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 地区的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
▉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
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
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
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
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
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
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近1亿多年以来,地壳运动在我国进行得特别强烈。
最显著的有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告一段落。
今天我国地势起伏的大体轮廓,就是在燕山运动中初步奠定的。
再一个时期是近3000万年以来,我国又成为地球上一个地壳运动强烈的地带,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从海底崛起;不止是喜马拉雅山,我国许多地方都表现出地壳的活动增强了,特别是西部地区,隆起上升的现象很显著,许多在燕山运动中已经形成的山岳再次被抬升,这种变动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停止下来。
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汇编)
地质历史上几个重要的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简单回答,希望你明白并满意哈。
第二部分八个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地质历史上八大运动
地质构造运动:由地球内动力引起岩石圈地质体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
1、加里东运动: 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主要指志留纪至泥盆纪形成山地的褶皱运动,加里东运动的完成标志着早古生代的结束。
2、海西运动:当加里东运动终结后,整个地壳比较稳静这时没有褶皱运动,海西早期(泥盆纪至石炭纪)只有升降运动,形成了许多陷落盆地群。
从石炭纪末到二迭纪,为海西运动的后半期,海西褶皱运动,它将俄罗斯地块和西伯利亚地块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亚欧大陆的雏形。
3、印支运动:三叠纪中期至侏罗纪早期的地壳运动。
印支运动对中国古地理环境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改变了三叠纪中期以前“南海北陆”的局面。
包括川西、甘肃和青海南部等地的“雪山海槽”全部褶皱升起;海水退至新疆南部、西藏和滇西一带,仍属特提斯型海域;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部分已由浅海转为陆地。
从此中国南北陆地连为一体,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陆地环境。
4、燕山运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
该运动形成了大量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5、喜马拉雅运动:新生代地壳运动的总称。
因形成喜马拉雅山而得名。
这一运动对亚洲地理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西亚、中东、喜马拉雅、缅甸西部、马来西亚等地山脉及包括中国台湾岛在内的西太平洋岛弧均告形成,中印之间的古地中海消失。
八个地史运动(时间,地点,形成过程,结果)1.阜平运动(25亿年)在太古宙末期,有一次大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25亿年)。
它使得硅铝质地壳形成、加厚,成为小型稳定地块,称为陆核。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阜平运动后,Ar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核,Pt1分布于韧性剪切成因盆地内,吕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原地台。
阜平运动——形成陆核(25亿年)2.吕梁运动(19亿年)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3.晋宁运动(10-8.0亿年)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浅谈华北地台北缘老变质岩中金矿的成因
金 矿 矿 源 层
地 台北缘的大多数 金矿 均处于燕 山期岩体
附近或岩体 以外几公里范围内 ,有一 些金 矿床附近未见燕山期岩体 ,但燕山期脉岩 在金矿床 中非常发育 ,矿脉一般产于岩脉
一
金 矿 是热 液 矿 床 , 已 是 公 认 的 观 点 , 这
华 北地 台中金 矿绝 大 多数 产 于太 古 代 、 代老变质岩地层 中 ; 元古 部分产于侵入 老变质岩 的燕 山期侵入体 中,它们都处于 老变质岩区,华北地 台北缘绝大多数金矿
扭 性 断 裂 ,或是 张性 断裂 叠 加 在 韧 性 剪 切 带
作为成 矿断裂 的实例可属常见 。金矿在燕 山 期成矿 ,燕 山期及其燕 山期前形成 的断裂构
造均可成为成矿物质 富集 的空 间。老变质岩
断层糜棱岩 ,可见到张性断裂叠加在韧性剪 切带和断层糜棱岩之上 。
3 金矿 与成矿 断裂关系的特殊性 .
《 论文天地 l
从 这 里 了 解 西部 资 源 从 这 里 了解 西 部经 济
0 4 9
浅谈华北地 台北缘老变质岩 中金矿 的成 因
蔡 瑞 清
内蒙古 自治 区有色地质勘查 局
呼和浩特 0 0 1 10 0
摘要 : 华北地 台北缘金矿绝大多数产 于太古代 、 元古代老变质岩中 , 成矿物质来源于老变质岩 , 在燕 山期 构造一岩浆活 动中迁移 、 并 富集成矿。同时深层 区域构造对金矿具有 明显的控制作 用 , 该类金矿称为“ 燕山期层控热液型金矿 ” 。 关键词 : 金矿床 老变质岩金矿床 燕山期层控热液型金矿
R S R E 0 5 E OU C 密切 是 内生金属矿床 的共性 ,而金矿与断裂构造
对华 北地 台老变质岩 中金矿 的成 因 , 大 多数认为是前寒武纪变质成矿 ,但 是许多重 要现象表 明, 它们是燕 山期成矿 的。
华北北缘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及其意义
华北北缘燕山褶断带早中生代地层年代学格架及其意义华北克拉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克拉通之一,自<sup>1</sup>.8Ga克拉通化之后保持了长期的相对稳定,直到中生代以来开始活化,导致了复杂的构造变形、频繁的岩浆活动和剧烈的地貌差异,并形成了一系列火山–碎屑沉积的山间盆地。
中生代是华北克拉通从相对稳定状态到开始活化的关键时间节点。
燕山褶断带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是一条近东西向自内蒙古延伸到辽宁西部的板内造山带。
它在中生代经历了从古亚洲洋到古太平洋构造域的重要构造体制变革,是华北克拉通北缘中生代岩浆活动、构造变形、盆地演化、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及板块动力学研究的经典地区。
而对上述问题的讨论都要以精准的地层年代学格架为基础,这有赖于详细、系统的地质调查以及对关键地层和岩体的精确定年。
此前在燕山褶断带的研究多集中在中生代晚期,因此本文聚焦于中生代早期(三叠纪–侏罗纪)。
我们在燕山褶断带的盆地内选择经典剖面对关键层位和重要岩体展开系统的地质调查和测年工作,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精确的中生代早期的地层年代学格架。
燕山褶断带三叠系多为陆源碎屑沉积,缺少可以限定地层时代的生物化石及火山岩夹层,这严重制约了地质工作者对该区域地层时代及盆地演化的认识。
笔者在冀北下板城盆地上三叠统的辉石安山岩中获得了229±3 Ma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232.6±0.6 Ma的黑云母<sup>40</sup>Ar–<sup>39</sup>Ar坪年龄。
同一样品使用不同的测年方法获得了误差范围内一致的同位素年龄,该套火山岩覆盖在蓟县系燧石条带白云岩验证了测年结果的可靠性。
.之上,为下板城盆地最底部地层,其喷发年龄为<sup>2</sup>30 Ma,岩性和时代均可与辽西凌源上三叠统水泉沟组火山岩对比。
地史学八大运动
1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2吕梁运动:是指早元古代末期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华北地台或板块的基底-华北原地台-华北板块的雏形3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4加里东运动: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
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加里东运动对华南地史分布影响:是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形成东南造山带,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残存的海槽和滇东一带由陆相泥盆系以外,华南其他地区均未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加里东运动是华南形成同一板块,使中国东部古地理格局发生改变,成为南海北陆,以秦岭为界,南方地区为海,北方地区为陆地。
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1)、祁连山构造带:元古代后期—南、北张裂下陷成海槽,早古生代—海槽中发育深海沉积,志留纪后期—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加里东运动-祁连运动)(2)华南构造带:S晚期形成(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使得华夏版块与扬子板块拼合)5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影响:由德国海西山得名。
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
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
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
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构造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在我国许多地区,地壳因为受到强有力的挤压,褶皱隆起,成为绵亘的山脉,北京附近的燕山,是典型的代表。
▉科学家把出现在这个时期的强烈的地壳运动,总的叫做燕山运动。
▉1927年翁文灏在《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的地壳运动和火山活动》中,将中国东部造山运动分为4期:秦岭期(古生代末)、燕山期(侏罗纪末、白垩纪初)、南岭期(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和陇山期(第三纪后半期)。
燕山运动以北京附近的燕山为标准地区而得名。
此后中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不断进行研究,并提出不同的分期意见。
燕山运动对中国大地构造的发展和地貌轮廓的奠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时中国陆域又有扩大,古地中海继续后撤。
由于构造背景不同,燕山运动的强度和表现形式有明显的东、西差异。
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为相对稳定的一些大型内陆盆地所在,如鄂尔多斯、四川、准噶尔、塔里木等盆地,它们在中生代期间几乎连续地接受河、湖相沉积;盆地外围已固结了的古生代地槽带,普遍发生基底褶皱。
上述一线以东,构造活动较强烈,造成许多北北东或北东向平行斜列的褶皱断裂山地和大量小型断陷盆地,并伴以岩浆活动,特别在东南沿海一带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岩的喷发尤为剧烈,显示了太平洋沿岸地带构造活动的加强。
经过燕山运动,中国地貌的构造格局已清晰地显现出来。
近1亿多年以来,地壳运动在我国进行得特别强烈。
最显著的有两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一亿三四千万年前开始,到7000万年前左右告一段落。
今天我国地势起伏的大体轮廓,就是在燕山运动中初步奠定的。
再一个时期是近3000万年以来,我国又成为地球上一个地壳运动强烈的地带,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从海底崛起;不止是喜马拉雅山,我国许多地方都表现出地壳的活动增强了,特别是西部地区,隆起上升的现象很显著,许多在燕山运动中已经形成的山岳再次被抬升,这种变动直到今天还没有完全停止下来。
东亚构造体制发生了重大转换,西伯利亚板块向南、太平洋板块向西、印度洋板块向北东同时向中朝板块汇聚,形成了以陆内俯冲和陆内多向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
燕山的气候特点及地质地貌特征
燕山的气候特点及地质地貌特征燕山是中国北部著名山脉之一,在军事中也很有地位,古代与近代战争中,常常是兵家必争之地。
燕山东西长约420千米,南北最宽处近200千米,海拔600~1500米,主峰东猴顶,海拔2292.6米。
接下来跟随小编来看一看燕山的地质情况以及气候情况。
燕山气候特点燕区处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年均温6~10℃,1月均温-12~-6℃,7月20~25℃。
10℃以上持续期195~205天,活动积温2600~3800℃。
燕山南麓是河北省多雨地带之一。
年降水量700毫米左右,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燕山地质地貌燕山山脉,山势陡峭。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北缓南陡,沟谷狭窄,地表破碎,雨裂冲沟众多。
以潮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
东段多低山丘陵,海拔一般 1000米以下,植被茂盛,灌木、杂草丛生,森林面积广阔。
西段为中低山地,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植被稀疏,间有灌丛和草地。
山脉间有承德、怀柔、延庆、宣化等盆地。
沿山脊筑有长城,形势险要。
喜峰口、古北口、黄花城、居庸关、东方口、独石口、张家口是燕山长城重要关隘,自古以来是由燕山以北进入华北平原的重要孔道。
有北京-承德、北京-通辽、北京-包头铁路和公路通过。
燕山地质结构异常复杂,具备典型喀斯特钟乳岩地层,更有石灰岩层和石英岩、千页岩、板岩、海蚀岩、沉积岩等,赏石资源非常丰富。
燕山所产的石种甚多,有几十类,包括瓦井石、黄蜡石、上万石、雾云石等,也有的将其统称为燕山石。
各类赏石多见有灰青、褐色、褚红夹青、纯白、青灰夹黄等,纹理逼真,富有变化,质感古朴,光泽凝重,其形态极为丰富,以象形状物者较为多见。
燕山山脉(广义)属内蒙古台背斜和燕山沉陷带。
北部稳定上升,南部大量沉降。
燕山沉陷带震旦纪地层极发育,沉积中心的蓟县、遵化一带厚度达万米以上。
中生代末发生强烈构造运动,褶皱成山,故称此期造山运动为“燕山运动”。
燕山为侵蚀剥蚀中山,山体呈东西走向,海拔500~1500米,北高南低,向南降到500以下,成为低山丘陵。
地史学八大运动
4 侏罗纪中国东部形成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共有三次强烈的喷发。白垩纪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
5 成矿作用:盆地的形成导致油气的形成,华南地区断陷小盆地内往往形成膏盐等非金属矿产;岩浆、火山活动形成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
8.喜马拉雅运动
1 时间:
N2
~~~~~~~ II
2.吕梁运动(19亿年)
吕梁运动——形成华北地块(17~19亿年)
3.晋宁运动(10-8.0亿年)
火山岩减少和沉积岩增加,说明晋宁运动后,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4.加里东运动
加里东(广西)运动使华夏板块向北俯冲,最终与扬子板块碰撞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更大的板块——华南板块。
E3 - N1
~~~~~~~ I
E2
印度板块由南半球向北运动,最终碰撞到欧亚大陆上
意义:
(1) 特提斯(Tethys)洋闭合,青藏高原强烈上升,形成西高东低大江东去的格局
(2) 环太平洋外带(地震、火山及板块构造)及内生矿产的形成
(3) Pengaea继续分裂
印支运动后,中国古地理格局由南海北陆转变为东西差异
7.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
2 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
3 形成松辽、华北、江汉、苏北四大盆地
5.海西(华里西)构造阶段(Pz2);
6.印支运动在华南的表现
盆地内的火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
地理词典:华北平原
华北平原概况华北平原西起太行山山脉,东至黄海和渤海地区,北抵燕山山脉,南达桐柏山和大别山,介于北纬32°到40°、东经114°到121°之间,总面积约为31万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大平原。
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和滦河所携带的大量泥沙冲积而成,是典型的冲积平原,海拔多在50米以下。
华北平原主要位于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等省市,所在地区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人口密集,约占全国人口的1/5,自古便为中国经济、文化、政治的中心。
华北平原地质成因华北平原属于华北陆台的新生代断陷区,最初的基底形成于太古代到元古代,此时段的燕山运动给予了华北平原坚硬的基础地层。
中生代时,华北平原成为了隆起区,局部地区逐渐发育成了断陷盆地。
自新生代开始,该地区的断块作用开始活跃,在经历了一次次的断裂后,华北平原上形成了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并且逐渐开始形成堆积。
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时期,华北平原上的堆积范围逐渐扩大,彼此相连形成了茫茫的大草原。
新生代后,华北平原地区逐渐下降,导致了更厚的沉积物在表面覆盖,最厚处超过1000米。
地形地貌华北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海河、滦河冲击形成,因为黄河填海造陆的能力非常强,使得百年来共造陆2300平方千米,并且目前黄河三角洲还以每年2千米到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
平原内洼地和湖沼较多,黄河的河床比两岸地面还高,有些地方甚至高出将近10米,这使得华北平原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并且发生后将会产生严重后果。
华北平原处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或温带湿润气候区,春季旱情较重,夏季高温多雨,常有洪涝灾害,冬季干燥寒冷。
华北平原年均气温在13℃到15℃之间,其中黄淮地区年均温度为14℃,京津地区年均温度为11℃,南北相差约为3℃。
华北平原年降水量在500mm到1000mm之间,由北到南逐渐增加,夏季降水约占到全年的50%到75%,并且多为暴雨形式,因此更加增添了洪涝灾害的几率和危害性。
燕山运动部分
定义翁文灝(Wong,1926,1927,1929)最早命名的燕山运动,是指发生在华北燕山地区中晚侏罗世期的重大构造事;中-晚侏罗世初期(165±5 Ma)东亚多板块拼贴运动学发生重大调整, 构造体制发生重大转换, 启动了以中朝地块为中心、来自北、东、南西不同板块向东亚大陆“多向汇聚”的构造新体制, 形成以陆内俯冲和陆内造山为特征的东亚汇聚构造体系。
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 并紧随早白垩世以剧烈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和火山-岩浆活动为特征的岩石圈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 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物群兴盛的重大生物群更替, 成为中国大陆和东亚重大构造变革事件, 这是燕山运动的基本内涵。
[1]发生时间关于燕山运动发生的时限,张宏仁(1998)曾以《燕山事件》为题发表了一篇文章,认为燕山运动源于一次强烈的构造事件,其发生事件采纳了翁文灝最初定义的界面,即九龙山组和髫髻山组之间的不整合面所代表的时间。
[2]赵越等(2004)根据中侏罗世日本海沟增生楔和东亚火山弧的出现, 认为作为燕山运动主幕构造转换时代为中侏罗世。
龙门组砾岩含有元古界砾石的事实说明,在龙门组最下面一层砾岩沉积之前,极强烈的断块运动已经发生,不整合面应该在龙门组之下。
另一方面,上、下窑坡组含煤组及相应时代的地层在华北广泛分布,直到煤系地层的顶部,未发现有北东向断块活动的破坏,断块活动应发生在上窑坡组之后,代表燕山运动起始发生的界面不是原来翁文灝提出的侏罗系九龙山祖和髫髻山组之间,而是在门头沟煤系或上窑坡组与龙门组之间[2]。
任纪舜等(1999)以张家口组火山岩系喷发之前约145±5 Ma 作为中国东部构造体制转换时期。
牛宝贵等(Niuetal. , 2004)在张家口火山岩底部获得锆石U-Pb SHRIMP 年龄, 将135 Ma 定为从挤压构造体制向伸展构造体制转换时间。
[1]成因崔盛芹等(1999 , 2002)提出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之间连续性的观点, 认为自印支运动开始,濒太平洋构造带的活动性加强, 到燕山期达到高潮, 将印支运动视为燕山运动的前奏。
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2500-1800Ma)期间的,在此期间,在今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四合堂剪切带活动时代及其对燕山运动B幕时间的限定
内容 提 要 : 翁 文 灏 以燕 山 为标 准 地 区 创 名 的 中生 代 “ 燕 山运动” , 现 今 人 们 将 其 分 为 A 幕 与 B幕 , 各 自对 应 着 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域 性 角度 不 整 合 , 但 发 生 的准 确 时 间一 直 无法 确 定 。 燕 山 构 造 带 中 段 的 云 蒙 山 地 区 , 发 育 了 著 名 的 四合 堂 逆 冲 型
陈 印 , 朱 光 ¨ , 姜 大 志 , 张 必 龙
1 )合肥工 业 大学 , 合肥 , 2 3 0 0 0 9 ;
2)The Un i v e r s i t y o f W e s t e r n Ont a r i o,On t a r i o,Ca na d a,N6 A 5 B7
发育了大量同构造岩脉 , 可 区分 出 早 、 中、 晚 3个 阶 段 , 对应 着剪 切带 活动 早 、 中、 晚 阶段 。本 次 工 作 中 分 别 从 早 、 中、 晚 3阶 段 同构 造 岩 脉 中获 得 了锆 石 L A — I C P — MS U P b年 龄 , 分别为 1 4 3 . 0 ±2 . 1 Ma 、 1 4 0 . 8 土1 . 4 Ma和 1 3 7 . 5 - _ + -
中国侏罗纪构造变革与燕山运动新诠释
同时大陆地壳岩石圈发生显著增厚 , 并 紧 随 旱 白垩 世 以 剧烈 的 大 陆 岩 石 圈 伸 展 和火 山 一 岩 浆 活 动 为 特 征 的 岩 石 圈
巨量减薄和克拉通破坏 , 导致燕辽生物群灭绝和热河生 物群 兴盛 的重大生 物群更 替 , 成 为 中 国 大 陆 和 东 亚 重 大 构 造变革事件 , 这是 燕 山 运 动 的 基 本 内 涵 。 本 文 依 据 燕 山运 动 构 造 变 形 型 式 、 动力学 背 景以及 产生 的深部 过程 , 将 “ 燕 山运 动” 定义为起始于 1 6 5 土5 Ma的 “ 东亚多 向汇聚” 构 造 体 制 及 其 形 成 的广 泛 陆 内 造 山 和 构 造 变 革 , 并 将 中 国 东 部 岩 石 圈 巨量 减 薄 视 作 燕 山 期 陆 内 造 山 和 陆 内变 形 的后 效 。 关 键 词 :晚侏 罗 世 ; 燕 山运 动 ; 东亚 多向汇聚 ; 陆 内造 山与 变 形 ; 岩 石 圈 增 厚 与 减 薄
赵 越等 (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9 9 4 , 2 0 0 4 ) 则 强 调燕 山运 动 是 特 提 斯 构 造
构 造 运动导 致 岩 浆 侵 入一 火 山爆 发 作 用使 得燕 山 期
将燕 山运 动分 为早 、 中、 晚 3个 旋 回 , 时 限 包 括 整 个
用形成 地 质环 境 的巨变 导致燕 辽 生物 群 向热 河 生物 群 的更 替 , 成为 生 物 进 化 的 激 变期 ( 季强等, 2 0 0 4 ) 。
因此 , 燕 山运 动在 我 国 甚 至在 东 亚 具 有 特 殊 的地 质
意义 , 是全 球 中生代 构造 演变 的重大事 件 。
中国 中东 部 地 区 中 晚三 叠 世经 历 了华北 、 扬 子 和 华 夏陆 块 碰撞 一 拼贴 的过 程 , 形 成 了古 中 国大 陆
燕山的地质地貌
燕山的地质地貌燕山地区的地质地貌奇特多样,既有花岗岩地貌,又有石灰岩地貌;既有砾岩(沉积岩)地质,又有煤炭形成的更早地质。
四五亿年前,整个华北地区都是一片汪洋大海。
我们所处的燕山地区则是浅海或海滩。
大约三四亿年前,整个华北地区地壳上升,海水退去,燕山地区也随之成为古陆地。
当燕山还是浅海或海滩的时候,被河水冲积下的卵石和碎屑经过胶结后形成了砾岩层。
后来,到了3.5至2.7亿年的石炭纪时期,海水又慢慢淹没了古陆地。
这次海水的侵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比前一次小得多。
这段时期,海水时进时退,沧海陆地变化频繁,燕山地区(包括门头沟、三家店一带)基本是海陆交替出现的海滨地区。
到了1.5亿年的时候,北京的地质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这就是著名的燕山运动:多处火山喷发,炽热的岩浆流溢大地,砾岩层断裂,海底上升,山体发生强烈的皱褶和隆起……燕山的地质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燕山的花岗岩,属于海水第二次浸润后形成的水成岩。
第二次海水侵润时期:浅海地幔岩层下沉,岩石受热后融化;融化后的熔岩由于受地下岩浆冲举而上升,遇到海水后再次冷却凝固,于是就结成了特殊的花岗岩层。
花岗岩的主要成份是长石、云母和石英,以灰白色和肉色最为常见。
经过后来的燕山运动,浅海海底的花岗岩层被不断抬高,待海水退去以后,燕山腹地就形成了高低不等的花岗岩丘陵区。
在橡胶厂西面的山脚下,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由卵石凝结而成的大块砾岩。
那是海滩砾岩层在燕山运动下断裂上升后风化的结果。
燕山砾岩在火山喷发等强烈的地壳变化下上升断裂,有的还被嵌进了氧化铁等矿物,经过日晒雨淋等不断风化,河水冲刷等不断磨损,才变成了今天光滑圆滚的砾石。
至于燕山北面和东北面山脉的石灰岩,那原本是海底沉积而成的水成岩。
据地质材料介绍,石灰岩俗称“青石”,是一种在海、湖盆地生成的灰色或灰白色的沉积岩。
其主要是由方解石等物质的微粒组成,常有其它物混入。
依照混入物的不同,可分为白云质石灰岩、粘土质石灰岩和硅质石灰岩。
阴山带燕山运动特征
阴山带燕山运动特征朱绅玉 杨继贤(内蒙古第一区域地质研究院) 摘要:阴山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燕山旋回时期,受印度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从南北两个方向挤压以及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产生了强烈而频繁的构造运动,可以识别出的构造运动共有五次。
与构造运动相伴有花岗岩的侵入、火山岩的喷发活动和大规模逆冲断层发生。
尤其是发生在中侏罗世末期的逆冲推覆构造几乎涉及了本区所有侏罗纪成煤盆地,其强度和规模实属罕见,这对研究中生代以来的地壳变形和矿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阴山带、构造运动、接触关系、逆冲推覆1 概述本文所称阴山带是指内蒙古境内的狼山、色尔腾山、乌拉山和大青山一带,东西长约600余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
燕山运动是指从侏罗纪到白垩纪末期这段地质历史时期内所发生的构造运动,其时限与黄汲清教授所称的燕山旋回大致相当。
这一地质历史时期,正是中国东部大陆边缘,即滨太平洋构造域最强烈活动阶段〔3〕,也是整个中国大陆受印度板块、西伯利亚板块从南北两个方向挤压的强烈影响时期〔4〕。
因此,燕山运动必然表现出多期、多幕次的强烈活动的特点,并由此铸造出绚丽多彩的构造图象。
处于内蒙古境内的阴山带虽然距中国东部大陆边缘较远,但燕山运动在本区的表现也十分明显。
它不仅控制了本区中生代断陷盆地的形成,还造成本区强烈的构造变形、岩浆喷发、侵入和矿产等形成,在本区地质发展历史和地壳演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燕山运动自翁文灏先生创名以来,经过七十多年来众多地质学家们的辛勤劳动和深入研究,已取得重要进展。
本文试图通过近几年来的区调和科研成果,进一步探讨燕山运动在本区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表现。
2 地质概况阴山带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与黄汲清教授命名的内蒙地轴位置大致相吻合,是李四光先生命名的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段)〔1〕。
这里经历了自太古代以来的长期地质发展历史和构造演化,地质构造极为复杂。
中生代以前,本区经历了古老结晶基底岩系形成和古生代盖层发育阶段,与华北地台具有大致相同的发展历史。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一、迁西运动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
因河北迁西得名。
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
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
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
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
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
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
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
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
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酸性岩 体
鄂尔多斯盆地
阴山-燕山隆起
鲁西隆起
沉积 构造 岩浆活动 沉积 河湖相沉 受北西向、 积,岩性 北东向断陷 燕山运动早期 以砂岩泥 盆地控制的 (早、中侏罗世 岩为主 含煤碎屑沉 、燕山运动一、 积、火山岩 二幕) 、火山碎屑 岩。 抬升剥 蚀,西部 边缘形成 燕山运动中期 (晚侏罗世燕山 箕状断裂 运动三幕) 东西向的断 陷盆地、接 受红色碎屑 沉积、火山 岩、火山碎 屑沉积 受北北东、 东西、北西 向断裂控制 接受红色碎 屑岩沉积
构造 岩浆活动 沉积 构造 岩浆活动 形成近东 受东西向断 西向、北 陷盆地控制 东向的褶 的含煤碎屑 皱、断裂 沉积。
具左旋性 质的北北 东向断裂 、近东西 向挤压断 裂 北北东向 、北东向 断裂系挤 压反扭运 动
伴随强 烈的岩 浆活 动,以 酸性为 主
燕山运动晚期 (燕山运动四 幕)
地块呈西 倾东仰、 沉积志丹 群
受北东-北东 东、近东西 向和北西向 的张性断裂 控制进一步 解体形成一 系列箕状盆 地
中、酸 性火山 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次 喷发
华北地块南缘
沉积 受北西西 向断裂控 制陆相的 含煤碎屑 沉积和红 色碎屑沉 积。 受北西西 向和北北 东向断裂 的控制沉 积了火山 岩和火山 碎屑岩
华北地块中部 总结
构造 岩浆活动沉积 构造 岩浆活动 北西向的 在华北地块 华北地区早期 开阔褶皱 的南北两侧 的构造形迹似 、断层 构造线呈北 乎显示是阴山 东和北东东 -燕山和秦岭 向,中部呈 两大地块右旋 北北东向的 形成的 褶皱和断层 北西向的 褶皱和逆 断层 从早期主要受 进东西向断裂 的控制到本期 的北北东向断 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