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合集下载

脑电图基础知识及判读讲课文档

脑电图基础知识及判读讲课文档
➢ 1期睡眠(思睡期) α波逐渐解体,慢波渐增多,双侧
顶部出现顶尖波。
第二十三页,共74页。
第二十四页,共74页。
第二十五页,共74页。
➢ 2期睡眠(浅睡期) 睡眠纺锤波(14Hz左右)与K复合波显著
,可见低幅θ波、δ波。
第二十六页,共74页。
第二十七页,共74页。
➢ 3期睡眠(中度睡眠期) ➢ 4期睡眠(深睡眠期)
第十八页,共74页。
正常清醒期EEG
第十九页,共74页。
α波泛化:α波不仅在枕部,而且在额
、中央、顶、颞部等全导联部位都持 续出现。 多见于脑外伤后遗症、脑动脉硬化患 者,提示存在有脑的广泛性轻度功能 低下。
第二十页,共74页。
α波泛化
第二十一页,共74页。
第二十二页,共74页。
正常成人睡眠期脑电图
α波 8~13Hz 不足14Hz
快波
14~17Hz(不足18Hz)→中间快波
18~34Hz(不足35Hz)→β波
35Hz~
→γ波
第十二页,共74页。
滤波:0.5-100Hz
走纸速度:每秒3cm
位相:脑电波各部分之间的时间关系。
同位相:两个波的波顶与波顶、波底与波底完 全一致。
位相倒置:波的周期和波幅相等,但方向相 反(呈针锋相对)。
让被检者闭眼,以20~30次/分的速率进行 3min过度换气。
多数小儿及一部分成人可见脑电图慢波 增多、波幅增高,通常在过度换气结束后 30秒内恢复背景。
该试验对于癫痫失神发作是最为有效的 诱发试验,可诱发出典型的3Hz棘慢波。
第五十三页,共74页。
➢ 闪光刺激诱发试验
将闪光灯置于被检者眼前15~30cm处,嘱 其闭眼,给予某个频率的闪光5~10s,刺激

脑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脑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原理脑电图的基本原理(一)基本概念将大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所产生与临近部位的5—100微伏电位差用电极加以引导接入放大和记录装置,放大100-200万倍,以脑细胞电活动的电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记录或显示的电位一时间关系曲线,就是脑电图。

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脑电图仪,至少包括有输入、放大、调节、记录/显示、电源等五大部分.脑电图的基本特征有周期、频率、振幅(波幅)、波形和位相。

周期:一个波从它离开基线到返回基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或称为1周波,其计算单位为毫秒(1秒以内为短程;1-3秒为中程;3-10秒为长程)。

频率:每秒出现的周波数,分为4个频率带(δ频率带:3.5/s以下;θ频率带:4~7.5/s;α频率带:8~13/s;β频率带:13/s 以上)。

以周/秒(c/s)表示。

振幅:一个波由波顶到波基底线的垂直距离,其计算单位为微伏(25微伏以下为低波幅;25-75微伏为中波幅;75-100微伏为高波幅;100微伏以上为极高波幅)。

波形:即波的形状(安静、闭目和清醒状态下的波形:正弦波或类正弦波、半弧状波、锯齿波、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复合波与多形波;睡眠状态时的脑波:驼峰波:又称顶尖波。

在浅睡期出现;睡眠纺锤波:又称σ节律,12-14Hz 的波。

在中睡期出现)。

位相:一个波由基线向上、下偏转便产生位相,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正常人中除额部与顶枕之间位相常相反外,在同侧半球其他部位前后(或左右)两个导联之间出现位相倒置是应属于异常)。

脑电图的频率,从0.5~30Hz是为目前普遍使用于临床的频率范围(脑电图仪常用的有16导、24导、32导;滤除高于30Hz或60Hz以上的高频信号,因一般的脑电图有用信号在30Hz以下;滤除低频信号,降低低频干扰(呼吸、动作等)的影响,通过选择时间常数来限定和滤除低频信号。

常用0.1秒和0.3秒)。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
(6)出现棘波、锐波、棘一慢波或锐(尖)一慢波 或经过诱发试验而产生异常波时(局限性或广泛性异 常)。
(7)出现阵发性或爆发性慢波或快波时,或者经过 诱发而产生以上异常波时(局限性或广泛性异常)。
(8)正常睡眠时出现快波、顶部峰波、锤波、k-综 合波等,即有明显左右差异或有一侧性缺乏(局限性 异常)。
(2)基本节律中混有发作性慢波,即慢频率为0.5~3 次/秒δ波者为异常(广泛中度异常或重度异常);慢 波频率为4~7次/秒θ波者,再根据慢波数量里包含的 分为广泛重度异常(50%以上),有焦点的慢波者为 局限性异常。
(3)基本节律的平均振幅异常高(15uV以上,广泛 中度异常)或相反的基本节律成为平坦,有时只有低 波幅的不规则慢波(广泛中度异常或重度异常)。
异常脑电图可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异常。
1.轻度异常脑电图 α节律很不规则或很不稳定,睁眼抑制反 应消失或不显著。额区或各区出现高幅β波。Q波活动增加, 某些部位Q活动占优势,有时各区均见Q波。过度换气后出 现高幅Q波。
2.中度异常脑电图 α节活动频率减慢消失,有明显的不对称。 弥散性Q活动占优势。出现阵发性Q波活动。过度换气后, 成组或成群地出现高波幅δ波。
康人除个体差异外,在一生不同的年龄阶段,脑电图 都各有其特点,但就正常成人脑电图来讲,其波形、 波幅、频率和位相等都具有一定的特点。临床上根据 其频率的高低将波形分成以下四种:
β波:频率在13C/S以上,波幅约为δ波的一半,额部 及中央区最明显。
α波:频率在8~ 13C/S,波幅25~75μV,以顶枕部 最明显,双侧大致同步,重复节律地出现δ波称θ节律。
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等。 3.癫痫。 4.颅脑外伤: 脑震荡、脑挫伤等。 5.脑血管病: 脑出血、脑血栓。

脑电图基本知识(251页)

脑电图基本知识(251页)

中度睡眠期



2HZ以下,波幅75微伏以上的慢波占记 录页的20%以上,总量在50%以下是此期) 的特点。 初期纺锤波逐渐变慢(10HZ左右), 断续出现,左右同步,慢波逐渐增多。 此期病人有很明显的睡眠自觉体验,不 给予相当强烈的刺激,不易唤醒。
深睡眠期

此期的特征是2HZ以下,75微伏以上的 慢波占记录页的50%以上。 纺锤波可出现或不出现。 (中-深睡眠统称为慢波睡眠)

从病理生理学上讲,单纯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 的发作是局灶放电,缺乏全身惊厥的特征。单 纯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少见,多发生在新皮质。 主要表现为失语,听觉、言语、味觉、嗅觉、 视力、自主神经、感觉、精神等症状或行为改 变,与复杂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不同的是,该 类型患者意识清楚。 脑电图主要表现为在新皮 质和颞近中央区有复杂多变的棘波或棘慢复合 波。通过头皮表面电极记录的脑电图结果通常 是阴性的[5-6]。
二 背景活动改变的意义



1 意识障碍疾病中脑电图的应用价值. 2 为脑部炎症性疾病提示诊断的佐证 3 13种脑病中的脑电图变化。 4 对某些疾病进行定位。 5 研究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6 脑血管疾病中脑电图变化及诊断价值
三 定量药物脑电图的用途



1 判断血脑屏障的功能 2 用于病灶的定位 3 判断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4 了解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5 用于疾病的诊断 6 研究脑的功患者用布洛芬,10个用安慰剂.用药前记录脑电图,1 年后再记录脑电图,分析脑电图的背景活动( delta (2-4 Hz), theta (4-8 Hz), alpha 1 (8-10.5 Hz), alpha 2 (10.5-13 Hz), beta 1 (13-20 Hz), and beta 2 (20-30 Hz). RESULTS: In the AD 安慰剂组, amplitude of delta sources was globally greater at follow-up than baseline. Instead, amplitude of delta sources remained stable or decreased in the majority of the AD IBUPROFEN patients. 认为: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mild AD patients, a long-term ibuprofen treatment slightly slows down the progressive increment of delta rhythms as a sign of contrast against the neurodegenerative processes.

脑电图的基础知识简介

脑电图的基础知识简介

睁闭眼试验
原理:在视觉通路完整的情况下,闭眼时没有视觉刺激传 入,正常人在枕区视觉皮层表现为固有的α节律;睁眼时 视觉刺激的传入使枕叶皮层活动增强, α节律受到阻滞, 代之以去同步化的低波幅快波。
方法:清醒状态下闭眼,每隔10s左右令病人睁眼3-5秒左 右,反复2-3次。
正常反应:睁眼后经过<1s的潜伏期,出现α节律受到阻滞, 闭眼1-1.5s内枕区节律恢复。
双极导联
记录的是两个活性电极的电位差。不适合于记录准确 的波形或电位变动的绝对值,当脑电显示一种局灶性 异常时,双极导联可以起到有效的定位作用,单极导 联显示某一部位异常波时,可以在双极导联上得到印 证,即表现在异常出现的部位可以看到异常波的位相 倒置。 单极导联是分析脑电图的基础,双极导联应结合单极 导联的的所见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周期和频率
周期:指一个波从开始到终止的时间,单位为ms。 频率:为一秒钟内相同周期的脑波重复出现的次
数,单位为Hz或周波∕秒(c ∕ s)。 换算公式为:
频率(Hz)=1000 (ms) ∕周期(ms)
脑波频率的分类
α波:8-13 Hz, α1: 8-10 Hz, α2:11-13Hz β波:14-30 Hz, β1:14-20 Hz, β2:21-30Hz θ波:4-7.5 Hz δ波:0.3-3.5 Hz 慢波:8 Hz以下的波,包括θ波和δ波。 快波:13 Hz以上的波。
名称: 左前额Fp1、右前额Fp2、左额F3、右额F4、左中央C3、 右中央C4、左顶P3、右顶P4、左枕O1、右枕O2、左前颞 F7、右前颞F8、左中颞T3、右中颞T4、左后颞T5、右后 颞 T6、头顶正中Cz、左耳垂A1、右耳垂A2
电极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位置

脑电图基础知识

脑电图基础知识

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癫痫诊断与治疗
脑电图是癫痫诊断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癫痫的类型、病灶位置等,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意识障碍评估
脑电图可以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对于昏迷、植物状态等意识障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脑电图可以检测到与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相关的脑波活动,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α节律
β节律
γ节律
β节律是脑电图的另一种波形,频率为14-30Hz,通常在大脑皮层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出现。
γ节律频率为30-100Hz,与大脑的高级功能如认知、记忆等有关。
03
脑电图的节律和波形
02
01
1
脑电图的各区段
2
3
清醒状态下脑电图主要表现为α节律和β节律,偶尔可见少量δ波和θ波。
觉醒脑电图
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辅助诊断
脑电图可以监测精神疾病治疗过程中的脑波变化,对于评估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治疗效果评估
在精神医学中的应用
脑电图的干扰和解读
04
远离电磁波、金属等干扰源,采用屏蔽室、滤波器等设备减小干扰。
常见干扰及排除
电磁干扰
清除面部和四肢的静电,避免肌肉活动,使用电极膏减少干扰。
新的技术进步
脑电图信号的解读
未来将进一步深入研究脑电图信号的解读,理解大脑活动的内在机制。
临床应用拓展
脑电图在精神疾病、认知障碍等临床领域的应用将得到进一步拓展,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相脑机接口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实现人与机器的直接交互。
脑机接口
脑电图信号在模式识别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身份识别、情绪识别等。
肌肉电活动

脑电图基础知识要领

脑电图基础知识要领

10、记录中散见两额、颞区的频率有所减慢或增快或伴有波 幅交替性不等高,但均无固定部位差,同时临床也无不对 称体征。 11、觉醒及睡眠时不出现棘波、棘慢波综合等病理性发作波
二、小儿正常脑电图 1、清醒时不出现高波幅,广泛性δ波。 2、慢波不是恒定地局限在某个部位。 3、自然睡眠中不出现50μv以上的广泛性β 波。 4、睡眠时顶部峰波、纺锤波、快波不是恒 定地在一侧缺乏或减弱。 5、不出现发作波。 6、不出现低电压的β波
2、发作间歇期:在这期中EEG完全正 常为20—30%,异常者为70—80%, 其中,以弥漫性节律性慢波快波或慢
波为多见。
3、癫癎大发作发源点:无论是原发性的
还是继发性的,其异常部位都与大脑
中部分-丘脑内板地带有关。
二、癫癎小发作
脑电图可出现两侧性、对称性、同步化的 3c/s棘慢、尖慢综合波。波幅一般为300— 500μv,有时高达上千μv,波幅最高在额、 中央区,顶区电压较低,癎样放电持续时 间为10秒钟,发作间歇期中EEG82%病人 有发作波放电。
脑电图入门
第一章 脑电图的一般知识
一、什么叫EEG:
通过某种机械能把脑部微小的生物电经过放大,描记出来的时间曲线。
二、它的适应症:
①癫痫;②中毒代谢疾病;③昏迷;④脑死亡诊断;⑤脑炎;⑥颅内占 位;⑦脑血管病; ⑧严重的颅内损伤;⑨慢性硬膜血肿;⑩脑脓肿;
三、EEG的临床意义
⑴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⑵有助于疾病的分类 ⑶有助于疾病的预后估计 ⑷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及药物选择 ⑸在法医学中运用(对精神运动性癫痫、意识障碍、行为、精神异常) ⑹病灶定位、定性和发作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1、反应性异常(早期突破、延缓反应)
2、发作波异常
闪光刺激诱发试验异常

脑电图基本知识及判读

脑电图基本知识及判读
性别
性别对脑电图波形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如月经周期、更年期等,女性的脑电图可能会出现一 些特殊变化。
正常变异和异常情况区分方法
正常变异
正常脑电图中可能存在一些变异情况,如α波的不对称、β波的增多或减少等。这些变异通常不具有临床 意义,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异常情况
疑难问题解答:如何提高判读准确率?
1 2
熟练掌握脑电图基本知识
包括正常脑电图波形、异常脑电图波形及其临床 意义等方面的知识,是提高判读准确率的基础。
系统化培训和实践经验积累
通过参加专业培训课程、多阅读典型病例和不断 实践,逐渐积累经验,提高判读能力。
3
结合临床信息和影像学资料
在判读脑电图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 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判断。
频率为8-13Hz,幅度为20100μV。在清醒、安静、闭目时 出现的波形,睁开眼睛或接受其 他刺激时α波会消失而呈现出快波, 这一现象称为α波阻断。
β波
频率为14-30Hz,幅度为5-20μV。 在睁眼视物或突然听到声音或思 考问题时出现,表示大脑皮层的 兴奋状态。β波的出现一般表示大 脑皮层处于紧张的活动状态,是 正常人的主要脑电波之一。
脑电图基本知识及判 读
目录
• 脑电图概述 • 脑电图基本原理 • 脑电图采集技术与方法 • 正常脑电图波形特征分析
目录
• 异常脑电图波形特征分析 • 临床案例分享与讨论环节
01
脑电图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脑电图(EEG)定义
通过电极记录大脑皮层神经元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的一种 检查技术。
发展历程
异常脑电图可能表现为波形异常、频率异常、振幅异常等。例如,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可能会出现棘波、尖 波等异常波形;脑肿瘤患者的脑电图可能会出现慢波增多、α波减少等异常情况。对于异常脑电图的解读 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脑电图基本知识及判读

脑电图基本知识及判读

脑电图伪差及干扰的辨别
•由于脑电活动的特性,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识别伪差是对脑电图做出正确判断的基础。 •包括:生理性伪差,仪器和电极等外界伪差
生理性伪差:呼吸运动、出汗、肌电、心电、 眼球活动、肢体活动等。
其他类型伪差:交流电干扰、其他人员走动、 电极伪差、电磁干扰等。
呼吸运动
出汗-少量出汗
>300 µV
脑电波的调节
• 调节:指脑电波的频率调节,反映脑电活动的规律
性。 • 正常成人同一次记录中,同一部位的频率差不应超
过1Hz,两侧半球相应部位的频率差不应超过0.5Hz ,否则为调节不良。 • 节律失调(失节律)指脑电波完全没有规律。(例 如,婴儿痉挛的脑电图特征)
婴儿痉挛(高度节律失调)
暴发-抑制
暴发-抑制是严重的脑电图异常现象,表现为高波幅的暴发活动与低电压状 态交替出现,或在低电压的背景上间断出现暴发性电活动。(暴发电活动可 有多种成分,棘波、尖波、慢波等,可同时出现或单一节律暴发)
低电压和电静息
• 波幅<5µV——低电压 • 波幅<2µV——电静息 • 在任何年龄均为异常
脑电图基本知识及判读
脑电图的定义
脑电图检查是通过精密的电 子仪器,从头皮上将脑部的自发性 生物电位加以放大记录而获得的图 形。用于描记大脑神经细胞活动所 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因此脑电图是 反应大脑功能状态的电生理技术。
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国际10-20系统 (the 10-20 international System)电
• >60岁老年人波幅降低,大多数健康老年人α频率保持在8 ~9Hz,在60岁以后,头后部主要频率平均衰减0.08Hz/ 年
女,33天,闭目吸允受检,主诉手抖动3天
4个半月女婴,安静清醒状态

脑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脑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一:原理脑电图的基本原理(一)基本概念将大脑细胞群的自发性、节律性电活动所产生与临近部位的5—100微伏电位差用电极加以引导接入放大和记录装置,放大100—200万倍,以脑细胞电活动的电位为纵轴,时间为横轴,记录或显示的电位一时间关系曲线,就是脑电图.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脑电图仪,至少包括有输入、放大、调节、记录/显示、电源等五大部分.脑电图的基本特征有周期、频率、振幅(波幅)、波形和位相。

周期:一个波从它离开基线到返回基线所需的时间称为周期或称为1周波,其计算单位为毫秒(1秒以内为短程;1-3秒为中程;3-10秒为长程)。

频率:每秒出现的周波数,分为4个频率带(δ频率带:3.5/s以下;θ频率带:4~7.5/s;α频率带:8~13/s;β频率带:13/s以上)。

以周/秒(c/s)表示。

振幅:一个波由波顶到波基底线的垂直距离,其计算单位为微伏(25微伏以下为低波幅;25-75微伏为中波幅;75-100微伏为高波幅;100微伏以上为极高波幅)。

波形:即波的形状(安静、闭目和清醒状态下的波形:正弦波或类正弦波、半弧状波、锯齿波、后头部孤立性慢波、复合波与多形波;睡眠状态时的脑波:驼峰波:又称顶尖波。

在浅睡期出现;睡眠纺锤波:又称σ节律,12—14Hz的波。

在中睡期出现)。

位相:一个波由基线向上、下偏转便产生位相,向上为负相,向下为正相(正常人中除额部与顶枕之间位相常相反外,在同侧半球其他部位前后(或左右)两个导联之间出现位相倒置是应属于异常)。

脑电图的频率,从0。

5~30Hz是为目前普遍使用于临床的频率范围(脑电图仪常用的有16导、24导、32导;滤除高于30Hz或60Hz以上的高频信号,因一般的脑电图有用信号在30Hz以下;滤除低频信号,降低低频干扰(呼吸、动作等)的影响,通过选择时间常数来限定和滤除低频信号。

常用0.1秒和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电图的基本知识————————————————————————————————作者: ————————————————————————————————日期:脑电图的基本知识、录像脑电图和24小时脑电图脑电活动的性质和电磁波一样有四个基本因素即频率、波幅、波形和位相(极性)。

除此之外脑电活动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脑电图不是记录某一点的电位,而是在头皮上记录大脑两半球各个部位的电活动,因此还存在各个部位之间的差异及特殊性的问题。

脑电活动是随机非线性电信号,因此还有出现方式的不同。

人脑功能与外界和本身内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性也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这些都是判断脑电图是否正常以及何种程度异常的基础。

频率频率(Freguency)是每秒种以基线为准波动的次数。

其单位为C/S(次/秒),亦即Hz (Hertz)。

每一次波动的起点和止点在基线上的跨度叫时限(Duration)其单位为毫秒(ms,1ms=1/1000秒)。

频率与时限互为倒数。

如某一脑电活动的时限为100ms即1/10秒,其频率为10Hz;亦即一个5Hz的波,其时限为200ms。

在脑电图的描述中常用频率而少用时限。

在Hans Berger首次描述脑电活动时使用频率的概念延续至今。

用频率的不同划分脑电活动为若干段,仅在形容非常慢的脑电活动时才使用时限。

脑电活动的测量应从一个波的起点量到终点即“从谷到谷”。

可以用公尺测量,测出波的宽度的毫米数,然后可用下列公式换算为频率:频率=30/波宽(mm)或用时限(ms)数除1000ms即为频率。

但用公尺测量常不够精确,如不易区分8Hz及7H z的波,因8Hz相当于3.75mm,7Hz相当于4.26mm。

但区分这两者是有实际意义的。

最好用专用尺测量。

这种尺的刻试以纸速30mm为1秒作标准。

按频率数每一长方格分为3等份,4等份以至于30等份,代表每秒3次,4次以至30次的频率。

测量时将尺在脑电图纸上移动,直到某一波的起止点正好在某一频率刻度之间。

此频率就是个波的频率数。

人类脑电活动的频率在0.5-30Hz间。

分为若干频率组叫频带(Frequency band)。

用希腊字母为代表。

δ频带(Delta band) 0.5-3Hzθ频带(Theta band) 4-7Hzα频带(Alpha band)8-13Hzσ频带(Sigma band)14-17Hzβ频带 (Beta band)18-30Hzγ频带 (Gamma band)>30Hz在临床上常将α、β及γ频带统称β频带。

这些频率的波均可见于正常人。

因此仅就频率本身而言并无正常与否的含义。

考虑到不同频带在头颅各区的分布及所占的百分比(指数,Index),再加波幅的差别,才能区分正常与否。

波幅波幅(Amplitude)是电位差的大小,也就是电压的高低。

单位为微伏(μV),1μV=10-6V。

所以脑电活动是非常微小的电位。

其测量应从波顶引一垂直于基线的直线到波谷,其高度与定标的高度比较即可得出微伏数,即“从峰到谷”。

一般常用的定标为5mm=50μV,即1mm=10μV此时用测出波高的毫米数乘以10即为此波的波幅数。

如波高为6mm,波幅为60μV。

如用1mm=7μV的定标,则波高6mm时波幅为42μV。

就临床脑电图而言,波幅的具体数值不易准测定。

临床上将波幅分为高、中、低三级:低波幅 <25μV中波幅 25-50μV或25-75μV高波幅>50μV或>75μV仅就波幅而言亦无正常与否的意义,应结合不同频率的波幅差别以及头颅前后波幅的不同才能考虑是否正常。

波形波形(Form)指一个波的周期内电位差的变动形。

简言之即波的形状。

一、单形波(Simple wave):由一个上升枝和一个下降枝组成的波。

⒈正弦样波(Sinusoidal wave):上升枝和下降枝光滑对称,波顶园钝类似正弦曲线。

正常的α波,快波,θ波均为正弦样波,δ形也可以是正弦波。

⒉棘波(Spike):上升枝陡峭,下降枝稍有坡度,并有一小的正相成分,而后回到基线。

如用莹光屏显示或计算机分析,在棘波开始前变有一极小的正相成分。

周期<80ms(或70ms)。

一般为高波幅(>100μV),如为低中波幅者称之为小棘波(SSS,Small sharp spike)。

根据位相可以分为负相、正相及双相棘波。

负相棘波源于靠近记录电极的部位,因而有一定定位价值。

而正相及双相棘波由远处或深部传导而来。

⒊尖波(Sharp):波形与棘波相似。

唯一的不同是时限较宽80-200ms。

其临床意义与棘波相似,但可见于某些生理状态如①在非快速眼动相睡眠(NREM)第Ⅰ期,在双顶出现同步对称的负相尖波,称双顶尖波,为此期睡眠之标志。

②正常新生儿在额部可以有尖波。

而棘波不见于健康人,仅见于早产儿或8周以内新生儿的额部或弥散性出现。

棘波和尖波唯一的区别是时限长短,即大小或小于80ms(70ms),在纸速为30mm/秒时近似于2mm,所以在测量时以2mm为准。

如波宽小于2mm为棘波,大于2mm则为尖波。

在辨认棘波或尖波时应注意与背景活动有显著的差别,如难以与背景活动区分时,则不能确认为棘波或尖波,如背景活动为尖样α波或高幅快波时。

如果在全部描记(不少于30分钟)中仅出现一次亦难于肯定其临床意义。

棘波或尖波最常见于癫痫。

但亦可见于其他不合并惊厥发作的疾病如肿瘤、外伤、炎症以及变性疾病,甚至健康人。

所以不能与癫痫划等号,必须结合临床才能明确其临床意义。

棘波或尖波也不是诊断癫痫的唯一根据。

所以不能称之为“癫痫波”。

⒋三相波(Triphasic wave):此波三次通过基线,第一相为较小的负相波,常为尖波,第二相为正相波,波幅常较高,第三相为一负相波,波幅高于第一相。

在三相中第二相波幅最高,频率为2-3Hz。

三相波最常见于代谢性脑病如:肝、肾功能衰竭以及各种原因的缺氧。

均出现于意识障碍时以及背景活动异常时。

成节律的三相波有时易与棘慢复合波相混。

故1950年曾以钝棘慢复合波(Blunted spike and wave)命名三相波。

两者之区别在于三相波有明显的正相成分,亦即从基线向下的成分,而棘慢复合波全部成分为负相或正相。

二、复合波(Complex wave):由一个以上单形波组成。

应作为一个波测量其波幅、频率。

⒈复形δ波:δ波上重叠有α或β频带内的小波。

见于健康人枕部单个复形慢波以及皮层下病变使丘脑皮层投射受到损害,而皮层的损害相对较轻时。

⒉棘(尖)慢复合波(Spike[sharp] andslow wave complex,spike[sharp]and wave):由一个棘(尖)波及一个1-5Hz的慢波组成。

典型者波幅100-200μV,最高可达500μV。

棘(尖)成分在前,其后紧跟一个园顶正弦样慢波。

但棘(尖)波变可在慢波之后或叠于慢波之上升枝或下降枝。

不同频率的棘(尖)慢复合波有不完全相同的临床意义。

①3Hz棘慢复合波:最常见于失神发作,呈节律出现于两半球,两侧同步对称。

也可见于癫痫其他类型发作,偶见于非癫痫性疾病。

②2.5Hz棘(尖)慢复合波:曾称之为异型小发作或小发作变异型。

这个名称现已不用,因其包含了临床意义而且对此种频率较慢的棘(尖)慢复合波的误解。

实际上与小发作无关。

最常见于Lennox-Gastaut综合征。

③4-5Hz棘慢复合波:常见于癫痫。

④6Hz棘慢复合波:波幅较低,棘波常夹杂于两个慢波之间,呈小的尖波状多见于健康人尤其是青少年困倦时。

⑤多棘慢复合波(Polyspike and slowwavecomplex,polyspike and wave):一个以上棘波与一慢波组成。

常为散在单个出现,两侧同步对称。

多见于肌阵挛发作。

⑥K复合波(K-complex):为一高波幅1Hz右慢波,继之以12-14Hz节律。

出现于非快速眼动相睡眠Ⅲ、Ⅳ期受到声音刺激时,亦可自发性出现。

两侧应对称同步。

⑦手套型波:出现于睡眠中由额部最后一组睡眠纺锤组成的复合波,其最后一个波为6-12Hz,类手套之拇指。

亦可见于锥体外系疾患。

位相位相(phase),亦称极性。

以基线为准的波幅随时间而变的相对关系。

位于基线以上称为负相,位于基线以下者称为正相。

由于脑电图描记所表现的正相或负相并非皮层电活动的真实极性,故不宜称之为阴性或阳性。

脑电图仪所用的放大器为差分放大器(Differential amplifier)。

其输出信号的位相不仅与输入信号的位相有关,而且也与进入放大器的那一个输入端有关。

下列规则决定描记时脑电活动的位相。

进入放大器输入端1的负相信号使记录笔向上偏转(负相)。

进入放大器输入端2的正相信号使记录笔向上偏转(负相)。

进入放大器输入端1的正相信号使记录笔向下偏转(正相)。

进入放大器输入端2的负相信号使记录笔向下偏转(正相)。

两个位相相反的信号分别进入输入端1和2,其输出信号为两个输入信号的和。

两个位相同的信号分别进入输入端1和2,因互相抵消没有输出信号。

如两个信号位相相同,而波幅不同,此时输出信号为两个信号之差。

由此可见脑电图所表现的负相或正相为放大器对信号处理的结果,并不能代表皮层电位的真正极性。

虽然如此,位相在双极导联的定位中是相同的。

但从额到枕可以有900的位相差,即相差半个波。

位相相同称之为同步,位相不同为不同步。

在双极导联时如相邻两个放大器(记录笔)间有公共电极,而分别进入一个放大器的输入端1,及另一个放大器的输入端2(双极导联时:Fp1-F3,F3-C3,P3…等)。

在有限局性电活动异常时(如占位性病变,限局性癫痫灶)可能出现位相倒置。

即在相邻的两笔间出现的慢波或异常波的位相差达180O,位相完全相反。

出现方式正常各频段的脑电活动以及异常脑电现象均存在以什么方式出现的问题,不同的出现方式可能代表不同的临床意义。

一、波(wave):以单个形式出现。

二、活动(Activity):数个相邻的波在频率、波形及位相上有相似之处时称为活动。

三、节律(Rhythm):三个以上频率、波形及位相均相同的波连续出现,波幅可有周期性变化。

健康成年人清醒安静状态下枕部α节律以及睡眠中的睡眠纺锤,波幅从低逐渐增高,又从高逐渐降低呈纺锤状。

从持续时间上分为:①短程:持续时间在1秒以内。

②中程:持续时间1-3秒。

③长程:持续时间在3秒以上。

四、散在(Random):以单个波的形式无规律的出现。

五、偶见(Episode):在全部描记中仅出现1-2次。

六、周期性(Period,Cycle):某种脑电现象呈有规律的间隔出现。

七、同步性(Synchronous):两半球相应区或同半球的各区内脑电活动的出现或消失在时间上完全一致。

八、非同步性(Asynchronous):两半球相应区或同一半球的各区内脑电活动的出现或消失无固定的时间关系而且不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