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专家共识
心肺复苏后昏迷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为了更好地应用这一研究成果,为临床医师或患者家属提供 医疗决策依据,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重症协作组从临床征 象、神经电生理、神经生化和神经影像4个方面对心肺复苏后昏迷 评估进行了撰写。
•撰写步骤包括文献检索与复习(1988—2014年Medline和CNKI数据库)、证 据级别确认和推荐意见确认(2011版牛津循证医学中心标准)3个步骤[3].。对 证据暂不充分,经专家讨论达到高度共识后提高推荐级别(A级推荐)。对假 阳性率过高的I级证据,经专家讨论达到高度共识后降低推荐级别(B级推 荐)。
预测心肺复苏后神经功能结局新指标的进展
综㊀㊀述预测心肺复苏后神经功能结局新指标的进展李鹏飞综述,聂时南审校㊀㊀[摘要]㊀早期评估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结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当前用于评估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的预测手段主要为临床评估㊁生物学标志物㊁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电生理检查,但却均有缺陷,如何更加准确有效的预测心脏骤停患者的神经功能结局是目前临床医学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学难题㊂文章将近年来预测神经功能结局的一些新指标,如失匹配负波㊁自动红外瞳孔测量法㊁micro⁃RNAs㊁微管相关蛋白质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等进行综述㊂㊀㊀[关键词]㊀心肺复苏;神经功能;预后㊀㊀[中图分类号]㊀R563.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㊀A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672⁃271X(2018)06⁃0610⁃04㊀㊀[DOI]㊀10 3969/j.issn.1672⁃271X.2018.06.011㊀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发展面上项目(BE2017720)作者单位:210002南京,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急救医学科(李鹏飞㊁聂时南)通信作者:聂时南,E⁃mail:shn_nie@sina.com0㊀引㊀㊀言心脏骤停(cardiacarrest,CA)是指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引起全身血液循环中断㊁呼吸停止以及意识丧失[1]㊂因为病情进展非常迅速㊁病情危重,当前已成为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范畴中最危急的抢救状况之一㊂即使是高质量早期评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和早期除颤能确保自主循环恢复(returnofsponta⁃neouscirculation,ROSC)患者的比例增加,但患者出院时的存活率却低于30%[2],探究死亡原因主要为患者心脏停搏后引起全身组织缺血缺氧,大脑耗氧量极高,对缺氧极为敏感,大脑缺血缺氧后10⁃20s神经元氧供逐渐耗尽,发生不可逆的严重脑损伤,出现认知障碍等严重的神经后遗症,造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低下或死亡㊂因此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HeartAssociation,AHA)发布的指南强调对ROSC后的昏迷患者持续监测神经功能[3],利于早期对神经功能结局作出客观的判断,更好的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医疗决策和治疗指导的依据,以免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或因错误评估神经功能结局而延误患者的救治等问题㊂如何在早期筛选出能准确预测CA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医学检测指标,并针对病情的动态发展制定分阶段干预方案,最大程度的减少潜在风险事件的发生至今仍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尽管目前常用的预测神经功能结局的手段有很多种,如临床评估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enolase,NSE)㊁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㊁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SEP)㊁影像学检查,但均有缺陷,当前任何一种神经功能评价指标均不能单独对脑复苏效果做出客观评价,因此相关研究者不断的深入了解心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及脑复苏后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企图突破这一医学难题,找寻新的相关神经功能预后的评估手段㊂本文将对预测神经功能结局的一些新的评估指标作一综述㊂1㊀失匹配负波(mismatchnegativity,MMN)MMN于1978年被Naatanen首次发现,主要由听觉诱发,但视觉㊁自体感觉也可诱发,在刺激后100 250ms后出现,在前额正中电极上表现为皮质诱发电位N1波下降段的一个负波,反映的是相关大脑皮质功能整合后的结果,并非反应某条传导通路的功能,是在无意识状态下产生的,其测量指标主要为峰潜伏期和平均振幅[4]㊂MMN可作为昏迷患者恢复意识的预测指标,可对良好的神经结局作出预测㊂Kane等[5]研究纳入18名脑外伤昏迷患者,听觉刺激设为800Hz(90%)和1600Hz(10%),每3 7d记录一次MMN,发现意识恢复的患者均会出现MMN,随后扩大样本量(54例),结果发现MMN预测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敏感性可达89.7%,特异度为100%㊂Rodriguez等[6]研究发现9名治疗过程中出现MMN的患者中有7名患者最终苏醒,表明MMN存在,绝大多数昏迷患者可最终苏醒㊂Rossetti等[7]研究入组30例CA昏迷患者,发现第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良好(CPC1⁃3级)的患者中大部分出现MMN(10/18),并且研究中所有出现MMN的患者均恢复意识,表明MMN的特异度较高,而8名未出现MMN的患者也恢复了意识,表明MMN的敏感性并不理想,即MMN的消失并不一定代表患者无法苏醒㊂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实验记录的是急性期患者,CA后脑组织的继发性水肿及其占位效应可引起MMN的消失㊂同时,还应注意MMN还与刺激因素有关,如刺激时间较短,导致波幅较低,操作者未能记录到MMN㊂因此,在使用MMN预测神经功能结局时应该连续多次检测,可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将检测时间推迟至急性期后[8]㊂2㊀自动红外瞳孔测量法自动红外瞳孔测量法是通过量化瞳孔对光反射程度来预测患者神经功能预后[9],如延迟时间(特定光线刺激至瞳孔收缩的时间,取两只眼睛的平均值),振幅(初始瞳孔与特定光线刺激后瞳孔大小之差占初始瞳孔大小的百分比,取两只眼睛的平均值),最大瞳孔收缩速度(取两只眼睛的平均值)㊂最大的优点是可反映瞳孔大小的微小变化,较临床评估瞳孔大小要更精确,不受低温干扰,且并非如EEG㊁SSEP㊁MMN等会受到医师个人临床经验及专业技能不同所带来的影响,但其预测价值会受到患者本身患有眼科疾病(如白内障㊁虹膜手术㊁动眼神经的损伤㊁眼睛的直接创伤)的干扰㊂Couret等[10]研究分别用瞳孔笔和红外瞳孔测量法对59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瞳孔直径作出测量,结果发现两者的结果不一致性可达18%(72/406),同时研究发现临床评估(瞳孔笔)只发现其中15例左右侧瞳孔直径差>1mm的患者(15/30),另外还错将1例左右侧瞳孔直径差<1mm的患者误认为>1mm,表明自动红外瞳孔测量法的预测价值要明显优于临床评估(瞳孔笔)㊂Heimburger等[11]研究发现CA后第3个月时神经功能良好(CPC1⁃2级)患者(n=27,33%)的振幅较高,CA后第1天患者的振幅<9%㊁第2天<11%是预测CA后第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差(CPC3⁃5级)的最佳截断值㊂3㊀micro⁃RNAsmicro⁃RNAs是一组不编码蛋白质㊁进化上保守的的短序列RNA(约21 25个核苷酸)[12⁃13]㊂2001年在线虫中首次发现,在组织中广泛表达,在不同组织中表达不同㊂有文献报道尽管目前发现的micro⁃RNAs种类繁多,但可用来预测CA后神经功能预后的却只有micro⁃RNA⁃124⁃3p㊁micro⁃RNA⁃122⁃5p及micro⁃RNA⁃21⁃5p,同时由于micro⁃RNAs具有组织特异性㊁可积极调控基因表达及稳定性高的优势而被视为未来有发展前景的一种有效评估手段[14]㊂2016年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纳入579例亚低温治疗CA患者,测定ROSC后第48小时的micro⁃RNA⁃124⁃3p水平,将CA后第6个月时的神经功能预后分为良好结局组(CPC1⁃2级)和不良结局组(CPC3⁃5级),比较两种不同神经功能预后组micro⁃RNA⁃124⁃3p水平的差异,结果发现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组(CPC3⁃5级)的micro⁃RNA⁃124⁃3p水平明显高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CPC1⁃2级),micro⁃RNA⁃124⁃3p水平的高低可反应神经功能预后的好坏[15]㊂Devaux等[16]研究收入590例亚低温治疗CA患者,发现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组(CPC3⁃5级)的micro⁃RNA⁃122⁃5p水平明显低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CPC1⁃2级P<0 001),患者micro⁃RNA⁃122⁃5p水平越低,不良神经功能预后(CPC3⁃5级)的机率就越大(OR=0 71),同时micro⁃RNA⁃122⁃5p水平也是一个CA后神经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子(OR=0 51)㊂Stammet等[17]研究纳入28例接受亚低温疗法的CA患者,测定CA后第48小时的micro⁃RNA⁃21⁃5p,结果发现CA后第6个月时不良神经功能预后组(CPC3⁃5级)的micro⁃RNA⁃21⁃5p水平明显高于良好神经功能组(CPC1⁃2级㊀P<0 05),使用micro⁃RNA⁃21⁃5p指标来预测CA后不良神经功能(CPC3⁃5级)结局的预测值可达77%㊂4㊀微管相关蛋白质微管相关蛋白质是一种可与许多小蛋白如信号转导分子紧密结合的多功能蛋白,不仅广泛存在于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也表达于肺㊁肾㊁睾丸等组织中,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分布在神经元轴突,与微管的装配和稳定性有关[18]㊂tau蛋白常作为轴突损伤的标志物[19],但近来有学者考虑CA后会引起大脑损伤,那么tau蛋白是否可作为CA后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指标呢?Mortberg等[20]研究纳入22例接受低温治疗的昏迷CA患者,分别测定CA后2h㊁6h㊁12h㊁24h㊁48h㊁96h患者血清tau蛋白,比较CA后第6个月时神经功能预后不同结局患者tau蛋白的差异,结果发现不良神经功能结局(CPC3⁃5级)患者tau蛋白高于良好神经功能组(CPC1⁃2级),这与2017年瑞典的一项纳入689例CA患者研究结论相符[21],患者血清tau蛋白越高,不良神经功能结局(CPC3⁃5级)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该大样本前瞻性研究发现血清tau蛋白预测不良神经功能预后(CPC3⁃5级)时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血清NSE预测不良神经功能预后时的ROC曲线下面积,表明血清tau蛋白对CA后不良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价值明显优于NSE,此外,血清tau蛋白在保持预测不良神经功能预后(CPC3⁃5级)较高敏感度的同时却还可以使FPR较低,如48h血清tau蛋白预测不良神经功能预后(CPC3⁃5级)的敏感度为66%,而预测良好神经功能预后(CPC1⁃2级)的FPR却只有3%㊂5㊀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㊀㊀GFAP分布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胞内,以单体形式存在,组成细胞骨架并保持细胞骨架的张力强度㊂GFAP生理状态下不会被释放出来,在健康成年人的血液中含量很低,无法检测到,只有当星形胶质细胞坏死时,GFAP被释放入血液㊂由于GFAP为中枢神经系统所特有,因此有关研究者考虑是否可使用血清GFAP水平来评估CA后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来自瑞典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研究纳入125例接受32 34ħ低温治疗的CA患者,分别测定入住ICU时㊁CA后24h㊁48h㊁72h㊁96h㊁108h的血清GFAP水平㊁NSE水平及S100β蛋白水平,比较CA后第6个月时不同神经功能预后GFAP水平的差异,发现良好神经功能预后(CPC1⁃2级)组患者的血清GFAP水平低于不良神经功能预后组(CPC3⁃5级),同时研究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血清GFAP预测不良神经功能(CPC3⁃5级)预后的敏感性不如NSE及S100β蛋白高,并且将三者联合检测分析也不能提高对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能力[22],这与2017年Helwig等[23]研究结果相符,CA患者的血清GFAP水平越高,患者不良神经功能结局(MGOS0⁃3)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研究通过多元素回归分析发现血清GFAP水平是复苏后第4周时不良神经功能结局(MGOS0⁃3)的独立预测因子,当血清GFAP水平>0 08μg/L时,预测不良神经功能结局(MGOS0⁃3)的特异性为100%㊂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血清GFAP水平受颅脑内出血㊁外伤性脑损伤,缺血性脑卒中㊁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响,因此对近一年合并上述疾病的CA患者使用血清GFAP水平来预测神经功能预后时应注意假阳性结果的出现㊂本文综述了几个用于预测神经功能结局的新指标的应用与进展,虽然对CA后神经功能结局的预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尚未获得有关学者及临床工作者的普遍认可,再加上心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及脑复苏后病理生理变化过程非常复杂,而用于评估CA后神经功能结局的指标㊁标准操作流程尚未达成共识,因此仍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证实上述指标对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对这些指标进行再优化㊁筛选,遴选出客观的评价指标,准确㊁全面的评估预测神经功能结局,为临床医师提供预测神经功能预后的合理策略及规范流程,指导临床医师对患者的治疗㊂[参考文献][1]㊀王立祥,孟庆义,余㊀涛.2016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7,42(1):1⁃23.[2]㊀BougouinW,LamhautL,MarijonE,etal.CharacteristicsandprognosisofsuddencardiacdeathinGreaterParis[J].IntensiveCareMed,2014,40(6):846⁃854.[3]㊀CallawayCW,DonninoMW,FinkEL,etal.Part8:Post⁃Car⁃diacArrestCare2015AmericanHeartAssociationGuidelinesUpdatefo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ndEmergencyCardio⁃vascularCare[J].Circulation,2015,1322(18Suppl2):S465⁃S482.[4]㊀李㊀鸿,郑亿庆.失匹配负波与听觉辨别[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3):315⁃319.[5]㊀KaneNM,CurrySH,RowlandsCA,etal.Event⁃relatedpoten⁃tials⁃neurophysiologicaltoolsforpredictingemergenceandearlyoutcomefromtraumaticcoma[J].IntensiveCareMed,1996,22(1):39⁃46.[6]㊀RodriguezRA,BussièreM,FroeschlM,etal.Auditory⁃evokedpotentialsduringcoma:Dotheyimproveourpredictionofawak⁃eningincomatosepatients?[J]JCritCare,2014,29(1):93⁃100[7]㊀RossettiAO,TzovaraA,MurrayMM,etal.AutomatedAuditoryMismatchNegativityParadigmImprovesComaPrognosticAccuracyAfterCardiacArrestandTherapeuticHypothermia[J].JClinNeurophysiol,2014,31(4):356⁃361.[8]㊀王㊀淼,刘祎菲,宿英英,等.体感诱发电位联合事件相关电位预测昏迷患者预后[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3):197⁃202.[9]㊀LarsonMD,BehrendsM.PortableInfraredPupillometry:ARe⁃view[J].AnesthAnalg,2015,120(6):1242⁃1253.[10]㊀CouretD,BoumazaD,GrisottoC,etal.Reliabilityofstandardpupillometrypracticeinneurocriticalcare:anobservational,double⁃blindedstudy[J].CritCare,2016,20:99.[11]㊀HeimburgerD,DurandM,Gaide⁃ChevronnayL,etal.Quantita⁃tivepupillometryandtranscranialDopplermeasurementsinpa⁃tientstreatedwithhypothermiaaftercardiacarrest[J].Resuscita⁃tion,2016,103:88⁃93.[12]㊀许德兵,吴凌云,宋㊀勇.miRNA与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2014,16(1):73⁃75.[13]㊀方㊀际,袁文俊,林㊀丽.微小RNA与心肌缺血[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3(10):1085⁃1089.[14]㊀DevauxY,StammetP.What snewinprognosticationaftercardiacarrest:microRNAs?[J]IntensiveCareMed,2018,44(6):897⁃899.[15]㊀DevauxY,DankiewiczJ,Salgado⁃SomozaA,etal.AssociationofCirculatingMicroRNA⁃124⁃3pLevelsWithOutcomesAfter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J].JAMACardiol,2016,1(3):305⁃313.[16]㊀DevauxY,Salgado⁃SomozaA,DankiewiczJ,etal.IncrementalValueofCirculatingMiR⁃122⁃5ptoPredictOutcomeafter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J].Theranostics,2017,7(10):2555⁃2564.[17]㊀StammetP,GorettiE,VausortM,etal.CirculatingmicroRNAsaftercardiacarrest[J].CritCareMed,2012,40(12):3209⁃3214.[18]㊀王永生,朱㊀虹.神经细胞骨架在神经细胞迁移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东南国防医药,2018,20(1):54⁃56.[19]㊀王㊀权,张㊀超,王㊀义,等.新生期间断重复吸入七氟醚对大鼠学习记忆及Tau蛋白和p⁃Tau蛋白的影响[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7,30(3):257⁃261.[20]㊀MortbergE,ZetterbergH,NordmarkJ,etal.Plasmatauproteinincomatosepatientsaftercardiacarresttreatedwiththerapeutichypothermia[J].ActaAnaesthesiolScand,2011,55(9):1132⁃1138.[21]㊀MattssonN,ZetterbergH,NielsenN,etal.Serumtauandneu⁃rologicaloutcomeincardiacarrest[J].AnnNeurol,2017,82(5):665⁃675.[22]㊀LarssonI,WallinE,KristofferzonM,etal.Post⁃cardiacarrestserumlevelsof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forpredictingneuro⁃logicaloutcome[J].Resuscitation,2014,85(12):1654⁃1661.[23]㊀HelwigK,SeegerF,HoelschermannH,etal.ElevatedSerumGlialFibrillaryAcidicProtein(GFAP)isAssociatedwithPoorFunctionalOutcomeAfte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J].NeurocritCare,2017,27(1):68⁃74.(收稿日期:2018⁃04⁃24;㊀修回日期:2018⁃06⁃07)(责任编辑:刘玉巧)。
心肺复苏后昏迷评估
格拉斯哥肢体运动评分
6分:可依指令动作:按指令完成2次不同的动作。 5分:施以刺激时,可定位出疼痛位置:予疼痛刺激时, 患者能移动肢体尝试去除刺激。疼痛刺激以压眶上神 经为金标准。 4分: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肢体会回缩。 3分: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肢体会弯曲,呈“去皮质强 直”姿势。 2分: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肢体会伸直,呈“去脑强直” 姿势。 1分:无任何反应。
二、脑电图
B级推荐,Ⅲ级证据。 心肺复苏后24~48h,脑电图显示全面性 痫样放电或全面性周期性复合波可作为 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脑电图结果可能会受到药物影响,需注意鉴别假阳性结果(A级推 荐,专家意见)。
三、诱发电位
A级推荐,Ⅰ级证据: 心肺复苏后24~72h,双侧N20消失可作 为预测患者不良预后的指标,但双侧 N20存在并不意味着患者一定预后良好
体感N20波:就是在用电流刺激正中神经时,头上未能记录到 波形,也就是右相应上肢无法感知到外界刺激。
三、诱发电位
B级推荐,Ⅱ级证据: 心肺复苏后7d,双侧N60(或N70)存在 或失匹配负波(MMN)存在可作为预测 患者意识转清的指标。
四、神经生物标志物
A级推荐,Ⅰ级证据: 心肺复苏后血清神经原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浓度增高(24h>33μg/L、 48h>65μg/L、72h>80μg/L),或血清S100B(与神经胶质细胞损伤相关)浓度 增高(72h>0.7μg/L)可作为预测患者不 良预后的指标
谢 谢!
一、临床征象
B级推荐,I级证据 心肺复苏后24 h前庭眼反射消失,心肺复苏后 48 h角膜反射消失,可作为预测患者不良预后 的指标。
《成人院内心肺复苏质量控制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要点
《成人院内心肺复苏质量控制临床实践专家共识》要点心肺复苏(CPR)使心脏骤停最重要的治疗手段。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心肺复苏的质量与患者预后直接相关。
1 预警与识别1.1 预警建议建立心脏骤停的预警机制,预防相关事件的发生。
心脏骤停发生前应有效识别相关高危因素,如严重低氧血症、低血容量性休克、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严重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避免心脏骤停的发生。
1.2 识别对于无心电监护且突发意识丧失的患者,应即刻启动心脏骤停的识别流程。
对于已有多参数监护的患者,在多参数监护连接良好的情况下,当提示患者心脏骤停,应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2 高质量复苏2.1高质量胸外按压动作要点:◆部位:掌根部位于患者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交点或胸骨下半部◆姿势:双手交叠,肘关节伸直,双上肢与患者水平面垂直◆深度:5~6cm(将患者置于硬质平面上)◆频率:100~120次/min◆回弹:避免倚靠患者胸廓,保证充分回弹2.1.2 按压质量控制高质量胸外按压时患者存活的必要条件,包括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足够的按压深度和按压频率。
采用胸外按压比例(CCF)来评估按压的连续性。
CCF=胸部按压时间/心肺复苏时间×100%。
2.1.3 减少按压中断目前指南推荐CCF理想目标值为80%,至少达到60%。
2.1.3.1 人员更换2.1.3.2 建立高级人工气道2.1.3.3 电除颤前后2.1.3.4 自主循环恢复(ROSC)识别2.1.4 物理指标监测按压深度与频率复苏团队其他成员可对施救者的按压频率及深度进行监督,对按压频率的控制,还可通过节拍器辅助引导,或者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监测进行实时反馈。
2.1.5 生理指标监测生理指标有压力性指标、ETCO2和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
主要压力性生理指标包括冠脉灌注压(CPP)、动脉舒张压。
建议争取CPP>15~20mmHg,动脉舒张压>25mmHg,ETCO2>20mmHg或更好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形。
2020 AHA心肺复苏指南解读(七)——成人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主要推荐意见总结
2020 AHA心肺复苏指南解读(七)——成人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主要推荐意见总结2020 AHA心肺复苏指南解读(七)——成人基础和高级生命支持主要推荐意见总结202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以指导临床实践中的成人基础生命支持(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LS)。
这篇文章将对这份指南的主要推荐意见进行总结和解读。
一、基础生命支持(BLS)1. 早期识别与早期要求呼叫急救:在遇到危机情况时,早期的识别和呼叫急救是关键。
推荐公众普及心脏病突发的症状和应急措施,提高大众对危机状况的识别能力。
2. 胸外按压(CPR):推荐在胸外按压中使用手掌推压,并保持至少5厘米的深度。
在按压和换气之间的比例上,推荐30:2的频率。
3. 器械辅助按压:对于经过专业训练和有经验的医护人员,推荐使用器械辅助按压装置,以提供稳定且连贯的按压,增加胸外按压的质量。
4. 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使用:对于基础生命支持者来说,遇到心脏骤停的情况时,及时使用AED进行除颤是至关重要的。
二、高级生命支持(ALS)1. 早期高质量CPR:ALS提供者需要在提供早期高质量的CPR方面做到更好。
按压深度应达到至少5厘米,按压频率应保持在至少100次/分钟。
同时,避免无效的压力暂停,迅速进行质量评估和调整。
2. 药物治疗:除颤药物推荐使用肌内注射,而不是静脉注射。
并强调使用只有药物推荐作用的剂量,在心脏骤停后尽快进行除颤。
3. 除颤:对于室颤和无脉搏性室速,推荐尽快实施除颤。
尽量减少除颤时间,以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4. 有选择性地使用复苏氧: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建议使用目标氧饱和度(SpO2)94%至99%的低浓度供氧策略。
只有当患者的SpO2低于94%时,才给予额外的氧气。
5. 血液循环药理学:在推荐的抗心律失常治疗过程中,强调评估胸外按压中的循环状态。
及时补液,维持有效的循环。
通过解读以上推荐意见,我们可以看到2020 AHA的心肺复苏指南在成人基础生命支持和高级生命支持方面给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指导。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
《慢性意识障碍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要点意识障碍(DoC)是指各种严重脑损伤导致的意识丧失状态,如昏迷、植物状态(VS)和微意识状态(MCS)。
慢性意识障碍(pDoC)是指意识丧失超过28d的意识障碍。
脑外伤是pDoC的首位病因,非外伤病因主要包括脑卒中和缺氧性脑病(如心肺复苏后、中毒等)。
pDoC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丘脑-皮层和皮层-皮层连接的破坏是主要原因。
中央环路假说提出丘脑-额叶-顶、枕、颞叶感觉皮质的连接是意识的基本环路,该环路完整性的破坏将导致pDoC。
pDoC患者存活时间一般为2~5年,其中VS患者意识恢复较困难,MCS患者有较好恢复潜力。
近年来,对于DoC残存意识的检测、病理机制特征、临床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等领域均出现了较多进展。
一、pDoC的诊断与评估(一)诊断定义pDoC包括VS和MCS。
VS指保存脑干基本反射及睡眠-觉醒周期,有自发睁眼或刺激睁眼,但无意识内容的状态。
MCS指严重脑损伤后患者出现具有不连续和波动性的明确意识征象;MCS指临床上出现视物追踪、痛觉定位、有方向性的自主运动,但无法完成遵嘱活动;MCS+指出现了眼动、睁闭眼或肢体的稳定遵嘱活动,但仍无法完成与外界功能性交流,或不能有目的地使用物品。
【推荐意见】:正式的病案系统及法律文书中,建议统一使用ICD-10诊断,即“持续性植物状态”。
一般性医学文件及学术交流中,建议使用意识状态+时间,如:MCS 3月,VS 6月等。
(二)临床行为评估pDoC患者评定要点是通过鉴别对刺激的反应是反射性,还是来自部分觉知能力参与的主动行为,来确定患者的意识水平。
1. pDoC 程度评定量表:2. pDoC 结局评定量表:【推荐意见】:采用CRS-R作为pDoC 检查与评估的标准临床量表。
使用CRS-R作为预后评估首选工具,GOS-E作为预后评估的辅助量表。
(三)神经影像学评估1. MRI:2.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四)神经电生理评估1. 标准脑电分析:2. 经颅磁刺激联合脑电图:3. 诱发电位:【推荐意见】:由CRS-R量表、多模态脑成像技术及神经电生理技术联合的综合评估体系可减少临床误诊,提高预后预判。
2023年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科学国际共识及治疗建议ppt课件
发展远程复苏技术: 利用5G等通信 技术,实现远程指导和辅助心肺复苏 ,为偏远地区提供实时的专业支持。
通过实施上述建议,我们期望能进一 步提升全球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的 水平,挽救更多生命。
强调有效的胸外按压,保证足够的按压深度及频率,以维持重要器官的灌注压 。最小化中断按压时间,确保在转运、除颤等操作过程中持续进行胸外按压。
高级生命支持:气道管理、通气和给氧治疗
气道管理
在高级生命支持阶段,迅速建立高级气道,如气管插管,以确保有效通气和氧合 。
通气和给氧治疗
根据患者的氧合和通气需求,选择合适的通气策略,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和吸 氧浓度。密切监测患者的血气指标,以调整通气参数。
01
02
03
提高复苏成功率
通过标准化和优化CPR和 ECC的技术和流程,提高 患者复苏的成功率。
更新科学知识
基于最新的科学研究证据 ,更新CPR和ECC的实践 建议,以确保治疗方法的 科学性和有效性。
全球适用性
旨在提供适用于全球不同 医疗系统和资源环境的共 识和建议,以改善全球范 围内的急救护理。
更新概述
在降压的同时,应积极治疗引起高血压急症的病因,如急性肾小球 肾炎、嗜铬细胞瘤等。
密切监测与预防并发症
在高血压急症治疗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靶器官损害 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06 心血管急救治疗建议和实 践
溶栓治疗和介入治疗
溶栓治疗
• 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中,迅速溶解血栓是恢 复血流的关键。溶栓药物如纤溶酶原激活剂等可用于 加速血栓溶解,改善病情。
2020版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适应医学发展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新 的心肺复苏技术和理念不 断涌现,需要不断更新指 南以适应发展需求。
普及心肺复苏知识
通过指南的推广和普及, 提高公众对心肺复苏的认 识和重视程度,促进全民 急救能力的提升。
指南更新内容概述
强调团队合作
关注患者安全
新版指南更加注重团队合作在心肺复苏中 的重要性,包括早期预警、快速响应、高 效协作等方面。
新版指南对患者安全给予了更多关注,包 括在复苏过程中减少并发症、降低感染风 险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推广新技术
强化培训和教育
新版指南推广了一些新的心肺复苏技术, 如机械通气、体外膜肺氧合等,这些新技 术在提高复苏成功率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有效沟通
团队成员之间应保持清晰、准确的沟通,确保信息传递无误,提高抢救效率。 同时,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也至关重要,及时告知病情和抢救进展,取得家属的 理解和支持。
PART 03
成人基础生命支持
评估现场安全与环境
确认现场安全
在进行心肺复苏之前,必须首先确认现场安全,避免对施救 者和患者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
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对于疑似或确诊感染的患者,应采取 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等措施,降低交 叉感染风险。同时,对复苏设备和环 境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根据可能接触到的病原体类型和风险 等级,选择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 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PART 07
总结与展望
本次指南更新亮点回顾
1 2
成功复苏后,患者应接受全面的复苏后治疗,包括优化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功能,以 及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20版)意识评估(consciousness assessment)是神经重症医生临床诊疗活动的主要内容,但由于神经重症患者的特殊状态,准确评价患者意识存在一定难度。
临床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评估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的阶段。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神经重症医学经验积累和理念的更新,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的进步。
2013年,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成立并发表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重症管理专家共识(2013版)》。
广大从事神经重症工作的医护人员不断掌握并深化相关神经重症医学知识和理念,规范医疗行为,提升了我国神经外科重症诊疗水平。
神经外科重症医学是一门综合了神经外科学、重症医学、神经内科学、急诊医学、重症护理学、重症康复学等的交叉学科。
多学科协作始终是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的发展方向。
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收治对象(一)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定义神经外科重症单元(neurosur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是指掌握了神经外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关手术技能,同时又掌握了重症医学监测技术、重症医学理念的专科化多学科协作医疗团队,基于现代重症医学的理念,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医疗设备和生命支持手段,对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集中监测、诊断和治疗的医疗单元。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收治对象中、重型急性脑血管病、重型急性颅脑损伤和脊髓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性感染,癫痫持续状态,需要生命支持的围手术期神经外科患者、其他进展性神经系统重症患者等。
二、神经外科重症单元的配置条件参考《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06)等,NICU作为一个功能单位,应该具备符合条件的医护人员、独立的场所以及必要的设施和设备。
1.人员配置:需要至少配备一名具备重症医学、神经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副高级及以上医师全面负责诊疗工作。
心肺复苏中国专家共识
(2) 高/ 低血钾及其他电解质异常
(3)高/ 低体温
①低体温:延长CPR时间、当核心体温< 30 ℃时不考虑起 搏和除颤及药物治疗、复温是对该类患者抢救的重要措施 ② 高体温:CPR 时除遵循标准方法外,应进行持续降温
特殊原因
(4)低血容量
复苏时首要的是尽快恢复有效循环容量(大量常温血制品或晶 体液快速输注)的同时,立即针对病因治疗及控制出血
CA 中期的 “三化”方 法
CA 后期的 “三生”方 略
02
1
前期的“三预”方 家庭预防 针 医院预防
社区预防
医院是CA 救治的关键主体,既是对OHCA 患者高级生命 和复苏的终点站,也是院内心搏骤停(inside hospital cardiac arrest,IHCA)整体防治的主战场
CA 前期的家庭预防
(8) 中毒
当遇到原因不明的CA,特别是不止1 例患者时,应警惕 中毒可能,且应注意施救者个人安全
特殊环境
特殊人群
孕妇
腹式CPR
患者低龄、原发病为AMI、能够去除引发CA 的病因(如低体温、 肺栓塞)等特征预示患者预后良好,故因人而异或“超长CPR”也 可以抢救成功并康复。
3
CA 后期的“三生”方 复生 略 延生
(5)张力性气胸
使用针刺减压法,随后尽快行胸腔闭式引流
(6)心包填塞
胸外按压无法有效实施也可以酌情考虑 其他有效的CPR 方法(如开胸直接心脏挤压)
特殊原因
(7)血栓
①肺栓塞:CPR 的同时考虑静脉溶栓治疗、CPR 的时间至少 60~90 min ②冠脉栓塞:CPR 成功后应尽快安全转运到能进行PCI 的医院 实施介入治疗、院内、院外无缝隙连接和配合,迅速将患者送 入导管室。
心肺复苏后昏迷评估-
依据治疗方法
临床征象
EEG 诱发电位
非低温治疗患者评估
低温治疗患者评估
神经生化
神经影像
44
非低温治疗患者评估
低温治疗患者评估
45
一、临床征象:参 数
GCS 运动评分
前庭眼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
角膜反射
肌阵挛癫痫持续状态
WijdicksEF, et al. Neurology, 2006, 67(2): 203–210.
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
•
2016-08-27 11:55发现患者呼吸消失、脉搏停止,行CPR, 12:05 复苏成功,恢复自主心率,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 12:29 患者呈昏迷,呼之不应,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对光反 射存在,间有四肢抽动。 13:31 咪达唑仑抗惊厥
15:49 胸部+颅脑CT: 1、颅脑CT未见异常;2.鼻中隔偏曲,双下鼻甲肥大。3.
6
Case 1:爆发抑制昏迷→α昏迷
•
•
• •
•
兰XX,男,44岁,ID: 02410597 2016-8-24 因“双下肢麻木乏力1年半余,加重伴上腹部及双 胁部疼痛2天”入院 入院前曾出现癫痫大发作,既往大量饮酒病史,约每天1-2斤 白酒。 查体:双下肢肌力Ⅲ级,双指鼻试验欠稳准,双跟胫膝试验 、Romberg试验、直线行走试验不能完成; 头颅CT:脑萎缩。 腹部CT:1.重度脂肪肝 2.胆囊壁稍厚,未排胆囊炎;3.胰头 钩突钙化灶,慢性胰腺炎待排。直肠壁增厚,建议内镜检查 肝功示:ALT:61U/L,AST:141U/L,ck1630U/L; 入院诊断:1. 酒精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2. 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
2020年儿童创伤急救早期处理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0年儿童创伤急救早期处理专家共识(最全版)儿童创伤是包括车祸伤、坠落伤、跌伤、切割伤、扭伤、烧伤、虐待伤等在内的肌体外伤性损伤,绝大多数是在无准备的前提下发生的伤害,因此儿童创伤往往被纳入儿童意外伤害的范畴。
现有资料显示,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儿童意外伤害已经成为导致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
2010年上海市常驻人口中0~14岁儿童约198.56万人,其中约25万人发生过各种类型的意外伤害,由此推断每年发生儿童创伤的人数众多,且儿童创伤是导致儿童伤残的重要因素之一。
儿童创伤急救的早期处理涉及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体系。
在欧美发达国家常以区域为救治单位,依托儿童专科医院或大型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设立专门的创伤救治中心或单元,建立专门的创伤复苏团队,对儿童创伤进行分层救治与管理。
国内各地区也借鉴国外的先进理念与方法,整合各相关科室的救治能力,建立急诊急救绿色通道,为儿童创伤急救提供救治平台。
与此同时,借力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儿童创伤急救已经初步形成院内外一体救治的整合模式。
由于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相关专业培训尚未普及,儿童创伤急救的早期处理存在不同的模式或版本,所获结果也不尽相同。
因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科邀请国内儿童创伤救治领域的专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将国内外相关最新进展和指南结合上海地区的实际情况,首次制定《儿童创伤急救早期处理专家共识(建议稿)》供广大儿科临床医疗工作者参考。
1儿童创伤评估儿童创伤评估是为了帮助参与急救的医护人员和社会志愿者对发生创伤儿童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为治疗奠定基础。
现有创伤评分方法的共同原则是以“多参数量化”描述伤势、评估伤情,特别是多发伤的严重程度,并预测预后。
现有的创伤评分有院前和院内二个部分,院前评估着眼于伤者的现场处理和去向,院内评估则更多与预后相关。
1.1院前评估院前创伤评估是将受伤儿童进行伤情严重程度分层,以保证将重伤儿童及时护送至相关的儿童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救治,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2020年心肺复苏指南解读
更新建议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康复期间的治疗和支持
2020(新):建议心脏骤停存活者在出院前进行生理、神 经、心肺和认知障 碍方面的多模式康复评估和治疗;
2020(新):建议心脏骤停存活者及其护理人员接受全面 的多学科出院计划, 以纳入医疗和康复治疗建议及活动 / 工 作恢复预期目标;
更新建议八
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救治和神经预测
2020年指南包含有关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几天内最佳治疗方法 的重要新临床数据。利用新支持证据,再次确认了《2015 年美国心 脏协会心血管急救与复苏指南更新》中有关低血压治疗、进行氧浓 度调整以避免低氧血症和高氧血症、癫痫发作的检测和治疗以及目 标体温管理的建议。
2020(更新):在可行的情况下使用动脉血压或 ETCO2 等生理参数来监测和优化CPR 质量可能是合理的做法。
理由:AHA“遵循指南-复苏”登记研究的数据显示,使 用ETCO2或舒张压监测CPR质量时可能性提高。调整按 压目标使ETCO2值至少为10 mmHg,理想情况下为20 mmHg或更高,作为CPR质量标记可能很有用。
2020(更新):我们建议非专业人员对可能的心脏骤停患者实施 CPR,因 为如果患者未处于心脏骤停状态,这样做对患者造成伤害的风险也较低。
理由:未处于心脏骤停状态时接受胸外按压的患者受到 伤害的风险较低。非专业施救者无法准确确定患者是否 有脉搏,而不对无脉搏患者实施CPR 的风险超过不必要 胸外按压所造成的伤害。
更新建议十
孕妇心脏骤停
2020(新):由于孕期患者更容易发生缺 氧,在孕妇心脏骤停复苏 期间应优先考 虑氧合和气道管理; 2020(新):由于可能干扰孕产妇复苏, 在孕妇心脏骤停期间不应 进行胎儿监测; 2020(新):我们建议对心脏骤停复苏后 仍然昏迷的孕妇进行目 标体温管理; 2020(新):在对孕期患者进行目标体温 管理期间,建议进行胎 儿连续监测是否 存在并发心动过缓的可能性,并向产科 和新生儿科 征询意见。
不同昏迷评估方法判定心肺复苏成功患者预后的价值
12 方 法 .
注: 与预后不 良组 比较 , P< .5 O 0
22 神 经系统 检查 对 预 后 不 良预 测 的敏感 性 和 特 .
异性 见 表 2 。
表 2 神 经 系 统 检 查对 预后 不 良预 测 的敏 感性 和特异性 ( ) %
i rd t gbdpons f a et a e P ( npei i a -rgoi o t ns f r R P<0 0 ) o c s n B S C n C -isug cr cr - cn s p i t C .5 .C n l i s I,G SadG SPt b r soe o e uo t h l e epo oi o m ts ai t ae P .T eojci v u t gapoc i et ln e BS up s s a s ot rg s f o aoept ns f r R h b t eea an p r hbs c a idx( I)sras r t h n s c e t C e v l i a p r e
G SPtb rhso vlan epons f o a s pt ns f r ad p lo ay euc a o C R)bcue f C -isug cr i ea t gt rgoio m t e a et ae ri u nr ssi tn( P t en ui h s c o i t c o m r ti eas o
量表( C ) G S 评分 、 C .isug 分 , G SPtbrh评 t 以探讨 主 、 客 观 昏迷 评估 方法 在判 断患者 预后 中的价 值 。现报告
如下 。 1 资料 与方 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专家共识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主要的死亡原因,随着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 CPR)技术理念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胸外按压质量、人工通气策略、电击除颤时机等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CA患者能够实现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 ROSC)。
然而,仍有45%~70%的存活CA患者出现缺血缺氧性脑病,表现为严重的神经功能受损甚至死亡。
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患者由于生活不能自理,常需要住院接受长期康复治疗或请专人护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最新的复苏指南强调,ROSC后系统化管理对促进存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并要求对CPR后昏迷患者频繁或持续监测神经功能。
其临床意义在于避免对苏醒无望的患者采取过度的治疗。
同时,不应对有机会获得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患者过早地撤除治疗。
因此,评估CPR后昏迷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是目前复苏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题,寻找早期准确的评估手段对CPR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判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神经功能预后评价采取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分级(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y, CPC)评分方法(表 1)。
CPC评分1~2级为神经功能预后良好,3~5级为神经功能预后不良。
预后判断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可通过不良预后的假阳性率(false positiverate, FPR)进行评估,理想的评估指标是达到FPR为0。
目前,CPR后昏迷评估在国内大部分医院已经得到重视和应用,但实际可操作性、规范性和经验积累还有限。
专家组在对当前临床研究查询、归纳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可操作性,从神经系统检查(neurologicalexamination)、神经电生理监测(electrophysiologicalmonitoring)、神经影像学(neuroimaging)和血清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等方面对CPR后昏迷评估制定本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尽可能依据最可靠的证据,缺乏高等级证据时则参考当前可得到的最好证据,并充分讨论达成共识。
以期为临床医师和患者家属提供决策依据。
同时,为更好地指导CPR后昏迷患者早期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规范开展提供参考。
1评估时机目标温度管理(targettemperature management, TTM)已成为CPR患者ROSC后常规性治疗措施。
然而,TTM及镇静肌松药物的应用对CA后评估神经功能预后的多项监测手段存在影响,TTM本身及维持低温所需镇静肌松药物均会导致预测指标差于实际情况。
此外,低温可导致镇静肌松药物清除延缓并可延长清醒时间。
因此,临床判断神经功能预后,必须排除低温及镇静肌松药物的影响。
国外CPR指南建议CA后3~5 d开始系统的神经功能预后评估。
对于CA后早期神经系统查体的预后评价结果,需谨慎解读。
在急诊室进行的早期神经系统查体中,神经反射完全消失的患者院内死亡的FPR为21%。
此外,神经系统查体不应用于TTM的低温维持阶段,镇静肌松药物的影响可导致1/3患者预后判断不准确。
有研究表明,30%接受TTM 的CA患者在72 h后可恢复意识。
合并肾功能不全、高龄、复苏后低血压等的患者可导致清醒时间延长。
推荐意见:①基于神经系统查体的预后评估应在TTM结束后至少24 h进行,应选择多个时间点评估,同时需排除所有药物的影响;②CA后48~72 h神经反射消失不能排除意识恢复的可能;③可靠的神经系统查体应在CA后3-5 d进行,其结果可能受TTM 目标温度、镇静剂残留和并发疾病严重程度的影响。
2神经系统检查可靠的神经系统查体是CA后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基石,应做到尽可能准确全面。
因神经系统查体并非由神经科专业医师实施,且药物可能影响患者的反应性,目前最具预后评估价值的查体包括对疼痛的运动反应评估[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运动反应评估(GCS-M),表 2]、脑干反射和是否存在癫痫发作[2]。
CA后早期,可靠的预后判断指标是包括瞳孔散大固定在内的所有脑干反射消失,提示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急性脑血管意外(梗死或出血)和(或)脑疝形成(还需结合其他检查诊断证实)。
对疼痛的运动反应评估易受镇静剂、阿片类及肌松药物等影响,因此不能用于CA后48-72 h的评估。
如排除镇静剂等影响后GCS-M≥5分,常提示预后良好,且不必要联合其他监测指标。
然而,CA后72 h GCS-M ≤2分预测不良预后的FPR高达24%,必须联合其他预后判断指标。
研究表明,CA后72 h GCS-M≤2分联合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能够可靠预测不良预后(FPR 0~4%)。
CA后72 h双侧瞳孔对光反射存在并不能作为预后良好的判断指标[阳性预测值(PPV)仅60%]。
同时,CA后24 h内(尤其低温维持阶段)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其预测不良预后的FPR为10%。
此外,CA后72 h双侧角膜反射消失预测不良预后的特异性较低(FPR 5%~7%),可能受镇静肌松药物残留效应的影响。
类似地,角膜反射存在作为预后良好的判断指标也不可靠(PPV 62%)。
肌阵挛表现为某一块或一组肌肉短暂、迅速、簇发地收缩或主动肌的肌张力短暂丧失而出现抽动。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全身多部位肌肉持续收缩超过30 min。
CA后48 h内癫痫持续状态与不良预后具有相关性(FPR 0.5%)。
有报道部分患者出现迟发性非癫痫性肌阵挛(Lance-Adams综合征),最终能够恢复意识并获得良好预后。
另有研究发现,CA后接受TTM治疗的患者有18%存在肌阵挛,其中的9%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
肌阵挛和癫痫持续状态反映缺氧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不同,但非神经科专业医师在查体上常常难以准确区分。
鉴于部分存在肌阵挛患者最终神经功能预后良好,近年来研究者已重新认识CA 后肌阵挛的分类。
一项纳入939例患者的研究表明,CA后7 d内肌阵挛的发生率为29%,其预测不良预后并不可靠(FPR 4.3%)。
此外,皮层或皮层下肌阵挛与特定脑电图相关,因此谨慎辨别肌阵挛的类型和对EEG背景反应性评估尤为重要。
一项研究发现,存在肌阵挛性癫痫样活动EEG以及无反应性EEG患者具有较低的神经功能恢复可能性(FPR 0~2%)。
推荐意见:①在无TTM及镇静肌松药物影响下,GCS-M≥5分可提示预后良好。
②CA后至少72 h神经系统查体GCS-M≤2分联合双侧瞳孔对光反射和(或)角膜反射消失可预测不良预后。
③CA后48 h内出现缺氧后癫痫持续状态(结合脑电图监测),需联合其他监测手段判断不良预后。
④CA后神经系统检查应反复多次进行。
3神经电生理监测3.1脑电图(electroencelphalogram,EEG)近年来,大量数据证实EEG监测可评估CA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
CA后出现癫痫或癫痫持续状态常提示预后不良,但仍有部分表现为非癫痫性肌阵挛或无抽搐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预后良好。
这类患者中,癫痫持续状态常于TTM复温后出现(CA后超过40 h),其中预后不良者,出现时间较早。
此外,背景EEG可有效判断神经功能预后。
一项纳入200例患者的研究显示,CA后12 h恢复连续背景EEG可判断预后良好(FPR 0%),而CA后48~72 h等电位或持续抑制EEG与预后不良相关(FPR 0%),类似研究结论还可见于两项分别纳入430例和357例患者的研究。
EEG恢复反应性常提示患者清醒,一项纳入60例患者(TTM,36℃)的研究通过听觉刺激证实了两者相关性。
大规模应用EEG评估CA后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制约因素主要是对大量复杂的EEG数据进行专业解读的必要性。
对于中-重度异常EEG,专业解读的一致性较高,而在有反应性EEG中则偏低。
一项研究表明,2012年之前美国住院的CA患者,仅有2%实施EEG检查。
定量EEG可减少专业解读,已成为另一种替代预后评估手段。
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index, BIS)作为定量EEG的代表,可反映大脑皮层功能状况。
一项纳入77例患者的研究显示,CA后48 h内任何时间BIS值为0(特异性84%)并持续超过30 min(特异性100%)均可判断预后不良。
BIS值的频繁变化可能与部分患者癫痫发作有关。
此外,镇静剂可影响对CA后患者定量EEG的判读,其可降低整合EEG的振幅并增加抑制时间比。
应用镇静剂时EEG显示抑制加深常提示预后不良。
推荐意见:①EEG监测可尽早进行(连续监测或间断重复监测),CA后12~24 h至少监测1次背景EEG。
接受TTM者,需监测EEG至CA后72 h 或更长时间。
②CA后24 h“重度异常EEG”与不良预后相关,包括:爆发-抑制(抑制周期> 50%)、抑制背景下的全面性周期性放电、广泛背景抑制(< 10μV)等;CA后12~24 h“正常EEG”常提示预后良好,主要表现为连续、有反应、正常电压EEG。
其他类型“中度异常EEG”表现(如低电压、非连续性背景、正常电压背景下周期性痫样放电等)判断预后并不可靠,需谨慎解读。
③CA后TTM期间及镇静剂应用下出现癫痫持续状态可判断不良预后。
如出现迟发性癫痫持续状态(> 48 h)合并预后良好相关征象(如脑干反射存在,连续、有反应EEG及脑损伤标记物水平较低等),此类患者有最终清醒可能,需积极治疗。
④BIS监测技术用于预后评估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
3.2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 potential, SSEP)CA患者SSEP可通过电刺激正中神经获取,N20(神经刺激后20 ms 预计出现)皮层反应目前被认为是可靠的预后判断指标。
CA后48~72 h N20双侧皮层反应缺失提示预后不良(FPR < 1%)。
TTM期间SSEP 评估可导致信号电压偏低、皮层反应延迟出现等。
此外,N20皮层反应存在判断预后良好的敏感性较低。
一项研究显示,SSEP振幅(4个皮层记录上的最高短潜伏期振幅) < 0.62 mV可见于所有不良预后患者,可作为增加SSEP预测不良预后准确性的新方法。
降低SSEP预后判断FPR 的关键在于其记录质量,降低背景噪音和干扰因素可显著提高SSEP解读的一致性。
推荐意见:SSEP提示N20双侧皮层反应缺失可预测神经功能不良预后。
4神经影像学近年来,多项研究进一步证实头颅CT和MRI用于CA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
头颅CT常用于排除CA非心源性病因的诊断,如颅内出血等。
有研究发现,相较于欧美人群,脑出血是国人CA的较常见原因。
此外,头颅CT还可观察到脑组织水肿表现,其为不良预后的非特异性征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