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第5课 杜甫诗三首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甫及申。”之后的元稹《寄赠薛涛》诗:“锦江滑腻峨眉秀,生出文君与薛涛。”手法也如出一 辙。对于这种写法,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 此未为合作。”但是,联系下文,联系昭君的遭遇,能做出出塞决定的王昭君,决不仅仅是一 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不向恶势力低头,能承受巨大痛苦的女丈夫,这一 点是杜甫最钦佩的,所以诗的背景伟岸阳刚。这两句诗,大小映衬,动静相间,不仅使画面显 得生动,同时使诗的意境更深一层。自然界无穷的生命力,加重了“物在人亡”的惆怅情绪, 巧妙地为全诗确定了悲壮的基调。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紧接人逝村存之意,概括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渲 染昭君生前死后的凄凉。 上句从空间落笔,写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 “紫台”,即紫宫,汉代 宫名,此指汉宫。“朔漠”,指北方沙漠之地。此指匈奴。“连”字把汉宫与匈奴相连,暗含昭 君虽远嫁朔漠,但心念汉宫。 下句从时间着墨,写昭君葬身异域,犹眷恋祖国。“青冢”,即昭君 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太平寰宇记》:“其上草色常青,故曰青冢。” 据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向”字写出了昭君死后思汉的幽怨。“紫台”、“朔 漠”,写自汉宫直到匈奴的空间距离,而前者雍容华贵,后者地远荒凉,彼此又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从而有力地烘托了昭君生前远嫁异国的悲哀。 “一去”、 “独留”,写自古及今的时间间隔。 在如此漫长而寥廓的时空中,却以“青冢”这个特殊形象,集中地表现昭君悲剧的全部过程。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又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 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朔漠”、“黄昏”用的是叠韵、双声,更使诗思摇漾,增强了感人的 力量。上联写的是生地,此联写的却是死地,生死两极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展示了昭君一生的 起点与终点。诗句意境辽阔,叙事含情,引人愁思。江淹《恨赋》:“若夫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摇风忽起,白日西匿……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可以作为这两 句诗内容的补充。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笔下有神。”此联可谓字字有神。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杜甫此联虽然紧承上联之意说出,但却由咏古迹 转向了咏怀与议论,揭示了造成昭君悲剧的原因。“画图省识”句,本于《西京杂记》的记载: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贿画工,昭君自恃容貌,独不 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 后宫第一,帝悔之,而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对这一句 的解释,历来有分歧,或曰:假使汉元帝能从画图察识昭君的美貌,就不会有魂魄空归的遗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组诗创作背景及题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组诗创作背景及题解

《秋兴》组诗创作背景及题解
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语文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登高》课件
明确:
比较阅读:《望岳》
《望岳》杜甫24岁在齐鲁大地壮游 时所写。早年作品和晚年《登高》作品 不同在哪里。
1.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这首诗歌的感 情基调是什么样的?诗中流露出杜甫怎 样的感情?可以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
2.人们称杜甫这首诗歌是“古今七律第一”。 律诗书写规律先写景后抒情,品味颈联所蕴含 的感情。
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 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竟然有八种悲, 同学们踊跃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种或几种。
1.诗歌中的景跟情有关系吗?诗歌当中的景跟大 自然的景有什么区别。
明确:诗歌中的景蕴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国维 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 歌中的景象我们叫做意象。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身体冷,心里 冷。
高天:高远的天空下感觉人很渺小。 猿啸哀: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中国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 秋”,生命的陨落之感,韶光易逝。
不尽长江:时间的永恒之感。 对比之下,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
命越显得短暂。
2.分析意这首诗给我们的境界 感的时候,你觉得你会用得很么词来表达呢? 悲哀,悲沉还是其他的什么?
,地之远也; ,时之凄惨也;
,羁旅也; ,久旅也;
,齿暮也; 衰疾也; ,高迥处也;
,无亲朋也。
3.品味尾联所蕴含的感情
(1)“艰难苦恨繁霜鬓”: 既指杜甫个人 的命运又指国家的命运,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 怀。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具有博大的胸怀。
(2)“潦倒新停浊酒杯”:古人认为酒能 浇愁,无奈多病连酒也不能喝了。这种忧愁怎 么排解呢?
登 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
背景材料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 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 曰《秋兴》。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 艺术性最高的诗。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 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 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八首诗是 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 “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 是八篇的纲领。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
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 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
昭君怨恨什么?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
结语“怨恨”二字,乃一诗归宿处.“一 去”,怨恨之始也,“独留”,怨恨所结 也.“画图识面”,生前失宠之‘怨恨’ 可知;“环佩归魂”,死后无依之‘怨恨’ 何极!—清·蒲起龙

种艳丽的感觉。因为“玉露”有白色的

暗示,白是一种冷色;“枫树林”有红
色的暗示,红是一种暖色, 在悲哀中藏
有热烈。这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就更
增强了“凋伤”这个词给人的感觉。
.
巫山巫峡气萧森
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
1. 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 上到长江两 课 岸的高山;“巫峡” 下到深谷之间长江 文 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 分 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 析 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
.
《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 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 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 组。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 秋天。昨天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 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 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吟咏古迹, 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 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

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导语:(杜甫)是唐代的大,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下面由我为您整理出的必修3杜甫诗三首和翻译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一)春望唐代: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裂,只有山河照旧;春天来了,人烟稀有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连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索,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解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旧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有。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其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7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排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望岳)唐代: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曾通: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译文雄伟的泰山,究竟如何宏伟?走出齐鲁,依旧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奇妙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早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5课《杜甫诗三首》ppt课件
杜 甫 诗 三 首
一、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 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 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 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 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 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 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登高
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 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 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 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 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 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 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① 猿啸: 风 急 天高 猿 啸 哀,渚 清 沙白鸟 飞 回 。 秋风劲急,蓝天高远,猿鸣悲哀,小洲水清沙白,鸟儿飞舞盘旋。 猿猴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
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 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
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 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 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 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 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 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 即“三吏”、“三别”。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
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 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 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 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 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内容感知本课所选的三首诗,是杜甫晚年滞留夔州的作品。

诗人一生潦倒,晚年更是穷愁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寂寞。

《秋兴八首〔其一〕》是组诗的第一首,写巫山巫峡的阴沉萧森,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抒发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境界壮阔,感情强烈。

《咏怀古迹〔其三〕》着重表现了昭君的千古之怨,而昭君之怨一方面是“恨帝始不见遇〞,另一方面也包含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乡土的怨恨忧思,后者也正是千百年中积累和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乡土和祖国的最深厚的共同的感情。

因而,诗人在咏叹昭君之怨的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登高》为重阳节登高咏怀之作,前四句写秋景,烘托其独自登高的孤独悲凉心境;后四句咏怀,慨叹其飘零异乡、衰老多病的悲苦境遇。

整首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风格沉郁悲壮,被古人推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二、例题解析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指点迷津:此诗作于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流寓西南,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诗以首句“江汉〞为题,正是漂泊转徙的标志。

分析时要抓住“片云〞“孤月〞“落日〞“秋风〞等意象的特征,“片云〞多有随浮无定之感,“孤月〞“落日〞“秋风〞那么多有黯然冷落之意。

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那么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

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课件

登 高
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 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诗人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 艰辛,个人多病(诗人肺病、疟疾、风痹、糖尿病发作,最 后耳聋齿落,百病缠身,潦倒不堪)。和壮志未酬,再加上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 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塞 上 风 云 接 地 阴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咏怀古迹
(其三)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 为华州司功。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时间: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3.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4.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汉元帝建昭元年,下诏征集天下美女,王昭君入选皇宫。 汉元帝命令宫中的知名画师毛延寿为各位佳丽各描肖像一幅, 以便挑选。那些出身富贵人家的千金们无不重金贿赂画工,以 图毛延寿能手下留情,在画卷上为她们增添姿色。王昭君家境 贫寒,没有多余的财物来贿赂画工,也不愿意干这种龌龊之举。 更何况她自恃美冠群芳,鹤立鸡群,根本就用不着欺瞒天子。 毛延寿心里生出报复之心,故意把王昭君的画像描绘得十分平 庸,甚至在画像的面颊上点了一颗硕大的黑痣,使汉元帝对王 昭君顿起嫌恶之心,始终不曾召见。直到昭君自请和亲,才被 汉元帝发现她的真实相貌,十分不甘,彻查之后发现事情缘由, 便将毛延寿以欺君之罪问斩。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人教版必修三《杜甫诗三首》

(20l0ù8年广东考查ssèà)i
lòu
sāi
((22001111年 年广 广 玉 露 玉 露. .露 一 露 一. .手 手
((22000088年 年
10
11
玉露凋伤枫树林 玉露:______凋伤:_______
巫山巫峡气萧森 萧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间波浪兼天涌 兼天: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紫台:紫宫,宫廷。 朔漠:北方的沙漠。
省识:认识。
春风面:指王昭君的美貌。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万里:指远离故乡。
百年:这里指到了晚年。
苦恨:极其遗憾。
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
14
(1)江间波浪兼天涌,______。(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6)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7)读书破万卷,______________。(杜甫《奉赠韦左丞丈 二十二韵》)
(8)___பைடு நூலகம்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9) 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沉郁顿挫 石壕吏 潼关吏 无家别 垂老别
7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 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 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 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 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 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 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 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

《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庾信:梁朝诗人。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明妃:即王昭君。

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画工毛延寿被杀。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伊吕:指商朝伊尹,周朝吕尚,皆开国名相。

萧曹:指萧何、曹参,均系辅佐刘邦建汉的名臣。

【简析】: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且未还”既指自己不能从西南回长安,也指庾信不能从北朝回江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第2单元《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鉴赏

第5课《杜甫诗三首》原文、译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zhēn】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美丽容颜?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杜甫诗三首赏析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5课 杜甫诗三首

第5课杜甫诗三首我眼中的杜甫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

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

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

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有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

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

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

而今,若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作者连线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 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教学: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教学: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件

2022年
2022年
7
2022年
2022年
8
主旨
本诗通过对巫山巫峡 阴沉萧森的秋色秋声的描 写,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乡、 孤独抑郁的心情。
2022年
2022年
9
咏 怀 古 迹 ( 其 杜三 甫)
2022年
2022年
10
昭君出塞后,汉匈两族团结和睦,
国泰民安。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亡
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师,后为匈
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 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 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 烈。一个“空”字,传达出诗人的 悲愤之情、伤悼之意。
2022年
2022年
17
昭君怨恨什么?杜甫写昭 君的怨恨其用意是什么?
一怨 : 有倾国倾城之色, 入宫却不得宠幸。
二怨 : 远嫁异域,怀念 故土而永不能归。
20十22年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2又022年极精确。
27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叹老嗟病,实则是诗人忧时愤世、 国难家愁、心情悲苦的实录。
总结主旨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 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 国伤时的复杂感情。 全诗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明代 胡应麟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 七言律诗之冠。
2022年
2022年
18
背景资料
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 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 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 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 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 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 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2022年
2022年
19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 昭君以自悲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课件:第5课 杜甫诗三首

高中语文必修3优质课件:第5课 杜甫诗三首

答案 (观点一)赞同沈德潜等人的观点。 (1)前两联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2)颈联,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 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 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3)而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生活困苦,鬓如霜白,困顿衰颓,狼狈失意, 以至需要停杯,给人的感觉是没有话可说了,软绵无力。
7.首联中的“哀”字在首联及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个“哀”字让诗句中的天、风、沙、猿啸、飞鸟顿时带上了伤感色彩,为 首联营造的画面增加了不尽的悲怆意味。同时,这个“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 调,不仅写出了自然之悲象(“秋”),而且写出了人生之艰难(“霜鬓”)。
8.颔联历来为人称道,有人评它“把悲秋的情感推向了极致”,请赏析一下这一联 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内容索引

文本精准导读
WEN BEN JING ZHUN DAO DU

主题群文通读·读杜甫
ZHU TI QUN WEN TONG DU DU DU FU

文本读写联动
WEN BEN DU XIE LIAN DONG

WEN BEN JING ZHUN DAO DU
文本精准导读
Ⅰ通读 导图引路,概览全文
9.颈联是如何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联系在一起的?
答案 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暗合了首联的“哀”,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 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诗人目睹了阔大苍凉的秋景、 “萧萧”的落叶和“不尽”的逝水,不由得想到自己一生漂泊不定,年老后沦落他 乡、体弱多病的处境,无限悲愁之绪顿时涌上心头。
5.前人评《咏怀古迹(其三)》一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请结合历史和背 景知识,说说杜甫和王昭君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答案 相似之处有两点:①都有得不到赏识的悲剧命运,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 宠,杜甫也是胸怀壮志而不被重用; ②都远离故乡不得回归,王昭君的出塞,杜甫的“漂泊西南天地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杜甫诗三首我眼中的杜甫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

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

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

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有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

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

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

而今,若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一、作者连线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 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

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

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背景探寻夔州感怀之作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稳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登高》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文体知识律诗的格律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①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

②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③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④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

1.字音①砧.(zhēn)②万壑.(hè)③环珮.(pèi) ④渚.(zhǔ)⑤潦.倒(liáo)2.古今异义(1)百年..多病独登台古义:晚年。

今义:一百年的时间。

(2)艰难苦恨..繁双鬓古义:极其遗憾。

今义:苦和恨。

3.一词多义(1)回渚清沙白鸟飞回.动词,回旋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回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动词,调转少小离家老大回.动词,还、返回(2)向独留青冢向.黄昏动词,面对项王东向.坐动词,朝向寻向.所志名词,从前直下襄阳向.洛阳动词,奔向、趋向(3)苦艰难苦.恨繁霜鬓副词,极必先苦.其心志动词,使……困苦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动词,发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形容词,凄苦,痛苦(4)尚生长明妃尚.有村副词,还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副词,尚且礼尚.往来动词,崇尚、爱好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副词,尚且一、合作探究《秋兴八首(其一)》1.颔联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但其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请加以分析。

答:[答案]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眼前的景物也寓时事。

当时吐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

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

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2.颈联“两开”和“系”都是一语双关,请加以赏析。

答:[答案]颈联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情,抒发了对自己身世的感伤,倾诉了思乡哀情。

“两开”一语双关,既是花开,亦是泪开。

“系”,系舟,亦系身系心。

系心者,思乡郁结;系身者,久滞不返。

两度菊开,两度春秋,诗人却孤舟一系,思乡难返。

3.秋天和大江是《秋兴八首》中最常见的意象,这里的秋天和大江有什么深刻内涵?答:[答案]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

《咏怀古迹(其三)》4.首联中用一个“赴”字,有何妙处?答:[答案]这里用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和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5.“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黄昏”一词有什么丰富意蕴?答:[答案]“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更是指空间,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昏天幕,自然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6.尾联正面写出了昭君的怨恨,“怨恨”中包含哪些内容?答:[答案]一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二是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

7.《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诗人为什么要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答:[答案]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肃宗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

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

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

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登高》8.首联描写的景物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请加以分析。

答:[答案]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

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

9.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请分析诗句是如何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的。

答:[答案]“萧萧”“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只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10.颈联和尾联紧扣一个“悲”字,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请分析“悲”的内涵。

答:[答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长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漂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

……凡此种种,悲恨万端。

11.《登高》中是如何抒发“悲”和“独”这两种情怀的?答:[答案]颈联中的“悲”和“独登台”不仅暗合首联的“哀”,而且表明了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现。

“独”一是独知此宇宙与人生之悲怆,二是独自承担此苦难的情怀。

全诗用浑融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木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

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昂,气象磅礴,情景交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12.《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请结合诗句从感情表达方式和境界上分析这两首诗歌的异同。

答:[答案]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难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达到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的境界,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

在两诗的颔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如《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浪”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八首(其一)》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