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统计》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信息,如“我们班有40位同学”,“男生有20位,女生有20位”等。教师趁机引出:“同学们,你们刚才提到的这些信息,实际上就是统计数据。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数学知识——统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师简要介绍统计的定义和作用,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概念。
2.教师以班级同学的生日为例,讲解如何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引导学生学习用表格、条形图、折线图等统计图表来表示数据。
1.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设计丰富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统计的意义,培养他们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统计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数据的热情,使他们愿意参与统计活动。
2.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他们学以致用的意识。
3.通过统计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使他们学会倾听、交流、分享,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本教学设计针对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统计》章节,以培养学生统计素养为核心,注重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6.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既注重过程评价,又注重结果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相关推荐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

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第94~97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用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收集的数据。

第二段,第98~99页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你能跳多远。

二、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1.让学生感受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的价值。

用不同标准分类整理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这样的统计活动中体会到同一个问题或同一种现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而不同角度的理解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问题的实质。

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而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

如,动物运动会场景中有小狗、小兔、小猴,比赛项目有跳高和长跑。

在帮助学生弄清场景中的基本信息后,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每个比赛项目各有几名运动员参加?通过观察教材提供的两个统计表,你能明白需要做什么和怎样做吗?其次,要让学生结合数据特点,逐步学会自主确定标准,并进行合理的分类。

如第97页的第5题,让学生把提供的一组照片进行适当的分类。

教学时,要注意启发学生按照片中的小动物、照片拍摄的方式以及照片的色彩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并在此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标准对于分类的意义。

2.组织好实际调查,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收集数据的经验。

第95~97页想想做做中的第4题,要求学生实际调查学校书法小组里每位同学的年龄及出生月份,并完成相应的统计表。

教学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明确要调查什么。

其次,要指导学生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数据。

可以逐人询问,用符号记录;也可以分类举手,逐一数数。

第三,要强调分工合作。

如,小组内的同学要有人负责询问、有人负责记录、有人负责核实数据等。

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通用10篇)

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通用10篇)

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材111-112例题,112-113课堂活动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数据的分类汇总,噶没收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2、在实践活动中经历数据的整理,初步认识分类汇总统计表3、学会有序的观察和有条理的思考4、培养合作交流能力教学重难点: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究数据分类汇总的方法教学过程:一、激趣质疑1、小朋友,你最喜欢什么活动项目学生汇报2、出示各种活动3、出待统计的原始数据小组统计并汇报4、我们了解了我们小组最喜欢活动的项目,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说二、尝试研究1、引导研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让大家都知道我们班同学最喜欢的活动项目吗?小组讨论汇报完成书上统计表2、从表中你可以知道什么?3、学生思考后交流三、自主活动1、跑步前后,我们的脉搏会变吗?学生数脉搏2、以小组为单位天统计表3、组织学生跑步后数脉搏4、观察两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5、学生观察交流汇报6、将脉搏变化数天在统计表37、在观察,你发现了什么?8、交流四、应用交流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生活中还有值得统计的事情吗?3、学生分组统计课后记: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篇2教学目标:1. 经历描述和分析简单数据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2.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1个代表一单位),能用涂色的方法在条形统计图中描述简单的数据。

3.在调查活动中理解同学的爱好、兴趣,认识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计数、完成象形统计图,观看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交流体验教学准备:彩笔、橡皮泥、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每人个一份、统计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出示彩虹图片的课件,让学生说一说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什么,并说明理由。

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二年级下册《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二年级下册《统计》数学教案设计一、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内容1. 数据收集:让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包括确定收集的对象、选择合适的数据类型等。

2. 数据整理:介绍数据整理的方法,如分类、排序等。

3. 数据分析:讲解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计算平均值、中位数等。

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统计数据的概念。

2. 新课讲解:按照“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顺序,逐步讲解每个环节的内容。

3. 实践活动:设计一个小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体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 实践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

3. 讨论法: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结果评价: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评价他们的数据分析能力。

六、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教学大纲,您可以在每个部分添加更多的细节和内容,以达到五千字的要求。

希望这个大纲对您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

二年级数学《统计》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描述数据的特征,了解数据的可变性和分类。

2.学生能够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3.学生能够通过简易图表进行数据的展示和说明,初步了解图标和表格的应用。

教学重点1.数值分类;2.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3.数据的图形表达。

教学内容与时长活动计时活动1:了解数据10分钟活动2:数据分类15分钟活动3: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20分钟活动4:数据的图形表达25分钟教学步骤活动1:了解数据•导入(2分钟)通过导入课堂互动打破陈旧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教师可以请学生说出自己家里的收纳柜或书架和里面放置的物品,以展示大家都有一些数据在生活中。

•数据的搜集(8分钟)教师可以布置一个调查问卷,旨在了解学生、班级或学校的一些数据,例如:1.你喜欢的季节是什么?2.你每天在家花费的时间?3.你在班级、校园中最喜欢什么地方?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编写一个调查问卷,以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数据。

活动2:数据分类•数据分类的基本概念(5分钟)介绍简单的数据分类方法,例如将自然现象的数据按照天气、风力强度、时间等分类。

•实际操作(10分钟)请学生们动手将自己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可以使用简单的表格、条线图等方式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更直观的展示和了解数据。

活动3:数据的统计方法和处理方法•初步数值统计(5分钟)浅谈数据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谈论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中位数、众数等特征。

•计数方法介绍(10分钟)介绍常见的计数、统计方法,例如分类初识、频数、百分比等,为后面开展数据分析、统计和科学方法做准备。

•统计分析(5分钟)初步介绍数据分析、统计和科学方法,例如综合分析、得出结论等方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展示得出自己的观点。

活动4:数据的图形表达•图形表达的引导(5分钟)教师介绍图形表达的基本概念、重要作用和想要展示的信息等要素,为下一步选择图形做准备。

•图形表达的实践(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数据和上一步鼓励的发现,设计合适的图表或图形展示数据,并引导学生思考数据为什么呈现出现象,影响的因素是什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课题实践课教案设计:《统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课题实践课教案设计:《统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课题实践课教案设计:《统计》摘要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基于生命化理念下课堂探究活动有效性研究》,此课题的研究突出了“课堂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特点,努力为学生实现自我尊重和长远发展搭建平台。

关健词课题教案设计一、问题的提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实现,是学生学会学习和生命成长的必由之路。

尤其是新课标2011版提出,课堂的教学目标由“两基”变为“四基”,其中基本活动经验的经历和获得,也成为我们课堂教学中要贯彻和落实的侧重点。

所以我们新星学社把我们系列研究的关注点放在以“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内容的研究中,我们首先进行的是以“学生探究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的小课题的研究。

至今已经进行了近一个学期实践,针对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意义、什么样的问题适合探究、如何进行探究三个问题进行了系列的研究,本学期研究的重点为“如何进行探究”,在活动之初我们经过大量的学习和思考,形成了四步操作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知识及获得认知的方法和策略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1、学生由单式统计表到副式统计表的形成过程就有效的诠释了探究的全过程。

2、在对单式统计图的信息进行分析后,学生发现单式统计表同时进行观察和分析比较麻烦,如何把信息进行整合,提出问题后,同学思考解决问题的出路和策略是什么。

3、那就是“合并”——其实就是副式统计表产生的前提和价值当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必要性之后,在进行发明和创造时,就能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教材分析: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1个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学问题。

本册教材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个格子表示5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标题:小学二年级数学《统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基本的统计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 学生能够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简单的数据分析。

2. 难点:用图表表示数据,并从中提取信息。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约5分钟)-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或游戏的方式引入统计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约30分钟)-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师可以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数据,如何收集数据,以及如何对数据进行分类和排序。

-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数据,从而得出一些结论。

- 数据的表示:教师可以介绍如何用图表来表示数据,如条形图、柱状图等,并让学生尝试自己制作图表。

3. 练习与反馈(约20分钟)-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4. 小结与作业(约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 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结果性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评估他们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4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4篇)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精选4篇)篇一: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计划篇一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和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一)数与代数教学内容1、表内除法仍分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两段编排分散难点,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

2、万以内数的认识。

仍分两段:1000以内数的认识、10000以内数的认识,但更强调培养数感。

3、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两位数加、减法的口算(2)增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笔算和估算4、量的计量建立质量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克和千克。

5、数学广角(排列组合、推理)继续探索稍复杂的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如图形的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

·一个数列每相邻两项的差组成新的数列是等差第 1 页数列。

6、解决问题结合所学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单独安排一个单元。

(2)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

·结合计算教学内容进行。

·结合其他教学内容安排例题或练习。

(二)空间与图形图形与变换(包括:平移和旋转、锐角和钝角) (三)统计(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仍然让学生学习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1当5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四)实践活动(安排了剪一剪和有多重两个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编排还处于一个开始阶段,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也各不相同,究竟什么样的活动才叫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分哪几个层次,在教材上应该怎么呈现,这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去研究的。

就目前,我们认识的水平而言,我们认为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如“生活中的数学”。

二是单独安排,大体上可以分第 2 页这样几个层次:1.在活动中巩固数学知识。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篇教案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教案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教法: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二、互动新授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

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二年级数学《统计》课件

二年级数学《统计》课件

04
课堂小结
回顾知识点
统计的定义
统计是通过收集、整理、 分析和解释数据来了解现 象的一种方法。
统计的意义
统计可以用来研究社会、 经济、自然等领域的现象 ,帮助我们做出决策和预 测。
统计的基本步骤
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 析数据和呈现数据。
总结实践经验
数据的收集
数据的整理
在收集数据时,要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的 ,选择合适的调查方法,确保数据的真实 性和可靠性。
数据对比分析
通过比较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可以 了解数据之间的关联和影响。
数据趋势分析
通过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可以预测 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规律。
数据细分分析
通过将数据按照不同的分类或分组进 行整理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数 据的特征和规律。
03
实践活动
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念和方法的理解。
班级活动的具体形式包括:班级 调查、班级展示、班级讨论等。
全校活动
全校活动是指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的活动,旨在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二年级数学《统计》课件中, 可以组织全校活动,让学生通过 参与实际问题和挑战,提高统计
素养和应用能力。
全校活动的具体形式包括:全校 调查、全校展示、全校讨论等。
如何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掌握基础数据处理技能
了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呈现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合适的 工具进行数据处理。
学习数据分析方法
掌握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如描述性统计、回归分析等,能够根据 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实践数据处理项目
参与实际的数据处理项目,通过实践提高数据处理能力,积累经验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统计》教案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统计》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统计》精品教案课题:统计课型:新授课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109页例2及课后“做一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明确用五个单位的表现形式,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能够做出合理的预测。

2、通过动态情景,使学生体验随机出现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与方法,同时体验动态的统计过程。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条形统计图。

2、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教具准备:挂图、动态情景图、统计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统计停车场上各种车辆的数量(出示挂图)1、观察有什么车?各有多少辆?2、出示统计表(学生独立填写)种类货车轿车客车辆数3、汇报。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谈话引入师: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方便。

现在公路上跑着这么多车,你能统计一下吗?(边说边放动态图)师:现在,我们分小组进行统计,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怎样统计,怎样分工?2、小组讨论、组织记录(1)、给学生发记录单,学生记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2)、统计结束,汇报学生甲:一人负责一种汽车的统计,过一辆数一辆,最后填在表中。

学生乙:用画“正”字的方法统计,统计后再算各种车有几辆,计算结果填在表中。

3、制作统计图(1)、学生分组讨论如果运用一个“□”表示1辆车或2辆车,最多画几个格?应该怎么办?明确用一个“□”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评议师:当数量较大时,用一格代表多少比较快捷?学生讨论得出:当数量较大时,用一格代表5个单位比较快捷。

(3)、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

4、师生总结绘制用一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方法。

5、针对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1)、哪种车最少?哪种车最多?两种车相差多少辆?(2)、猜一猜十分钟后,开来的第一辆车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最不可能开来的是哪一种车?为什么?(3)、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独立完成第111页“做一做”2、练习二十二第1题组织学生提供信息,收集信息,记录数据并填写统计表,完成填空题。

二年数学下:《第八单元-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二年数学下:《第八单元-统计》数学教案设计

二年数学下:《第八单元-统计》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二年数学下:第八单元 - 统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统计的基本概念,如数据的收集、分类和排序。

2. 学生能够使用图表(包括条形图和饼图)来表示数据,并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统计问题。

二、教学内容:1. 数据的收集和分类2. 数据的排序3. 条形图和饼图的制作与解读4. 解决简单的统计问题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理解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 实践法: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加深对统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讨论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统计现象为例,引出统计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新知传授:通过具体的实例,讲解数据的收集、分类和排序的方法,以及如何制作和解读条形图和饼图。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每人选择一个主题,收集相关数据,制作条形图或饼图,并在全班展示和解释。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统计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5.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1. 过程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了解他们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结果评价:通过作业和测验,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地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看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通用11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通用11篇)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过河”的情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

3、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后进行计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并运用小括号,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探索“小括号”的应用过程。

教学过程:一、课前复习师:上新课之前,老师想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复习题:1、比一比,看谁的眼力好。

(说出运算顺序)30+8×4 5×2+3 80—64÷8 29+24÷42、把二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

5×3=15 81÷9=9 16+12=28 25+15=40 9—9=0 28÷7=4(课前复习,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谈话引入1、谈话:小淘气是个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在生活中他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

他很想和同学们挑战,你们愿意和他比一比吗?(用谈话法为学生引出一个虚拟的竞争对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竞争意识)2、课件出示“过河”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理解图意,明确问题学生观察后教师提问:图中告诉我们哪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图。

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想要过河,现在每只船限乘9人,需要几只船?(通过创设男、女生过河的情境,使学生将计算生活化,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独立尝试,合作解决问题师: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帮助图中的小朋友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几条船?把你的方法告诉大家。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八单元《统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八单元《统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二下第八单元《统计》(第1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3.学习如何用图表展示统计数据。

二、教学内容
1.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统计调查方法
3.统计数据的图表展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 统计调查方法
难点: 1. 统计数据的图表展示
四、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下》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3.学生:提前布置统计调查任务,准备相关数据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一个统计数据的实际案例,引起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

2. 学习(15分钟)
1.讲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统计调查的方法。

2.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简单的统计调查,并收集数据。

3. 练习(20分钟)
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调查活动,收集数据,并整理成表格。

4. 总结和讨论(10分钟)
让学生展示他们整理的数据表格,并讨论如何用图表展示这些数据。

六、教学反馈
通过学生展示数据和图表的方式,检验学生是否理解了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并能独立进行统计调查和数据展示的能力。

七、作业
1.练习册上相关习题。

2.挑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更深入的统计调查。

八、教学过程评价
本节课主要通过案例引入和实际操作,激发了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统计》参考教案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统计》参考教案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统计》参考教案(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统计》参考教案(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篇一」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1000以内数的认识及读写》教案设计设计说明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学生在认数的过程中离不开直观的模型。

“形”作为学生学习的载体,能将抽象的数形象化,可以较好地理解数的意义和读写数的方法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图、直观模型,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的`基础上掌握较抽象的内容,深化对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大数的意义,通过估算,深化对大数的认识。

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为学习万以内的数做好准备。

同时,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估计结果,在讨论中找到合理的方法和结论,从而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经验。

2.数形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大正方体建立“千”的直观模型,直观认识计算单位“千”及各计数单位间的关系,掌握数数的方法和规律,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结合计数器的有效利用,将点子图和小棒引进课堂,使学生从数的概念等各个方面认识数,体会表示数的多种方式,进而培养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计数器、小棒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课件出示情境图,理解“大数”。

(1)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说一说,都想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估计:这个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3)学生讨论后汇报估计的结果。

(4)引导学生进行思考:1000和我们以前认识的100相比有什么不同?2.揭示课题。

大家估计的数都是比我们学过的100多得多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100多得多的数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下册《统计》参考教案(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案设计)「篇二」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反比例》教案设计“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会。

二年级数学下:《第八单元-统计(二)》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二年级数学下:《第八单元-统计(二)》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

二年级数学下:《第八单元-统计(二)》设计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本文是关于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第八单元-统计(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a. 能够根据图表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b. 能够绘制简单的柱状图。

2. 过程与方法:a. 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能力。

b.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c. 通过游戏和实际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态度。

b. 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节:观察数据,学习如何表示数据(20分钟)a. 让学生观察一些图表,例如表格、条形图等,并讨论它们的含义和用途。

b.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归纳总结一些常见的统计图表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c. 巩固学生对图表的理解,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组织数据,并绘制相应的图表。

2. 第二节:学习如何绘制柱状图,进行数据分析(20分钟)a. 通过实例介绍柱状图的表示方法和构图原则。

b. 给学生一些题目,让他们根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柱状图,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解释。

c.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绘制的柱状图,互相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3. 第三节:进行游戏和实际活动(20分钟)a. 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和实际活动,例如学校操场上学生身高的测量和统计、课堂上同学喜欢的运动项目的调查等。

b. 让学生自己收集数据,然后根据数据绘制柱状图,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解释。

c. 引导学生从游戏和实际活动中总结归纳出统计数据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观察图表归纳总结统计图表的特征和绘制柱状图的方法;学生进行数据分析并给出简单的解释。

2. 教学难点:学生绘制柱状图时的构图原则和技巧;学生进行数据分析时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

四、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科书、图表和绘图工具。

2. 教学媒体:投影仪、电脑和多媒体课件。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5篇

小学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5篇小学二年级人教版下册数学教案1一、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我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

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

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

因此对这些同学,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同学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本册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第六单元图形与拼组;第七单元混合运算;第八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九单元统计;第十单元总复习。

(一)数与代数1、有余数的除法:⑴有余数除法的认识;⑵有余数除法的笔算2、万以内数的认识:⑴千以内数的认识;⑵万以内数的认识;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近似数;⑷估算;⑸整百、整千数的加减法,几千几百加减几百。

3、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⑴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⑵简单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估算;⑶稍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⑷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验算。

4、万以内加减法(二):⑴较复杂的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笔算;⑵估算;⑶应用万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问题;⑷回顾整理。

5、混合运算:⑴两步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⑵带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⑶应用加减运算解决问题。

6、时、分、秒的认识:认识时、分、秒。

(二)、空间与图形1、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⑴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分米、毫米⑵长度单位的进率和简单的换算。

2、对称:认识对称现象。

3、图形与拼组:⑴平面图形的认识: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②、五边形、六边形的初步认识;⑵图形的拼组。

《统计》教学设计(二次教案

《统计》教学设计(二次教案

《统计》教学设计(二次教案《统计》教学设计(二次教案)一、教材分析:《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把“统计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不同程度的要求。

新课标中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学习统计知识的要求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和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统计实践过程中形成认知矛盾,探索、解决“以1当2”即1格表示2个单位的问题。

因此,本课知识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由每格代表1个单位扩大到每格表示2个单位。

为今后第二学段1格表示多个单位及高段相关统计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例1,“做一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难点把收集的信息转化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调查表,统计图教学过程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是大象咪咪的生日,它想邀请你们一起去参加它的生日宴会,你们高兴吗?不过,咪咪遇到了一个问题:它妈妈告诉它,待会儿会有很多小猫、小狗、小兔和小乌龟来为它庆祝生日,它想知道每种动物各来了几只?你们愿意帮它吗?(贴图片)二、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1、课件显示动物们陆陆续续走来,学生心里默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106—10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合适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会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预测和分析。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会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教学预设:
一、一次收集数据,回忆统计方法
1、猜谜语,呈现数据。

(1)圆圆脸儿像苹果,又酸又甜营养多,既能做菜吃,又可当水果。

——番茄
(2)白又方嫩又香,能做菜能煮汤,豆子是它爹和妈,它和爹妈不一样。

——豆腐(3)青皮包白肉,像个大枕头,莫听名字冷,热天菜场有。

——冬瓜
(4)生根不落地,有叶不开花,街上有人卖,园里不种它。

——豆芽
师:同学们真厉害都被你们猜找了,平时生活中我们在哪儿见过吃过这些蔬菜?学校里吃吗?什么时候?
师:学校经常会用这些有营养的蔬菜作为中午的菜肴,最近学校食堂想知道我们二(4)班同学最喜欢吃哪样蔬菜,有什么好方法吗?
师:都是不错的方法,课前冯老师先问了我们男同学最喜欢吃蔬菜的情况,我呢把每位男同学最喜欢吃的蔬菜做在了大屏幕上,等下要大家帮忙帮冯老师数出每种蔬菜喜欢的人数,准备好了吗?
出示8次番茄,11次豆腐,4次冬瓜,8次豆芽
师:怎么样每种蔬菜有几人喜欢你数出来了吗?
师:如果再播放一遍,你能有什么好方法记下每种蔬菜喜欢的人数吗?
预设:用“正”字去记。

师:有没有需要补充的了?好!看来大家都同意用这样的方法去记,那准备好草稿纸,希望等下能都到你们的答案。

(播放课件)
2、交流方法,完善收集过程。

师:有答案了吗?谁有了?
呈现学生作品,提问:你们看了后知道每种蔬菜喜欢的人数了吗?你自己知道吗?
反问:就你自己知道呀?
师:谁有其它办法,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你记得是哪几种蔬菜,每种蔬菜喜欢的人数有多少了吗?
呈现学生作品,提问:跟刚才这位同学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现在能知道有哪几种蔬菜,每种蔬菜喜欢的人数有多少了吗?
师:同意吗?请你们把自己的记录过程补充完整。

3、揭示课题,交流信息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男生喜欢吃的蔬菜人数数出来并记录下来,这个过程叫什么?出示课题:统计
师: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
二、二次收集数据,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

师:小学二(4)班男生喜欢这4样蔬菜的情况是这样,可食堂要知道的是我们二(4)
师:现在为什么不用刚才的“正”字统计方法了。

小结:真厉害,解释的真棒,所以有些时候我们统计需要的数据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当然哪种方法最省时,准确率最高我们就选择哪样。

完成统计。

(可以请男生帮忙)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统计表,从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我们二(4)班女生喜欢吃豆腐的人数比小学二(4)班女生喜欢吃豆腐的人数多(少)()人。

师:这位同学和前面几位同学说得数学信息有什么不一样?
师:这两张统计表这样放着比好像不是很清楚,谁有好办法能让我们一下子看出来喜欢这4样蔬菜的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
师:你在哪儿也看见过这样的统计表?
小结:同学们这样的统计表我们把它称为复式统计表(补充课题)
师:现在应该发现很多其他的数学信息了吧,谁来说说。

四、观察数据,提升对数据的处理
师:现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怎么比会更方便呢?
师:如果你是食堂经理你会做些什么?
五、练习巩固,课堂总结
1、平时生活中为了比较两组数据,我们会经常用到这样的复式统计表。

2、今天学的统计和以往学得有什么不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