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欣赏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
解析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山水美学【摘要】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山水画中的经典之作,展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这幅作品中,黄公望通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细腻的构图布局,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表达。
色彩运用及意境表达方面,黄公望巧妙地运用了传统的山水画色彩搭配,展现出对自然景色深刻的体验和理解。
在作品中,文人画及山水美学的结合也体现出黄公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解和表达。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魅力,他在表现山水美学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成为山水画领域的不朽经典之作。
【关键词】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山水美学、艺术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表现手法、构图与布局、色彩运用、意境表达、笔墨技法、文人画、魅力、登峰造极。
1. 引言1.1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艺术价值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山水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画坛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黄公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精致描绘和对心灵境界的深刻把握。
他通过《富春山居图》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让观者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更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珍品,它的艺术价值无疑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后世的艺术家们也具有极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黄公望通过这幅作品,展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登峰造极之美,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1.2 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山水画被视为中国绘画的代表之一,被称为“中国画”中的“山水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大自然中最为美妙、最为深邃的意象,代表着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富春山居图》赏析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作品赏析一.作品基本信息:前半卷名称:《富春山居图·剩山图》馆藏:浙江省博物馆尺幅:纵31.8厘米,横51.4厘米三.作品赏析:黄公望三十一岁开始作画,由于际遇的坎坷,到五十岁左右,也就是出狱后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
由于他热爱自然,有较全面的文化修养,早期又在临摹众多的古代名家作品中练就了深厚的功力,胸中积累博大精深,使之一起步便显示了艺术上的高格调。
他以北宋大画家董源的画法为基础,吸取其他名家的长处,融合在师法造化中获取的营养,逐渐创造了自己的艺术面貌。
他的山水画大致有两种风格:一作浅绛色,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作水墨,皴纹较少,笔意简远逸迈,充分体现出“寄兴于画”的思想和“浑厚华滋”的笔墨效果。
黄公望与同时代的王蒙、倪瓒、吴镇交往密切,诗画互赠,切磋探讨,常以合作山水画为乐。
他们不但都创造了自己的独特绘画风格,并致力于意境章法及诗文与绘画的有机结合,共同把中国文人画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天地,因此获得“元季四大家”的殊荣。
而黄公望尤黄公636.9尽致。
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
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
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
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
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
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
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636.9纸连成的画卷.黄公望(字子久)为元代最负盛名的画师,在画史上的影响颇大。
《富春山居图》鉴赏
《富春山居图》清初画家恽寿平在赞赏此图时说:“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这幅作品在元代山水画中确是一幅从真山真水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杰作。
历代文人都珍视这幅画。
据记载,此图在明清两代,曾为许多人收藏。
明代成化年间为苏州著名画家沈周收藏,万历年间转归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为宜兴吴正志所有。
吴正志传给他的儿子吴洪裕,吴洪裕爱若至宝,寝食与共,临死前竟将此图投入火中,“殉以为葬”幸而他的侄子吴子文从炉火中抢救出来,但前面已经烧去了一些。
吴家把第一节烧剩的部分裁割下来,从此,这一图卷就分成了长短两段。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
黄公望晚年久居富春江一带,他经常身背行囊,内置笔墨画具,但见好景便一一绘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山水素材。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通过长时间精巧的构思和数年埋头作画,最终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这幅画长六米多,黄公望花了三四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富春山居图》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起伏,林木萧疏,浅水平滩,坡石沙洲。
山石回旋辗转,丛林散布于山下江畔,村落掩映在山谷林间。
亭台渔舟、草木树石。
小桥飞泉,景随人迁,令人目不暇接。
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好一派江南瑰丽的秋天景致。
黄公望用一种苍劲干练的笔墨技巧,秀丽简远的笔风将富春江畔的景色书写的酣畅淋漓。
黄公望和《富春山居图》解析
黄公望生平
黄公望出生之时是南宋政权末年,黄公望十一岁 时,宋王朝彻底覆灭了。青年时代的公望本来还 希望在政治上一展身手,投身仕途干一番大事业 。 事件一:黄公望大约在四十岁后,才得到浙西廉 访使徐琰的引荐,担任浙西宪吏,管理田粮,黄 公望的上司张闾,是个有名的贪官,元仁宗曾派 他经理江南田粮,到江南后弄得民不聊生,盗贼 四起,统治者不得不将他治罪,于延拈二年(1315 年)九月逮捕入狱。为此黄公望也遭到连累,被逮 入狱。但不久获释离京南返。此次遭遇险丧性命, 黄公望心灰意懒,便绝了仕途之望,开始了隐士 生活,在松江一带卖卜。《虞山画志》说:“每 月夜、携瓶酒,坐湖桥,独饮清吟。酒罢,投掷 水中,桥下殆满”。从这些记载中看出,黄公望 从那时候起,便将自己身心融会在大自然和艺术 中。他由同时代大画家、好友王蒙的介绍,获得 了当时画坛名家赵孟頫的亲自指导,这时候黄公 望已经五十岁了。
左图:《黄公望半身像》
1、黄公望大约在四十岁后,才得到浙西 廉访使徐琰的引荐,担任浙西宪吏,管理 田粮 2、黄公望的上司张闾,是个有名的贪官, 元仁宗曾派他经理江南田粮,到江南后弄 得民不聊生,盗贼四起,统治者不得不将 他治罪 3、为此黄公望也遭到连累,被逮入狱。 但不久获释离京南返。此次遭遇险丧性 命,黄公望心灰意懒,便绝了仕途之望, 开始了隐士生活,在松江一带卖卜为生。 4、他由同时代大画家、好友王蒙的介绍,获得了当时画坛名 家赵孟頫的亲自指导,这时候黄公望已经五十岁了。
【名称】元 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年代】元代 【简介】立轴,绢本,水墨,纵 117.2厘米,横55.3厘米。北京故宫 博物院藏。 图绘高岭竞立,层岩峰起,丘壑娆峥, 冻树萧瑟,是隆冬腊月,气候严寒的 山区景象。图中山峦纯用空勾,淡墨 渍染。水和天空用浓墨渲染,烘托出 白雪皑皑大雪初霁的山峰景色。山中 小树用细笔勾描,树杆如“竹根”, 树枝如“花霸”。用笔洗炼,构图新 颖,平中寓险,风格雄奇。为黄氏晚 年永墨山水画之杰作。
富春山居图鉴赏
美术鉴赏——《富春山居图》(艺术学院艺术设计1003班王子恒)摘要:中国传统绘画中,元代山水画成就最高,尤其是水墨山水画有着开创性的发展。
元代山水画注重皴、擦、点、染等技法,在讲求法度、重造化、重理性的宋代山水画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将院体画法森严、严谨工整的风格变为重韵致、求天趣、尚逸品的审美追求。
元代山水画作品都表现出“简逸恬淡”的意境。
著名的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山水画“精通造化,笔尽意在”,水墨淋漓,浑润古雅,将山水画风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开创了山水画的新风貌。
关键词:美术鉴赏,《富春山居图》,艺术正文: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讲了一个故事让记者告诉台湾同胞。
说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
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
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黄公望,元代著名画家。
曾做过小吏,因蒙冤入狱,出狱后隐居江湖。
工书法,善诗词、散曲,颇有成就,50岁后始画山水,师承董源、巨然、关仝、李成等,自成一家。
其画注重师法造化,常携带纸笔描绘江南虞山、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
以书法中的草籀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
“元四家”中,黄公望在画史中影响最大。
黄公望从小志向很高,苦心读书希望日后能成就一番事业。
由于元代取消科举制度,限制汉族人做官,这使社会上的文人找不到出路,只好将闲置的才情花费在琴棋书画上。
文人们作画的目的与从前的画院画家不同,他们几乎不以画为生,而是把绘画当做排遣心中愁绪和陶冶性情的一种工具。
元代绘画的中心,不在都城所在的北方,而在富庶风流的江南。
元代的文人画家们格外推崇淡雅天然的山水画风。
他们非常重视向古代画家学习,更重视保留自己的个性。
其中最能代表元末文人山水画成就的,当数四位画家:黄公望、吴镇、倪瓒与王蒙,画史上称他们为”元四家”。
富春山居图赏析
《富春山居图》赏析《富春山居图》是著名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其画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其中凸显了画家本人的艺术风格,寄托了画家的思想感情。
《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画面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一、画家介绍黄公望,元代画家。
本姓陆,名坚,原籍江苏常熟,自称浙东平阳人。
幼年父母双亡,后有浙江永嘉黄姓者,一次偶然的机会遇见了少年黄公望,收其为嗣,因改姓黄,改名公望,字子久。
他擅长画山水,多描写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格为主,名列“元四家”之首。
他学画生涯起步较晚,由于生活坎坷,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察,画上千丘万壑,奇异深妙。
其笔法初学五代宋初董源、巨然一派,后受赵孟頫熏陶,善用湿笔披麻皴,为明清画人大力推崇,传世画作有《富春山居图》《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大岭图》等。
二、文化内涵和意境(一)文化内涵诗情画意尽挥洒。
通常情况下,将诗意寓于山水画之中,并借助山水画意境来进一步对诗进行解释,可以更加清楚的表达我国山水画意境和诗句意境间存在的联系和区别。
在《富春山居图》中,作者在构图中使山水之间错落有致,而且通过对墨的科学、合理使用可以确保山水之间具有非常分明的层次勾画,虽然在画中有空白之处,然而其能够为观众提供更多想象空间。
人们对《富春山居图》的评价,除了山水作品外,还包括了对山水意境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黄公望借助简练的笔墨来绘作山水,然而山水之外的空白用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得整部画作令人神往。
流畅的记事性特征。
在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将中国文人画的创作高度和艺术境界推向一个全新的高潮,绘画中的哲学性、情感性、文学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不仅使后人对古代文人画的情趣、书法、意境等艺术表现力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而且还可以实现对古代文人画的传承。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就是通过对山水画的描绘,来表达自己所经历的不公等待遇,从而在诗画世界中黄公望能够纵情翱翔。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高清)附名家临本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拷贝出来就能放大观看)《富春山居图》,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纸本,水墨。
始画于至正七年(1347),于至正十年完成。
该画于清代顺治年间曾遭火焚,断为两段,前半卷被另行装裱,重新定名为《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被誉为浙江博物馆“镇馆之宝”。
是元代画坛宗师、“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可谓空前绝后,历代莫及。
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黄公望开始创作这卷山水画名作,历时多年方始告竣。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这卷名画在此后的数百年间流传有绪,历尽沧桑。
从画上题跋看。
此画最初是为无用禅师所作。
一百多年后的明成化年间,为著名画家沈周所得。
至明万历年间,又归大书画家董其昌所有。
但不久就转手为宜兴吴之矩所藏。
吴又传给其子吴洪裕。
吴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轩藏之。
吴洪裕爱此画若宝,临终之际,竟想仿唐太宗以《兰亭序》殉葬之例,嘱人将此画投入火中,焚以为殉。
幸得其侄子吴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画易之,将《富春山居图》从火中抢出,才免遭“火殉”。
但画的前段已烧去寸许,从此分为长短两段。
画的后段(长段)从吴家流散后,曾历多人收藏,于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宫。
有意思的是,号称风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识宝,认定它是赝品,而对另一卷他人临摹的《富春山居图》大加赏赞,又是题跋又是钤印。
但也幸而如此,那卷真迹倒借此得以“全壁”,后在解放前夕运往台湾,归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画的前段(短段)名为“剩山图”,最后到了画家吴湖帆的手里。
当时在浙博供职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颇不平静。
他想,这件国宝在民间辗转流传,因受条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国家收藏,才是万全之策。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富春山居图》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也是著名的中国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
之一。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独特,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追求。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注重大写意。
这在《富春山居图》中尤为明显。
他运用极简的线条
和连写墨点,将富春江、山岭、楼阁、船只等自然景观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他摒弃了细腻的描摹,而选择了将整个山居景象以浓墨重彩的形式展现出来,使得画面更
具张力和力量感。
他以简洁明快的笔法表现山水之美,抓住事物的灵魂和神韵,形成了他
独特的艺术风格。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注重气韵和意境的表现。
通过对光影、构图和笔墨运用的精确掌握,他展现出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元素的含意和美感。
在《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巧妙地
运用光影,以明暗对比表现山水的深远和细腻之美。
他用山水的布局和描绘刻画出了人物
的情感和氛围,使观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共鸣。
他不追求局部的真实,而是以整体的和谐、韵律的运用来表现景观的美丽和生命力。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注重自然的表现和反思。
他以自然为师,观察自然界的万物,从中
汲取创作的灵感和动力。
他笔下的山水景象生动而有力,展现了自然界的瑰丽和魅力。
在
自然美的表现中,他也透露出对生活的思索和反思。
《富春山居图》中的山岭和江水并不
是简单的自然景观,它们中蕴含着黄公望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他通过描绘富春山居的美
丽景象,向观者传达了对世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
富春山居图欣赏
构图特点
长卷式构图特点
观察方法的多样性 起伏形式的多变性 空间层次的有序性
பைடு நூலகம்
观察 方法
画卷中分别采用了平远,平远与高远结合 ,阔远与高远结合,平远与阔远结合四种 不同的视点组合形式。首先是采用了平远 法,前景坡石树林,中景大面积留白处为 水面,远景是十分开阔的茫茫江面。随后 是整幅作品刻画最丰富的一段,此段采用 的是平远与高远的结合,山石树木自山脚 下相连不断,山头丰富多变,而后绵延不 断的山峦层次分明向远处延伸。接下去的 一段,采用了阔远与高远的结合,近处坡 岸上几棵松树屹立,顶住了前景,远处江 面开阔,逐层的远山渐渐退到身后,形成 了阔达辽远的视觉效果。最后一段则采用 了平远和阔远结合的方式,耸立的高峰拔 地而起,矗立在中间,宽阔的水面,长长 的沙洲,遥遥相对的土坡和远山渐渐淡隐 而去,给观者带来无限的联想。
① 张晓蓉《探析黄公望名作<富春山居图>所体现的艺术精神》 ② 曹夕玉《山高水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漫谈美术教育研究》 ③ 赵婷《黄公望山水画<富春山居图>的艺术特色解读》 ④ 燕军《技法的逃遁——品读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 ⑤ 刘海燕《浅谈<富春山居图>的艺术精神》
作者资料
元四家之首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道人、一 峰,祖籍今江苏常熟。黄公望擅长山水画并独有特 色,独成一家,其画作风格水墨为主,多是描绘江南 美景,与当时的倪瓒、王蒙、吴镇并称“元四家”,因其画作 独有特色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故被称作“元四家之首”。黄公 望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元朝由盛而衰的过渡时期,据史书记载, 黄公望本是元朝一名小书吏,因其侍奉的官员贪腐而受牵连入 狱,其画作也一直被搁置,直至其出狱才开始重新创作,由于 在狱中饱受折磨、困苦,出狱后的黄公望开始信奉道教,云游 四方,此时他山水画的创作到达鼎盛时期,而此时的黄公望已 经 50 多岁,可谓大器晚成。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从《富春山居图》探析黄公望的艺术风格黄公望(黄公望,约1269年-1354年),字公望,号鹿港,是中国元代著名画家。
他出生于今江苏省苏州市,是元朝画家黄公望自幼酷爱书画,曾就学于北京大相国寺僧人王忠实。
黄公望的画风以山水画见长,其画风清新脱俗,创造了“黄鹤楼派”的独特风格,被誉为元代画院第一名家。
在黄公望的诸多作品中,《富春山居图》无疑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幅作品采用了富丽堂皇而又不失深厚的韵味,展现了黄公望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文将通过对《富春山居图》的探析,深入探讨黄公望的艺术风格。
《富春山居图》是一副题材山水画,它描绘了中国浙江富春江山的风景。
整幅画布以江山为主题,表现了这一地方的山水风光,同时也体现了黄公望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和审美情趣。
从构图构思上来看,《富春山居图》以山岭为背景,水系为主体,勾勒出一片山水之间的自然景象。
作品中不仅有林木葱茏、山峦叠嶂的山川景观,还有江水波光粼粼、渔舟唱晚的水墨画面。
整体布局富丽堂皇,色彩明快,富春江的山水意境尽显无遗。
在构图构思上,黄公望敏锐地捕捉到了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以独特的视角表现了江山的深邃与广袤。
从线条、笔墨运用上来看,《富春山居图》中的线条和笔墨表现出了黄公望的独特艺术风格。
他以淡雅的墨色勾勒山峦,运用虚实相间的明暗对比,形成了疏密有致的山体,给人以一种气韵生动的美感。
在画面的水域部分,黄公望则运用清秀淡雅的墨色,勾勒出流水潺潺、波光粼粼的水面,通过细腻的线条展现出了江水的流淌之美。
整个画面线条优美、笔墨淋漓尽致,体现了黄公望对于山水画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创作技巧。
他还善于运用淡墨重彩、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从意境和气韵上来看,《富春山居图》展现出了黄公望的情感内涵和意境抒发。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过于夸张的表现手法,但通过轻盈的笔墨和细腻的表现手法,却显得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画面中,山峦与江水融为一体,山青水碧,清新淡雅,给人以一种宁静、恬淡的感受。
富春山居图鉴赏小作文
富春山居图鉴赏小作文哎,你们听说过《富春山居图》吗?这幅画可是中国的宝贝啊,被称作国宝中的国宝。
今天咱们就来瞅瞅这幅画,轻松聊聊它的美妙之处吧。
首先得说,这幅画的历史可不短呢,早在明朝的时候就画好了,至今快六百年了。
不过说到这幅画,真得提提它的命运,那可是一波三折。
咱们这幅画最开始是完整的,但后面因为一些原因,竟然被分成了两部分。
现在咱们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半,另一半在台北呢。
有一天,我和我的朋友小李、小张约在了博物馆,打算好好欣赏一下这幅画。
小李一边看一边感叹:“哎呀,这山真的是画得太有感觉了,山顶那几笔勾勒,像不像你爬山的时候,山顶雾气缭绕的样子?”我点点头,觉得他说得有道理。
确实,这幅画里的山真是妙笔生花,山石、松树、云雾,几笔勾勒,就把山的气质全都表现出来了。
然后小张凑过来,带着一副侦探的表情说:“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画里的小船?那条小船上站着一个人,真像是在和山对话呢。
”我笑着说:“对对对,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那个小船上的人特像个山中的散步者,悠闲自在。
”大家聊得正热火朝天的时候,旁边一个博物馆的导览员也忍不住加入了我们的讨论。
他说:“其实这幅画的作者黄公望,在画这幅画时,真的是把自己融入了山水中,感觉就像是在与大自然对话一样。
”这话一出,大家都对这幅画多了一份敬意。
想象一下,几百年前的一个画家,竟然能把山水画成这样,真的是艺术的奇迹。
聊着聊着,小李突然冒出一句:“那你们说,这画里是不是有一种‘山中无岁月’的感觉?”小张接话说:“对啊,画中的山水仿佛没有时间的痕迹,永远那么静谧。
”这时候,我也感受到那种静谧的氛围,仿佛站在画前,所有的喧嚣都被抛在了脑后,只剩下那山水间的悠然。
最后,我们还讨论了一下画的技巧。
小李说:“你看这画,线条非常有韵味,既有细腻的笔触,又不失粗犷的风骨。
”小张则补充道:“对啊,这种对比其实很难掌握,只有真正懂画的人才能做到。
”一趟赏画之旅,就这样在轻松的聊天中结束了。
站在《富春山居图》前,我和朋友们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美妙,也感受到了山水画带给我们的那份宁静与美好。
品鉴 《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
品鉴《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千里江山图》和《富春山居图》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代表作品,它们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作品,描绘了长江流域从四川峨眉山至江苏扬州的壮阔景色,构图宏大,气势磅礴。
王希孟在作品中注重山川的布局和景色的表现,运用了"远近分明、轻重对比"的手法,刻画出远处山峦的轮廓和近处细节,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和深度感。
同时,他还运用了"枯山水"技法,即用极简的线条和墨色来表现山水,减少了色彩的运用,从而突出了画面的意境和气氛。
《富春山居图》是南宋画家黄公望的代表作品,画面展现了浙江富阳富春江畔的秀美景色,以及人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活状态。
画面以自然山水为背景,突出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展现了山水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黄公望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和流畅的笔触,表现出山水的细腻和柔美,尤其是在绘制树叶、草木和山石等细节方面,表现出了他高超的技艺。
总的来说,这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核心价值观——“气韵生动”,即通过艺术手法表现山水与自然界、人文环境的有机融合,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生命力。
不同的是,《千里江山图》更注重大气磅礴的构图和表现手法,而《富春山居图》则更注重细腻的表现和情感的渲染。
这两幅作品无论是在艺术价值还是文化意义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欣赏艺术品的建议:着眼于细节。
仔细观察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如线条、色彩、构图等,发现画家的技巧和表现手法。
着眼于整体。
从画面的整体来感受画家的意图和情感,体验画面给你带来的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联想自身经验。
与作品中的元素相对应,联想到自身的经历和情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意境。
多方参考。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画家和作品的背景和历史,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欣赏作品。
希望以上建议对您欣赏这两幅画作有所帮助。
富春山居图欣赏PPT课件
11
总理的期盼
画 人是 何如 以此 堪
12
《富春山居图》在当代的意义
2010年3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 回答台湾《联合报》记者的提问时,提出希望长期分隔两岸的黄公望 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能够早日团圆,并借此呼吁中华民族文化团 圆。
同年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在参加今年“两会”时,提交了一份 提案,倡议让“分居”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能回归故里,合 璧展示。
宝”
9
1.构图和布局
面对百里山川,画家并没有刻板的照搬,也没有意义罗列两岸名胜古迹,而是 则其要、删其繁。起首只见一座高岗,犹如文章的开门见山,继而平坡沙渚、 水波不兴,一路平缓,寂寥空阔,看去虽平淡,但是却有着“无声胜有声”的 笔法。画中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生动的展示了江南的 优美风光,可谓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了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 。
15
16
17
18
19
富春大岭图
20
九
溪山雨意图 峰
雪
霁
图
21
丹崖玉树 图
22
23
天池石壁图
24
天池石壁图(文字) 25
26
2019/10/24
27
13
2019/10/24
14
• 2011年6月1日,历经300余年的分离后, 这幅传世山水终于合璧。断开容易,圆合 展出却谋划了整整10年。深受两岸瞩目的 “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 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举行。在本次合璧大典 中,最受关注的就是《富春山居图》前段 “剩山图”与后段“无用师卷”实现360年 来的首次合璧
2
黄公望79岁时来到富阳,感 慨于这里的景色,并以富春江为 背景为无用师和尚绘制了《富春 山居图》,作品高33厘米,宽 636.9厘米。作品距今有661年。
历代名画欣赏:元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历代名画欣赏:元黄公望《富春⼭居图》黄公望,(1269~1354)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幼名陆坚,原是江苏常熟⼀陆姓⼈家的孩⼦,七⼋岁时过继到浙江螟蛉温州黄⽒,年迈九旬的黄⽗见到聪明伶俐的继⼦,感叹道:“黄公望⼦久矣”,这⼀叹,也就成了继⼦的名与字,黄公望,字⼦久。
元黄公望富春⼭居图元黄公望富春⼭居图(⽆⽤师卷)纸本⽔墨纵33厘⽶横636.9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元黄公望《富春⼭居图》烬余残卷剩⼭图纵31.8厘⽶横51.4厘⽶浙江省博物馆藏《富春⼭居图》是元朝画家黄公望的作品,创作于1347年~1350年,为赠⽆⽤禅师所绘。
画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墨淡雅,⼭和⽔的布置疏密得当,墨⾊浓淡⼲湿并⽤,富于变化,为黄公望代表作。
明朝末年此画传到收藏家吴洪裕⼿中,为其⾄爱,临终时焚画以殉,幸为其侄⼦从⽕中抢救出,但画已被烧断,前段较⼩,经过修补后称《剩⼭图》;后段画幅较长,称“⽆⽤师卷”。
乾隆年间,⼀幅仿制的《富春⼭居图》被征⼊宫,乾隆皇帝爱不释⼿,并且在画卷空⽩处题写评语55处。
1746年,富春⼭居图真品进⼊清宫,得以幸免。
前者称“⼦明卷”是后⼈伪造;后者是“⽆⽤师卷”,这才是黄公望的真迹。
但乾隆皇帝认定“⼦明卷”为真,并在假画上加盖⽟玺,并和⼤⾂在留⽩处赋题词,⽽将真迹当膺品处理。
直到近代学者翻案,认为是乾隆皇帝错识。
“剩⼭图”今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师卷”和“⼦明卷”都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图画浙江富春⼭两岸初秋景⾊。
画⾯上坡陀起伏、林⽊森秀, 其间有村落、亭台、渔⾈、⼩桥, 并写平沙及溪⼭深处的飞泉。
展披画卷, 景随⼈迁, ⼈随景移。
笔墨苍简清润。
历代凡见此画者, ⽆不叹为观⽌。
明代董其昌说:“展之得三丈许, 应接不暇。
”清代张庚说:“富春⼭卷, 其神韵超逸, 体备众法, 脱化浑融, 不落畦径。
”恽南⽥说:“所作平沙, 秃锋为之, 极苍莽之致”。
明清许多⽂⼈画家多以此图得到启⽰, 其临本有10余本之多。
富春山居图欣赏 ppt课件
富春大岭图
九
溪山雨意图
峰 雪
霁
图
丹崖玉树 图
天池石壁图
天池石壁图(文字)
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前段较小,称“剩山 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画幅较长,称 “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 图”,很长一段实践流落民间,至抗日战争时 期,为近代画家吴湖帆所得。当时在浙江博物 馆供职的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得此消息,数次与 吴湖帆商洽,吴湖帆终于同意割爱。1956年, “剩山图”来到浙江博物馆,成为“镇馆之
黄公望79岁时来到富阳,感
慨于这里的景色,并以富春江为
背景为无用师和尚绘制了《富春 山居图》,作品高33厘米,宽 636.9厘米。作品距今有661年。
《富春山居图》的传奇:
明朝末年传到收藏家吴洪裕手中,吴洪裕极为 喜爱此画,甚至在临死前下令将此画焚烧殉葬, 险在吴洪裕的侄子从火中抢救出,但此时画已
元代画家黄公望(1269--1354)
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江 苏常熟人。擅长画山水,多描写 江南自然景物,以水墨,浅绛风 格为主,与吴镇,王蒙,倪瓒并 称元四家。原系浙西廉访司一名 书吏,因上司贪污案受牵连,被 诬入狱。出狱后改号“大痴”, 从此信奉道教,云游四方,以诗 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他学画 生涯起步较晚。然由于生活坎坷, 寒暖自知,所绘山水,必亲临体 察,画上千丘万壑,奇谲深妙。 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 《溪山雨意图》等传世。
•பைடு நூலகம்国宝命运为何如此多舛
总理的期盼
画 人是 何如 以此 堪
《富春山居图》在当代的意义
2010年3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招待会上, 回答台湾《联合报》记者的提问时,提出希望长期分隔两岸的黄公望 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能够早日团圆,并借此呼吁中华民族文化团 圆。
富春山居图赏析及内容
富春山居图赏析及内容《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所画,有很大的艺术价值,一起去进行欣赏下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富春山居图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富春山居图简介在他居富春江时,身上总是带着皮囊,内置画具,每见山中胜景,必取具展纸,摹写下来。
富春江北有大岭山,公望晚年曾隐居于此,他以大岭山为师,曾画有《富春大岭图》。
纸本,水墨,纵33厘米,横636.9厘米,开始创稿于至正七年(1347年),时断时续,历经数年,至正十年,他83岁,为此图作题时,尚未最后竣稿。
此图描绘富春江两岸初秋景色,坡陀起伏,林峦深秀,笔墨纷披,苍茫简远,是黄公望水墨山水画中的杰作。
明代邹之麟题跋中,将此图与王羲之《兰亭序》相媲美。
元惠宗至正七年(1347),黄公望准备画一幅富春山全图,此时黄公望已是近八十岁的老人了,前后经历三四年的经营,始告完成。
此图描写富春江两岸秋景,笔法上取董、巨,又自出新意,多用披麻皴,干笔皴擦,丛树平林多用横点,林峦浑秀,似平而实奇,整个画面,似融有一种仙风道骨之神韵。
这便是《富春山居图》。
此图经明沈周、文彭、周天球、董其昌、邹之麟等题记。
邹之麟在题跋中称此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明清许多画家都从《富春山居图》中得到启示,影响深远。
清乾隆时此画入内府,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
当时社会上摹本有十余种之多。
乾隆在见到此本之前,曾得摹本,认为真迹,并在上题了词。
真本得到后,反被定为伪品,成为画史上一大笑柄。
此图在清代初年为吴正志所得,吴传其子吴洪浴,洪浴爱之如命,临死前曾令家人将其殉之于火,幸被侄子吴真度从火中抢出,但已被烧成两段,因而被后人称之为《剩山图》。
现在,此图的主要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余者藏于浙江博物馆。
《富春山居图》足以代表他一生绘画的最高成就。
图为长卷,纵仅33厘米,横636.9厘米,山峰起伏,林峦蜿蜒,平岗连绵,江水如镜,境界开阔辽远,雄秀苍莽,简洁清润。
凡数十峰,一峰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变化无穷。
用四步法鉴赏富春山居图
用四步法鉴赏富春山居图
让我们回到《春山富居图》本身,此画作于元代,经过数百年的转手和折损。
整张图的主要元素有峰峦、远湖、翠木和物设,其中以逐渐隆起的山峰为视角,构成整幅图的核心;初识此图,引入眼帘的是富春大岭,山上树木葱茏,山腰和山顶堆砌着许多矾石,给观看者一种苍茫磅礴的震撼,然后视线转向画的其他构成部分,又有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恬淡和悠闲:山脚的翠木,多以浓墨点缀,给人葱翠活泼之感。
而视线移到画的左半部分,则是随着江天逐渐辽阔,山势也渐趋平缓,林间有村舍旗亭错落掩映,隔岸山峰若隐若现。
充分体验出作者作画既有广阔的胸襟,又不失细腻恬雅的心境。
当然此画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之十大名画,不仅仅在于其对自然景观的客观描写,更在于作者依托于自然景观,将自身的情感和意境与绘画和自然做了一次融合,将其看成一个整体,表现出超越时空的独特情怀。
作者曾在他的《写山水诀》中提到:“画不过意思而已,画法不过是寄意的工具,切勿忘了抒写胸臆”。
对于此画,作者更看重的是将客观实景与主观心境相结合,将自然风光与自己对清单静怡的追求相结合,是自由地表达作者性格和个性的艺术创作,达到了真正的“物我相融的境界。
”当古稀之年的黄公站在亭台之前,欣赏着富士山岭的恢弘气势,内心不难追溯起自己年少时科举中第、金榜题名的风光时刻;接着看着山间抖落的碎石,必定会联想到自己仕途不顺,遭人排挤,最后无人问津的辛酸,此情此景使其矛盾不已。
但是视线一转,大自然的山水、村舍、渔舟等尽收眼底的时候,黄公便也释然了: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仕途、财富等物质感官的充裕,而是修身养性,寄情山水、融于自然的那份悠闲与平静,在此种心境之中能畅游宇宙之精华,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同一,天
人合一,真正领略人生的真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表现手法
阔取景 造型
水墨技法 一体性
阔取景
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的取景方式虽然是迂回曲折的,但 整体布局又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其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有意 识地把富春江周围的巍峨山峰所呈现出的阔立形态舍弃,通过 对平缓的山峰构造形式进行具体的描绘,促使画面的整体布局 突破了众人的视野,使得观者能够在平面上欣赏到错落有致且 时隐时现的村落、高低不同的树木、曲折蜿蜒的河流、层层叠 叠的山脉等。黄公望采用由近及远的绘画手段,促使画面的整 体衔接非常合理有序。因为《富春山居图》运用的是长卷的作 画方式,因此,画面中山峦的起伏节奏显得极其舒适,就像一 支悠扬、舒缓、动听的曲子,让人产生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 美感。然而,到了画面的后半部分,画作的节奏感愈演愈强, 就如歌曲的高潮部分一般。尤其通过由远及近的手段所呈现出 的山峦,在近景中是以浓笔为主,而到了远景的时候,就演变 成了以单笔形式为主,因此,山峦的层次感就更加凸显。《富 春山居图》中有数十座山峰,形态各异、互不相同,就连画中 数不胜数的树木也是千姿百态、无一雷同,使得整幅画不仅异 彩纷呈,而且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构图特点
长卷式构图特点
观察方法的多样性 起伏形式的多变性 空间层次的有序性
观察 方法
画卷中分别采用了平远,平远与高远结合 ,阔远与高远结合,平远与阔远结合四种 不同的视点组合形式。首先是采用了平远 法,前景坡石树林,中景大面积留白处为 水面,远景是十分开阔的茫茫江面。随后 是整幅作品刻画最丰富的一段,此段采用 的是平远与高远的结合,山石树木自山脚 下相连不断,山头丰富多变,而后绵延不 断的山峦层次分明向远处延伸。接下去的 一段,采用了阔远与高远的结合,近处坡 岸上几棵松树屹立,顶住了前景,远处江 面开阔,逐层的远山渐渐退到身后,形成 了阔达辽远的视觉效果。最后一段则采用 了平远和阔远结合的方式,耸立的高峰拔 地而起,矗立在中间,宽阔的水面,长长 的沙洲,遥遥相对的土坡和远山渐渐淡隐 而去,给观者带来无限的联想。
富
春
黄 公
山
望居
图
欣赏 角度
壹 作品简介 贰 艺术表现手法 叁 隐遁意境 肆 构图特点
作品简介
《富春山居图》
(二)极富传奇色彩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长山水画卷,该长卷分为一长一 短两部分,长卷是《无用师本》,横向 636.9 厘米,纵向 33 厘米;短卷为《剩山图》,横向 51.4 厘米,纵向 31.8 厘米。在至元四年,已经 79 岁的黄公望与好友无用禅 师一起归隐山林,此山名为富春山,正是在此,黄公望 开始创作此画卷。由于其信奉道教时常云游四方,故 “阅三四载未得完备”。清王原祈在《麓台题画稿》中说 画卷七年乃成,黄公望用七年时间作成一画卷,可见 其创作用时之久,可称一奇。 《富春山居图》的珍藏和流传颇具传奇色彩。此 图作成后起初为无用禅师所收,到明朝,著名山水画 家董其昌、沈周也都对此图做过收藏,后又流传至藏 家吴之矩和其子吴洪裕手中。吴洪裕由于过于喜爱 故在临终时要焚毁此画做陪葬,幸被从火中救下,但 卷首已有部分被焚。卷首后经重新修补装裱,成为后 来所说的《剩山图》。
水墨技巧
以纯水墨为主,简单而又细致地描绘出了江 边秋景。具体来说,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 》中,在描绘山峦的起伏时采用的是干枯之 墨,而在描绘远处的房屋与树木的过程中, 则运用的是两笔绘制法,笔墨的浓与淡、干 与湿相结合,使得山峦、树木以及房屋的整 体画面更加变幻无穷、形象逼真。通观全图 ,看不出浓墨重彩的迹象,更多的是随意和 柔和,黄公望用笔张弛力度拿捏非常准确, 粗线条用湿笔不显繁乱,细线条用枯笔也不 显单调,笔法在粗细线条之间转换,水墨在 笔法转换间挥洒,该浓的浓,该淡的淡,淡 相宜,浑然一体。
作者资料
元四家之首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道人、一 峰,祖籍今江苏常熟。黄公望擅长山水画并独有特 色,独成一家,其画作风格水墨为主,多是描绘江南 美景,与当时的倪瓒、王蒙、吴镇并称“元四家”,因其画作 独有特色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故被称作“元四家之首”。黄公 望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元朝由盛而衰的过渡时期,据史书记载, 黄公望本是元朝一名小书吏,因其侍奉的官员贪腐而受牵连入 狱,其画作也一直被搁置,直至其出狱才开始重新创作,由于 在狱中饱受折磨、困苦,出狱后的黄公望开始信奉道教,云游 四方,此时他山水画的创作到达鼎盛时期,而此时的黄公望已 经 50 多岁,可谓大器晚成。
一体性
《富春山居图》中我们能看 到诗、书、画的结合,在画 作完成之时,黄公望在画卷 上有提文:“至正七年…… 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 堂”,此文之用意,一方面 起到一定的映衬作用使得画 作看起来不显得单调乏味, 另一方面有诗有画有书法, 诗情画意又使得画作更具有 意境。
隐遁意境
隐遁意境
《富春山居图》的绘画篇幅之上,画面非常空灵,并没有 看到非常多的浓烈万紫千红的点染,黄公望对于整个《富春 山居图》的画面处理中,都显现出一排沉着冷静的士之精 神。黄公望采用简笔勾勒的形式,对富春山居旁边的这些山 水景物,都是以非常简练的笔法,来突显出一种敛气于骨的 独特风韵。黄公望这种惜墨如金的态度,促使《富春山居图》 并不是对富春山居周边的山水景色再一次工细的描摹,也不是 忠实地记录着富春山居所谓的山水田园景色,而是表现了当时 黄公望眼中的富春山居和山水花鸟的景色,这种景色,表现了 黄公望对于简单朴素生活的向往,并且也表达黄公望对于人间 和社会的不满,因此,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之中,选择的 是以洗尽铅华的简练,呈现出自己晚年生活。
简约造型
《富春山居图》和以往山水画作相比,一个 显著的特征就是造型简约,没有夸张的浓墨 重彩,也没有粗细线条的多笔勾勒,大都一 气呵成,看似随意而造型完美。黄公望在此 部作品的创作中突破了传统的作画方式,大 胆地对景物进行简单的随意勾勒,以心为主 、以物为辅,通过简单的景物画面传达深刻 的内心思想。该画作虽被作者命名为《富春 山居图》,看似黄公望对其所居住的富春山 作画,实际上并非如此,《富春山居图》中 只有一小部分是对照富春山所作,另外一大 部分景物是黄公望由心而生且随心而作之景 ,这就是此处所讲的深刻的“简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