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现代化进程比较

合集下载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

中国和日本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中国和日本作为亚洲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其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一直是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领域重要研究议题之一。

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社会制度、文化传承和政治哲学等角度对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进行比较,分析两国在这一进程中的异同与互补。

历史发展中国和日本在近现代化进程上的历史发展有很大的相似性。

从19世纪中叶开始,外国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瓜分亚洲,中国和日本都成为了这一进程的受害者。

中国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国家,而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开辟了近代化之路。

两国都经历了战乱、内忧外患、政治动荡、社会变迁等诸多复杂情况,但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取得的成就显著,而中国则拖延了近百年之久。

社会制度中国和日本在社会制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国古代社会强调礼法之邦和尊卑等级制度,这种传统制度在近代化进程中成为了障碍。

而日本则尝试通过明治维新打破旧的等级社会,实行近代化的资本主义制度。

日本的近代化步伐较快,社会结构也逐渐向现代化市民社会转型,而中国则保留旧的社会制度,形成了保守的政治局面,这种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也是中国和日本在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这种文化对近代化进程却产生了负面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伦理和封建等级制度,传统观念使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很难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而日本则在近代化进程中通过吸收西方文化、强调实用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等方式,使得其文化与现代化进程良好结合,为明治维新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政治哲学中国和日本在政治哲学方面也有很大不同。

中国自古以来强调尊王攘夷,强调国家集权,这种思想在近代化进程中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而日本则在明治维新中强调法治、民主和权力分立,推出了新的政治模式。

虽然此后日本的政治模式也出现诸多问题,但在近代化进程中,这种政治哲学的引领作用还是起到了积极作用。

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对比论文

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对比论文

关于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对比研究摘要: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阐述了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分析了影响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差异的因素,供各位读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日本,中国,现代化进程,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wor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differences, analyzes the impact of japan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actors, for every reader reference.key words: japan, china, modernization, comparative study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文明传统相近,自古交往频繁,互相影响较大。

笔者在本文中阐述了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分析了影响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差异的因素,希望对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1、现代化进程模式不同。

总的来说,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由上而下的,从最高领导人发起的较为平稳的发展路线,国家政权没有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太大的波动。

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下而上的,是领导人不愿意改革而促使了一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处于下层阶级的群众为了现代化进程而推翻了上层统治,国家政权在现代化进程中几经更迭。

2、现代化发展方向不同,由于国家政权组织性质的不同,也就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差别,这决定了日本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追寻的最根本利益的不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被描述成日本资产阶级的壮大史,或者日本的军事经济发展史,而在这点上中国更为优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包括文化、体育在内的综合国力整体发展。

近代中日改革与现代化历史的比较

近代中日改革与现代化历史的比较

近代中日改革与现代化历史的比较王晓秋我们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一个伟大的事业。

在这个时候回顾和比较一下近代中日两国改革和现代化的历史(在日本一般叫作近代化,我们把它统称为现代化或者早期现代化),我们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为什么要比较近代中国和日本呢?因为两者之间有很强的可比性。

我认为,世界上恐怕很难找到两个国家能够像中国和日本那样,交往的历史这么悠久,有2000多年的交流史。

我写过中日文化交流史,0互相的影响非常大。

2000多年有许多辉煌的事迹,中日两国关系可以说影响到两个国家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兴衰,这个大家都清楚。

不管是友好,还是战争,影响都非常大。

进入近代以后,中日两国的处境是这样的相似,可以说都是内忧外患,起点是差不多的,然而近代的改革和现代化的成效却又是那么不同、那么悬殊。

我们常常说中国人和日本人是一衣带水的邻居,大家都是黑头发、黄皮肤。

我们到了日本有时分不出来,哪个是日本人,哪个是中国人。

吃饭都用筷子,都吃米饭。

古代的日本人是处处学中国,写汉字、讲儒学。

因为中国、日本都属于东亚文化圈,有的人也把它叫作儒教文化圈,都是讲儒学。

也有的人把它叫作汉字文化圈,都用汉字。

甚至还有的人叫作筷子文化圈,我们都用筷子吃饭。

在19世纪的中叶,中日两国都处在封建社会的晚期,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而且都遭到了西方列强的侵略冲击。

两个国家又都不约而同地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可是进入近代,仅仅不到半个世纪,也就是到19世纪末,中国已经沦为丧失了独立主权的一个为列强所宰割的半殖民地国家,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而日本却不但保持了独立,而且实现了资本主义的改革和近代化,成为亚洲惟一的帝国主义国家。

这一切的差异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原因、根源究竟是什么?我们比较和分析中日两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可以说是解一个历史之谜。

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家和学者所关注和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很多人纷纷作出自己的解释。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内容提要:现代化是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等。

在这个层面上来对比一下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化、对比正文: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后缓慢地开始的。

这个进程是由“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拉开帷幕的。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

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使广东“海外图说毕集”。

他组织编译的《各国图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受到人们的重视。

林则徐还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魏源也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出《海国图志》一书,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林、魏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之后一系列的探索近代化的活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从18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前期,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以“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另外,洋务派从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旅顺口、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以及海军衙门。

同时,洋务派还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在我国的中‎外历史比较‎研究中,投入力量最‎多,取得成果最‎丰硕的,当推近代中‎日比较研究‎。

在全面介绍‎相关研究成‎果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此项研究的‎历程。

早在186‎1年,冯桂芬就将‎当时中日走‎向世界的被‎动性与主动‎性作了比较‎,感叹日本“蕞尔小国,尚知发愤为‎雄,独我大国将‎纳污含垢以‎终古哉”(注:冯桂芬:《校邠庐抗议‎》卷下,光绪十年豫‎章刻本,页43。

)。

郭嵩焘担任‎驻外公使期‎间,注意到“日本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且学习的是‎西方的立法‎和财政等“创制”,抓住了“立国之本”,而中国只知‎西洋船坚炮‎利,这使他产生‎了“寝室积薪”之忧。

(注:郭嵩焘:《伦敦致李伯‎相》,《养知书屋文‎集》卷11,光绪十八年‎刻本,页4;《伦敦与巴黎‎日记》,岳麓书社1‎984年版‎,第909页‎。

)经历了洋务‎新政而又对‎明治维新有‎所了解的王‎韬、薛福成、郑观应、李鸿章等人‎,也在诸多方‎面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

甲午战争后‎,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通过‎中日比较,认识到明治‎维新优于洋‎务新政,决心仿效日‎本实行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也将其‎斗争与日本‎的明治维新‎相比拟,宣称“中国民党者‎,即五十年前‎日本维新之‎志士也”,反清革命则‎犹如日本之‎倒幕运动。

(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2页;吕万和:《明治维新与‎中华民族的‎觉醒》,《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20世纪初‎,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切身体会到‎了中日两国‎在各个方面‎的差距,他们创办报‎刊,著书立说,把中日比较‎研究向前推‎进了一步,其中以戴季‎陶于192‎8年发表的‎《日本论》(注:海南出版社‎1994年‎版。

)和郭沫若于‎1935年‎发表的《中日文化的‎交流》(注:《沫若文集》第11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66-72页。

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启动之比较

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启动之比较

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启动之比较[关键词] 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比较;政府作用一、现代化进程与政府作用现代化的主体是民族国家,所以国家或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恩格斯对国家权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反作用可能有三种:它可以沿着同一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展得比较快;它可以沿着相反方向起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它现在在每个大民族中经过一定的时期就都要遭到崩溃;或者是它可以阻碍经济发展沿着某些方向走,而推动它沿着另一种方向走,这第三种情况归根到底还是归结为两种情况中的一种。

但是很明显,在第二和第三种情况下,政治权力能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伤害,并能引起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后发外源型国家的现代化一般起步于民族独立统一的解放运动,封建色彩浓厚,缺乏自发力量,政府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现代化的进程。

因而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后发国家只能在国际分工格局中居于边缘地位。

由于后发国家独特的历史规定性,其现代化进程面临着一系列的两难窘境,如现代化进程浓缩与循序的两难抉择;政治参与和社会稳定的两难抉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两难抉择;民族化与世界化等两难窘境。

后发现代化国家也存在着一些“后发优势”,(the advantage of backwardness),即可以在许多方面借鉴发达国家的文明成果,或者可以跨越、合并某些过程,但这些优势并不会自动转化为现实,转化的关键在于一个奉行发展主义的政府充分发挥积极强大的作用。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才使得后发国家的政府作用显得愈加重要和发挥得更为困难。

二、中日两国早期现代化启动之比较日本与中国一样同是后发现代化国家,都是在欧美各国的外来压力下,由君主制政权自上而下地启动的现代化进程。

两国政权都具有强烈的封建色彩,两国都在不平等条约下,处于半殖民地状态,两国的现代化进程最具有可比性。

(一)经济现代化启动:“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专制政府的重本抑末政策,帝国主义经济的侵入构成了中国早期经济现代化的三重障碍。

中日韩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韩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韩现代化进程的比较与分析中日韩三个东亚国家是现代化进程较为成熟的国家。

虽然历史背景各不相同,但是近现代的历史使得这三个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存在许多共性。

本文将从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对中日韩三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进行比较和分析。

一、经济中日韩三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具有相似性。

经济发展的基础都是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

其中,韩国的现代化进程相较于中国、日本要稍晚。

在一定时期内,三国的经济增长率都保持了较高的速度。

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三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在经济领域,尤其是贸易领域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问题的出现,未来的发展将更加紧密。

二、教育教育是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在受到日本殖民统治和二战的影响下,中国和韩国的教育体制相较于日本会有所劣势。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各国在教育方面也取得了许多成果。

中国和韩国的发展速度更快,他们在教育中的重点放在了补救历史遗留问题、提升素质教育和学科内涵建设上。

相比之下,日本教育的成果更多地体现在其推崇的自主精神、勤奋刻苦的学风以及高效率的学习方法上。

三、科技科技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国在科技领域存在很大的差异。

日本的科技发展早在19世纪中期就开始了。

在后来的现代化进程中,日本一直保持着不错的尖端科技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和韩国在科技方面的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三国之间在科技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小。

四、文化文化也是影响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中国、日本和韩国都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而这些文化底蕴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现代化进程。

三国都有着骄傲的民族文化,也都在保护自己的文化基础上积极地开放与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

在中日韩三国的交流中,文化方面的因素也占据一个重要的地位。

总的来说,中日韩三国的现代化进程都在取得较大的成就。

而它们的相似性又於各自的历史环境相息合拍。

而对这三国现代化道路的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现代化进程的优劣和特色所在。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和启示

中日两国近代现代化比较和启示

课题:中日两国近代化进程比较指导老师:班级:媒体161姓名:中国日本【引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过往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早在百年前魏征就曾发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可见历史对人类发展的指导与启示作用。

中日两国在地理上非常接近,有人称为一衣带水之隔。

在古代的时候,中日两国关系亲密,中国是日本的老师,日本的许多东西都是从中国学来的,所以,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政治、经济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近代前夜,两个都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的炮声,近代文明之光开始透进沉沉神洲。

1853年,美国海军一支小型舰队,野蛮驶进江户湾,日本朝野也诚惶诚恐地感受到了近代文明的威力。

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接触西方文明相距仅十余年,但迈向近代化的速度与结果的差异是惊人的。

中国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用了近70年,才完成了近代化的一小半。

日本则只用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150—200年走过的道路,20世纪初中国辛亥革命之时就已经日显世界强国端倪,在百年后的今天两个国家的差距依然巨大,个中问题,值得我们深究。

【摘要】下面我们抛开个人情感,冷静的看待问题,纵观中日百年来的近代史路程,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谈差异与启示。

一.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及文化底蕴二.政治体制本质的不同三.统治阶级的改革意志一 .文化底蕴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史,这也就使得国家上至皇亲贵族、文武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或多或少养成了极为强烈的文化优越感。

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为“夷”,观念上的自大,以及优越的社会心理一直束缚着统治阶层,改变现存的体制是难上加难。

以至于当面对外来文化的时候,似乎采取的大都是漠视、轻蔑甚至拒绝的态度,特别是极为保守的满清贵族更是顽固地排斥西学,拒绝吸收西方近代文明。

这种以“中国为中心”为基础的施政纲要,也就势必使得早期的现代化自然而然难以从国家层面正式启动。

中日现代化进程比较

中日现代化进程比较

中日现代化进程比较摘要: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审视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就会发现,在明治维新前的三个世纪里,中日保持着相似或相同的文化世界观和对外政策。

而在19世纪的后五十年里,中日两国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文化心理出现了显著而深刻的变化,导致在应对时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深刻影响着两国现代化命运。

这告诉我们,在比较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时,不能仅局限于显性事件的比较,而应更注意文化心理层面的深层比较。

关键词:现代化中日文化心理文明一、问题的提出对于中日现代化的课题,许多学者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30多年时间里,即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作为现代化研究的起点由此进行一系列的比较研究,分析两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表现的异同,对近代史上两国遭遇的不同命运做探源式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仅仅着眼于事件比较,本质上是从两国(非西方国家)在遭受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冲击后做出的反应(而且更多是明显的制度变革),这一传统的“西方冲击—回应”模式,即外因取向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但是不能否认,在19世纪遭受西方文明冲击以前,中日两国内部已经出现了种种“现代化”意义的变化,尤其是在文化心理上的变化。

20世界70年代兴起的“全球史观”主张“[1]世界上每个地区的每个民族和各个文明,都处在平等的地位上,都有权利要求自己进行同等的思考和答案,不允许将任何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当做边缘的无意义的东西加以排斥。

”中国学者钱穆认为“[2]历史有其特殊性、变异性和传统性”“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

”因此对于中日两国的现代化研究,我们既要吸取“西方冲击—回应”模式的合理之处、分析外因,又要从本国的角度出发,着眼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文化心理变化,做探源式的比较研究,并推广到现代化进程的各个阶段,这也是本文分析的主要线索。

二、传统的文化世界观笔者认为,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无疑是深刻、微妙而又极重要的,传统文化心理向现代文化心理转变的过程,集中体现了一国现代化进程的内在联系,并对社会前进的方向有着极重要的预示作用。

关于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对比研究

关于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对比研究

关于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对比研究摘要: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阐述了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分析了影响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差异的因素,供各位读者参考借鉴。

关键词:日本,中国,现代化进程,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actual wor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Japanese and Chinese modernization differences, analyz es the impact of Japan and China’s modernization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factors, for every reader reference.Key Words: Japan, China, modernization, comparative study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文明传统相近,自古交往频繁,互相影响较大。

笔者在本文中阐述了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分析了影响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差异的因素,希望对加快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同点1、现代化进程模式不同。

总的来说,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由上而下的,从最高领导人发起的较为平稳的发展路线,国家政权没有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太大的波动。

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从下而上的,是领导人不愿意改革而促使了一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处于下层阶级的群众为了现代化进程而推翻了上层统治,国家政权在现代化进程中几经更迭。

2、现代化发展方向不同,由于国家政权组织性质的不同,也就是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差别,这决定了日本和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追寻的最根本利益的不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被描述成日本资产阶级的壮大史,或者日本的军事经济发展史,而在这点上中国更为优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更多的是为了追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及包括文化、体育在内的综合国力整体发展。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

中日近代化的比较引言可以说,在发生1853年黑船事件发生之前,日本和1840年之前的中国一样,是一个封闭在自己狭小世界当中的落后的封建国家,社会体制和经济水平在清帝国之下,而日本却以超乎寻常的速度几乎自主完成了现代化的过程,并在中日甲午战争和之后的日俄战争中一举奠定了其亚洲第一强国,仅次于美英等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

而发生这一惊天转变日本用了不到四十年时间。

这与中国近代化过程的坎坷曲折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引发了我对两个民族截然不同命运的思考,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的快速崛起,又是什么绊住了中国帝国转身前进的脚步?而这样的历史是否也在今天继续以某种方式暗自得延续着?这一切又有怎样的渊源,怎样的后话,怎样的影响?一切都值得如今的国人去反思,去体会,继而可以指导我们今后的步伐。

为了解答我的这些疑问,我开始从书籍中了解两个国家在十九世纪中后期发生的故事和社会的微观图景,以求找到问题的真相。

第一部分暴风雨前夜在19世纪中叶之前,中日两个国家都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封建统治之中,然而社会体制、面貌确实及其不同的中国的封建统治时期是世界历史上最辉煌的,纵观各个国家的封建文明史,没有一个封建国家可以在长时间内维持民族的持续兴盛,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表现出高度统一性和自我稳定性。

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精英的伟大智慧高度完善了这一体制,以自我禁锢为代价,换来了一种难以打破的内部稳定: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将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刻入人的灵魂中;经济上限制商业的发展(主要是对外的),维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治上建立了完善中央集权政治,使得一切反抗力量降到了最低。

这一体制有着全方位的完善性,几乎设计好了每一个社会阶层的生存方式,拥有极大的容错率,自范性——当然,也同时意味着它的顽固性、难以变更的存在性。

中国人民自古就过着平淡而稳定的农业生活,哲学家们也把某种亘古不变的平淡生存方式注入了整个民族,安于平淡,安于现状,安于空前强盛的太平盛世。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

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对比研究中日两国作为亚洲两大国家,历史上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包括近代化的进程。

然而,二者的近代化进程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比研究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程,探讨二者的差异及其原因,并从中汲取启示。

一、社会背景的差异19世纪初,中国处于封闭状态,较为落后;而日本在与外国接触的过程中,逐渐获得进步。

特别是1858年《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的签订,使日本获得了对外贸易的权利。

随着外来资本和技术的引入,日本的现代化迅速启动。

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中日两国的社会背景却有了截然不同的发展变化。

中国在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等一系列战乱中,国内经济严重受挫,社会矛盾激烈;而日本则没有遭受太多战事破坏,社会相对稳定,发展轨迹才得以持续发展。

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对较慢,日本则胜券在握。

二、政治制度的差异政治制度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9世纪末,中日两国在政治制度上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中国的清王朝一直维持着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贵族阶层占据着实际权力,百姓处于被支配和剥削的地位。

这使得中国面对外来压力时,无法团结一致,导致积弱难振、民族危机迫近。

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开始了大力改革,取得了政治体制上的重大突破。

明治政府不断推出政策,开展了一系列改革,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同时,日本更注重民众生活的改善,采取了借鉴了欧美国家政治制度,通过开放选举、实行平民主政等政策,提高了人民的政治参与程度。

三、文化传统的差异传统文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因素之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古以来就十分丰富,但在近代时期却被视为挡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一道“拦路虎”。

中国重视文化传承,对西方科学技术等新事物则几乎毫不关注,这使得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受阻。

相比之下,日本传统文化受到了更大的冲击。

明治维新后,很多原本对传统文化有着极大保护意识的人也开始转向接受和研究西方知识。

同时,日本也成为了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国家,快速吸收西方文化,从而使得日本传统文化的位阶大大降低,成为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与中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与中国

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与中国近百年来,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经历了一场场的现代化进程,这场进程改变了两个国家的面貌。

尽管两个国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他们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却有着不同的选择和趋势。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社会变革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和日本的异同。

首先,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的经济大国。

然而,两国在追求现代化的经济模式上却有所不同。

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高度增长的时期,而从那时起,中国也开始了自己的经济改革。

在日本的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起到了关键作用,改良传统产业并打造了市场竞争力强的制造业。

相反,中国更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并利用技术创新来推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两国的发展模式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都对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其次,从社会变革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日本在现代化的路径上也存在差异。

日本通过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和推行家庭计划生育政策,成功地实现了人口红利的转型,并形成了高度教育和文化水平的社会。

而中国则借助城市化和农村发展政策,致力于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并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此外,中国还通过改革开放政策,逐步开放国门,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资技术,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最后,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日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对日本的影响深远。

近年来,中国的电影、音乐和传统文化等也在日本流行。

日本的动漫、电影和时尚等文化产品也在中国受到欢迎。

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生活,还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综上所述,虽然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道路存在着差异,但两国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都对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无论是经济发展、社会变革还是文化交流,中国和日本在现代化中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希望未来,两国能够加强合作,共同面临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为亚洲和世界的共同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日两国都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转型。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差异,两国的近代化路径和结果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对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进行比较和评析。

一、背景介绍中日两国在19世纪末迎来了近代化浪潮。

而在此之前,两国的社会体制、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都有着极大的差异。

中国当时封建专制统治,社会经济落后;而日本则是一个农业国家,也在尝试与西方接触和学习。

二、近代化的动力与路径1. 动力来源中日两国近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威胁。

中国在19世纪中叶与英国发生了鸦片战争,随后不断地被西方列强侵略,这促使中国开始意识到自身的落后,并积极寻求变革。

而日本由于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和世界舞台上的边缘地位,也迫切需要摆脱这种状态。

2. 近代化的路径差异在近代化过程中,中国选择了改革开放和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模式。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金田起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一系列的改革运动,试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改革运动的成效并不理想。

相比之下,日本采取了一种主动学习和借鉴的策略。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通过改革教育、军事、法律等领域,快速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与中国相比,日本在近代化的过程中更快速、更彻底。

三、近代化结果的评析1. 经济发展随着近代化的推进,中日两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同的成就。

日本在20世纪初成为了亚洲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

而中国在近代化过程中受到了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的速度相对较慢。

2. 社会变革近代化也带来了两国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渐被打破,重视平等和社会公正。

而中国在科技和经济上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变革相对滞后,尽管20世纪后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但社会差距依然较大。

3. 政治制度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逐渐向民主化发展。

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

比较中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进程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和日本两个亚洲大国都经历了近代化进程。

两国在这个进程中取得了不同的成就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就两国的近代化进程进行比较,探讨原因和影响。

一、前奏期的差异在19世纪初的时候,中国和日本同处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中。

此时的中国和日本都受亚洲的西方殖民者和商人所控制,经济也陷入了困境。

但是,两个国家在这个时期的反应是不同的。

日本通过黑船来临、天皇复辟、版籍解放等一系列变革,进行了整体性的改革。

而中国政府却因为其官僚体制严重腐败,导致改革事业一直走向失败。

此时的中国和日本对西方来的外来文化和技术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日本采取了利用之外吸收和融合,让日本向西方统计学、医学、经济以及军事方面发展。

然而,中国却不同,早期反对和抵制了外来资本主义文化以及技术的流入。

这使得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滞后于日本。

二、现代化的方向19世纪末,两国都展开了近代的改革和现代化进程。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改革目标主要是要求改革政治和制度,而日本则是实行全面的大规模经济和社会的变革。

这两个国家的现代化方向重心不同,这也是两国迥然不同现今发展水平的原因。

三、现代化的进程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十年时间里,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刻的改革。

这个改革包括废除农民阶级和武士阶级的割据地方,颁布宪法并实行普选。

日本还在法律和教育制度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这些变化都为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在1901年发起了庆典改革,希望注重科技、教育和组织方面的改革,以便能够打破旧的官方体制。

但是,这个改革却未能取得很大的进展,其进程远远滞后于日本。

四、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从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日本远远超越了中国。

由于日本的现代化改革强调了市场经济、技术和改革,意味着效率和生产力的提高,因此激励了日本在亚洲地区最先进行全面工业化,在经济发展方面迅速赶上了欧美国家。

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仍滞于观念和制度体制方面的困境,难以引领整个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

中国与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对比内容提要:现代化是指近代以来,世界各国一种向以西欧及北美地区等地国家许多近现代以来形成的价值为目标,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

一般而言,近代化包括了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领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等。

在这个层面上来对比一下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中国、日本、现代化、对比正文:中国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鸦片战争被打开国门后缓慢地开始的。

这个进程是由“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拉开帷幕的。

在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

他们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翻译夷书,使广东“海外图说毕集”。

他组织编译的《各国图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受到人们的重视。

林则徐还积极仿制西方战船,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魏源也是新思想的倡导者,他根据《四洲志》等资料,编写出《海国图志》一书,书中阐述了作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林、魏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寰球,去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之路。

在新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之后一系列的探索近代化的活动。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从18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前期,洋务运动以“自强”为旗号,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包括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等。

后期,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以“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包括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另外,洋务派从70年代中期开始筹划海防,到80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旅顺口、威海卫两个海军基地以及海军衙门。

同时,洋务派还先后创办了30多所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又选送了几批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和评析

中日两国在近代化过程中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点,这些差异影响了它们的现代化道路和发展轨迹。

相似之处:
1.西方影响与现代化起步:两国都在19世纪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特
别是受到了西方的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的影响。

这促使两国开始进行现
代化改革,试图赶上西方发达国家。

2.政治制度变革:中日两国都进行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试图实现现代国家
的建设。

比如,日本明治维新后废藩置县、设立议会,中国也进行了类
似的尝试,如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

不同之处:
1.对外接触和应对方式不同:日本较早地通过明治维新进行国家改革,吸
收了西方先进技术和制度。

相比之下,中国面对外部压力时,经历了鸦
片战争等一系列战败,导致对外接触和对外影响的应对方式不同,也较
晚开始进行现代化探索。

2.政治发展道路不同: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逐渐实现了宪政民主和工
业化。

而中国在辛亥革命后,政治动荡较为频繁,经历了战国时期、国
民政府时期、抗日战争和内战等一系列政治动荡,直至建立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进程相对缓慢。

3.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差异:两国社会结构和文化影响也有所不同,日本
在现代化过程中相对更快地吸收西方文化并融合本国传统,中国则更多
地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并试图在现代化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总体来说,虽然中日两国都经历了近代化的过程,但由于各自历史、文化和政治环境的不同,导致了现代化路径和发展策略的差异。

这些差异对两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中日经济现代化之比较

中日经济现代化之比较

2012年11月刊改革与开放中日经济现代化之比较步志昊(首都师范大学)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中日的交流频繁,日本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随着西方帝国主义殖民扩张历史的开始,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在西方的步步紧逼之下,改革势在必行,中日均开始了现代化的历程,但是结果大相径庭。

本文主要探析中日经济现代化的环境、路径、结果之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得到启示,为今日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日经济现代化比较启示一、中日两国环境之对比(一)中国的社会环境中国处于清王朝的统治时期,政治上厉行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独裁。

对外政策上,闭关锁国,清廷大小官员,贪污腐败。

整个政治生态环境极其恶劣。

经济上,实行封建土地所有制,导致民众土地流向封建贵族和官员,农民仅仅依靠微薄的收入过活,天下苍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教育上,自从隋朝就确立的科举制度仍然是清王朝选拔人才的方式,熟读四书五经,精通八股文才是登上权力宝座的不二法宝。

文字狱的盛行更是将“反动”的知识分子打入万劫不复的境地,识时务的知识分子已被文化体制上这个沉重的脚镣控制的不可动弹,更奈何无知的广大民众。

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早期的农耕文明,农民世代以耕种为生,基本上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

中国自从汉朝以来儒家思想就占有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有好的一方面,如谦卑、忠孝、勤奋,但是坏思想(如封建、传统、保守)的遗毒浸透了每个中国人的每一个细胞。

教育上的专制和思想文化的结果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当新事物刚刚降生,还没来得及喘口气的时候已经被扼杀了。

这也许也是明朝中后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还没来得及履行自己的使命就消失殆尽的原因之一吧。

当清廷拖着这样一个古老的躯壳行进的同时,面对的复杂局势不仅仅是以上的种种社会弊病,还有西方的侵略者。

鸦片战争的炮声宣告了天朝迷梦的结束,始终醒不来的确是亿万中国人一颗颗“唯我独尊”夜郎自大的心。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道路的比较摘要: 19世纪中期,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影响下,同为东亚封建国家的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社会转型、谋求民族生存的重大课题。

两国由此开始了学习西方、赶超西方的近代化进程。

然而不同的是,日本通过明治维新逐步强大,中国的屡次变革不但没有使国家富强,反而沿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越陷越深。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决定了两国近百年来不同的遭遇。

以史为鉴,分析他们成败的原因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近代化比较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被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了国门。

1853年,美国海军上校佩里率领的一支舰队闯入日本江户湾,幕府无力应对,被强行叩关成功。

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家被列强打开国门相隔仅十余年,但两国迈向近代化的经过与结果却相差甚远。

日本仅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就走完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一二百年才走完的道路,成为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强国,而这时期的中国却不断丧权辱国,最终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个中的原因及教训值得我们探究,这固然与当时中日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和价值不同,中国所遭受的殖民侵略要远大于日本等外部因素有关,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决定外因,笔者将试图从中日两国自身的角度去分析失败与成功的原因。

一、传统社会的比较(一)政治体制方面:中国自秦朝以来,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

这种体制以皇权为核心,国家的一切事务,无论巨细均由皇帝独断专行。

在地方上,中央通过郡县制、科举制等任免官吏,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其形成独立世袭的军政力量。

特别是科举制度的实行,为中小地主甚至出身贫寒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比较公平的升迁途径,相对缓和了阶级矛盾。

当然,由于科举考试的科目、内容太过偏窄,在中国面对社会转型的近代,它的直接危害就是妨碍了知识分子放眼看世界,缺乏学习西方的热情。

同样一本魏源的《海国图志》,在日本成为抢手货,在中国却无人问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现代化进程比较11级地方政府治理模块王世超201127920120各民族和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自始就与近现代国际关系结下了不解之缘,始终受到世界体系、国际秩序及国际格局的强烈影响。

现代化进程既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面,其启动过程也包含着残酷竞争、“优胜劣汰”的血腥一面,表现为国家之间、国家集团之间乃至民族与种族之间相互排斥的“零和”性质。

在近代,率先发达起来的西方列强利用其优势地位, 对亚、非、拉地区大部分民族实行了野蛮的殖民统治,打断了这些地区的自然发展过程,也阻碍了其正常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是否遇到宽松、有利的国际环境以及能否抓住这一发展“机遇”,是其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

由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差异,各地区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速度、成败上不会完全一致。

正因为如此,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等属于民族与国家间竞争的概念密切相关。

中日现代化道路就是建立在国家危难、民族振兴的基础上才走上正轨的,但一衣带水的毗邻两国,其现代化的过程却完全不同。

回溯起因:挑战相似命运不同中日两国在19 世纪中叶的“西方的冲击”下,开始被卷入世界性的现代化浪潮之中。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相互交往的历史超过2000 年。

直至19 世纪中叶,中日两国一直在以华夏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政治、经济、文化圈内长期共存、交流和发展。

19 世纪中叶,基本上完成对其他地区殖民化的西方列强,以先进的工业文明为后盾,以廉价商品、坚船利炮和基督教义为武器至远东地区,先是要求这一地区各文明古国接受西方式贸易方式和国际秩序,继而开始强加不平等条约,一步步地把这些国家和民族逼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

面对“西方的冲击”,中日两国曾同样面临被殖民化的民族危机。

在突如其来的相似挑战面前,起初中日两国作出了一连串十分相似的反应:先是都坚持“闭关锁国”,其后分别采取“中体西用”或“和魂洋才”模式,试图只学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排斥其制度和思想,再后开始探索各自的现代化道路。

清朝在鸦片战争中被英国打败后,日本在为之震惊之余,迅速决定掉转船头改学西方,而中国则迟迟未能作出这一转变。

19世纪中叶的一步之差,使中日两国站到了截然不同的近代起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建设西方式工业化强国的道路;中国则错过了改革图强的时机,陷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渊。

在近代的起点上,中日两国为何会出现如此不同的命运?究其原因,这主要取决于以下几方面的差异。

第一,主体反应的不同。

这一点是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原因。

中日现代化起点的差异,首先来源于两国的政治统治核心对“西方的冲击”作出了截然相反的反应:中国的末代皇朝清廷腐败衰落,全无改革开放的内在动力;日本的明治政府生气勃勃,锐意改革开放。

第二,自然经济的相异。

在西方势力东渐之前,中国经济基本上实现着自给自足,在近代前夕还有大量茶叶、生丝出口海外,用以抵消西方国家的鸦片与棉织品的进口。

与此不同,当时日本则在西方货品大量输入的情况下,没有同量物品足以抵消其巨额入超。

经济上的危机感也促使此时的日本极力学习西方,寻求尽可能利用西方科技来增加生产。

第三,国际环境的区别。

19 世纪中叶,中国和日本面临的民族危机表面上类似,实质上具有很大差异。

当时,从印度洋东渡而来的西方列强更为垂涎的瓜分对象是中国,而不是作为西方国家“东方航线”终点的日本。

西方列强对日本没有实施大规模战争,没有进行走私的鸦片贸易,也没有提出领土要求。

因此,中国所受到的民族危机比日本大得多。

“可以说,日本是在印度和中国成为牺牲的情况下,实现了独立和现代化的。

”综上所述,中日对“西方的冲击”作出的不同的最初反应决定了其后两国截然不同的命运。

纵观过程:道路相殊发展各异中日的现代化分别是以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为起点的,两场运动对中日两国来说都是具有划时代的革新运动。

当时中日两国启动的方式大致相似,都是对旧体制自上而下的改革,但是两者的性质却有很大差异。

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低层次的自救运动,而明治维新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高层次的现代化运动,两场运动的不同性质和层次已经决定了中日在现代化初期差距的产生。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的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在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就遭受了重大挫折。

而日本明治维新的胜利则使日本在东亚国家中脱颖而出。

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分别带给两国的最直接结果是:日本保持了民族独立,继续将现代化推向前进,而中国则在半殖民地的深渊中越陷越深,现代化进程几乎原地踏步。

中国的现代化一再延误,而日本则将现代化顺利推向前进。

二战是日本现代化的一个新起点。

战后,日本在战败的困境中选择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为中心的经济立国的复兴战略。

特别是冷战背景的政治格局给日本带来了有利的发展环境,为其经济恢复提供了外部保障,而广大亚非拉国家政治上的独立及其振兴本国经济的迫切需要,为日本获取廉价劳动力和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战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给日本带来了机遇,50- 60年代掀起的科技革命高潮,给后进国家日本以全部的推动力,日本没有包袱,是科技革新最快、最彻底的国家,因而在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奇迹般的经济复兴,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中国直到1978年才算真正找到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点,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起点。

改革开放政策的制订,使得中国经济走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综合国力空前加强。

与此同时,中国将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逐步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借助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目前中国仍以平稳的高速度发展着,持续的经济高增长率使中国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枝独秀。

回首历史,中日现代化进程的轨迹,勾勒出了两条相反方向的大孤线,走上了两种不同类型现代化的道路。

日本的现代化是一个早产儿。

它是在约半个世纪内从西方匆匆“拿来”的现代化,其消化不良曾导致日本走上对外军事扩张道路直至惨遭失败。

二战以后,日本以近代以来积累起来的人才和知识资源为依托,利用战后改革焕发出的体制创新活力和西方阵营内有利的国际环境,走上了一条新的和平发展道路,在数十年间基本上实现了对欧美工业化的全面赶超。

然而,在20世纪末期以来的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即“第二次现代化”或“第三次浪潮”面前,日本却丧失了前进目标,陷于“制度疲劳”状态而至今尚不能自拔。

中国的现代化则是一种晚熟型。

它花费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确立了现代化的政治基础,其后又经历了近30 年的现代化道路探索期,而后才开始真正走上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正轨,其改革开放的体制创新活力远未释放出来,而今又面对着同时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这两重现代化、即要把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步并作一步走”的历史使命。

展望未来:相互合作实现共赢1972 年实现邦交正常化以来,中日两国自近代以来首次开始谋求构筑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双赢”型双边关系。

20 世纪70 年代末,中国的政治领导核心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现代化路线。

80 年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且其发展势头仍在继续。

过去20 多年间,中国发生的最大变化是观念的现代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从中释放出了经济发展的巨大潜能。

另一方面,中国在快速发展中遇到了能源、资源、人口、粮食、环境等新的潜在问题,“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惟一可行的未来发展模式。

20 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着中国现代化路线的无比正确和巨大威力。

在未来时期,除非发生全局性内乱或大规模外敌入侵,这一现代化路线就将继续得到成功实施。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日现代化出现了近代以来未曾有过的局面,即日本经济的停滞和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这在中日双边关系以及中日与他国的多边关系上引发了一系列调整与震荡。

中国的快速发展向中国自身和美、欧、日先发展国家提出了一些重大问题:如何评价中国现代化的现状与未来?21 世纪的中国是否会成为亚洲最强国?未来中日能否和睦相处下去?中日美关系应当是什么样的?中国经济的快速腾飞和日本经济的十年低迷,在曾长期保持着亚洲“一枝独秀”地位的日本引发了心理失衡。

其结果,一种莫须有的“中国威胁论”正在东瀛列岛悄然蔓延。

中日现代化问题,再次超越了纯学术比较研究的范围而成为影响到中日关系全局的一个尖锐的现实问题。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日本在经历了一场“经济战败”之后,迎来了近代以来“第二次开国”、“第三次转型”的历史性转折期。

日本朝向“再生”的努力,在其起点、课题和未来进程方面都与中国的现代化具有很大的不同,但其最终目标却都将是力争在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中再次走在世界前列。

中日两国的现代化历来是互为条件,复杂交错。

在21 世纪,中日双方仍将相互构成对方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

进入2001 年以来,中日两国围绕历史、台湾和经贸等问题接连发生了摩擦。

这表明,中日两国在业已达成共识的“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框架下,仍处于在矛盾与曲折中寻求确立新的稳定关系的探索性阶段。

值此重要历史时期,中日两国的政治高层、政府部门、各界人士以及传播媒体,宜共同回顾和总结中日及东亚各国在19 世纪中期遭受“西方的冲击”以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避免重蹈近代史的覆辙,排除阻碍势力的干扰,找出一条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双赢之路,在21 世纪实现“第二次现代化”的进程中展开和平竞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