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
古诗从军行翻译赏析
古诗从军行翻译赏析《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第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第二首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鉴赏】这首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
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前言】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注释】
①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②烽:指烽火台
【翻译】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鉴赏】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
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
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
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
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翻译赏析
《从军行·玉门山嶂几千重》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全文如下: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前言】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全组诗意境苍凉,慷慨激昂,充分显示出盛唐气象。
【注释】
①嶂:指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②烽:指烽火台
【翻译】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鉴赏】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诗的前三句写山多、烽火台多,以及边塞将士对烽火的依赖,均属静态描述,突出了唐军在玉门关一带边防设施的完善和布防的到位。
至第四句笔锋一转,引入的动态画面,视野之中闯入了一匹马儿,但转瞬又消失在深山密林里。
动静结合,形成叙述力度上的张弛美感。
而“不见踪”则又将马行之疾,山林之深准确地刻画了出来。
虽然已经看不见马了,但仍然能使人产生不尽的联想,让读者隐约地感到边防健儿身手的敏捷。
这种结尾,颇为耐人寻味,正如作者在《诗格》中谈到结尾一句如何处理时所写的那样:“每至落句,常须含蓄,不令语尽思穷。
”全诗起笔突兀,收笔婉转,而又似乎绵里藏针,读来
颇感意味深长,值得玩味。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吧。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1从军行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
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
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注释遴:谨慎选择。
骁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注释遴(lín):谨慎选择。
骁xiāo勇:犹勇猛。
秋霜:秋日的霜。
马当:山名。
在江西省彭泽县东北,北临长江。
山形似马,故名。
相传唐王勃乘舟遇神风,自此一夜达南昌。
朔漠:北方沙漠地带。
鉴赏本诗描写了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艰苦危险的守边生活,歌颂了他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守边卫国的牺牲精神。
一、二句写对戍边将士严格挑选,主人公因骁勇敏捷,在三十岁时便远离故乡来到荒凉的北疆。
三、四句用比喻的手法慨写征战生活的艰辛,并说明在边境上已度过无数年头。
用“流星”比喻“玉弹”,生动形象;“宝剑”上落满“秋霜”,说明宝剑的锋利,“秋霜”也蕴含着岁月悠悠、思乡念家之感。
五、六句借反映边关生活的《折杨柳》曲调衬写边关荒凉,没有春意,只能从笛曲中想象出杨柳的风姿,并极力烘托边关的险峻。
“书角”、“杨柳”有着浓重的军旅色彩,在此更突出诗的主题。
末二句着重突出了将士的精神风貌,“长驱”、“驰捷”与首句之“骁勇”遥呼,照应了开头,又表现出守关者杀敌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篇2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本文是关于王昌龄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是怎样的呢?了解王昌龄《从军行》翻译是学习《从军行》的前提。
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是叙述军旅战争的歌辞。
行,古诗中的一种体裁。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从军行》赏析: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从军行王昌龄的翻译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从军行王昌龄的翻译,欢迎阅读。
从军行
作者:王昌龄
原文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的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创作背景
在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
人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翻译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翻译赏析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
唐代着名边塞诗人。
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
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
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
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
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
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译文]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终年积雪的祁连山;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鉴赏]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
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
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_王昌龄的出塞诗赏析王昌龄《从军行》原文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的下联“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是千古名句,表达了王昌龄离职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决心。
《从军行》大意:“漂浮在青海上空的乌云,将雪山都给遮住了,我站在孤城当中,眺望着处于远方的玉门关。
在塞外所经历的诸多战争,已经磨穿了身上所穿戴的盔甲,如果不打败西部进犯的敌人,绝对不会回乡。
”王昌龄的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是我国青海湖地区的风景。
在我国的青海湖上空云雾弥漫。
而在青海湖的北面则有绵延千里的雪山。
在雪山的后面便是河西走廊,在河西走廊的大漠当中,伫立着一座孤独的城堡。
再往西边走,便是与这座城堡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在诗中,将这些事物全部的集中到了一起,描绘了一幅广阔壮丽,但是又有一些凄凉的画卷。
《从军行》王昌龄这一首诗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是王昌龄在赞美祖国的大好山河时,又表达出想要利用自己的才能,投身战场。
与身在塞外的战士们一同抵御外来的侵略者,收复国家的失地,保证国家领土的完整以及人民百姓的安居乐业。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原文是:“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而全诗译文则是:“在杨花已经落尽,子规正在啼叫的时节,我听到了你正路过五溪这一个地方。
我将自己的忧愁与苦闷的心情寄托给天上的明月,希望我的心情能够随着风,伴随着你一起去到夜郎以西。
”在唐朝天宝年间,王昌龄因为政治事件,被贬为县尉,而任职的地方就是龙标县。
在我国古代,都是以左为尊。
而王昌龄是被贬,所以称之为左迁。
在我国唐朝时期,有很多著名的诗人,而李白与王昌龄得到成就十分的高。
李白除了被人们称为“诗仙”之外,还与王昌龄一起被清朝沈德潜誉为唐朝七言绝句诗人当中成就最高的两人。
所以,王昌龄与李白之间的友谊十分的深厚。
当李白听说了王昌龄被贬为龙标知县之后,心中感到很难过,但是自己却有没有办法与王昌龄一起借酒浇愁,只能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好友的遭遇而感到很悲伤,并且祝愿好友王昌龄可以在上任途中,一路平安。
《从军行七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 》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从军行七首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从军行七首·青海长云暗雪山》系唐代边塞大诗人王昌龄的名作,从军行七首其四。
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堪称是名篇中的名句,表明边塞将士誓死杀敌的气概。
作品原文:从军行·其四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品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时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作品鉴赏:“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门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
王昌龄《从军行》翻译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诗人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其中《从军行》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欢迎参考阅读!从军行七首朝代:唐代作者:王昌龄原文: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独坐一作:独上)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译文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黄昏时分,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遮暗了整个祁连山,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刚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秋月高高悬挂。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
《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8篇《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1十五从军行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翻译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遇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注释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
冢,坟墓、高坟。
累累,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窦,洞穴。
雉: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旅葵: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贻:送,赠送。
望:一说为“看”。
沾:渗入。
译文二刚满十五岁的少年就出去打仗,到了八十岁才回来。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他说)“从远处望去,你家就在那个松柏环绕着的坟墓中。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出,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来煮汤。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鉴赏《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从军行七首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⑵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⑶。[1]
2注释编辑
①湖:杭州西湖。
②折:弯曲。
③景:影。
3译文编辑
出城清晨的天色还有些昏暗,站立水边让我心意稍微宁静。水面泛起的薄雾弥漫开来仿佛与天相连。水中的苇草弯曲下来发出声响,遥远的青山如黛仿佛连淡淡的影子也若有似无。一会儿过后晨日初起,远处三三两两的小舟泛在水上。怎么能够学得野鸭一般,能去追逐那远方的清影呢。
⑴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杜阳杂编》说:“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为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词。”后来,《菩萨蛮》便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但据《教坊记》载开元年间已有此曲名。到底孰是,今不可考。
⑵平林:平原上的林木。《诗·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毛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是写景名句。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看,此联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有声与无影对比,近写听觉,远写视觉,突出层次的远近和景致的深阔;同时采用了对偶的手法,以折苇对遥山,近景与远景相结合,以动有声对淡无影,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节奏优美,形象丰满,层次分明,构建了开阔、淡雅、幽静、清新的意境。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人事”,人世间的事。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这是结句用意所在。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西山白雪三城戍”,是远望之景。他由“三城戍”引出成乱的感叹,由“万里桥”兴起出蜀之意。这是中间四句有关家国和个人忧念产生的原因。
【从军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_2
【从军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及注释】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第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
从军行王昌龄原文与翻译
《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是中国古代传世名篇之一。
诗中以深沉的感情和雄浑的语言描绘了一个男子因为赴边防从军而离别爱妻的情景,表现了他的忧思与无奈,歌颂了边疆军民的英勇无畏和牺牲奉献。
现在就来看看《从军行》的原文及翻译。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河西白银的地方,群山环抱,长云轻缭,雪刚好落满山头,美景尽收眼底。
孤城高耸,玉门关屹立于此。
城中的人远远地望着玉门关,无法到达。
眼前的景色美好之极,可毅然决然赴边防,只因从军保家卫国。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后两句)北方的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扬扬地飘落,漫天遮蔽。
漫天飞雪,吹得树叶、房屋摇曳,像是玉皇大帝在上传旨,雪夜骑士在追杀。
他想执起轻骑,穿越大雪,寻找那个与他相依相偎的女子,但冻结的大地,缚住了他的脚步,大雪医盖大家长。
将军百战身名裂,五花马、千金裘。
换了人间,白首却相思。
(全诗核是。
)这位从军将军,曾经百战而身名断裂,从战场上换回了五花马、千金裘。
不忘伴侣,白首仍坚持相思之情。
他又暗流涌动、热泪盈眶,那段青春岁月,就像那匹马和
那件氅,深深地格在他的印象中,让他时常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无比的痛苦。
这真是一首深情款款的诗篇,文艺才子王昌龄将他多年边防从军时的切身感受,汇成了这篇名篇《从军行》。
作为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例如比喻、拟人等,从而更好地表达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从军行古诗解释意思
从军行古诗解释意思
《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所作,诗中描绘了军人在战场上的艰辛和坚定,表达了对家国的忠诚和热爱。
下面是《从军行》古诗的解释意思:
饮马渡长河,水深马欲流。
骑士骑着马渡过了漫长的河流,水深到让马都快要被冲走。
深入敌营中,闻敌人肉味香。
在深入敌营的过程中,闻到了敌人烧烤肉的香味。
食马衔枚去,人血染辔钩。
骑马的士兵们把枣核插在辔头上当作口香糖食用,而在战斗中,他们的马匹也被血染红了。
军中猎犬在,都是些著名种。
军中的猎犬都是经过挑选、训练的优秀种犬。
战士斩马刀,闪如霜雪秋。
战士手持斩马刀,刀光闪烁,如同秋天的霜雪一样明亮。
连峰去不断,直待海西头。
连绵的山峰不断地延伸着,直到抵达海西的尽头。
军行所经过的艰辛和危险,表达了诗人对家国的忠诚和热爱,同时也描绘出军人们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决心。
- 1 -。
【经典诗句】“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全诗翻
【经典诗句】“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王昌龄《从军行》全诗翻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译文] 弹起琵琶跳起舞,乐曲已换成新制的调子,只是这新调所唱依然是旧时关山难度的离别之情。
[出自] 王昌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是第二首,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新声:新的乐曲。
关山:山川关隘,借指山川阻隔的征人故乡。
缭乱:纷乱。
边愁:远戍边塞的离愁别恨。
长城:借指边塞。
译文:琵琶所奏的音乐已经换了新的了,但是思乡之情却一直都没有变,缭乱的边关愁绪无数倾诉,总也听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着长城,此景亘古不变。
王昌龄为唐代著名诗人,因擅长写七言绝句,因而被称为“七绝圣手”。
赏析:此诗只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跌宕起伏地表现出当时边塞军士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思想的苦闷无聊,也使征戍者的深沉、复杂的感情跃然活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令人陶醉的千古绝唱,然而在久戍边关的军士眼中,又是使人厌倦而单调的景象。
天天都是那连绵不断的乱山、长城,白天与“大漠”、“落日”为伴,晚上又是“寒光照铁衣”的荒野。
即使军中作乐,通宵尽欢,乐声嘹亮,也难以消除军士们积郁内心的惆怅。
“琵琶起舞换新声”。
琵琶不断奏出新的曲调,随着旋律的变化,人们翩翩起舞。
琵琶是富于边地色彩的乐器,而军中作乐,离不开胡琴、羌笛和琵琶的伴奏,这些乐器,对戍边者来说,带有异域的情调和征战的音律,易唤起战士们强烈的感触。
既然是“换新声”,应该给人以新的感受,带来新的欢乐吧。
然而“总是关山旧别情”。
“总是”二字,转折得有力,巧妙。
此句的“旧”与上句的“新”二字相承应,意味无穷。
“新声”与“旧别情”互相影射,形成诗意的波折,造成抑扬顿挫的音情,尤显出“意调的酸楚”,边愁的深重。
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诗《从军行》全文翻译赏析
青海长云暗雪山:王昌龄诗《从军行》全文翻译赏析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诗鉴赏《从军行》一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诗歌通过描写在阴云密布、满眼黄沙的瀚海“孤城”中担任戍守任务的将士的宽广胸襟,表现了他们立誓破敌、决战决胜的顽强斗志和爱国主义的豪迈气概。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意思是说:从边塞孤城上远远望去,从青海湖经祁连山到玉门关这一道边境防线。
上空密布阴云,烽烟滚滚,银光皑皑的雪山顿显暗淡无光。
这里既描绘出了边塞防线的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气氛,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两句诗是一个倒装句,使诗歌画面的色彩顿时突现,同时,从地理学的角度讲,站在“孤城”之上,人的肉眼是看不到玉门关、祁连山和青海湖这三点相联的千里边防线的,这里一个“遥望”及其所提领的空间距离遥远的三地呈现于同一幅画面,既是想象、夸张的手法使之“视通万里”,又突现了戍边将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历史责任感。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句,对戍边将士的战斗生活与胸怀襟抱作了集中概括的表现和抒写。
意思是说,在荒凉的沙漠里,战斗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铁甲都磨破了,但是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
唐代西方的劲敌主要是吐蕃和突厥。
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军与吐蕃贵族军队多次交战、激烈争夺的边防前线;而玉门关一带,则西临突厥,这一带也是烽烟不绝、激战连年。
“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这种战斗生活的强有力的概括。
其中,“黄沙”二字既是实景,渲染出了边塞战场的典型环境,又道出了边庭之荒凉萧瑟;“百战”二字,形象地说明了将士戍边的时间之漫长、边塞战斗之频繁;而“穿金甲”三字,则渲染了战斗之艰苦、激烈,也说明将士为保家卫国曾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乃至牺牲。
但是,金甲易损,生命可抛,戍边壮士报国的意志却不会减。
从军行王昌龄其七介绍
从军行其七
(唐)王昌龄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翻译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烽火台遍布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看不见踪影了。
创作背景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的诗篇。
《从军行七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采用乐府
旧题写的此类边塞诗。
鉴赏
第七首诗主要描写的是山峦叠嶂,烽火遍布的边塞景观。
用笔隐曲,语浅意深,余味不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 诗人王昌龄是著名的边塞诗人,其中《从军行》就是其代表作之一,以下是 小编整理的诗人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从军行七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原文: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独坐 一作:独上)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
译文 在烽火台的西边高高地耸着一座戍楼, 黄昏时分, 独坐在戍楼上任凭从湖面 吹来的秋风撩起自己的战袍。
此时又传来一阵幽怨的羌笛声, 吹奏的是 《关山月》 的调子,无奈着笛声更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 调时, 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
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 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
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边城 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 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将军向皇帝上表,奏请班师,以便能把战死
沙场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故土安葬, 不能让士兵们为他乡埋葬自己的战友而伤感 痛哭。
青海湖上蒸腾而起的漫漫云雾, 遮暗了整个祁连山, 远远地可以望见玉门关 那座孤城。
黄沙万里,频繁的战斗磨穿了战士们身上的铠甲,不将敌人打败绝不 回还。
塞北沙漠中大风狂起,尘土飞扬,天色为之昏暗,前线军情十分紧急,接到 战报后迅速出击。
先头部队已经于昨天夜间在洮河的北岸和敌人展开了激战, 刚 刚听说与敌人交火,现在就传来了已获得大捷的消息。
将军臂膊上绑缚着胡瓶,骑着紫薄汗马,英姿飒爽;碎叶城西的天空中一轮 秋月高高悬挂。
边境传来紧急军情,皇上派使者星夜传诏将军,并赐予尚方宝剑 令其即刻领兵奔赴前线杀敌;将军拜诏辞京,奔赴战场,将士用命,一鼓作气, 很快就攻破了敌人的老巢。
玉门关周围山峦层层叠叠, 像重重屏障护卫着王朝的西北边防; 烽火台遍布 各个山头。
人们戍边要依靠烽火来传递消息;那里山深林密,马儿跑过一会儿就 看不见踪影了。
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人物生平 诗人王昌龄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 (698 年) , 约卒于 玄宗天宝十五年 (756 年) 。
早年困于农耕, 年近而立, 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 又中博学宏辞, 授 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开元末返 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 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 边塞所作边塞 诗最著。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 格调高昂,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 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诗人王昌龄集》。
诗人王昌龄的籍贯, 有太原、 京兆两说。
《 旧唐书》 本传云诗人王昌龄为 京 兆(即唐 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 别李浦之京》诗 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
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 其为 江宁人, 或为误会。
殷璠 《河岳英灵集》 又称"太原诗人王昌龄"。
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 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 河岳英灵集》为唐 人 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诗人王昌龄为太原人, 《 唐才子传》也认为诗人 王昌龄为太原人。
诗人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 尉校书郎),后贬 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二十二年(734 年),诗人 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诗人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 孟浩然 。
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
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诗人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 ,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 闻诗人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与孟 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诗人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 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
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冬,诗人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 岑参相识,岑参有《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诗人王昌龄也有诗留别。
途经洛 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诗人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 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
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 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
《詹才 子传》 说他“晚途不谨小节, 谤议沸腾, 两窜遐荒 ”。
《 河岳英灵集》 说他“再 历遐荒”,《 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
但后来连龙标尉这样一小小的职务也没能保住,离任而去,迂回至亳州,竟为刺 史闾丘晓所杀。
《 唐才子传》载:诗人王昌龄“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 丘晓所忌而杀。
后张镐按军河南, 晓衍期, 将戮之, 辞以亲老, 乞恕, 镐曰: ‘诗 人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乎?’晓大渐沮。
”一向同情诗 人的张镐终替诗人王昌龄报了仇。
诗人王昌龄是盛唐诗 坛一著名诗人,当时即名重一时,被称为“诗家夫子诗人王昌龄”。
因为诗 名早著,所以与当时名诗人交游颇多,交谊很深,除上文谈到与李白、孟浩然的 交游外,还同 高适、 綦毋潜、 李颀、 岑参、 王之涣 、 王维 、 储光羲、 常建等都有交谊。
他因数次被贬, 在荒僻的岭南和湘西生活过, 也曾来往于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原和东南地区, 并曾远赴西北边地, 甚至可能去过 碎叶(在今 吉尔吉斯斯坦)一带。
因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对他 的诗歌 创作大有好处。
诗人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被后 世称为七绝圣手。
如《 出塞》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 龙城飞将在, 不教 胡马度 阴山。
”慨叹守将无能, 意境开阔, 感情深沉, 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又 如 《 从军行》 等, 也都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反映宫女们不幸遭遇的 《 长信秋词》 、 《 西宫春怨》 等, 格调哀怨, 意境超群, 抒写思妇情怀和少女天真的 《 闺怨》 、 《 采莲曲》等,文笔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送别之作《 芙蓉楼送辛渐》同样为
千古名作。
沈德潜《 唐诗别裁》说:“龙标绝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 测之无端,玩之无尽。
”闾丘晓因忌才而杀害了诗人王昌龄,是对我国古代诗歌 的一大破坏。
诗人王昌龄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边塞诗流传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