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明县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明县壮族文化挖掘、传承与开发
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最根本的是在于形成自身特有的文化,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成为区别不同民族的主要标志。宁明县虽说没有桂林甲天下的山水,也没有北京数不胜数的文化古迹,但这座花山脚下的小小县城中,却孕育出了她独一无二的壮族文化。
一.我县壮族文化的基本情况
宁明县地处广西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毗邻凭祥市,边境线长212公里,是广西最长的边境线县份,距广西首府南宁138公里(高速公路),总面积3698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人,辖13个乡镇163个村(居)委会(社区),有壮、汉、瑶、苗、京等15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占全县人口80%。宁明县具有沿边、沿江沿铁的区位优势,交通运输便利,湘桂铁路、南友高速公路、国道322线、东兴至那坡沿边公路、崇左至防城二级公路贯穿过境;明江是左江流域重要支流,水陆经左江、邕江抵达广州;国家二类口岸爱店,是广西通往越南的重要陆地口岸之一,主要边贸点有北山、板烂。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宁明县作为广西通往越南及东南亚重要陆路通道的前沿,区位优势将越来越明显。
宁明县地处南国边陲,民族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壮族先民数百代人创就了边陲悠久的文明史和灿烂的壮族文化。我县壮族文化及风土人情各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花山岩画举世称奇,众多的历史文化和壮族文化如繁星点点,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民俗、风情等焕发
出历史悠久的浓郁气息。
我县以花山岩画为代表的历史传统文化和壮族文化越来越显出其特色,历史传统文化方面,宁明县境内有蓉峰塔、东湖、独木成林、金牛潭;宋代土司黄善璋墓址、宋代迁隆署衙遗址;牛头山、观音山、宝盖山、吉甫山等古炮台遗址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和文化景区。千古岩画以传奇著称;边关炮台、边关风情相映成趣,有的以自然景色优美而成景;有的是历史久远的遗址。
我先对于壮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措施,主要进行普查、整理、落实人员经费实施进一步挖掘等。对散落在民间的工艺、民歌、民俗、民间体育活动等,经常组织和扶持其开展活动,使其得以传承。经常开展以壮族文化为主的文化培训工作,如组织山歌培训班,鼓励青年人参加山歌培训学习,是古老的民族山歌继续传承,使山歌传唱后继有人。我们对壮族文化的开发、利用、保护工作,一是政府重视,投入资金,挖掘、开发、利用、保护文化资源;对于壮族文化实施保护,工作有规划,有措施,讲究成效;二是对民族民间的艺术、民间工艺等经常组织开展活动,注重培养新人,使之后继有人。我县政府专门制定措施,组织人员、拨给经费,做好这方面工作;三是在保护中注重开发利用,是壮族文化资源的利用可持续性得到保障。
整理以花山故事为代表的壮族文化艺术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珠山》,讲述“珠山”岩画的来历,赞扬壮族村民的诚实善良,鞭挞贪官污吏;
2.《蒙大的兵马》,讲述花山岩画的来历,壮族奇人蒙大不堪忍受贪
官污吏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在仙翁的指点下,闭门画兵马和刀枪图谋造反,未成真人真马的纸片飞上山崖成为岩画;
3.人物传说《曾高祖》,讲述壮族群众普遍供奉曾高祖神位的来历;
4.地方传说《东湖的传说》,讲述一个孤寡老人的幸运经历,鞭挞贪心和欺贫之人。
以上故事在本地流传广泛,上了年纪的人十分熟悉。由县文化馆上世纪80年代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宁明民间故事》、《花山故事》等共收集了150多篇。
整理具有宁明特色的丰富多彩的壮族文化艺术资源:(一)壮族山歌宁明壮族山歌在宁明民歌中,最有特性体裁,也是最有民族民间地域色彩的艺术。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文化,风俗习惯及语言特色紧密结合。她不仅有民族艺术的共性,更有本身的艺术特色。宁明壮族山歌近年来吸取汉族优秀文化精华,山歌创作更具文学性,更具有汉族古代诗歌的文学性、音乐性。宁明壮族山歌遍及13个乡镇,覆盖全县全部村屯,全县百分之九十的村屯均有歌坡(歌圩)。每年农历二、三、四月间是宁明山歌歌坡极盛期间,此时,歌坡此起彼落,互相牵扯,而就近赶歌坡的人们,忙的不亦乐乎。(二)采茶采茶是宁明地区较为流传的一种歌舞表现形式,多为组织团队及表演和民间活动的自行组织小规模即兴表演。采茶曲调多为传承的传统曲调,歌词也多为一些传统剧目的词章。有演整出剧目的,如《秦香莲》、《王三打鸟》、《朱买臣》等。也有演折子戏,也有即兴创作,如庆贺祝词之类。演出服装道具均属传统服装道具。在新编唱词上经常以现
代内容编词,但曲调还用传统旧曲调。(三)粤剧宁明虽属壮族聚居地方,但亦通用“白话”,壮人对粤剧历来会通,所以粤剧在宁明地区亦盛行。剧目多为传统剧目,如《女驸马》、《柳毅传书》、《宝莲灯》等,或演一些选段。业余团队经常友聚一块弹唱,自娱自乐,亦在为经常练习、巩固和提高演艺。(四)其他壮族文化艺术形式有传统的壮歌、彩调、八音、刺绣、编织、剪纸、印染、雕花,以及众多带有宁明壮族特色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艺术活动等遍及城乡,是宁明县广泛流传的壮族文化艺术资源。
二、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整理、申报
宁明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生活在本地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活动中,形成了相互依存、共谋生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他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神奇的黄山岩画神话、故事、传说;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娱乐艺术:壮族凤凰舞、击榔舞、跳师公、唱仙琴、抢花炮、赶歌圩;民族民间编织、纺染。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2007年至今,我们已经整理出1300多条信息,共向上级申报了17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并项、压缩13个项目,其中的1个项目获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有9个项目获崇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在参加崇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中,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仙琴弹唱”获一等奖,壮族山歌、
瑶歌演唱均获三等奖。
三、我县壮族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
(一)对民族文化的地位认识不足。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我县属“老少边山穷”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从政府部门到个人,均以经济的增长、财富的扩张为主要追求目标,对需要大量钱财、人力、物力进行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投入。不少领导没能充分认识壮族文化的重要性,有的认为这些民间的东西已经成为历史,作用不大;有的认为壮族已被同化,没什么大缺点,没有必要再保护和利用了。而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
(二)对少数民族壮族文化挖掘、整理不够。现在普遍缺乏挖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的专职人员,缺乏了解、精通壮族文化的专业人才,有些壮族民间文化、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后继乏人,由于外出人口增多,长期处于汉族强势文化氛围之中,在社会交往中受到汉语的不断影响,面临失传的危险。
(三)传统的民族特色逐渐被淡化。人们对山歌、舞蹈等逐渐淡漠,尤其是青年人已经没有兴趣参加这些传统文艺活动,会唱山歌、会跳民族舞蹈的大多数是老年人,而中青年一代很少有人去学,导致民族传统文化出现断层的局面。如:以前隆重的歌圩、庙会如今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