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_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T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T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_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T 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T味觉细胞(接受刺激)T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T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7、进行P5的活动时,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_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C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T外耳道T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T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T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T 听神经(传导信息)T 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_。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复习资料2.1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 热觉(——手背最敏感), 痛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有保护作用), 触觉(——指尖最敏感)3、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2.21、声音:物体(固、液、气)的振动。
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3、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每秒。
4、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3外耳道收集声波声波的通道鼓膜产生振动 鼓室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听小骨 传递振动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中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耳 内耳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具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 振动听小骨 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耳廓 放大、传递传递二、听觉的形成2.4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2、在真空中,光速为30000km/s 或者300000000m/s3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 。
4、白光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白色光反射所用色光,黑色光吸收所有色光。
紫外线和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
白光是复色光。
5红,黄,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6、小孔成像:倒立(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5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水中的月亮)二、入射点:(O )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频率:物体在1秒钟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
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S=Vt t=V/S(4)单位:m/s km/h 1m/s=3.6km/h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内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
所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内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选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
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七下科学第二章重点知识
第二章知识要点1、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一般指机械运动。
2、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机械运动,最复杂的是生命运动。
3、雷电发生时,有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
4、能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5、物体由于被举高或者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拓展】前者称为重力势能,后者属于弹性势能。
6、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7、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燃料储存的能,食物中储存的能,电池、蓄电池中储存的能都属于化学能。
8、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9、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为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1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另一种是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速度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注意】(1)速度的大小等价于物体运动的快慢;(2)不能说速度的快慢,它跟速度的大小不一样。
13、速度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V=t s 14、速度的主单位:m/s ,它是一个整体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
【注意】一定是长度单位在前。
时间单位在后15、常见单位间的转化:1m/s=3.6km/h 1km/h=6.31m/s 16、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V =t s ,注意,这里的s 是指所求时间内的总路程,t 是总的时间。
17、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效果 速度大小改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或运动方向改变18、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9、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发生形变,弹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反抗形变。
20、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也就越大。
【注意】这个“一定范围”是指弹性形变的范围。
2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是N,测量力的大小工具叫测力计,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或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对环境的察觉。
(一)感觉世界。
1. 人的感觉。
- 人有五种基本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 这些感觉能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
2. 感受器。
- 感受器是感觉器官中直接接受刺激的结构。
- 例如,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是视觉感受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音的刺激。
(二)光的直线传播。
1. 光源。
-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点燃的蜡烛等。
-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如太阳)和人造光源(如电灯)。
2.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现象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约为3×10^8m/s。
(三)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定律。
-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四)平面镜成像。
1. 成像特点。
-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 平面镜成像原理。
-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五)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现象。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 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2. 光的折射规律。
-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六)眼和视觉。
1. 眼球的结构。
7下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感觉世界⑴所有的感觉都在形成的。
⑵嗅觉的适应性: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而闻不出这种味道;一边吃苹果,一边闻香蕉,会产生味道。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产生的。
2.右图是探究声现象时的常用实验装置。
⑴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⑵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⑶本实验所用物理研究方法是。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1.声音传播需要,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
声音在中不能传播。
2.如右图,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则:⑴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
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将会。
⑵此实验现象说明。
3.月球上没有,宇航员们听不到对方讲的话,只能通过进行交流。
三、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医疗上用粉碎内脏中的结石;四、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速1.影响声速的因素有和等。
⑴相同温度下,声速大小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声速为。
⑵温度越高,空气中声速。
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
3.回声:原声和回声分辨出来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迟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m。
第三节耳和听觉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对图说出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2.听觉的形成过程:耳廓(收集)→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听小骨(扩大并传导)→(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产生听觉)。
3.耳有保持身体平衡作用的原因:内耳的、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晕车的原因:过于敏感,且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
4.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该张嘴,使张开,从而使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二、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是、和。
2.音调是指声音的。
音调与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音调越____;高于20000赫的声音是_____声,低于20赫的声音是_____声。
蝙蝠发出,辨别猎物方向和距离;大象用______声交流;3.响度是指声音的。
七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下册科学二单元知识点整理1.人有听觉、视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冷觉、热觉、触觉等)等,分别用来感受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
人们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等的影响。
酒精会影响人们的反应时间,而有些药物则会影响人们的神经系统,尤其是大脑。
2.皮肤和皮肤的感觉: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内的不同感受器能分别感受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的等。
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①防止身体水分散失。
②排汗散热。
③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3.鼻和嗅觉:人们常用鼻子来感觉各种物体的气味。
当人呼吸的时候,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感觉。
嗅觉不仅帮助人们文旦噢食物的香味,还能够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4.舌和味觉::人们常用舌头来感觉食物的味道。
舌的表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有许多味蕾,味蕾里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5.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发声,都可以作为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科学上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所具有的能量叫做声能。
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
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声波的传递声音的形式,它有广泛的用途。
如医疗上运用超声波粉碎内脏中的结石,科学家用声波来探测海水的深度等。
6.耳和听觉: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中耳包括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
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耳蜗。
7.听觉的形成过程:耳廓能收集空气中的声波,声波进入外耳道后便会撞击鼓膜,使其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会带动位于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耳蜗内的液体也会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便把这一信息沿听神经传到脑部,形成听觉,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光)能(太阳辐射能)。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即某物体与参照物比较(技巧一:眼睛贴在参照物上看某物体):若位置不变,则某物体静止;若位置改变,则某物体运动。
技巧二:某物体与参照物同向同速,则某物体静止;某物体与参照物不同向或不同速或即不同向也不同速,则某物体运动。
4.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或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你会换算吗?)5.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国际符号是N,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调零;②不能超量程;③读数时:视线垂直刻度板,与指针相平。
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7.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图示作图步骤:①找作用点(画在物体合适的位置上,重力画在物体的重心上);②判别力的方向(如沿什么方向);③以作用点为起点沿力的方向画一射线;④定标度,截线段(多余部分擦去);⑤标箭头(不可超出线段末端):⑥标上力的大小。
9.判定力的存在:力的作用效果(即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11.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增大摩擦的方法有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改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加润滑油;④改滑动为滚动;⑤利用气垫。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 知识点总结(4份打包)第二章
1、人的感觉.1)产生过程:刺激—→感觉器官—→神经—→大脑中枢①感觉器官:把刺激转换成信息(或兴奋/神经冲动)②神经:传送信息③大脑:形成感觉2))举例:3)多种感觉会相互影响,产生一种综合感觉。
4)作用:感知环境,避开危险,适应环境。
2、声音的产生1)原因:物体的振动2)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能发声.3)举例:讲话、蝉、笛、锣鼓、瀑布、流水3、声音的传播:1)实质:是振动的传播2)必须要有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3)声波是一种疏密波(纵波)4)快慢:与介质种类和温度等有关.在15℃的空气中1秒内传播340米.5)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形成回声4、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包括: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咽鼓管(鼓室内有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内耳为实心)2)重要结构和功能咽鼓管: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半规管和前庭:半规管接受头部位置变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把声波转换成信息(兴奋或神经冲动).3)听觉的形成①声波的传播途径空气(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前庭→耳蜗内液体→听觉感受器.②信息传递途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③产生听觉:大脑分析信息后,产生听觉5、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2)音调:也叫声音的高低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也叫频率越高.人耳听觉音调范围:20Hz~20000Hz.3).响度:也叫强弱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4)音色:声音的品质与特色6、.噪声污染1)使人烦噪不安的声音都叫噪声2)控制噪声污染的措施:①控制噪声源②阻断噪声传播③在人耳处减弱7、光源1)自身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举例:太阳、萤火虫、电灯等8、光的传播1)光线是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的模型2)①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简称光的直线传播)。
②现象或证据:a.影子的形成.b.小孔成像.C.瞄准,使三点一线3)①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②真空中的光速达3×105千米/秒4)光年是长度单位9、光的色散1)太阳光(白光)是一种复色光2)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10、物体的颜色1)不透明物体能反射光:黑色—全吸;白色—全反;单色—单反2)透明物体能透过光:无色——全透;单色——单透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白光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黑色11、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①有热效应②物体温度越高,发射的红外线越强③应用:遥控器、探测器、夜视仪、摄像机.2)紫外线①有化学效应.②应用:灭菌等12、光的反射1)反射光路图①包括镜面:不透光法线:用虚线表示,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射向镜面的光线反射光线:从镜面射出的光线②用来描述光的反射情况.③作图要求:法线必须与镜面垂直,反身角必须等于入射角2)实验①目的:寻找光的反射规律.②器材:平面镜、激光笔、可绕法线折转的白色硬纸板、量角器和笔③ 步骤:a.多次改变入射角,分别测出对应的反射角和入射角,得出反射角=入射角b.沿法线向后转动半块硬纸板,得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光路可逆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守光的反射定律.6)一些反射现象:不发光的物体被照亮(能被看到)13、平面镜成像1)面镜①通常也称反光镜,一般光线不能通过。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7。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一、光和颜色【知识点1】光的基础知识:1. 光源、光的传播(1)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的传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例子,如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倒立的像)、日食、月食、射击运动员瞄准射击等。
(3)光线: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常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4)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一些现象:阳光下树荫中的圆形光斑,透过瓦缝的圆形光斑,不管瓦缝的形状如何,其光斑都是圆的,说明这是小孔成像,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像。
2. 光的传播速度(1)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快慢不同。
真空中最快,达3×108m/s,在空气中稍微慢一点,在水中光速为真空的3/4。
(2)光年:1光年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约为9.46×1012km。
故光年是距离单位而不是时间单位。
【知识点2】光的色散与物体的颜色:1. 光的色散(1)光的色散: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通过棱镜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单色光,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雨后彩虹”就是一种光的色散现象。
(2)单色光、复色光和不可见光:①我们把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如红、橙、黄、绿光等;②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
白光就是复色光。
③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光叫不可见光,常用的有:红外线,家用电器的遥控器发出的就是红外线;军事上有红外线夜视仪;紫外线,能杀死微生物,常被人们用来消毒杀菌,还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可以用来鉴别纸币的真伪;适量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会使人皮肤变黑,诱发皮肤癌。
2. 物体的颜色:①看到物体颜色的条件:哪种色光进入眼睛,看到的就是哪种颜色;②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的颜色决定;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的颜色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单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单色光。
透明物体的颜色————它所透过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它所反射的颜色白色的物体————反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的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二、光的反射【知识点1】光的反射:1. 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物质射向另一种均匀物质时,在它们的分界面上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详列
1.物质的分类:-纯物质:由同一种元素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如纯水、纯铁。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果汁。
2.物质的性质:-机械性质:包括硬度、延展性、可塑性等。
-热性质:包括热膨胀、热传导等。
-物化性质:包括燃烧、氧化等。
3.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物质的外观、形状、状态等发生改变,但物质的组成并未改变,如物体的形状改变、物质的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物质的组成发生改变,如金属生锈、物质燃烧。
4.纯物质与混合物的分离:-过滤:用滤纸、滤网等将固体颗粒从液体中分离出来。
-蒸发:将溶液加热蒸发,使溶质与溶剂分离。
-磁选:利用磁铁将带有磁性的物质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浓缩:通过加热使溶剂蒸发,从而使溶质浓缩。
-结晶:将溶质在溶液中以固体形式析出,从而分离出纯物质。
5.溶液与溶解度:-溶质:能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解度:单位质量的溶剂能溶解的最大溶质量。
6.沉淀与悬浮:-沉淀:指溶液中的一种物质在反应后以固体形式析出。
-悬浮:指溶液中的一种物质以细小颗粒形式悬浮在溶液中。
7.酸、碱与中性:-酸:味酸,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
-碱:味苦,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物质。
-中性:指物质的酸性和碱性呈中和状态。
8.pH值与酸碱度:-pH值:酸碱溶液酸碱度的指标,范围为0-14-pH值小于7的溶液是酸性,pH值大于7的溶液是碱性。
9.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10.酸雨的成因与危害:-酸雨的成因:大气中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与水蒸气结合形成酸性物质,降下的雨水酸度较高。
-酸雨的危害:对洁净的空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对植物、动物和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
以上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掌握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分类、性质和变化,以及纯物质与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溶液的成分与特性等。
七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科学下册各章节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速度与加速度
-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 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 加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 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
第二章:物质的存在形态与转化
- 物质的三态及其转化
- 固体的性质和特点
- 液体的性质和特点
- 气体的性质和特点
第三章:昆虫的生活与繁殖
- 昆虫的特点和分类
- 昆虫的生活性
- 昆虫的繁殖方式
第四章:声与光
- 声的产生和传播
- 声音的性质和特点
- 光的传播和反射
- 光的折射和色散
第五章:物质与能量的转化- 能量的概念和单位
- 键合能与位能的区别
- 能量的传递和转化
-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地球运动与太阳能-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倾斜和四季变化
- 太阳能的利用和重要性
- 太阳能发电原理和方式
第七章:生物的生长与发育- 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 细胞的分裂和增殖
- 生物的生长过程
- 生物的发育过程
第八章:环境与资源保护
-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 环境污染与生态平衡
- 资源的分类和利用
- 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措施
第九章:力与压力
- 力的概念和单位
- 力的效果和作用规律
-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压力的应用和实际意义
第十章:细胞结构与功能
- 植物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差异- 细胞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 细胞的新陈代谢和运动
- 细胞的分化和分工。
初一下册科学人教版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科学第二单元知识要点
皮肤:皮肤的主要感觉:触觉,冷热觉,痛觉……
感觉:任何感觉形成于大脑,由相对应的触觉中枢形成
声音的发生:由振动产生,声音产生一定有振动,振动不
一定发出声音
声音声音速度:固体最快,液体较快,气体最慢,15℃时,速
度是340m/s
传递形式:声波(波)
耳和
听觉
作用[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产
生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咽鼓管]:保
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保护鼓膜;[半规管和
前庭]:感受头部位置变化,保持身体平衡乐音三要素:音调:频率快慢响度:频率振幅音色:
品质和特点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在真空中传播速度:3.0×10^5km或3.0×10^8m
光和颜色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
物体颜色:透明物体:透过色光决定,非透明色光,反射色光决
定
光的色散:红橙黄绿蓝靛紫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颜料三原色:红黄蓝
反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
于入射角,两角相等
平面镜成像:等距,等大,垂直,虚像
光的反
射与折折射:折射角和入射角分居法线两侧,不等于入射角射当从空气射向水面或其他透明物质时,入射角
增大,折射角增大。
空气中的角度最大。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体得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人得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其中皮肤就是人体最大得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得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得部位)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得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得敏感程度不同。
其中对触觉最敏感得就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得就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得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在皮肤得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得就是痛觉。
6、嗅觉得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得特点:(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得环境中,会因为大脑得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得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得腥味了)(2)不同动物得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得嗅觉比羊要灵敏)(3)嗅觉会随年龄得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得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4)动物对不同气味得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老鼠得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7、舌得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得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得刺激最敏感。
四种基本得味觉就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味觉得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得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人得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得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得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得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点概述第二单元
运动和能的多种形式
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
能的多种形式:机械能(动能、势能)、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命质能。
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1.固体、液体、气体等一切物体都可具有动能。
2.运动着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3.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形变所积蓄的能,叫势能。
4.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参照物和机械运动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相对运动: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发生变化。
相对静止:相对参照物而言位置不变。
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
1.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2.直线运动可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1)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2)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公式:v=S/t 速度=路程/时间 S=Vt t=V/S
(4)单位:m/s km/h 1m/s=3.6km/h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⑴比较同一时间通过路程的长短。
通过路程长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
较慢。
⑵比较同一路程所用时间的长短。
所
用时间短的运动较快,反之运动较
慢。
平均速度: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来说,V=S/t表示一段时间或者一段路程上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我们研究物体是否运动和怎样运动时,总是要选
择一个事先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当一个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
这就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的路程s与所需的时间t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个
常数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即v=s/t。
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米/秒,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3、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的路程段或时间段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是不同
的,这一比值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物体在这一路程段或时间段的运动快慢,物理学中把它定义为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该路程段中或时间段的平均速度,即V=s/t。
力的存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作用
改变无力的运动状态(速度的大小和运动的方向)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弹性:物体受到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制
..的。
弹力:物体形变时反抗形变的力。
在一定围,物体受到的力越大.,物体的形变越大.。
力的测量:1.单位: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N。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一牛。
力的图示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这三个因素叫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各个要素。
箭头表示物体受力的方向。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力的示意图:在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
(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
重力
重力: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
重力产生的条件是地球的吸引。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作用点在重心。
规则物体
....的几何中心为重心。
不规则物体
.....用悬挂法找重心。
方向:竖直向下。
应用:重锤线
重力的大小:G=mg(g=9.8牛/千克)g的物理意义:表示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牛。
各星球上的重力指数:
摩擦的利与弊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这种相对运动
....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
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相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物体会产生摩擦力,相对运动的物体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相对静止的物体摩擦力方向与物体运动趋势相反。
(固体、液体、气体都会产生摩擦力)
滑动摩擦
摩擦力的形式:
滚动摩擦
增大摩擦的方法:1.增大物体表面压力。
2.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3.变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1.减小物体表面压力。
2.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3.变滑动为滚动。
4.加润滑剂。
5.垫气垫。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将保持静止状态。
原来运动,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00多年前,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曾得出结论:“如果物体在运动中不受到力的作用,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
笛卡儿(Reme Descartes)补充了伽利略的认识指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到任何力的作用,
它不会向左,右方向偏,将永远沿原来的方向做匀速运动。
牛顿得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的性质。
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
无论是固体、液体、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
力不是
..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
惯性的大小只取决于物体质量的大小。
二力平衡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
..,并作用在同一直线
....上,
..,方向相反
..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
则这两个力就互相平衡。
如果物体不受到外力作用或二力平衡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如果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外力或二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