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优秀课件
第十章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ppt课件
– 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物是寄生物。 – 腐生性(saprophytism)—异养生物从 死的生物或有机质中获得营养的能力。
2019
-
9
2. 寄生性的类型 (1)根据寄生性强弱划分 (a)专性寄生—病原物只能 从活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获 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b)非专性寄生—病原物既 可以营寄生生活,也可以营 腐生生活。
植物对这类毒素的敏感性与其 抗病性可能不一致,(但有的 在一定浓度下也能引起植物敏 感性的差异)。
-
非寄主专化性毒素(非寄主选择性 毒素)(host-non-specific toxin)
这类毒素在寄主植物上没有高 度专化的作用位点,所以产生这类 毒素的病原菌在侵染寄主的过程中 所起的直接作用较小。
-
半纤维素酶:
半纤维素酶是多糖聚合体的复杂混合物, 植物病原真菌分泌的半纤维素酶有:
木聚糖酶 半乳聚糖酶 葡聚糖酶 阿拉伯糖酶 甘露糖酶
这些酶可共同作用,酶解半纤维素,破 坏和分解细胞壁。
-
(3)蛋白酶,淀粉酶,脂 酶等细胞内含物的酶解
-
提示:
不同种类的病原物在致病过程中起主 要作用的酶类有所不同,如: 软腐细菌在致病过程中,主要是果胶酶 起作用。 引起草本植物茎杆倒伏(包括丝核菌), 起作用的是纤维素酶。 引起湿腐,起作用的仍是果胶酶。 引起木材腐朽,主要是木质素酶起作用。
2019 -
可形成特殊细胞结构--吸器 自然孔口、直接侵入
窄(病毒除外) 不能 侵染健康组织
12
• 二、 寄生专化性 1.寄主范围(host range)—病原 物所能寄生的寄主植物种的范 围。 2.转主寄生(heteroecism) ---病原 物必须在两种亲缘关系较远的 寄主植物上寄生,才能完成生 活史。
2019年第十章植物病原的寄生性和致病性.ppt
一、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
• 各种病原物都具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得必要的 生活物质。
• 寄主体内或体表的寄生物越多,消耗的养分也越多, 从而造成寄主植物的营养不良、黄化、矮化,甚至枯 死等症状。
活体营养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 活体营养的病原物是更高级的寄生物,它们可以从寄主的自然孔 口或直接穿透寄主的表皮侵入,侵入后在植物细胞间隙蔓延,常 常形成特殊的吸取营养的机构,称为吸器,由吸器来吸取寄主细 胞内的营养物质(如霜霉菌、白粉面和锈菌)。
• 活体营养的病原物不能脱离寄主营腐生生活。因此不能人工培养。 • 这些病原物的寄主范围一般较窄,有较高的寄生专化性。 • 它们的寄生能力很强,但是它们对寄主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较小,
• 3、寄生(parasitism):寄生是一种生物依赖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的 生活方式,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称为寄主(host),得到营养的一方称为 寄生物(parasite)。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异养生物,自身不能制造营 养物质,需依赖对植物的寄生而生存。
第二节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概念
死体营养病原物的致病作用
• 死体营养的病原物,一般从寄主植物的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通过它 们所产生的酶或毒素等物质的作用,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然后以 死亡的植物组织作为生活基质,再进一步伤害周围的细胞和组织。
• 死体营养的病原物腐生能力一般都较强,它们能在死亡的植物残体上 生存,营腐生生活,因此都能人工培养。
• 毒素是一种非常高效的致病物质,它能在很低浓度下 诱发植物产生病状。有些化学物质,当浓度高到一定 程度时,也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或毒害作 用,这些物质就不能称为毒素。
第一节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
死体营养:寄生物先杀死寄主植物的细胞和组织,然后 从中吸取养分,营这种生活方式的生物称作死体寄生物。 而将兼具寄生与腐生能力的,称为兼性寄生物或兼性腐 生物,前者以寄生为主,后者以营腐生为主。
(四) 植物病原物的致病机 制
病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除了夺取寄主的营养物质和
水分外,还对植物施加机械压力以及产生对寄主的正
性因素(chemical defence)。
1. 被动抗病性因素
( 1 )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特征,它们主要以 其机械坚韧性和对病原物酶作用的稳定性而抵 抗病原物的侵入和扩展。 (2) 植物普遍具有化学的被动抗病性因素, 抗病植物可能含有天然抗菌物质或抑制病原菌 某些酶的物质,也可能缺乏病原物寄生和致病 所必需的重要成分。
一些病原真菌在植物表皮下的组织中形成子实体时,亦 施加相当大的机械压力,致使细胞壁角质层扩张、突起 和破裂,子实体外露。
3. 酶
病原物产生的与致病性有关的酶很多,主要有角质 酶、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淀粉酶、脂酶等。
许多病原真菌可以直接穿透植物表皮而侵入。真菌
能产生一系列降解表皮角质层和细胞壁的酶,直接
2. 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代谢变化,导致亚细胞、细
胞或组织水平的形态和结构改变,产生了物理的主 动抗病性因素。物理抗病因素可能将病原物的侵染 局限在细胞壁、单个细胞或局部组织中。
病原菌侵染和伤害导致植物细胞壁木质化、木栓化、 发生酚类物质和钙离子沉积等多种保卫反应。
3、化学的主动抗病性因素
真菌菌丝(芽管)和高等寄生植物的胚根首先接触并附着在 植物表面,继而其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由附着胞产 生纤细的侵入钉,对植物表皮施加巨大的机械压力,并 分泌相应的酶类,软化并穿透角质层和细胞壁而侵入。
林木病理学:第三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与林木的抗病性
一些则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机
理
2、非特异毒素(non-host- specific or
non-host-selective toxin)
病
原 此类毒素除了对寄主植物有毒害作用外,
物 对非寄主的植物也有毒害作用。这类毒素
的 可以在病原真菌、也可以病原细菌中产生。
按照其化学结构主要是醌类化合物、多肽
致 病
的 致
用,一方面与病菌一道,阻塞输导组织,使大
病
机 分子的物质不能通过,导致地上组织发生萎焉;
理 另一方面,粘多糖类在根毛部位进行识别,便
于成功侵入。
以上致病作用在各种具体病害中,往往不 是单独一个因素起作用。
病 原 物 的 致 病 机 理
第二节 林木的抗病性及抗病机制
一、抗病性和感病性的概念
林
性
抗
1、局部诱导抗病性( local acquired resistance, LAR)
病
机
这种抗病性发生在诱导部位,如在叶片诱
制
之 导,则只在叶片上产生抗性,不能在其它部位
传导,这一类抗病性如植物保卫素
(Phytoalexin)的形成,过敏性坏死反应 (HR),组织结构抗病性等都是。
诱 导 抗
性
物根据其专化程度不同,其生理小种的数目可以 寄
不同,有的只有1、2个生理小种,有的如条锈菌
生 性
(Puccinia striiformis)则可多达300个生理小种。 的
生理小种的生理学机制十分复杂,与病原菌的致 专
病基因和寄主的抗病基因的多少有关。
化
病原物除对寄主的种有所选择外,对寄主的 寄
器官和组织也有选择性:
细胞壁过程中有一种协同作用。
513-第三章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本章基本要求:了解:植物抗病...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 致病性--指病原物引起植物的能力。 --指病原物引起植物的能力 致病性--指病原物引起植物的能力。 (一)致病因素 有酶.毒素.生长素。 有酶.毒素.生长素。 (二)病原物的变异途径 1.有性杂交 1.有性杂交 在有性繁殖过程中,性细胞结合,质配. 在有性繁殖过程中,性细胞结合,质配. 核配.减数分裂,基因发生重组, 核配.减数分裂,基因发生重组,遗传 性状发生变异, 性状发生变异,所产生的后代其生物 学特征与亲本有所不同。。 学特征与亲本有所不同。。
水平抗性---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 对 水平抗性 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对 具有水平抗性的品种 病原物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样的,即品 病原物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样的 即品 种的抗病力与小种的致病力之间没有 特异的相互作用。 特异的相互作用。
(二)寄主抗病性变异 1.寄主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不同 1.寄主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不同 如杉木在苗期容易感染立枯病, 如杉木在苗期容易感染立枯病,新梢 期容易发生赤枯病,成株则抗病。 期容易发生赤枯病,成株则抗病。 2.病原物生理小种的变化 2.病原物生理小种的变化 一个抗病品种常因病原物群体中出现 新的生理小种,而表现为不抗病。 新的生理小种,而表现为不抗病。
(4)自然突变 如稻瘟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通过九 次转移,每次都发生变异。 次转移,每次都发生变异。 4.适应性变异 4.适应性变异 因外界条件影响而 发生的变异。如十字花科软腐病, 发生的变异。如十字花科软腐病,在 人工培养基上繁殖多代,致病力降低, 人工培养基上繁殖多代,致病力降低, 但再接种到十字花科上又可恢复致病 力。
3.环境条件的影响 3.环境条件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早霜容易使木质化的器官受害, 早霜容易使木质化的器官受害,晚 霜常使嫩芽.新叶,甚至新梢冻死。 霜常使嫩芽.新叶,甚至新梢冻死。 冬季的反常低温常使常绿的植物叶 片和嫩梢冻死。 片和嫩梢冻死。 其原因是低温使细胞原生质胶体凝 细胞组织的自由水结冰。 固,细胞组织的自由水结冰。
第五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性
1. 植物生长素 (吲哚乙酸IAA) 玉米瘤黑粉病菌(Ustilago maydis) 芸薹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桃缩叶畸形外囊菌(Taphrina deformans) 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等。 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病株生长素失调,导致 一系列生理变化,最终出现徒长和畸形等病状。
3)产生致病毒素; 4)产生过量的生长调节物质; 5)产生多糖类物质; 6)危害过程中产生伤口或传播其他病原物 等。
病原物的寄生能力、机械压力和代谢产 物,在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通常被称作病原物的致病因素。
(一)与寄主植物争夺营养物质和水分 1、寄生性种子植物:吸盘、吸器,维管束; 2、线虫:口针; 3、真菌:吸器或菌丝体; 4、细菌:渗透作用; 5、病毒:合成和复制。
3、这些病原物的寄主范围一般较窄,有 较高的寄生专化性。 4、它们的寄生能力很强,但是它们对寄 主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较小,这对它们 在活细胞中的生长繁殖是有利的。但是, 一旦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它们也随之 停止生育,迅速死亡。活体营养的病原 物不能脱离寄主营腐生生活。
二、病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是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 引起病变的能力。 病原物侵入后,寄主植物细胞和器官的 正常生理功能遭到破坏。产生的主要致病作 用有: 1)争夺寄主的营养物质和水分; 2)产生致病酶类;
C.寄生(parasitism)关系:寄生是 一种生物依赖另一种生物提供营养物质 的生活方式,提供营养物质的一方称为 寄主(host),得到营养的一方称为寄生 物(parasite)。 植物病害的病原物都是异养生物, 自身不能制造营养物质,需依赖对植物 的寄生而生存。
病原物的致病性.pptx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水稻纹枯病
果树根癌病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水稻纹枯病
黄瓜疫病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教学资源库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病原物的致病性
目录
一 病原物的致病性
病虫害识别Hale Waihona Puke 防治技术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致病性:指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和引起病变的能力。 病原物的致病性可概括为4个方面: 1、吸取寄主的营养和水分使其生长不良,常引起的褪色、畸形等症状; 2、分泌果胶质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等各种酶,直接或间接地破坏寄主的细胞和组 织,常引起植物软腐、溃疡、斑点等症状; 3、分泌各种有毒物质,毒害和杀死寄主的细胞和组织,常引起的植物褪绿、坏死和 萎焉等症状; 4、分泌生长激素,刺激细胞过度分裂和增大而变畸形,常引起的植物癌肿、缩叶、 徒长症状。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玉米瘤黑粉病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棉花枯萎病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西瓜枯萎病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水稻纹枯病
甘薯软腐病
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
第六章 寄主抗病性一病原物致病性的相互关系
多糖 多糖 蛋白质 蛋白质
多糖; 蛋白质; 多糖; 蛋白质。
18
抗病性基因和致病性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 识别的结果: 不亲和(uncompatible):识别之后, 双方互有强烈反应,双方代谢不能协 调从而使病原物不能继续生长发育; • 亲和(compatible):识别后,双方 代谢能够协调,病原物能在寄主体内 生长发育。 • 专化型及生物和高级寄生物所致病害 中,亲和性导致感病现象,不亲和导 致抗病现象。
胞壁与胞壁 (如细菌病害)、
质膜与质膜 (如真菌的吸器和寄主的胞质),
胞壁与质膜 (如真菌的胞内菌丝和寄主胞质), 以及核酸与细胞质 (如病毒)。
17
抗病性基因和致病性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 识别作用必须包含以下两类内容: • 1.接触双方的表面(物质)必须是变异潜能很 大的信息物质,这样才能符合品种· 小种间抗 病基因—毒性基因间组合的多样性。 • 2.双方信息物质能在分子结构上互补或结合, 从而能导致某种一系列生化反应。
• 在植物抗虫性中也发现了基因对基因关系,如麦秆蝇。 这可以说明:基因对基因关系乃是生物间相互关系中普 遍规律之一。 大麦坚黑穗病中基因对基因关系的证明 由于F2单株只能接种一次,所以F3家系在鉴定中分 成两份,分别接种两个小种。F2的分离比是:抗两个小 种的:抗一个小种的:抗另一个小种的:两个都不抗 的=9:3:3:1
5
表1 亚麻锈菌小种22号×小种24号的F2在Ottawa 770B,Bombay两品种上的致 病性分离比(两对因子)(据Flor,1956)
品 种 的 反 应
亲本小种基因型 品种及其基因型 22 aLaLANAN Ottawa 770B LLnn 感(病) 免(疫) 观测菌系比 理论比例(9:3:3:1) 24 ALALaNaN 免 感 AL_AN_ 小种杂种F2基因型的分离 aLaLAN_ AL_aNaN aLaLaNaN
第三四章病原物寄生性、致病性
二 、病原物的传播
自然动力传播 传播 主动传播
人为因素传播
气流传播 雨水和灌溉水传播 昆虫和其他动物传播
经济活动 农事操作
气流传播:真菌的孢子数量多,体积小,重 量轻,最适合气流传。如小麦锈菌的夏孢子 可随风传1000公里。
雨水传播:鞭毛菌的游动孢子、菌脓中的细 菌靠雨水,雨水飞溅(真菌孢子雨水传播 wmv)。
➢ 专性寄生物(obligate parasite) ➢ 非专性寄生物(nonobligate parasite) • 兼性寄生物(facultative parasite) • 兼性腐生物(facultative saprophyte)
➢ 专性寄生物(nonobligate parasite)
相当于活体营养生物(biotroph):在 自然界只能从寄主的活组织中获得营养的一 类寄生生物,一般不能用人工培养基培养。
分泌生长调节物质
第二节 寄主植物的抗病性
一 、抗病性(pathogenicity)
定义 寄主植物抵抗植物病原物侵染及 侵染后减轻所造成危害的能力
类型
免疫 (immune) 抗病 (resistible) 感病 (susceptible) 耐病 (tolerant) 避病 (escape)
二 、抗病性的机制
第三节 病害的流行和预测
一、定义: 一般指病害在短时间内突然大面积严 重发生而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过程。
依据菌量积累所需时间的长短和度量病害 流行时间尺度的不同,将流行病害分为两大类:
单年流行病害 积年流行病害
单年流行病害: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要条件适宜, 病原物能连续繁殖多代而不断积累,并导致病害流 行成灾。其循环特点与多循环病害类似。
病害循环
园艺_病原物的致病性防治等
第三章病原物的致病性与寄主的抗病性第一节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第二节寄主的抗病性第三章病原物的致病性与寄主的抗病性第一节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寄生性二、寄主范围和寄生专化性三、病原物的致病性四、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化第一节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一、寄生性:寄生性――一种生物依附于其它生物而生存的能力。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根据其寄生能力的强弱或获取营养的方式,分为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取营养物质的生物。
也称活体营养寄生,寄主细胞和组织死亡,寄生关系也终止。
如真菌中的霜霉菌、锈菌、白粉菌、病毒类,寄生线虫。
非专性寄生物――可在活的寄主体上营寄生生活,也可在死亡的有机体上营腐生生活的生物。
也称死体营养寄生,如所有的细菌、大多数真菌。
二、寄主范围和寄生专化性 1、寄主范围:一种寄生物能够寄生的寄主植物的种类数量。
一般而言,寄生性强的寄生物其寄主范围较窄。
十字花科霜霉菌――十字花科桃缩叶病菌――桃寄生性弱的寄生物其寄主范围却很广。
立枯丝核菌――200多种白绢菌――62科200多种紫纹羽菌――100多种但病毒例外,其寄生性强,寄主范围也很广,TMV―36科150多属200多种 2、寄生专化性指寄生物种内的不同个体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力或对寄主的选择范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称为寄生专化性。
它可表现为专化型、变种、生理小种等。
三、病原物的致病性致病性――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组织具有破坏和毒害的能力。
致病作用的表现:第一,吸取寄主体内的养分和水分第二,病原物的新陈代谢产物或受病组织的分解产物,产生了损害寄主植物的物质。
如酶类(p59)、毒素类(p64)、生长调节素类(p67) 1、酶类:角质酶、果胶酶、纤维素酶、木质素酶、蛋白酶…… 2、毒素:是病原物在致病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使寄主植物有急剧破坏作用的化学物质。
据报道有70~80多种,真菌有70多种,细菌10多种。
如:稻瘟菌――稻瘟菌素、稻瘟醇、香豆素、吡啶羧酸、薄层酸枯萎病菌――镰刀菌酸、萎蔫毒素梨黑星病菌――AK毒素核盘菌――草酸毒素玉米小斑病菌――T毒素立枯病菌――苯乙酸,对苯乙酸青枯病菌――青枯毒素(EPS胞外多糖)假单胞菌――万寿菊叶枯病菌毒素 3、生长调节素:病原物在致病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与植物本身的生长调节物质相同或相似的物质。
植物病理学讲稿2
第三章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寄主的抗病性在第一章中已经提到,植物病害的形成过程,是寄主和病原物在外界条件影响下的相互作用而诱发病害的过程。
寄主的抗病性和病原物的致病性都是固有的属性,但寄主不能单独表现为抗病或感病,病原物也不能单独表现为能致病或不能致病,而只有在外界条件影响下寄主和病原物相互作用,才能呈现出是否发病及其发生的程度。
下面先分别介绍病原物的致病性和变异及寄主的抗病性和变异,然后再介绍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要了解病原物的致病性,首先要了解病原物的生理小种的涵义,因为不同生理小种的致病性不同,寄主和病原物的相互作用也因生理小种不同而异,这是植物病理学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生理小种概念在分类学上,病原物按形态特征分为纲、目、科、属、种。
生理小种是在种以下根据生理特性而划分的分类单位。
Eriksson(1894)首先发现禾本科植物的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对不同属的植物的致病力不同,可以把秆锈菌区分为不同的变种(variety简写为var.)或专化型(forma specialis,简写为f.sp.)。
例如,对小麦能致病的是小麦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 tritici),对燕麦能致病的是燕麦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avenae),对黑麦能致病的是黑麦秆锈菌(Puccinia graminissecalis)等等。
这些专化型在孢子形态上也有差异,但主要区别在于致病力不同。
Stakman(1917)等进一步发现在小麦秆锈菌这一专化型内还存在致病力不同的类型,这些类型在孢子形态上已没有差异,但致病力不同,有的对某些小麦品种能致病,而对另一些品种则不能。
以我国小麦秆锈菌为例,从不同地方采集来的秆锈菌,其夏孢子的形状和大小大小等都没有差异,—用一套可以区分锈菌致病力的小麦品种称为鉴别寄主(rentialhost)来测定,它们的致病力并不相同,从而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表3—1)。
第二节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植物病理学课件优秀课件
3、水解酶类
植物细胞的液泡内含有多种水解酶,在病 原菌致病过程中,可使之释放到植物细胞及细 胞间隙中,如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能 够分解病原物细胞壁成分,溶解菌丝,因而表 现对病原菌的抗性。
4、抗菌物质
在受到病原物侵染之前,许多健康植物体 内就含有多种抗菌性物质,如酚类物质、皂角 苷、不饱和内酯、芥子油、有机硫化合物、糖 苷类化合物等等。
病原菌侵染和伤害导致植物细胞壁木质化、 木栓化、发生酚类物质和钙离子沉积等多种保 卫反应。
1、形成乳突
植物细胞受病原菌的侵入刺激在侵染钉下 的细胞壁与细胞膜之间形成半球形沉积物,即 乳突(papillae)。与抗病性有关。
▲芥子油存在于十字花科植物中,以葡萄糖苷酯存在, 被酶水解后生成异硫氢酸类物质,有抗菌活性。葱属植 物含大蒜油,其主要成分是蒜氨酸(alliin),酶解后产生 大蒜素(allicin)亦有较强的抗细菌和抗真菌活性。
(三)主动抗病性的物理因素
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代谢变化,导致亚 细胞、细胞或组织水平的形态和结构改变,产 生了物理的主动抗病性因素。物理抗病因素可 能将病原物的侵染局限在细胞壁、单个细胞或 局部组织中。
▲紫色鳞茎表皮的洋葱品种比无色表皮品种对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circinans)有更强的抗病性。这是因为前 者鳞茎最外层死鳞片分泌出原儿茶酸和邻苯二酚,能抑 制病菌孢子萌发,减少侵入。
▲由燕麦根部分离到一种称为燕麦素(avenacin)的皂角苷 类抑菌物质,能抑制全蚀病菌小麦变种和其它微生物生 长,其杀菌机制是与真菌细胞膜中的甾醇类结合,改变 了膜透性。
严重受害。
二、植物的抗病机制
第十章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ppt课件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三、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
植物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是两种不同的性状。
☺寄生物和病原物不是同义词; 病原物是寄生物,但不是所有的寄生物都是病原物。
☺寄生性和致病性也不是同义词; 寄生性的强弱和致病性的强弱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五、植物生长调节物质(growth regulators)
为植物激素,调节细胞分裂、生长、分化、休眠和衰老。 许多病原菌能够产生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或类似物,诱导产生 徒长、矮化、畸形、赘生、落叶、顶芽抑制和根尖钝化等。
在病害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病原物寄生能力、机械压 力和代谢产物被称为病原物的致病因素(pathogenicity factor)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一、夺取寄主的生活物质
• 各种病原物都具有寄生性,能够从寄主上获得必要的生活物质。 • 寄主体内或体表的寄生物越多,消耗的养分也越多,从而造成寄主 植物的营养不良、黄化、矮化,甚至枯死等症状。 • 半寄生类对寄主的依赖主要是水分,因此对寄主的影响一般较少, 危害较轻; • 全寄生植物对寄主的损害极大,很快就使寄主黄化致死。
几十种或上百种植物。
严格执行突发事件上报制度、校外活 动报批 制度等 相关规 章制度 。做到 及时发 现、制 止、汇 报并处 理各类 违纪行 为或突 发事件 。
第四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性
IPM): 有计划地应用有利于生态平衡和经济,并为社会所 接受的各种预防性的、抑制性的或调节性的战术和 战略,使各种破坏森林经营的生物因素维持在可以 忍受的水平。病害防治是综合治理的一部分。对有 害生物采取容忍、协调共存、持续控制的策略。 “可以忍受的水平”是因时因地而异的。
生长调节物质许多病原菌能合成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相同或类似的物质严重扰乱寄主植物正常的生理过程诱导产生徒长矮化畸形落叶顶芽抑制等多种形态病变
第四章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林木的抗病性
第一节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 一 病原物的寄生性
寄生性:寄生物自活有机体上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 活养生物(biotroph):在自然界它们只从活组织中吸取养分,
三 寄生性和致病性的变异
• 病原菌的有性和无性杂交(异核现象、准性生长)、突变, 以及对环境条件的适应都可能导致病原物寄生性和致病性的 改变。其中,由于交配后基因重组所导致的变异最为频繁和 显著。这种基因重组造成一个病原物种群内个体间的差异。 这些个体尽管在形态上是一致的,但在生理上、对寄主种或 品种适应上,以及致病性 都可能存在差异。
生态治理的思路:区划、培育和经营有机结合,贯穿于林业 生产的全过程。
第四节 选育抗病树种
• 方法:杂交育种,抗病树种、种源、个体选择,基因 工程育种。
• 用欧洲榆和亚洲榆杂交培育 抗榆树枯萎病的品种。转 入病毒的外壳蛋白(CP) 基因,产生交叉保护,可以 阻止或延缓相关病毒病的发生。如香蕉花叶心腐病 (CMV). 将人工构建的抗病基因导入美洲栗中,培育 转基因抗病美洲栗(森林病虫通讯,2000(5)45-6 )
酶的致病作用
• 角质酶:例如,利用化学抑制剂钝化胶 孢炭疽菌产生的角质酶,则病菌不能侵 入番木瓜。
植物病理-第16章 病原致病性与寄主的抗病性
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non-host specific toxin):没有严格的 寄主专化性和选择性,不仅对寄主植物而且对一些非寄主植物 都有一定的生理活性,使之发生全部或部分症状。这类毒素在 病原菌侵染寄主植物的过程中所起的直接作用较小。
镰刀菌酸(fusaric acid)是多种镰刀属真菌产生的一种致萎 毒素,其主要效应是抑制呼吸作用,改变细胞渗透性,引起电 解质渗漏,干扰离子平衡以及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
按抗病的程度常区分为: 高抗:受轻度侵染,表现轻微受害 中抗:中等程度感染和受害 中感:明显的感染,受害程度较重
高感:对病原物的侵染几乎没有抵抗力,严重受害
按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分为 抗接触 抗侵入 抗扩展 抗损害(耐病)
抗再侵染
抗病性分类:
垂直抗性(vertical resistance):寄主和病原物 之间具有特异性相互作用关系,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 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即抗 性是小种专化的,也称为小种专化抗性(race specific resistance)。
在遗传上,这种抗性是由个别主效基因控制的, 称为主效基因抗性、单基因或寡基因抗性。
在生产上这种抗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水平抗性(horizontal resistance):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 异的相互作用,一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非小 种专化的, 也称为非专化抗性(nondifferential resistance)。
滴,避免病菌孢子的萌发; 防止植物内部的营养物质渗漏到表面; 蜡质中还存在抑菌物质
蜡质对病原物具有抗性
3.自然孔口
植物表面气孔的密度、大小、构造及开闭习性等常成为 抗侵入的重要因素。气孔多的器官易感病,气孔大量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formation of wall apposition
The tipper (tip) half of the leaf at right was inoculated with TMV, and 7 days later both leaves were inoculated with the same virus over their entire surface. The leaf at left developed numerous local lesions throughout, whereas the previously halfinoculated leaf at right developed almost no additional lesions because of acquired local and systemic resistance. [From A. F. Ross (1961), Virology 14, 329-339 and 340-358.]
病株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
严重度:病情分级(一般采用5-6级)
分级标准(略)
病情指数=(各级病叶数x各级代表值)总和x100
病情指数=
(调查总叶数x最高级代表值)
(1 x 6+2 x 8+3 x 26+4 x 0+5 x10) x100
50 x 5
严重度
黄瓜霜霉病严重度分级标准
2.垂直抗性:一个寄主的品种对某些生理小种 有抗性,对其它小种没有抗性。
特点:(1)表现为高抗或免疫 (2)抗性由单基因控制
3.水平抗性:一个寄主的品种对病原物所有生 理小种都有一定的抗性。
特点:(1)、植物的抗病机制
1.植物本身的固有抗性机制:
结构抗性:植物表面的角质层、细胞壁结构等; 化学抗性:植物自身产生的抗菌物质,如酚类化 合物、含硫化合物等;
4.病原物产生的致病性物质:
细胞壁降解酶: 纤维素酶、果胶酶、木质素 酶等.
• 毒素:病原菌产生的有 害代谢物,为低分子量 的化合物.
• 生长调节剂(各种激 素):生长素、细胞分 裂素、赤霉素等.
5.变种或专化型
同一种病原物由于对不同种、属的寄主致病力不同, 而分为不同的致病变种(pathovar,pv.)或专化型 (forma special,f.sp.)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 寄主的抗病性
第一节 病原物的致病性及其变异
一、病原物的致病性及有关概念 1.致病性:(pathogenicity)指病原物诱发
或引起植物病害的能力。
2.寄生性(parasitism):寄生物从寄主
体内夺取养分和水分等生活物质以维持生存 和繁殖的特性。
3. 寄生的类型:
活体营养型(biotrophe)寄生:自然情况下, 只能从活的寄主组织中获得营养,一旦寄主 死亡,病原物也不能生存,这样的寄生称为 活体型营养寄生。
• (如霜霉菌、白粉菌、锈菌)。常产生吸气,寄 生能力很强,寄主范围一般较窄。
死体营养型(necrotrophe)寄生:寄生物 先分泌酶或毒素杀死寄主的组织或细胞, 然后从中吸取养分。这种类型的寄生物 腐生能力强,又称为兼性寄(腐)生物。
• 腐生能力较强,寄主范围较广。如立枯丝核菌 (Rhizoctonia solani)、胡萝卜软腐欧氏菌( Erwinia carotovora)等。
2.诱发的抗病性: 产生植物保卫素、病程相关蛋白等
Examples of resistance
factors:Stomata pore
▪ 中国柑橘
葡萄柚
叶片病健组织间形成木栓层
离层 Abscission layer 穿孔、疤痕
桃穿孔病—产生离层
乳突 Papillae 病原真菌侵入时,在植物细胞壁和质膜
生物型:遗传上一致的个体组成的群体
第二节 寄主的抗病性及变异
一 .寄主的抗病性及其类型
1. 表现型抗性类型
免疫:寄主对病原物的侵染表现为完全不发病。 抗病:寄主对病原物的侵染表现为发病较轻。 感病:对病原物的侵染表现为 发病较重。 耐病:寄主受病原物侵染后,发病表现与感病类似,
但受病害影响较小。
植物抗病性评价及表示方法
之间,与真菌附着胞和侵入钉相对应的位 置上形成的半球形沉积物,即乳头状突起 。
小麦白粉菌入侵结构、乳突结构
Papilla formation and hypersensitive reaction of a potato epidermal cell. A germling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blue fluorescent staining) was attempting to penetrate an epidermal cell of a potato leaf. The defence response of the plant cell is reflected by morphological changes: dark brown papilla at the penetration site, brownish coloration and thickened cell wall
Water
SA
Induced resistance in Arabidopsis plants sprayed with water (A, C, D), salicylic acid (B) or INA (2,6-dichloroisonicotinic acid) and inoculated with spores of Peronospora parasitica 5 days (A, B) or 4 days (C-F) later. At 6 (A, B) or 10 days (C-F) after inoculation, individual leaves revealed numerous fungal structures in heavily infected H2O-treated leaves and almost no fungal structures in INA-treated leaves. Plants in A-C and E are normal, whereas those in D and F were transformed with a gene that blocks accumulation of salicylic acid, indicating that INA can induce resistance in the absence of salicylic acid accumulation. c = Conidiophores.
Puccina graminas f.sp.tritici Puccina graminas f.sp.avenae Peudomonas syringae pv.tomato Peudomonas syringae pv.syringae
6.生理小种
同种病原物形态相同,但生理生化,致病力 有差异,主要表现为对寄主不同品种致病力 不同,这样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体称为生理 小种。(以1、2、3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