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献史源学
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
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60104)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系统专业知识、熟练整理研究传世及出土历史文献实际能力,能从事教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基本要求是:1、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
2、掌握历史文献学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工作的能力,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发展动态和最新成果,能在科学研究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查阅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
能熟练应用计算机。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历史文献学2、古籍整理与传统文化研究3、中原文献与中原文化研究三、学习年限三年,要求至少修满35~39学分。
每年学习时间一般为九个月,假期与大学本科生相同。
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占全部学习时间的二分之一左右,科学研究工作(含撰写学位论文)时间一般不少于全部时间的三分之一。
四、课程设置课程分为必修课(学位课程)、选修课和教学实践。
其中必修课(学位课程)包括公共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
原则上硕士研究生必须按照本专业培养方案用一年半的时间修完规定的课程。
(一)必修课(学位课程)1、公共课(1)《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8学时,1学分,每周1学时,第一学期开。
(2)《英语》:216学时,5学分,每周6学时,第一学期、第二学期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每周2学时,第一学期开。
2、学科基础课学科基础课至少修6学分。
(具体课程见下表)3、专业主干课专业主干课至少修6学分。
(具体课程见下表)(二)选修课至少选修12学分。
(具体课程见下表)(三)教学实践本专业研究生主要在本学院和高级中学进行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或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理论性课程教学中从事教学实践,由研究生导师、有关主讲教师以及中学高级教师负责指导,最后由指导教师做出考核评价。
中国历史文献学
三、历史文献的内容、性质的分类: 我国历史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可分为:著作、 编述、抄纂三大类。 著作: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才 称作“作”、“著作”。 顾炎武《日知录》“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 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卷19) 清焦循“人未知而已先知,人未觉而已先 觉,因以所先知先觉者数人,俾人皆知之 觉之,而天下之知觉自我始,是为作”。 (《雕菰集》卷七“述难”)
(3)简牍:古代以木为牍,以竹为简,合称简 牍。居延汉简、云梦秦简、银雀山汉简等。 (4)缣帛: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0多种12 万字的帛书。其中有《老子》、《经法〉、 《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 还绘有导引图、地图、驻军土、街坊图等。 纸:纸字本义,是指漂洗蚕茧时附于箧上的絮渣。 《汉书· 外戚传》中记解光奏“发箧,中有裹药 二枚,赫蹏书”。应劭注:“赫蹏,薄小纸也”。 当指缣帛 。
第二章 历史文献的版本 第一节 版本的源流及唐以来刻本、写本之概况 一、什么是版本:《论衡· 量知》“断木为椠,析之 为版,刀加刮削,乃成奏牍。”《说文》片部曰: “牍,版也”,“版,片也”。说明版原指木牍, 版与片意思相通,又引申为竹片。是源于简牍的。 写了字的竹片称简,木片称版。 “本”的原义是 根,古代用缣帛抄写的书,用木轴为心卷起来,称 “卷轴”。许多卷轴放在书架上,轴头露在外面, 称作“书根”。清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今人 称书下边曰根,乃知本者,因根而计数之词”。说 明“本”的名称源于缣帛。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文献学知识点总结一、文献学的基本概念文献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学科,它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内容。
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的书籍、碑文、简牍等史料,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二、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代就有人对古代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比如《尚书》就是我国最早的文献学作品之一,它对周代的历史、制度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记载。
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文献学也不断得到发展,唐代的《新唐书》、宋代的《宋史》和明代的《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代表作品。
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编辑等方面。
其中,文献的收集是文献学研究的第一步,通过广泛的搜集古代文献,可以为后续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提供充足的史料。
文献的整理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和编目,可以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文献的内容和特点。
文献的研究是文献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为后人对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了解提供重要的参考。
文献的编辑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修订和校对,可以使古代文献更加全面、准确。
四、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主要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考古学、史志学、碑学、考证学等方法。
其中,考古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考古发掘,可以为文献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
史志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历史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可以为后人了解古代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碑学是研究碑文的学科,通过对碑文的整理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证学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五、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中国历史文献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就,比如《尚书》、《新唐书》、《宋史》和《明史》等作品,都是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重要成就。
历史文献学
中國歷史文獻學绪论一、“文献”与“历史文献学”1、“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变化“文献”起源: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也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
他著《史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现代定义:文献是记载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不仅包括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而且还包括博物馆、声像馆及家庭私人收藏的一切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载体。
2、“历史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发展趋向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对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研究对象:历史文献在书写、编纂、著录、印刻、流传过程中的文本形式。
历史文献,指1919年以前产生的文献,基本以文言文和繁体书写的文献。
发展趋向:1980s以来,历史文献学出现一些新的趋向,分支文献学和专科文献学受到重视,如文学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文献目录学等。
二、历史文献学的知识范围与功用1、历史文献学的主要范围:目录、版本和校勘为传统文献学的三大主要内容。
目录:按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
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文献出版和收藏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的工具。
中国历史文献学最新课件第18课近现代: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二)
1923年2月,他提出了关于古史考证的著名假说——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
肆 辨伪学的新发展与古史辨派的出现
二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说包括三层含义:
肆 辨伪学的新发展与古史辨派的出现
二 顾颉刚与古史辨派
1923年顾颉刚提出了考辨古史的四项标准:
第一,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 第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第三,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 第四,打破古代为黄金世界的观念。
这四项标准不仅补充了之前的层累说,而且极 大地冲击了传统固有观念,对现代史学发展起到了 积极的作用。
在这场长期的争论中,顾颉刚不断收集辩论的论文出版, 《古史辨》7大册基本囊括了古史辨派及其反对派的主要观点, 堪称中国现代史学史上最重要的一部学术资料集。
伍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古籍出版的兴盛
一 西式印刷技术的引进 二 张元济与古籍出版事业的发展
伍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古籍出版的兴盛
一 西式印刷技术的引进
1816年在爪哇筹建印刷厂, 成 立 巴 达 维 亚 印 刷 所 。 1843年迁往上海,改名墨海书馆,聘请中国学者王韬、 李善兰等人翻译西学书籍并铅印出版。此后铅字印刷技 术逐渐运用在中国报刊、书籍等各类出版物中。
伍 印刷技术的进步与古籍出版的兴盛
➢ 石印技术
石印法(Lithography)是另一种曾被广泛运用于中国 古籍出版的印刷技术,1796年由奥匈帝国的施内费尔特 (Aloys Senefelder)发明。石印技术系利用油和水不相调 和的原理,用石材制版印刷书本。
肆 辨伪学的新发展与古史辨派的出现
初三历史历史文献解读
初三历史历史文献解读知识点:初三历史文献解读历史文献解读是指通过阅读、分析和理解历史文献,深入探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入的历史知识。
初三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通过解读历史文献,可以提高历史素养,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一、历史文献的分类1.原始文献:指古代历史事件发生当时的记录,如《史记》、《汉书》等。
2.二手文献:指后世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论、解读,如《资治通鉴》等。
3.考古文献:指通过考古发掘出的实物资料,如古钱币、器物、建筑遗址等。
二、历史文献解读的方法1.识读:了解文献的出处、作者、成书时间等信息,判断文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概括:提炼文献的主要内容,理解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背景、原因、过程和影响。
3.分析:深入探究历史文献中的观点、论述,从多角度、多层面解读历史。
4.批判:对历史文献中的错误、偏见进行辨析和批判,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三、历史文献解读的注意事项1.结合教材:将历史文献内容与教材知识点相结合,相互印证,提高历史素养。
2.注重实证:以考古文献为依据,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避免空谈。
3.尊重史实: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文献,不偏不倚地解读历史。
4.培养历史思维:学会运用历史观点分析现实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四、推荐历史文献1.《史记》:司马迁所著,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2.《资治通鉴》:司马光主编,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末年的历史。
3.《明史》:清代官修史书,记述了明朝从洪武元年到崇祯十七年的历史。
4.《三国志》:陈寿所著,记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通过以上历史文献的解读,初三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提高历史素养,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习题及方法:1.习题:请简述《史记》的作者及其地位。
方法:通过识读《史记》的相关内容,了解其作者司马迁,以及他在中国古代史学的地位。
答案:《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史学家,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以历史文献及其整理研究工作为研究对象的,以复原、求真和致用为主要任务的专科文献学。
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历史文献及其产生发展过程、研究和整理历史文献的方法以及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
他从属于历史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作为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中国历史文献学面临着加强学科理论建设、实现研究手段现代化等多重任务和发展趋向。
一、文献与历史文献文献二字联成一词,最早见于《论语·八佾篇》。
该篇记载:“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气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汉宋学者注疏时都把“文”释为典籍,“献”释为贤人或贤人言论。
最早以“文献”名书的是宋末元初的马端临,他写了一部贯通历代典章制度的著作,取名为《文献通考》。
在《自叙》中他解释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
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
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言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从孔子到马端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术的进步,特别是书写工具的改进与印刷术的发明和广泛运用,贤者的言谈高见很容易见诸笔端,各种口头传说和议论也逐渐通过各种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典籍而轻视传闻,相应地“文献”也由一个联合式的合成词逐渐向偏义复合词的方向演变。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端临将文献的内容区分为“叙事”和“论事”两大类,并且将两者并重,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白寿彝先生认为历史文献有记注和撰述之别,记注即历史记录,而撰述要有史识。
,在发现一件不经常见的文献,往往表现得相当激动,而对于历史的撰述的重要性,往往估计不足。
这是带有片面性的。
今人对“文献”的理解,,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文史学界的文献概念,如郑鹤声、郑鹤春称:“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
历史文献学专业
历史文献学专业历史文献学专业是研究历史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与分析,揭示历史的真相与内涵。
历史文献是人类记载历史事件、理论思想和社会风俗的重要载体,对于了解和研究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历史文献学专业主要包括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方法、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历史文献学专业强调对历史文献的准确收集。
学生需要学习文献检索和阅读方法,掌握各种文献资源的获取途径,包括图书馆、档案馆、网络数据库等。
通过熟练使用各种文献检索工具,学生能够查找到所需的历史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整理。
历史文献学专业注重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法。
学生需要学习历史文献的编目与分类方法,了解各种历史文献的特点和价值。
同时,学生还需学习历史文献的鉴定与评析技巧,能够判断文献的真伪、完整性和可靠性,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
历史文献学专业强调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分析。
学生需要学习历史文献的语言、文字和上下文背景,通过深入研究文献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揭示文献背后的历史真相。
同时,学生还需学习历史文献的批判性阅读和理解技巧,能够识别文献中的意图、观点和偏见,并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
历史文献学专业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需要通过撰写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等来展示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成果。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和专业术语,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同时,学生还需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对历史文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形成独立的见解。
历史文献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学基础和研究能力。
通过学习历史文献学专业,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历史文献的特点和价值,掌握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与研究方法,提升历史文献的解读与分析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写作能力,为进一步从事历史研究或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史文献学1(文献与历史文献)
第一章
文献与历史文献
文献: 是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
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为 了适应人们对知识信息的存储、传递及 利用等需要而逐渐产生、发展起来的。 也就是说文献是一切人类社会实践活动 的史实和经验,通过 某种载体 表现的 文字资料、图物资料、音像资料等等。
“ 文献”这一名词有着悠久的历史,在 春秋时期甚至更早一些时候,文献一词 已见用于世。文献二字连用,最早出自 《论语 • 八佾》 篇中。孔子说: “夏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产生的原因 要能全面掌握并正确利用我国历史文献, 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正如梁启超先生 说:“我国史界浩如烟海之资料,苟无法以 整理之耶,则诚如一堆瓦砾,只觉其可厌; 苟有法以整理之耶,则如在矿之金,采之不 竭,学者任研治一部分,皆可以名家,而其 贡献于世界者,皆可以极伟大。”(《中国 历史研究法· 序》)
献者,贤也,指的是言议的载体。
而作为言议载体的硕学大儒本身 并不是图书,但他们的言谈议论 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转化成图 书。 例如《论语》这部图书,就是孔 子及其弟子的言论记载,它既是 “文”,亦是“献”。 进一步说,图书本身也只不过是 文字记录的知识载体。
同理可证,地下出土的骨骼化石或没有文字的各类 文化遗存,本身并不是文字资料,但它蕴藏的历史 价值可以通过古生物学家、文物考古学家的鉴定、 诠释转化成文字资料的文献。说得确切一些,文物 是考古学家的文献;文物考古所形成的文字资料是 历史学家的文献。把文物排除在文献之外,是没有 道理的。 有文字记录的文物。如甲骨、金石,本身就是文献, 没有文字记录的文化遗物,可以通过文物考古转化 成文字资料的文献。 而图书典籍本身也是文物,即图籍文化遗物。当然 这都是广义上的二者相通。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的过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一:先秦两汉: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立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整理工作:•一、孔子整理六经•二、《论语》的编撰整理•三、《韩非子》的编撰•四、《春秋》三传司马迁对历史文献学的贡献:•一、深入调查研究,广泛收集资料。
•二、“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
•三、对历史文献的注释。
•四、“疑者阙焉”。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国历史文献学的成长时期1:图书四部分类法的确立2:唐朝官修《隋书·经籍志》三:两宋元明:中国历史文献学的繁荣时期1:北宋馆阁校勘的空前发展•将校勘记独立汇编成书。
•建立专门机构进行校勘。
•校勘与刻印紧密结合。
•政府校勘与目录学相辅相成。
•对校勘人员赏罚严明。
•注重校当代之书。
2:宋代类书的编纂历史上较为著名的类书有唐代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等。
其中以《永乐大典》规模最宏大,辑录书籍数量最多。
3:郑樵《通志》•《通志》为一部巨著,《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
他突破前人所用的文献分类方法,力图全面、系统地反映当时的文献存亡情况,超越了前人,取得很大成就。
4:方志体例的确立和方志学的形成宋代方志编修走向成熟,方志体例逐渐完善并趋于定型,新兴的方志学也逐渐形成。
地方志的读法地方志的体例与分类地方志的史料价值5永乐大典》的编纂及其价值•《永乐大典》的规模更是西方同时代的典籍所望尘莫及的。
四:清:中国历史文献学的鼎盛时期1:《四库全书总目》2:清代校勘学的繁荣❖特点:❖一是成就大,整理校勘了一大批古籍。
❖二是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校勘学家,且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三是总结了许多优秀的校勘经验,提出了一系列的校勘学理论观点。
3:清代的考史、补志成就王鸣盛:《十七史商榷》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赵翼:《二十二史札记》五: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学的变革时期1:罗振玉、王国维对出土文献的研究2:“新考据学”的兴起❖王国维治学陈寅恪治学陈垣对于历史文献学的贡献3:顾颉刚与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
历史文献——精选推荐
历史⽂献编年体⼀.概述1. 编年体:按年⽉⽇时间顺序编排记载史实的史书体裁。
它可以给⼈以完整的时间概念并有利于考察各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因果关系。
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春秋》先秦时各国的编年体史书都叫“春秋”,孔⼦写的《春秋》是据鲁国的改编⽽来。
2. 编年体史书的起源:1)编年体是先秦时期的主要的史书体裁2)编年体史书是上古记载史事所普遍使⽤的⼀种体裁3)《春秋》之后,出现“春秋三传”,特别是其中的《左传》,对《春秋》的编年体裁⼜有了进⼀步的发展4)⾄战国时期,出现了《⽵书纪年》,记载从夏朝到战国魏国的史事,此书今有辑本3. 编年体史书的发展:汉魏南北朝时期编年体取得长⾜发展1)出现⼤量编年体史书前所未有,如:荀悦《汉纪》袁宏《后汉记》今仍存世;今以亡佚的有:张番《后汉纪》⼲宝《晋纪》裴⼦野《宋略》等2)体例的新突破荀悦《汉纪》在编年体例上⼜有进⼀步的发展:⾸先,预先确⽴编书的凡例(编写时所要遵循的规则⽅法)《序⾔》集中明确阐述写作原则和条例,不同于《春秋》《左传》意例散见书中;其次,改纪传为编年创⽴断代编年史书。
《汉纪》约编《汉书》将史事归于⼗⼆帝纪中,仅相当于原本四分之⼀,开缎带编年史书之先河,影响深远后继者很多(汉纪创作原因:给皇帝编⼀本简明历史教科书,汉献帝命荀悦给他编⼀本简编教材,是根据《汉书》改编;再次,《汉纪》以前的史论,多随⽂⽽发⽂辞简略,《汉纪》有许多长篇⼤论,评⼈评事议论得失,表现作者历史哲学思想,把史论推向⼀个新⾼度。
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史论实源于此。
3)编年体类型⽇趋增多出现了起居注和实录等新的编年体史书,起居注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帝王⾔⾏录;实录是⼀代帝王的编年⼤事记。
⼆者都是修国史的重要材料隋唐时期编年体进⼊⼀个低⾕1)数量少隋唐开始禁⽌个⼈修史,魏晋以来的私家修史的风⽓骤然衰落,官修史书以纪传体为主,因此这个时期所产⽣的编年体史书数量较少2)质量差未出现卓越的编年体史家和具有特⾊的编年体史书,所产⽣的⼏部编年体史书也没有流传下来两宋⾄清明复兴繁荣时期1)数量空前丰富各朝都有以编年体形式编纂的史书,卷浩繁数量庞⼤,以往⽆法⽐拟2)出现具有典范意义的巨著,北宋时期出现了第⼀步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从编纂体例、叙事⽅法、编修凡例、⼯作程序等多⽅⾯都为后世树⽴了榜样,继承之作丰富,该书起到振兴编年体的作⽤3)使编年体⾜以与纪传体相提并论如:刘赎《通鉴外论》司马光《资治通鉴》毕远《续资治通鉴》夏燮《明通鉴》,记事从上古到明朝,形成了⼀套与纪传体并⾏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中国古代历史《左传》评介1关于《春秋》作者:据《史记孔⼦世家》记载为孔⼦体例:编年体,按鲁国⼗⼆国君编排,依次为:隐、桓、庄、闵、僖、⽂、宣、成、襄、昭、定、哀内容:起于鲁隐公元年(BC722)⽌于鲁哀公⼗四年(BC481),共242年史事。
什么是历史文献
什么是历史文献比较,首先足一个时间概念—切文献都是各种知识的记录。
时间就好似一个链条,它以“现在”为线索.前于此时谓之“过去”,后乎此音谓之“将来”:时间即历史,过去时间中产生的文献叫历史文献;现在即当今的文献叫当代文献。
而“现在”,这个时间链条,是极不稳定且稍纵即逝的。
当文献学家着手对某种当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的时候,它实际已经成为历史的存在物。
所以本书使用的“历史文献”的时间概念。
从属于的文献都是历史文献”的命题,在收罗文献时、尽可能予延至现在,从古代至建国以来的五十年,均沦述之。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历史文献内容简介《历史文献(第13辑)》是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研究所所编《历史文献》第十三辑。
内容仍以名人书札、日记为主,其中有丁日昌、张佩纶、薛福成、詹天佑、傅增湘等近代知名人士的手札,有王韬、王清穆的日记,均属初次整理刊行,文史资料价值不菲。
徐珂的《词讲义》向无刊本,本辑据以整理的是上图所藏的稿本,弥足珍贵。
由波士顿大学教授白谦慎等整理的《南禺书画目》,不仅是研究丰坊与范大澈关系的重要史料,也是了解丰坊作为明代著名的书法家、收藏家与鉴赏家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另外,刘永翔先生的《传顾亭林游庐山词辨伪》一文,考订精审,是一篇堪称考证范例的力作。
历史文献图书目录南禺书画目刊本《赌棋山庄所著书》编外诗文词汇录词讲义丁日昌致朱学勤手札丁日昌致应宝时手札张佩纶致朱潜书札薛福成致杜冠英书札詹天佑致盛宣怀函傅增湘致孙毓修手札七通遐庵书札(续二)王韬未刊日记、杂录(续)知耻斋日记(续)题跋二则传顾亭林《游庐山词》辨伪翁方网纂《四库提要稿》传本考.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中所录珍稀年谱十种述略彭绍升年谱凯泽林:末代贵族的微弱叹息盛宣怀档案中的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盛宣怀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创办……历史文献文摘在商务进展的过程中,不幸夏公于一九一四年逝世。
先生因商务对国家教育文化关系重大,中枢机构必须充实,经各方敦劝,.复不辞劳瘁地允兼经理职务,所负责任,更为繁重。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课程
中国历史文献学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文献的学科,旨在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和解读,还原历史真相,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理解和研究。
这门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历史文献概述:介绍历史文献的概念、种类、特点和重要
性,探讨历史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历史的价值。
2.文献史学方法:介绍历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查
校、文献整理、文献评析等,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进行系
统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3.秦汉文献研究:重点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文献,探讨秦汉
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文献,比如《史记》、《汉书》等。
4.唐宋文献研究:深入研究唐宋时期的历史文献,关注唐宋
时期社会、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文献,如《资治通鉴》、《宋史》等。
5.明清文献研究:探讨明清时期的历史文献,重点关注明清
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等领域的重要文献,如《明史》、《清史稿》等。
6.近现代文献研究:研究近现代时期的历史文献,探讨近现
代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文献,如《大公报》、《人民日报》等。
7.文献学与史学研究:探讨文献学与史学研究的关系,介绍
文献学在史学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和价值。
8.文献学研究动态:了解当前文献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包括
学术讨论、研究成果等,培养学生对文献学领域的关注和参与能力。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生可以获得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理解,提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和解读能力,为从事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提供学术基础。
一门不该消失的学科
中国大学教学 2011年第1期49刘重来,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教授。
一门不该消失的学科——论陈垣先生创建的史源学刘重来摘 要:史源学是著名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大学历史系开创的一门新学科。
其特点是重在实践,重在启迪思维、培养人才、训练基本功,是一门将学与思、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树立严谨学风的学科。
此课开设以来,培养了大批文史英才。
本文从史源学的特点、内涵、弟子们的亲身感受等,阐明史源学应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在大学历史系教学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关键词:陈垣;史源学;推陈出新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史学大师陈垣先生在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先后开设了一门重在实践,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寻考史料来源为主的新学科——史源学。
这是陈垣先生“结合自己从事史学研究的经验,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新设的一门课程”[1]。
陈垣先生之所以开设这门课,是他认为研究、整理历史文献,必须认真寻考其所依据的史料来源。
他常说:“史源不清,浊流靡己。
”强调“读史必须观其语之所出”,必须“一一追寻其史源,考证其讹误”[2]。
为了强调探寻史源的重要性,陈垣先生甚至告诫学生“毋信人之言,人实诳汝”,这并非耸人听闻之语。
这门课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资料、查目录,在独立思考、追本穷源中分析、整理、研究历史文献,以提高学生鉴别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并从中体味史学著作的精蕴,树立正确的治学态度。
诚如学者徐梓所言:在搜集史料阶段,除了要求完备之外,陈垣所强调一个最高原则,是必须采择第一手材料。
为此,他在中国历史教学活动中,首创史源学一课,教育学生通过考察前贤论著中,因为轻信辗转稗贩的材料而致误,总结其教训,警惕著作之轻心,……史源学要教给学生的是,不要停留于现有的结论,而必须通过追寻得出现有结论的原因,找到最基本的生长点即第一手材料上去[3]。
然而正是因为史源学是一门重在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学科,陈垣先生在通过一段教学实践后,深感“空言不能举例,讲授不便,贵乎实习。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2.历史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
3.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是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开创的学派,其主要观点有:a,科学历史学:一是“客观主义”的态度,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b,史学本体论:他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c,史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和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4.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他们追求总体史学,反对政治史;提倡运用跨学科和回溯复原的研究方法;关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广泛采用各种文字与文字史料进行研究。
为现当代法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
年鉴学派的第二阶段是布罗代尔时代,他在继承总体史的基础上提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和拉杜里,他们热衷于研究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
5.校法四例:1931年陈垣发表《元章典校补释例》,其中总结校勘学方法为“校法四例”。
即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校),本校法(以同一本书前后互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和理校法(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或事物的常理校对),为以后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925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古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新材料”相结合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绌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托忒文历史文献对清朝官方史籍编纂的影响
选。让他们学 习 托 忒 文 文 义。学 习 年 限 是 五 标记这些地名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就系谱方
年。
面而言,《西域同文志》用包括托忒文在内的
二、清朝有关卫拉特蒙古
六种文字对卫拉特等部世系进行了详尽的叙 述。从《西域同文志》的内容及形式看可以说
的几部清朝官方史
它是一部词典类的史籍,它的编撰应该是在为
查得颁发哈萨克、布鲁特及外部落敕 书缮写托忒字之处甚多,俱由内阁承办, 臣等恳将现考一等之候补笔帖式塔番布, 量加鼓舞作为中书,暂不给予俸禄仍食本 身钱粮,分在内阁行走三年,期满,如果 行走优善,缺出俱行坐补。考列二等之德 尔格楞圭酌成作为笔帖式,仍食 本 身 钱 粮,在理藩院学习行走三年,期满,遇有 本旗缺出再行坐补伊等之缺,交该学照例 挑选少年聪敏者顶补其余。
籍的编纂
此后大规模方略等类书籍的编纂做前期准备工 作的。此后,有关卫拉特内容的史籍编纂中的
笔者认为清朝为了编纂史书,在有关卫拉 人名、地名应该都是以此书的翻译为准绳的,
特历史信息、托忒文历史文献的搜集上做了很 如《平定准噶尔方略》等。《西域同文志》中
大的努力。通过采集文献、探访知情者,清朝 有关卫拉特蒙古史的内容包括天山南北路准噶
史源学的概念
史源学的概念
史源学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旨在探究历史文献、记录和资料的起源、演变和传承过程。
它关注历史资料的来源、作者、编纂过程、流传途径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等方面。
史源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精细分析和比较,确定其真实性、可靠性和权威性。
它不仅关注文献的内容,还研究文献的背景、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立场等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情况。
史源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对文献的校勘、考证、比较和分析。
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原始文献,参考其他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推断,以确定历史文献的可信度和价值。
史源学在历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历史学家辨别历史资料的真伪,揭示历史事件的真相,还原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
通过对史源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历史的演变过程,揭示历史的真相和规律。
总的来说,史源学是一门关注历史文献来源和传承的学科,它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和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更准确、全面地了解历史的方法和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有助于正确地剪裁取舍史料
原始史料
撰述史料
4有助于确切地理解史料
战少利
5有助于树立严谨的治史学风
冯胜
冯国用
历史文献史源学/分析讨论
成书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的类书《锦绣万花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影印明嘉靖刻本)、成书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的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宋末元初的阴时夫《韵府群玉》(四库全书本)等都明确记载:《陋室铭》,刘禹锡作。
如"观夫雌雄交结之时"一段和"假使二女共室"至"弊发腐齿,终不相知"一段均讲"炼养阴阳,混合元气"的内丹之术。至于"二气玄且远,感化尚相通。何况近存身,切在于心胸。阴阳配日月,水火为效征。耳目四三宝,固塞勿发扬……颜容寝以润,骨节益坚强。辟却众阴邪,然后立正阳。修之不辍休,庶气云雨行。淫淫若春泽,液液象解冰。从头流达足,究竟复上升。往来洞无极,怫怫被容中。"这段文字更是把内丹术的功理、功法、功效描绘得淋漓尽致。
张心澂《伪书通考》
郑良树《续伪书通考》
邓瑞全《中国伪书综考》
历史文献史源学/解题
史源学是以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献学的一个分支。通过考察历史文献记载的原始出处,可判定某记载的根据是否可靠,引证是否充分,叙述有无错误,从而正确地徵引史料。
文献史源学/功用
1有助于鉴别史料的真伪及其可靠程度
《史记·屈原列传》
2有助于纠正前人著述中的谬误
秦蜀守冰
大前提:魏伯阳独尊神丹。
小前提术语大都相同,内丹名词术语借用自外丹。外丹与内丹炼养在一般方法论上又有某些共同点,即模拟天地宇宙的自然运行。外丹炉鼎模拟天地结构,取象自然大洪护,内丹则以人体自身为一与天地宇宙相拟配的整体,这就使两种炼养过程极相似。由于这些原因,《参同契》既可以外丹视之,也可以内丹视之。那么究竟是外丹还是内丹呢?我们需要本之《参同契》原文。
大前提:葛洪之前养性之书,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小前提:《参同契》在葛洪前。
结论:《参同契》以"还丹金液"为大要。
抱朴子内篇·金丹》:"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久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
葛洪曾经披阅了已见于世的差不多所有的炼丹著作和养性之书,其基本内容莫不皆是还丹金液。
何为内丹,简单地说,即将人体比作炉鼎,以体内之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认为可使精、气、神凝为“圣胎”,“圣胎”可以离开躯体而为身外之物,永世长存。这个所谓“圣胎”,或称为神丹,或称为内丹。
大前提:炼养内丹需逆以成丹的五个阶段。
小前提:《参同契》中没有"逆以成丹"的五个阶段的任何论述。
结论:《参同契》非内丹书。
挺除武都,八石弃捐。
广求名药,与道乖殊。如审遭逢,睹其端绪。以类相况,揆物终始。
欲做服食仙,宜以同类者。植禾当以谷,孵鸡用其卵。以类辅自然,物成易陶冶。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类同者相从,事乖不成宝。是以燕雀不生凤,狐兔不乳马。水流不炎上,火动不润下。
世间多学士,高妙负良材。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资财。据按依文说,妄以意为之。端绪无因缘,度量失操持。捣治羌石胆,云母及矾磁。硫黄烧豫章,泥汞相炼冶。鼓铸五石铜,以之为辅枢。杂性不同类,安肯合体居。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
葛洪披阅群书,发现养生长寿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却以"还丹金液"为最重要。
《灵宝毕法》:"所谓金液者,肾气合心气而不上升,熏蒸于肺,肺为华盖,下罩二气,即日而取肺液。在下田自尾闾穴升上,乃曰飞金晶人肺中,以补泥丸之官。自上复下降而入下田,乃曰金液还丹。"据此,"还丹金液"除指外丹外,亦可指内丹。
养性神仙之术包括:以恬静寡欲为主的养神之道;行呼吸行气之术,以求长生益寿;爱养精气,使无漏泄,以求髓满骨坚;除情去欲,炼养神明等项。
刘禹锡《上杜司徒书》(《刘宾客集》卷十)
小人祖先,壤树在京、索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
刘禹锡于开成元年(836)"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一直住在洛阳。分司官,除御史外皆为闲官,这与《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正相吻合;刘禹锡分司东都,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谈笑有鸿儒"正相吻合;据《全唐诗》和《刘宾客集》,刘禹锡还喜音乐,通佛学,这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正相吻合。
欧阳修、李德裕、刘禹锡都曾作《秋声赋》
古今文集,后人发现佚诗佚文者,并不罕见。
厉鄂《樊榭山房全集》
大前提:《参同契》的本质内容是假借《周易》爻象以
论作丹。
小前提:葛洪《抱朴子》所论作丹的真正含义是外丹。
结论:《参同契》是外丹著作。
《抱朴子》中经常将“金丹”与“大药”连称。“金丹”与“大药”乃同义语。《抱朴子·释滞》:“欲求神仙,唯当得其至要,至要者在于宝精行炁,服一大药便足,亦不用多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葛洪所论金丹大药除了指外丹外,亦可指“宝精行炁”的内丹
同类易施功兮,非种难为巧。
以上引文反复说明"类同者相成"的道理,与人异类的外在铅汞不可能达到长生的目的,只有内在的精气才是养生之本。只可惜大量的人不明丹经譬喻之词,望文生义,"据按依文说,妄以意为之",结果,"千举必万败,欲黠反成痴"。从《参同契》原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不赞成服食外丹的。外丹说者在于不明譬喻,望文生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