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合集下载

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师劳动的创造性
机智上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 4、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对教育原
则、内容、方法等的灵活选择和运用上 (例:数学课上教师解决鸡兔同笼的应用 题。)
返回
教育对象是异常独特、多样的,每个教育
对象都有自己的天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 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家庭背景、文 化背景、交际背景,而且这些因素又是处 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的。教师不仅要 面对每一个学生个体,更重要的是要面对 由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所组成的群体。这 些个体和群体与教师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因此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特点施以不同的 方法。
返回
2、对教师个人的作用。
教师只有把教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刻 的反思,其本身才具有思考和发展的活力。 教师应经常对个人的教学理论、教学实践 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时常思考诸如“怎样 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教师一 旦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情景,以研 究者的眼光审视已有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 际问题,则对已有旧理论会更愿意思考, 对于新问题也会更敏感,更有创见,教育 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提高。
教育学
目录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第二章 教育功能
第三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第五章 课程 第六章 课堂教学 第七章 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八章 学生评价
教 育 名 言
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和教学时数
课 后 思 考 题
教 学 参 考 书 目
返回
(二)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师职业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 1、有经验者为师阶段 2、有知识者为师阶段 3、有知识且有职业素养者为师阶段
返回

教育学基础题库(重点版)

教育学基础题库(重点版)

《教育学基础》题库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填空题1、教育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 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的实践活动。

2、教育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__________。

3、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__________的人。

4、教育者意味着一种________,而不是一种“实体”。

5、要充分地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每一种教育形态的有时与长处,最终形成 ________ 。

6、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是__________。

7.在教育的起源问题上,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摹仿,是教育的_________起源说。

8、现代学校最早出现在________世纪,是应现代大工业生产的要求而产生的。

9、工业社会教育的特征之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________日益突出。

10、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是。

11、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的人是。

12、从一定意义上说,决定教学有效性的大小与教学所能达到的境界的高低是教育者对学习者的把握程度。

二、单项选择题1、对“教育”定义的理解,下面描述正确的是…………………………………○○1一个顽皮的孩子偶然把手指放到火苗上被灼伤,获得有关知识的过程。

○2老母鸡带领小鸡找东西吃的活动。

○3“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且是有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4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行为。

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指…………………………………………………○○1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手段○2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3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4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内容3、在教育学史上,一般被认为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的是……………………○①洛克的《教育漫话》②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③卢梭的《爱弥尔》④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4、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被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是……………………………○○1《民主主义与教育》○2《教育漫话》○3《爱弥儿》○4《普通教育学》5、“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的观点属于……………………………○○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2教育的心理起源说○3教育的生物起源说○4教育的交往起源说三、多项选择题1、从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1家庭教育○2早期教育○3学校教育○4社会教育○5终身教育2、教育影响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1教育手段○2教育方法○3教育内容○4教科书○5教育组织形式四、名词解释:1、教育2、教育影响五、简答题1、谈一谈你对教育要素中“教育者”的理解。

(精品)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精品)教育学基础(第四章)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 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实现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
联系
“教育方针”所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与“教育目 的”的要求是一致的,人们往往通过贯彻“教育方针”来实 现“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教育目的
理论性术语、学术性概念 理论上所要追求的终极教育价值
针对受教育者个体发展而言 着重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作出规定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 的关系。
人的身 心素质
教育目的
人的社 会价值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指人们提出的种种教育目的,
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
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 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 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阶级社会中,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目的,取决于统治阶级的经 济和政治利益。
2.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 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制订教育目的时,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考虑教育目的的可行 性,而决定教育目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还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政 治经济制度。

浙江2013教师招考教育学基础(中学)第4、5章笔记 背诵版(背诵即可过关)

浙江2013教师招考教育学基础(中学)第4、5章笔记 背诵版(背诵即可过关)

四、教师与学生 3-13教师:传递和传承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广义: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狭义: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工作的专门人员。

教师职业的发展历史:非职业化阶段(原始社会末期学校萌芽“庠”,官办“国学”,学在官府)--职业化阶段(春秋私学儒墨为代表)---专门化阶段(培养教师专门机构,法国最早师范教育机构“基督教兄弟会”拉萨尔创立,清末我国最早师范教育之1897“南洋公学”)---专业化阶段(综合大学教育学院或师范院校承担教师培养)教师职业特征:专业性和创造性职业(有目的的培养人才是教育区别其他领域的根本特征)教师职业角色:学者和学习者、知识传授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新课程倡导教师角色:师生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1学习能力培养2人生引路人)(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教师角色中的核心特征);教学研究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看,课程开发者和建设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理念);社区型开放的教师;教师权利:1.教育教学权 2.科研权 3.指导评价权 4.获得报酬权 5.民主管理权 6.培训进修权;教师义务:1.遵守宪法法律职业道德 2.贯彻教育方针遵守制度执行教学计划履行聘约完成教学任务3.对学生爱国-民族团结-法制-科技文化教育4.关爱学生尊重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发展5.制止有害行为维护学生合法权益6.提高政治觉悟和业务水平教师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忠于教育事业、爱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知识素养(政治理论修养、专业知识、文化基础知识、教育科学知识)、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学能力、自我调控反思能力)、职业心理健康(高尚师德、愉悦情绪情感、良好人际、健康人格)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教育学第四章习题含答案

教育学第四章习题含答案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练习题一、选择题1、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的文件是(D )A、《教师资格条例》B、《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C、《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2、“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 )特点。

A、示范性B、复杂性C、创造性D、劳动方式个体性3、教师的工作目的和使命是(C )A、热爱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教书育人D、创新开拓4、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B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文化学科知识D、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5、教师的地位一般是指教师的( A )A、社会地位B、经济地位C、文化地位D、政治地位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 C )A、示范者角色B、授业解惑者角色C、传道者角色D、研究者角色7、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属于教师的( C )A、职业首先素养B、能力素养C、教育专业素养D、心理素养8、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 B )A、知识的传授者B、平等中的首席C、教学的组织者D、行为的示范者9、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是( C )A、以诚相待B、互助互惠C、民主平等D、和谐亲密10、下面哪种表现说明罗森塔尔效应( B )A、老师让背书,学生们认真地背书B、老师对学生说:“你很聪明,只要认真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结果这个学生成绩提高了C、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了他D、老师穿的很漂亮,结果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地配合老师11、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 D )A、潜在性B、现实性C、特殊性D、可塑性1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B )A、《学记》B、《师说》C、《论语》D、《春秋》13、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这句话反映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是( C )A、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B、较强的组织能力C、创造能力D、观察能力二、判断题1、从狭义来看,教师指学校的专职工作人员,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的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第四章 教育的功能
dagogy)
几对因素之间的关系
经济 政治
文化


互彼
相此
教育
影制
响约
,
人口
.Pedagogy)
一、教育的人口功能
•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一定地区、具有一定数量 、质量与结构的人的总体。
• 人口的状况可以通过人口数量、人口质量和人口结构 来描绘。
•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身体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 人口身体素质:遗传素质和健康状况 – 文化修养:知识水平、智力发展程度、劳动技术水 平 – 道德水平: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合社会规范的社 会品质等
到枪声后吓飞了。”
◆“还有两只!有一只聋哑的小鸟听不到枪声仍然在树
上,还有一只没有长齐羽毛的小鸟被吓得钻进树洞里去了。

“你这孩子,净说不着边际的话,鸟怎么会有聋哑的呢
!”
.Pedagogy)
3、老师:“雪融化了,变成什么?”
◆“变成水。” “对的。”
◆“变成了春天!” “你又胡说,雪怎么会变成春天呢!” 雪融化了,天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 就到了。难道春天不是吃雪长大的吗?那个孩子想。那个 孩子发誓:将来一定要当老师,给那些答树上有两只小鸟 的学生,答雪能变成春天的学生,打上一个大大的红钩。
.Pedagogy)
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 提高生产者对生产过程的理解 程度和劳动技能的熟练程度,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 使劳动者能合理操作和使用工
具、机器,注意对工具的保养
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 • 提高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缩短学习新技术和掌握新工种 育
所需的时间和成本。
• 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全

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引起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结构的变革,进而就引起各类教育的比例关系以及其中专业设置的比例关系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促进教育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课程门类由少到多;二是学校教育内容越来越丰富和深化;三是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越来越有利于教学。

(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么服务的问题,这是教育的首要问题。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在阶级社会,统治阶段总是要采取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决定和影响受教育权在社会中的分配。

在阶级社会中,“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要培养具有什么样政治方向、社会价值和思想品德的人,以及实现某种教育目的所要传播的政治理论、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内容,都直接受到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制约。

不同的政治制度要求培养具有不同政治立场和思想意识的人,自然要求传递不同思想道德的教育内容。

(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文化知识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与水平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而文化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p4)2.教育要素: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整个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②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作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a)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和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③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

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p6)3.教育形态(根据教育形态划分为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志: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根据空间特性来看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社会教育是指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教育学课件  第4章:教育目的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 代表人物:法国的孔德、涂尔干 观点: 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 来确定, 来确定,个人的一些发展都有赖于社 会需要,教育的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 会需要, 的功能加以衡量。 的功能加以衡量。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 评价:否定了个人的价值,过分强调 人对社会的依赖, 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 绝对化,唯一化。 绝对化,唯一化。
A.何谓应试教育? A.何谓应试教育? 何谓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 发展的实际需要, 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 目的, 目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一种传统 教育思想和模式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 应试教育就是迷信考试,把考试当作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检查教和学的效果的唯一方法的教育。
中国著名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 北京大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 中山大学: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 四川大学:精韧不怠,日进有功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 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至人至德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 格物致公
四、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1.个人本位论 1.个人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3.教育准备生活说和教育适应生活 说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学基础作业答案

教育学基础作业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答:教育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首先,这个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征”,即“教育”这个概念首先指称的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

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教育”必然有其明确的目的,因为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目的性德活动,即使是儿童的游戏也不例外。

这样,没有明确目的的,偶然发生的外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就不能称为“教育”。

其次,这个定义把“教育”看作是耦合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的社会化”,另一方面是“社会的个性化”。

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这二个过程是互为前提、密不可分的。

再次,这个定义枪挑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即教育活动要再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过程中起到一种“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因此,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严格来说就不能称为“教育”,因为这的“引导”、“促进”和“加速”作用。

最后,这个定义强调“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从而说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和文化特征。

2.信息社会及其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信息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是:(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教育目的、学校教育网络、学校与市场的联系、教学组织形式等(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有哪些?答:第一,教育史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段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第二,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第五,再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他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作用;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几乎,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到不可之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课件
通常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作 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德育:培养学生 良好的道德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学 习品质和热爱科 学的精神等。
智育:是指向学 生传授系统科学 知识和技能,培 养和发展学生智 力才能的教育活 动。
体育:是指向学 生传授身体运动、 保健知识,增强 体质和运动能力 的教育。
主要观点
主要代表人 物
孔德和涂尔干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的评价:
合理 之处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重视教育的社会 价值,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 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缺陷:
容易导致教育对人的培养只见社会不 见人,单纯把人当做社会工具,而不 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来培养,造成对 人的本性发展严重束缚和压抑。
二、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
1985年,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 议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 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 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 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整个教育体 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 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 实践的思想源头。
•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与 发展纲要》。《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 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 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 1994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 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 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年8月,《中共中央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 《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关于素质教育的概 念。 • 1996年2月,《人民教育》刊载了湖南汨罗大面积推行素质教 育的报道,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向全国推广。这是素质教育实 践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使改革试验从学校试点扩展为 区域改革,为在全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广泛的基础。 • 1996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强调指出,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 素质教育转变‛。

教育学第四章习题含答案

教育学第四章习题含答案

教育学第四章习题含答案1. 解释学习的概念,并说明其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学习是指通过获取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经验,从而导致行为或认知的内在或外在变化的过程。

学习是人类进入社会时期后的一种基本活动,是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学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的学术能力。

其次,学习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

此外,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个人成长。

因此,教育者应该关注学习过程,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提供有效的学习经验,以帮助学生实现个人潜力的最大发展。

2. 什么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列出该理论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并简要描述其贡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指认为行为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系,并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行为的理论。

两位重要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

巴甫洛夫是俄国的生理学家和行为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的理论。

他通过实验发现,当一种中性刺激多次与一种无条件刺激同时出现时,这种中性刺激就可以引起条件反射。

这一发现对于理解行为的形成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斯金纳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的理论。

他认为,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产生的,而后果(奖励或惩罚)会对行为产生影响。

斯金纳的贡献在于他建立了行为塑造的原则,通过设定目标、提供奖励和制定适当的惩罚来增强或减弱特定行为。

3. 请解释认知学习理论,并说明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认知学习理论是一种重视个体主动构建知识和理解的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基于思考和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这个学习理论中,个体通过主动参与和建构知识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信息。

认知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

首先,教育者应该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构建知识。

其次,教育者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挑战和任务,以激发其学习动机和促进其思维发展。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04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学模块一——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规定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与标准要求。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

同时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它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根据。

教育目的通常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规定人的社会角色,如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另一部分规定人的质量规格,或对人的素质的要求,如全面发展等。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1、教育方针的概念: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

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教育方针一般由政府或政党提出。

2、教育方针的内容:我国的教育方针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①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指导思想)。

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②教育目的。

即“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它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③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3、我国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10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3、两者的联系与区别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具有政策的规定性,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必须贯彻的强制性,教育目的只是教育方针的若干组成要素之一。

两者的区别:①“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属教育基本理论范畴,也属目的性范畴;“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概念,属教育政策范畴,也属手段性范畴。

4《教育学》第四章课程主要知识点梳理

4《教育学》第四章课程主要知识点梳理

《教育学》第四章课程主要知识点梳理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念和层次结构1、教育目的________。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2、____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____的实现则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3、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____,____,____。

(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4、____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

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____的制约。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5、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1)国家的教育目的;(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3)教师的教学目标。

6、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____。

(培养目标)编辑7、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____的关系。

____是针对所有所教育者提出的,而____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

(普遍与特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8、教学目标是________。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学员须知:1. 本资料为睿博教师证内部权威材料,与课程同步,任何同学不得转载和泄露,一经查实,立即取消听课资格;2. 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务必及时总结巩固,结合本资料进一步消化吸收,中期达标测验题目会从中选取部分,请同学们要重视课堂听记与课后巩固的结合;9、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____的关系。

(具体与抽象)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1、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____。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教育目的具有____、____、____,在阶段社会具有鲜明的____。

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教育学第四章教案

1、理解社会政治是如何决定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如何反作用于社会政治. 2。

能从多方面分析今天的学校教育为何经济功能尤为突出。

第一节教育与经济这里讲的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经济发展是指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增长,它是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的。

教育的经济功能指教育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既为教育提供现实的物质技术条件,又因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

经济对教育的制约表现在:1。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为学校教育提供的条件表现在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

2。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结构和培养规格经济结构变革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经济结构的复杂多样必然要求人才结构与之相适应,从而决定了教育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3。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内容的选择生产实践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也是科学文化知识最基本的源泉。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生产力水平制约着学校课程的门类和内容。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教育形式和手段的更新古代教育是以师徒关系为基础的个别教育形式,以呆读死记加体罚的教育方法为主要特征;现代教育则是以班级教育为主的集体教育形式,以直观形象的实验教育手段和方法为其基本特征.而教育手段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评议+模仿,方法手段是口耳相传,动作模仿;第二阶段是文字的产生和纸张的发明,方法手段是粉笔+黑板;第三阶段是印刷术的发明+书籍;方法手段仍是粉笔+黑板,纸质教科书盛行;第四阶段是信息技术时代,教育方法手段进入了多媒体教学的“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方式”时代。

这个阶段是从19世纪开始的。

伴随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近代物理、化学、生物、实验仪器被大量创造和使用.20世纪初,幻灯、电影、录音用于教育过程。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章 教育制度【圣才出品】

十二校联合《教育学基础》(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第4章 教育制度【圣才出品】

第4章教育制度一、选择题1.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答案】C2.全民教育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主要倾向于()。

A.非义务教育B.继续教育C.社会教育D.高等教育【答案】B3.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当前教育事业的落后状况,必须从()着手。

A.改革教学方法B.改革教学内容C.增加教学经费D.改革教育体制【答案】D4.狭义教育制度是指()。

A.国民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自学高考制度D.成人高考制度【答案】B5.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下,学制在很多方面存在共同特点,如入学年龄,大、中、小学阶段的划分,在很多国家都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学制的建立要受()。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B.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的影响C.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D.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答案】C6.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和实质是()A.中等教育制度B.社会教育制度C.学校教育制度D.高等教育制度【答案】C7.目前我国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为重点。

A.初级职业技术教育B.中等职业技术教育C.高等职业技术教育D.一般职业技术教育【答案】B8.由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是()。

A.基础教育B.职业技术教育C.高等教育D.成人教育【答案】D9.()于1971年制定了“使终身教育成为一项全国性的义务教育”的法案。

A.法国B.美国C.德国D.中国【答案】A10.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教育的典型表征。

A.形式教育B.正规教育C.普通D.制度化【答案】D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义务教育已经在中国得到普及B.终身教育主要指成人教育C.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日益结合D.学校教育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答案】C12.()的颁布,是中国实行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始。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四章

教育学原理,讲义 第四章

教育原理(课程代码:00405)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几个理论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第三节教育的社会功能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几个理论一、教育独立论1.“教育独立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

2.具体来说,“教育独立论”的主要观点是:(1)教育经费独立;(2)教育行政独立;(3)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4)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

3.局限性:把教育和政治的关系完全对立起来,认为教育应该脱离于政治,不仅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在实践中也是行不通的。

二、教育万能论1.“教育万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18 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

2.“教育万能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否认遗传对人的成长的应有作用。

3.局限性:它虽然看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但是没有看到人的发展的复杂性,夸大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具有一定程度的“乌托邦”色彩。

三、人力资本理论(一) 教育的本体意蕴1.“人力资本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教育经济学理论基础赛基若舒尔茨。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首先,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包括量与质两个方面;其次,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投资的产物;最后,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3.人力资本理论的不足:(1)教育增长与经济增长并不总是成正比的;(2)教育、教育产品不能像商品、经济组织那样进行严格而准确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更难以计算它的即时“利润”;(3)经济增长是受多因素变量制约的,教育水平仅仅是其众多因素之一,而且相当多的时候也不是决定性因素;(4)人力资本理论着重从经济角度衡量和研究教育问题,容易忽视教育的主体价值。

四、筛选假设理论1.1973 年,美国学者斯宾塞首次提出了筛选假设理论。

2. 筛选假设理论的主要内容:教育的经济价值体现在基本假设、信号、标识与筛选之中。

五、劳动力市场理论1.“劳动力市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多林格(P.Doering)、戈登(D.Gordon)、卡诺依(M.Camoy)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
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 社会的需要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 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
能的高度发展。
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
联系
“教育方针”所提出的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方向与“教育目 的”的要求是一致的,人们往往通过贯彻“教育方针”来实 现“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是指在国家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 校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 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结构。
本章主要研究狭义的教育目的,特别是我 国的教育总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还可以作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区分。
应然的教育目的
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 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 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 教育目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
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 接联系的人(学生、家长 等),在自己的教育行为 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制订教育目的时,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考虑教育目的的可 行性,而决定教育目的性质、方向和内涵的还是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 政治经济制度。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含义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 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有的一种倾向。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
人的依赖关系
古代社会
以物的依赖为基础 人的独立性
现代社会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 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 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 会财富基础上的自由 个性
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所讲的人的发展,实际上是指在人的劳动能力 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包括人的社会关系、道德精神面貌、意 志、情感、个性及审美意识和能力上的和谐统一发展。
1.教育目的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 设计。
制订,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订;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没有
3.个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 其他目的;
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
受影响地得到发展。
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实际上都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
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 1.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
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
阶级社会中,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教育目的,取决于统治阶级的 经济和政治利益。
2.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 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
内 在 价 值
不是因为教育对于其他事物
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 理
就具有好的价值。 (教育直接对人的发展的有 用性)
想 价 值
教育对个人、个性发展 的有用性

因为教育对于其他事物有用 工
在 价
处而认为教育是好的价值。 具 (教育对于人们达成其他目 价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有用性

的有用性)

第四章 教育目的
国家教育总目的
学校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是指教育目的由哪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 间的关系。
人的身 心素质
教育目的
人的社 会价值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是指人们提出的种种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我国近现代教育目的 1.晚清
“中学为体”——“忠君、尊孔” “西学为用”——“尚公、尚武、尚实” 2.民国
3.根据地、解放区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新中国的教育目的 ✓1957-1958 ✓1996年《教育法》: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 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4年《宪法修正案》: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 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对我们制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指导意义
(理论基础、理论依据)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人的全面发展拓通了道路; 2.要依据我国的特点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概述
2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 总的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
广义
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 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 求。
狭义
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 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 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 面对所培育的人的要求。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沿革
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 1.社会要求——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统治人才;
“读书做官”——“学而优则仕” 2.个人发展——培养个人良好的德行
“圣人”、“君子”、“贤人” “明人伦”、“大丈夫” “内圣外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在于,通过教育塑造理想人格,并 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德行修养来服务并服从于统治阶级的需 要,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
实践中“实然的教育目的”常常偏离“应然的教育目 的”,要引导人们将两种形态的教育目的不仅在“价值” 上也在“事实”上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目的的作 用。
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的实施的重要意义:
1.定向作用 2.调控作用 3.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与区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