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方法总结
历史非选择题规范答题方法指导
历史非选择题规范答题方法指导一、背景原因类1、先看分值(做任何一问都应该先看分值),估算要点,可多不可少,这是原则,最好多答几个。
2、列思路,在草稿纸或者直接在试卷上面列要点,历史答题要点如下:政治、政策、经济、思想、军事、阶级、外交、科技、法律、教育、社会环境、民族关系、文学艺术、交通、个人原因、材料(这一点非常重要,万不可忽视材料)3、中外对比的问题要把观点在双方分别运用。
二、评价影响类1、全面分析:考虑是否有国际国内两个方面。
2、辩证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
3、分项分析:答题要点一般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
4、当今后世:在积极影响中,还要考虑对后世的影响,一般是对后世起到了借鉴作用。
三、特点类问题1、特点类问题要综合整个材料的方方面面,从头到尾的内容中都可以体现出特点。
2、阅读材料,顺序阅读,只要觉得是特点的,就采用直接罗列法,有时候一句话当中可以体现出多个特点。
3、前后对比材料,通过对比总结出部分特点,比如范围扩大,内容增多等。
4、如果该事件出现的年代较早,就有起源早,历史悠久的特点,一般运用在中国古代史中。
5、如果是朝代并列、年份并列等情况,一件事情的发展,可以体现出延续性,继承性,完善和发展的特点。
6、凡是材料中出现政府和法律的,一般有政府主导、法律化的特点。
四、关系类问题1、相互关系:这样的关系就需要双方都解释对对方的影响,不可忽视任何一方。
2、继承发展关系:说明前一个对后一个的影响,一般就是奠定了基础,再说明后一个对前一个是如何发展的。
3、对立关系:双方观点矛盾冲突,要先说明分歧点在哪里,然后分别解释。
五、认识类、评析类、评述类问题1、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
2、为什么:背景、原因3、怎么样:评价(最好加上自己的观点)。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做题方法
特点设问类特点(特征)指的是人或事物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一般通过与同类事物的比较得出。
设问时一般用语:主要特点、时代特征、基本特点、共同特点、不同点等。
设问角度一般有三类:一是针对历史阶段的相关问题进行设问;二是针对历史专题相关问题进行设问;三是针对历史概念相关问题进行设问。
答题方法1.与历史阶段相关的问题(1)考查某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归纳。
(2)考查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征,可先按时间划分阶段,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
(3)考查某一历史事件在演变中所呈现的阶段特征,可从原因、性质、过程、结果、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
2.与历史专题相关的问题3.与历史概念相关的问题回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设问主体,然后根据材料中信息及问题分值,思考从一方面还是多方面回答。
一般说来,根据要素概括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是否处于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等。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是否顺利、最突出的地方等。
(5)内容(措施)——体现的思想、侧重点等。
(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否彻底、有没有局限性等。
(7)数量及关系——设问主体发展快慢、比例增减幅度及以什么为主体等。
(8)范围——涉及的地域、领域等。
(9)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和双重性质、性质是否前后一致等。
(10)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原因、背景类原因、背景类非选择题的设问通常分两种:一是限定性设问,即题目中设置限定词语的设问,如某一事件(或现象)出现的历史、经济或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根本、主要、直接原因,主客观原因或内外因等;二是宽泛性设问,即题目中没有限定词,直接设置为背景、因素、原因、条件、依据等。
初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
初中历史万能答题模板历史考试中的非选择题一般侧重于原因(背景、因素、条件)、影响(意义、作用)和认知(启迪、感悟)的考查。
这些角度其实都有可以突破的方法,我为大家整理如下:一、原因类1.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因素。
(1)西方先进科技、思想文化传入中国。
(2)现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近代化探索的推动与促进。
2.建国以来经济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
(1)正确领导党,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
(2)人民群众的努力。
(3)较为和平安定的内外环境。
(4)苏联等国家的援助(主要是建国初期)。
3.促进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1)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2)统治者的个人才能大致相同(实行开明的国策和有效的统治措施)。
(适用于中国古代史)(3)各民族之间长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的交流。
(4)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
4.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因。
(1)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3)杰出的人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补充:(1)统治者励精图治,实行改革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备注:特指古代社会)(2)统治者重视教育,选拔人才。
(备注:特别是在古代社会)(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发展生产。
(备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5.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1)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推动。
(2)民主思想的发展与影响。
(3)政治家的不懈努力,人民与新兴阶级的支持。
补充:(1)受外来文明(或原有民主习惯)。
(备注:只适用于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古希腊民主政治、美国历史上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2)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备注:仅适用于古希腊的民主)6.改革成败的原因。
(1)改革成功的原因:①顺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改革派力量强大,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③改革的措施得当。
④出现有利于改革的国内与国际环境。
⑤国家最高领导者的支持。
(2)改革失败的原因:①顺应改革趋势,但是改革的措施不得当。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答题模块
历史高考非选择题的答题模块模块1、内容、措施类设问一、设问呈现: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内容有哪些,等等。
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些措施,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等。
二、答题模板:(1)审清设问:①明确答题方向。
②带着问题阅读材料。
(2)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关联知识。
①明确材料的主题(或中心)②看材料:开头、结尾、出处和注释、省略号或分号前后的句子。
③对材料意思进行分类,与所学知识联系。
(3)组织答案:①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②按问作答。
③充分运用历史术语,将教材中的话运用到答案中。
三、典例练习:阅读材料:材料一:1931年英国颁布《紧急进口税条例》,对进口货物征税50%。
后来又规定规定:……帝国内部各邦的货物彼此实行优惠税率,形成区域集团贸易圈。
法国在提高关税的同时,率先在对外贸易中实行大规模进口配额制度。
1930年,美国通过了历史上最高的关税法——霍利〃斯摩特关税法。
美国政府为提高国内商品价格、增强对外贸易的竞争,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
——根据金卫星《1929—1933年大萧条与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整理材料二:‚我们希望找到一个统一有序的方法来决定国家货币单位的价值,消除各国单方面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而采取单方面货币贬值行动的危险。
……我们希望通过让国际货币体系成为一国经济政策的工具而确保经济政策的安全性。
这就意味着任何一个国家在做出货币升值或贬值前都必须同他国政府进行磋商。
‛——1944年凯恩斯、怀特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面对危机,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有何共特点?(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二战后,为防止悲剧重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金融和贸易领域采取了哪些“统一有序”的应对措施?参考答案:(1)措施:提高关税;组建区域集团贸易圈;实行进口配额制度;宣布货币贬值;共性: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济宁2012一轮模拟) 结合史实,说明秦始皇和梭伦所构建的新制度是如何打破旧制度的。(4分)
审提示语:看清是分析、比较、概括说明、论述
审限定语:人 、地、 国 、主体 、答案来源
审求答项:原因、影响、认识、内容、变化、趋 势、 特点、评价等
审赋分:分值与要点的个数挂钩
审问数:看清每一问中包括几小问,以防止漏答 每一项可以用笔在试卷中标示出来
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问题: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5分)
【实战】 (2011年江苏历史, 23)
这一题属于第③种情况“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提示了政治结构,其他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提提供的政治保证; 资本的原始积累; 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 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根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封建专制统治成为其发展的障碍;(2分)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发展。(2分)
史论结合
四、精心组织
答案的组织要做到三化三忌
三化:要点化、简洁化、专业化
三忌:忌照抄材料 生搬硬套 忌偏离材料 任意发挥 忌不用术语 乱写乱改
【实战】(2012临沂一模) 材料一 国王在世上可以行使一种神圣的权力……可以任意处理他的臣民……除上帝之外,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英王詹姆士一世对议会下院的议员们的讲话 材料二 在自然法则下,一切人生来都是自由的,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对自己的身体有支配的权利。 --杰斐逊1770年的一次辩护演说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詹姆士一世和杰斐逊的思想有何差异?(2分) 答案:(1)詹姆士一世认为君权神授 (2)杰斐逊认为天赋人权。
初一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初一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1. 认真读题很重要哦!比如说有一道题问你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措施,那你可得瞪大眼睛把题目读仔细了,千万别看成别的皇帝呀!这就好比你要去一个地方,得先搞清楚目的地在哪儿呀,不然可就南辕北辙啦!
2. 关键词得抓住呀!遇到那种长长的题干,别害怕,抓住关键词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
比如题目里提到“丝绸之路”,那你就得赶紧在脑海里搜索跟丝绸之路相关的知识点呀。
就好像你在一堆杂物里找你心爱的玩具,一眼就瞅到那个特别的标志!
3. 联系课本知识呀!课本可是我们的大宝贝呢!当看到题目,就要像找老朋友一样迅速跟课本知识联系起来。
好比你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马上就能想起和他的点点滴滴。
比如考到清朝的历史,你就得赶紧去课本里找相关内容呀!
4. 条理清晰地作答哟!别一股脑儿地乱写,要像排兵布阵一样有条理。
你想想,如果你说话乱糟糟的,别人能听明白吗?比如说回答一个事件的影响,那就分积极和消极方面来写呀。
就如同整理房间,把东西分类放好才整齐嘛!
5. 多写点不会错啦!别担心写多了,能想到的相关内容都写上去准没错。
这就好像去吃自助餐,多拿点总比不够吃好吧!但也别瞎写一通哦。
比如问你唐朝的文化成就,你就把诗歌呀、书法呀、绘画呀能想到的都写上呀!
6. 检查检查再检查哈!交卷前可一定要再看看自己的答案哦。
是不是有漏写的呀,有没有错别字呀。
就像出门前照照镜子,看看有没有穿得邋里邋遢呀!
总之,掌握这些初一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你就能在历史的海洋里畅游啦!。
高考历史最强答题模板
高考历史最强答题模板――非选择题篇一轮复习进行的怎么样啦?大家都说需要历史大题的答题模板,历史君不辛劳苦总结了一下,大题类型多,材料杂,但无外乎材料和论述两大类。
方法也多,但基础知识是一切的前提。
这些方法同学们要看,择其善者而从之!大题常见思维模式1、模式1:模对比近代不平等条约:时代背景+签约国+内容+对中国危害;2、模式2:统一局面:背景+由谁统一+政权建设+地位+疆域+结局;3、模式3:农业发展的表现:工具发明与改进+耕种方法+生产经验积累+农作物种植和推广+开垦荒地、施肥+兴修水利+开发边疆;4、模式4: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部门的扩展+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扩大+手工业制品的工艺水平提高;商业:商品种类+集市和城市+货币+对外贸易;5、模式5:文化特点:时代特征+风格+影响+世界地位+是否兼收并蓄+是否全面发展;6、模式6:分析革命运动的原因和背景:矛盾冲突+谁参加谁领导+以何手段发动+导火索;7、模式7:分析战争胜败原因:性质+领导因素+民众因素+战略战术因素+内部关系+敌方的战备+交战国双方综合国力因素+国际因素;"8、模式8:决定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改革派与反对派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力的高低强弱+最高统治者的态度+改革的方针、措施与用人是否得当+是否触犯人民的利益,增加人民的负担;9、模式9: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基本条件:资本+雇佣劳动力+生产技术+原料+环境+市场;10、模式10:政党成立的历史条件:客观条件(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观条件(阶级条件、思想条件、组织干部条件);11、模式11:文化发展的原因:政治+经济+民族+对外+前代;^12、模式12: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重视水利的兴修+改革生产工具和推广先进的生产技术+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的交流+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高考必备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法总结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法总结一、解答非选择题整体把握:“一个前提,两个原则”。
“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
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
“两个原则”:(1) 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
回答非选择题应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语言,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
(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
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①②③分别写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
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
二、解答非选择题具体步骤:第一步、审设问高考主观问答题的设问审读,一般注意以下四个方面:一审答案来源纵观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无外乎两种形式,一是“据材料”,二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若是“据材料”,答案肯定在材料中,这种设问不受教材束缚,依据材料作答,答案需要提炼、概括、归纳、抽象等;若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在材料和教材中,作答既要充分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又要利用教材结合点以及平时的知识积累。
二审时空限制要注意审清设问中的显性或隐性的时空范围;时空范围制约着解题的取向,对解题起着规定性作用;故要审清时空,并在一定时间、空间下理解和解释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
三审提示词语(即怎么答)即提示回答问题的方式。
常见提示语有:指出、概括、简述、分析、阐述、说明、论证、总结、评价(或评析、评论)、评述、比较等。
设问中的这些行为动词既体现了试题对学生学习历史学科方法的考查,又为学生正确解题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因此,要认真审读设问中的这些提示语,准确掌握解题方式,具体如下表所示: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联系教材知识,做出准确判断;联系题目提问,寻找相应信息;围绕观点组织材料。
历史答题模板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模板一、如何答好背景、条件、原因类非选择题1.历史背景=(国内+国外)(经济+政治+文化…)(1)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2)政治背景=政治+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3)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历史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1)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的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2)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的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的分析与北京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侧重于动态分析。
(3)根本原因:政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层面入手;生产关系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生产力入手;上层建筑层面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基础入手;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社会存在入手;历史事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相同属性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历史规律入手。
二、如何答好过程、内容、状况类的非选择题1.过程(趋势):历史事件按其时间顺序,可分为开始、发展、结局。
趋势是历史事件的总体走向。
例如:是加强、还是减弱,是上升、还是下降等。
2.内容(措施):(1)内容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内容,主要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什么,核心内容是什么等。
(2)措施类设问的呈现形式主要有:具体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哪一项措施,采取了怎样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等。
3.状况:从在一个时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习俗、风气,或者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某种社会状态等来归纳。
三、如何答好评价、评述、认识、启示类的非选择题1.题型解读:“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或历史事件的性质、作用、地位等。
“评述”就是对史学观点或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评论。
评价、评述类设问含有这样的词语:评价、简评、评论、说明、证明、解释、你认为、如何理解、你的看法等。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一)审题必须把握的“一、二、三”“一”是指“一个前提”,即“读懂读透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标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二”是指“两个原则”,即“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首先是“充分获取和利用有效信息”。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与设问相关的内容,往往是材料的中心或主旨。
如果有效信息没有被发现,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问题的要求而影响得分。
其次是“立足材料,联系课本”。
材料所展示问题的角度不一定与课本完全相同,比如某一个历史事件,课本可能主要叙述其积极性的一面,而材料可能展示其局限性的一面,联系课本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课本所学的相关知识挂上钩,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是指构思答题的“三个步骤”。
即“一看”,看有几个设问;“二找”,找出设问中的求答主题(或项目)和限制条件;“三答”,根据设问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时,最好采用“序号化”,如:①②。
(二)根据设问做答的“五字诀”──述、论、析、比、评“述”,即叙述。
答题时一般按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表达,但要注意的是:(1)题目要求的知识点一定要涉及,不必展开,更不可遗漏。
(2)对于概括性较强、时间跨度较大的,要先划分历史阶段,再按阶段回答问题。
“论”,即论证。
论证首先应该判断观点和论题的正误,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践的标准,二是理论的标准。
论证要摆事实,讲道理,首先要用充分的事实证明观点和命题的正确或错误,然后要做出相应的说明、结论或总结。
答题强调列举史实要充分和全面,说服力强。
“析”,即分析。
一般先要回答“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回答“为什么”。
要求考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把历史现象、时间、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去分析其原因、背景,揭示事物的本质,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从而吸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历史非选择题是许多历史考试中必须要面对的题型,与选择题不同,非选择题更注重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
以下是关于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的详细介绍:一、规范字体,排版整齐历史非选择题虽然不同于选择题,但同样需要考生在答卷上进行书写,因此规范字体和排版整齐是非常重要的。
考生可以将答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排列,例如按照时间、地点、事件等进行排版,同时注意使用标点符号和缩进等技巧,使答案更加清晰明了,并且可以让阅卷者更容易地读懂答案。
二、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历史非选择题的题干中通常会包含一些关键词,例如:“解释”、“分析”、“评价”等,考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确定题目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着手解答。
三、分析题目,明确答题方向历史非选择题答案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论述、比较、分析等,但是无论答案的形式如何,考生都需要仔细分析问题,明确答题方向。
这需要考生先对题目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或关键人物进行梳理,然后确定自己在答案中要强调的重点,切勿回避问题或离题过多,保持答案中心主题的一致性。
四、结合历史常识进行解答历史非选择题需要考生根据历史常识进行解答,但这一点并不限制考生的答案形式,考生可以通过分析当前函数的历史环境、背景等情况,对历史事件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应用,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同时,考虑到答题时间的限制,考生可以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适当省略一些不必要的细节,保持答案的简洁明了。
五、注重事物的综合分析历史非选择题答案最好能够注重事物的综合分析,还要将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对历史事件的后果和影响做出分析。
这需要考生对历史事件的发展和演变进行全面的而不只是片面的分析,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历史的联系和解释,以及历史背景的具体影响。
综上所述,历史非选择题通常都有着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因此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历史基础知识,同时具备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回答出历史非选择题的答案。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实用,必备!)
新高考历史非选择题(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非选择题(主观题)一、分值分配:共4道大题/总分52(14+12+14+12),题2小问,常为8+6、8+4、6+6等分值(少数清况会有3问)。
二、时间分配:(考试共75mi n,选择题用时20~25mi n)非选择题用时SO~S Smi n,一道主观题的用时控制在10~12mi n内,最多不超lSmin(每小问可视分值分配时间)。
三、主要类型:(题目多为综合考察)概括归纳类、特点特征类、背景原因条件类、影响作用意义类、评价评析评述类、比较类、认识启示类、(新题型)史料价值类;开放性题目。
四、答题要求1用词科学学用转化语言,进行专业化表述,减少口语化用词!2书写表达(1)网上阅卷速度快,故规范答题是获得高分的关键(段落化、层次化、序号化、工整化)“把得分点作为队长排在队伍的最前面”(2)看分答题(如果答题没把握则宁滥勿缺、多多益善)。
(3)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回答(指要点多,并非文字多,同一个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语言来阐述,不要重复论述同一角度).五、解题方法和技巧1特点变化类问题答题角度主体人物或政府或民间-自匕巨牙旦政治经济思想、国际国内、主观客观等目的维护统治或具有多重目的过程顺利或曲折方式和平暴力、民主、妥协、平等协商自上而下等内容重点在哪里?体现某种思想空间地理范围领域、规模大小时间发生的时间早晚(如历史悠久),经历的时间长短影响政治经济思想等、现实深远等2背景原因、影响意义类问题解题角度:(1)经济.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政策、(国内)经济结构、(世界)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从政局、制度、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等方面思考;(3)文化:从思想文化、科技、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思考。
3角度上升(材料:微观/具体一宏观/性质)(1)人物:从具体人物上升到其代表阶级;如孙中山一资产阶级革命派。
(2)事件:从具体事件上升为同一性质的事件;如鸦片战争一列强侵华战争。
初中历史非选择题归纳总结
初中历史非选择题归纳总结历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初中阶段,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到许多过去的事件、人物以及社会发展的进程。
非选择题是历史考试中常见的题型,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总结。
本文将针对初中历史非选择题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历史考试。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制度,使中国实现了政权的统一和行政的标准化。
这不仅对当时的中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为后来各个王朝的建立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同时,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也为中国政治历史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的影响中国古代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众多的贡献,其中包括了许多科技发明。
中国古代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发明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火药的发明为军事战争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影响了世界的战争格局。
印刷术的发明使书籍的传播更加便捷,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交流。
指南针的发明为航海事业带来了巨大的进步,推动了海洋探险和经济贸易的发展。
三、丝绸之路的作用及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陆上和海上贸易的往来,实现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互通。
丝绸之路的开通为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促进了中国东西方贸易的繁荣。
同时,丝绸之路也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各种宗教、思想和艺术在交流中融合、传播。
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及特点中国封建社会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典型形态,其政治制度和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以皇帝为中心,实行君主专制,形成了严密的等级制度和封建等级关系。
封建社会的特点包括了世袭制、农民供给制、农业经济主导等。
这些特点在封建社会中国政治上的运行和社会结构上形成了稳定的秩序。
五、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及其影响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与影响力,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历史非选择题在考试中常常要求考生以较长的篇幅回答问题,需要考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充分理解和运用。
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学生的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方法:1. 理解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仔细阅读问题并确保理解其含义。
了解问题的要求是成功回答的关键,因此不要匆忙开始写作。
2. 分析问题:在回答问题之前,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不同方面或要求。
这有助于确定需要涵盖的内容,规划论点和组织结构。
3. 确定主题句:在回答问题时,首先确定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句。
主题句应具有清晰的论点,并在整篇回答中得到充分阐述和支持。
4. 收集证据:为了支持主题句,需要收集相关的历史事实、数据和证据。
这些证据应有说服力,并与问题的要求相符合。
5. 组织结构: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清晰地传达思想。
选择一个逻辑性强、条理清晰的结构,例如按照时间顺序、因果关系或重要性划分段落。
6. 平衡时间:如果问题要求回答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发生的事件,应确保在回答中平衡地提及这些事件。
不要局限于特定的事件或时间段,而是充分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
7. 全面回答:试图全面回答问题,涵盖所有相关的方面和观点。
避免只重复表达一个观点,而是提供多个观点和解释,以展示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8. 使用历史术语和理论:在回答中使用适当的历史术语和理论,以展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这不仅可以提高回答的准确性,还可以使回答更具学术性和权威性。
9. 确保准确性:历史非选择题要求回答是基于事实和证据的,因此确保所提供的信息是准确的。
以确切的细节、具体的例子和正确的引用支持回答。
10. 高效使用时间:在写作之前花一些时间规划回答,确定重要的观点和论证策略。
然后,分配好时间,合理安排时间,以确保在考试时间内完成回答。
总之,对于历史非选择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精确陈述论点、深入挖掘证据和良好的组织结构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这些技巧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有效地回答历史非选择题。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在历史考试中,非选择题的答题陷阱也是变化多样,那么我们在答题时面对出题老师的试题,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技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材料三读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大意,明确主题。
细读:结合材料的关键要素(时间、国别、背景、会议、著作、人物等),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
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标注出关键词备用,并厘清材料之间的关系是独立还是互补,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
要点三找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两头” ,材料的中心论点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
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的要点一个也不能丢。
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的关联点、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联点和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
答案组织三界定一要:界定好答案的来源,设问一般有四种限制情况,即“根据材……”“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和没有对答题依据做出明确规定。
在阅读设问时,应注意有什么限制性条件,在审题时最好把限制条件用笔画上记号,以防答题时出现遗漏。
二要:界定好设问的限定语、中心语、提示语等,不要漏掉问题(如“是否”“变化”“有无”等)。
三要:界定好材料、设问和教材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而选取相关知识作答。
答题书写四注意一要注意: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注意:语句通顺、语言准确。
三要注意:在形式上“三化”:段落化,一问一段,直观简明;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问题和要点应标上序号。
四要注意: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多采用教材中出现的规律性、结论性语句,使要点“少而全”“多而不杂” ,力争齐全少失分。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思路和技巧是什么
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思路和技巧是什么非选择题答题思路和技巧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
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非选择题答题思路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①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②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③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④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⑤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⑥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方法读材料,审题目,所答所问。
一、依据材料,归纳、概括观点。
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原因、背景、条件、目的、实质、性质等。
三、分析影响、意义、评价等。
1.由……到……2. A :……B :…… 五、分析、理解、说明观点题。
探究题、评述观点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步骤:第一步指出观点,并做解释(解释观点的含义)。
(观点明确)第二步说明理由:①理论解释②史实论证(史论结合)六、运用***观点,评价***事件等。
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生活史观)、革命史观等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历史的观点、分阶段评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现象和本质的观点等等山东高考2009--27、书籍承载文化,传播知识,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和社会进步的阶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学者,必有种。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带子,记亭言。
~.孟干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于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尢学,乃曹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霄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赦。
号百经,自讲求,-——《三宇经》(1)材料涉及了儒家的哪些主要思想7(4分)承载这些思想的儒家经典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1)主要思想礼、仁、义、中庸、孝、修齐治平积极作用:传承了儒家思想文化,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起到了道德教化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材料二若是我们要指定中世纪科学终结是唧一年,我们就推举1543年,那年根据实验方法而确立的两本基本的近代著作出世了,一本是雏萨留斯所著《人体结构》,一本是哥自尼所著《无倬运行之道路》。
——粟戴克《世界文化史》(2)上述两罐著作对“人体”和“天体”的研究,反映出当时在思想莉科学领域出班了哪些新的变化’(6分)(2)思想领域的变化:冲破封建神学束缚,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以人为中心认识世界利学领域的变化:科学逐渐渐从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米,进入了一个面向现实世界,重视科学实验的新时代。
(3)据材料结何所学知识,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4分)“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2分)(3)积极影响:促进丁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新发展:西学传播的重点由科学技术向制度和思想转变(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
(5分)(4)①科学知识重要:科技是笫一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
科技发展为思想解放创造有利条件。
如蒸汽机的发明促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牛顿的力学发现促进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②人文知识重要: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道德养成,推动人类精神文明进步。
思想解放促进利技发展。
如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产生。
③两者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山东高考2010——27.(25分)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
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8分)(1)答案一:考生将哥伦布首航的结果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来思考。
观点:是偶然的。
理由:哥伦布远航的目的地是东方(或印度、中国、亚洲),结果却到了美洲。
(3分)(若答出其他理由,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
)答案二:考生能将哥伦布远航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思考。
观点:是必然的。
理由: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
具体要点:商品经济发展;寻金热;陆上商路受阻;传播天主教;科技条件具备等。
(5分)(若能概括答出“当时已经具备了‘发现’美洲的历史条件”,即可得2分。
只答出观点不阐明理由,不得分)答案三:考生能将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相结合,全面思考问题。
观点: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2分)理由:偶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一。
(3分)必然性的理由参见答案二。
(3分)(应明确答出“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的观点,若不表明观点,只列举理由,本题最多得6分。
)问题二:发现与相遇15、16世纪以来人们通常使用“哥伦布发现美洲”的提法,“发现”的意思是“使所有人和所有民族都并入欧洲文明”。
1984年,部分拉美学者倡议改称“美洲发现——两个文明汇合”。
1992年,联合围教科文组织主张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为主题,举行哥伦布航抵美洲纪念活动。
(2)“发现美洲”的提法是站在什么立场上看待哥伦布远航美洲的?“两个文明汇合”和“两个大陆相遇”提法的合理性是什么?(7分)(2)立场:以欧洲为中心(或“欧洲人的立场”)。
(3分)(若从“欧洲是主动的、优越的、先进的,美洲是被动的、落后的角度回答也得分)合理性: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各种文明;尊重各种文明,平等对待各种文明。
(4分)(若有不同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问题三:交流与发展哥伦布明清时期的中国世界市场历史机遇(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10分)要求: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④字数在120宇左右。
(3)(10分)评分标准:写作思路示例: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打破了东西两半球之间的隔绝状态,促进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交流,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可见,交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而明清时期的中国,没有顺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逐渐走向封闭,丧失了发展的历史机遇。
(可见,不交流有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山东高考2011——27、(25分)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
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料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而仕也,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君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君之与臣,各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1)据材料一、材料二。
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
(8分)(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材料二史论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
(8分)(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材料三史观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
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他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9分)(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作者认为,无论传统的还是交流进来的思想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③由此可见,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山东高考2012--29.(16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了两种新的经济运行模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
——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材料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6分)(1)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据材料二,举例说明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6分)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二中“一些人”观点的看法。
(2)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如实行《国家工业复兴法》,限制资本家自主生产等;(举一例说明即可)新政中一些维护普通民众权益的措施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如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和大规模的社会救济等。
(举一例说明即可)(3)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斯大林和罗斯福开创的两种经济运行模式的认识。
(4分)(3)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社会主义也应有市场调节。
斯大林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取消市场调节,虽在短期内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但从长期来看,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
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所特有的,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
罗斯福在没有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的政策,增加经济中的计划成分,缓和了经济危机。
2012山东——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表2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
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
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
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
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