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赋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赤壁赋》教案

语文教研室吴威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为苏轼被贬黄州,夜游赤壁之作。全文以风水月为主景,以作者泛舟赤壁过程中的感情起伏为主线,想象丰富,变化奇妙,借景抒怀,寓情于理,写得波澜曲折,妙趣横生,画意、诗情、哲理交融在一起。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赋佳作。

第一段写景,充满“画意”,境界开阔,格调清新,壮美之情与旷达之情水乳交融。第二段“诗情”之乐,后转入悲。第三段借客之口再写“诗情”,抒发了作者人生无常的感慨。第四段在以上“画意”“诗情”的基础上,阐释哲理。

二.学情分析

无论对于高二(5)班或(8)班的学生来讲,这篇散文赋都是有很大难度的。开头与中段相对来说还是容易解决的。因为“画意”“诗情”在我们平时的古诗词讲解中已经广泛接触而变得容易;但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哲理”实在太难了。原因有二:一是缺乏丰富的人生经历,二是现在的高二学生尚未接触过一点点的哲学理论,提及一些概念术语,对于他们而言,实在难懂。所以要真正完全读懂此文,几乎不可能;但我们可以巧妙地类比,使其懂得尽量得多。所以,基于此现状,我将课文的讲解重点侧重在哲理的阐释上。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读苏轼情感变化的真实缘由。

2.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

3.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教学设计思路

先由基础字词句扎扎实实地梳理清晰,再研究文本内涵,最后把哲理尽可能地阐释地通俗易懂。课时安排3课时(本教案是第2、第3课时)。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前确定“走近苏东坡”主题阅读。

七.教学过程

(〇)序幕:

用优美的画面及音乐背景创设和谐良好的教学氛围和情境。

(一)导入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可以用它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130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

(二)掌握字词句

1.字。

读音易错字

属zhǔ窈窕yǎo tiǎo 斗dǒu 冯píng 棹zhào

和hè愀qiǎo 扁piān 藏zàng 藉jiè

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

(2)山川相缪(通“缭”)

2.词。

一词多义

(1)固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

(2)适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当(享有)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适合)

适大病,不能行(适逢)

(3)逝

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

时不利兮骓不逝(跑)

(4)曾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副词,连……都)

(5)苟

苟非吾之所有(假如)

(6)虽

虽一毫而莫取(即使)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作状)

(2)顺流而东(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

3.句。

词类活用

(1)客有吹洞箫者兵(定语后置)

(2)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3)而今安在哉办(宾语前置)

(三)研读讨论课文的内容

问题一: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悲)——→(乐)

问题二: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乐: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问题三: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生命短暂)

问题四: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

(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变不变

逝者如斯(水)未尝往也(水)

盈虚者如彼(月)卒莫消长也(月)

时刻在变(人)无尽也(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人

客:无穷不变须臾变化(片面)(悲)

苏轼: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全面)

(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不取

清风明月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