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欣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图特点
长卷式构图特点
观察方法的多样性 起伏形式的多变性 空间层次的有序性
观察 方法
画卷中分别采用了平远,平远与高远结合 ,阔远与高远结合,平远与阔远结合四种 不同的视点组合形式。首先是采用了平远 法,前景坡石树林,中景大面积留白处为 水面,远景是十分开阔的茫茫江面。随后 是整幅作品刻画最丰富的一段,此段采用 的是平远与高远的结合,山石树木自山脚 下相连不断,山头丰富多变,而后绵延不 断的山峦层次分明向远处延伸。接下去的 一段,采用了阔远与高远的结合,近处坡 岸上几棵松树屹立,顶住了前景,远处江 面开阔,逐层的远山渐渐退到身后,形成 了阔达辽远的视觉效果。最后一段则采用 了平远和阔远结合的方式,耸立的高峰拔 地而起,矗立在中间,宽阔的水面,长长 的沙洲,遥遥相对的土坡和远山渐渐淡隐 而去,给观者带来无限的联想。
简约造型
《富春山居图》和以往山水画作相比,一个 显著的特征就是造型简约,没有夸张的浓墨 重彩,也没有粗细线条的多笔勾勒,大都一 气呵成,看似随意而造型完美。黄公望在此 部作品的创作中突破了传统的作画方式,大 胆地对景物进行简单的随意勾勒,以心为主 、以物为辅,通过简单的景物画面传达深刻 的内心思想。该画作虽被作者命名为《富春 山居图》,看似黄公望对其所居住的富春山 作画,实际上并非如此,《富春山居图》中 只有一小部分是对照富春山所作,另外一大 部分景物是黄公望由心而生且随心而作之景 ,这就是此处所讲的深刻的“简约”造型, 即看似简约而并非简约。
一体性
《富春山居图》中我们能看 到诗、书、画的结合,在画 作完成之时,黄公望在画卷 上有提文:“至正七年…… 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 堂”,此文之用意,一方面 起到一定的映衬作用使得画 作看起来不显得单调乏味, 另一方面有诗有画有书法, 诗情画意又使得画作更具有 意境。
隐遁意境
隐遁意境
《富春山居图》的绘画篇幅之上,画面非常空灵,并没有 看到非常多的浓烈万紫千红的点染,黄公望对于整个《富春 山居图》的画面处理中,都显现出一排沉着冷静的士之精 神。黄公望采用简笔勾勒的形式,对富春山居旁边的这些山 水景物,都是以非常简练的笔法,来突显出一种敛气于骨的 独特风韵。黄公望这种惜墨如金的态度,促使《富春山居图》 并不是对富春山居周边的山水景色再一次工细的描摹,也不是 忠实地记录着富春山居所谓的山水田园景色,而是表现了当时 黄公望眼中的富春山居和山水花鸟的景色,这种景色,表现了 黄公望对于简单朴素生活的向往,并且也表达黄公望对于人间 和社会的不满,因此,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之中,选择的 是以洗尽铅华的简练,呈现出自己晚年生活。
水墨技巧
以纯水墨为主,简单而又细致地描绘出了江 边秋景。具体来说,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 》中,在描绘山峦的起伏时采用的是干枯之 墨,而在描绘远处的房屋与树木的过程中, 则运用的是两笔绘制法,笔墨的浓与淡、干 与湿相结合,使得山峦、树木以及房屋的整 体画面更加变幻无穷、形象逼真。通观全图 ,看不出浓墨重彩的迹象,更多的是随意和 柔和,黄公望用笔张弛力度拿捏非常准确, 粗线条用湿笔不显繁乱,细线条用枯笔也不 显单调,笔法在粗细线条之间转换,水墨在 笔法转换间挥洒,该浓的浓,该淡的淡,淡 相宜,浑然一体。
作者资料
元四家之首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大痴道人、一 峰,祖籍今江苏常熟。黄公望擅长山水画并独有特 色,独成一家,其画作风格水墨为主,多是描绘江南 美景,与当时的倪瓒、王蒙、吴镇并称“元四家”,因其画作 独有特色且对后世影响深远,故被称作“元四家之首”。黄公 望生活的年代正处于元朝由盛而衰的过渡时期,据史书记载, 黄公望本是元朝一名小书吏,因其侍奉的官员贪腐而受牵连入 狱,其画作也一直被搁置,直至其出狱才开始重新创作,由于 在狱中饱受折磨、困苦,出狱后的黄公望开始信奉道教,云游 四方,此时他山水画的创作到达鼎盛时期,而此时的黄公望已 经 50 多岁,可谓大器晚成。
艺术表现手法
阔取景 造型
水墨技法 一体性
阔取景
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的取景方式虽然是迂回曲折的,但 整体布局又是在同一个平面上。其在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有意 识地把富春江周围的巍峨山峰所呈现出的阔立形态舍弃,通过 对平缓的山峰构造形式进行具体的描绘,促使画面的整体布局 突破了众人的视野,使得观者能够在平面上欣赏到错落有致且 时隐时现的村落、高低不同的树木、曲折蜿蜒的河流、层层叠 叠的山脉等。黄公望采用由近及远的绘画手段,促使画面的整 体衔接非常合理有序。因为《富春山居图》运用的是长卷的作 画方式,因此,画面中山峦的起伏节奏显得极其舒适,就像一 支悠扬、舒缓、动听的曲子,让人产生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的 美感。然而,到了画面的后半部分,画作的节奏感愈演愈强, 就如歌曲的高潮部分一般。尤其通过由远及近的手段所呈现出 的山峦,在近景中是以浓笔为主,而到了远景的时候,就演变 成了以单笔形式为主,因此,山峦的层次感就更加凸显。《富 春山居图》中有数十座山峰,形态各异、互不相同,就连画中 数不胜数的树木也是千姿百态、无一雷同,使得整幅画不仅异 彩纷呈,而且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黄 公

望居

欣赏 角度
壹 作品简介 贰 艺术表现手法 叁 隐遁意境 肆 构图特点
作品简介
《富春山居图》
(二)极富传奇色彩的《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为长山水画卷,该长卷分为一长一 短两部分,长卷是《无用师本》,横向 636.9 厘米,纵向 33 厘米;短卷为《剩山图》,横向 51.4 厘米,纵向 31.8 厘米。在至元四年,已经 79 岁的黄公望与好友无用禅 师一起归隐山林,此山名为富春山,正是在此,黄公望 开始创作此画卷。由于其信奉道教时常云游四方,故 “阅三四载未得完备”。清王原祈在《麓台题画稿》中说 画卷七年乃成,黄公望用七年时间作成一画卷,可见 其创作用时之久,可称一奇。 《富春山居图》的珍藏和流传颇具传奇色彩。此 图作成后起初为无用禅师所收,到明朝,著名山水画 家董其昌、沈周也都对此图做过收藏,后又流传至藏 家吴之矩和其子吴洪裕手中。吴洪裕由于过于喜爱 故在临终时要焚毁此画做陪葬,幸被从火中救下,但 卷首已有部分被焚。卷首后经重新修补装裱,成为后 来所说的《剩山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