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儿童游戏概述
游戏第1章幼儿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认知分类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儿童的游戏 形式随着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而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将游 戏的种类分为以下四种。
(一)感觉运动游戏
(二)象征性游戏 (三)结构游戏 (四)规则游戏
二、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美国帕登(Parten)通过对幼儿游戏中社会性发展的研 究,将幼儿的社会性游戏分为以下四类。
(一)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游戏能够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发展
四、游戏在促进幼儿情感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游戏可以激发幼儿愉快的情感,消除消极情绪 (二)游戏可以丰富幼儿的情绪体验
第三节
掌握幼儿游戏的分类
游戏是一种复杂的现象。为了深刻地理解游戏的性质, 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标准对游戏进行分类是非常必要的。 在诸多的游戏分类中,典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五、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
(一)创造性游戏 (二)规则性游戏
六、游戏与教学关系的分类
根据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游戏的组织与教育教学任务的结合 程度,可以将游戏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PPT课件
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的活 动。
3.游戏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义 务,也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
9
(二)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中归纳出的游戏特征
1.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2.游戏中幼儿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非最 终目的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佩勒、蒙尼格和埃 里克森
主要观点:
(一)游戏受“唯乐原则”的支配,满足 儿童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
(二)游戏是儿童人格完善的途径与方式 (三)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 (四)游戏期是短暂的
.
29
弗洛伊德
.
30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主要观点:
.
36
本章思考练习题
1.试述评经典游戏理论; 2.试述评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3.试述评历史文化学派的游戏理论; 4.试述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5.简述我国学者对于游戏特征的认识; 6.试分析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
37
本章拓展阅读
1.《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演变及其主体性本质 观的建立》,丁海东,发表于《中华女子 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1年12月;
.
7
(五)鲁宾(Rubin)对游戏特征的概括与分 析 1.内部动机。 2.对手段的注意。 3.我能拿它做什么。 4.想象与虚构。 5.规则来自于游戏的需要,而不是来自于游 戏之外。 6.游戏者积极参与。
.
8
二、我国学者对幼儿游戏活动特征 的基本认识
(一)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将游戏特征概括 为四个方面
23
(二)松弛说
幼儿园游戏第1章幼儿游戏概述
(二)表现性评价的实施 表现性评价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确立评价目标;2.确定表现性任务;3.确定评价指标;
4.收集表现信息;5.评定幼儿的表现;6.反思评价结果
三、成长记录袋
(一)成长记录袋的含义 成长记录袋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各种有关幼
儿表现的作品及其他证据收集起来,通过合理的分析与解释, 反映幼儿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反映幼儿在达到目标的过 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并通过幼儿的反思与改进激励幼儿取 得更高的成就。
一、游戏的认知分类
皮亚杰是认知发展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儿童的游戏 形式随着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而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将游 戏的种类分为以下四种。
(一)感觉运动游戏
(二)象征性游戏 (三)结构游戏 (四)规则游戏
二、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美国帕登(Parten)通过对幼儿游戏中社会性发展的研 究,将幼儿的社会性游戏分为以下四类。
(三)访谈法的实施 1.准备工作
2.进入访谈 3.访谈的控制 4.终结访谈 5.访谈记录
【拓展阅读】 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与干涉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干预行为体现了一种交叉式 的干预方式,在干预方法上以语言干预为主,具体包括 鼓励幼儿搭建新造型,提升建构技能;建议幼儿通过亲 自实践解决材料选择的问题;提出质疑,将问题抛给幼 儿,引起幼儿的思考与调整;运用适当的提示,帮助幼 儿解决困难。当然,针对不同类型的游戏情境,教师还 需要灵活把握、选择恰当的干预方式与方法。
2.能对案例中教师进行的游戏指导进行评价。 内容与要求:某教师很爱看孩子们玩玩具。孩子们插好玩具 后也总要用小手捧着走到老师的面前,老师也总要趁机表扬 他们几句。一天早上,某教师组织孩子们开展室内区角活动。 有的孩子捏橡皮泥,有的孩子在画画,有的孩子在做益智游 戏,有的孩子玩起了塑料积木……文文捧着自己插的玩具给 老师看:“老师,看我插的宇宙飞机。”老师一看就忍不住 笑了,因为这架飞机根本不像飞机,连机翼都没有,它竟然 也叫“飞机”。这时,宇宇跑来让老师看自己插的飞机“老 师,你看你看,宇宙飞机。”老师指着宇宇的飞机对文文说: “飞机应该是长‘翅膀’的。”边说边给文文的飞机装上了 两个机翼,宇宇高兴地走了,很得意的样子,而文文脸上原 来的愉快与专注都没有了,他嘟着小嘴,无奈地转过身重新 搭起了飞机,而且把老师给装的两只飞机“翅膀”拆了……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四、学前小朋友游戏旳构造要素 (一)游戏旳外部可观察旳行为原因 1、表情
愤怒 哭 厌烦无聊 茫然 专注 轻松 微笑 嬉笑 夸张 放声大笑
兴奋性程度增长
2、动作
非常规性、反复性和个人随意性 (1)探索 ❖ 对物体性质旳探索 ❖ 对物体关系旳探索 ❖ 动作效应旳探索
(2)象征:是在表象作用支配下旳想象性虚 构性动作,涉及以物代物和语言动作替代另 一事物或动作。
“游戏从本质上说是指一类由幼儿 自主控制旳,能带来快乐情绪体验 旳,有操作材料旳活动,其中自主 控制是游戏旳最内在本质。”
——毛曙阳
游戏旳本质是幼儿旳主体性活动,这种
活动现实直观地体现为人旳主动性,独
立性和发明性旳活动。
——刘焱 ❖ 内部动机 ❖ 游戏者决定游戏活动旳过程、内容 ❖ 游戏者想象和发明游戏材料旳使用和游
2、游戏旳体验
爱好性体验 自主性体验 胜任感 幽默感 趋力快乐
(三)游戏旳外部条件特征
❖ 幼儿有自由选择旳权利和可能 ❖ 活动旳方式措施由幼儿自己决定 ❖ 游戏旳难度与幼儿能力相匹配 ❖ 不追求或紧张活动成果带来旳奖惩
(3)嬉戏:有意作“坏事”取乐,带有幽默、 逗乐、玩笑旳性质
3、角色扮演:以人代人
机能性角色 互补性角色: 想象性或虚幻性角色
4、言语 ❖ 伙伴之间旳交际语言 ❖ 角色之间旳交际性语言 ❖ 想象性独白
5、材料
(二)游戏旳内部主观心理原因
1、游戏活动旳动机 ❖ 内部动机 ❖ 直接动机 ❖ 内部控制
三、游戏旳本质
“嬉戏”、“玩耍”
“play”和“game”
❖游戏是小朋友内部存在旳自我活动 旳体现,是一种本能性旳活动。他 将游戏旳本质归结为生物性。
学前儿童游戏 第一章
-
(3)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2、埃里克森的游戏理论 (1)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可以帮助
“自我”对生物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进行协 调与整合。 (2)由于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因素的影响,学 前儿童游戏存在性别差异。
-
❖ (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游戏理论 1、游戏的实质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2、游戏的发展受认知发展的驱使和制约,并与认知发展的阶段
相适应 3、游戏的功能:以同化作用改变现实,满足自我的情感需要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一种在已有经验范围内的活动,是对原有 知识技能的练习和巩固,是智力(认知)活动的一个方面或 表现形式,学前儿童游戏的动力基础在于智慧的发展形式即 是同化超过了顺应。另外,游戏的发展水平与学前儿童智力 认知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在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游戏的类 型不同。学前儿童之所以游戏,特别是象征性游戏,是因为 学前儿童难以适应周围现实世界,为达到必要的智力(认知) 上的平衡和情感上的满足,而不是本能。
学前儿童游戏
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 生活和能力条约需要而产生的有意 识的模拟活动。
——柏拉图
-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第一节 游戏的基本概念
-
❖ 一、游戏的定义与本质 (一)定义
“儿童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儿童年龄特点 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 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 性活动。”——《教育大辞典》
戏研究的初兴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最早的一批 游戏理论,被称为经典的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游戏是人的机体内部的剩余力量 产生。 2、生活预备说——游戏是未来生活中最好的预备。 3、复演说——复演祖先的生活史,是遗传活动的表 演,是重复祖先的进化过程。 4、成熟说——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般欲望的表现。
【学前儿童游戏】第一章 游戏的概述
情景案例2
某幼儿园中班建构区,一个男孩(甲)在用软塑料块搭“大高 楼”,另一个男孩(乙)在旁边玩飞机。每当甲搭好了“大高楼”, 乙的“飞机”就开过来将它撞倒。细心的王老师发现,乙的行为并没 有引起甲的不悦,每当“大高楼”被撞倒后,甲就迅速地又搭起一座 “大高楼”,似乎在等待着乙的“飞机”又一次的到来。由此,王老 师判断两个男孩正在非常默契地玩一种合作游戏,所以没有去干预, 而是坐到甲的身旁,也拿软塑料块搭“大高楼”,一边搭一边说: “我来搭一座不容易被撞倒的大高楼。”在老师的示范启发下,“大 高楼”越搭越结实,大家玩得津津有味。
①愉快与严肃 ②手段与目的 ③自由与约束 ④假想与现实 ⑤练习与探索
三、游戏的本质特征
• 自愿 • 想象 • 愉悦
判断是否是游戏行为
婴儿不停的摇晃这拨浪鼓 小猫追逐自己的尾巴 一群男孩专注于打弹子比赛 小女孩正在为她的娃娃家准备宴席 一个学步幼儿欢乐地跑向她的母亲 女孩有节奏地唱着儿歌跳绳 孩子用手指画画 一个男孩用鞭子击打着、嘴里吆喝着他的小板凳 ... ...
教师:(敲门)有人在家吗? 爸爸:什么人?(未放下手中的活) 教师:我是你们家客人,快开门。(没有具体身份) 爸爸:我很忙,你等会儿再来。 教师:你这个爸爸怎么没有礼貌,客人来了也不招待吗? 爸爸:(无奈,放下手中橡皮泥,过来开门)请进,你自己喝茶。 教师:主人要给客人倒茶呀! 爸爸:(想去搓橡皮泥,又不得已来倒茶) 教师:妈妈不在家,娃娃也没人管。 爸爸:我忙呢!让娃娃睡会儿。 教师:你一点也不像一个好爸爸。
一、游戏的词义
• 中文:“游” “遊” “戏” “嬉”
1.轻松自在 2.不是正经事
英文:“play” “game”
1.运动 2.轻松自在 3.无价值
幼儿游戏概述
第三节 游戏与幼儿发展
一、游戏在幼儿身体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是儿童身体健康的强烈而有效的指标;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基本技能的发展; 儿童玩体育游戏可以降低儿童肥胖的风险。
二、游戏在幼儿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 增长幼儿的认识;
2.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3.游戏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展; 4.游戏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5.游戏为幼儿智力活动提供轻松、越快的 氛围。
第一章 幼儿游戏概述
目标导航
1游戏的分类; 3.掌握游戏在幼儿身体、智力、情感与社会
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4.掌握主要的幼儿游戏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本章重难点
重点:游戏的特征、游戏的分类、游戏对 幼儿发展的价值。
难点:经典的游戏理论和现代游戏理论流 派的主要观点。
3.游戏没有社会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义 务,也不直接创造财富。
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二)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中归纳出的游戏特征
1.游戏是由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2.游戏中幼儿注意的是活动的手段而非最 终目的
3.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 4.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 5.游戏并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束缚。 6.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 活动。
戏
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五、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体验进行分类
1.机能游戏 2.想象游戏 3.制作游戏 4.接受性游戏
六、根据与教学的关系对幼儿游戏进行分 类
1.本体性游戏
是指幼儿自主自发表现出的一种活动,其目 的隐含于游戏活动本身,或者说游戏本身 即是目的,所以也称为目的性游戏。
2.工具性游戏
是指作为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也 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 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游戏形式促进 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教学任务的实现。
学前儿童游戏指导(第一章)
首先,游戏有助于幼儿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 其次,游戏是克服情绪紧张与进行情感宣泄的一种手段。 再次,在游戏中还可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审美感、理智感和道德感等高级情感。 最后,通过游戏可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六)游戏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一)自主自愿性
三、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点
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没有强制的目标,这减轻了为达到目标而产生的紧张感和局促情绪,让幼儿没有心理负担地去游戏,自发的行为往往是愉悦的;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让幼儿感到满足与快乐;游戏中的幼儿自娱自乐,以不断重复的方式将有趣的情节保持下去,他们能控制所处的环境,甚至能根据需要去改造环境,表现自己的能力和实现愿望,从成功和创造中获得愉快。
二、学前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
游戏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成人排解来自生活、工作中的紧张、不安、郁闷等消极情绪。虽然游戏在成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但它仍然只是成人生活中一个相对次要的部分。而学前儿童阶段的生活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学前儿童的生活。
(一)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在成人的意识里,对于游戏与非游戏活动有着明显的界限和区分,他们既不会把“正经事儿”当“儿戏”,也不会把“游戏”当成真正的生活。而对于幼儿来说,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的界限是模糊而游移的。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幼儿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幼儿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幼儿来说,游戏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的过程本身就是交往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来跟其他小朋友交流,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
(二)游戏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园游戏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
二、游戏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认知是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 言等。
1.游戏扩展和加深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幼儿的知识 游戏能丰富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获取物理知识、数理逻辑知识和社会性知识, 并在动手操作与思维的过程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增长知识。例如,幼儿在搭 积木时,能够认识大小、多少、形状、结构,理解“拼”和“拆”的概念,掌握 上下、前后、左右等空间关系。同时,在摆弄积木和其他物体的过程中,幼儿还 会发现物体的运动规律,为今后的学习积累感知经验。
35
2.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 游戏活动可以使幼儿身体各器官得到活动和锻炼,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基本 技能。走、跑、跳、钻、爬、攀登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和协 调。例如,“贴膏药”“两人三足”“编花篮”“踩影子”“玩沙、玩水”等游 戏,可以使幼儿的大肌肉动作得到锻炼;“钓鱼”游戏,可以锻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儿的小肌肉 运动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老鹰捉小鸡”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动 作协调能力。
22
4.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两个以上的游戏者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如 “跳房子”“拔河”“飞行棋”等游戏。规则游戏是幼儿游戏的高级发展形式,具 有代代相传的特点。
23
二、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分类
美国的教育家帕登认为,幼儿之间的社会性互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他根 据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将幼儿的行为分为以下六类,其中 典型的游戏类型包括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4
一、幼儿游戏的定义
关于幼儿游戏,不同的教育家有着不同的认识:亚里士多德认为,幼儿游戏是劳 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是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种活动;福禄贝尔认为,幼儿游戏是 幼儿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性的活动。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五、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 觉醒理论 • 元交际理论
题外话 影响儿童游戏的因素分析
一、外在客观条件的影响
(一)游戏机会 (二)游戏时间 (三)游戏场地 (四)游戏材料
二、家庭的影响
(一)父母
(二)媒介的影响
三、游戏者自身条件的影响
(一)同伴
(二)儿童自身的年龄、性别 (三)健康状态
(四)认知风格
复演说
•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 霍尔 提出“复演说”,他认为儿 童的发展复演了从动物到野 蛮人再到部落成员的人类发 展,儿童游戏是远古时代人 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 上的重演。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游戏, 如爬行和蹒跚行走期的游戏, 追逐类游戏,娃娃家和沙滩 游戏,小组竞赛的游戏,在 复演论看来就是动物阶段、 野蛮阶段、农业家长式阶段, 以及部落阶段生存方式的重 演。
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为代 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则提出“游戏发泄论”、“游戏补偿论”。 认为人的欲望常爱压抑不能随意表现,游戏则可促使儿童发泄 他的内在的抑郁和坏的情感,从而摆脱和消除它。发展自我力 量,以应付现实环境,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欲望和要求, 从而得到正常发展。
(一)什么是自主性游戏 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 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自主性游戏包括了所有 的游戏,它是相对于幼儿园游戏不自主的现状提出的。自 主性游戏并不是从游戏分类的角度提出的,它是从游戏的 性质这个角度提出来的;是强调所有的游戏应该有自主性, 自主性游戏包括所有的游戏。
剩余精力说
这种剩余精力思想最早体现 在席勒《美育教育书简》一 书中:“当狮子不受饥饿所迫, 无须和其它野兽搏斗时,它 的剩余精力就为本身开辟了 一个对象,它使雄壮的吼声 响彻荒野,它的旺盛的精力 就在这无目的的使用中得到 了享受……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PPT课件
2.工具性游戏
是指作为教学活动的手段或工具的游戏,也 称手段性游戏、教学游戏,其直接目的不 在于游戏本身,而在于通过游戏形式促进 教学活动的儿发展
.
24
(三)生活预备说
代表人物: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鲁斯
主要观点: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 的准备。幼小动物和新生儿在遗传上继承 了一些不完善的本能,游戏就是对这种本 能的无意识的训练。
游戏是儿童在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方式,练 习本能的一种手段。
.
25
(四)复演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
3
第一节 幼儿游戏的特征
一、国外学者对幼儿游戏特征的概括与分析 (一)纽曼(Neumann,1971)的“三内说”
1.内部控制 2.内部真实 3.内部动机
.
4
(二)克拉斯诺(Krasnor)与佩培拉 (Peplerp)提出的游戏的四特征说 1.灵活性(flexibility)。 2.积极的情感(positive affect)。 3.虚构性(nonliterality)。
3.游戏区别于探究行为
4.游戏区别于工具性行为
5.游戏并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束缚。
6.游戏要求每一个参加者主动积极地进行 活动。
.
10
(三)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不同的三个特 征 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2.游戏中主体的情况不同。 3.游戏的内容不同。
.
11
第二节 游戏的分类
一、游戏的认知分类 1.感觉运动游戏 2.象征性游戏 3.结构游戏 4.规则游戏
.
20
三、游戏在幼儿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幼儿游戏概述
• 心心相印,我来比你来猜 • 道具:游戏题目(可以是具有可表演性的 成语或词语) • 参加人员:两人一组,可多组参加 • 游戏规则:游戏开始表演的一组两人先要 面对面(一人为表演动策划,一人为猜测 者),然后由主持人会把要表演的成语或 词语写在一张纸上,让表演动作者做给猜 测者看,当表演者表演完,猜测者能猜出表 演者所做动作的成语或词语时,就算过关. (注意:动作者可以用语言来解释,但 不能说出动作中的字)
• 幼儿游戏的教育价值
• 有人认为幼儿游戏就是幼儿园游戏,你 同意这个观点吗?如果同意,为什么? 如果不同意,那么幼儿游戏与幼儿园游 戏有何区别?
• ①幼儿游戏——自然状态下的游戏,无外在的 强制性目的,形式是自发的、内容是自选的, 幼儿在游戏中的发展是偶然的 • ②幼儿园游戏——教育背景下的游戏,有明确 的教育目标,有幼儿完全自发地游戏,教师只 是参与游戏,作适当指导;有在教师创设的环 境下进行的自选游戏,这种选择是有限的;还 有为教学服务的教学游戏。
• 有家长说:“我的孩子上幼儿园是来学 习的,不是来玩的,你们幼儿园一天到 晚让孩子玩游戏,这样会耽误孩子发展 的。”如果你是教师,应该怎样让家长 理解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
• (1)通过直接沟通、家园联系册、宣传栏等 方式告诉家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幼儿游戏对 个体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 (2)举办家长开放日,观摩幼儿游戏,让家 长直接感知游戏不但不会耽误孩子发展,而是 使他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更好地实现了自身 的发展。
四、我国常用的游戏分类
角色游戏 创造性游戏 结构游戏 表演游戏 规则性游戏 体育游戏 音乐游戏 智力游戏
游戏
小结
• 幼儿游戏的涵义
• 游戏的特征 • 幼儿游戏的教育作用 • 游戏分类
第一章 幼儿游戏概述 第一节 幼儿游戏及理论
第一章幼儿游戏概述第一节游戏及其相关理论一、游戏及相关理论在中国“游戏”一词与“嬉戏”、“玩耍”极为相似,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
在英文中,游戏一词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切近play,因为game主要指有规则的游戏。
可以说儿童游戏的历史和人类社会历史一样古老悠久,但游戏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对象,大约开始于19世纪中期以后。
(一)经典游戏理论指18、19世纪出现的游戏理论,亦称古典游戏理论,人类的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出现的原因与意义。
1、剩余精力说代表人物: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席勒是在他的美学名著《审美教育书简》中谈到游戏问题的。
他们认为,生物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外,还有剩余精力,剩余精力需要发泄,游戏就是一种剩余精力的发泄方式。
2、松驰说人之所以游戏并不是因为精力“剩余”,而是因为“缺乏”或“不足”。
代表人物:德国学者拉察鲁斯和帕特里克(Partick,或译作柏屈克)他们认为,游戏不是为了剩余精力的发泄,而是为了精力的恢复,儿童需要用游戏来恢复精力。
3、前练习说代表人物: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鲁斯。
他是在批评“剩余精力”说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理论的、最早提出游戏期这一概念。
他认为,在童年时代就要游戏,游戏提供了儿童准备参加严肃生活的途径,游戏是儿童未来生活最好的预备。
4、复演说儿童的游戏是对人类祖先生活的“回忆”代表人物:美国的心理学家霍尔他认为,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过程,重现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祖先的动作和活动,游戏是人类遗传活动的表现。
小结:贡献:1、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严肃地思考并解释了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2、从儿童生活的不同侧面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3、从人的一般本性和共性角度对儿童游戏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解释。
局限性:1、受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从本能的生物性角度解释游戏2、以工作作为游戏的对立面解释游戏3、主要是主观思辨的产物,缺乏科学的实验基础(二)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发泄论(或补偿论)•人格构成学说:本我,受唯乐原则支配;超我,受道德原则支配;自我受现实原则的支配。
学前儿童游戏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游戏” 的词义: ★“游戏” 的字面意思即游乐嬉戏。 ★关于“游戏” 的词源意思: 《尔雅》曰:“游,戏也。”
又曰:“戏,谑也。”“谑,戏也。” ★“游戏”一词,最早见于文字的是《史记.老子韩非列 传》。庄子语:“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表达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 悲。”的游戏精神。
一、游戏的定义
思考: 你认为游戏具备的最主要的三个特征是
什么?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第一节 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定义
学前儿童游戏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前儿童游戏具有主动性,是一种自发行为 (二)学前儿童游戏具有虚构性,是一种假装行为 (三)学前儿童游戏具有愉悦性,是一种娱乐行为 (四)学前儿童具有具体性,是一种具体行为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定义
加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五个特征
(1)游戏是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 (2)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 (3)游戏是自发自愿的; (4)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 (5)游戏与非游戏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定义
法国克罗伊斯指出游戏活动具有六种特点:
内部真实性
内部动机
第一章 学前儿童游戏概述
一、游戏的定义
克拉斯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
在 1980年提出了游戏行为的四种特征或四种因素: (1)灵活性(flexibility):形式和内容上的多变性 (2)肯定的情感(positive affect):情绪体验是快乐 的:笑容 (3)虚构性(nonliterality): 游戏带有想象的因素 (4)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游戏者是为 了游戏而游戏,玩即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嬉戏动作 嬉戏动作是指故意做“坏事”或用某种动作来取乐,带有幽默、逗乐、 玩笑的性质。
(三)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 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 象征性动作。 1、机能性角色 2、互补性角色 3、想象的或虚幻性角色
第五节 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游戏的元交际理论的主要观点: 贝特森(Bateson)认为,人类的交 际不仅有意义明确的言语交际,而且有意 义含蓄的交际,这种意义含蓄的交际就是 元交际。元交际依赖于交际双方对于隐喻 的信息的辨识和理解,这种隐喻的信息是 言外之意或不言之意。 游戏是信息的交流和操作过程,元交 际是它的特征。
课程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儿童游戏概述 儿童游戏的特点 儿童游戏的分类与发展 儿童游戏的发展价值 儿童游戏的环境创设 儿童的分类指导 儿童网络游戏
第一章 儿童游戏概述
第一节 儿童游戏的涵义
一、语言学中的游戏
游戏与运动、动作有关,是一种轻松、松散、休闲、自在的 娱乐活动,没有沉重的任务负担之意;游戏是无价值、不认真和 不严肃的。 英文中游戏广泛用于某些轻松的行为和运动,泛指儿童的假 装活动、成人的各种体育活动、玩笑幽默和艺术活动等,常用 play与game两个词。中文中有玩、嬉、游、遨等来表达游戏。
二、社会学中的游戏
游戏是人类社会的活动现象,是一种社会文化 现象。 1、游戏来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或宗教活动 游戏在人类劳动中汲取养料,丰富自己 活动的内容,许多远古的游戏在最初可能来 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另外,游戏在远古时 代往往是有着某种神秘性和神圣性的、与部 落生存相关的巫术祭奠活动。游戏的目的并 不是为了自娱,而是为了敬神。
二、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 代——60年代)
2.发பைடு நூலகம்特点
(1)精神分析的游戏理论在学前儿童游戏的研究中占统 治地位 (2)普遍重视游戏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价 值 (3)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一种游戏治疗技术 (4)发展出娃娃游戏这一典型的游戏疗法,用于人格发 展研究
三、教育学中的游戏
什么是儿童游戏? 儿童游戏是游戏者能动地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 活动,它现实直观地表现为儿童的主动性、独立
性和创造性活动。
游戏具有想象和真实、自由和约束、紧 张和放松 、过程和结果等多种矛盾的性质。
第二节 儿童游戏理论研究的发展
一、儿童游戏研究的初步兴起阶段(19世纪下半 叶——20世纪30年代) 2.发展特点 (1)发现游戏期现象,游戏作为童年期特有的现 象受到关注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格鲁斯根据生物学研究成果, 最早明确提出了游戏期现象。游戏期现象是指游戏是高 等动物和人类不成熟期特有的现象,不成熟期越长,游 戏期也就越长。
愤 怒
哭
厌烦 无聊
茫然 发呆
专注 认真
平和 轻松
微 笑
嬉 笑
夸张 变形
放声 大笑
兴奋性程度增强 图:游戏的表情特征
(二)动作
1、探索动作
探索动作是指探索当前事物的性质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 关系、事物的变化与自己的动作之间的关系的动作,通常是视觉、 听觉、触摸觉、本体觉等感知觉的联合活动。
•对物体性质的探索 •对物体之间关系的探索 •对动作效应的探索
一、儿童游戏的外部行为 第二节 儿童游戏特点的具体表现
表情 动作 角色扮演 言语 材料
(一)表情
1、皮亚杰将微笑看作是游戏发生的标志。 对灵长类动物游戏的研究发现,动物游戏时有一种 特殊的脸部表情或“玩相”,幼儿在游戏时的表情与之很 相似,张大嘴巴,得意洋洋的神情,眼睛里充满了笑意。 2、儿童在游戏中有多种表情,构成一个正向的情绪连续体。
二、儿童游戏的内部心理特征
(二)游戏性体验
游戏性体验是指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 验,它是游戏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份,影响儿童对游戏的兴 趣和态度。
•兴趣性体验 •自主性体验 •胜任感或成就感 •幽默感 •驱力愉快
游戏活动的基本成分
(二)游戏性体验
1、游戏性体验是游戏活动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心理成份 和构成因素。一种活动是否是游戏,关键在于儿童能否 把这种活动体验为游戏性的。 2、游戏性体验是一种正向的情绪体验,或“快乐体 验”,对儿童的游戏起积极的强化作用。 3、兴趣性体验、自主感体验和胜任感体验都是游戏不 可缺少的最基本的成分。
(三)加维的游戏行为特征说 Catherine Garvey,1982 1、游戏是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即使有时并不一定 表示出快乐,但游戏者仍然做出积极的评价。 2、游戏没有外在的目标,游戏的动机是内在的,游戏 更多地是一种获得愉快的体验的手段,而不是为了某种 特别的目的而努力。 3、游戏是自发自愿的活动,它是非强制性的,由游戏 者自由选择。 4、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 5、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存在着联系。
第二章
儿童游戏的特点
第一节 国内外儿童游戏特征的观点
二、国外对儿童游戏特征的分析 (一)纽曼的游戏特征“三内说” (Neumann,1971) 1、内部控制 2、内部真实 3、内部动机
(二)克拉思诺和佩培拉的游戏四因素论 Krasnor,Peplerp,1980 1、灵活性(flexibility)。指游戏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 的多变性。 2、肯定的情感(positive affect)。指游戏者的情绪 体验总是快乐的,笑容是这种肯定的情感的标志。 3、虚构性(nonliterality)。指游戏总带有想象的 因素。 4、内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指游戏不受 外部规则或社会性要求的制约,游戏者是为游戏而游戏, 玩即目的。
4 、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游戏内容与形式有所不同
(1)力量型、运动技能型的对抗性游戏与个人技能技巧型 游戏。 在西方文化中,游戏多是力量型、运动技能型的对 抗性游戏。在东方文化中,如在我国,力量型、运动技能 型的对抗性游戏相对较少,个人技能技巧型游戏较多,智 力游戏(如七巧板游戏、华容道)和文字游戏高度发达和 盛行,同时,还具有独特的筵宴游戏(如投壶、酒令)。 (2)亲近自然、动手操作的游戏与以玩具为中介的游戏 在现代社会,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不同文化下儿 童游戏的区别在减少,但仍然存在差异,如西方国家非常 重视儿童亲近自然、动手操作的游戏,如玩土、玩水和玩 沙等游戏,在我国则非常重视以玩具为中介的游戏。
(四)鲁宾的游戏行为六倾向说 (Rubin,1983) 1、内部动机。儿童游戏是因为他们想游戏,而不依从 于外部的要求或奖赏。 2、对手段的注意。儿童为游戏过程本身所吸引,而不 把注意力放在活动的结果上。 3、我能拿它做什么。游戏是“我能拿它做什么”,而 探究是“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4、想象或虚构。游戏是假装的行为,不同于工具性行 为。 5、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而不是来自游戏之外。 6、游戏者积极参与。
(2)出现经典的游戏理论,试图解释儿童游戏出现 的原因与意义。 英国斯宾塞的游戏“剩余精力说” 德国拉查鲁斯的“松弛说” 德国格鲁斯的“前练习说“(生活预备说)
(3)出现儿童游戏最初的系统观察研究 20世纪30年代前后进行许多儿童游戏的研究。 如帕顿(Parten)1932年关于儿童游戏的社会性 发展的研究。 研究者一般不注重条件控制,对于结果一般不作 测量,主要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观察,对结果作简单 分类。
3、游戏跨越人类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而普遍存在
(1)游戏在古代和现代都普遍存在 古代儿童游戏主要在家庭中进行,游戏的形式主 要是体育游戏、戏剧游戏和益智游戏、生活游戏和角 色游戏。19世纪开近现代儿童游戏在家庭和专门教育 机构中进行,游戏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和发展。
(2)游戏形式的变迁反映了历史的发展过程 研究者(刘焱,1997)研究发现,60年代游戏 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如抽汉奸、捉特务、炸碉堡等, 80年代游戏具有很强的自然性,游戏的形式、材料和 空间都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90年代出现了很多的商 品化玩具,儿童户外时间也在减少,因此户外游戏、 力量型游戏也随之减少。
2 、游戏是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出现的现象,与高等动物 相比,人类的游戏更为高级 人类游戏与高等动物游戏的联系: (1)游戏是人类和一些高等动物共享的活动现象。 (2)游戏在生存资料满足生命体生存需要前提下产生。
人类游戏与高等动物游戏的区别: (1)高等动物的游戏更多是生存和适应环境的本能行为, 人类的游戏更多是学习行为。 (2)人类拥有想象游戏这种高级的游戏形式。 (3)人类创造了玩具这种独特的游戏工具。
三、儿童游戏研究的飞跃发展(20世纪70年代至今)
2.发展特点
(1)游戏研究领域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 (2)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占据主导地位 (3)出现游戏的觉醒理论和元交际理论 (4)重视实验研究
游戏的觉醒理论的主要观点: 环境刺激是觉醒的重要源泉 机体具有维持体内平衡的自动调节机制 当有新异刺激时机体采取探究的方式来降低觉醒水平 当缺乏刺激时机体采取游戏的方式来提高觉醒水平
5、儿童游戏与成人游戏存在不同 (1)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 对成人,游戏只是一种陪衬和调剂 对儿童,游戏是基本的活动形式 (2)游戏的目的不同 成人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休息或放松 儿童游戏是通过游戏来积累经验,促进发展 (3)游戏的内容不同 成人游戏多为有竞争的规则游戏,带有相当的功利性。 儿童游戏多为带有想象色彩的象征性游戏,较少功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