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第四讲:经济行动
第四讲 功能主义——塔尔科特·帕森斯
• 3、功能主义的核心命题:
• (1)总会存在类似的重组和趋势使社会系 统重新恢复平衡状态。
• (2)通过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或
普遍接受的愿望标准( generally accepted
standards of desirability)维持和恢复社会系
统的平衡状态。
二、塔尔科特· 帕森斯(1902-1979) 的宏大理论
的因果关系。
• C.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由于强调诸如思想和 象征过程这样的文化决定因素的影响而受到 赞扬。 • 它受到的批评是没有对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 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理论
• 几个核心概念: • 唯意志论的行动理论:个体行动者进行 主观决策的过程,这种决策受到规范和情 境的制约。 • 单位行动(unit act):研究行动的最 基本单位。
生物科学的有机系统模型为依据。
• 核心观点:相互依赖、自我平衡
• 2、功能主义的核心要素:
• (1)从总体上看,社会系统各部分之间所存 在的相互关系或者相互依赖。 • (2)事件的“正常”状态或者说平衡状态 (与有机体的正常状态或健康状态相比较)。 • (3)为了使系统恢复正常,系统的所有部分 如何进行重组。
帕森斯的“四功能范式”
• A(适应)
经济(物 质资料和 财富的生 产)
(完整)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
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美]马克·格拉诺维特提要:行为和制度如何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是社会理论的古典问题之一。
本文关涉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经济关系嵌入于社会关系中的程度。
虽说通常新古典主义描述对此种行动提供了一种“低度社会化”或原子化行动者的解释,但试图使社会结构返回并以“过度社会化"方式去解释的改良派经济学家,却受到了丹尼斯.荣格(Dennis Wrong)的批判。
低度社会化和过度社会化的描述,就它们忽略了运行中的社会关系结构而言,是背谬地相类似的,而对于经济行动的精巧描述必须考虑到其嵌入于此种结构之中。
该论断通过对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 )的“市场与等级制”研究纲领的批判而得到阐示。
导言:嵌入性问题行为和制度如何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是社会理论的古典问题之一。
因为此种关系总是在场的,所以当其不在场时所出现的情境,唯有借助于托玛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自然状态”(state of nature)或约翰?罗尔斯(John Rawls)的“原初位置”(original position)之类的思想实验才能加以想象。
大多数的功利主义传统,包括古典和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在内,都假定理性、自利的行为鲜少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因此诉诸于与这些思想实验相去不远的理想状态。
在另一个极端中,则有我称之为“嵌入性”的论断:正在加以分析的行为和制度是如此受限于运行中的社会关系,以至将它们认定为独立的就是一种难以忍受的误解。
本文即关涉经济行为的嵌入性.认为此种行为在前市场社会中深深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但随着现代化而变得愈加自主的观点,长期以来在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中间已是主流的观点。
这一观点将经济视为在现代社会中日渐分离和分化的领域,因为经济交易不再由这些交易活动的社会或亲缘义务来界定,而是通过对个体赢利的理性算计来界定的。
有时还进一步主张,传统情境正好被颠倒过来:经济生活不再沉浸在社会关系中,这些关系变成市场的副现象。
经济社会学课件
• 毛利人的“昊”:来源与群体 • 3、斯金纳个体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 (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内容 • 1、成功命题 • 2、刺激命题 • 3、价值命题 • 4、剥夺——满足命题 • 5、攻击——赞同命题 • 6、理性命题
• (三)霍曼斯交换理论的缺陷 • 1、心理还原主义 • 2、将人与动物的行为反应方式等同 • 3、把人的行为都看成理性行为 • 4、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
• 2、新古典综合学派 • 1948年(美)萨缪尔逊《经济学》
• 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同凯恩斯 的宏观经济理论及分析方法综合在一起,对凯恩斯经 济学说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 3、货币主义学派 • 197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米尔顿 •弗里德曼
• 经济不稳定是由于货币供求出了问题,只要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实行货币自由放任制度,就不会产生经济 危机。政府的最佳选择是稳定货币的供应量,使货币 的增长率等同与经济的增长率。
• (三)理性选择理论的三个特征 • 1、方法论追求个体主义 • 2、行动者力求实现最优化 • 3、个人自身利益最大化基础上能够实现社会的优化,
即达到帕累托最优化
• 帕雷托最优的定义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 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 境变好。
• 帕雷托改进的定义是: 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 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取巧、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第二节 社会学及其发展
•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人与社会的关系 • 二、社会学的发展 •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 • 孔德、斯宾赛、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 •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 • 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
华中师大《经济社会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经济社会学》练习题库及答案(加粗红色字体为2013下新增题目)一、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1.经济社会学2.嵌入性、3.经济行动4.资本主义精神5.生产6.分配7.公共产品8.财政9.基尼系数10.交换行动11.消费行动12.科层制13.队生产14.交易费用、15.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6.三领域对立说17.社会动员18.迟发展效应19.经济人20.企业21.社会资本22.信任二、填空题(每空1分)1.____的《经济生活的社会学》是____出版的。
2.斯梅尔瑟认为,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____、____和____,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____、____、____、____有关的复杂行为。
3.日本社会学家富永健一在1974年出版的《经济社会学》中指出,“经济社会学,是把____和____分别看作____及____的一种形态或下属部门”。
4.美国西北大的社会学教授A. L. 斯廷施凯姆(Arthur L. Stinchcombe)被认为是一个____经济社会学家。
5.中国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于____年在____召开了首次经济社会学研讨会。
6.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社会是从____的社会向____的社会发展的,这是一个必然受____的发展所决定的过程。
7.马克斯·韦伯在《________》一书中探讨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问题。
8.马克斯·韦伯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一种以____为义务,以履行个人的____为天职,合理而系统地追求____,____的精神。
9.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要取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满足四个功能性必要条件,即____、____、____和________,即AGIL功能模式。
10.新经济社会学有三个基本主题:____、____、____。
11.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两种类型是____和____。
12.社会学研究经济行动的一个特点,是把经济行动当作社会行动的____或____来进行研究。
经济社会学最全复习资料
经济社会学最全复习资料第二章:在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经济社会学的定位问题一、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三个假定(1)人类行为动机是双重的:财富最大化、非财富最大化。
(2)人与环境的关系,即有限理性(3)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即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二、经济学与社会学方法论上的异同1、相关变量经济学最基本的相关变量是生产、资源配置和收入的分配;凯恩斯的体系中是就业水平与国民收入。
社会学解释个人行为取向、个人行为、群体行为、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等现象的规律和变化2、自变量经济学的自变量是供求关系,可以解释几乎所有相关变量的关系社会学则从其希望解释的问题中寻找自变量3、变量间的关系经济学模型中,变量关系是函数关系社会学中,变量的关系有三种模式:静态模型、过程模式、变迁模式4、“假定”的重要性经济学假定多而严格,重要的假定:经济理性社会学相对假定较为宽松第三章经济社会学思想渊源及其发展一、阿弗里德?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一)偏好的产生偏好的产生在马歇尔构建的理论大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马歇尔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需求水平将越来越高。
马歇尔指出,活动产生偏好,当然,这里的活动是广义的活动,包括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活动。
这样,马歇尔将生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不仅体现在其著名的供需曲线上,也体现在活动产生需求的一般思维方法上。
根据他的观点,生产和消费是强烈相关的,这被看成是对李嘉图强调生产重要性观点的批判。
虽然马歇尔认为活动产生需求,但他区分了两种不同的需求,即舒适的标准(standard of comfort)和生活的标准(standard of life),而且只有生活的标准与活动相关。
他指出舒适标准的增加仅会导致"虚假需求"的增加。
有时需求的增加是由于其他过程而不是活动所致,但进步则是活动的结果。
(二)行为理论马歇尔偏离主流经济学,分两步剖析了行为:首先,他认为货币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然后,他讨论了产生这一动机的理由,或者说动机的动机。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渊源于发展一、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1、阿弗德里•马歇尔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偏好是如何产生的。
(2)行为理论。
(3)组织是生产的第四因素。
2、约瑟夫•熊彼特代表作《经济分析史》,主要思想:(1)经济社会学是经济的一部分。
(2)经济社会学与经济学是不同的。
(3)企业家功能(4)企业家特质和作用(5)企业家角色心理(6)社会分层理论3、卡尔•波兰尼代表作《伟大的转变》,其思想:1)经济“嵌入”更大的社会之中2)市场经济及其矛盾。
3)作为基本制度的自我调节市场4)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范式普遍效力的要求的限制二、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1、埃米尔·蒂尔凯姆:代表作《社会分工论》①社会整合论。
②对自由经济的批判. ③道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④反对经济与社会过渡社会化。
⑤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
2、马克斯·韦伯代表作《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主要思想:1)从传统经济行为到理性经济行为2)资本主义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4)经济与文化3、乔治·齐美尔代表作《货币哲学》,其主要思想:1)货币的社会价值 2)对现代的诊断 3)文化符号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三、经济社会学的发展1、第一阶段:1890-1930年德国:韦伯法国:安奈2、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帕森斯斯梅尔塞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 新制度经济学第二讲经济社会学及研究一、经济社会学的定义 1976年,斯梅尔塞: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型,研究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复杂行为。
第一、经济背景变量与社会背景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研究经济行为本身。
2、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经济。
经济制度与经济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视野中的公司、组织和产业。
经济与社会系统、政治系统之间的关系。
3、新经济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就是研究经济行动、经济产出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
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格兰诺维特简介:嵌入性问题行为和制度如何被社会关系影响是社会理论的经典话题之一。
只要这种关系存在,那么由它们的“在场”所引致的状况就只有通过一种思想实验,就像霍布斯(Tomas Hobbes)的“自然状态”或是罗尔斯(John Rawls)的“原始位置”等来想象了。
在功利主义的传统中大部分观点,包括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都假设理性的、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几乎不受社会关系影响,因此追求一种近乎于这些思想实验的理想化状态。
与此相反的则是我所谓的“嵌入性”的主张:这种讨论认为行为和制度总是受到正在运行的社会关系的压抑和控制,因此将它们看作是彼此分离的做法是一种令人痛心的误解。
本文关注经济行为的嵌入性。
长时期以来,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的主要观点就是:在前工业化社会,经济行为深深地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受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经济行为变得越来越自主。
这种观点将经济视为工业社会中一个独立的、与其他领域曰渐分离的领域,经济交换行为不再以交易的社会和亲缘义务来定义,而是以个人利益的理性计算来定义。
有时进一步的讨论甚至认为,现代情况与传统的情况是相反的:不是经济生活沉浸在社会关系之中,而是这些关系变成了市场的附庸现象。
嵌入性的地位与人类学的“实质主义”学派相关,人们通常将这个学派与卡尔波兰尼的名字联系在一起(1994;波兰尼,艾瑞森伯格和皮尔逊,1957),以及与历史学和政治学中的“道德经济”观念(汤普森1971;斯科特1976)是同一的。
它在某些方面还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有着明显的关系。
然而,对于这种伴随现代化而出现的对嵌入性观念的突破,几乎没有经济学家接受。
大部分人坚信早期社会中的嵌入性程度实质上并不比现代社会中所谓的低水平嵌入性更高。
这种基调是亚当•斯密首先设定的,他假定“在人类的本性中存在一种与他人以物易物和互换物品的倾向”,并假设既然劳动是原始社会唯一的生产要素,那么物品就必须依据劳动的成本来交换,就像在一般的经典交换理论中那样([1776],1979,第一卷,第二章)。
新经济社会学
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社会学开始,就将研究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主要任务;以帕森斯和斯梅尔瑟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社会学家于20 世纪50 年代建立了功能—结构主义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以格兰诺维特、伯特、乌兹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家从波兰尼(Polanyi,1968)提出的“经济嵌入于社会”的概念中提出了一个一般化的“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结构”的假设,从社会网络角度研究经济行动。
从以上两个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来看,一是经济学,二是社会学,都殊途同归于采用嵌入的观点研究经济社会系统及其绩效的决定。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已经经历了仅以价格和市场决定经济生活,以个体赢利的理性来界定经济生活的纯资本主义时代,伴随社会的发展,交易活动所嵌入的社会义务、亲缘义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会更加突出。
新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它把人与人之间以经济为媒介物所相互缔结的关系作为研究课题,是研究社会的经济部分的社会学。
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现象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
在新经济社会学家看来,社会结构就是一种网络。
社会结构牵涉到个人之间、角色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等多种层次的社会单位之间的关系模式。
一、新经济社会学概述“新经济社会学”一词同样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必须获得对经济社会学这门特定学科的新发展;二是所建构的理论必须是一种可竞争的一般性理论。
新发展意味着对“旧”经济社会学的继承和拓展。
经济社会学创立至今,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化阶段。
以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社会学已为该学科确立了研究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学术空间,然而,他们之间却未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
至20世纪50年代,以帕森斯和斯梅尔瑟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社会学家,以其理论整合的方式,在古典经济社会学确立的研究范围内,建立了一个抽象力和形式化俱强的综合的经济社会学理论,即功能—结构主义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一、名词解释1.关系嵌入:指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受行动者个人关系的影响。
2.结构嵌入:指经济行动、经济产出和经济制度受整个关系网络结构的影响。
3.结构洞:在社会网络中存在两种状态,其中一种是处于网络中的个体(个人或组织)与其他任何一个个体都存在着联系;另一种,网络中的个体仅与部分个体存在直接联系,而与其他个体都不存在直接联系。
在第二形态中,整个网络中就出现了某些个体与另外一些个体联系断裂的现象,就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一样,这就是结构洞。
4.经济行为的社会构建:经济本身是嵌入由习俗、社会规范、社区和家庭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制度中;因此,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将社会制度与结构因素更充分的纳入变迁的因果解释,而不是像国家中心分析法那样优先从政治领域找原因5.有限理性:人的行为是有意识的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
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大,信息也就越不安全;第二,个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人不可能无所不知。
6.价值理性:是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解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价值理性仅看重行为本身的价值,甚至不计较手段和后果。
7.工具理性: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他人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
工具理性的人不是看重所选行为本身的价值,而是看重所选行为能否作为达到目的之有效手段。
8.权力距离:是在一定等级制度情形下,可以控制和能够控制别人行动的程序,以及被控制的人遵从控制所基于条件的程度。
9.社会资本(普特南):是社会组织的那些可通过促进协调行动而提高社会效能的特征,比如信任、规范及网络等。
(林南):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
《经济社会学》复习纲要1.经济社会学的名称1)经济社会学的英文名是economic sociology.最早把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名称记录在册的是涂尔干于1896年创办的法国《社会学年鉴》, 将社会学划分为七个学科分支: 普通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人口社会学和美学社会学。
2)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新经济社会学”的使用频率开始逐渐增加, 格兰诺维特把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引入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中。
2.学科定义1)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以1956年帕森斯和斯梅尔瑟《经济与社会》一书为标志。
2)斯梅尔瑟在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撰写“经济与社会”词条时, 将经济社会学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层次, 分别对应于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来研究3)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 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分别, 可划分为微观经济社会学、中观经济社会学和宏观经济社会学。
4)三个核心主题: A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形式B经济行动是在社会中定位的C经济社会是社会建构3.新制度经济学(1)周长城在《经济社会学》一书中重新划分了经济社会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1890—1930;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2)新制度经济学的兴起——新经济社会学的出现(嵌入性、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理性选择理论等)。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侧重于交易成本的经济学研究领域, 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 没有被易主而损耗掉的成本, 譬如讨价还价花去的精力与时间, 为防止受骗而采取的保险措施等, 这些举动花费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 因为其范围涵盖太广泛, 至今具体的定义仍有很多说法。
(3)冈纳•缪尔达尔——“新制度经济学派”创始人, 提出经济学者分析一国的经济发展过程时不宜将该国的历史源流、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活动水平、社会阶层与社会组织等各项非经济因素视为孤立变数, 而应将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列入考虑之后再行研究才有意义;他还提出“社会过程理论”, 认为经济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是社会关系变化与发展过程的一部分, 是科技进步及其诱发的文化、社会与经济等因素所共同孕育而成。
社会行动模式知识点总结
社会行动模式知识点总结社会行动模式是指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采取的行为方式,是社会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
在社会学理论中,社会行动模式是对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规律和行为方式的研究,其包括了社会行动的模式和规律,以及社会行为的动因和影响因素。
一、社会行动模式的类型社会行动模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合作行动模式合作行动模式是指多个个体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协同合作,共同实现某种目标和任务的行动模式。
在合作行动模式中,个体之间通过相互协作和合作,共同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共同的利益。
2. 竞争行动模式竞争行动模式是指多个个体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或者利益而进行的行动模式,其特点是相互竞争和对抗,通过竞争来实现自身的利益。
3. 合谐行动模式合谐行动模式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为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而采取的行动模式,其特点是注重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共同利益。
4. 抵抗行动模式抵抗行动模式是指个体在面对不公平待遇和压迫时,通过抵抗和反抗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
二、社会行动模式的影响因素社会行动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关系的组织结构和相互联系,包括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
社会结构的特点和变化会对社会行动模式产生深远影响,不同的社会结构会导致不同的社会行动模式。
2.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指社会中长期形成的、代代相传的文化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导致不同的社会行动模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社会行动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3. 利益关系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往往受到各种利益关系的影响,不同的利益关系会导致不同的社会行动模式,因为人们在面对不同利益时,会采取不同的行动方式。
4. 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人们对生活目标、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的理念和信仰,不同的价值观念会导致不同的社会行动模式,价值观念的变化会影响社会行动模式的变化。
5. 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下,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进行制度化管理和规范的体系。
经济行为的集体行动与建构主义
经济行为的集体行动与建构主义群体经济行为是系统而不仅仅是个体趋利行为的选择。
个体经济行为通过情景理性而不是完备理性建立起与群体行为的桥梁,看似随意的群体行为是历史积淀、制度变迁、“他心原理”与社会关系的“嵌入性”的认知选择。
微观动机与宏观经济目标的动态帕累托最优不是自由市场经济的结果,而是建构的结果。
研究宏观经济行为迫切需要从传统经济学模型转向从社会学、认知科学与生物科技寻找微观基础。
标签:经济行为集体行动嵌入性建构主义传统经济学模型使用完全理性研究经济行为的集体行动。
产业经济学应用市场结构理论提出SCP模型。
但这些模型都是以完全理性为假设的。
卢卡斯(1977)等人以提出理性预期理论,通过有限理性的对经济行为的集体性进行了研究。
斯蒂格利茨(1981)对卢卡斯的理论进行了重要补充,理性预期学派代替完全理性对经济行为的集体行动进行了诠释,并广泛应用在经济周期与演化经济学的分析中。
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很好地解读经济行为的社会性,这与行为人的真实决策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奥尔森(1965)在研究工会政治基础上,通过集团利益的分析开辟了经济行为集体行动逻辑的研究,提出了社会激励的问题。
但他的研究依然没对群体经济行为的社会性进一步深入。
诺斯、施蒂格勒等人关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此进行了拓展,在制度变迁的群体动力研究中丰富了经济行为集体行动的逻辑基础。
可是这些研究在人的个体逻辑与集体行动中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桥梁,使这些研究显得缺乏足够的微观基础。
本文将借用认知行为学、生物科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分析经济行为集体行动的微观基础,并对经济行为的建构主义展开论述。
一、经济行为的社会性研究群体经济行为是系统而不仅仅是个体趋利行为的选择。
经济行为主体很可能主观非趋利性,而仅仅客观上导致主体或者客体产生经济性,从而增加福利。
传统经济行为的社会性研究,往往假设了行为主体的趋利性,存在假设危机。
威廉姆森(1975)用不确定性、交易频率与资产专用性对经济行为进行了解释。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制度变迁过程分析(1978~2004)_207
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制度变迁过程分析(1978~2004)自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电影工业开始打破旧的计划经济体制,经过漫长的变迁过程,到2004年,这一制度逐渐形成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那么,这套制度是如何起源和演变的呢?本文试图对此做一学理上的阐释,一方面旨在从制度变迁角度推进电影史研究,一方面以中国电影制度变迁的具体个案研究深化我们对中国制度变迁的认识。
一、研究框架本文的理论假设主要来自两个启发。
第一,经济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命题:经济行动是一种社会行动;经济行动是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经济制度是社会建构的。
第二,周雪光(2010)提出的研究制度变迁的“多重制度逻辑”分析框架和李汉林等(2005)提出的研究制度变迁的社会过程的倡议。
综合来说,研究一项经济制度的变迁,首先要对其演化的过程进行详细的考查,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各个因子是如何建构这项制度的,也才能理解制度的变迁。
具体到本文的研究主题,笔者认为:第一,电影制度嵌入于社会结构,它是行动者、制度逻辑与制度环境互动的产物;第二,电影制度的变迁是各行动者在特定的制度环境下,围绕制度逻辑互动的制度变迁过程。
本文所指的电影制度包括电影意识形态管理制度、制片制度和发行放映制度三个维度。
电影制度的变迁即指电影制度在这三个维度的变迁。
本文将电影制度的变迁分为调整和转型两个阶段过程。
通过对两个阶段的行动者、制度逻辑和制度环境的分析来理解中国电影制度的变迁。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制度演化的历史过程与分析(一)调整期的制度变化(1978~1993)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党对文艺功能的认识又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电影的主要管理思想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共产党各级管理层面都加强了对电影、广播、电视等文艺部门的监控、引导。
1990年2月,分管宣传工作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在与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代表座谈中,批评“一些影片背离四项基本原则”,电影界“存在着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和‘一切向钱看’的现象”,强调要端正故事片的创作方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向,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样化的关系。
新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新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理论
*一、新经济社会学的三大理论主张
*新经济社会学在西方学术界被誉为是西方研究经济与社会关系的三大视角之一。
它的形成既是以帕森斯、斯梅尔瑟为代表的西方经济社会学学术成果在当代的最新发展,也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不断交融以回应新社会经济问题挑战的结果。
*在理论内容上,新经济社会学主要有三大理论主张:
*第一,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
经济主体(个体或组织)并不是简单的、原子式的理性行动者,社会价值观念、规范等因素渗透于经济行动者的决策与具体行动过程之中;
*第二,经济行动具有社会性的定位。
经济行动者,不管是个体或组织都是与其他社会群体发生联系时而存在,行为者之间频繁的交往与联系构成了群体关系网络,一个个相互交错、互相联系的网络在更大层面上又构成了他们所依存的社会结构。
*格兰诺维特在此对嵌入性做了发挥,认为嵌入性可分为两种:
*一是关系性嵌入(relational embeddedness),即经济行动者是嵌入于其所在的关系网络中并受其影响和决定的;
*二是结构性嵌入(structural embeddedness),在更宏大层面上,行为者们所构成的关系网络是嵌入于由其构成的
社会结构之中,并受到来自社会结构的文化、价值因素的影响或决定;
*第三,经济制度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
经济制度并不是如新制度经济学所认为的只是单纯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最有效率安排,而是经济活动者之间的稳定、持续社会网络互动的结果,它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性。
在分析框架上,新经济社会学主要沿用三大核心概念:嵌入性(embeddedness)、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以及社会资本。
经济社会学课程简介
经济社会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经济社会学
英文名称:Economic Sociology
课程编号:12600205j
总学分:3学分
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48学时实践学时:0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开课学院:文法学院
课程内容简介
1、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作用: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许多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范式。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方法,激发学生对相关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呈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拓展专业知识面,培养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对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社会资本、市场转型的社会学研究、交换行为与消费、劳资关系、经济组织、企业家精神和经济与文化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论述。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教材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经济社会学》,主编
周长城,2011.8
主要参考书:1、沈秋明:经济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7。
2、汪和建:经济社会学——迈向新综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谈谈对经济社会学的理解
1、谈谈对经济社会学的理解。
(经济社会学(也称经济与社会)(顾名思义,指的是经济的社会学研究),是采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经济现象)1、其学科定义: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对应于研究对象在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上的分别,可划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经济社会学。
2、理论体系和主要研究内容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体系尚无定论,有人将它概括为主要由经济行动论、社会经济结构论、社会经济变迁论、社会经济战略论组成。
经济行动是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作用的结果,它的主体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行动所追求的目标并非获得最大利润,而是多层次需求的满足。
3、学科发展历程(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1)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韦伯、迪尔凯姆和齐美尔为代表;(2)20世纪50年代,以帕森斯、斯梅尔瑟和波兰尼为代表;(3)20世纪80年代后,这一阶段被称为新经济社会学时期,代表人物有怀特、格兰诺维特和扎利泽等人。
4、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马歇尔的经济社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1)人的偏好(需求)是如何产生的马歇尔非常关注偏好是如何形成的问题,而通常经济学家总是把其看作为事先已经给定的要素。
马歇尔指出,活动(生产)产生偏好(需求、需要或消费),由此将生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
(2)(消费)行为理论按当时主流经济学观点,一个人的行动不受其他行动者行动的干扰(即个人的行动是完全原子化的)。
马歇尔却认为,人的行为在多数情形下是基于行动者对其他行动者行动的认识。
(3)组织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马歇尔认为生产要素除了我们通常所熟悉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三者外,组织(企业家组织生产的能力)可以作为生产的第四要素。
马歇尔最先把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并强调了它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社会学着眼于受物质和精神利益驱动,并指向其他人的行为的行动(社会行动)。
经济社会学则集中于经济社会行动——即,主要受物质利益驱动,以效用为目标,并且将其他行动者考虑在内的行动(如生产上以其他人的未来需求作为其行动指向则其行动必定是社会行动)。
从韦伯的概念结构中,我们能明晰地
从韦伯的概念结构中,我们能明晰地看到,韦伯依循的是从“行动”到“秩序”(或从经济行动到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分析进路,以及理念类型的分析方法。
同时,我们也能特别明显地感觉到,韦伯对于合理的“制度”(包括完全的财产权、自由的企业经营、自由的劳动市场、自由的市场交换、合理的和可计算的生产技术、形式合理的法律和行政管理等制度性条件)在资本主义理性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强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韦伯此时已成为一个“制度主义”者。
从总体上看,韦伯既非“文化决定论”者(即使在中期研究也是如此),也非在此所“表现”的制度决定论者,而是一个强调制度与文化相互配合的综合论者(汪和建,1991)。
我们从韦伯的最后著作《世界经济通史》(1981)中也可获此证明。
1919-1920年冬季,韦伯为慕尼黑大学的学生开设了“世界社会与经济史”课程。
“他是迫于学生们的一再请求而同意讲授这一课程的……他只是把这项强加给他的工作看成是缺点很多的即兴之作”,因而他没有打算将其授课内容公开发表,他也没有留下“任何手稿甚或有条理的提纲”(韦伯,1981:iii)。
因此,1923年,在韦伯去世三周年之际,这部著作是由韦伯夫人(Marianne Weber)所选定的两位编辑,依据几位学生的听课笔记校定编撰出版的(韦伯,1981:德文本编者序)。
的确,该书并非韦伯计划中的一个成果(此时他正在精心修订其“理解社会学”和建构“经济行动的社会学”),但是,从韦伯经济社会学探索的心路历程看,该书的问世仍然是一个必然。
因为,如前所述,从研究“世界诸宗教的经济伦理”起,韦伯就已改变其研究策略,即将其研究的重点从社会学的因果关系分析转变为历史学的因果关系分析;相应地,也从单一因素的理论分析转变到多因素的综合—历史分析。
《世界经济通史》也正是这一研究转向的结果。
韦伯意在展示的是一幅资本主义的历史画面,即强调物质的、制度的和文化的因素的相互关联和配置在西方理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考:
从“嵌入”的观点来尝试分析安利的 销售模式是如何运用社会网络来实现 经济行为的?
小组报告。
本章结束。
工作价值评估工具
工作价值
大甩卖
一、“经济人”假设
经济人: 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被视为一种经济动 物,或者说“经济人”。 这种人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并根据最 大化的原则在不同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 择,利用自己精确的计算来确定合适的行 动方案。
一、“经济人”假设
三个要素: 行动主体、行动目标、行动决策的原则。 (1)行动主体:人们的利益结构或偏好结构 是稳定的。 经济行动的主体是一种原子化的个人,他的偏好与利益
实质主义 (波兰尼) 经济学 (斯密)
前现代社会中经 济行动与社会因 素的关系 结合、嵌入
现代社会中经 济行动与社会 因素的关系 分离,且经济 凌驾于社会
分离
分离
二、嵌入:经济行动与社会关系 网络
格兰诺维特个人指出: 以上两种观点都有偏颇之处,必须对者两 种观点进行调和:
过分强调社会因素对经济行为的影响或者过分强调经济行为的 独立性都是不对的,因为在前现代社会中,经济行为受社会因 素影响的程度没有实质主义所说的那么深,而在现代社会会没 有经济学所断言的那么浅。 但是,无论在何种社会中,经济行动都不是经济学所想象的那 样不受任何社会因素影响的,而是始终嵌入与社会结构之中 的。
一、“经济人”假设
2、经济人假设的意义及其可能带来的问题 在于为经济分析找到一个原初点,以简 化对复杂现象的分析,从而形成经济模 型,所以它不具有伦理意涵。
二、嵌入:经济行动与社会关系网络
主要人物:格兰诺维特 观点:经济行动在社会关系中的嵌入—— 经济行动是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结构之中 的。对经济生活的理解,必须考虑到社会 关系网络。
二、嵌入:经济行动与社会关系 网络
2、社会关系网络:经济行动在社会结构中 的嵌入
个人的经济决策总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做出的。 经济行动者在具体的人际关系结构(社会网络)中 嵌入产生了行动者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并有效地防 止了机会主义行为的发生。 对市场和等级制企业的截然区分忽视了第三种可 能:通过个人关系网络而构成的经济组织方式。
一、“经济人”假设
三个要素: 行动主体、行动目标、行动决策的原则。 (3)行动决策的原则:确定了行动者行 为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可预期性的“美 德”。 行动的决策遵循理性选择与最大化原则,行 动方案的选择是理性的,行动者在行动前会 进行精密的计算,并理性的选择那种能够使 自己利益与效用最大化的行动手段。
二、嵌入:经济行动与社会关系网络
1、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经济行动的 嵌入性 认识如何在不同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等领域)进行不同的行为并导致不同后果 的? “行为”是一切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对象, 但是有哪些因素在影响行为呢?
二、嵌入:经济行动与社会关系网络
两种相反的观点: 学派及代 表人
是独立于其他行动者的,他会根据自己的利益独立做出决 策。在整个行动过程——目标设定、决策、实施行动—— 中,他都不会受到其他行动者的影响。经济体系就是有无数 个这样类似互不联系的原子化的个体所组成的。
一、“经济人”假设
三个要素: 行动主体、行动目标、行动决策的原则。 (2)行动目标:行动者是在手段与目的、 收益与成本之间进行一种工具理性的算 计、权衡的理性态度。 行动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得个人经济利 益,增加个人的效用。
பைடு நூலகம்
探寻的理论基础
首先,需要了解有关工业关系(企业组织) 中的行动者的人性预设理论。 其次,介绍马歇尔的公民权理论(工业关系 中的平等就业、利益表达、福利分享的价值 基础) 第三,科塞的冲突功能理论(工业关系中的 冲突是一个必然现象,社工员必须正确认识 各种冲突的性质和可能缓解或解决办法) 第四,嵌入:经济行动与社会关系网络
一、“经济人”假设
1、“经济人”假设的社会经济历史背景 重商主义经济学派 收入与提供的劳动之间 的关系是负相关的。 最饥饿的工人就是最好 的工人,这样就可以保 证一直资源丰富、受激 励驱动的劳动力大军。 亚当斯密
(“经济人”假设的源头)
货币诱因会极大人们发 挥最大的动力 人们越是努力工作,就 获得越多的报酬。
迷思
经济学以利益动机和理性选择为基础的有关人员 的经济行动的简明模式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 题却是一项关于经济行动理论所无法回避的。 如: 经济行动者的偏好由何而来? 驱使行动者行动的动机是什么? 行动者所追求的仅仅是经济利益吗? 是否所有的行动都是行动者深思熟虑的结果? 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理性选择与最大化的原则 能够得到明确遵守吗?
经济行动
第四讲 经济社会学
行动连接着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
经济行动是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经济行动是工业社会工作实务展开理论分 析的前提: (1)实务对象的性质(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理 解 (2)面临社会问题的分析 (3)实务工作切入点的判断 (4)实务方法的选择 (5)工作价值立场的秉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