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大附中初中语文14

合集下载

东北师大附中—(上)初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东北师大附中—(上)初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东北师大附中2008—2009学年(上)初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分值: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测试(10分)(一)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5分)①庇.护()②玩耍.()③赋予.()④踱.进()⑤绽.出()⑥模.样()⑦附和.()⑧侥.幸()⑨拨.款()⑩逻辑.()(二)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5分)①不可思yì()②shì()可而止③不xiè()置辩④yì()想天开⑤鞠躬尽cuì()⑥fú()袖而去⑦相tí()并论⑧tú()劳无功⑨风声鹤lì()⑩鸿hú()之志二、古诗词积累(15分)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王湾《次北固山下》)2.几处早莺争暖树,。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4.衣带渐宽终不悔,。

(柳永《凤栖梧》)5.姑苏城外寒山寺,。

(张继《枫桥夜泊》)6.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7.刘禹锡被贬官,一去二十三年,其中的辛酸与无奈无法言说。

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他借用典故....抒发了自己贬离京城之久的感慨,这两句诗是:,。

8.文天祥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几经沉浮,备受折磨。

在《过零丁洋》一诗中,他就借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描写了自己漂泊无依的境遇。

这两句诗是:,。

9.苏轼为人豁达,胸怀一颗爱国之心,虽被贬官多次但仍希望能为国效力。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就抒发了自己虽被调任但仍希望得到朝廷信任的强烈愿望,这两句诗是:,?三、文言文阅读(15分)(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分)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东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东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东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三上第二次摸底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需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并粘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小壹同学在网站上查阅“批判性思维”相关资料时,读到了布鲁克菲尔德这本《批判性思维教与学》,下面是该书的部分图书目录、试读内容以及读者评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图书目录(部分)试读内容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小组学习是最有趣的学习方式,这一说法出现在大部分问卷中。

约80%的学生声称,小组学习中那些切中要害的问题让他们受益最深。

似乎当同伴指出来的时候,学生更能发现假设和新的角度。

他们生动地描述了被同伴提问一些从未考虑过的问题时的情形,从同伴对自己观点的反馈和提出的不同角度当中,他们学到了很多。

不论是从它的预测性还是反复出现的频率来看,这一发现都值得引起注意。

一节又一节,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学生不断地告诉我,正是通过小组学习中的同伴交流,才让有时十分抽象的批判性思维有了血肉,更容易让人理解。

考虑到通过深度自省来认识自己的动机、假设和世界观有多难,若说批判性思维是一种社会学习,也就不那么让人吃惊了。

认识假设是一项困难又矛盾的任务,没有几个人能靠自己未完成,不论我们以为对自己的认识有多准确,都难免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框架来认识自己的思维!这就像一条狗试图咬住自己的尾巴,抑或一个人试图在壁镜里看到自己的后脑勺。

2020东北师大附中第五次摸底考试语文答案

2020东北师大附中第五次摸底考试语文答案

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学科参考答案1.C【解析】A项,“已有了成熟的生态保护机构”与原文不符,那时只是刚出现生态保护机构。

B项,“是研究中国生态保护的最早文献”于文无据。

D项,“自南宋以后,这种设置保护生态环境机构的做法没有得到延续”属于主观臆断。

2.B【解析】“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就树立了科学发展观”错,齐国的做法只是契合了科学发展观。

3.D【解析】“达到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

4.C【解析】材料二第4段说的是“应激反应比较弱的普通人群,尚未达到临床标准时”。

5.D【解析】社交媒体不是专业团体,信息和报道未必可靠。

6.【答案】①针对媒体的措施: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强化事实,确保公众知情,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

②针对公众的措施: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但要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对重症患者及时施救,对他们及其亲人提供心理支持;③针对医护人员的措施:给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心理支持;④针对相关部门的措施:让有关部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协调各部门和组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⑤针对价值引领机制建立的措施:结合疫情防控,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价值引领机制,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7.A【解析】古诗中的炊烟是不伤感的,引用也不是为了对比。

8.【答案】第一问:①理直气壮的,调皮可爱甚至有些放肆;②自由的,活泼的,毫无顾忌;③无处不在,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息。

(每点1分,一共3分)第二问:作者在描写它们时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

比如比喻(似那农家的儿女般)、拟人(炊烟是理直气壮的,是调皮可爱甚至有些放肆的)和排比(有的丝丝缕缕地溜出来,有的连哄带涌地挤出来,有的则粗细匀致地逸向一处)等。

(每点1分,一共3分。

不但要说出手法,还要举例)9.【答案】第一问:①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城市里面的确已经看不到炊烟了,作者是在表达对故乡那种亲密与温暖生活的追忆和怀念。

(2分)②作者是借此来表达对城市生活的疏离和隔膜,因为作者在舒适的城市中感觉不到愉悦,变得庸庸碌碌,思考和自由奔跑的能力都在减弱;(2分)第二问: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反复提及这句话,一是强化作者的感情表达,二是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

2014东北师大附中四模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4东北师大附中四模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2014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1.D【解析】原文第一段有“余杭的临平湖汉末出现过这种现象”的句子,“这种现象”指的正是前文提到的葑田。

2.A【解析】强加因果。

原文“更易形成淤塞全湖的葑田”与“这时葑田得到了大规模的治理”是转折关系。

3.B【解析】苏轼和范成大的行为不能推断出宋代人对治理葑田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和高超的智慧,选项以偏概全,说法绝对。

且范成大行为的目的不能断定就是为了治理葑田。

4. B(帅:引导,带头。

)5. C(A ②为赵抃巡察无所不至,工作兢兢业业;B ①是赵抃上奏建议对君子的保护措施;②为赵抃治理时严而不苛;D ②为赵抃报答皇帝的知遇之恩。

)6. B(原文的表述为“下公文通告各郡,在岭外为官的人有不能归葬的,都从他那里回去,可以供应他们路途费用”。

)7.(1)赵抃审察此事没有别的,说:“这只是酒食交往而已。

”惩处带头的人而释放了其他人,蜀地百姓很高兴。

(采分点:亡通“无”;是:这;特:只是;过:交往,各1分;句意1分。

)(2)大臣对此感到疑惑,皇帝说:“我依靠他的谏议而已,如果想任用他,是没有妨害的。

”(采分点:以为:以之为,对此感到;赖:依靠;伤:妨害;苟,如果,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

进士及第,任武安军节度推官。

翰林学士曾公亮并不认识他,推荐他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举发不避权贵幸臣,声名严正,京城视他为“铁面御史”。

他的言论着重想使朝廷辨别清楚君子小人,说小人即使犯了小小的过失,也应当尽力遏制阻绝他;君子不幸因为失误而受到谴责或失官,也应当保全爱惜,以成就他的德行。

温成皇后的丧事,刘沆以参知政事监领,等到他任宰相后,仍然兼任原来的职务。

赵忭论述他应当免去,以保全国家制度。

又上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而且有很多过失;宣徽使王拱辰平时做事以及奉命出使不守法令;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都免职离任。

请求到睦州担任知州,改变官职为梓州路转运使,改为益州。

蜀地路途远百姓弱小,官吏肆意做违法之事,州郡公开相互馈赠军粮。

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东北师大附中高一期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东北师大附中高一期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东北师大附中高一期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3-2024学年上学期东北师大附中语文高一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须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并粘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27分)(一)现代文阅读Ⅰ(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是精神方面的生产劳动,其实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一致的,而且是互相依存的。

我们的根据主要是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资本论》里的论“劳动”等论述。

该论述会造成美学领域的彻底革命,我们只消回顾一下以往统治西方美学的从康德到克罗齐那一系列的唯心主义大师的论点,把它们和马克思主义的论点细心比较一下,就会明白这个道理。

马克思在下文又就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补充:自然中所含的人性的本质只有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人和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

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

人得到充分发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发展,自然得到充分发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发展。

自然是人的肉体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基础和手段。

人在劳动中才开始形成社会。

生产劳动就是社会性的人凭他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加工改造。

中国先秦诸子有一句老话:“人尽其能,地尽其利。

”“人尽其能”就是彻底的人道主义,“地尽其利”就是彻底的自然主义,不过这句中国老话没有揭示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互相因依,只表达了对太平盛世的一种朴素的愿望。

吉林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吉林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东北师大附中(语文)科试卷高(二)年级期中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需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并粘贴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回答非选择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或在草稿纸、本试题卷上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皱、弄破,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孟郊最重要的朋友和知音,非韩愈莫属。

孟郊与韩愈是贞元八年(公元792)进士科的同年友,但本次科考,韩愈及第,老诗人孟郊却名落孙山。

韩愈来看望孟郊,他没有因自己及第就觉得高人一等,反而为孟郊的淹蹇落魄而感伤,为他的被黜落而感到不平。

他在诗中宽慰这位前辈,不要因一时的挫折就愤郁愁闷,贫富荣悴,各有各的活法,没有高下贤愚之分。

无论你的处境如何,我们都永远支持你,敬重你。

韩愈之所以如此看重孟郊,除了因为孟郊是诗坛前辈之外,更重要的,是因为韩愈被孟郊鬼惊神哭的诗艺折服。

孟郊比韩愈年长十七岁,而登第却比韩愈足足晚了四年。

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其为人也。

孤高自许,向来不惮以人师自居,然在孟郊面前,却折节侍坐,甘心执弟子礼。

没有什么比韩文公的拜伏,更能说明孟郊诗歌的魅力了。

韩愈是中唐诗坛的领袖,而在某种程度上,孟郊之于韩愈,是友而兼师,孟郊在当时诗坛的地位之高崇,可想而知。

孟、韩诗歌的奇思奥句,造就了贞元、元和诗歌新貌。

白居易说“诗到元和体变新”,李肇《唐国史补》对其内涵做了具体的阐释:“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

”平心而论,“流荡”“浅切”都谈不上“新”、“元和体”的“新”,是以怪、奇、丑、险在诗苑的竞相绽放而呈现新境的,即“元和之风尚怪”也。

东北师大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

东北师大附中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

2007~2008学年东北师大附中初一年级语文科试卷下学期期中考试一、字词(10分)1.给加点字注音。

(4分)无端.()旌.旗()髭.须()差.役()踟蹰..()()溺.水()恣睢.()2.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6分)阴huì() quán()骨 yá( )门 bǐ( )谷祖jí() chī()笑 jiàn()落è()然和ǎi() diàn()农 xiāo()索 bǐ( )夷二、古诗词默写(15分)3.□□□□,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4.人生在世不称意,□□□□□□□。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5.□□□□□,□□□□□;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6.但使龙城飞将在,□□□□□□□。

(王昌龄《出塞》)7.孤帆远影碧空尽,□□□□□□□。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8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运用典故,表现了将士们为国为民置生死于度外的壮举的句子是:□□□□□□□,□□□□□□□。

9.王维在《使至塞上》中描写的意境雄浑、壮丽奇特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写景名句为□□□□□,□□□□□。

10.杜甫《望岳》一诗中,写山集大自然之灵秀,极言山之高大的诗句是:□□□□□,□□□□□。

11.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请从古诗、词中找出具有这一特点连续的两句来,并注明作者或出处。

句子:,。

作者或题目:三、文言文阅读(15分)(一)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10分)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东北师大附中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

东北师大附中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

2007-2008学年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初二年级语文试卷下学期期中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命题人:从立中;审定:唐雪晶)温馨提示:试卷平铺神气定,画笔在手竹在胸。

万马千军任驱使,运筹帷幄自从容。

千万注意卷面值3分呦!一、阅读(60分)(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2分)1、,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2、,背灼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3、采菊东篱下,。

(陶渊明《饮酒》)4、,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5、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盛赞王维的诗歌,其中《使至塞上》中状写边塞风光的名句“,”即是代表。

6、《小石潭记》中微露作者谪居永州时的忧伤心境的两句话是:,。

7、《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运用典故,表现了将士们为国为民置生死于度外的壮举的句子是:,。

8、自古以来,春天一直是诗人的最爱。

很多诗人在诗中描摹了春天里各种动物和植物鲜活的情态,借以抒怀,请写出符合这一特点的连续的两句诗。

,。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10分)马说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本文作者是代文学家韩愈,字。

(1分)10.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2分)○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2.一食或.尽粟一石()○3.故虽.有名马()○4.不以.千里称也。

()11.请用原文回答:(3分)①文中与“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意思接近的句子是,。

○2作者在第二段中推究概括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12、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有“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观点,本文也是这样的一篇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13.结合选文内容回答问题:清代思想家、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喊,这与本文的观点如出一辙。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东北三省三校(哈师大、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哈尔滨师大附中东北师大附中辽宁省实验中学2024年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

中华文明在对外传播中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中华文明有着一贯的处世之道,有着鲜明的价值导向,有着永恒的精神气质,有着内在的生存理念。

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也决定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原则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不同的文化立场深刻影响着实践主体看待文化问题的角度和方式。

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就要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文化之根、筑牢文化之魂。

尤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上,要更加注重展示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让世界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要以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融合世界各民族文化精粹,广泛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十校联考最后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十校联考最后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学年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十校联考最后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赋、说、铭、表等都是古代文体,表是古代臣下向上级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书,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B.古代乐器中的“丝”指管乐器,“竹”指弦乐器,如《醉翁亭记》中的“非丝非竹”中“丝”、“竹”就是这样的乐器。

C.道家文化在金华地区源远流长,金华山在东汉道教文化鼎盛时期被誉为“江东名山”,东阳的东白山自东晋时期以来便是道家文化的象征。

D.中华礼仪讲究长幼有序,古人的“名”、“字”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仲是老大,伯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如孔子字仲尼,说明他在家中排行老大。

2.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有些学者主张文化要寻根,不能把根丢掉了。

_______________①搞成全民化便是将小众的文化变成大众的,殊不知无形之中这种文化就被搞没了。

②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跟世界接轨不是消除自己的特点,而是要让现代人认识、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但是也不一定要普遍接受。

③因此我觉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求轰轰烈烈,而要力求把传统文化的种子一代代传承下去,根植于民众的内心世界。

④我们存在很多思想误区,例如,有的东西一被评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想尽办法要把它变成全民文化。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东北师大附中中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东北师大附中中考语文猜题卷含解析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东北师大附中中考语文猜题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

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必须用2B 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

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切实保障在校学生的食品安全,有关各方将加强对学校食堂卫生、食品的监管,严防不合规的食材和身体不健康的工作人员杜绝进入校园。

B.2019年3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效率,降低交通运输物流成本”介绍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C.2012年,“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最大设计深度海试,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左右,刷新了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纪录。

D.主席说:“对一个国家的评价,不能只看面积,也要看文化的影响力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热忱.(chén)骊.歌(lí)肆.虐(sì)针砭.时弊(biān)B.渲.染(xuān)藐.视(miǎo)旖.旎(yǐ)参差.不齐(cī)C.重荷.(hè)翘.首(qiào)莅.临(lì)咄.咄逼人(duō)D.矜.持(jīn)偌.大(ruò)峥.嵘(zhēnɡ)束.手无策(sù)3.阅读《天净沙•秋思》,选出对其赏析有误的一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

B.“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秋色中蕴含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C.“小桥流水人家”表面上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写的是江南美景,是乐景,但其实这是中国诗歌常用的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反衬游子思乡的愁绪。

精品解析: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精品解析:吉林省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东北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高三年级(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长: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故宫古建筑的文化之美,融于北京中轴线建筑中,形成文化和谐之美。

其中的文化,主要表现为中轴文化、礼制文化、“天人合一”文化等。

从中轴文化角度而言,“中轴”源于“中”,后者有“中间、中央、核心”的含义。

先秦《吕氏春秋》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立宫,择宫之中立庙”,可反映“中”在营建都城、宫室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轴”则是指南北方向的正中心连线。

我国古人根据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归纳,将自然规律与营造法则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南北方位比东西方位更为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白天可以根据正午时太阳的投影方向,确定南北方位(正午时太阳一般在正南或正北方位);而晚上则可以根据北极星的位置,找出南北方位。

中轴线上的重要宫殿,均为坐北朝南向布置。

先秦古籍《易经》之“说卦传”载“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可反映中轴方位(南北向),是古代帝王推崇的方位。

相应的,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在古代均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体现出其中蕴含的中轴文化。

北京中轴线反映了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秩序、礼仪和道德观念。

如天安门的名称,与《尚书·虺仲之诰》之“钦崇天道,永保天命”密切相关。

“天安”是指帝王敬重上天,敬重自然,才能巩固统治。

又如地安门的名称,与《资治通鉴》卷二十二之“天平地安”密切相关。

“地安”是指社会太平祥和、百姓幸福康乐。

再如故宫前朝三大殿之太和殿、保和殿的名称,源于儒家经典《周易·乾卦第一》中的“保合大和乃利贞”。

其中,“大”表示“太”的意思,“太和”寓意宇宙间万事万物和谐而统一,“保和”的意思就是神志专一,以保持万物和谐。

中和殿之“中和”二字取自《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即勉励皇帝办事不偏不倚,遵守中庸之道。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市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

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市十一高中吉林一中四平一中松原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联合

东北师大附中吉林一中松原实验中学长春十一高中四平一中2024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语文科试题答案1.D.由“城乡之间的频繁流动和边界变动,人们普遍拥有的是一种城乡混合叠加的复杂体验,《宝水》比较集中地表达了这些体验。

此外,对当下中国广泛存在的城乡关系,城乡关系中人们的心理、情感、道德等多种状态,城市化的背景下人和故乡的关系,以及在乡村变革中女性意识和女性命运的发展变化等,我也进行了力所能及的触及和书写”可知“城乡间的频繁流动和边界变动使人们普遍拥有的一种城乡混合叠加的复杂体验”是作品“集中表达”的,不是力所能及的触及和书写。

2.B.A.这部小说书写的主要内容决定着《宝水》的语言调性来自作者老家豫北大地的方言。

故错。

C.因为河南的原生态方言是极度简洁的,所以对方言的选取标准就是既符合身份又不至于阻隔。

强加因果,故错。

D.情侣私语、“播音腔”、学生腔、八面来风般的语言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层次和样貌丰富性的追求,故错。

3.C.重点探求错,访谈的问题是环环相扣,没有哪一个是重点的。

4.(1)《乡土中国》中“血缘与地缘”一节中:亲密社群间有人情往来,有矛盾却不好撕破脸,乡土社会不能有商业,算清是陌生人间做的事情。

把原来的关系暂时搁开,以“无情”的陌生人身份来进行商业行为,从而得到比较利索的清算。

(2分)(2)《乡土中国》中“血缘与地缘”一节中:现代社会讲求契约关系,是乡土社会所欠缺的,需要从血缘关系到地缘关系的转变。

这个转变意味着商业将要发展,社会发展离不开商业。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2分)5.(1)文学创作源于生活。

乔叶写小说从动念到写成用了七八年时间,这个过程中,她一边“跑村”“泡村”,一边写作。

对乡村长时间的浸泡和观察,让她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丰富细节。

(2分)(2)文学创作需要对生活的加工和凝练。

《宝水》里的人物都来自于生活中,都有原型,但不是一对一的原型。

生活中的原型都非常复杂生动,不过却很少有现成的供你直接拿用,总是需得对多个原型进行杂糅提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练习
命题人:朱雪莉 2011、12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⑭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字,代著名家,之一,有《集》。

因被贬永州而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篁竹
..:(2)水尤.清冽:(3)坻.:
(4)嵁:(5)蒙络摇缀
....:(6)披拂
..:
(7)佁然:(8)俶尔
..:(9)翕忽
..:
(10)斗折
..:(11)犬牙
..:(12)差互
..:
(13)悄怆
..:(14)幽邃
..:(15)隶.而从者:
三、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潭的?
2.作者怎样描绘潭上的景物的?
3.探究小石潭水源的语句有哪些?
4.作者对小石潭总体的印象和感受如何?
四、课文理解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

2.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3.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各用了什么写法?
4.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5.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第三自然段描写小石潭水源时,抓住了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7.小溪为何“明灭可见”?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

”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深意。

9.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0.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这一忧一乐的变化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
《小石潭记》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柳河东全集》。

因被贬永州而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篁竹
..:丛生的竹子。

(2)水尤.清冽::格外。

(3)坻.:水中高地。

(4)嵁:高低不平的岩石。

(5)蒙络摇缀
....:遮掩缠绕,摇动下垂。

(6)披拂
..:随风飘拂。

(7)佁然:呆呆的样子。

(8)俶尔
..:忽然。

(9)翕忽
..:迅速。

(10)斗折
..:像北斗七星的排列那样曲折。

(11)犬牙
..:像狗牙那样。

(12)差互
..:参差不齐。

(13)悄怆
..:忧伤的样子。

(14)幽邃
..:幽静深远。

(15)隶.而从者:跟随
三、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作者怎样描绘潭上的景物的?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探究小石潭水源的语句有哪些?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作者对小石潭总体的印象和感受如何?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四、课文理解
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有什么作用?
写了篁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表明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第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移步换景”的写法,一步步地引出小石潭的景色。

3.第二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侧面描写、动静结合、拟人修辞。

4.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清澈透明。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侧面描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用动静结合、定点特写、拟人修辞描写鱼的活泼快乐,写出水的清澈透明。

无一水字,却处处写水。

5.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及拟人修辞,既写出了鱼儿的活泼快乐自由,也抒发了作者的快乐。

6.第三自然段描写小石潭水源时,抓住了溪身和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

7.小溪为何“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

8.“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和其源。

”此句写出了潭水的源头之神秘莫测,结合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来说说作者这样写有着怎么样的深意。

作者被贬官至此,面对未来,作者一片茫然,因此借岸势的参差不齐写出了自己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9.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幽深冷寂的气氛。

作者借景抒情,抒发了作者贬居后的凄苦、孤寂、悲凉。

10.作者的心情由“心乐之”到“悄怆幽邃”这一忧一乐表现了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作者心情的变化是与其遭贬的经历紧密相连的。

作者被贬之后,心中抑郁,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基调,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的环境的触发,忧伤悲愤地心境便会流露出来。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小石潭的秀丽景色却使作者产生如此旷世凄情,是什么造成的?
文章的画龙点睛之笔。

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凄苦、孤寂、悲凉的心境,是点睛之笔。

所有这些都是作者身世遭遇造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