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局部解剖学
人体穴位全解析图
人体穴位全解析图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1、百会穴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
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
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
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
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
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位置:喉结旁开1.5寸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1、膻中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
气会膻中心包募穴。
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
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
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
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人体穴位全解析(动态静态图)
人体穴位全解析(动态静态图)人体穴位全解析(动态静态图)头部穴位图(正面)头维穴发际穴阳白穴印堂穴攒竹穴鱼腰穴外明穴睛明穴丝竹空瞳子髎承泣穴球后穴四白穴迎香穴人中穴地仓穴承浆穴补充:前顶通天上星神庭承光当阳五处曲差眉冲素髎兑端龈交上迎香头部背面穴位图百会穴后顶穴风府穴风池穴天柱穴哑门穴太阳穴下关穴客主人耳门穴听宫穴翳风穴颊车穴大迎穴人迎穴补充:四神聪强间脑户目窗正营率谷承灵脑空头窍阴完骨天冲颔厌头临泣悬颅悬厘听会和髎角孙颅熄玉枕胸部腹部穴位图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会阴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或中俞府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赝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足五里阴廉急脉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日月期门天池食窦天溪胸乡周荣中府云门人体背部穴位图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中枢脊中悬枢命门腰阳关肩中俞肩外俞附分肩井天髎曲垣秉风天宗臑俞肩贞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腰俞会阳长强魄户膏肓神堂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白环俞上肢内侧穴位图天泉穴天府穴侠白穴青灵穴曲泽穴尺泽穴少海穴孔最穴郄门穴间使穴内关穴列缺穴经渠穴太渊穴大陵穴灵道穴通里穴阴郄穴神门穴鱼际穴少商穴劳宫穴少府穴中冲穴少冲穴上肢外侧穴位图曲垣秉风巨骨肩髎肩髃臑俞肩贞臑会臂臑消泺手五里清冷渊肘髎天井小海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四渎支正温溜三阳络支沟会宗偏历外关养老阳谷阳池阳溪腕骨后溪中渚前谷液门少泽关冲商阳二间三间合谷下肢内侧穴位图箕门穴血海穴阴包穴曲泉穴阴谷穴阴陵泉膝关穴地机穴中都穴漏谷穴筑宾穴蠡沟穴三阴交穴交信穴复溜穴商丘穴中封穴太溪穴大钟穴水泉穴照海穴然谷穴公孙穴太白穴大都穴隐白穴下肢外侧穴位图居髎环跳髀关风市中渎伏兔阴市梁丘膝阳关犊鼻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丰隆外丘阳交飞扬光明阳辅悬钟跗阳解溪冲阳丘墟太冲陷谷足临泣第五地内庭行间大敦厉兑足窍阴至阴侠溪足通谷束骨京骨金门申脉仆参昆仑**************************************************【人体穴位常识】穴位是指神经末稍密集或神经干线经过的地方。
针推穴位应用解剖课件下肢局解(前)
定穴
伏兔 血海 足三里 丰隆
下肢--小腿前外侧区和足
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
解剖程序
▪ 定穴 ▪ 切皮、翻皮 ▪ 浅筋膜:
大隐静脉 ,足背静脉弓 隐神经,腓浅神经, 足背的皮神经
下肢--小腿前外侧区和足
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
解剖程序
▪ 深层结构: 伸肌上支持带(小腿横韧带) 伸肌下支持带(小腿十字韧带) 骨纤维管 (3个)
肌肉:3块
小血神腿管经前::区胫腓前总和动神足脉经背和及足其解背分剖动支程脉
序
足背:足背静脉弓内侧、 内踝:前方(静脉切开术) 小腿:内侧 膝部:内后方 股部:内侧
注入:股静、大隐静脉
五条属支:
① 腹壁浅静脉 ② 旋髂浅静脉 ③ 阴部外静脉 ④ 股内侧浅静脉 ⑤ 股外侧浅静脉
静脉瓣与交通支 下肢静脉曲张
大隐静脉
下肢--股前区和股内侧区
针推穴位局部解剖学
下肢(前面)
下肢前面
分区
股前内侧区 小腿前外侧区 足背
境界和分区
下肢--股前区和股内侧区
股前内侧区
定穴
小腿前区和足背
伏兔 血海 足三里 丰隆
下肢--股前区和股内侧区
基本解剖程序
定穴 切皮、翻皮 解剖浅筋膜:
大隐静脉及其5条属支, 股外侧皮神经、隐神经 腹股沟浅淋巴结
■ 阔筋膜:隐静脉裂孔 股前区和股髂内胫束(阔筋膜张肌) 侧区基本解剖 程序
二、股三角
境界: 上---腹股沟韧带
内侧---长收肌(?侧缘) 外侧---缝匠肌
尖---与收肌管相通 内容:
股神经:支配 股动脉:分支 股静脉
股三角
下肢--股前区和股内侧区
二、股三角
股动脉的分支
针灸局部解剖学教案
甘肃中医学院教案授课教师(职称、学位): 黄继锋(讲师、学士)主讲教师(职称、学位): 黄继锋(讲师、学士)系部、教研室: 基础课部解剖教研室课程名称: 局部解剖学课程类别: 必修课(考查课)授课学期: 2011-2012学年第2学期授课班级: 针灸推拿本科2010级总学时: 30(实验6)教材版本: 局部解剖学(人卫第七版)填写说明一、编写原则1.教案编写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
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1)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2)合理组织教材,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3)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学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2.教师在每次授课前必须完成本次授课教案的准备,并携带教案授课。
3.教案按每次授课单元填写,一般以1~3学时为宜。
二、填写说明1.“课程类别”为“必修/限选/任选”、“考试/考查”。
2.“教材版本”包括教材系列、教材名称、主编、出版社、版本及出版时间。
3.“教学目标与要求”:依照教学大纲要求,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熟悉、了解的要点。
4.“课程资源准备”:包括教室条件说明、教具准备、多媒体或电子教案准备、教学参考资料等内容。
5.“教学预设”:主要包括本次授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板书设计)、时间分配、教学模式(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等设计内容。
6.“调控对策”:指在授课前对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如时间分配不当、部分内容未达到教学目的等)而预先设计的调控措施。
7.“课后记录”:在本次授课结束后,对教案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如重点内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讲清、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教具等引用是否合适、学生有何反应、教学效果评价、今后的改进措施等,以备今后总结提高。
8.本教案用A4纸打印或用钢笔、中性笔填写。
穴位解剖学头部-1概述
头部主要穴位
足阳明胃经:四白、下关 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 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
头部主要穴位
督脉:百会、水沟 任脉:承浆
头部主要穴位
阳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足厥阴肝经、冲脉
头部概述
穴位解剖学
目录
1 境界分布
2
表面解剖
3
主要经穴
穴位解剖学/头部概述
头部境界
下颌骨下缘→下颌角→乳突尖→上项线→枕外隆凸
头部分部 颅部
面部
眶上缘→颧弓上缘→外耳门上缘→乳突
目录
1
境界分布
2 表面解剖
3
主要经穴
穴位解剖学/头部概述
体表标志
前发际 眉心
眉头 眉尾
外眦 内眦
瞳孔
体表标志
颞浅 动脉
颞浅动脉
外耳门前方 颧弓后端
体表投影
面动脉
咬肌下端前缘 至眼内眦的连线表投影面 神经乳突的前内方 耳垂的下方
体表投影
腮腺管
鼻翼与口角的中 点至耳屏间切迹连线 的中1/3段
颧弓下一横指处
腮腺
目录
1
境界分布
2
表面解剖
3 主要经穴
穴位解剖学/头部概述
头部经脉
头皆六五 。上腑脏
注之之 于气血
,,
穴位解剖学/头部概述
头部经脉
阳脉
✓ 手阳明大肠经 ✓ 手少阳三焦经 ✓ 手太阳小肠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少阳胆经 ✓ 足太阳膀胱经
头部经脉
阳脉 阴脉 ✓ 足厥阴肝经
阳脉 阴脉 奇经八脉
头部经脉
✓ 督脉 ✓ 任脉 ✓ 冲脉 ✓ 阳维脉 ✓ 阳跷脉 ✓ 阴跷脉
头部主要穴位
手阳明大肠经:迎香 手少阳三焦经:角孙、耳门 手太阳小肠经:颧髎、听宫
针灸局解 穴位
1.气冲: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浅层布有腹壁浅动静脉,第十二胸神经浅支和第一腰神经前支的外侧皮支及前皮支;深层:下外侧在腹股沟管内有精索(或子宫圆韧带)、髂腹股沟神经和生殖股神经生殖支。
2.血海: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大隐静脉属支;深层有股动静脉的肌支和股神经的肌支。
3.箕门:皮肤,皮下组织,股内侧肌;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大隐静脉属支;深层有股动静脉,隐神经和股神经肌支。
4.梁丘:皮肤,皮下组织,股直肌腱与股外侧肌之间,股中间肌的外侧;浅层布有股神经的前皮支和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和股神经的肌支。
5.伏兔:皮肤,皮下神经,股直肌,股中间肌;浅层布有股外侧静脉,股神经前皮支及股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的降支,股神经的肌支。
6.足三里: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浅层布有腓肠肌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7.解溪:皮肤,皮下组织,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距骨;浅层布有足背内侧皮神经及足背皮下静脉;深层有腓深神经和胫前动静脉。
8.悬钟: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小腿骨间膜;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腓深神经的分支,穿透小腿骨间膜可刺中腓动静脉。
9.丰隆:皮肤,皮下组织,趾长伸肌,长伸肌,小腿骨间膜,胫骨后肌;浅层布有腓肠肌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腓深神经的分支。
10.阳陵泉:皮肤,皮下组织,腓骨长肌,趾长伸肌;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返动静脉,膝下外侧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和腓总神经分支。
11.气户: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浅层布有锁骨上中间神经;深层有腋动脉和它的分支胸肩峰动脉。
12.极泉:皮肤,皮下组织,臂丛、腋动脉、腋静脉,背阔肌腱,大圆肌;浅层有肋间臂神经分布;深层有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腋动静脉等结构。
13.青灵:皮肤,皮下组织,臂内侧肌间隔与肱肌;浅层布有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深层有肱动静脉,正中神经,尺神经尺侧上副动静脉和肱三头肌。
腧穴解剖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局部解剖学2.眉弓3.翼点4.乳突5.头皮6.颅顶部的"危险区"7.海绵窦8.小脑幕(一)名词解释1.是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解剖学。
2.位于眶上缘上方的弓状隆起,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其内侧份的深面有额窦。
3.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二横指处。
额、顶、颞、蝶四骨在此相接,多呈“H”形的缝。
翼点是颅骨的薄弱部分,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此处受暴力打击时,易发生骨折,并常伴有上述动脉的撕裂出血,形成硬膜外血肿。
4.位于耳垂后方,其根部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孔出颅。
在乳突后部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乳突根治术时,应注意勿伤及面神经和乙状窦。
5.覆盖于额顶枕区的软组织,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皮下组织)、帽状腱膜与枕额肌、腱膜下疏松组织和颅骨外膜。
其中,浅部三层紧密结合不易分离,常将此三层合称“头皮”。
6.腱膜下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腱膜下间隙)内积血或积脓时,可广泛蔓延至全颅顶。
此间隙内有导静脉穿过,若发生感染,可经颅骨的板障静脉与颅内的硬脑膜静脉窦相通,继发颅骨骨髓炎或颅腔感染,故临床上常称此层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7.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静脉窦,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岩部的尖端。
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许多相互交通的小腔隙,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成栓塞。
8.是介于大脑枕叶与小脑上面之间由硬脑膜形成的一个呈水平位的拱形隔板,构成颅后窝的顶。
(一)名词解释1.颈动脉结节2.锁骨上大窝3.神经点4.颈静脉弓5.胸骨上间隙6.气管前间隙7.咽后间隙8.椎前间隙(一)名词解释1.即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
前方为颈总动脉,平环状软骨弓,向后压迫,可暂时阻断颈总动脉血流。
2.位于锁骨中1/3上方。
在窝底可触及锁骨下动脉的搏动、臂丛和第1肋。
3.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颈丛皮支浅出颈筋膜的集中点,是临床颈部皮神经阻滞麻醉的部位。
穴位解剖学
穴位解剖学1第一章上肢重要穴位解剖第一节上肢应用解剖一肩部分腋区、三角肌区、肩胛区。
(一) 腋区腋区又名腋窝。
表面皮肤较薄,内含大量的皮脂腺和汗腺。
内有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和疏松结缔组织。
1. 腋窝的构成腋窝由一顶、一底和四壁构成。
①顶:由锁骨中1/3 部、第1 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向上通颈根部。
②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深)筋膜共同构成。
腋筋膜有皮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等穿过,使其呈筛状,故又名筛状筋膜。
③四壁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4 个肋骨及肋间隙构成。
外侧壁:由肱骨的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组成。
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
锁胸筋膜是连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之间的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构成。
三边孔和四边孔:肱三头肌长头在大圆肌的后方和小圆肌的前方之间穿过,形成2 个肌间隙。
内侧者称为三边孔,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外缘和肩关节囊,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
外侧者称为四边孔,其上、下界与三边孔相同,内侧界是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是肱骨外科颈,内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通过。
2.腋窝的内容物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和疏松结缔组织。
(1)腋动脉:以胸小肌为界分为三段。
第一段:自第1 肋外缘至胸小肌上缘,第二段:被胸小肌覆盖,第三段:自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腱和背阔肌的下缘。
主要分支: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2)臂丛组成:第5-8 颈神经前支和第1 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位置:穿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腋窝,包绕腋动脉形成内、外侧束和后束主要分支:胸长神经:与胸外侧动脉伴行,分布于前锯肌和乳房锁骨上部肩胛背神经:分布于肩胛提肌和菱形肌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下肌和肩关节2胸外侧皮神经:支配胸大肌、胸小肌外侧束: 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内侧束: 尺神经锁骨下部臂、前臂内侧皮神经肩胛下神经:支配肩胛下肌、大圆肌后束: 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桡神经→浅支、深支腋神经(3)腋淋巴结:分外侧淋巴结,前群(胸肌淋巴结),后群(肩胛下淋巴结),中央群,尖群(锁骨下群)(二) 三角肌区及肩胛区三角肌区:即三角肌所在的区域。
穴位局部解剖学
《穴位局部解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适用对象] 针灸推拿学专业[实验学时] 36学时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穴位局部解剖学实验》是与《穴位局部解剖学》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一门重要的、非单独设课的医学专业基础实验。
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体各部位主要形结构及临床应用,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加深理解应用解剖学的理论知识。
2、掌握人体各部位局部的重要结构和临床应用。
4、培养学生重视解剖、重视实验学习作风。
5、培养学生热爱医学的信念。
6、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股前部及膝前部1、目的要求(1)掌握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和属支。
(2)掌握股前肌群的名称、位置、起止和作用。
(3)掌握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及内容无的相互毗邻关系。
(4)掌握股动脉的行程、分支和体表投影。
(5)了解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位置、分群和各群的收集范围。
(6)了解股内侧肌群的名称和位置关系。
2、实验内容一、浅层结构(1)寻找大隐静脉主干及属支并掌握大隐静脉主干汇入深静脉的部位。
(2)寻找闭孔神经皮支、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并观察其分布。
(3)清理腹股沟浅淋巴结并观察各结间淋巴管的连接。
二、深层结构(1)确认并掌握股三角的位置。
(2)寻找股动脉及其分支并掌握其分支的分布。
(3)寻找并观察股静脉及大隐静脉汇入该静脉的位置。
(4)寻找到股神经的主干并观察和掌握股神经的肌支、皮支的分布。
(5)寻找闭孔神经及血管观察其分布范围。
3、实验材料解剖器械、尸体。
4、实验课时3学时实验二小腿前部、足背部及踝关节外侧部1、目的要求(1)掌握小腿前肌群和外侧肌群各肌的位置、排列和作用。
(2)掌握腓深神经的腓浅神经的行程和分支分布范围。
(3)了解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的行程、分支分布范围和体表投影。
2、实验内容一、浅层结构(1)寻找并观察大隐静脉在小腿内侧的走行。
(2)寻找观察隐神经。
(3)寻找腓浅神经及其足背内侧、外侧皮神经。
局部解剖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目录分析
一局部解剖学的定义
二局部解剖学的学习 目的和任务
三局部解剖学研究的 重点是器官间关系
四局部的划分
五局部的内 在辩证关系
六局部解剖 学与临床实 践的关系
(一)普遍性器官间关系 (二)特殊性器官间关系
(一)自然划分 (二)人为划分
(一)局部与机能的关系 (二)局部解剖学与系统解剖学的关系
第一节腹部概 1
述
2
第二节腹壁
3 第三节腹膜和
腹膜腔
4 第四节腹腔器
官
5 第五节腹部常
用腧穴解剖
一境界与分区 二表面解剖
一腹前外侧壁 二腹后壁
一腹膜的结构和功能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 四腹膜腔的分区
一结肠上区的器官 二结肠下区的脏器 三腹膜后隙的脏器
一大横 Dàhéng(SP 15,足太阴脾经) 二神阙 Shénquè(CV 8,任脉) 三天枢 Tiānshū(ST 25,足阳明胃经) 四曲骨 Qūgǔ(CV 2,任脉) 五鸠尾 Jiūwěi(CV 15,任脉) 六关元 Guānyuán(CV 4,任脉) 七中极 Zhōngjí(CV 3,任脉) 八气海 Qìhǎi(CV 6,任脉) 九中脘 Zhōngwǎn(CV 12,任脉)
局部解剖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 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行业
层次结构
腧穴
腹部
膀胱经
盆部
境界
中医药
内容
胸部 太阳
分区
全国
区 结构 少阳
第十二讲 头面部穴位解剖
2、颞区 ① 境界
颅顶两侧, 颞上线与颧弓之间。
颞区境界
② 层次
▪ 皮肤 ▪ 浅筋膜
颞浅动、静脉、 耳颞神经及面神经颞支。
▪ 颞筋膜 ▪ 颞肌 ▪ 颅骨骨膜
颞区境界
颞筋膜间间隙:
颞浅间隙: 颞筋膜深层与颞肌之间, 内有脂肪组织。 颞深间隙: 颞肌与颅骨骨膜之间, 内有颞深动脉、颞深神经
颞区层次
五、承泣(Chengqi,ST1,足阳明胃经)
【体表定位【】针瞳刺孔意直外下与,防眶治下】缘与眼球之 间。 【1.出操血作:方若法针】尖①贴患近者眶闭下目壁,,左有手可将能眼刺球入推 向眶上下方沟,,沿刺眶中下眶缘下缓A、缓V刺,入造O成.3出~血0.。5寸因;此 ②深若刺深时刺针时尖,不针可尖贴略紧朝眶内下后壁上,方要刺略入朝眶l~尖 1方.5向寸。,即朝眶尖方向,不可紧贴眶下壁; ③2.刺刺入入眼眼球睑:皮进下针治时眼靠轮近匝眶肌下痉缘挛,。一般不 【致临刺床中主眼治球。】近视,视N萎缩,眼轮匝肌
此穴深面正对眶下孔,眶下管内有眶下 A、V和N,若针刺过深即入眶下管,则易 刺中眶下A、V,造成出血。故不可深刺。
提上唇肌
提口角肌
七、听宫(Tinggong,SI19,手太阳小肠经)
【体表定位】耳屏前,下颌骨髁突的后方, 张口呈凹陷处, 当耳门与听会穴之间。 【操作方法】直刺0.5~1寸。 【临床主治】耳鸣,耳聋,聋哑,中耳炎, 外耳道炎。 【进针层次】 1.皮肤:由耳颞N分布。 2.皮下组织:还有颞浅A、V。 3.腮腺 4.外耳道软骨 【针刺意外与防治】
上:颧弓、外耳道、颞下颌关节 下:平下颌角 前:达咬肌表面中、后1/3交界处,
下颌支
后:乳突、胸锁乳突肌上纷前缘
腮腺:位置、毗邻
人体穴位详解(高清图片)
手少阳三焦经图高清版人体穴位图关键字:手少阳三焦经简介: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三焦所成立的。
手少阳三焦经上焦由脖子根部开始直通心窝处,包含主要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中焦由心窝开始至肚脐为止,包含消化系统。
下焦由肚脐至耻骨终止,包含泌尿排泄系统。
保持胸部及腹部的机能运转正常是三焦经的主要任务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穴),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液门穴),沿着手背(中渚穴、阳池穴),出于前臂伸侧两骨(尺骨穴、桡骨穴)之间(外关穴、支沟穴、会宗穴、三阳络穴、四渎穴),向上通过肘尖(天井穴),沿上臂外侧(清冷渊穴、消泺穴),向上通过肩部(臑会穴、肩髎穴),交出足少阳经的后面(天髎穴;会秉风穴、肩井穴、大椎穴),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纵隔中穴),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广泛遍属于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后项,连系耳后(天牖穴、翳风穴、颅息穴),直上出耳上方(角孙穴;会颔厌穴、悬厘穴、上关穴),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穴)。
它的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穴、耳门穴;会听会穴),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穴;会瞳子髎穴)接足少阳胆经。
此外,三焦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委阳脉气相通。
本经一侧23穴(左右两侧共46穴),其中13穴分布于上肢背面的正中线上,10穴在颈、侧头部。
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
主治胸、心、肺、咽喉病症,某些热性病症和本经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解剖]在指总伸肌与拇长展肌起端之间;有前臂骨间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为前臂骨间背侧神经。
[主治]暴喑,耳聋,手臂痛,龋齿痛。
[配伍]配曲池、合谷、肩井治中风后遗症上肢不遂。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9)(18) 瘛脉穴SJ18 Chì mài[定位]在头部,耳后乳突中央,当角孙与翳风之间,沿耳轮连线的中、下1/3的交点处。
[解剖]在耳后肌上;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耳后支。
穴位解剖学重点
(一)中脘刺灸方法:直刺0.3~0.5寸或向四周斜刺;可灸,5~9壮,温针灸5~10min进针层次1.皮肤2.皮下组织3.腹白线或腹直肌及其鞘。
毗邻结构:1.腹横筋膜2.胃:3、横结肠:4.肝5.胰:注意事项※※:针刺不宜过深,若超过1寸以上可刺中胃,甚或横结肠,若再提插捻转可使其损伤更严重。
–胃内容物较少或空虚时直刺,穿过大网膜刺中横结肠,患者感无症状或轻微的局部疼痛。
–提插捻转造成横结肠损伤,除腹上区疼痛外,可能有少量的血液和肠内容物渗出,在大网膜下形成包块,甚至流入腹膜腔引起腹膜炎。
胃充盈时严禁深刺或施用强刺激手法;若针尖向上深刺,可能刺及肝前缘,引起出血;肝脾肿大者切忌不可深刺。
–若出血引起局部区域疼痛或腹膜炎;–出血较多使用压迫止血或内科治疗。
(二)大横刺法灸法:直刺0.5~0.8寸。
斜刺l~1.5寸。
灸量:灸5~9壮;温灸10~15分钟。
进针层次1.皮肤2.皮下组织3.腹外斜肌4.腹内斜肌5.腹横肌毗邻结构,腹横筋膜、壁腹膜、大网膜、结肠、空、回肠。
注意事项※:➢如过深针刺,针尖可刺破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腹膜腔;➢再继续深刺,左侧大横穴针尖可刺破降结肠、横结肠或空回肠;➢右侧大横穴针尖可刺破升结肠、横结肠或空回肠;➢如采用提插、捻转等重刺激手法,损伤更为严重。
(三)天枢体表定位:肚脐旁开2寸刺法灸法:直刺l~1.5寸。
感应:局部酸胀感,并可向同侧腹部扩散。
灸5~9壮;温灸进针层次1.皮肤2.皮下组织3.腹直肌鞘4.腹直肌及腹壁下动、静脉毗邻结构,腹横筋膜、壁腹膜、空、回肠。
继续深入左侧可触及腹主动脉,右侧可触及下腔静脉。
注意事项:不可刺得过深,以免刺入腹膜腔,伤及降结肠、空肠甚或小肠(五)关元刺法灸法:直刺0.5~1寸;向下斜刺1.5~2寸。
感应:局部酸、麻、胀感,有时可以放射至外阴部或脐部;灸量:灸3~9壮;温灸10~30分钟。
进针层次1.皮肤2.皮下组织3.腹白线或腹直肌毗邻结构1.腹直肌鞘2.腹横筋膜3.空、回肠注意事项※:该穴不得深刺,以免进入腹膜腔刺中小肠膀胱充盈时易刺中,小儿的膀胱高于骨盆,贴腹前壁,比成人更易损伤–轻者:下腹部不适,镜下血尿,可自行恢复,必要时对症治疗–重者:下腹疼痛、腹胀、腹肌紧张、血尿,应给予镇痛、止痛及抗炎,置导尿管孕妇不宜刺灸阔筋膜坚韧致密,为全身最厚的筋膜。
2-躯干部的穴位解剖PPT课件
2.腹横筋膜
为一薄层深筋膜,衬覆在腹横肌内表面。 深层有腹膜的壁层。腹横筋膜与腹膜壁层 之间有脂肪和腹壁下动、静脉。
3.空、回肠
空肠始于十二指肠,占空、回肠全长 的2/5,主要位于腹腔的左上部;回肠占空、 回肠全长的3/5,主要位于腹腔的右下部, 部分位于盆腔内,在右髂窝续于盲肠。空 肠与回肠均由肠系膜连于腹后壁,其活动 度较大。
1.皮肤 由肋下神经前皮支的内侧皮支分布。
2.皮下组织 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和腹壁浅动、静脉。
3.腹白线或腹直肌
腹白线位于腹部正中线上,由两侧腹直 肌鞘纤维彼此交织而成,上起自剑突,下 止于耻骨联合上缘。
(四)毗邻结构
1.腹直肌鞘 左右各一,由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
横肌的腱膜构成鞘,包绕腹直肌。
3.大网膜
为一含有丰富血管和脂肪的网状复层腹 膜结构,多达四层。分布有胃网膜左、右 动脉的向下的分支和迷走神经分支。体胖 型此层较肥厚。
4.空、回肠
有大量的动脉弓、静脉网和淋巴管,肠
壁内粘膜皱襞多,还有淋巴滤泡和淋巴结。 平时呈自主运动状态,针尖下,肠管运动 变化较大,故有时是空肠,有时是回肠。
(1)淋巴结:腋腔内有大小不等的约15~20 个淋巴结,分布在腋动、静脉周围。
(2)腋动脉:锁骨下动脉向外行,横过第一 肋外侧缘后,改名为腋动脉。
1)胸肩峰动脉:起于腋动脉,向内侧穿出锁 胸筋膜后,主要分布于胸大肌、胸小肌、 三角肌及肩峰等部位。
2)胸外侧动脉:起于腋动脉,沿胸小肌下缘 达胸外侧壁,分布于该部的肌肉及乳房。
支配。 2.皮下组织
皮下脂肪较厚,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和腹 壁浅动、静脉。
3.腹外斜肌
由下六胸神经前支支配。浅层为深筋 膜,肌纤维从外上走向内下,靠近中线, 与腹内斜肌的浅层腱膜一起构成腹直肌鞘 的前层。
(推荐精选)头部穴位解剖
18
2. 腮腺咬肌区的层次(由浅入深) 皮肤 浅筋膜 腮腺咬肌筋膜
腮腺浅部及穿行其间的血管神经
咬肌、下颌支 腮腺深部等
19
3. 腮腺的位置
上:颧弓、外耳道、颞下颌关节 下:平下颌角 前: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 后:乳突前缘、胸锁乳突肌上部前缘
此穴深面正对眶下孔,眶下管内有眶下 A、V和N,若针刺过深即入眶下管,则易 刺中眶下A、V,造成出血。故不可深刺。
提上唇肌
28
六、太阳(Tianyāng,EX,经外奇穴)
【体表定位】眉梢与目外眦连线的中点后 方l寸处。 【操作方法】①直刺0.5~l寸。②透率谷 l~2寸,治偏头痛。③透颊车2寸,治面瘫, ④点刺出血,治急性结膜炎或头痛 【临床主治】感冒性、疲劳性、高血压性、 N性头痛和偏头痛,目赤肿痛,三叉N痛, 面瘫,头晕,目眩。 【进针层次】 1.皮肤:由颧面N分布(上颌N的分支)。 2的表 面,向下分深、浅两层,止于颧弓的深、 浅面。 5.颞肌:由颞深N(下颌N的分支)支配 (起自下颞线和颞筋膜深层,通过颧弓深
二、目的意义 在掌握人体局部层次结构和断面结构的基本上,进一步掌握腧穴的解剖结构、进
针层次、毗邻结构、针刺意外与防治等内容,从而提高针灸、推拿的临床疗效,避免 针刺意外的发生。 三、教材内容 七章:头部、颈部、胸部、腹部、项背腰骶部、上肢、下肢
教 材:《中医应用腧穴解剖学》
参考书: 《局部解剖学与腧穴解剖学习题精选》
退透一刺段鱼后腰略:作可停刺顿中,眶再上继A、续额外A退。。出针后,
25
用干棉球按压半分钟。
三、睛明(JingmingBL1,足太阳膀胱经)
【针刺意外与防治】 【1.出体血表:定刺位中】皮目下内组眦织外中上滑方车凹上陷A中、V,内眦
穴位解剖学
穴位解剖学1 第一章上肢重要穴位解剖第一节上肢应用解剖一肩部分腋区、三角肌区、肩胛区。
(一) 腋区腋区又名腋窝。
表面皮肤较薄,内含大量的皮脂腺和汗腺。
内有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和疏松结缔组织。
1. 腋窝的构成腋窝由一顶、一底和四壁构成。
①顶:由锁骨中1/3 部、第1 肋外缘和肩胛骨上缘围成,是腋窝的上口,向上通颈根部。
②底:由皮肤、浅筋膜和腋(深)筋膜共同构成。
腋筋膜有皮神经、血管和淋巴管等穿过,使其呈筛状,故又名筛状筋膜。
③四壁内侧壁:由前锯肌、上位4 个肋骨及肋间隙构成。
外侧壁:由肱骨的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组成。
前壁: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和锁胸筋膜构成。
锁胸筋膜是连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上缘之间的深筋膜,有头静脉、胸肩峰动、静脉和胸外侧神经穿过。
后壁:由肩胛下肌、大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构成。
三边孔和四边孔: 肱三头肌长头在大圆肌的后方和小圆肌的前方之间穿过,形成2 个肌间隙。
内侧者称为三边孔,其上界为小圆肌、肩胛下肌、肩胛骨外缘和肩关节囊,下界为大圆肌,外侧界为肱三头肌长头,内有旋肩胛动、静脉通过。
外侧者称为四边孔,其上、下界与三边孔相同,内侧界是肱三头肌长头,外侧界是肱骨外科颈,内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通过。
2.腋窝的内容物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群和疏松结缔组织。
(1)腋动脉:以胸小肌为界分为三段。
第一段:自第1 肋外缘至胸小肌上缘,第二段:被胸小肌覆盖,第三段:自胸小肌下缘至大圆肌腱和背阔肌的下缘。
主要分支: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肩胛下动脉、旋肱后动脉 (2)臂丛组成:第5-8 颈神经前支和第1 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位置:穿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腋窝,包绕腋动脉形成内、外侧束和后束主要分支: 胸长神经:与胸外侧动脉伴行,分布于前锯肌和乳房锁骨上部肩胛背神经:分布于肩胛提肌和菱形肌肩胛上神经:支配冈上、下肌和肩关节 2 胸外侧皮神经:支配胸大肌、胸小肌外侧束: 肌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内侧束: 尺神经锁骨下部臂、前臂内侧皮神经肩胛下神经:支配肩胛下肌、大圆肌后束: 胸背神经:支配背阔肌桡神经→ 浅支、深支腋神经(3)腋淋巴结:分外侧淋巴结,前群(胸肌淋巴结),后群(肩胛下淋巴结),中央群,尖群(锁骨下群) (二) 三角肌区及肩胛区三角肌区:即三角肌所在的区域。
局部解剖与经穴断面绪论上肢
尺动脉分支
? 尺侧返动脉 ? 骨间总动脉
? 骨间前动脉
? 正中动脉
? 骨间后动脉 ? 掌深支
20
上肢的静脉
深静脉
浅静脉
锁骨下静脉
腋静脉
肘
正
中
肱静脉
静
脉
桡静脉 尺静脉 贵要静脉 头静脉
21
上肢的神经——颈丛(C1~C4)
? 锁骨上神经 (外侧支)
22
上肢的神经——臂丛(C5~T1)
? 锁骨上部 ? 肩胛上神经
15
上肢的肌肉
——手肌内侧群(小鱼际)
? 小指展肌 ? 小指短屈肌 ? 小指对掌肌
16
上肢的肌肉
——手肌中间群
? 蚓状肌 ? 骨间掌侧肌 ? 骨间背侧肌
17
上肢的动脉
腋动脉
掌浅弓
肱动脉
尺动脉 桡动脉
掌深支 掌浅支
掌深弓
18
肱动脉分支
? 肱深动脉 ? 桡侧副动脉 ? 中副动脉
? 尺侧上副动脉 ? 尺侧下副动脉
12
上肢的肌肉 ——前臂后群浅层
? 桡侧腕长伸肌 ? 桡侧腕短伸肌 ? 指伸肌 ? 小指伸肌 ? 尺侧腕伸肌 ? 肘肌
13
上肢的肌肉 ——前臂后群深层
? 旋后肌 ? 拇长展肌 ? 拇短伸肌 ? 拇长伸肌 ? 示指伸肌
14
上肢的肌肉
——手肌外侧群(鱼际)
? 拇短展肌 ? 拇短屈肌 ? 拇对掌肌 ? 拇收肌
23
上肢的神经——臂丛
? 锁骨下部 ? 内侧束 ? 外侧束 ? 后束
24
臂丛锁骨下部的分支
外侧束 内侧束
后束
肌皮神经
正中神经 尺神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穴位局部解剖学》课程实验教学大纲[适用对象] 针灸推拿学专业[实验学时] 36学时一、实验教学任务和目的《穴位局部解剖学实验》是与《穴位局部解剖学》理论课程密切结合的一门重要的、非单独设课的医学专业基础实验。
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人体各部位主要形结构及临床应用,学习基础医学有关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
二、实验教学基本要求1、加深理解应用解剖学的理论知识。
2、掌握人体各部位局部的重要结构和临床应用。
4、培养学生重视解剖、重视实验学习作风。
5、培养学生热爱医学的信念。
6、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实验教学内容实验一股前部及膝前部1、目的要求(1)掌握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和属支。
(2)掌握股前肌群的名称、位置、起止和作用。
(3)掌握股三角的位置、境界及内容无的相互毗邻关系。
(4)掌握股动脉的行程、分支和体表投影。
(5)了解腹股沟浅、深淋巴结的位置、分群和各群的收集范围。
(6)了解股内侧肌群的名称和位置关系。
2、实验内容一、浅层结构(1)寻找大隐静脉主干及属支并掌握大隐静脉主干汇入深静脉的部位。
(2)寻找闭孔神经皮支、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并观察其分布。
(3)清理腹股沟浅淋巴结并观察各结间淋巴管的连接。
二、深层结构(1)确认并掌握股三角的位置。
(2)寻找股动脉及其分支并掌握其分支的分布。
(3)寻找并观察股静脉及大隐静脉汇入该静脉的位置。
(4)寻找到股神经的主干并观察和掌握股神经的肌支、皮支的分布。
(5)寻找闭孔神经及血管观察其分布范围。
3、实验材料解剖器械、尸体。
4、实验课时3学时实验二小腿前部、足背部及踝关节外侧部1、目的要求(1)掌握小腿前肌群和外侧肌群各肌的位置、排列和作用。
(2)掌握腓深神经的腓浅神经的行程和分支分布范围。
(3)了解胫前动脉、足背动脉的行程、分支分布范围和体表投影。
2、实验内容一、浅层结构(1)寻找并观察大隐静脉在小腿内侧的走行。
(2)寻找观察隐神经。
(3)寻找腓浅神经及其足背内侧、外侧皮神经。
二、深层结构(1)分离小腿前群肌、切开腓骨长肌及趾长伸肌上端后观察腓总神经分为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并掌握腓浅神经及腓深神经的走行。
(2)寻找并观察胫前动脉,静脉,腓深神经,掌握其在小腿前群肌间的走行。
(3)解剖并观察外踝管。
3、实验材料解剖器械、尸体。
4、实验课时3学时实验三臀部及股后部1、目的要求(1)掌握臀大肌、梨状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2)掌握梨状肌下孔通过的神经、血管及其排列顺序。
(3)掌握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以及其在股后部的行程。
(4)了解臀部的皮神经的位置和分布范围。
(5)了解股后部肌群各肌的位置和分布范围。
2、实验内容一、浅层结构(1)寻找并观察臀中皮神经、臀下皮神经、股后皮神经,观察股后皮神经的走行及分布。
(2)观察并记录,环跳、殷门穴周围半厘米以内的结构。
二、深层结构(4)切开并观察臀大肌。
(5)翻起臀大肌后辨认臀中肌及梨状肌。
(6)寻找并观察臀上神经及血管,臀下神经及血管。
(7)观察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神经、阴部内神经之间的眦邻关系并掌握坐骨神经的走行及坐骨神经主干在大腿后面发出到后群肌的分支。
(8)观察坐骨神经在大腿下部走行、掌握其分支、分为胫神经及腓总神经。
3、实验材料解剖器械、尸体。
4、实验课时3学时实验四膝后部,小腿后部及踝关节内侧部1、目的要求(1)掌握腘窝的境界及其内容物毗邻关系。
(2)掌握小腿后肌群浅层肌的位置、排列顺序、起止和作用。
(3)掌握胫后动脉和胫神经的起始、行程、分支分布范围和体表投影。
(4)了解踝管的组成和内容物的排列关系。
(5)了解足底内、外侧动脉的位置和分布范围。
(6)了解小腿后群深层肌的名称和位置关系。
2、实验内容一、浅层结构(1)寻找并观察小隐静脉走行并掌握其汇入深静脉的部位。
(2)寻找并观察腓肠内侧皮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腓肠神经。
(3)观察并记录,委中穴、太溪穴、三阴交穴周围半厘米以内的结构。
二、深层结构(3)剖查胭窝上界、下界的结构。
(4)寻找并观察胭窝深淋巴结。
(5)观察并掌握胫神经、腓总神经的走行,腓总神经追寻至分为腓浅神经,腓深神经分叉处。
(6)观察并掌握胫神经腘动脉,腘静脉在该窝内的毗邻关系及小隐静脉汇入胭静脉处。
(7)分离并辨认小腿后群肌。
(8)观察并掌握胫神经,胫后动脉,静脉在小腿后群肌间的走行。
(9)剖查内踝管并观察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动脉、静脉、胫神经、朋长屈肌腱的毗邻关系。
3、实验材料解剖器械、尸体。
4、验课时4学时实验五肩前部及腋窝1、目的要求(1)掌握胸大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2)掌握腋窝的境界、组成及其内容物的毗邻关系。
(3)掌握臂丛的主要分支(肌皮神经、正中神经、腋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在腋窝内的毗邻关系。
(4)了解腋淋巴结的分群及其各群收集范围。
2、实验内容一、浅层结构(1)寻找头静脉的走行并掌握其汇入的深静脉。
二、深层结构(1)观察胸大肌并将其内侧切开向外翻起。
(2)观察胸小肌并将其切开。
(3)观察胸前外侧神经的走行及分布。
(4)清除腋窝内脂肪观察腋窝淋巴结。
(5)观察腋动脉、静脉、臂丛神经束及分支。
3、实验材料解剖器械、尸体。
4、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六上臂、肘、前臂和腕部1、目的要求(1)掌握头静脉、肘正中静脉和贵要静脉的组成、行程和注入部位。
(2)掌握耾二头肌的起止和作用。
(3)掌握前臂前肌群的各肌的位置、排列和各肌群的运动。
(4)掌握耾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的起始、行程及其体表投影。
(5)掌握尺神经和正中神经的分支分布。
(6)了解喙耾肌、耾肌的位置和作用。
(7)掌握正中神经、尺神经在手部的分支和分布。
(8)掌握掌浅弓的组成、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9)了解手肌的分群和作用。
(10)了解掌深弓的组成和位置。
(11)了解腱滑膜鞘的位置、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12)掌握耾三头肌的起止和作用。
(13)掌握前臂后群肌肉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14)掌握桡神经的行程和在手背的分支分布。
(15)了解手背腱鞘的名称和排列。
2、实验内容一、浅层结构(1)寻找并观察头静脉及前臂外侧皮神经的位置及走行。
(2)寻找并观察贵要静脉及前臂内侧皮神经的位置及走行。
(3)观察臂内侧皮神经的走行。
(4)寻找并观察,臂外侧皮神经、臂后皮神经、前臂后侧皮神经、桡神经浅支。
二、深层结构(1)辨认上臂前群肌。
(2)观察并掌握肌皮神经起始及走行。
(3)观察并掌握正中神经起始、走行及肱动脉的走行。
(4)观察并掌握尺神经的起始、走行。
(5)观察并掌握挠神经的起始、走行,肱深动脉的走行。
(6)分离并辨认前臂前群肌。
(7)切开三角肌起点向下翻起,观察腋神经及血管。
(8)分离及辨认肱三头肌的三个头,观察桡神经及肱深动脉在该处走行并追踪桡神经分为桡浅,桡深两支神经。
(9)观察并掌握尺神经在肘后部的走行。
(10)分离并辨认前臂后群肌。
3、实验材料解剖器械、尸体。
4.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七颈部1、目的要求(1)握胸锁乳突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2)掌握颈部皮神经的位置和分支分布。
(3)掌握颈动脉鞘的组成、内容和毗邻。
(4)掌握颈总动脉、颈外动脉的起始、行程、毗邻、主要分支及其体表投影。
(5)掌握迷走神经的行程、毗邻、以及喉返神经的位置、毗邻和临床意义。
(6)掌握斜角肌间隙的位置和内容物。
(7)掌握臂丛的组成及其锁骨下动脉的关系。
(8)掌握膈神经的组成及其在颈部的行程。
(9)了解下颌下腺的位置、形态及其与面动脉的关系。
了解颈交感干的位置。
2、实验内容一、浅层结构(1)寻找并观察颈外侧浅静脉的位置走行并掌握其汇入。
(2)寻找并观察颈外侧浅淋巴结。
(3)寻找并观察耳大神经、枕小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的走行及分布。
二、深层结构(1)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至斜方肌前缘间寻找副神经并观察其走行。
(2)在前斜角肌表面寻找到膈神经并掌握其走行。
(3)观察前斜角肌间隙内的臂丛神经。
(4)寻找到锁骨下动脉,静脉并掌握其走行。
(5)剖查颈动脉鞘内的结构,掌握颈总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三者间的毗邻关系。
(6)寻找到左、右静脉角观察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的汇入。
(7)在颈内静脉、动脉之间观察向后的副神经及向前的舌下神经。
3、实验材料解剖器械、尸体。
4.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八背部、骶尾部1、目的要求(1)握斜方肌、背阔肌和竖脊肌的位置、起止和作用。
(2)掌握三角肌和大圆肌的位置和作用。
(3)掌握三边孔和四边孔的组成和通过内容。
(4)了解胸腰筋膜的位置和运动。
掌握腹前外侧壁各肌的名称、位置、层次和作用。
(5)掌握腹直肌鞘的组成和特点。
(6)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及其疝的关系。
了解腹股沟三角的位置。
2、实验内容一、浅层结构(1)寻找并观察上六对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神经及下六对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
二、深层结构(1)观察斜方肌的位置、起止、走行,切开翻起斜方肌后观察副神经的走行。
(2)观察背阔肌的位置、起止、纤维走行、切开翻起该肌观察胸背神经的走行。
(3)观察并掌握菱形肌起止并将其切开。
(4)观察腰背筋膜。
(5)部分切开腰背筋膜浅层并剖除掉。
(6)在第十二肋下部横切掉骶棘肌5厘米并取下,观察骶棘肌由内向外的厚度。
(7)观察第五腰椎横突尖与第一骶后孔是否位于一条垂直线上,两者之间距离是多少。
(8)各骶后孔距正中线距离是多少。
(9)各骶后孔上、下之间距离是多少。
(10)用一长针从骶后孔刺入出骶前孔观察各孔角度。
(11)剖开骶管后壁后观察终丝、终池、马尾及骶尾神经。
3、实验材料解剖器械、尸体。
4、实验学时4学时实验九常用穴位的断面解剖1、目的要求(1)掌握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委中、承扶、环跳等穴的断面解剖。
(2)掌握神门、内关、曲池、曲泽、肩髃、肩井等穴的断面解剖。
(3)掌握大椎、肺俞、中脘、期门、天突、扶突等穴的断面解剖。
2、教学内容解剖太溪、三阴交、足三里、委中、承扶、环跳、神门、内关、曲池、曲泽、肩髃、肩井、大椎、肺俞、中脘、期门、天突、扶突等穴位的层次结构。
3、实验材料解剖器械、尸体。
4、实验学时6学时。
四、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表五、实验考核办法与成绩评定实验考核,占1个学分。
六、实验教材及参考书1、实验教材《局部解剖学》(第六版) 郑裕文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005年。
2、参考书《正常人体解剖学》 严振国主编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4年七、说明结合《穴位局部解剖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从我院实际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