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书信常用

合集下载

古人书信用语

古人书信用语

古人书信用语如下:
1. 致敬之辞:
- 拜启(称呼对方)
- 敝函(谦称自己的信函)
2. 自我介绍:
- 窃书生某某(自称为书生某某)
- 忝居某职(谦称自己的职位)
3. 表达问候:
- 问安(向收信人问好)
- 寒暄(共同寒暄)
4. 表达感激:
- 谢恩(对对方的帮助表示感谢)
- 深感钦佩(对对方的品德或才能表示钦佩)
5. 表达关切:
- 关心(对收信人的身体或工作等表示关心)- 承蒙关照(对对方的关心表示感激)
6. 结尾祝愿:
- 谨启(结束语)
- 祝安(对收信人的祝福)
以上词汇在古代书信中常见,展现出古人交际时的礼貌与情感表达。

古代书信祝福语

古代书信祝福语

古代书信祝福语
古代书信祝福语是古人用来表达祝福和美好愿望的一种方式,它们充满了深情和诗意。

下面是我根据题目要求列举的10个古代书信祝福语,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 行文风雅,思绪万千,愿你身体健康,心灵宁静,岁月悠长,幸福长存。

2.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但愿你心中的美好愿望能如繁星般闪耀,永远照亮前行的路。

3. 愿你在平凡的日子里,收获不平凡的幸福;在平淡的生活中,创造出绚丽的人生。

4. 愿你的生活如春天般绚丽多彩,如夏天般热情奔放,如秋天般丰收满盈,如冬天般安宁祥和。

5. 风卷残云,雨过天晴,愿你的人生如阳光般明媚,如花朵般绽放,如音乐般动听。

6. 愿你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见世界的美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灵,感受生活的温暖。

7. 愿你的每一天都充满希望和喜悦,每一刻都洋溢着幸福和欢乐,每一步都迈向成功和成就。

8. 愿你的人生如诗如画,如歌如梦,如烛光般温暖,如星光般闪耀。

9. 愿你的心灵如一片湖水般宁静,如一片蓝天般明朗,如一朵花朵般绚烂。

10. 愿你的每一个愿望都能实现,每一个目标都能达成,每一份付出都能得到回报。

以上是我为你列举的10个古代书信祝福语,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和灵感。

祝你生活幸福美满,前程似锦!。

古代人的书信格式

古代人的书信格式

古代人的书信格式古代书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提称语书信一定要用称谓,首先要分清是父母、尊长,还是老师、朋友。

称谓之后,一般要缀以对应的词语来表达敬意,例如前面提到的台端、台甫等等,这类词语称为提称语。

提称语与称谓有对应的关系,其中有些可以通用,但大部分都有特定的使用对象。

给父母写信,"膝下"一词用得最多,源出出于《孝经》:"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

"是说人幼年时,时时依于父母膝旁,后来转为对父母的尊称。

"函丈"源出于《礼记-曲礼》,向尊长请教时,要"席间函丈",意思是说,彼此的席位之间要空出一丈左右的地方,以便尊长有所指画;故用作对老师的尊称。

提称语可以几个词叠加使用,如**致其师符定一(字澄宇)称:"澄宇先生夫子道席",以见尊敬之意。

(二)告辞或思慕语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此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

如: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

如:顷诵华笺,具悉一切。

忽奉手教,获悉一是。

奉诵钧谕,向往尤深。

顷获大示,井所赐物。

惠书奉悉,如见故人。

思慕语书信的功能之一是沟通彼此的情感。

因此,在提称语之后不直接进入正文,而是要用简练的文句述说对对方的思念或者仰慕之情,这类文句称为思慕语。

(三)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

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

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

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

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

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

古代书信范文欣赏

古代书信范文欣赏

古代书信范文欣赏古代书信是人们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还反映了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几篇古代书信范文,感受古人的文字之美。

第一封信是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书》。

信中,韩愈表达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他写道:“自君之出矣,无所遗恨。

然闻君之在扬州,愿闻一音。

盖闻君之在扬州,心常结念。

”这封信简洁而深情,表达了韩愈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展现了他的豪情壮志。

第二封信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赤壁怀古》。

苏轼在信中写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他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表达了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之情,展现了对历史的追忆之情。

这封信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和感慨。

第三封信是元代文学家马致远的《赤壁赋》。

信中,马致远对赤壁之战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写道:“烈焰千古,英魂永存。

壮哉!赤壁之战,英雄豪杰,气吞山河,一战成名。

”这封信雄辩慷慨,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赞美之情,展现了对英雄豪杰的崇敬之情。

第四封信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浮生六记》中的《石钟山记》。

冯梦龙在信中写道:“石钟山之奇险,令人叹为观止。

登山顶,俯视群山,云雾缭绕,宛如仙境。

”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之情。

这封信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古代书信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承载了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风貌和风采。

通过欣赏古代书信范文,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文字之美,还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人对于书信的雅称呼

古人对于书信的雅称呼

古人对于书信的雅称呼
古人对于书信的雅称呼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参考内容:
1. 书信:是最普通的称呼,指书写于纸张上的信件。

2. 简札:指短小精悍的书信,通常是为了询问消息、传达命令、请人事等事宜而写出的短信。

3. 章书:指重要的公文、奏章等,通常是由高级官员或皇帝所写的正式文件。

4. 御札:指皇帝亲笔写的信件,通常是对臣属的特别指示、命令或寄语。

5. 砚简:指文人雅士主要用来往的书信,常常以诗文的形式写出,也可以附上绘画等内容。

6. 经书:通常是指宗教经典、佛经、道书等,也可以指书信中所用的经句。

7. 遗书:指临终前所写的遗嘱、遗言、遗书等,通常是希望后人能够遵照自己的意愿去办事。

8. 回书:指回复他人来信的书信,通常是对来信内容进行回应或评论。

9. 折子:指轻松愉快的书信,通常是为了表达情感、交流思想、
分享生活的点滴。

10. 珍藏:指收藏一些名人的书信,通常是因为这些信件具有艺术、历史、价值等方面的意义。

古代书信常用祝颂,问候语常识

古代书信常用祝颂,问候语常识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代书信常用祝颂,问候语常识篇一:书信常用祝颂、问候语顺颂商祺使用格式跟此致敬礼是一样的,顺颂空两格,商祺换行顶格,但是顺颂商祺用于商业文书中,即祝生意兴隆之意.是商祺.是中国书信礼仪中的问候祝颂语。

现在的人也很少用笔写信了,即使写信或者写电子邮件也很少使用这些文言词了,一般也就是“恭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之类的祝贺语。

在以前的书信中经常会看到“x祺”,“x安”,“x福”,“x禧”,“x吉”之类的祝福,比如“商祺”,“文祺”,“近祺”,“筹安”,“德安”,“客安”,“冬安”,“财安”,“曼福”,“年禧”,“新禧”,“春禧”等等。

关于祝颂的方式也根据对象的辈分和尊卑有关,如给长辈写信一般用“敬请福安”,“敬颂崇祺”,同样给上级写信一般用“恭请”,“敬请”,“祗请”等,给平辈写信一般“即请大安”,“顺祝商祺”,给晚辈用“顺问”即可。

语言知识:旧事书信常用祝颂、问候语对祖父母:敬叩金安敬请福安叩请金安恭祝健康长寿对亲友长辈:敬请钧安敬颂崇祺敬颂福祉恭请福绥恭叩钧安敬祝康乐顺叩崇祺恭请万福对女长辈:恭叩慈安敬请坤安敬请淑安恭请懿安对师长:恭请海安敬请教安恭请教祺敬请讲安对平辈:即颂时祺敬候佳祉谨颂大安祝你健康祝你安好顺颂时绥敬候坤祺(女)并颂妆安(女)对晚辈:即问近安顺询近祉祝进步祝健康祝幸福快乐即颂近好对政界:敬请勋安恭请钧安祈请政安对军界:敬请戎安恭叩麾安即颂勋祺敬问戎安对学生;并询学安敬颂学祺顺祝进步对作者:顺候著安敬请著福顺祝撰安即颂著祺对编者;肃请编安即颂编祺对商界;敬请筹安并颂财安顺颂筹祺顺颂筹祉祝生意兴隆祝财源茂盛对宗教人士:敬请道安即颂法安恭请法安即颂禅安对旅行者:敬请旅安顺请客安此祝行安谨问旅安对已婚者:敬祝俪安敬候俪祉恭请双安顺颂俪祺贺婚:恭请岩喜顺贺大喜恭请喜安祉贺大喜祝新婚幸福快乐贺新年:恭贺新禧顺贺新祺并颂新祺敬贺岁祺祝新年快乐,万事如意祝新春大吉大利吊唁:敬请礼安顺候孝履用候苫次请节哀顺变问病:即颂痊安顺候痊安著早日康复按时令:敬颂春祺即颂春安敬候暑安肃请夏祺即颂夏安此颂暑祺谨颂秋安顺候秋祺顺问秋安敬颂冬绥敬请冬安敬颂炉安对全家:恭请阖府清福恭祝阖家清泰祝全家安好篇二:书信常用祝颂语书信格式①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第一部分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书信文化常识一、书信格式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

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就是各类书信的格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

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

《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

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

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

迄今所知最早的书信格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同的书信格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正文、祝愿语、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

这套语言相当复杂,后文再略述。

二、敬称首先我们要谈到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

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

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 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

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

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

"时至今日,君作为尊称的用法在日语中依然保留着。

为什么古代书信常用顿首

为什么古代书信常用顿首

为什 古代书信常用顿首中国用书信作为往来沟通的方式,可以追溯至 千五百多 前春秋战国时代 如 古诗十九首 ︰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言长相思, 言久离别书札就是信函 来渐渐的古人在写信时,往往总会在信首或信尾的地方,写 “某某顿首再 ”,那为什 要用“顿首”二字呢?自古中国素有“礼 之邦”之称,古人尤 重视“礼”,因 制定了许多的礼仪规周礼‧春官‧大祝 有“九 ”︰稽首 顿首 空首 振动 凶 奇 褒 肃 ,在古代是行敬礼之意,九 是按 时的跪 动作和对象,做了 格的规 ,也就是依 的等级 社会身份,在 的场 所使用的九种跪 礼仪 所以前四种称为“ ”, 常用之 礼, 五种则依附于四种 过流传 来,比较常见使用的则为稽首和顿首稽首是一种俯首至地的最敬礼,一般用于臣子 见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礼仪 书 ‧舜典 ︰“禹 稽首,让于稷契暨皋 ” 周礼‧春官‧大祝 ︰“稽是稽留之 ,头至地多时,则为稽首也 稽首, 中最重,臣 君之 ”所以,稽首是臣子对君王所行的隆重而恭敬的大礼, 仅施礼者要屈膝跪 ,并且头 到地 要停留较长一段时间如 左传‧ 公二 ︰“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 是臣子对国君所行之大礼 又 左传‧僖公 十 载︰“孟明稽首曰 ‘君之惠, 以累臣衅鼓,使 就戮于秦 ’”在秦晋交 时,秦将孟明战败被俘,晋襄公听信文嬴的话放他回国,虽然晋襄公是敌国的君王,孟明在谢罪时 是对他行稽首之大礼 因 , 来有些文人向皇帝 书时首尾就会用“稽首”二字以示恭敬顿首和稽首是有区别的 顿首是跪 在地,然 引头至地,就立 举起 因为头触地的时间很短, 略作停顿,所以 顿首 周礼‧春官‧大祝 注 “顿首 ,头 地也 ”疏 “顿首者,为空首之时,引头至地,首顿地 举,故 顿首 ”顿首是古代跪 礼节中较轻的一种,一般用于地位相等或 辈间 而 种顿首礼,庄重 过于谦卑,所以 人给君王以外的人写信时,在首尾处就采用“顿首”二字以示礼貌如李 答 武书 尾称“李 顿首” 王羲之写给住在山阴的朋友张侯的慰问信︰“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 想安善, 果为结 力 次,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 ”丘迟 陈伯之书 ︰“迟顿首 陈将军足 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 ” 陈伯之书 是一封文情并 的 降信,作者丘迟用“顿首”作为书信的开头和结尾, 卑 亢得表现出对收信者的敬意,也表达了自己劝降的诚意随着资讯的快速传递,现在人 人之间的联系 得多元化,古代的 些繁文缛节也被简化了 如果人人都能够以真诚 善良 忍让的心去和人交往,对方必能感 到自己的心意而互相体谅 尊重, 实 就是最大的“礼”了。

古人书信往来的古诗及注释

古人书信往来的古诗及注释

古人书信往来的古诗及注释1、小梅枝上东君信。

雪后花期近。

南枝开尽北枝开。

长被陇头游子寄春来。

——(宋)晏几道《虞美人·小梅枝上东君信》译文:梅枝上的小花是东君的来信。

雪融化后花也快开了。

南边枝头的花朵开完后北边的花朵也开了。

这是被陇头游子寄过来的春天啊。

2、空园数日无芳信,侧侧残寒犹未定。

——(清)吴婴凤《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译文:空寂的园里几天不见春的音信,令人悲伤的春寒还没有停。

3、夫成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唐)陈玉兰《寄外征衣》译文:你守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

我寄上一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一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唐)杜甫《春望》译文: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讯难得,一信抵得上万两黄金。

5、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明朝)袁凯《京师得家书》译文: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唐)张籍《秋思》译文: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7、《京师得家书》明代:袁凯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释义: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有十五行那么长。

行行之间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8、《秋思》唐代: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古代书信常用语

古代书信常用语
羽书: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古人认为鸟能飞翔,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快莫过于飞,所以在书信上插或粘上鸟的羽毛,表示此乃急件,必须飞快递送。在战争年代,在信上贴着鸡毛的鸡毛信,就和这个有些类似。
信鸽传书:古代用信鸽传递书信的方式。这种方式历史悠久,西汉的张骞、东汉的班超先后出使西域时,都曾用信鸽传递消息。
传竹筒:古代用竹筒传递书信的方式。据说,白居易在杭州当刺史时,为了和朋友联络,就把写好的诗稿装入竹筒中互相寄送,这种竹筒又叫“邮筒”,从唐代一直到明、清时期,相沿成俗,竹筒起着保护和传递书信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信封。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古代书信常用语14类 文化人还在用

古代书信常用语14类 文化人还在用

古代书信常用语14类文化人还在用导读:本文古代书信常用语14类文化人还在用,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现代人的交流,比古人方便得多,QQ、微信使得天涯变成咫尺,即时性的交流没有了古人见信如晤面的期待,现代人很难想像古人“家书抵万金”的感受。

现代人快递包裹很多,却没了一纸信箴的牵挂,现代人很少有写书信的了,甚至连笔也很少拿起,不由得让人怅然若失。

看下面这些常用书信语,让我们回味书信曾经的美好。

其实这些常用语中的大多数我们还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另外如果使用电邮,这些常用语也有所裨益。

家书抵万金(资料图图源网络)一启始1 惠书敬悉,甚以为慰。

“惠”是敬辞,表示对来信的珍重。

你给我的信我都看了,感到非常欣慰。

2 顷接大示,如见故人。

“示”是对来信的敬称。

刚刚得到了你的信,就像看到你一样。

3 久不通函,至以为念。

好久没有通信了,我非常想念你。

4 前上一函,谅已入鉴。

我的上一封信,想必你应该看过了。

5 近屡奉笺,至感厚谊深情。

“笺”原指小幅华贵的纸张,古时用来题咏或写书信,后来就成了书信的代称。

近来很荣幸能多次和您书信交流,对您的厚谊深情很感恩。

6 接获手书,情意拳拳,至不欢愉。

接到你写的信,饱含着深情厚谊,使我感动和愉快。

7 数奉手书,热情诚挚之情,溢于言表。

多次得到您的亲笔信,里面流露着您的热情真诚。

8 日前曾奉尺牍,意其已抵左右。

“尺牍”本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后借指书信。

前段时间我给你的信,想来应该已经到了你的手上。

9 捧读知己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

读好友的来信,就好像看到了老朋友本人一样。

10 昨得书笺,反复读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捧读知己惠书,音容笑颜,历历在目(资料图图源网络) 二思念1 别后月余,殊深驰系。

“驰系”相当于“驰念”。

分别后一个多月,深深地想念你。

2 睽违日久,拳念殷殊。

“暌违”是分散隔离的意思。

“拳”有诚挚的意思,特别是叠用的时候。

分开的日子久了,真诚的思念更加深厚。

古代写书信的诗句

古代写书信的诗句

古代写书信的诗句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古代写书信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描写古人书信往来的诗句1、《寄外征衣》唐代:陈玉兰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1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释义:你保卫在边关,我却在吴地,凉飕飕的西风吹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正在为你而担忧。

我寄上1封简短的书信,信中每1行字上都浸透了我的眼泪,寒气来到你身边的时候,我寄出的寒衣不知收到没有?2、《寄令狐郎中》唐代: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1纸书。

休问梁园旧来宾,茂陵秋雨病相如。

释义:你是嵩山云我是秦川树,长期离居;千里迢迢,你寄来1封慰问的书信。

请别问我这个梁园旧客生活的甘苦;我就像茂陵秋雨中多病的司马相如。

3、《寄王琳》南北朝:庾信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

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

释义:身在玉门关外道路竟如此遥远,翘望故都金陵音信又何等稀疏。

我现在感动地流下千行热泪,只由于拜读了您万里寄来的手书。

4、《酬王210舍人雪中见寄》唐代:柳宗元3日柴门拥不开,阶平庭满白皑皑。

今朝蹋作琼瑶迹,为有诗从凤沼来。

释义:柴门多日紧闭不开,门前石阶铺满了白雪皑皑。

如今有人把琼玉般的积雪踏碎,是友人从京城给我寄了诗来。

5、《钟陵禁烟寄从弟》唐代:李中落絮飞花日又西,春游无侣草萋萋。

交亲书断竟不到,忍听黄昏杜宇啼。

释义:(柳)落絮纷飞如花般的飘落,日头又已西偏,独自外出春游,只有草长得密密稠稠。

寄给(近亲、好伴侣)亲戚伴侣们的书信竟也音信全无,我又怎么敢在黄昏的时候听那杜绝的啼鸣呢。

2.描写古人书信来往的诗句鱼传尺素出处:用“鱼”来传递书信的典故,最早消失在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的乐府诗集里,说的是离别的亲人之间的书信往来的思念情感。

《饮马长城窟行》全文:“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行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他乡各异性。

展转不行见,忽觉在他乡。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古代书信用语大全

古代书信用语大全

古代書信用語大全古代書信用語大全2016-06-21 古人日常生活中,以「自謙而敬人」為原則,因而要借助於各種禮儀來體現之。

當人們由於種種原因不能見面,只能將情感訴諸筆墨,托諸郵驛時,禮儀依然不可或缺,字裏行間,揖讓進退之態不僅依稀可見,而且顯得更為溫文爾雅,彬彬有禮,從而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書信文化。

因此,古代書信字字句句可謂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以下我們便整理了一些古代書信的經典用語,供大家參考瞭解!啟始惠書敬悉,甚以為慰。

頃接大示,如見故人。

久不通函,至以為念。

前上一函,諒已入鑒。

近屢奉箋,至感厚誼深情。

接獲手書,情意拳拳,至不歡愉。

數奉手書,熱情誠摯之情,溢於言表。

日前曾奉尺牘,意其已抵左右。

捧讀知已惠書,音容笑顏,歷歷在目。

昨得書箋,反復讀之,深情厚意,感莫能言。

思念別後月餘,殊深馳系。

睽違日久,拳念殷殊。

分手甚久,別來無恙。

故園念切,夢寐神馳。

握別以來,深感寂寞,近況如何,甚念。

鴻雁傳來,千裏咫尺,海天在望,不盡依依。

相距甚遠,不能聚首,轉寄文墨,時通消息。

別亦良久,甚以為懷,何日重逢,登高延企。

奉讀惠書,宛如天外飛來,回首往事,不啻依稀如昨。

長懷盛德,聊吐愚衷,謹憑鴻雁之傳,佇望白雲之信。

飲佩大示拜讀,心折殊深。

久欽鴻才,時懷渴謁。

德宏才羨,屢屢懷慕。

久慕英才,拜謁如渴。

頃讀誨語,如聞金玉良言,茅塞頓開。

謹蒙誨教,疑或冰釋,勝似春風甘霖灌頂。

恩師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泰山北斗,誰不思慕。

先生德高望重,文才武略,貫古今之論,曉中外之文,下風引領,敢下拜嘉。

問病聞君欠安,甚為懸念。

頃聞您臥榻數日,心甚繫念。

聞君甚念,無奈事務纏身,未能前來請安,懇請慎疾自愛。

知尊恙復發,懇祈暫停公務,苓參進,調養莫誤,甚念甚念。

尊恙已大愈否?貴體新全,望珍攝自重,衣餐增適,動定鹹宜。

諸唯珍重,皮之不存,毛豈附焉,來日方長,亟望珍重。

尊恙愈否,唸唸。

欣聞貴體康復,至為慰藉。

重病新愈,望調養有序,節勞為盼。

聞君抱恙,不勝懸念,特函問候,祝早日康復。

古人书信常用语见字如面

古人书信常用语见字如面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古人书信常用语见字如面篇一:古代书信用语大全古代书信用语大全书信是人们相互交往、联系的一种形式,既要讲究修辞、文法,又要讲究文明礼节、礼貌。

平常通信,如果能够熟练使用书信的格式、用语,自然显得高雅、生动、鲜明,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尤其与台、港、海外侨胞通信来往,注重通信格式和用语更显得重要。

所谓地位,即收信人姓名称谓写于起首顶头第一行。

发信人的署名在全张信笺的二分之一以下。

抬头是指旧式书信,对年长的受信人空一格或另起一行,以示尊敬。

分行是为避免杂乱无章而采用的分段陈述。

每段开始前空二个字,述及不同内容时分几段书写。

称谓,不同身份有不同用语。

如对于父母用膝下、膝前;对于长辈用尊前、尊右、前鉴、钧鉴、侍右;对于平辈用台启、大鉴,惠鉴、台右;对于妇女用懿鉴、慈鉴;对于老师要用函丈、坛席??等。

现时,一般已不用了,多以同志、先生等作为尊称,如加上惠鉴,台鉴,赐鉴,等也未尝不(:古人书信常用语见字如面)可。

信写好以后,加上结尾语,俗称“关门”。

有如“敬颂钧安”、“即问近好”、“敬祝健康”、“此致敬礼”,以及较古朴形式的春安、冬安、日棋,刻祉??在社交上用“专颂台安”。

另有匆促草率语“匆匆不一”、“草草不尽”、“不尽欲言”、“恕不多写”等。

用于祝福问安的有“顺颂大安”、“专此祝好”、“即问近祺”、“此请召绥”等。

请教用语有“乞复候教”、“伫候明教”、“盼即赐复”、“尚希裁答”、“敬祈示知”等。

在《鲁迅杂文书信选》中,就可找到三十种不同的套语,如:即颂、大安;顺颂、健康;此复,即请偏安;专此布达、并问好;专此奉答,并请著安;专此布复,即请久安;敬颂、痊安;此布即颂,曼福不尽;专此布复,顺颂时绥;此上,即颂、时绥;此复、即请俪安;专此布达,即请旅安;此布、即请冬安;专此布达、即请冬安;专此布复,即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春绥;勿复并颂、俪祉;此复即请俪安;此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春安;专此布复,并颂时绥;专此布达,并请日安;专此布达,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即请日安;专此布复,并请暑安;专此布复,即颂时绥;专此布达,并颂时绥。

古人对我书信的称呼

古人对我书信的称呼

古人对书信的称呼
古代书信的九种称谓
函:如[便函]就是便信,[公函]就是公文。

书:如[家书]就是家信,[手书]就是亲笔信。

札:原指写字用的木片,引申为书信。

如[大札]、[惠札]、[便札]。

简:原指写字用的竹片,引申为书信。

如[书简]、[小简]。

笺:供题诗、写信用的纸张,引申为书信,如[便笺]、[锦笺]、[华笺]。

尺牍:牍,古代书写用的竹木简,狭长型,长约——尺,故称[尺牍]。

尺素:素,纸未发明前,富贵人家常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

尺素引申为书信。

鸿雁;典出自《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此后文学作品中常用[鸿雁]来代书信。

成语有“鸿雁传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勋鉴道鉴大鉴英鉴伟鉴雅鉴惠鉴对身居高佼、有功勋业绩者,可用“勋鉴”。对道德君子、望重学者,可称“道鉴”。大、英、伟、雅,含高尚、美好、不凡、不俗的意义,宜用于友朋往来书信。“惠鉴”,就是赏阅的意思,但语意分量较“赐鉴”为轻,适用于一般书信,师长对已独立的后辈学子,也可用此客套。
慈鉴爱鉴双鉴芳鉴致母亲,可称“慈鉴”。夫妻,或情意亲密的男女之间,可用“爱鉴”。给友朋夫妇二人之信,可用“双鉴”。女子间往来书信,可用“芳鉴”。
请人应允:
所请之事,务祈垂许。以上请托,恳盼慨允。诸事费神,伏乞俯俞(允)。
表示关切:
伏惟珍摄。不胜祷企。海天在望,不尽依迟(依依思念)。善自保重,至所盼祷。节劳为盼。节哀顺变(用于唁函)。
表示感谢之情:
诸荷优通,再表谢忱。多劳费心,至纫公谊。高谊厚爱,铭感不已。
祝辞祝辞,就是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独立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顶格书写的祝辞后一般不加标点符号。祝辞应根据具体情况恰当择用。
结语结语,即信文的结束语,理应属正文的一部分。但与“启辞”相仿,旧式书信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常用结语套辞,现时各界文化人士的书简中,仍频见使用。这里不妨胪列若干,供参考。
书短意长,不一一细说。
恕不一一。不宣。不悉。
不具。不备。不赘。
书不尽意。不尽欲言。临颖不尽。
余客后叙。余容续陈。客后更谭。
请对方回信:
潭安潭祺潭祉
对行旅者:
客安行祺旅一帆风顺旅居康乐
唁丧,请候:
礼安孝履
问病,祝颂:
早日康复痊安
对蒙遭意外不幸者,祝祷:
否极泰来
对知识界,可泛颂:
文安道安研安文祺雅祺
对编辑:
编祺编安
对写作者:
著祺撰安笔健
对教师:
教祺教安诲安
对军界:
勋扯戎安
对政界
政安勋安升安公祺钧祺崇祺
对工商实业界:
筹祉财安吉利赢祺盈祺发祺运祉事业昌隆宏猷大展行止佳顺万事顺遂百事称心诸事如意盛利久发财源茂盛日进斗金
古时书信,颂祝语大都融贯在正文中,至近代才逐渐形成祝辞独立一栏。所以,书信正文中如已包含祝福内容,或者本身就是祝贺信函,那么视辞一项便可省去。还有,信一开头就称“你好”的,如果信末再写祝好之类,便显得累赘了,应注意避免。
署名署名,就是在正文结尾的右下方签署写信人姓名。如果是写给熟识的亲属友人的,可只写名字,不必写姓;或在名字前面,加上自己的称呼,如:弟、侄、晚等。称呼与名字之间,可略空半字地位;或者将称呼用小字写在名字的左上方。
署名的后面,可加写启禀词,也可不加。常用启禀词如下:
对尊长:
叩叩上叩禀敬禀
对平辈:
上敬上谨启鞠启顿首亲笔手肃
对晚辈:
字示白谕手白手谕
在署名或启禀词后面,写上撰信的年月日,也可把日期写在下一行署名的右下方。另外,还可以在日期之后,写上撰信时的处所、氛围、心境等,如“舟中”、“灯下”、“万籁俱寂”之类。
盼即赐复。翘企示复。伫候明教。时候教言。盼祷拔冗见告。万望不吝赐教。敬祈不时指政(正)。敢请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见告。如何之处,恭候卓裁。至盼及时示下,以匡不逮,无任感祷。
告诉对方不用劳神回信:
谨此奉闻,勿烦惠答。敬申寸悃,勿劳赐复。
答复对方询问:
辱蒙垂询,略陈固陋,聊博一粲而已。远承下问,粗述鄙见,尚希进而教之。上述陋见,难称雅意,亟祈谅宥。姑道一二,未必为是,仅供参考。不揣冒昧,匆此布臆,幸勿见笑。
跪禀者义同“敬禀者”,用于子孙对尊长。
即禀者同上。
敬启者写信者自谦为恭敬地陈述事情的人,表示请对方允许自己告诉下面所写的内容。既可用于同辈,也可用于下对上。
谨启者谨,是谨慎、郑重的意思。用于同辈。
径启者径,这里是直截了当的意思,一般公私书函通用。
拜启者拜,表敬词。用于友朋往来书信。
敬呈者与“谨呈者”,皆用于下对上的公私书函。
礼鉴给居丧者信,用“礼鉴”。如,爱国之士李公扑遇害后,周恩来等致其夫人唁函即称“张曼筠女士礼鉴”。
公鉴共鉴同鉴用于致团体或多人的信函,可于所列人名之后,书“诸先生共鉴”等。
道席讲席教席撰席著席史席席,席位。道席,多用为学生对师长的尊称。讲席、教席,也是对从事教育、讲学者的敬称,但用于平辈间,写信人与受信人不必有师生关系。撰席、著席、史席,都用作对文士的敬称,文人间也常互用。撰,即著述。史,指有著作传世垂史。
当日可达之信,颂:
晨安早安午安晚安刻安
对女性可颂:
淑安妆安阃安
对未婚女子,颂:
闺安
对父母健在而承欢膝下的平辈,可颂:
侍安侍祉
对晚辈后生,祝愿:
学业锐进工作好生活愉快幸福健康进步侍棋课祉
祝收信人全家:
阔府康泰全家幸福
祝收信人夫妇:
双安俪安俪祉
贺有喜庆事者,道:
喜安庆祺
贺新婚者:
燕安燕喜
贺生子者:
麟安
对家居者,颂:
谨祝谨贺
对晚辈:
此询顺祝即问祝(你)愿父母辈,颂祝:
金安福安
对尊长:
康安钧安崇安履福颐安
对女长辈:
慈安懿安坤安玉安
平辈友朋间,可按四时颂祝:
春社暑安秋棋冬馁
逢年尾岁首,可贺:
新禧(元旦)春禧(春节)年禧岁祺节禧(节日通用)新年快乐新春愉快
常时可颂:
近祺日祉时吉时绥起居安吉行止佳胜工作顺利台安大安
览阅知悉一般用于长对幼、前辈对晚辈的称呼之后。
启辞启辞,就是信文的开场白,或寒暄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启辞理应属于信件正文的一部分,由于旧时尺牍中,这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套语,在现时书信中还常可以看到,所以将此单独提出,分两类举例以供参考:
(1)表示写信人以诚恳的态度,请受信人阅读信文。如:
敬禀者写信人自称是恭敬地禀陈事情的人,表示下面是所要禀告的话,用于致父母尊长的信,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古人书信常用
足下古代最初用为下对上的敬称,后来书信中多用于同辈之间。
膝下旧时子女致父母的信,多以“父母亲大人膝下”起首。人幼时常依于父母膝旁,家书中用“膝下”,既表敬重,又示出对父母的亲爱、眷依之情。
垂鉴赐鉴钧鉴尊鉴台鉴鉴,即古代镜子,有审察的意思。用作书信提称语,就是请阅看的客气说法。垂,含居高临下之义。赐,上给予下叫做赐。钩,古以钩陶喻国政,后称宦官多冠以钩宇。垂鉴、赐鉴、钧鉴,多用于对上、致年高德韶者的信中。尊鉴,可用于尊长,也可用乎辈。台鉴适用较广,“台”有“高”义,对熟识或不熟识的尊长、平辈,皆可使用。
其实,写信也是写文章,此类启辞套语,虽可采用,却不必拘泥,尽可以千变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启辞套语也是可以省略的。比如,现在不少人写信,习惯于一开头即用“你(您)好”二字,似乎不如此,这封信就没法往下写似的。先向收信者问候致意,原是不错的,然而如果封封信都是如此格局,则未免呆板单调了。
正文信的正文,即写信人对收信人说的话,这是书信的主体。正文从信笺的第二行开始写,前面空两字。如果启辞单独成行,正文可在启辞的下一行空两宇开始书写。书信的内容各不相同,写法上也无需一律,以表情达意准确为原则。一般说来,应先谈谈有关对方的事情,表示关切、重视或谢意、敬意,然后再谈自己的事情。正文写好后,如发现内容有遗漏,可补充写在结尾后面;或写在信右下方空白处,并在附言之前加上“另”、“又”等字样;或在附言的后面写上“又及”或“再启”字样。
以下为常见祝辞:
书信内容主要是谈一件事的,可用:
专此,致专此,祝专此即请专此布达,即颂专此奉复,并祝(复信用)
一般书信,用于平辈、友朋之间:
即颂即请顺效顺祝
或为:
此候此请顺致顺颂即候
或为:
祝颂请问致候
对尊长,可选用:
恭叩恭淆恭颂恭候敬叩敬祝故请敬颂
平辈间,为强调敬意,也可用:
恭颂恭请恭候
为强调郑重其事:
恳启者用于平辈,表示下面信文将写求助于对方的内容。
兹启者兹,这里,现在。兹启,意即今在此陈述。态度客观平和,不含明显敬意。
哀启者向亲友报丧的书信用此。
复禀者用于对尊亲或上级的回信复禀。对平辈可用“再启者”。
专启者用于专谈某实事的书信。
(2)根据具体情况,或作寒喧客套,或提示写信原委等。如:
顷诵华笺,具悉一切。忽奉手教,获悉一是。奉诵钧谕,向往尤深。顷获大示,井所赐物。惠书奉悉,如见故人。幸承明教,茅塞顿开。披诵尺素,谨表葵私。数获手书,至感厚爱。展读琅函,甚感盛意。接阅华简,幸叨莫逆。捧读德音,喜出望外。手教敬悉,词意深美,一启蓬心。正切驰思,顷奉华翰,快慰莫名。顷得手示,欣悉康泰,至为宽慰。蒙惠书并赐大著,灿若河汉,拜服之至。迭接来示,因羁琐务,未及奉复,深以为歉。台函奉读多日,未即修复,万望海涵。大札敬悉,稽复乞谅。欣奉惠书,敬聆喜讯,不胜忭贺。接读手书,知君抱恙欠安,甚为悬念。久慕鸿才,今冒昧致书,以求教诲。别来无恙久不晤见,甚念贤劳。暌违日久,拳念殊殷。久疏通问,时在念中。一别经年,弥添怀思。日前曾奉一函,谅已先尘左右。前此一函,想已达览。
附候或致意如写信人的家属、近处朋友也和收信人熟悉,署名后一行或加上这些人的附候,如“某人嘱笔问候”。如应向收信人的家属、近邻亲友问候的,可加上“请向某某致意”,倘是长辈,可作“请在某某前四名问安”之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