距为50mm视角为46o
广角镜头——焦距18~35mm视角为60o~100o
鱼眼镜头——焦距6~8mm视角为180o~220o
长焦镜头——焦距80~300mm视角为28o~8o
解决这种问题的一种方法是随身携带一张标准的白色的纸,拍摄时拿出来比较一下被摄体就行了。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那么在室内拍摄中很难决定此种设置时,不妨根据“参照”白纸设置白平衡。

焦距景深原理

焦距景深原理

焦距景深原理
焦距景深是指在摄影中,通过调整镜头的焦距,可以改变照片中的景深效果。

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焦距越短,景深越深。

景深是指在照片中清晰的焦点范围。

在摄影中,只有焦点的前后一定范围内才能保持清晰,其他地方就会变得模糊。

焦距越长,镜头放大的效果越明显,前景和背景之间的距离看起来更大,因此景深越浅。

这意味着焦点越窄,只有非常有限的区域能够保持清晰,其他区域都会变得模糊。

相反,焦距越短,镜头收敛的效果越明显,前景和背景之间的距离看起来更小,因此景深越深。

这意味着焦点范围更广,能够保持清晰的区域更多,其他区域也相对较清晰。

一般来说,长焦距适用于拍摄近距离的主体,能够将主体与背景隔离开来,制造出虚化的效果,突出主体的重点。

短焦距适用于拍摄广角场景,能够尽可能多地保持整个画面的清晰度。

需要注意的是,焦距景深并不是唯一影响景深的因素。

光圈值、物距、背景距离等都会对景深产生影响。

通过调整这些因素的组合,可以实现不同的景深效果,使照片更加生动和有层次感。

提高景深和焦长的意义

提高景深和焦长的意义

提高景深和焦长的意义景深和焦距是摄影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在影像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将通过详细的解释来说明它们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景深(Depth of Field)。

景深是指在一幅影像中能够保持清晰焦点范围的深度范围。

具体说来,景深是从摄影机镜头设置的焦点所在位置向前后延伸的一段范围,其中的物体能够保持清晰的焦点。

景深通常由摄影师通过调整光圈大小来控制。

增加景深的意义在于能够让影像中的多个物体都能够保持清晰焦点,从而让观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影像内容。

例如,在风景摄影中,摄影师可能希望整个画面中的山脉、花草树木等都能够保持清晰焦点,以展示自然风貌和美丽景色。

而在人物摄影中,通过增加景深能够保持人物的面部和身体都能够保持清晰焦点,让观者更好地观察人物形象和情感。

同时,增加景深还可以增加影像的立体感,让观者感受到更多的空间感。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焦距(Focal Length)。

焦距是指光学物镜到感光材料(或者传感器)的距离。

同一个场景,不同的焦距会有不同的影像效果。

焦距较长的镜头被称为长焦镜头,焦距较短的镜头被称为广角镜头。

增加焦距通常被用来拍摄远距离的主体,并将其放大。

在野生动物摄影中,例如拍摄鸟类、猎豹等,摄影师常常会使用长焦镜头,以便能够在保持安全距离的情况下,清晰地捕捉到主体的细节。

此外,长焦镜头还可以用来拍摄运动物体,例如足球比赛、田径比赛等,以便能够准确地捕捉到瞬间的动作。

而广角镜头则能够拍摄更宽广的画面。

广角镜头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景物,这对于拍摄建筑物、城市风景等场景非常有用。

此外,广角镜头还能够创造出一种夸张的透视效果,使物体看起来更为壮观和立体。

总结起来,景深和焦距对于摄影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景深能够保持多个物体的清晰焦点,使影像更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焦距则可以通过调整镜头来捕捉不同距离和视角的主体,满足不同拍摄需求。

因此,对于摄影师来说,熟练掌握景深和焦距的运用,能够提升影像的质量,让观者沉浸于更丰富多样的影像世界中。

镜头焦距和景深

镜头焦距和景深

1. 镜头焦距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尺寸,是多少毫米,就是多少毫米,100mm就是100mm,不会变成150mm,不会随着相机的画幅不同而改变;2. 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的相机上,画幅越大,视角越大,画幅越小,视角越小;3. 相同画幅的机身,如果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或者说越深、越长)。

要搞明白这些道理,首先要搞懂基本概念。

【下面先说说焦距、视角和画幅】通俗地说,镜头焦距是指从镜头光心(单片镜头的中心或多片镜头的成像中心)到焦平面的距离。

焦平面是相机里的成像面或感光面。

这个感光面从早期使用的干板式玻璃片式的底板,到后来的软片式的胶片底板,一直发展到现在数码相机所使用的CCD、超级CCD或CMOS等感光器件。

这个成像面的尺寸规格就是我们所说的画幅。

通过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镜头焦距实际上是一段距离长度,而且是一个不会改变的固定长度,是一个物理尺寸。

不论你的105mm镜头放在DX画幅的D300上,还是放在FX全画幅的D3上,这段物理距离都是固定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发生改变的只是你的相机焦平面(即CMOS)的大小而已。

这个焦平面越大,视角也越大,也就是说所能容纳的拍摄场景越大,反之视角越小,容纳的场景越小。

换一句话说,同样的拍摄对象,使用同样焦距的镜头,当焦平面是全画幅时,感光面积大,所得到的拍摄对象就更全面一些,如果是DX画幅,感光面积小了,拍摄对象的四周的一部分被剪裁到画面外,因此得到的成像则就更局部一些了。

这是从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相机的角度上说的。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法,看看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是什么结果。

如果我们使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不论是D3还是D300,在同样的拍摄距离,用100mm的镜头拍摄之后再用150mm的镜头拍摄。

我们会发现用150mm镜头拍摄时,只能拍到100mm镜头画面中的一部分。

结果和上面使用不同画幅相机一样,视角小了。

尽管两种拍摄条件不同,一个用全画幅+150mm焦距镜头,另外一个是DX画幅+100mm焦距镜头,但由于两者成像时的视角相同,结果被摄物体在画面中的大小比例便一样了。

景深焦深与超焦距

景深焦深与超焦距

a. 获取最小景深(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前 提下,采用“最大光圈+尽可能缩短的摄距+ 长焦距镜头”能获取最小景深效果。)
b. 获取最大景深(在不影响构图效果的 前提下,采用“最小光圈+短焦距镜头+超焦 距聚焦”能获取最大景深效果。)
§ 焦深
焦深的含义
在保持影像较为清晰的前提下,焦点(镜头离 胶卷平面)沿镜头光轴允许移动的距离。
影响焦深的因素
光圈与焦深成反比。光圈小,焦深大 摄距与焦深成反比。摄距大,焦深小 镜头焦距与焦深成正比。镜头焦距大,焦深

§ 超焦距
超焦距的含义
镜头聚焦到无穷远时,镜头到景深近界的 距离
当聚焦在超焦距上,景深便扩大为1/2超焦 距至无穷远。
超焦距随光圈、焦距、对模糊圈的要求而 改变
超焦距的实用价值
超焦距的运用是一种扩大景深的聚焦技术
当需要的景深范围包括无穷远,又需要包含 近景时,应用超焦距可扩大景深范围便于
抢镜头
模糊约0.25毫米。
2. 模糊圈:在摄影上,把那种能在视觉效 果上产生较为清晰影象的最大圆圈称为“模 糊圈”。构成影象的圆圈大于模糊圈时,就 产生虚糊的影象;构成影象的圆圈只要小于 模糊圈,就能产生清晰或较为清晰的影象。 二、模糊圈的实用要点:同一底片高倍率放
大时,影象清晰度会下降的原理。
第二节 景深 一、景深的含义
景深是指被摄景物在胶片上所成较为清晰 影象的纵深距离(最近点至最远点的距离。) 二、影响景深的因素及其规律
1. 光圈、焦距与摄距对景深的影响 2. 最小景深与最大景深
影响景深的因素
光圈:与景深反比 摄距:与景深正比(摄距在超焦距以内) 焦距:与景深反比 景深与对清晰度(模糊圈大小)的要求有关

景深三要素的规律

景深三要素的规律

景深三要素的规律
景深是指照片或画面中被拍摄对象的清晰程度和背景的模糊程度之间的差异。

在摄影和电影制作中,景深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要素。

它可以用来控制画面中的焦点和创造视觉效果。

景深的三要素是焦距、光圈和拍摄距离。

这些要素共同影响着景深的呈现。

理解和掌握这些要素的规律,将帮助摄影师和电影制作人创造出理想的视觉效果。

焦距是景深的首要要素之一。

焦距较长的镜头(如望远镜头)会产生较小的景深,即前景和背景都会变得较为模糊。

相反,焦距较短的镜头(如广角镜头)则会产生较大的景深,即前景和背景都会保持较为清晰。

其次,光圈也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之一。

较大的光圈开孔(如f/1.8)会导致较小的景深,以致只有焦点范围内的物体才会清晰,背景则会模糊。

而较小的光圈开孔(如f/16)会产生较大的景深,即几乎整个画面都能保持清晰。

最后,拍摄距离也会影响景深。

拍摄距离指的是镜头与被摄对象之间的距离。

在拍摄距离较近的情况下,景深会较小,即焦点范围内的物体清晰,背景模糊。

而在拍摄距离较远的情况下,景深会较大,即几乎整个画面都能保持清晰。

了解景深三要素的规律对于摄影爱好者和电影制作人来说至关重要。

它们可以帮助创造出富有层次感和艺术效果的照片和电影画面。

通过巧妙地操控焦距、光圈和拍摄距离,可以在画面中突出主题或突破常规,使观众的视觉感受更为丰富和深邃。

总而言之,焦距、光圈和拍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三个主要要素。

摄影师和电影制作人可以通过合理运用这些要素,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使照片和电影更具艺术魅力。

景深和焦距

景深和焦距

景深和焦距
景深的概念:当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从该物体前面的某一段距离到其后面的某一段距离内的所有景物也都当清晰的。

焦点相当清晰的这段从前到后的距离就叫做景深。

景深分为前景深和后景深,后景深大于前景深。

景深越深,那么离焦点远的景物也能够清晰,而景深浅,离焦点远的景物就模糊。

焦距是一个任何的光学仪器都有的不折不扣的光学参数。

从光学原理来讲焦距就是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

对于镜头来说,焦距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焦距长短与成像大小成正比,焦距越长成像越大,焦距越短成像越小。

镜头焦距长短与视角大小成反比,焦距越长视角越小,焦距越短视角越大。

焦距长短与景深成反比,焦距越长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

焦距长短与透视感的强弱成反比,焦距越长透视感越弱,焦距越短透视感越强。

焦距长短与反差成反比,焦距越长反差越小,焦距越短反差越大。

对焦距离越远景深越深,对焦距离越近景深越浅。

因此在拍摄远景时应该选择较大对焦距离的镜头,而在拍摄近景时则应该使用较小对焦距离的产品。

镜头对焦距离是用cm(厘米)表示的,可谓一目了然。

景深和焦距

景深和焦距

Page ◆ 16
二、焦距

3、焦距不同的几种定焦镜头

(3)大景深镜头
【影片示例】——《公民凯恩》

讲述小凯恩的母亲与伯恩斯坦先生
谈收养凯恩的有关事宜。 (00:18:00-00:21:57)

前景是室内的母亲和伯恩斯坦先生(近景)及焦灼不安却又 插不上话的父亲(中景); 背景是窗户外、正在雪地上玩耍的小凯恩(大远景)。 前景和背景虽然距离遥远,但人物都清晰地得以呈现,观众 的视线被由近到远地逐层牵引,人物在景深空间内活动,承 担着各自的叙事内涵。

平行光
由无限远处发出的、到达透镜的光线,都可看作平行光。

主光轴
一条垂直穿过理想
透镜中心的光线。
Page ◆ 6
二、焦距

1、焦距的涵义

焦距(focal length)
也称焦点距离,指从透镜主点到焦点之间的距离心的交点。
Page ◆ 7
二、焦距

2、焦距的分类

Page ◆ 14
二、焦距

3、焦距不同的几种定焦镜头

(2)长焦距镜头
【影片示例三】——《毕业生》

男主人公本杰明在人行道上对着镜头狂奔,急匆匆欲赶去教 堂,以阻止女友嫁给别人。 由于长焦镜头压缩了景深空间,使观众在视觉上以为他虽然 在尽其所能地快跑,但也只是前进了一小段距离,这样,观 众感同身受地体验到了主人公此时焦急万分的心情,禁不住 为他捏了一把汗,唯恐他不能及时赶到教堂。 此时,若采用短焦距镜头或标准镜头,就难以达到导演想要 的喜剧效果。
焦距在50-250mm之间。 俗称“望远镜头”,适合摄取远处的主体、呈现其细微状

焦距与视场角

焦距与视场角

2007-06-02安防监控之摄像机焦距与视场角、景深、反差、变形有什么关系?焦距与视场角:焦距愈长、视场角愈小,拍摄的范围愈小。

反之,焦距愈短,视场角愈大,拍摄范围愈大。

焦距与景深:焦距越长,景深越短,焦距越短,景深越长。

焦距与反差:焦距短反差大,焦距长反差小。

焦距与变形:焦距愈短变形愈大,焦距愈长变形愈小。

关于我们的拍照喜好者来说,应当认识掌握你的镜头的性能特点,娴熟应用于拍照实践,这样才会创作出高质量的拍照作品。

(由贺春桥转摘自网络)摄像机的视场、视场角是什么意思视场:镜头在底片上成像清楚的范围。

视场角:视场边沿与镜头后节点所形成的夹角。

视角的大小受画幅尺寸的限制。

焦距相等的镜头用于不同画幅的照相机上,视角视不相同的。

长焦距镜头视场角窄于40°,比如:镜头焦距 25 mm,视场角为45°左右。

镜头焦距 50 mm,视场角为23°左右。

镜头焦距 75 mm,视场角为14°左右。

镜头焦距 100 mm,视场角为12°左右。

镜头焦距 150 mm,视场角为8°左右。

照度的直观观点光照度可用照度计直接丈量。

光照度的单位是勒克斯,是英文lux的音译,也可写为lx 。

被光均匀照耀的物体,在 1 平方米面积上获取的光通量是 1 流明时,它的照度是 1 勒克斯。

有时为了充足利用光源,常在光源上附带一个反射装置,使得某些方向能够获取比许多的光通量,以增添这一被照面上的照度。

比如汽车前灯、手电筒、拍照灯等。

以下是各样环境照度值:单位lux黑夜:—;月夜:—;阴天室内:5— 50;阴天室外: 50— 500;晴日室内: 100— 1000;夏季正午太阳光下的照度:约为10*9 次方;阅念书刊时所需的照度:50— 60;家用摄像机标准照度: 1400。

镜头的专业术语(中文、英文比较)1、 aberration像差:光学系统中对成像造成不良影响的要素。

任何光学系统的设计都致力于用不同的方法纠正各样像差,如:球差与色差,渐晕,慧差和畸变。

简述焦距与景深的关系

简述焦距与景深的关系

简述焦距与景深的关系
简述焦距与景深的关系:
焦距是照相机镜头的一个关键参数,它决定了镜头的视野和拍摄对象在传感器上的成像大小。

焦距越长,拍摄对象在传感器上的成像越小,而焦距越短,拍摄对象在传感器上的成像越大。

景深是指在拍摄对象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清晰范围。

当镜头对焦到某个点时,这个点周围的一定范围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景深的大小与焦距、光圈大小和拍摄距离等因素有关。

焦距与景深的关系在于,当使用较长的焦距拍摄时,景深会相对较小,即拍摄对象前后清晰的范围较小;而当使用较短的焦距拍摄时,景深会相对较大,即拍摄对象前后清晰的范围较大。

这是因为长焦距镜头视角较小,在拍摄对象附近的光线汇聚得比较紧密,使得景深变小;而短焦距镜头视角较大,光线在拍摄对象附近汇聚得比较分散,使得景深变大。

总结:简述焦距与景深的关系是指焦距的长短对景深大小的影响。

长焦距拍摄时景深较小,短焦距拍摄时景深较大。

焦距 焦点 景深

焦距 焦点 景深

焦距焦点景深镜头焦距如何影响人像照片效果你很可能已经听说过85mm-135mm是拍摄人像特写的黄金焦段,因为拥有最适当的空间透视。

不过你是否了解不同焦距对照片的影响能有多大呢?摄影师使用从19mm到350mm不同的镜头拍摄了10张照片来说明这一问题。

使用35mm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拍摄。

所有照片尽量保持相同的取景范围(请忽略19mm的暗角)。

可以从照片中很明显地看出在广角端模特的脸部显得非常“窄”,同时额头、鼻子和下巴等凸出部分相对更大,而在长焦端模特的脸更“平”,上述部分也没那么突出。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保持相同的取景范围,不同焦距的镜头要求不同的拍摄距离(物距),这是引起空间透视变化的主因。

24mm镜头近大远小景深的关系物距是指聚焦目标至镜头间的距离。

在镜头焦距不变的情况下,景物距离较近时,成像较大、分散圈也变粗了。

所以在拍摄近距离或特写镜头时,聚焦应尤为仔细,否则很容易导致照片不清晰。

这里要注意,增加物距扩大景深是有限度的,当物距恰恰增加到等于所用光圈口镜的超焦点距离时,景深范围即达极限,否则继续扩大距离,景深反而会缩小。

超焦距的用法如果要求在无限远的一部分景物也清晰成像,必须使用超焦距。

有两种方法:①先选好所用的光圈系数,再从景深表上查出景深的近界限,则从景深的近界限到无限远都是清晰范围。

②先确定景深的近界限,然后将镜头的对光点对在景深近界限的两倍距离处,在景深表选定合适的光圈数字,即可得到景深范围。

如前景离镜头4米,主体景物在∞,若要求二者均清晰应将对光点对在景深近界限的8米处,在景深表上看到“4”与“∞”所对应的光圈刻度即为要用的光圈系数。

此法十分适用用于拍摄有前景的风光照片和以名胜古迹为背景的纪念人像。

景深应用中的几个问题(1)拍人像或特写景物,景深宜浅不宜长。

拍大型建筑或动体需要较长景深。

(2)应用景深要优先保证近景物的清晰,把理论上求证的调焦距离稍稍修正至前景附近,免得主体景物处于前景的边缘。

光圈、焦距、拍摄距离与景深的关系

光圈、焦距、拍摄距离与景深的关系

这是一个摄影术语,当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从该物体前面的某一段距离到其后面的某一段距离内的所有景物也都是相当清晰的。

成像相当清晰的这段从前到后的距离就叫做景深。

说得通俗一点,景深就是照片上图像前后的清晰范围。

我们知道,在精确调焦的主体前后,还会有一段相对比较清晰的范围。

比如拍摄时向某人物对焦,那么该人物必然处于清晰点上,而此时在他前后的一丛矮树和一间房子也相对比较清晰,因此,我们可以说矮树与房子都处于清晰范围之内,也就是在景深范围之内。

景深,也就是景物清晰的深度。

这里我们所说的相对比较清晰,是因为前后景物的清晰程度毕竟不如对焦点上的那个物体,但是可以为人们的视觉所接受。

习惯上,这个清晰的范围大,就被人称为“大景深”或“深景深”,相反则称为“浅景深”或“小景深”。

那么,如何来控制一张照片的景深呢?景深大小的控制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

照相机镜头光圈的大小调节、所用镜头焦距的长短以及拍摄距离的远近。

1.光圈大小与景深的关系光圈在控制景深的作用中,扮演一了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记住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拍摄时,若希望主体的前后景物都非常清晰,可以将光圈尽量向小处调节,比如f/16、f/22;反过来,若希望对焦的物体清晰,虚化前后的另外一些景物,那就尽量将光圈开大,比如f/2.8、f/2,甚至f/1.4。

(根据相机支持的光圈)在调节光圈的同时,还要注意曝光量也会发生变化,必须依靠调节快门速度加以平衡;光圈收小了,快门速度就要放慢些;光圈开大了,快门速度就要相对提高些,当然如果你的相机有A档(光圈优先模式)的话,打到A档,速度就不必我们操心了。

请看图1。

图1光圈与景深的关系上面两张图片中,全是用50毫米镜头拍摄的,但左边的用到的是光圈16,而右边的用到的是光圈1.4,很明显,小光圈拍出的照片的前后均清晰无比,大光圈只有自行车的车座是清晰的,而后边的自行车只剩下了光斑,其它的全看不清了。

镜头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镜头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镜头焦距对景深的影响摄影是一门艺术,通过摄影可以将美丽的瞬间定格下来,让人们能够永远回味。

在摄影中,景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决定了照片中前景和背景的清晰程度。

而镜头焦距是影响景深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探讨镜头焦距对景深的影响。

一、景深的定义和意义景深是指照片中被认为是清晰的范围,即前景和背景的清晰程度。

景深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照片的效果和表现力。

在摄影中,我们常常希望能够突出主体,同时保持背景的一定清晰度,以增强照片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因此,了解景深的影响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二、镜头焦距的定义和分类镜头焦距是指镜头的光学焦距,它决定了镜头的视角和放大倍数。

根据焦距的不同,镜头可以分为广角镜头、标准镜头和长焦镜头。

广角镜头的焦距较短,视角较宽,适合拍摄广阔的场景;标准镜头的焦距适中,视角适中,适合拍摄人物和一般场景;长焦镜头的焦距较长,视角较窄,适合拍摄远距离的主体。

三、镜头焦距对景深的影响1. 广角镜头和景深广角镜头的视角较宽,能够拍摄更多的场景,但由于其焦距较短,景深较深。

这意味着在使用广角镜头拍摄时,前景和背景都能够保持较好的清晰度。

这种情况下,照片呈现出的是一种广阔的视觉效果,能够突出场景的广袤和深远感。

2. 标准镜头和景深标准镜头的焦距适中,视角适中,能够较好地还原人眼的视觉效果。

在使用标准镜头拍摄时,景深相对较浅,能够将主体和背景分离开来,突出主体的清晰度。

这种情况下,照片呈现出的是一种清晰的主体和稍微模糊的背景,能够突出主体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3. 长焦镜头和景深长焦镜头的焦距较长,视角较窄,能够将远距离的主体拉近,使其填满画面。

在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景深较浅,能够将主体和背景更好地分离开来。

这种情况下,照片呈现出的是一种清晰的主体和模糊的背景,能够突出主体的细节和立体感。

四、如何选择合适的焦距在实际拍摄中,我们需要根据拍摄的主题和需要来选择合适的焦距。

如果想要拍摄广阔的场景,突出场景的广袤感,可以选择广角镜头;如果想要突出主体的清晰度和立体感,可以选择标准镜头;如果想要拉近远距离的主体,突出主体的细节和立体感,可以选择长焦镜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镜头焦距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尺寸,是多少毫米,就是多少毫米,100mm就是100mm,不会变成150mm,不会随着相机的画幅不同而改变;2. 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的相机上,画幅越大,视角越大,画幅越小,视角越小;3. 相同画幅的机身,如果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浅(短),焦距越短,景深越大(或者说越深、越长)。

要搞明白这些道理,首先要搞懂基本概念。

【下面先说说焦距、视角和画幅】通俗地说,镜头焦距是指从镜头光心(单片镜头的中心或多片镜头的成像中心)到焦平面的距离。

焦平面是相机里的成像面或感光面。

这个感光面从早期使用的干板式玻璃片式的底板,到后来的软片式的胶片底板,一直发展到现在数码相机所使用的CCD、超级CCD或CMOS等感光器件。

这个成像面的尺寸规格就是我们所说的画幅。

通过上面的定义不难看出,镜头焦距实际上是一段距离长度,而且是一个不会改变的固定长度,是一个物理尺寸。

不论你的105mm镜头放在DX画幅的D300上,还是放在FX全画幅的D3上,这段物理距离都是固定的,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发生改变的只是你的相机焦平面(即CMOS)的大小而已。

这个焦平面越大,视角也越大,也就是说所能容纳的拍摄场景越大,反之视角越小,容纳的场景越小。

换一句话说,同样的拍摄对象,使用同样焦距的镜头,当焦平面是全画幅时,感光面积大,所得到的拍摄对象就更全面一些,如果是DX画幅,感光面积小了,拍摄对象的四周的一部分被剪裁到画面外,因此得到的成像则就更局部一些了。

这是从相同焦距的镜头放在不同画幅相机的角度上说的。

下面我们换一种方法,看看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是什么结果。

如果我们使用相同画幅的相机,不论是D3还是D300,在同样的拍摄距离,用100mm的镜头拍摄之后再用150mm的镜头拍摄。

我们会发现用150mm镜头拍摄时,只能拍到100mm镜头画面中的一部分。

结果和上面使用不同画幅相机一样,视角小了。

尽管两种拍摄条件不同,一个用全画幅+150mm焦距镜头,另外一个是DX画幅+100mm焦距镜头,但由于两者成像时的视角相同,结果被摄物体在画面中的大小比例便一样了。

因此,人们便发明了一种说明相同焦距镜头在不同画幅相机上使用的表述方法,即“相当于”三个字。

我们可以说,100mm的镜头放在D3上是100mm,放在D300上之后,就相当于150mm焦距(视角)。

注意:这里说的是“相当于”,指的是视角效果,不是说镜头的100mm焦距变成了150mm,因为人们经常把括弧里面的“视角”两个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更完整和更正确的说法就是,“100mm的镜头放在D3上是100mm,放在D300上之后,其视角相当于150mm焦距的镜头”,这种说法能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本质。

【什么是恒定光圈镜头?】曾经看到有的网友提问说:恒定大光圈镜头怎么那么贵啊?但永远是f2.8的光圈可怎么用啊?这些问题听起来确实很恐怖,试想,如果你买了一辆车,哪怕档次再高,如果永远只能开一挡,那还怎么开呢?提这种问题的人看来还是没有搞清楚基本概念。

首先,恒定光圈的概念是相对于变焦镜头说的。

有的变焦镜头非常便宜,比如不带防抖的70-300mm/f4.5-5.6才几百元钱,而有的变焦头则要上万,比如尼康新出的24-70mm/f2.8。

后者贵是因为后者是恒定大光圈,无论你将焦距调整到多少,都可以使用f2.8的光圈。

图样,佳能的24-105/F4镜头也是如此,无论是在24mm焦距还是105mm焦距,都可以使用f4的光圈。

而70-300mm/f4.5-5.6由于不是恒定光圈的,所以尽管你在相机里使用光圈优先,把光圈调整为f4.5,但只要你把焦距拉到长焦端,光圈就会变小了。

恒定大光圈镜头为了保持能够恒定使用f2.8的光圈,所以镜身一般很大,因此成本也高,所以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镜头的最佳光圈是怎么回事?】有的人曾经问我,你的照片怎么经常使用f5.6的光圈啊?我回答说,f5.6是我那个17-55的镜头的最佳光圈。

然后,他又问,为什么不使用f22啊,不是光圈越小越清楚吗?看来问这种问题的人是把景深和分辨率的概念搞混了了。

最佳光圈的意思是,任何一只镜头,无论是定焦还是变焦镜头,都有成像质量最好的那一档或若干档光圈。

在这一档或这几档光圈下,镜头的分辨率可以发挥到极致,即达到最大的分辨率。

最大分辨率指的不是前后清楚的范围(即不是景深)。

普通镜头的最佳光圈往往在f5.6-f11的范围内,所以才有那种“f8下无狗头”的说法。

而高级镜头,即所为的“牛头”,其最佳光圈往往比较大,即使在全开的情况下,也可能很锐利。

这就是人们为什么要花高代价购买牛头的原因之一。

他们进牛头,除了焦外成像好看之外,同时也是为了追求大光圈下的高分辨率。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在用17-55时经常使用f5.6的原因。

有人曾经对大多数镜头的最佳光圈进行过如下统计:***********************************************************************F1.2-F1.4的标准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4F1.8-F2的标准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5.6F2-F2.8的定焦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4-F5.6F2.8恒定变焦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5.6F3.5-F5.6的变焦距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8F4.5-F5.6的变焦距镜头的最佳光圈为F8-F11***********************************************************************我不敢保证以上这些数据是否非常准确,仅抄录到这里供大家参考。

总之,无论是牛头还是狗头,好好研究一下它们的最佳光圈到底是多少对你拍片是十分有好处的。

光圈(Aperture)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以控制景深、镜头成像质素、以及和快门协同控制进光量。

对于已经制造好的镜头,不能随意改变镜头的直径,但是可以通过在镜头内部加入多边形或者圆型,并且面积可变的孔状光栅来达到控制镜头通光量,这个装置就叫做光圈。

平时所说的光圈值F2.8、F8、F16等是光圈“系数”,是相对光圈,并非光圈的物理孔径,与光圈的物理孔径及镜头到感光器件(胶片或CCD或CMOS)的距离有关。

表达光圈大小用F值(光圈“系数”)。

光圈F值 = 镜头的焦距/镜头口径的直径。

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

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 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

弥散圆(circle of confusion):在焦点前后,光线开始聚集和扩散,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形成一个扩大的圆,这个圆就叫做弥散圆,也叫做模糊圈。

如果弥散圆的直径小于人眼的鉴别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际影象产生的模糊是不能辨认的,这个不能辨认的弥散圆就称为容许弥散圆(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景深(depth of field):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模糊度,都在容许弥散圆的限定范围内。

从焦点到近处容许弥散圆的的距离叫前景深,从焦点到远方容许弥散圆的距离叫后景深。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物距)而变化。

对于固定焦距和拍摄距离,使用光圈越小,景深越大。

当焦点设在超焦距时,景深会从超焦距的一半延伸到无限远,对一个固定的光圈值来说,这是最大的景深。

景深的计算:超焦距或称泛焦距离,是一个和焦距与光圈有关的对焦距离,当镜头以这个距离对焦时景深最大、可以从相机和对焦点之间的某处(景深前缘)起延伸到无限远(景深后缘)。

如果镜头对焦在超焦距,则景深是从超焦距之半到无穷远。

超焦距通常最适用的是焦距短的广角镜头,原因就是景深与镜头焦距的长短是有关系的。

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一般地,使用超焦距还是在50mm以下的镜头比较好,到了85mm以上,它的景深范围小,使用超焦距已经没什么意义了。

计算相机图像传感器分辨率以及镜头焦距问题:请问我如何确定使用了正确的镜头、焦距以及传感器分辨率(相机传感器CCD像素的行数和列数)?关于真实世界中的情况,我已了解下列定义:视场(FOV) - 相机可以采集到的被检测区域分辨率 - 成像系统需要复制出的物体细节数量物距 - 镜头前端到被检测物体的距离请参考下列图例:解答:为了获得精确的测量,您至少需要两个像素来表达您希望检测的最小特征。

请使用分辨率信息为您的应用选择合适的相机和镜头。

首先,需要决定您的图像采集系统所需的分辨率。

可以先用真实世界的度量单位测量您需要检测的最小特征的大小。

然后,传感器分辨率(S) = (FOV / 分辨率) x 2 = (FOV / 最小特征的大小) x 2。

例如:有一个传感器分辨率为640x480的相机,希望知道在任何方向上可以检测出的最小特征的分辨率。

因为要求测量不依赖于方向,因此取CCD尺寸参数中的短边,这里就是480;假设想捕获的FOV是100mm。

根据上式,能够检测到的最小特征尺寸是FOV除以传感器分辨率再乘以2(最小特征尺寸=(100/480)*2)。

这样可以计算出能检测到的最小特征尺寸就是0.42mm。

请注意这是一个大致的等式,没有考虑到镜头失真、具体的特征检测算法、以及是否采用亚像素精度。

然后,计算所需的焦距:焦距 x FOV = 传感器尺寸 x 物距。

对于上述例子,如果要确定物距,先假设传感器尺寸是1/2",镜头焦距是12.5mm,那么物距就是98mm(物距=(12.5*100)/12.7)。

请注意为统一单位要将1/2"换算为12.7mm。

出厂的镜头中,只有一部分具有标准焦距。

通常的镜头焦距包括6mm,8mm,12.5mm,25mm,以及50mm等几种。

一旦您选择了一个焦距接近您图像采集系统所需焦距的镜头,您需要调整物距以使被检测物体合焦。

焦距较短(小于12mm)的镜头拍摄的图像会有明显的失真。

如果您的应用对图像失真比较敏感,请尽量增加物距并使用焦距较长的镜头。

如果您不便调整物距,您在选择镜头时就会受到比较大的限制。

宽动态技术是在非常强烈的对比下让摄像机看到影像的一种技术。

当在强光源(日光、灯具或反光等)照射下的高亮度区域及阴影、逆光等相对亮度较低的区域在图像中同时存在时,摄像机输出的图像会出现明亮区域因曝光过度成为白色,而黑暗区域因曝光不足成为黑色,严重影响图像质量。

摄像机在同一场景中对最亮区域及较暗区域的表现是存在局限的,这种局限就是通常所讲的动态范围。

宽动态就技术言,不算背光补偿技术,有二种实现方式:CCD+DSP技术和CMOS+DPS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