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选官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的选官制度

编辑日期:2011-3-16 作者:民间历史爱好者协会

一,选官制度的执行机构

首先,先讲讲明代选官制度的几大主要参与机构,

(一) 皇帝,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皇权一直是至高无上,并且以各种形式渗透到社会和政府机构的方方面面,在明代也不例外,最典型的,就是选官制度中的一个名词,“特简”,或者“超擢”。

a) 特简,意思就是皇帝直接任命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在明代中前期,内阁辅相以及吏兵户三个部的尚书,都是皇帝特简任命的。

b) 超擢,意思跟特简差不多,但是更偏重于一个“超”字,意思就是皇帝直接任命某人担任一个走正常途径不可能得到的职位。

(二) 外廷文官,明代政府的运作,是紧密团结在以万岁爷陛下为核心的朝廷周围,由文官集团推行各种政策。其中外廷文官里,对选官制度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内阁、吏部、言官三个部门。

1,先说吏部,吏部主掌选官事务(历史上有个专用名词叫做“铨政”),吏部尚书是正二品,在明代政府体系中,他是外廷文官之首。吏部尚书下面是侍郎二人,以及四个清吏司,四大清吏司分别是文选、验封、考功、稽勋,文选郎中主管官员进退赏罚,验封郎中主管爵位承袭奖励,考功郎中主管考核复查官员行政状况,稽勋郎中主管功勋褒赏官员籍贯等事务。侍郎名义上是吏部副手,但是

在明代吏部里面他真正管事的时候并不多,侍郎下去是郎中,这个是真正管事的官,相关的官员进退升降,都需要由文选郎中拟定名单,提交吏部尚书批准,当文选郎中跟吏部尚书讨论官员名单时,哪怕是侍郎,也不能前去打扰,完全是两个人之间的机密对话。郎中下去有员外郎、主事、司务、照磨等等属官,这个是吏部的大致结构。吏部之所以对明代选官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两点:1,吏部本身职责所在;2,吏部尚书本身职位极重。具体情况,我在下一节里会具体分析。

2,接下来讲内阁。内阁辅相,本来只是五品官,是明太祖的秘书,不能直接干预朝政,到了他儿子朱老四,也就是明太宗时代,因为皇帝的器重,所以内阁逐渐重要起来。到了明太宗的儿子大胖子仁宗,以及孙子宣宗的时代,由于杨士奇等内阁辅相是数朝老臣,所以先后加了三孤和尚书衔,地位越发崇高。再往后,由于形成了一个叫“票拟”的惯例,以及内阁首辅往往利用本身崇高的威望干预部务,所以内阁逐渐开始宰相化,变为外廷文官之首。

3,再下来说言官。分为御史和给事中。御史的职责在于替皇帝监督百官和人民,纠察弹劾官员的不法行为;给事中的职责在于监督行政事务,皇帝有什么事情要六部办的,必须先经过六科给事中的允许,给事中觉得这份诏书有问题的,就封驳:封,就是封还,也就是把皇帝的诏书送回去;驳,就是驳正,就是改正其中错误之处。

外廷文官中对选官制度影响力最大的,主要是这三个部门。

(三) 内廷,说到宦官,要纠正一个常见的错误,清宫戏中称呼所有的宦官都是“太监”,实际上明代只有地位比较崇高的宦官才能称为“太监”。宦官中最重要

的,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秉笔太监和他下属的文书房宦官们,每天的职责就是替皇帝批红,法理上,他们只能“照阁票批红”,也就是说用红笔把内阁票拟好的意见写到黄纸上,如果发现有什么偏旁错误的,就改正一下,但是当他们受到皇帝完全的宠信,并且在外廷文官中有足够的支持者时,他们就会胆子大到随便改动内阁的票拟,甚至假传皇帝中旨(中旨就是不经过内阁票拟以及六部审议,直接从宫里发出来的诏书,按明代惯例六部接到中旨之后覆奏确认,而后照办)。司礼监掌印太监,顾名思义,就是代皇帝敲图章的。此外,还有东厂、西厂、内行厂这几个特务机构,他们的头头也是宦官。

好了,介绍完了这些,现在开始讲具体的选官制度。

二,明朝的选官制度

a) 明代选拔官员,一共有:科举、荐举、吏士三个途径。不过一般来说,明朝最重视的是科举这一途,而其中最重视的则是进士科。通过官员选拔,获得官员候选人身份之后,就要面对铨选制度了。

b) 明代选官制度,一般分为如下几类:部选、部推、廷推、部选,顾名思义,就是由吏部自行给予候选人以具体职务,一般来说,五品以下的京官,和四品以下的地方官,都由吏部部选出任。明代在部选中最大的创举之一就是擎签法,也就是抽签。因为每次的候选人都是成百上千,而古代资讯比较落后,很难在短时间内确定谁到底应该去哪里当什么官,最公平的方式,就是用抽签的方式,决定你的去向。这个制度最早在太祖朝就开始实行,但是正式成为惯例则是神宗万历年间,并且一直沿用到了清代。这个创举最大的好处,就是公正,最大的坏处,就是懒!有的人手气不好,被分配去穷乡僻壤当县太爷,有的人手气好,捡到江

南某地肥缺,但是不管怎么样,你分配去哪里,都跟吏部老爷的私心无关,全看你自己的爪子在那一刻摇出了哪根签。正因为这样,很多很多很多的候选人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以至于在万历间曾发生过几十个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的进士集体跑到吏部门口大骂尚书是畜生的事情,而尚书的对策也很明确,带着侍郎郎中等一干属官,跑到门口叉着腰,跟人对骂畜生。

1) 部推的意思,就是当某些职位有空缺的时候,由吏部推选出候选人名单,上交朝廷请求审批。一般情况下会有一到若干个主推,也就是第一候选人,以及更多数量的陪推,也就是第二候选人。明朝的惯例,是皇帝看到名单以后,用朱笔在他满意的人员名字上画个圈,大部分情况下皇帝都会在主推的名字上画圈,也有时候,皇帝跟大臣赌气,那么就故意在陪推的名字上画圈,甚至把部推的名单打回来要求重推。一般来说,部推的适用范围,主要是三品以下的中层京官和地方官。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会知道为什么我之前说吏部尚书职权很大了,因为他事实上掌握着整个明帝国中基层官员的任命权。

2) 廷推,是由吏部尚书领衔,六部正副官员以及言官和大学士全部到场,推选高级京官和地方官人选。一般来说,职位越高,参与推选的人数就越多,拟定名单之后,像部推那样,上交皇帝处,要求画圈。

c) 选官制度的演变,自嘉靖以后,上自内阁辅臣和吏部尚书,下自地方大员,大部高级官员,都由廷推出身.有个官员曾经说过,“我朝大臣多出廷推,其不由廷推出身者多被论去”,原文大意如此,也就是说明代中后期形成的惯例,就是高级官员必须由大家推选产生,你皇帝可以特简官员,但是往往会被言官以及同僚弹劾下台.现在有个时髦说法,即认为明代具有民主风气,我不能完全附和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