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学
心电图学教学PPT(一网打尽彩图完整版)
(七)洋地黄与心电图 digitalis and the ECG
(一)心电图的测量方法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the ECG
心电轴的检测 determination of axis deviation
Ⅰ
Ⅱ
Ⅲ
Ⅰ 正常位心脏 normal position
Ⅱ Ⅲ aVR
V6
V5 V1 V2 V3 V4
aVL aVF
心电轴转位
rotation on the long axis
顺时钟转位 右心室向左移动,左心室被推向后方, 使V1~ V4 ,甚至V6均呈右心室表面波 型(rS)。
逆时钟转位 左心室向前向后,使V3以至V2、V1呈现 左心室表面波型(R波为主)。
右
位
心
(1)I导联P、QRS波倒置 (2)Ⅱ、Ⅲ导联互换
(3)胸导联V1~V5 R波逐渐减低,S 波逐渐加深;V2、V1、V3 R、 V4 R及 V5 R,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浅。
顺时钟转位 clockwise
Ⅰ
rolation
Ⅱ
V6 Ⅲ
aVR
V5 V1 V2 V3 V4
aVL aVF
逆时钟转位 counterclockwise rolation
单击上图
单击上图
由窦房结发出的冲动,通过心肌传导系统产 生心肌自律细胞和收缩细胞除极化和复极化的连 续过程,引起一系列的电位改变,用体表电极记 录下来,就成为心电图。
(二)正常心电图波形 normal electrocardiographic complexes
正常心电图波形
normal electrocardiographic complexes
心电图学教学PPT彩图完整
心电图的波形与意义
P波
QRS波群
T波
代表左右心房的电活动, 异常时可能与心房肥大、
心房颤动等有关。
代表左右心室的电活动, 异常时可能与心室肥大、
心肌梗死等有关。
代表心室肌的复极化过 程,异常时可能与心肌 缺血、心肌梗死等有关。
QT间期
代表心室肌细胞从开始 兴奋到完全复极化的时 间,异常时可能与心律
正常心电图的参数范围
心率
60-100次/分钟。
QT间期
0.32-0.44秒。
QRS波群时限
不超过0.12秒。
P波时限
0.12-0.20秒。
PR间期
0.12-0.20秒。
正常心电图的解读技巧
观察波形是否规律
注意P波形态
分析QRS波群形态和时限
观察T波和U波形态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如果出现波形异常或心律不 齐,可能存在心脏疾病。
房颤
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 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同时伴有心率 绝对不齐。常见于心血管疾病、甲状 腺功能亢进等。
异常心电图的鉴别诊断
窦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的鉴别
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形态正常,而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为宽大畸形的 QRS波群。
房颤与室颤的鉴别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而室颤的心电图表现为 QRS波群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颤动波。
异常心电图彩图展示
异常心电图概述
介绍异常心电图的分类、常见病因和临床意义。
常见异常心电图波形
展示各种异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如房颤、室性早搏等。
异常心电图病例分析
结合具体病例,分析异常心电图的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心电图学教程》课件
心电图的导联
一个电极和一个参考电极,记录一个方向上的心脏 电流。
单导联
包括六个肢体导联(I、II、III、aVR、aVL、aVF) 和六个胸导联(V₁至V₆),用于全面记录心脏不同 部位的电活动。
十二导联
心电图的波形
代表心房的电激动,形态较小,时限较短。 代表心室的电激动,由一个或多个复合波组成, 时限较短。 代表心室的复极化过程,形态较大,时限较长。 指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长,反映心脏 电活动的总时长。 P波 QRS波群 T波 QT间期
个性化诊断 通过深度学习技术,自动分析系统能够根据患者个体特征 进行精细化诊断,提高诊断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无创心电监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无线传输
1
无创心电监测技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实现了心 电图数据的实时采集和传输,方便医生远程监控
患者病情。
可穿戴设备
2
可穿戴心电监测设备具有便携、舒适、易于使用 等特点,适用于长期监测和日常生活中的心电监
心电图学教程
目录
心电图基础 常见心电图疾病的诊断 心电图的未来发展
心电图的解读 心电图的临床应用
PART01 心 电 图 基 础
心电图的形成
心脏的电激动过程是心电图产生 的根源,心肌细胞膜电位变化产 生微弱电流。
心脏电激动
电流传导
电极记录
心肌细胞的电激动通过心脏的传 导系统传导,产生心脏电流。
心脏肥大与心脏扩大
左心室肥大 心电图上可能出现左心室导联电压增高,以 及左心室导联的ST段压低和T波倒置。 右心室肥大 心电图上可能出现右心室导联电压增高,以 及右心室导联的ST段和T波改变。 心脏扩大 心电图上可能出现各个心腔导联电压降低, 以及ST段和T波的改变。
初学心电图入门知识点总结
初学心电图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1. 心脏的电活动心脏是一个由肌肉组织构成的器官,在心脏的每一次跳动中,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电信号。
这些信号可以通过皮肤表面传播到外部,并被心电图机器捕捉和记录下来。
2. 心电图的导联心电图的导联是指在特定部位放置电极,用来捕捉特定的心脏信号。
常用的心电图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AVR、AVL、AVF)和胸导联(V1-V6),它们可以提供心脏不同区域的电信号信息。
3. 心电图的波形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电信号在时间和电压上的变化,通常包括P波、QRS波和T波。
P波代表心房的去极化,QRS波代表心室的去极化,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化。
通过测量这些波形的形态和间隔,可以了解心脏的节律和功能。
二、心电图的测量方法1. 心电图的准备在进行心电图记录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以确保电信号的传导。
其次,患者需要脱掉衣物,以便操作人员可以贴上心电图电极。
2. 心电图的操作心电图的操作通常由专业医护人员进行,他们会在患者的身体特定位置贴上电极,并使用心电图仪器记录下心脏的电信号。
记录过程通常持续几分钟,患者需要保持安静呼吸,并避免移动。
3. 心电图的记录一旦心电图记录完成,操作人员会对记录进行检查和保存。
心电图记录可以以纸张打印输出,也可以保存成电子格式,以便后续分析和检查。
三、心电图的解读技巧1. 心电图的基本节律在进行心电图解读时,首先需要了解心电图的基本节律。
正常的心电图应该包括P波、QRS波和T波,并且它们的形态和间隔应该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2. 心电图的异常波形除了正常的波形之外,心电图中还可能出现一些异常波形,如P波增宽、QRS波增宽、ST段改变等。
这些异常波形可能代表着心脏在某些方面出现了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3. 心电图的临床意义最后,需要将心电图的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有些心电图异常可能并不代表着严重的心脏问题,而有些正常的心电图可能患者却出现了严重的心脏症状。
执业医师考试心电图学习
三 常见异常心电图
右心房肥大
右心房肥大心电图P波高尖,又称为“肺型P波,肢体
导联P波电压≥0.25mV,Ⅱ、Ⅲ、aVF导联表现最明
显。
左心房肥大
左心房肥大心电图P波增宽且常呈双峰型,又称为 “二尖瓣型P波” 。Ⅰ、Ⅱ、aVR、aVL导联P波增宽, P波时间≥0.12s,P波顶端常有切迹呈双峰状,两峰 间距≥0.04s。
心电轴右偏≥90°。 ST- T改变:右胸导联(V1,V2)ST段压低,T波倒置,称右心室肥大伴劳损。
心肌梗死的基本图形
缺血型改变:T波高耸直立; 心肌缺血发生在心外膜时, 表现为T波倒置。
损伤型改变:ST段逐渐抬高, 并与高耸的T波相连,融合 成弓背向上高于基线的单 向曲线。
坏死型改变:异常的Q波或 QS波。
窦性心律不齐
P波的方向:PⅡ直立, PaVR倒置 PR间期:0.12-0.20秒 P-P间期差异:>0.12s 常伴有窦性心动过缓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常见
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性心律不齐
具有窦性心律的特点。 心率在60次/分以下,一般不低于40次/分。 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快慢显著不等,在同一导联
时间:正常成年人QRS波群时间小于0.12s,多数 为0.06~0.10s。
波形与振幅(电压) 胸渐 超 qVR3导减过或s、联1小V.4R:0。导ms一V或联V1般R、。多形规VV呈,2律5R导、R是S联V/形RS6多导>,V1呈~联1R,/rRQSSRV形R大5VS逐,5致波不渐R等群超/增于S可过高<1以2。,1.呈5,而mqRSVRV波1。、不逐
。
QRS波群命名
R波:QRS波群在等电位线上的第一个向上的波 。
Q波:R波之前向下的波。 S波:R波之后向下的波。 Rˊ波:S波之后出现再向上的波。 Sˊ波:Rˊ波之后再有向下的波叫做。 QS波:整个QRS波群均向下时。
心电图学知识点
心电图学知识点
1.心电图的基本知识
㈠心电产生原理
⑴静息电位:以细胞膜外的电位为 0,则细胞内电位稳定在-90mV 左右,这种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
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⑵动作电位:心肌细胞激动时产生的细胞内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
⑶除极:心肌细胞激动后,膜外变为负电荷,膜内变成正电荷,这种极化状态的消除称为除极。
2.心电图导联及心电图波形产生原理
㈠心电图导联
⑴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Ⅰ导联、Ⅱ导联、Ⅲ导联
⑵单极肢体导联:aVR 导联、aVL 导联、aVF 导联
⑶单极胸导联:
V1 导联 胸骨右缘第 4 肋间 V5 导联 左腋前线与 V4 同一水平 V9 导联 脊柱左缘与 V4 同一水平
V2 导联 胸骨左缘第 4 肋间 V6 导联 左腋中线与 V4 同一水平 V3R 导联 胸壁右侧与 V3 对应部位
心室全部去极化的时间
压低不超过 0.05mV
>0.20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0.12s:预激综合征
压低或抬高:心肌损伤
注:①PtfV1:V1 导联 P 波的终末电势,正常值> - 0.003mm·s,若≤-0.004mm·s(负值增加),则见于 左心房扩大或左心房负荷增加。 ②QRS 波群:正向波或负向波大于或等于 0.5mV 时用大 写字母,否则用小写字母。 ③J 点:QRS 波群的终末与 ST 段起始的交接点,代表着 心室除极结束及复极开始。 ④ST 段:抬高在 V1~V3 导联不超过 0.3mV,在 V4~V6 及 肢体导联不超过 0.1mV。 ⑤T 波振幅应大于同导联 R 波的 1/10,<1/10 T 波低平
和和后结间束。
③房室结:位于冠状静脉口及心室间隔膜部之间。
心电图学课件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86
III度房室传导阻滞
87
3.室内传导阻滞 (1)右束支传导阻滞
原理 终末向量延迟 右束支区最后除极
向量右前下
心电图特点
V1 M型波 rSR'波 V5宽S波 ≥0.12S ≤0.11S 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
88
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
89
(2)左束支传导阻滞
原理
初始激动易位 初始向量消失 除极全程延 迟 向量右→左
59
室性心动过速
60
左 室 特 发 性 室 速
61
右 室 特 发 性 室 速
62
3.加速性自搏心律
定义: 逸搏点兴奋性↑ 加快的逸搏率 慢于阵
发性心速率
(1) 交界区性加速性自搏心律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交界区波形—窄QRS
70-130bpm
(2) 室性加速性自搏心律
心室波形—宽QRS
60-100bpm
诊断学 心电图学
1
第一节心电学基本知识
一、心电发生原理 (一) 单细胞生物电现象 静息膜电位 处于复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 过程 除极→除极化状态→复极→ 复极化状态 动作电位 顺序 先除极部先复极 动作电流 电偶运动方向
除极 电源(+)在前 电穴(-)在后 复极 电穴(-)在前 电源(+)在后 小结:除复极时电偶运动产生电量相等 方向
相反的电位变化
2
(二) 在体心脏生物电原理
动作电位过程相同 电偶运动方向相同 动
作电位顺序不同(复极始于心外膜后除极
部)
动作电位传导不同 (闰盘) 细胞排列序列 不同(三层立体) 除极、复极界限重叠 小结: 除复极时电偶运动产生电量不相等、
心电图学习(完整整理版)
运行方向与方位与QRS环一致。
后或上
右
左
前或下
T环
心电向量环在立体面上的投影(第一
25
次投影)
1.二次投影/肢导联 26
额面向量环与肢体导联心电图的关系
2.二次投影/胸导联
横面向量环与胸导联心电图的关系
27
后
右
左
前
五、心电轴
28
心电轴常指平均QRS电轴(mean QRS axis),为心室除极 过程中各瞬间向量的综合。
QRS波后又有一个暂停,即ST段,暂停后心室复极,产生T波。而心房的复极波很小,常消失 在QRS波内,一般看不到。
三、心电图导联体系
12
胸导联
13
某一导联正负电极之间假想的联线,称为该导联的导联轴。
(一)双极肢体导联(标准导联)的导联轴
双极肢体导联的导联轴可以画一个等边三角形来表示。
Ⅰ R
Ⅱ
L Ⅲ
QS型;V4~V6导联可见生理性q波,但不能后面导联的q波比前面导联的小。 ➢ Q波 生理性Q波<1/4R,<0.04s。 2)电压:RV5<2.5mv,RV5+SV1<3.5(女)或4.0mV(男)。 RV1<1.0mV,RV1+SV5<1.2mV。 任何导联正向波和
室壁激动时间(VAT)
55
QRS波群的起点到通过R波顶峰垂直线的水平距离。 若R波有切迹或有R’波,以最后的R波峰为准。
44
P波是反映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起始部代表右房除极,中间部代表右、左房除极,终末部代表左
房除极。 P 时限(宽度)≤0.11s P 振幅 肢导联≤0.25mV 胸导联≤0.20mV 方向:Ⅱ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其余导联呈双向、倒置或低平
心电图学
活动中,全部心电向量的综合。 代表心室除极过程中的平均电 ±180º 势方向和强度 。
-90º
0º
+90º
• 代表心室除极过程的总方向
平均心电轴的正常范围
目测法
Ⅰ导联
Ⅲ导联
正常心电轴
心电轴左偏
心电轴右偏
(三)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表示心房除极化 形态:I、II、aVF、V4 ~V6 直立, aVR 倒置; 时限:宽度不超过0.11sec; 振幅:在肢导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
QRS 波群命名
R波: 首先出现的位于水平线
以上的正向波
Q波: R波之前的负向波 S 波: R波之后第一个负向波 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 S’波: R’ 波之后的负向波 QS波:QRS波只有负向波 振幅相对小可称为q、r、s、
(二)心电图测量
1.心率的测量
走纸速度25mm/s时,横线1mm=0.04s(也就是 一小格),一中格为5小格组成,即0.2秒 。 1mm=1/25=0.04s 心率=60/R-R,例如 60/0.8=75
1.基本图形及机制
基本图形
缺血型改变
T波高大直立----T波倒置尖深(冠状T) 损伤性改变 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 坏死性改变
病理性Q波:时间≥0.04s ;电压≥ 同导联R波的¼
心肌梗死的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T 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
坏死型Q波发生机制
A、正常心肌 除极顺序
胸前导联探查电极的位置
心电图的阅读方法
• 1. 先将心电图浏览一遍,检查有无伪差(如交流电干扰、 肌颤等),定准电压是否准确等。
心电图学-正常心电图
➢8. Q—T间期:从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
代表心室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
Hr:60~100次/分时,Q—T间期 0.32~0.44s
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快慢有密切关系,心率
越快,Q—T间期越短,心率越慢,Q—T间期 越长。
由于Q—T 受心的影响较大,所以常用校正
的Q—T间期:Q-TC= Q—T/ R—R ,校正的 Q—T间期指R—R间期为一秒,心率60次/分时 的Q—T间期。正常Q-TC的最高值为0.44″,超过 此限即属延长。一般女性的Q-TC间期较男性略 长。
在任一导联,ST段下移不应超过0.05mV。ST段上抬
在V5V、1V、6V与2肢导体联导不联超不过超0.3过m0V.1,mVV3不超过0.5mV,V4 、
意义: ▪ ST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
害;
▪ ST段抬高超过正常范围见于心肌梗死、变异性
心绞痛、心包炎、早期复极综合症。
➢7.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正常
b. 时间的测量:测量各波时间应自波形起点内缘 测至波形终点的内缘。
c. 室壁激动时间(VAT)=R峰时间(R peak time)
VAT表示心室激动由心内膜经心肌至心外膜
所经历的时间,测量时从V1或V5QRS波的起始
部内缘量至R波顶峰垂直之间的距离。如有R’波 则应测量至R’峰,如R峰有切迹,应测量至切迹 第二峰。
2. 小儿的P波时限较成人为短,婴儿不超过 0.09″,儿童不超过0.10″。
P波的电压在新生儿期较高可达0.20~0.25 mV,其原因可能与出生后早期肺动脉压较 高,右室相对较大有关,以后P波电压较成 人为低。
3. QRS波群:婴幼儿常呈右室占优势的QRS 图 V导 增5形联长、R特而V波6增征导逐高。联渐;常V减1小出(低儿现V,Q3深RV波)S5波较导导;成联联随人R多波年深呈电龄,高压增常R随波长见年,,于龄IVI、I、1 III、aVF导联。
心电图学中级知识点总结
心电图学中级知识点总结心电图学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方式,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脏疾病和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
在心电图学的学习过程中,有一些中级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掌握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
本文将对心电图学中的中级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学习心电图学的医学生和临床医生有所帮助。
1. 心脏电生理学基础知识心脏电生理学是心电图学的基础,掌握心脏的电生理学知识是学习心电图学的重要步骤。
心脏电生理学主要包括心脏电势的生成和传导,心脏电活动的传导路径,以及心脏各个部位的电活动特点。
对于心脏电势的生成和传导,我们需要了解心脏细胞的兴奋-传导-收缩过程,了解心脏的兴奋传导系统如窦房结、房室结、希氏束和束支的功能和特点。
此外,还需要了解心室肌细胞的兴奋传导过程和心室肌肌肉纤维的电活动传导特点。
2.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时产生的电压变化来反映心脏的活动情况。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产生微电压,经皮肤电极传导到心电图机上记录下来。
在学习心电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体表导联的构成和位置,了解不同导联在记录心电图时的作用和特点,了解心电图机的基本原理和记录参数的设置等。
此外,了解心电图记录时的常见干扰因素如肢体运动、肌肉震颤等对心电图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
3. 心脏节律的分析与诊断心脏节律是心电图学中的重要知识点,掌握心脏节律的分析和诊断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很多心脏疾病。
在学习心脏节律时,我们需要了解正常心脏的节律特点,了解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如窦性心律不齐、房性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不齐等,了解各种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和临床表现,并学会根据心电图特征来诊断心律失常的类型和病因。
4.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诊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主要病因,诊断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是心电图学的重要内容。
在学习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诊断时,我们需要了解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了解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如T 波改变、ST段改变、Q波等特征,学会根据心电图的特征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并进行相应的诊断和治疗。
临床心电图学(ECG)
心电图(ECG)【基础知识】一.心电图心脏的电激动过程影响着全身各部位,使体表的不同部位发生了电位差,产生了电动力,在心电周期的整个过程中,此电位差也在不间断地变动,通过心电图机把这些变动的电位差记录记录成曲线,就是心电图。
二.心电图的导联(一)双极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R、aVL、aVF(三)单极心前导联V1 V2 V3 V4 V5 V6V3R V4R V5R V7 V8 V9(四)导联轴三.心脏传导系统(一)窦房结位于右心房后上部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的界沟附近,并沿界沟的长轴排列,埋在新外膜下1mm的深处,长15mm,宽为5~7mm,厚约1.5~2mm。
窦房结是心脏正常起搏点,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为窦性心律。
(二)结间束前结间束{房间支(房间传导束)、前降支}中结间束后结间束(三)房室交界区:房间隔右侧,冠状窦前方,三尖瓣基底上方。
房结(AN)区(心房与房室结交界处)结(N)区:传导最慢,心电图上P-R段。
结希(NH)区(四)房室束(希氏束)及分支房室束长约10mm,宽约3mm1.左束支:左束支在室间隔左侧起始部位又分为前上支和后下支两束纤维(左前分支、左后分支)、左中隔支2.右束支:右束支沿室间隔右侧下行直到心尖处才开始分支为Purkinje纤维。
(五)Purkinje纤维四. 模式心电图(一)P波是心电周期的第一个波。
反映心房除极过程。
(二)P-R间期: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间隔时间。
(三)P-R段:反映激动由心房传至心室的过程。
起点表示心房除极开始,终点表示心室开始。
(四)QRS波群:QRS波群是紧跟P波后的一个综合波,是心室除极波形成的总称。
QRS 综合波的命名,最初一个向下的波为q 波,R波为最初一个向上的波,可继于q波之后,亦可为起始波,S波为R波之后的向下波,R’波是继S波后的上升波,S’波是继R’波后的下降波。
如整个QRS综合波为一个向下的波而无向上的波,称为QS波各波根据其波幅大小,分别以q、Q、rR、s、S表示。
心电图学习与总结
心电图学习与总结一、心电图纸二、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P波:代表左右两心房除极的电位变化。
大部分导联呈钝圆形;导联I、II、aVF、V4-6直立,aVR倒置;其余导联双向;时间:<0.12秒;振幅:肢导<0.25mV;胸导<0.2mV。
P-R间期:从P波起点至QRS波群的起点,代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时间:0.12-0.20秒。
QRS波群为心室除极波。
时间:0.06-0.10秒;波形:(1)在没有电轴偏移的情况下,I、II、III导联的QRS波群其主波一般向上;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2)正常人胸导R波自V1 - V6 导联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3)V1、V2、V3出现Q波应视为异常,V5、V6看不到Q波应视为异常;振幅:I 导联的R波小于1.5mV,aVF导联的R波小于2.0mV,胸导的R波小于2.5mV。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
正常多为一等电位线,一般下移不应>0.05mV;上抬在肢体导联及V4-V6导联不应>0.1mV 。
T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方向:大多和QRS主波的方向一致,左心导联I、II、V4 - V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振幅:左心导联I、II、V4 - V6导联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三、临床常见异常心电图(一)左心室肥大1.QRS波群电压增高:胸导联V5或V6导联的R波>2.5mV;Sv1+Rv5>4.0mV(男性)、>3.5mV(女性);肢体导联中,Ⅰ导联的R波>1.5mV;aVL导联的R波>1.2mV;aVF导联的R波>2.0mV;RI+SIII>2.5mV。
2.可出现心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到0.10~0.11s,但一般<0.12s。
4.ST-T改变:在R波为主的导联,其ST段可呈下斜型压低达0.05mV以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当QRS波群电压增高同时伴有ST-T改变者,称左室肥大伴劳损。
[医学]心电图学(一,基本概念)
三、心电图的导联
导联(1ead)在电子学的原意是导线,指在 电路中连接两点的电线。
心电图导联则是指将两电极置于人体的任 何两点与心电图机相连接,就可描记心电 图,这种放置电极与心电图机连接的线路, 称为心电图导联。其装置包括电极板和导 线。
心电图导联的安放
(一) 标准导联 (二)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肢导联的导联轴
肢体导联的六轴系统
因为Ⅰ、П、Ⅲ和 aVR、aVL、aVF六个肢体 导联都是从额面观察导 联轴位置的,将以上六 个导联轴的方向、角度 保持不变,平行移动到 同一中心点O上,这样 可得到一个向四周辐射 状的几何图形,这六条 线每相邻两条线的夹角 为30度;这就是Bailey 六轴系统。
通常用箭头表示其方向,用线段长度表示电位 强度。
心电综合向量:
心房、心室肌激动时产生大量的心电向量,其 心电向量的总和称为心电综合向量。
心电综合向量合成方法:
①同一轴二个方向相同的向量其幅度相加; ②同一轴二个方向相反的向量其幅度相减; ③二个向量方向成一定角度时,采用“合力”原理 合成综合向量。
四、 平均心电轴
(一)平均心电轴的概念
平均心电轴亦称心电轴,简称“电轴”, 是指在额面上左、右心室除极的综合向量, 即总能量和总方向。通常用心电轴与 Ⅰ 导 联正侧端所构成角度表示心电轴偏移的方向。 正常人的心电轴常常指向左下方。心脏病变 时心电轴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偏移。
心电向量概念:
心肌细胞在除极和复极过程中产生的既有强度 大小,又有方向性的电偶,称为心电向量。
CL5----正极置于V5导联的位置上 负极多置于左肩部
CL6----正极置于V6导联的位置上 负极多置于左肩部
是一种双极导联。多在心脏监护病房,危 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及麻醉中观察心脏情况时 使用。 每次可选择1或2个导联使用;使用时应 注意避开心脏听诊及必要的治疗部位。
完整心电图学习课件
• PR间期 从P波起点至QRS波起点,代 表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 正常值: 0.12 ~ 0.20s • 与年龄和心率有关 幼儿及心率快时,
PR 缩短;老年人及心率慢时, PR 略延 长,但不超过0.22s。
正常心室除极顺序
• 开始于室间隔中部, 自左向右除极; • 随后左右心室游离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除
胸导联心电图 反映横面的心电活动。直接记录探查电
极下方那一部位的心电变化。
导联轴: 每一肢导联正负极之间的假想连线。
第二节 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数据
一 心电图测量
心电图纸
• 横向表示时间 – 每小格 - 0.04 s – 每大格 - 0.20 s
• 纵向表示电压 – 每小格 - 0.1 mV – 每大格 - 0.5 mV
压低,称右室肥大伴劳损
双侧心室肥大
• 大致正常心电图。 • 单侧心室肥大心电图。 • 双侧心室肥大心电图。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 心室肌某一部分发生缺血, 会影响心室肌的复极, 在与缺血区相关导联上发生ST-T改变
•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 • 缺血型改变 T波改变(高耸、低平、双向、倒
双侧心房肥大
• P波增宽 ≥ 0.12s, • 振幅 ≥ 0.25mV, • V1呈高大双向P
波, 上下振幅均 超过正常范围。
二 心 室 肥 大
左心室肥大
1、左室高电压的表现(重要) Rv5或6>2.5mV; Rv5+Sv1 >4.0mV(男) >3.5mV(女) R I >1.5mV;RavL >1.2mV; RavF >2.0mV; R I +SⅢ>2.5m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莫氏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P 波规律地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一 个P 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之后P-R间期趋于缩 短,然后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地出现(文氏 现象)。
2 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特点: P-R间期恒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
无QRS波群。
2 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程度,用P波数与 下传数来表示。
Ⅱ
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100次/min 称为窦性心动过速(1岁以内> 140次/min, 1~6岁> 120次/min)。
原因:运动、精神紧张、发热、缺氧、甲亢、贫血、心肌炎、心衰、拟肾上腺素药作用等。
3 窦性心动过缓 sinus bradycardia
窦性心律的频率<60次/min,称为窦性心动过缓。 原因: ①正常成人(老年人、运动员及睡眠)②颅内压增高③甲低④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⑤药物: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抗心律失常药。
增加或触发活动。 ➢折返引起者最多,常见为房室结折返性
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 速(AVRT), 少数为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通道
传导慢 不应期短
快通道
传导快 不应期长
AVNRT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慢通道
传导慢 不应期短
快通道
传导快 不应期长
七 束支与分支传导阻滞
希氏束穿膜进入心室后, 在室间隔上部分为细而长的 右束支和粗而短的左束支, 左束支又分出前分支、后分 支和间隔支,它们可以分别 发生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
束支传导阻滞
正常情况下,室上性激动通过左右束支同时 激动两侧心室肌。如果一侧传导时间较另一 侧明显延迟,激动就会从对侧跨越室间隔缓慢地 激动患侧心肌,形成束支传导阻滞。根据QRS波 的时限是否大于0.12秒,划分为全完性和不完全 性束支传导阻滞。
1 心电图特点 ⑵ 提前的QRS波群前或后可以出现一个逆 行性P’波,P’-R<0.12s或R-P’<0.02s
A A-V⑶ 代偿间隙通常为完全性。
V
2 交界性早搏的特殊表现
(1) 联律(二联律、三联律、……等等) (2) 交界性早搏未下传(阻滞性交界性早搏) (3) 交界性早搏伴心室内差异传导
四 异位性心动过速
❖非持续性室速:发作的持续时间不超过30秒 而自行终止;
❖持续性室速:发作时间超过30秒或者需要立 即终止。
❖单形性室速室速:发作时QRS波群形态一致; 多形性室速:发作时在同一个导联上的QRS 波群形态有两种以上(尖端扭转型室速)。
1 单形性室速的心电图特点
⑴ 一系列快速而相对规则的QRS波群,140~200次/分; ⑵ QRS增宽变形,时限≥0.12秒,T波与QRS主波方向
连续出现两次或两次以上的QRS波群脱 漏,称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3:1、4:1 房室传导阻滞等。
绝大多数P波被阻滞,仅个别或极少数P波能下 传到心室称为几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㈢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Ⅲ°AVB)
也称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心电图特点:
⑴ 完全性房室脱节(p波与QRS波无关),心房率快于心室率; ⑵ 心室率缓慢而匀齐,为交界性的逸搏心律(频率一般为40~ 60bpm)或室性逸搏心律(频率一般为20~40bpm )。
⑶ 有完全性代偿间隙(早搏前后两个窦性P波之间的间隔等于正常P -P间隔的2倍)。
⑷ T波方向多与QRS主波相反。
2 室早的特殊表现
⑴ 室早形成联律(二联律、三联律、……等)
⑵ 室早成对
连续出现的两个室早称为成对室早。
⑶ 多形性和多源性室早
同一导联的室早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 形状,各种早搏的联律间期(配对间期)相 同,称为多形性室早,如果联律间期不一致, 称为多源性室早。
相反; ⑶ 如能见p波, p波频率慢于QRS频率,P-R无固定关系
(房室分离); ⑷ 可有心室夺获和室性融合波。
2 尖端扭转型室速
Torsade de pointes, TdP
是多形性室速的一个特殊类型,发生在有明显QT 延长的患者。延长的复极化和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并存 称为长QT综合征(LQTS),它可以分为先天性(特 发性)和获得性两型。先天性者有家族性倾向。获得 性者通常发生在较年长的患者,常常在服用了延长复 极化的药物(例如抗心律失常药、抗抑郁剂等)或在 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低钾血症和低镁血症时发生。
1.0s
4.60s
6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
心电图表现:
⑴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 ⑵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 ⑶可出现室上性快速心率失常(房速、房扑、房颤)
又称为慢-快综合征 ⑷如病变累及房室结可伴房室传导阻滞,称双结病
变
二 过早搏动
Premature beat
由异位节奏点发出的冲动提前激动 心脏称为过早搏动,简称早搏。早搏是 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各种心脏病患 者和健康人都可以出现早搏。
异位性心动过速是指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或
折返激动引起的快速异位心律(期前收缩连续
出现三次或三次以上)
分类:房性 交界性
室上性
室性
㈠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可以发生在健康人和心脏病患者 ➢发生机制:折返、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
㈠ 右束支传导阻滞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 RBBB
右束支细长,由单侧 冠状动脉分支供血,其不 应期比左束支长,故传导 阻滞多见。可发生在各种 器质性心脏病。单纯性右 束支传导阻滞,特别是不 完全性者,也可以见于正 常人。
cRBBB 的 心 电 图 特 点
⑴ QRS波群时限≥0.12s; ⑵ V1或V2的QRS波呈rsR’或M型,此为最具特征性的改变; Ⅰ、 V5、 V6的S波增宽而有切迹,其时限≧0.04s;aVR导联呈QR型,其R波宽而有 切迹。
其发生机制为多个小折返激动所致。
房颤的心电图特点
1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间隔不均 匀的低振幅波(f波),其频率为350~600次/分;
2 R-R间期绝对不规则; 3 QRS波一般无增宽变形。
㈢ 心室扑动
ventricular flutter,VFF
在心肌明显受损、缺氧或代谢异常的情况下发生; 室扑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恢复,便会转为心室颤动。
心房扑动的心电图特点②
2 房室传导比例通常为2:1,3:1或4:1。当房室 传导比例固定时,心室律规则;当房室传导比 例不固定或伴文氏传导时,则心室律不规则。
3 QRS波通常无增宽变形
㈡ 心房颤动
atrial fibrillation,AF
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多发生在器质性 心脏病,如冠心病、风心病、慢性肺心病等; 约5%~15%的房颤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称 为孤立性房颤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 )。
按照起源位置分为房性早搏(房早)、 室性早搏(室早)和房室交界性早搏。 其中室早最多,其次为房早,交界性早 搏最少。
㈠ 室性早搏
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
1 心电图特点:
⑴ 提早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QRS时限常>0.12s。
⑵ 提早出现的QRS-T波群前面无相关P波。
A A-V
V
㈢ 交界性早搏
prematrure junctional complexes
1 心电图特点
⑴ QRS-T波群提前出现,其形状与窦 性激动基本相同。
⑵ 提前的QRS波群前或后可以出现一个逆 行性P’波,P’-R<0.12s或R-P’<0.20s
㈢ 交界性早搏
prematrure junctional complexes
4 窦性心律不齐
sinus arrhythmia
窦性心律的P-P间期在同一导联的最大差异 >0.12秒,称为窦性心律不齐。多见于青少年或植物 神经功能不稳定者,常与呼吸周期有关,无特殊临 床意义,不需要治疗。
1.04s
1.46s
5 窦性静止
sinus arrest
亦称为窦性停搏:在心电图上表现为一个 显著延长的P-P间期,其长度与正常的P- P间期无倍数关系。
㈠ 一 度 房 室 传导 阻 滞
Ⅰ°A V B
房室传导时间延长,但每一个来自心房 的激动都下传至心室。心电图特点:
P-R间期延长>0.20s(老年人>0.22s) , 或者比较两次心电图记录,心率没有明显变 化而P-R间期延长0.04s以上,无QRS脱落。
㈡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Ⅱ°AVB
Ⅱ°AVB表现为部分心房激动不能下传到心室。 根据心电图的表现分为两型:莫氏(Morbitz)Ⅰ型 和Ⅱ型。莫氏Ⅰ型较Ⅱ型常见,大多发生在房室结 (70%),也可发生在希氏束内(7%)和束支水平 21%),预后较好。莫氏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 部位较低,35%位于希氏束,65%位于束支水平, 预后较差,容易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⑶ ST-T改变: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ST段下降,T波倒置。
M 型
2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QRS形态和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相似, 但QRS时限<0.12s。
240/min; 2 QRS通常无增宽变形; 3 突然发生,持续一段时间后突然停止。
㈡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
paroxysmal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病因:器质性心脏病,偶见于正常人 发生机制:折返、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
增加或触发活动。
室 速 的 分 类:
五 扑动和颤动
扑动和颤动是比阵发性心动过 速更为快速、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 特别是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发作 时心脏已经无有效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