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PPT课件部编版3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段落划分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 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 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 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2.既然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那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 的态度?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 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 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五、内容理解
讨论:
3.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样论证方式? 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 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驳论的论证方式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一、新课引入
《五柳先生传》:好读书,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
——
《 不 求 甚 解
马》
南 邨
学习目 标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 确的方法和态度
读书。
二、作者简介
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 甚解”。
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 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五、内容理解
讨论:
1.“好读书”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关系?
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 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 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
第五部分(9):得出结论,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四、整体把握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文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 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 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 反复阅读”的观点。
五、内容理解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义。
六、归纳小结
“不求甚解”的前提千万不可 忽略:“好读书”,但不可断章取 义。我们应该全面地分析问题,把 握实质。
七、拓展延伸
名言Hale Waihona Puke Baidu句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 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在书中可以读到一种人生观,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与思考。(白岩松) 读书是幸福的,有福的人才读书。(贾平凹)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土壤,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八、布置作业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 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谢谢!
1、忘恩负义,卑鄙的嫉妒,利害关 系,这 一切都 缠扰着 社会上 各阶层 的人。 2、世上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有各自 的悲伤 ,他们 大多数 都有着 委屈。 3、爱情能持之以恒才是一件好事; 可是, 如果在 别的方 面没有 恒心, 那么爱 情方面 的恒心 也就一 文不值 ,毫无 意义了 。 4、人越是心高志大,就越少不了有 种种的 小弱点 。 5、某种可喜的才能,某种幸运的机 会,可 以形成 某一些 人上升 的梯子 的两侧 ,但是 那梯子 的横级 必然是 用禁得 住磨擦 和牵扯 的东西 做的; 没有东 西可以 替代彻 底、热 情、诚 恳的真 功夫。 6、在地球上,没有一样东西在开始 出现的 时候, 不被一 些人笑 得死去 活来。 7、可以断定,思想和身体一样,稍 有过度 的安逸 ,便会 如染瘟 病。类 别:思 想 8、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爱的帮 助,孩 子的心 灵将是 一片荒 漠。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福 建闽侯人,新闻记者、政论家、杂文作家。 1937年出版《中国救荒史》,引起史学界注 意。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 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又与吴晗、 廖沫沙以“吴南星”笔名在《前线》杂志上 开设《三家村札记》杂文专栏,因面对现实 而产生很大影响。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 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 识、趣味融于一体,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