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十章第1讲浮力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十章第1讲浮力教案(人教版)

教案:八年级下学期物理第十章第1讲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讲主要讲解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的应用。

教材章节为第十章第一节,具体内容包括: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流体中排开的流体重量,即 F浮 = G排= ρ液gV排。

3.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概念的理解,浮力计算方法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公式板书。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等)、作业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浮力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船只浮在水面上、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等。

2. 浮力概念讲解:介绍浮力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含义。

3. 浮力计算讲解:讲解浮力计算公式 F浮 = G排= ρ液gV排,让学生掌握浮力计算方法。

4. 例题讲解:给出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与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浮力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浮力应用讲解:介绍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7. 板书设计:列出浮力计算公式,强调关键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浮力知识。

六、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浮沉,求物体在水中的最大浮力。

答案:最大浮力 F浮 = G排= ρ水gV排 = 1000kg/m³ ×9.8m/s² × 0.002m³ = 19.6N。

2. 题目:一艘船的排水量为1000kg,求船在水中所受的浮力。

答案:浮力 F浮 = G排= ρ水gV排= 1000kg/m³ × 9.8m/s² × 0.001m³ = 98N。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的内容,具体包括第1节浮力概述和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

详细内容如下:1. 浮力概述:浮力的定义、方向、大小计算。

2. 阿基米德原理:原理内容、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方向和大小计算方法;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大小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方向、大小计算方法,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装置、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液体、物体等)。

2. 学具:学习资料、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基本概念:讲解浮力的定义、方向、大小计算,举例说明。

3. 实践探究: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阿基米德原理。

4. 例题讲解:针对浮力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述: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托力。

方向:竖直向上。

大小:F浮= ρ液体gV排。

2. 阿基米德原理:内容: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量。

应用:浮力计算、物体浮沉条件判断。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和在水中的重量,求物体受到的浮力。

(2)应用题: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并解释原因。

2. 答案:(1)浮力 = 空气中重量水中重量。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判断物体浮沉情况。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学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浮力》这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对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例引入浮力的概念,如讲解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原因,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呈现(10分钟)讲解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的计算方法,如阿基米德原理。

通过PPT 和板书,清晰地呈现浮力的计算公式和原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物体的浮力,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规律,加深对浮力计算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讲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工程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醒学生注意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浮力的计算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第1节——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的重力。

3. 浮力的计算:浮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 F浮 = G排来计算,其中 F浮表示浮力,G排表示排开流体的重力。

4. 浮力的应用: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定义,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计算浮力的大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浮力的定义,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器、浮力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笔、浮力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船舶、救生圈等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浮力的概念。

2. 讲解浮力的定义:介绍浮力是指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解释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介绍浮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公式 F浮 = G排来计算。

5. 浮力的应用:讲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6.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7.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浮力的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定义: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流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流体的重力计算公式:F浮 = G排应用:船舶、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答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水的重力,即 F浮 = G排= mg = 2kg × 9.8m/s² = 19.6N。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的相关内容。

具体包括第1节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第2节物体浮沉条件;第3节浮力计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浮力的概念,理解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能够分析影响浮力的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浮力知识进行科学计算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概念、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浮沉条件、浮力计算。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与运用,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浮力计算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装置、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2)阿基米德原理:讲解原理内容,结合实验进行验证。

(4)浮力计算:介绍浮力计算公式,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 答疑: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浮力概念2. 阿基米德原理3. 物体浮沉条件4. 浮力计算公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的概念。

(2)简述阿基米德原理。

2. 答案:(1)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3)①铁块沉底;②木块漂浮;③气球上浮。

(4)①浮力为49N;②浮力为19.6N。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掌握较好,但在浮力计算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实验,观察不同物体的浮沉情况,加深对浮力知识的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2024年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优秀教案

2024年初中物理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电磁现象》的第一节“磁场的存在和磁感线”,内容包括磁场的概念、磁场的特点、磁感线的引入和磁感线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磁场的概念,理解磁场的特点,掌握磁感线的引入和磁感线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感受磁场的存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磁感线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磁场的特点、磁感线的引入和磁感线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磁铁、铁钉、细线、图钉、纸张。

学具:每组一套磁铁、铁钉、细线、图钉、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观察磁铁周围的小铁钉,提问:为什么磁铁能吸引铁钉?(2)让学生用细线悬挂磁铁,观察磁铁在空间中的运动,提问:磁铁在空间中的运动受到哪些力的影响?2. 知识讲解(1)磁场的概念:介绍磁场是一种无形的力场,存在于磁体周围的空间中。

(2)磁场的特点: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磁场方向从磁体的北极指向南极。

(3)磁感线的引入:用图钉和纸张展示磁感线的分布,说明磁感线是为了描述磁场分布而引入的。

(4)磁感线的特点:磁感线从磁体的北极出发,回到南极,磁感线互不相交。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磁场和磁感线的应用题,让学生理解磁感线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十章第一节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磁场:存在于磁体周围的空间中的无形力场。

2. 磁场特点: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磁场方向从北极指向南极。

3. 磁感线:描述磁场分布的线条,从磁体北极出发,回到南极,互不相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磁场的概念和磁场的特点。

(2)画出一个磁铁周围的磁感线分布图。

2. 答案:(1)磁场是存在于磁体周围的空间中的无形力场,具有对放入其中的磁体有力的作用,磁场方向从北极指向南极。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浮力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0章浮力 教案

第 1 页第一节浮力(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具有初步的收集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浮力的概念及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2、难点: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烧杯、水、酒精、木块、乒乓球、小石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溢水杯、小桶(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叙述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猜想包含的知识(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二、探求新知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想知道哪些有关浮力知识呢?第 2 页学生活动:展开想象,分组交流、讨论,各抒己见。

提出一系列问题: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2.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下沉物体是否受浮力?3.浮力大小等于什么?4.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5.物体的浮沉有条件吗?等。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板书。

下面我们先探究:什么是浮力,有无方向,方向向哪?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教师演示:①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问: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倒过来,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②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③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学生体验:将木块放入水中并逐渐压入水底,然后放手。

一是体会:手的感觉;二是观察:木块塞最终的情况。

尝试得出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2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2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2阿基米德原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表达式及应用。

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含义及表达式。

2. 能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操作及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浮力计、物体、液体等)。

学具:笔记本、签字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利用浮力的例子,如救生圈、密度计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关系。

2. 知识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过程,讲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含义及表达式。

3. 实验演示:进行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浮力与排开液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计算不同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阿基米德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

六、板书设计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七、作业设计1. 计算题:计算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已知物体体积为0.5立方米,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立方米,重力加速度为9.8米/秒^2。

答案:F浮= ρ水gV排= 1.0×10^3千克/立方米× 9.8米/秒^2 × 0.5立方米 = 4900牛顿。

2. 应用题:一个质量为20千克的物体,放入一个密度为0.8×10^3千克/立方米的液体中,物体体积为0.1立方米,求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答案:计算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ρ液gV排 =0.8×10^3千克/立方米× 9.8米/秒^2 × 0.1立方米 = 784牛顿。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学设计
4.知识巩固:
(1)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浮力计算方法和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2)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1)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2)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
6.总结反思: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体系。
(2)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浮力的方向、作用点及受力分析。
3.实践活动:
(1)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观察浮力的变化,总结浮力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2)小组讨论:讨论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轮船、救生圈等。
4.知识巩固:
(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浮力的计算方法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2.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影响浮力计算的准确性。教师需关注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困惑,及时给予指导。
3.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观察、分析、总结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4.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沟通、协作能力有待加强。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
1.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浮力的存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浮力计算问题,提高学生跨学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倾听的能力,提高团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培养物理学科素养。
3.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实验,要求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将实验过程和结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1节 浮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1节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力的大小计算。

浮力的概念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阿基米德原理则是解释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教材还介绍了如何利用浮力进行物体的悬浮和沉没控制。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的大小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计算。

难点:浮力的大小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浮力演示器、浮力计算器、实物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物体在水中浮起来的视频,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好奇心和兴趣。

2. 浮力概念讲解:讲解浮力的定义,解释浮力是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介绍阿基米德原理,即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4. 浮力大小计算:讲解浮力的大小计算公式,并进行示例计算。

5.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有关浮力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6. 随堂练习:给出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浮力应用讨论:讨论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的浮力原理、潜水艇的浮力控制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原理: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计算公式:浮力 = 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浮力的概念。

答案:浮力是指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案: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的应用。

具体章节内容如下: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的大小、方向以及浮力的产生原因。

2. 浮力的计算: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 F浮 = G F',以及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3. 浮力的应用:介绍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浮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产生原因,浮力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水、容器。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浮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引导学生观察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水中浸没的深度之间的关系。

2.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的定义,讲解浮力的方向,引导学生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3. 浮力的计算: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 F浮 = G F',并通过例题讲解如何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 浮力的应用:介绍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引导学生思考浮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教具进行浮力的测量,填写实验报告表格。

7. 板书设计:在黑板上列出浮力的计算公式,以及浮力的产生原因。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浮力计算的题目,让学生回家后独立完成。

六、作业设计1. 题目:一块物体在水中浸没时,测得浮力为 5N,求物体的重力。

答案:物体的重力为 5N。

2. 题目:一艘船的重力为 2000N,求船在水中漂浮时的浮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的内容,主要包括第1节浮力的概念、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和第3节浮沉条件。

详细内容如下:1. 浮力的概念:了解浮力的定义,知道浮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 阿基米德原理: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理解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3. 浮沉条件:掌握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了解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和浮沉条件,能运用浮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沉条件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弹簧测力计、液体(如水、盐水等)、物体(如木块、铁块等)。

2. 学具:每组一个浮力演示器、弹簧测力计、液体、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轮船、木筏等浮力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浮力。

2. 新课导入:讲解浮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浮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3. 实践探究:(1)分组进行浮力实验,观察浮力现象,探讨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2)讲解阿基米德原理,引导学生理解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4. 知识讲解:(1)浮沉条件:讲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分析浮力与物体密度、液体密度的关系。

(2)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讲解浮力知识的应用。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浮力的概念、方向、作用点。

2. 阿基米德原理。

3. 浮沉条件。

4. 例题及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浮力的概念,说明浮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2)阐述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解释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1浮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1浮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 10.1 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的第一节,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计算以及阿基米德原理。

教材内容包括: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流体中所受到的向上的力。

2.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G F',其中F浮为浮力,G为物体的重力,F'为物体在流体中的实际受力。

3.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流体中所产生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重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浮力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流体(如水、空气等)。

2. 学具:实验器材(如浮力计、物体、流体等)、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计的工作原理,提问学生关于浮力的概念。

2. 理论知识讲解:讲解浮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和阿基米德原理。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在流体中的浮力,并记录数据。

4. 例题讲解:讲解浮力计算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计算方法。

5. 随堂练习:给出浮力计算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6. 板书设计:列出浮力的计算公式和阿基米德原理。

7. 作业设计:布置浮力计算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回家后练习。

六、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10N,放入水中后,测得物体受到的浮力为8N,求物体的重力和浮力。

(2)一个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为5N,放入水中后,测得物体受到的浮力为7N,求物体在水中的重力和浮力。

2. 答案:(1)物体的重力为10N,浮力为8N。

(2)物体在水中的重力为5N,浮力为7N。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是否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10.1 浮力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十章   10.1 浮力  教案
怎样测量浮力?
教师演示并类比手托起物体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的过程,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浮力过程
观察
观察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漂浮在水面上。
思考问题
通过实验得出: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浮力
进行实验并总结归纳总结归纳实验得出有关浮力概源自的相关知识,总结出测量浮力的方法和过程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浮力的作用下可以漂浮在水面上
引起学生思考,培养迁移能力。
引导学生对浮力的概念进行总结归纳
分二
二、浮力的方向:
竖直向上
指导学生做小实验并提问
学生演示实验
并描述现象和结论
分三
三、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并合理设计实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猜想
设计实验并实验验证三个猜想
分析数据得出浮力大小与深度、浸入液体体积、液体密度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生活、生产中浮力的了解,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大量经验事实,认识浮力的存在;
2.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决定浮力的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测量浮力、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设计
课题
第十章 第1节浮力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
3.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4.初步探究浮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大量生活事例了解浮力,从而引出浮力的概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1浮力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10.1浮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 10.1 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是什么,以及浮力的计算公式。

2.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讲解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以及如何判断物体在水中的状态。

3. 阿基米德原理: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以及如何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 浮力的应用:介绍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掌握浮力的计算公式。

2. 使学生能够判断物体在水中的状态,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3.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 培养学生对浮力应用实例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计算公式,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浮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浮力,引导学生思考浮力是什么。

2. 讲解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的定义,讲解浮力的计算公式。

3. 讲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通过实验和讲解,使学生了解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4.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介绍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讲解如何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5. 浮力的应用:介绍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6. 例题讲解:讲解有关浮力的例题,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7. 随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1. 概念:浮力是什么2. 计算公式:F浮 = G排 G物3. 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1) 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上浮(2) 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悬浮(3) 物体密度大于液体密度:下沉4. 阿基米德原理:F浮 = G排= ρ液V排g5. 浮力的应用:船舶、救生圈等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计算下列物体的浮力(1) 一块质量为2kg的石头放入水中,石头的体积为0.5立方分米。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浮力的概念、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计算以及浮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2. 使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浮力的计算方法,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演示器、液体、物体、测量工具。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浮力现象,如物体在液体中浮起来的原因。

2. 讲解浮力的概念:介绍浮力的定义,解释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

3. 讲解阿基米德原理:阐述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说明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 浮力的计算方法:介绍浮力的计算方法,公式为F浮 = G排 = ρ液gV排。

5. 浮力的应用:讲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船舶、救生圈等。

6. 例题讲解:运用浮力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浮力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浮力实验,观察浮力现象,加深对浮力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第十章第一节浮力1. 浮力的概念: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在液体中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 浮力的计算方法:F浮 = G排= ρ液gV排。

4. 浮力的应用:船舶、救生圈等。

七、作业设计(1)物体A,体积为10cm³,液体密度为1.0×10³kg/m³。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案

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案

教案: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1节浮力一、教学内容1. 浮力的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

2.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 浮力的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水gV排。

4. 浮力的方向: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5.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方向和大小。

2. 让学生掌握阿基米德原理,能够运用浮力公式进行计算。

3.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浮力的大小计算和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和浮力公式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浮力计、物体(如石头、木块等)、液体(如水、盐水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浮力计算公式卡片、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浮力计示数的变化,引发学生对浮力的兴趣。

2. 浮力的定义:通过讲解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知道浮力的方向和大小。

3. 阿基米德原理:讲解阿基米德原理,让学生明白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4. 浮力计算公式:引导学生掌握浮力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水gV排,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5. 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通过实验和示例,让学生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6.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浮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浮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浮力定义: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计算公式:F浮 = G排= ρ水gV排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解答:需要知道物体的重力,然后根据浮力公式计算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 题目:一个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是多少?解答:需要知道物体的重力,然后根据浮力公式计算物体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10章浮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第10章浮力教学设计
-设想二: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个木块和一块石头,提问:“为什么木块能够漂浮在水面上,而石头却会沉入水底?”引导学生思考浮力与物体密度、体积的关系。
2.学生分享自己对浮力的认知和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教师总结并板书本章课题:浮力。
5.家长参与作业:请家长协助学生在家中完成一个浮力小实验,共同探讨浮力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家庭实验:利用家中的物品(如水、木块、橡皮泥等)进行浮力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计算给定物体的浮力;
-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
-分析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和评价,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浮力的定义、计算方法、测量方法和应用。
2.强调浮力与物体密度、体积的关系,以及物体浮沉条件的判断。
-练习题一:计算一个体积为200cm³的木块在水中所受的浮力。
-练习题二:判断一个质量为500g的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并说明原因。
-练习题三:分析救生圈为什么能够帮助人们在水面上漂浮。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浮力应用实验,例如制作一个简易的浮沉子或浮力秤,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任务:利用浮力原理制作一个简易浮力秤,能够测量小物体的重量。
1.针对浮力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采用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理。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浮力计算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设想一: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浮力产生的过程,让学生直观感受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教案人教版新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教案人教版新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教案人教版新教案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第十章压强一、压强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 1课时【仪器材料】一头削尖的铅笔、酒瓶、海绵、橡皮泥、沙盘、细沙、体重计、方格纸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压强概念和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 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改变压强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3) 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技能。

2.? 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2) 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3) 通过简单估算处理,使学生体会、学习估算的思想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 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过程】【实践活动】(1)分小组自主调查完成“火车通过铁轨对地面的压强和火车轮直接作用于地面的压强比较”研究性课题,写出调查报告。

(2)动手做一做“发展空间”中“压强知识在杂技中的应用”相关小实验,查询相关资料,写出实验体会。

【教学反馈】压强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主线,同时又是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压强概念的建立,坚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首位。

引导学生自己改进实验装置、层层深入,总结得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和压强的概念。

本节课通过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等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课堂中带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估算处理,让学生初步体会估算的思想、方法。

【备注】学生在讨论探究实验方案时,教师要注意监督、巡视,努力使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压强一、压强授课地点: 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 1课时【仪器材料】一头削尖的铅笔、酒瓶、海绵、橡皮泥、沙盘、细沙、体重计、方格纸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压强概念和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2) 结合生活实际明确改变压强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3) 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2) 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理解比值定义的方法;(3) 通过简单估算处理,使学生体会、学习估算的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2) 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认识压力复习提问: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回答: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演示小实验: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

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二、压强的引带领学生做图10-1-3的小实验,让学生描述手学生回答:摁住笔尖的手指比入 1.探究主题的引入指的感觉。

较疼。

教师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2.探究实验演示实验:将酒瓶放在一块厚海绵上,要求学生观察海绵的变化,并简单回答产生变化的原因。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回答:海绵被压得凹下去了。

这是酒瓶给它的压力的作用效果。

边做实验边提问:(1)改变酒瓶的质量,海绵有变化吗?怎么变?(往瓶中加沙)(2)质量一定的酒瓶,改变它的放置方式会有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原来竖放的酒瓶横放。

横放时稍微转动一下,观察海绵的变化;再把瓶子口朝下竖放)?(3)除了海绵,我们还能用什么来显现压力的作用效果?学生猜测:(1)改变酒瓶质量,作用效果会发生变化;(2)改变酒瓶的放置方式,海绵形变可能会变;(3)用沙盘或者橡皮泥也能达到目的。

而且在拿走瓶子后,橡皮泥和沙盘还能保留作用效果。

指导各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自行探究上述问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形变显示材题,记录实验步骤、现象,写出小组书面结论。

料(海绵、沙盘、橡皮泥)实验,改变相关变量观察记录形变结果。

经讨论各组得出结论。

3. 建立压强概念比较各小组结论,选出有代表性的进行总结、提升: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都有关。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成正比,与接触面积成反比;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控制成反比的量——接触面积的大小,只比较同样面积上压力的大小。

即比较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

在教师的总结提升下明确: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压力作用效果与各个因素的基本关系;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要同时考虑压力和接触面积两个因素,可以控制一个,比较另一个。

这是“控制变量法”。

给出压强的概念: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建立压强的概念。

三、压强公式及压强的单位结合定义引出压强公式:p=F/S ;给出压强的国际单位帕斯卡,单位符号Pa。

说明该单位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

简单介绍帕斯卡的生平和学术成就。

(链接帕斯卡的相关资料)理解压强公式,了解压强单位及相关物理学史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公式找出帕斯卡与力和面积国际由公式得出1Pa=1N/m2。

单位的关系。

在公式基础上指出,帕是很小的单位。

一颗瓜子平放在手心里对手的压强就有20Pa 。

给出常用的压强单位。

提问:能否粗略估算自己对地面的压强?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如何测量?(必要时出示方格纸,对学生进行估算指导)回答教师的问题,意识到要利用压强公式来计算,明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

对如何测量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可能存在困难,学生在教师提示下明确测量方法。

学习如何估算面积。

给出教师的体重,实际测量鞋子的面积,估算教师自己对地的压强。

在教师带领下,初步估算受力面积,推出教师对地的压强。

发放方格纸,要求学生估算自己对地的压强。

兴致高涨,实际估算自己对地的压强。

四、改变压强的方法设想每人穿一双底面积1m 2的大鞋子,让学生计算此时他对地的压强。

与上题结果比较。

得出结论:压力不变时改变受力面积能改变压强。

学生计算新的压强,进行比较。

实际生活中要根据需要限定压强的大小。

提问:我们能通过改变哪些物理量来改变压强?通常是改变哪些量?改变压强可以改变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

改变受力面积比较常见。

对照图10-1-6 分析它们各自是需要增大压强还是减小压强?主要是通过改变什么量来实现的?你还能举出哪些生活中控制压强的例子?结合图示分析书中事例。

明确增大压强要减小受力面积;反之要增大受力面积。

结合学生提出的例子,教师再提出一些实例(如订书机),一起分析分别是通过改变哪些量来实现目的的。

举出生活中控制压强的例子。

如:菜刀、图钉、滑雪板等等。

和教师一起逐一分析。

带领学生讨论“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2题。

针对第二题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改变压强的方法。

五、课堂小结(1)建立起正确的压强概念;(2)理解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估算;(3)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控制压强。

六、课后练习让学生完成“发展空间”中自我评价的第1题,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内容。

【实践活动】(1)分小组自主调查完成“火车通过铁轨对地面的压强和火车轮直接作用于地面的压强比较”研究性课题,写出调查报告。

(2)动手做一做“发展空间”中“压强知识在杂技中的应用”相关小实验,查询相关资料,写出实验体会。

【教学反馈】压强概念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和主线,同时又是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

本节课的设计,突出压强概念的建立,坚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在首位。

引导学生自己改进实验装置、层层深入,总结得出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和压强的概念。

本节课通过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实验、控制变量等探究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课堂中带领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估算处理,让学生初步体会估算的思想、方法。

【备注】学生在讨论探究实验方案时,教师要注意监督、巡视,努力使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二、液体的压强授课地点:物理实验室授课时间:1课时【仪器材料】侧面有开口并配有橡皮膜的容器一个、微小压强计、烧杯每组各一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微小压强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2) 知道流体的概念和流体压强的基本特点;(3)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发展学生由猜想到实验设计、现象分析的能力,由现象概括结论的归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让学生体会物理实验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方法,明确探究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物理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液体内一点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流体的压强回忆上堂课压强的相关内容,给出流体概念:流体包括液体和气体,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明确流体的概念、范围和特点,知道流体(特别是水等液体)的压强特点:内部处处有压强。

由于流动性,流体具有与固体不同的性质,对与之接触的物体都施加压力,而且流体内部也存在压强。

演示图10-1-5 (a )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橡皮膜上有什么现象,该现象说明了什么。

观察到未注入水时,橡皮模是一个平面,水漫过橡皮膜后,它向外突起,说明容器内的水对容器壁施加了压力。

二、液体压强特点探究1.引出课题播放一段海底景象的录像,引导学生注意,潜水员穿着笨重、奇特的潜水服。

提问:潜水时都要穿这样的衣服吗?观看教学录像,学生情绪比较高涨,展开积极讨论:(1)潜水时不一定都穿潜水服。

只有比较深的地方才需要穿,而且为什么只有潜到深海时才需要穿这种特殊的服装?到不同深度的海域要穿的潜水服不同。

(2)穿潜水服是为了保护潜水员,海水会对人体施加压力;很深的地方压力(压强)很大。

引出深海潜水器使用特种钢板的例子,结合流体压强特点提问:潜水器使用特种钢板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猜一猜,水这样的流体内部压强满足什么规律?(1)深海潜水器用特殊钢材的原因应该和潜水服一样。

(2)水属于流体,水的内部应该存在压强。

总结学生可能的猜想:液体内部不仅存在压强,而且越深的地方压强越大。

在像海底那样的地方,压强是非常大的。

猜测:压强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

2.实验仪器介绍告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探测液体内部压强。

出示微小压强计,讲解它的构造并演示使用方法。

认识微小探测器,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理解仪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在微小压强计原理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使用能够理解压强计的原理,部分图10-2-4 的简易液体压强计。

同学开始利用简易压强计探测水中压强。

3.设计探究实验提问:对于液体压强,你有哪些猜想?比如:压强的大小、方向,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等等。

发放实验猜想验证卡(每人一份)。

要求填写猜想假设部分。

积极思考,可能提出的猜想:(1)液体内处处有压强,但只在竖直方向上存在压强;(2)液体内部处处存在压强,一个点上,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小可能不相等;(3)液体内部处处存在压强,一个点上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小相等;(4)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随深度增加而加大;(5)液体内部不是处处有压强,比如, 紧贴液面下的区域压强可能为零;等等。

写出各自的验证思路。

提问:能否利用手边工具验证你的猜想?你打算怎样验证你的猜想?能否按步骤详细地写下你的方案?要求填写验证方案部分。

组织小组讨论,协助小组筛选题目。

小组讨论排除一些猜想,可能形成初步的小组验证思路。

4.演示实验验证部分猜想收集部分学生的猜想,选出与压强方向有关的猜想进行总结。

利用微小压强计演示探究在一点上液体压强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归纳结论。

教师板书。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总结结论。

明确液体内部一点上压强的规律。

5.学生探究实验要求并适当指导各小组讨论修改方案,利用简易液体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各小组就探究方案展开讨论,知道利用简易压强计进行探究。

各小组确定实验方案后,教师组织进行实验。

小组展开实验,记录下相关现象。

部分小组已经开始尝试平衡橡皮膜的实验。

根据各小组实验情况,提示:(1)橡皮膜凹凸程度满足什么规律?说明了什么?在教师的提示下,各小组进一步探究,总结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