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合集下载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是公民具有公民意识。

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对公民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首次将“公民意识”写进党代会报告,而且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课题,即“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也不断增强。

但我国公民意识的整体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其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之一。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的紧迫性,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消极影响,成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一、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成为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公民意识首先表现为一种主体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也是公民对自己是国家主人的自觉意识。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要求主体具有主动性,自觉去实践、探索和改革,要增强主体的目的性意识,避免有盲目行为,要求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中国社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严酷的封建礼教秩序中,主体意识的孕育、生存的可能性被完全剥夺,忠君意识、权力崇拜却成为人的自觉意识。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新生力量,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责任。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是实现他们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

本文将从教育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

一、意识教育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公民身份、权利和义务的意识和理解。

在大学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同和理解。

首先,学校可以开设公民教育课程,通过教授法律、宪法等基本知识,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权益和责任。

其次,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问题,认识社会需要他们的积极参与。

二、责任教育使命感是指个体对社会、民族和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育。

首先,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激发他们的为他人付出和奉献的意识。

其次,建立学生社团、科研团队等组织,让学生参与项目策划与管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

三、思想引导思想引导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与使命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高校应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宣讲、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优秀人士和社会工作者进行经验分享,激励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建设。

四、师生互动师生互动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与使命感的有效方式。

教师应扮演良好的榜样角色,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认同和践行公民意识与使命感。

同时,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五、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与使命感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成果、公益活动参与等综合素质。

通过将公民意识与使命感的培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激发学生自觉践行公民责任。

总结起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和引导,才能让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去。

大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大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大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当今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个人品质与社会责任感息息相关。

本文将从教育、校园活动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探讨大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方法。

一、教育引导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基础。

学校应该加强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将公民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例如,可以设立公民素养课程,通过讲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伦理道德等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观。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会,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学者等为大学生授课,使其了解社会现状和问题,激发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二、校园活动校园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社会参与意识。

比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了解社会问题和困难群体的处境,进而引发他们的关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可以举办公益义卖活动,让学生自发参与和组织,通过义卖所得的善款用于资助贫困学子或者捐助慈善机构等,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社会参与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学生们可以通过加入志愿者组织、社会团队等途径,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参与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了解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也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提供相关的资源和平台,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之,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

学校、社会以及大学生个人都应该共同努力,通过教育引导、校园活动和社会参与等途径,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良好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而美好。

培养学生的与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与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与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作为公民所应该拥有的权利和责任的认知和理解。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至关重要。

通过教育和引导,我们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他们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

本文将从教育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强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公民教育不仅仅是学习法律法规和政治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优质的公民教育,学生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意见,同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开展有针对性的公民教育课程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课程,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

这些课程可以涵盖民主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社会的运行规则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学校应当创造良好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组织模拟公民投票、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从中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

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更能激发他们对公民参与的兴趣和热情。

四、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教师和学校作为学生的榜样,应当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公民形象。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育和个人示范,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同时,学校应当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与家庭合作,共同培养公民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学校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家庭应当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关心社会,并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给予学生良好的榜样和引导。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与对策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与对策作为现代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时代。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社会也在快速地发展变化。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问题愈加凸显,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什么是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一个人作为公民所应该拥有的意识和责任感。

它由公共道德、公共责任和公共权利三个方面组成。

公民意识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素质,也是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问题1.意识淡薄在大学校园中,虽然大学生们都有一定的年龄和阅历,但是有些人对于公民意识的认识还是比较淡薄。

他们认为公民意识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大关系,不太了解自己的职责、义务与权利。

这种意识淡薄的情况在一些新生中尤为普遍。

2.实践缺失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然而,大学生在校期间很少能够从实践中体验到公民意识的实际应用。

许多大学生不清楚自己在公共事务中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关注公共利益的意识,从而导致公民意识的淡化。

3.利益问题由于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阶段,自身的利益问题在他们生活中占据很大的比重。

在一定程度上,个人利益的优先级超过了公共利益,从而给公民意识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三、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对策1.思想教育高校应当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

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一些公民教育的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水平。

2.实践锻炼大学生要通过各种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实习等,实践自己所学,体验公民意识的实际应用。

特别是在参与公共事务时,大学生应该树立公共利益优先的理念,从而培养起公民意识。

3.激发兴趣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不应是一种任务,而应是一种兴趣。

高校应该帮助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公共事务并自觉参与其中,激发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的兴趣和热情。

4.校内服务大学作为一个社区,也是公共事务的重要场所。

高校应该鼓励大学生参与校内服务活动,例如在学校图书馆、宣传中心等地担任志愿者,为学校的运作和管理做贡献。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社会责任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认识和意识。

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主动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本文将探讨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实施。

一、重视公民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发展价值。

首先,公民意识能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并且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

其次,公民意识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决策,并积极参与公共事务,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公共管理能力。

此外,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还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为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学校肩负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责任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应该肩负起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责任。

该如何有效地实施呢?1. 教育课程改革学校应通过教育课程改革,将公民意识培养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探讨,激发学生对公民意识的思考和理解。

在历史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了解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以及公民参与其中的重要性等等。

2. 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建设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社会的多样性。

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社会机构、博物馆、纪念馆等地,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变迁和历史意义,培养对社会发展进程的认知。

另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志愿者活动等,提供一个实践公民意识的平台。

3. 倡导民主参与学校应该积极倡导学生民主参与的意识和行为。

例如,可以组织班级民主管理,让学生参与到班级内务的决策和实施中,增强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和责任意识。

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模拟选举、意见征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民主决策的过程和重要性。

4. 培养创新思维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具备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提要:本文将就“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这一论题的展开讨论:1、“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什么;2、“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为什么;3、“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怎么做。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正文:“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就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即是其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学生作为据有较高素质的一个群体是中国人才强国的重要资本,“公民意识”是防止人才流失的可靠手段之一。

大学生是现代公民的一部分——一个特殊群体,故其“公民意识”的培养应在普通公民“公民意识”的培养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

对于普通公民,应培养其成为一个“四有公民”。

所谓“四有公民”,即: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其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便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一、“有理想”:就是有目标、有自己想做的事,结合自身的特长,对自己的人生合理定位。

有理想的人才能分辨其前方的路且更有毅力走完前方的路,并预先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规划,这样的人生能走得更高更远。

二、“有道德”: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在当代社会中,道德对人类的要求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家庭、集体、国家。

在家庭中,以调整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为道德原则和规范。

社会主义社会家庭道德的特点是: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指导,夫妻之间以诚相见,互敬互爱,尊敬长辈,赡养父母,抚养教育子女,邻里之间和睦相处。

在集体中,以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为处事原则,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大学生如何在校园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大学生如何在校园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

大学生如何在校园生活中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大学,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成长阶段,也是塑造良好公民意识的关键时期。

公民意识涵盖了对自身权利和义务的认知、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关注与参与,以及对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尊重与遵守。

那么,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应当如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呢?首先,要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大学的各类课程,如思想政治教育、法律基础等,都为培养公民意识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这些课堂上,认真聆听老师的讲解,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能够深入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法规等重要内容。

通过系统的学习,明确自己作为公民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为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

其次,参与社团和学生组织活动也是一个重要途径。

校园中的社团和学生组织多种多样,涵盖了学术、艺术、公益等各个领域。

加入这些组织,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培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比如,参与志愿者社团,为社区提供义务服务,能够亲身体会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再者,关注时事热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今,信息传播迅速,大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时事资讯,如新闻网站、社交媒体、报纸杂志等。

关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动态,了解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问题,能够培养自己的社会洞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热点事件,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不盲目跟风,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同时,积极参与相关的讨论和交流,与同学、老师分享自己的看法,在思想的碰撞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

在校园生活中,遵守规章制度也是培养公民意识的重要方面。

校园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考试纪律、宿舍管理规定、图书馆使用规则等。

严格遵守这些规定,不仅是对自己的约束,也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

通过遵守规则,养成自觉守法、依规行事的习惯,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

此外,积极参与校园民主管理也是提升公民意识的有效方式。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

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培养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快速变化和人们对教育价值观的重新思考,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变得越发重要。

作为当代大学生,他们肩负着社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出发,提出有效的培养方法。

一、学校教育的作用学校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培养:1. 道德教育:学校可以通过开设道德与伦理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道德原则,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2. 志愿服务: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做贡献。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 学校社团:各类社团组织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社会责任的平台。

学生可以选择加入感兴趣的社团,通过组织和参与社团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1. 榜样示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榜样,他们的行为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展现出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 家庭讨论: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社会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理解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3. 家庭活动:家庭可以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如义务清洁、捐赠物品等,让孩子亲身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社会环境的塑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塑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大学生的成长:1. 政府引导: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和奖励措施。

2. 媒体宣传:媒体是传递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重要渠道。

媒体可以通过宣传正面的社会责任行为,倡导社会关爱和公民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

大学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

大学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大学教育是培养未来社会公民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变得至关重要。

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拥有的意识状态,包括法律尊重、社会责任意识、参与公共事务等。

那么,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呢?首先,大学教育应当注重法律教育,这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基础。

学校应当设置专门的法律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法律道德规范。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法律问题,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观念。

其次,学校应当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应该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基地,在校内外举办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社会。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能够感受到社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此外,大学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组织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公共参与意识。

定期举办学生会选举、社团活动和社会论坛等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决策过程,锻炼他们的领导才能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此外,大学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

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尊重多样性的观念。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项目,学生能够拓宽眼界,增长见识,培养全球公民意识。

最后,学校应该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教师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引导他们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术发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大学教育中的公民意识培养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社会实践、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以及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为社会公民的培养做出贡献。

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

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

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大学生的培养不仅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公民意识与使命感。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为国家、社会、公共利益负责的意识;而使命感则是指个人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社会角色所体现出的责任感。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本文将从教育途径、课程设计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

一、教育途径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阶段,承担着教育和启发学生的使命。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使命感,学校应该提供多种途径。

首先,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引导学生。

比如,在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增设公共事务、法律、伦理道德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公民的义务和权利,培养他们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

其次,学校可以利用班会、讲座、研讨会等形式来组织相关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这些活动可以邀请社会名人、专家学者来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角色,增强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度。

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也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与使命感的重要途径。

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个人兴趣,将相关的知识和理论融入到课程中去。

例如,在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中,可以增设一门《公共经济学》的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公共经济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在文化学专业的课程中,可以增设一门《公共文化与传媒》的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公共文化的价值和传播方式,唤醒他们对文化保护的意识。

三、社会实践除了在学校内部的教育途径和课程设计外,社会实践也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与使命感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亲身感受社会的种种问题,增强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责任感。

学校可以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各种社会实践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到农村、贫困地区进行支教或社区服务,让学生亲自体验社会的不平等、不公正,从而激发起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使命感。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方法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方法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具有更多的责任和使命感,应该积极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公民意识。

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呢?本文将从教育、实践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几个方法。

一、培养公民意识的教育途径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如公民教育、法律教育等,来向学生传递相关的知识和理念。

同时,通过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如讲座、座谈会、社会实践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通过教育,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且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二、注重实践锻炼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还需要注重实践锻炼。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调研、公益项目等。

通过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责任。

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社团活动等,培养其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通过实践锻炼,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可以在实际中得到质的提升。

三、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参与社会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大学生可以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社区建设等,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大学生还可以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和锻炼。

四、推动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推动社会进步和正义。

他们可以组织和参与各种社会行动,如环保活动、反腐倡廉运动等,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此外,大学生还要关注社会的法制建设,守法诚信,不仅要遵守法律法规,还要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大学生可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总结起来,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主要通过教育、实践和社会参与等方法来实现。

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注重学生的实践锻炼和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其积极的公民意识。

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成为了教育的重要任务。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本文将从教育系统、家庭环境和社会实践三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教育系统在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意识。

例如,开设公民教育课程或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道德规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另一方面,学校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或志愿者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责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其次,家庭环境也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亲人是最早的教育者。

家长应该重视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小就教育他们关心他人、遵守社会规则、尊重他人权益。

家庭可以通过亲身示范、家庭规则的制定以及针对社会问题的讨论等方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行为习惯。

此外,家庭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一起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最后,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可或缺的途径。

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感受社会的需求,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大学生可以参与社区服务、支教活动、环保行动等,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些实践活动既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社会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机会,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如社会实践基地、实习机会等,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展。

综上所述,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需要教育系统、家庭环境和社会实践多方共同努力。

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如何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一、引言在现代社会,公民意识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素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不仅应该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更应该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

本文将探讨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

二、认识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公民意识是指个人对于自己作为公民的身份和责任有所认同,并为了社会的利益而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

具备公民意识的学生不仅具备了社会责任感,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并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首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

在大学教育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应该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从中获取实践经验和人文教育。

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使他们从更广阔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公民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大学教育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亲身经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而形成开放、包容和进步的价值观。

最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个具有公民意识的社会能够更好地发挥每个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相结合,每个人都能够对社会负责,形成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大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的方法1. 设置相关课程和教育项目大学应该设置相关的公民教育课程和教育项目,在这些课程和项目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公民责任、社会参与和公益意识等方面内容。

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大学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社会调查、社会实习、志愿者活动等。

通过亲身经历,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增强公民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3. 塑造公民意识的教育氛围大学应该营造一个积极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公民意识的培养中。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是公民具有公民意识。

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对公民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首次将“公民意识”写进党代会报告,而且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课题,即“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也不断增强。

但我国公民意识的整体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其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之一。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的紧迫性,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消极影响,成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一、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成为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公民意识首先表现为一种主体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也是公民对自己是国家主人的自觉意识。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要求主体具有主动性,自觉去实践、探索和改革,要增强主体的目的性意识,避免有盲目行为,要求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中国社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严酷的封建礼教秩序中,主体意识的孕育、生存的可能性被完全剥夺,忠君意识、权力崇拜却成为人的自觉意识。

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论当代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如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公民意识培养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大学,我认为理应担负起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任。

最近在网上看到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问卷调查,我认为我们大学生还是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关注社会发展,有平等、民主、市场、环保等意识,但总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现代大学生的基本知识水平都较高,而行为意识水平却比较低。

据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在历史、地理、法律知识方面回答正确率较高,而在公民行为方面的回答正确率较低。

近年来,大学生的公德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焦点,人们发现,一些大学生的公德实践水平较低,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乱扔果皮纸屑、损害公物、在公共场所乱写乱画的现象时有发生。

我想大学生公民意识的薄弱,主要是由于法制教育的误区及学校教育的缺失引起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法制建设与宣传,法律意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但法制宣传也存在一些误区,一是重知识轻素养,二是重说教轻实践。

我们的法制宣传基本上停留在对法律的口头宣讲上,缺乏良好的法治实践活动,加上一些领导干部、个别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随意执法,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和法制的尊严。

这些都对正在成长中并初涉社会的大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也有一定的缺失。

“应试教育”的冲击使得公民教育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学生进入大学后虽然接受过法规教育以及道德教育,其中也涉及到公民教育的内容。

同时,由于教学脱离实际,导致公民意识培养流于形式。

公民意识不会天生或自然而然地形成,培育公民意识的种子,必须从生活的点滴开始,从学生阶段开始。

学校历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是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主渠道,通过公民意识教育,使大学生实现从“百姓”向“公民”的转化,为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我想需要做到以下这几方面:1.需要我们做到充分发挥法律课程在公民教育、公民意识培养方面的功能和优势2.加强公民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3加强学校公民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公民教育氛围。

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公民意识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参与感以及对公共利益和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在当今社会,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对于建设和谐、繁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一、提供全面的社会科学教育大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提供全面的社会科学教育,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理论。

通过开设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相关课程,大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结构、权力分配、社会规范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这样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和理解力,激发他们关注社会事件、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是培养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基础。

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思考社会问题的根源、影响和解决方案。

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逻辑思维、数据分析和独立推理的方法,大学可以帮助学生成为具备批判精神和科学态度的公民。

三、提供社会实践机会大学教育不仅应该在课堂上传授理论知识,还应该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机会。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实习等实践项目,学生可以亲身感受社会问题的存在,并且主动参与解决方案的探索与实施。

这样的实践经历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激励他们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开展公民教育活动大学可以组织各种公民教育活动,通过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公民知识和参与技能。

这些活动可以涵盖民主政治、法律知识、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行使这些权利并履行相应的义务。

此外,应该鼓励学生与政府、非政府组织等机构建立联系,参与社会事务和政策制定。

五、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当代社会具有多元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也是重要的任务。

大学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栋梁之才,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不仅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必备品质,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在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方面还存在着不足。

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培养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呢?首先,大学生要加强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学习。

了解自己作为公民所享有的权利,如言论自由、选举权等,同时也要清楚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如遵守法律法规、纳税等。

通过学习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从而更好地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可以参加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

在志愿者活动中,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如关爱孤寡老人、帮助残障儿童等,能够让大学生深刻体会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他人的需求,从而激发内心的关爱和责任感。

参与社区服务,如参与社区卫生清扫、文化宣传等活动,可以增强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而投身环保行动,如垃圾分类宣传、植树造林等,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为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也是大学生培养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动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例如,关注教育公平、医疗改革、环境保护等热点话题,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可以通过参加相关的讨论活动、撰写文章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积极为解决社会问题贡献智慧。

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遵守校规校纪,尊重师长,团结同学,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

例如,参与学生会组织,为同学们服务,维护校园秩序和环境。

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会关心他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精神。

同时,要抵制不良风气和行为,如考试作弊、校园欺凌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公民意识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公民意识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公民意识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公民意识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实践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公民意识。

一、教育引导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

高校应该加强公民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宪法法律,学习国家的历史文化。

教育引导可以通过开设公民课程、组织参观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

通过公民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参观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真实情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实践教育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不可或缺的一环。

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实践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问题,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并通过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

志愿者服务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手段之一。

学生可以参加各类志愿者活动,如支教、义工等,通过服务他人来感受和理解社会的需求,培养公民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社区实践是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的途径之一,通过参与社区事务,学生可以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社会环境塑造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社会应该创造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环境,为大学生树立榜样和引导。

媒体、社团组织、社会机构等都可以发挥作用,通过扶持正能量的报道和活动,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提升他们的公民意识。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也是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重要方面。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事务。

社会组织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资源,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其公民意识。

结语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公民意识是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学校、家庭、社会各方应加强教育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塑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培养有品德、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大学生而努力。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与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与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与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和价值观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项教育不仅仅关乎他们作为个体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本文将讨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大学校园中实施这一教育。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是指培养学生对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的认识和认同。

在现代社会,公民不仅仅是指有合法身份的人,更重要的是具备相应的责任感和意识。

通过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我们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首先,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育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制定相关的课程和教学计划。

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公民权益和义务等相关知识。

同时,学校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社会中,体验公民的角色和责任。

其次,大学校园应该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会和社团活动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志愿服务。

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公民意识,并使他们将这种意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公民意识的培育离不开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念,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独立自主、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格特质。

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来实施。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标,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艺术和文化活动,如文学讲座、音乐会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另外,家庭和社会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庭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以及家庭环境的熏陶,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社会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关心和引导,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代大学生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现代化,其标志是公民具有公民意识。

所谓公民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国家和社会中的身份地位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应当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是对公民主体地位的自我确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首次将“公民意识”写进党代会报告,而且明确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课题,即“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稳步发展,广大民众的公民意识也不断增强。

但我国公民意识的整体水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还不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因此,深入贯彻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其中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是重要内容之一。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大学生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突出的紧迫性,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和社会丑恶现象的消极影响,成为既有科学文化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一、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1.有利于大学生克服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效应,从而成为未来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公民意识首先表现为一种主体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也是公民对自己是国家主人的自觉意识。

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要求主体具有主动性,自觉去实践、探索和改革,要增强主体的目的性意识,避免有盲目行为,要求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是,中国社会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严酷的封建礼教秩序中,主体意识的孕育、生存的可能性被完全剥夺,忠君意识、权力崇拜却成为人的自觉意识。

市场经济一方面以一种难以抗拒的物质力量使人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直接唤醒和强化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使之认识到自我权利、利益、尊严、责任和风险等;另一方面又造成过分强调自我,偏重经济利益,唯利是图,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只求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却不强调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片面强调自我权利的保障,而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对减弱。

2.有利于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大力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学生公民意识体现大学生的精神风貌,是构成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一定要把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到振兴中华、提升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通过对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增强公民意识,使大学生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大学生更加自觉地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得到大力弘扬,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得到大力加强,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1)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民主法治理念是公民意识的重要内容,公民意识教育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息息相关。

通过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使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得到更好体现,使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民主管理意识得到普遍增强,使基层民主得到切实发展,大学生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2)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全体公民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社会秩序更加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公民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对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权利和义务有清晰的认识,能够很好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真正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有利于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参政意识和参政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之一。

民主制度建设要受许多条件的制约,既受制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也受社会成员的政治思想、道德和教育素质等因素的影响。

民主制度生存的基础在于公民的自觉的、持续的参与。

但是,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度里是根本无法实现民主的,文化的沙漠上长不出法治的绿洲。

我国的现实情况却是,文盲和半文盲的绝对数字巨大,受过良好教育的少数人与教育不良和未受过教育的多数人之间在文化素质和能力上的差距日益扩大。

传统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缺乏当家作主的主体意识,敬畏、屈从、依附外部强权势力,特别崇拜权力,依附权力。

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热情,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这个受到过较高教育的群体的作用,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担当起更多的责任。

但是其正确的政治观尚在形成的过程中,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因此,在保护和进一步激发大学生政治热情的同时,要对大学生的政治行为进行耐心细致的引导,把他们的政治行为引导到党和人民期望的方面来,增强其政治责任感、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学生对国家政治体系的价值产生认同感和信念,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他们掌握有关政治运作的知识和参与政治的能力,形成参与和自治的性格特征和思维行为习惯。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缺失及原因分析1.缺乏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现代公民意识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良好的公民意识也必须包括正确的权利与义务意识。

许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关注自身权利,并确立了以权利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从而忽视甚至逃避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并出现了把义务与权利、义务与道德混淆在一起的情况。

2.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行不统一大学生对公民意识的认识更多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头上,没有真正内化为个人意识,更不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应有的公民素质。

“一个人道德知识不论有多么渊博,若无切身体验或情感的介入,就不会有任何行动;或者一个人光有善意,却无坚决执行善意的性格力量,那也只不过是一种伪善;即使有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不付诸行动,依然构成不了一种美德。

”在多年系统教育下,大学生公民基本知识水平普遍较高,但行为水平偏低。

一些大学生的公德践行水平较低,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3.自我意识较强,国家意识较弱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

大学生能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树立独立的人格意识,这也是现代公民意识的必然要求。

但同时,大学生作为公民的国家意识相对较弱。

一般来说,大学生都有较强的爱国之心,但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相冲突时,大学生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而非国家和集体利益。

此外,大学生普遍缺乏政治参与热情,并未意识到,个人价值只有在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

4.古老的本土传统文化思想根深蒂固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我们有的是“臣民”,“子民”,“草民”,“顺民”或“暴民”,其传统可谓根深蒂固,“公民”的萌芽却异常艰难。

专制主义传统笼罩之下形成的观念能够轻易地制造一代又一代卑微的“草民”和逆来顺受的“良民”,专制制度本身及其依仗的暴力也很容易培养出揭竿而起的“暴民”,却不能培育出现代“公民”。

现代公民应该走出专制主义造就的“顺民”与“暴民”的传统笼罩,清楚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应该能够意识到个人的价值与尊严,清楚个人不可侵犯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然而,在传统厚重的国度里,人们却没有多少资源可供利用,没有多少榜样可供模仿。

5.大学生没有具备现代的社会与国家理念比如,自由、民主、平等与公正,都是现代理念的关键词。

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很少传授这些现代理念,而是恰恰相反,习惯于用陈腐的观念对其进行简单的批判,甚至把民主、自由、平等都看作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把一些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看作西方话语霸权。

拒绝先进文明,后果可想而知。

在大学生中,一方面是自己的权利被侵害而浑然不觉,一方面是侵害别人权利的事时有发生。

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利,也就不知道尊重别人的权利;不知道维护个人的权利,也就不可能自觉地承担应尽的义务。

6.当代中国大学办学理念上没有注重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大学是精神成人的摇篮。

它首先应该是造就人的地方,应该点亮人的心智,开阔人的境界,给人以健康的精神,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

然而,我们的大学显然不是这样。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把青年制造为功能单一的“人材”,有时甚至是制造“齿轮”和“螺丝钉”。

学生可能在某些方面受到精心的培养和铸造,但在许多方面却被阉割和限制。

他们可能有丰富专业知识,可能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可能服从领导遵守纪律,却对个人的权利茫然无知。

我们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就设有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

比如,教孩子热爱国家、服从领导、尊敬师长,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等,这毫无疑问是有意义的。

但是,这种教育的片面性却往往使它无法与传统的纲常说教区分开来。

孩子们从小到大,接受的都是服从的教育。

社会规定了一系列守则,要求他们无条件地服从和无私地奉献,却从不告诉他们自己拥有什么权利,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

这种教育培养了某种传统的“美德”,却培养和巩固了一种未成年状态,使人在自然上已经成年之后,人格上和精神上却依然不能成年。

三、加强大学公民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1.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我们要激发大学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的热情与权利意识,另一方面将公民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公共精神。

在学校日常管理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参与管理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通过自主管理潜移默化地将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权责意识植入内心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2.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针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知行脱节的现象,高校应在公民意识教育过程中加强实践性教育环节。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公民教育的实践活动应多种多样,如在法律教学中,举办模拟法庭、组织庭审旁听等,这可使大学生懂得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再如,组织学生参加当地的人民代表选举、社区法律咨询服务、社会公德论坛等,这可多方面加强公民教育,增强公民意识。

3.将公民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公民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大学教育是这一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