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

合集下载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措施

浅析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措施

2020年第6期(总第160期)2020 No. 6(Total No. 160)北京臧市摩麹曇报JOURNAL OF BELJING CITY UMVERSITY浅析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文化移情能力及其培养措施付本静(皖西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六安237102)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世界文化交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移情则是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交流与沟通的必要条件。

文化移情能够使生长于不同文化土壤中的交流者摆脱本民族文化中的固化思想,冲破语言、习 俗、宗教、思维模式等多方面的障碍,消除对民族、地域、国家的歧视,实现轻松、有效、合理的交流,从而构建起国家之间、民族之间合作与共赢的桥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移情;中西文化;文化差异;民族优越感中图分类号:G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4513 ( 2020) -06 - 080 - 05引言“移情” 一词来源于德语,即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事物在情感上的共鸣。

日本语言学家库诺最早把“移情”引入语言学研究,并提出“文化移情”的概念。

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文化之间的交流并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交流,而是文化价值观层面的契合,既要做到外在层面上的“入乡随俗”,又要做到内在层面上的“将心比心”,即英语中常见的谚语“Letyourself put on someone else 9s shoes and learn aboutone 9s posture from another persons shoes o一、跨文化交际视域下文化移情的内涵 与重要意义(一)文化移情的内涵文化移情(Cultural empathy )是跨文化交 际中的一种交流与沟通方式,即跨文化交际中 主体自觉地进行文化立场转换,有意识地摆脱自身文化的框架,置身于对方的文化模式之中,能够使交流者如实地了解与领悟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简单地说,就是引起跨文化交际主客体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文化移情的价值与培养的能力,它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谓文化移情,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沟通障碍,比如母亲向孩子诉说母爱、妻子向丈夫倾吐夫情、兄妹向兄弟诉说兄妹之情等等,而不被对方接受,由此产生了许多的误解和冲突。

这时,就需要“文化移情”。

当双方都怀有美好愿望,把握住了正确的信息,且各自站在客观立场上思考问题,那么双方之间就容易产生一种默契和情感认同,从而有利于消除彼此间的分歧和误解,有利于促进相互理解,使人们互相沟通顺畅,取得相互谅解与尊重。

人类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在这种语言交流过程中,没有主观,只有客观,文化背景的差异并不能成为文化移情的障碍。

但这并不代表文化移情不存在。

文化移情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可以弥补由文化差异所造成的沟通的鸿沟,实现人们相互之间的认知、情感的和谐融合。

在英国社会中,母亲向孩子诉说母爱,妻子向丈夫诉说夫情,兄妹向兄弟诉说兄妹之情,还有一些特殊群体如聋哑人士、艾滋病患者、同性恋者等,他们之间也会出现因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甚至发生矛盾冲突。

如果在这个时候,人们之间能够理解对方的行为,并且具备文化移情的能力,那么这种误解就会大大减少。

这就意味着人类共有的一种智慧正在发挥作用,将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智慧传递给人们,使人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不仅如此,文化移情还可以降低人们的防御心理,促进相互理解。

当今世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地球村已经形成。

然而这种紧张关系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挑战,面对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无论你身处何方,想要保持友谊或者进行贸易活动,首先都要搞好彼此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移情的作用就凸显出来。

例如: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到一家饭店去就餐,饭店服务员把客人介绍给厨师后,准备烹饪几样菜品,客人很高兴,指定其中一种菜肴为主菜,而将另外几样菜做成配菜。

事后,客人把自己的这种做法告诉了厨师,希望按照原样烹饪。

浅谈中职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职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3
加强中西文化交流与合作
通过交流与合作,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观点和思想,增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理 解。
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与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机制,为学生提供 全面系统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计划和方案。
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及时了解和掌握 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情况和效果,为后
05
中职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 的展望与建议
拓展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增加实践课程
通过实践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和工作环 境,增强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利用网络平台
利用网络平台上的多元文化资源,让学生接触到不同文化背景下 的知识和信息,提高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和认知能力。
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实践案例四:志愿者服务与文化传播
要点一
总结词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志愿者服务与文化传播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的重要 途径。
通过参与志愿者服务和文化传播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事物,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习俗和 行为方式。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 提高他们的文化移情能力。同时,志愿者服务和文化传 播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
家庭文化氛围不浓
一些家庭对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良好的文化氛围,影响了中职生对文 化的认识和移情能力的培养。
家长教育观念不当
部分家长过于注重孩子的技能学习,忽视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没有为孩子 提供足够的文化学习资源和支持。
原因分析:学校因素
学校课程设置不完善
一些中职学校缺乏完善的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导致学生无法 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影响了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如何实现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如何实现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了解其根深蒂 固的各种文化 ,就
永 远 不 可 能 掌 握 好 语 言 。学 习 外
保证和重要 前提 ,文化 是社会集
国语言 ,了解其 文化 ,是促使 人 们更直接 ,更 快捷 地进行跨 文化 交际的重要方式 。作为跨文 化交 际的重要能力——移情 能力 ,则 充分显示 了其关键 作用 ,所 以要 提高跨 文化交 际能力 ,文化 移情
大量差 异之存在是普遍 现象 ,世
界 是 多 元 性 的 ,人 们 眼 中 的 世 界
并非一样 。
杂的总体 。包括知识 、 仰 、艺 信
术 、道德 、风俗 ,以及人类 在社
会 中 所 有 一 切 能 力 与 习 惯 。 所 ”

文 化 移 情 的概 念
2充分认识 自我 。 . 3悬 置 自我 f sednsl , . s pn ige ) u f
流 领 域 。移 情 首 次 于 2 世 纪 3 年 0 0
置 自我的方法是 想象 自我是 任意 的界域 ,这种 界域是我们在 自己
正不 断促进不 同文化 的冲突与融 合 。跨 文化交际 已是人类 生活 中 不 可或 缺的组成部分 。 “ 我们 的 时代 是全球化 的时代 ,跨文化交
以 当我们在 与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
进行交流 的时候 就有必要 了解 他
们 的 文 化 ,适 度 的 进 行 文 化 移 情

e p ̄y 移 情) 自l 世 m a ”( 来 9
纪 后 期 德 国 的美 学 领 域 ,后 被 德
消除 自我 和环境 的分离 状态 。悬
囝 翻 舄
才能更好 的进 行沟通 ,实现有效 交际 ,最终获 得跨文化交 际的成 功。因此 ,在 外语教学 中 ,教师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核 心 内 容
人 的 角 度 准确 领会 话 语 的 用 意 以达 到交 际
具 有 不 同文 化 背景 的 人 从 事 交 际 的 过 的 目的 。 程 , 们 称 之 为跨 文 化 交 际 。 个 定 义 表 面 我 这 移 情的 另一个 层面是社 会语用移 情 , 简单 , 其 内 涵丰 富 。 但 掌握 不 同文 化 背 景 是 这 涉 及 到 交 际双 方 的 社 会 文 化 背景 和 人 际 也 移 跨文 化 交 际 的 关键 。 以 说 , 何 人 与 人 之 关 系 , 涉 及 到语 境 。 情 问 题 要求 交 际 双 可 任 间的 交 际 都 可 以视 为 跨 文 化 , 因为 每 个 人 方 设 身处 地 的 尊 重 对 方 的 文 化 背 景 , 俗 风 的文化背景都是 不同的 , 大的文化范 围 而 习 惯 以 及 话 语 的 用 意 。 如 中 国 人 见 面 时 例
ii - 石 。。 8 ! 。 II i 。 。 i-
科 教 论 坛
跨 文 化 交际 中文化 移 情 能 力 的培 养
赵 敏 毅 ( 黑龙 江省教育 国际交流 中心 哈尔滨 1 0 0 ) 0 1 5 摘 要 : 用能力可以解释 为运 用语 言进 行得体 交际 的能力 , 语 有效 的交际指 听话人 在任何 情 节内都 能够理解 说话人 意目的交际 。 文化移 情 能力是 跨文化 交际能力 系统 中最 为重要 的 因素。 有意识的在 实践中培养和提 高文化移情 能力, 对于跨 文化 交际具有极其重要 的理论意
性 和 文 化 移 情 能 力 , 少 文 化 摩 擦 和 文 化 减
矛盾。
文 化 移 情 能 力培 养 的 另一 方 面 是 文 化 又 可 波 及 东 西 方 文 化 。 效 的 跨 文 化 交 际 喜 欢 问对 方 姓 名 , 有 籍贯 , 龄 , 资 , 年 工 家庭 人 文 概念 是一 些西 方学者 如 G d k nt1 8 ) u y u s(9 4提 口等 , 英 美 人是 不愿 把 这 些 作 为话 题 的 。 顺应 能 力 的 培 养 。 化 顺 应 是 文 化 移 情 的 但 萨 如 出 来 的 。 有 效 的 交 际 ” 听 话 人在 任 何 情 各 语 言 文 化 之 间存 在 着 巨 大 的 差 异 , 来 重要 环 节 。 姆瓦 认 为 , 果对 不 同 的 交 际 “ 指 从 主 体 以 及 所 属 的 不 同 的 文 化 没 有 区分 , 人 节 内 都 能 够 理 解 说 话 人 意 图的 交 际 。 际 没 有 一种 语 言 或 者 文 化 相 似 到 完全 表 现 同 实 社 会现 实 , 这就 要 求 在跨 文 化 交 际 中 , 交 们 就 会 用 各 种 方 法 将 复 杂 的 感 知 简单 化 。 上, 日常 跨 文 化交 际 中 , 能够 达 到 百 分 之 百 的 理 解 或 完 全 没 有 误 解 是 不 可 能 的 , 为 际 双 方 都 应 尊 重 移 情 原 则 。 们 在 使 用 英 其 中的 一 个 方 法 就是 用一 组 特 性 去 表示 整 ・ 因 我 受 或 并 双 方 的 文 化 背 景 、 活 经 历 、 教 育 程 度 及 语时 , 母 语 文 化及 思 维 的 影 响 , 多或 少 个 群 体 的 特 征 , 认 定 整 个群 体 的 成 员都 生 受义和 Fra bibliotek践 意 义 。

跨文化交际艺术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研究

跨文化交际艺术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研究
4 结语 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何充分认识 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通过有效培养文化敏感性和文化智力 来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克服自身认知限制,有意识地在实践中 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移情能力,实现成 功的跨文化交际,这将是我们长期深入探讨的问题,且对于跨 文化交际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基金课题
跨文化交际艺术外语教研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 要的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是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质量、效果 和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对跨 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和最终成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Hanvey RG . An Attainable Global Perspective[M]. New York:The American Forum for Global Education,2004:16.
第三,区分自我和异己的文化倾向,摆脱固有文化习惯的 束缚。站在对方文化立场上看问题,首先要对自己和他人的文 化都熟悉并且清楚之间的异同,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母语 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的异同,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 的文化敏感性。要想提高交际主体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就必 须转变思维,将交际的另一方看作交际主体之外具备自身个 性特征的客体。
第二,克服文化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 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主体受不同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文 化理念的影响,有着不同的认知框架。要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活动,就要适时打破这些定势认知,去正确感知、回应不同文 化传递的信息,这需要具备文化移情能力。可是定势本身的消 解作用将个体的特点过分夸大到整个群体的范围,或者把群 体的特征不加条件地映射到所有个体成员上面是定势消极影 响的根源。跨文化交际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个别情况单独 处理,不可以点带面、千篇一律。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研究
误 解
时 他 们 经 常会 犯 很 多 语 法 错 误 .一 般 来 说 高 中生 在 写 作 时 所 犯 的语 法 错误 主要 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第 一 是 主 谓 一 致 。 所 谓 主谓 一 致 , 是 指 在 一 句话 中 人 称 与数量之 间的关系要保持一致 , 而 学 生 往 往 是 在 主语 与 后 面 的谓 语 动 词 之 间 的 一 致 方 面 存 在 很 多 问 题 , 比如 下 面 的 一 个
1 . 2文化 移 情 是 彰 显 民族 文 化 背 景 所 需 文 化 移 情 能 力 可 在 跨 文 化交 际 中 凸显 民族 文化 .并 通 过 语言学 、 符 号 学 等 达 到 沟通 目的 。不 同 国家 、 不 同地 域 的 民族 拥 有 各 自的 文 化 背 景 与 特 色 . 要 提 高 跨 文 化 交 际 主 体 的 文 化 移 情 能 力 . 就 必 须 客 观 而 理 性 地 对 待 不 同 地 域 间 的 民 族 文 化, 尊重社会 礼仪 、 价值观 、 道德标 准 、 异 国 文 化 与 本 土 文 化 对 嗅 觉 信 息 的感 受 差 异 , 避 免 因 文 化 差 异 造 成 的 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的 高低 . 文化 移 情 能 力 可使 外语 习得 者 在 不 同的 文化 情 景 中 自由 交 流 、 冲破 文化 差 异 的 种 种 障 碍 。为 了探 寻在 跨 文 化 交 际 中提 高 外语 专业 学 生 文化 移 情 能 力 的有 效 策 略 ,本 文 以 文 化移 情 能 力 的价 值 为切 入 点 . 凸显 文化 移 情 能 力在 跨 文 化
的多层 面障碍 , 就必 须正视文化 移情 能力 的价值 , 在 正 确 的 文 化 移 情 理 论 指 引 下 开 展 适 度 的 文 化 移 情 训 练 ,培 养 学 生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英 语 教 学
领域 , 照库诺 的说 法 , 谓 移情 就 是 说话 人 与 其所 描 写 按 所


的 事 件 或 状 态 的 参 与 人 或 物 的 关 系 的 密 切 程 度 。何 自然
(9 1首 次 在 国 内学术 界 提 出 了移 情 的概 念 , 为 语 言 19 ) 认
引 言
映 象负 荷 和 主体 情思 成 为 主体 体 验 的情 感 表现 。移情 从
心 理 学 的 角 度 看 是 指 通 过 对 情 感 的 知 觉 而 自身 产 生 与 他 人 的 情 感 相 接 近 的 情 感 体 验 , 相 当 于 情 感 的 共 鸣 。日本 这
语 言学 家库 诺 ( n ) 早 把 移情 的概念 移 植 到 了语 言学 Ku o 最
际 的 复 合 型 人 才 文 化 移 情 能 力 是 跨 文 化 交 际 能 力 系 统 中最 为重要 的 因素 , 接 影 响到 跨 文 化 交 际 的质 量 、 果 直 效 和 进 程 。 因此 . 英 语 教 学 中 , 师 不 仅 仅 要 传 授 语 言 知 在 教
“ 情 ” 先 是 西 方美 学 中 的 概念 . 指 主体 在 主 观 移 首 是 意 识 中 将 主 体 的 精 神 情 感 赋 予 客 观 物 象 ,使 客 观 外 物 的
识 , 必 须 传 授 文 化 知 识 . 导 学 生认 识 中 西 文 化 模 式 的 还 引
差 异 性 和 共 同 性 ,利 用 多种 途 径 培 养 学 生 的 跨 文 化 交 际
意 识 . 助 他 们 自 觉 地 进 行 文 化 移 情 , 得 跨 文 化 交 际 的 帮 获 成 功 . 而取 得 最佳 的 英语 学 习效果 。 从 关键 词 : 化移 教育 学 院 外语 系 , 苏 南 京 江 江 20 1 ) 1 0 3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摘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笔者认为,文化移情通俗地说,就是交际主体自觉地转换文化立场,在交际中有意识地超越本土文化的俗套和框框,摆脱原来自身文化的约束,置身于另一种文化模式中,如实地感受、领悟和理解另一种文化,跨文化交际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移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文化移情能力,它是文化沟通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摘要: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跨文化交际的复合型人才。

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因素,直接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还必须传授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文化模式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帮助他们自觉地进行文化移情,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从而取得最佳的英语学习效果。

关键词: 文化移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一、引言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

经济的多元化和国际化,正在促进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融合。

跨文化交流成了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自从1972年Hymes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跨文化交际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

当前,国内外语界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许多著名学者都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如胡文仲、邓炎昌、刘润清、高一虹等,他们有效地解决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文化教学要教什么,以及如何教的问题,并强调教学中的文化对比,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概念的构建及实际交际能力。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文化移情能力(cultural empathy competence)的高度关注,是跨文化交际学从表层研究进入到深层研究的转折点和重要标志。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移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效果和进程的关键因素。

浅谈中职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职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职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中职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是指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能力的能力,即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适应和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

这是一个全面的能力,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培养来进行。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学生需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对当地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培训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不同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文化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多样性。

此外,可以邀请外籍教师或文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习俗。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多种跨文化交流技巧,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交流能力、文化礼仪等。

学校可以开设相关课程,教授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和策略,如如何正确使用语言和非语言方式表达自己、如何尊重和接纳他人的观点和文化背景等。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与外国人进行交流的活动,如国际学生交流会、外国教师座谈会等,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锻炼自己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再次是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尊重他人差异的意识。

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还需要学生能够适应并融入不同文化环境中。

学校可以开展交流项目,组织学生去国外学习和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学习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形成尊重和接纳他人差异的意识。

最后是培养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学生需要学会分辨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差异,通过比较和反思来增进对自己文化的理解。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教授学生文化鉴别的方法和技巧,如观察和思考,学习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等。

同时,学校还应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让学生对自己的文化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

总之,中职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全面的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系统化和多元化的培养,学生才能够具备这一重要能力,适应并参与到日益复杂的多元文化社会中。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与培养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文化移情,即能够站在他文化的角度,理解、感知并尊重其差异,是有效沟通的关键。

这种能力不仅有助于减少误解和冲突,还能促进不同文化间的深度理解和融合。

本文旨在探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这一能力,从而帮助个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更好地适应和融入。

通过深入分析文化移情能力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培养方法,本文旨在为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和效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1. 跨文化交际与文化移情能力的定义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跨文化交际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际,简而言之,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如何有效理解、接纳并适应彼此文化差异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包括语言层面的交流,更涉及到非语言行为、价值观、信仰、习俗等多个层面的理解和互动。

而文化移情能力,则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项重要技能。

它指的是个体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够主动置身于对方的文化背景中,以对方的文化视角来观察、理解和感受事物,进而做出恰当反应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要求个体具备跨文化的知识,更要求他们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以及灵活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的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不言而喻。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减少误解和冲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

培养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对于提高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以及推动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文化移情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文化移情能力是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的基础。

在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往往会产生误解和冲突。

具备文化移情能力的人能够站在对方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对方的行为和言语背后的深层次含义,从而避免误解,增进理解。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论跨文化交际教学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1.系统性原则虽然每种文化都各成系统,但至今为止,在外语教学中关于如何学习跨文化还没有定论。

教师们通常遇到什么文化现象就浅尝辄止地说明一下,给人的感觉就是话题不定,随意性很强,缺乏系统性。

这也是困扰大多数外语教师的问题。

细川认为“在教授日本事情的时候,教师对所教知识在大脑中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比如这部分对学习者来说将来会起到多大作用,为了扩大所起的作用,接下来要讲哪部分必须要想好”[3]20。

如果不这样的话,也许课堂气氛会很活跃,也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也许什么都学不到。

那么在外语课堂中教师到底需讲授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如何讲授,这就涉及到教学大纲的问题了。

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参考外语专业的社会、事情、概况等课本及相关的大纲,明确对待跨文化的原则、内容、方法、手段及学生的学习目标等。

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性的文化讲授成为可能。

2.适度性原则课堂中所导入的文化知识必须要适时适度,本着紧密为传授语言知识服务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导入的文化必须要与外语知识学习或交际能力培养相关联。

如果理解成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哲学等,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这样大量的导入,不但超出了大纲的范围,而且也与教学目的和目标背道而驰。

文化的导入目的应该是外语学习的补充,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掌握。

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随时对内容进行调整,太难或太易的内容都是不适合的。

还应合理地把握时间的分配,注意既不能影响教学的进度,又能达到文化导入的目的。

3.主流性原则文化的种类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既包括高尚的,也包括低俗的部分。

应该导入的内容也五花八门。

既包括政治、经济等,也包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风俗、习惯、礼仪等等。

通常会有很多人认为“讲什么都行”,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什么都行”中选择出“什么(即所教授内容)”[4]95。

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挑选,尽可能的选取那些能为课堂知识服务的主流文化。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和交际技能。 移情不仅指觉察和认识他人的情感 、 情绪状 !
应, 两方面都不 可偏废 ” 。移情是指 交际者有 意识 地超越 . ! 本 族语言 文化 固有模式 的束缚 ,将 自己置身于客 体文化 中进行思 维的心理倾 向。 因此 , 于那些在本 土文化氛 围 对
浓厚 的环境 中成长 的交 际者来说 . 要成功做 到文化移情 . 必须尽 可能 地摆脱 主体文 化对 自己思 维方式 的影 响 . 而
技 干 术部 学 学 院 院


— —


关键 词 : 文化 移 情 ; 向 和 原 则 ; 文 化 交 际 ; 化 移 情 能 力 的 培 养 方 跨 文
中 图分 类 号 : 0 4 Z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2 5 4 (0 0 0 — 1 5 0 17 — 6 6 2 1 ) 2 0 2 — 2
体 双 方 都 离 开 自 己 的 固有 文 化 而 朝 着 中 间 方 向进 行 的 双 向 的 文 化 移 情 。 者 认 为 , 向 的文 化 移 情 使 跨 文 化 交 际 笔 单
“ 移情 ” e ah ) (mpty 最初 作为美 学概念 , 次出现 于德 首 国的罗勃特 ・ 肖尔 在 17 年发表 的文章 《 费 83 视觉形 成感 》 中。最早把移情 概念从美学领 域移植 到语 言学领域 的是 E本 的语言学 家库 诺 。 t 现在 的移情 概念 , 已经进一 步扩大 到了认知心理学 和跨文化交 际学等多种 领域 。 跨 文化交 际中的文化移情 . 指在跨文化交 际 中, 是 交
准则 , 自我就是对 象 ; 言之 , 换 自我 和对象 的对 立 消失
了 , 者说 , 或 自我 和 对 象 的 对 立 并 不 曾存 在 ” 许 多 跨 文 化 。

《来华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研究》

《来华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研究》

《来华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日益频繁,来华留学生数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不仅为中国的教育领域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同时也对跨文化交流和交流的深度与广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和沟通障碍,如何有效培养来华留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研究来华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路径和方法,为推动跨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化移情能力的概念及重要性文化移情能力是指个体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文化元素,以及在交流中表现出尊重、理解和共情的能力。

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培养文化移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消除文化隔阂和误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其次,有助于促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其在华学习与生活的适应能力;最后,对于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三、来华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现状与挑战当前,来华留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和高校的高度关注。

许多高校开设了跨文化交际、中国概况、中华文化等课程,旨在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培养方法需要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另一方面,部分留学生在面对中国文化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排斥和抵触心理,需要加以引导和帮助。

四、来华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的路径与方法(一)课堂教学与文化体验相结合课堂教学是培养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开设跨文化交际、中国概况等课程,让留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结合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体验、中国美食文化体验等,使留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感受中国文化,增强对中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加强师生互动与同伴交流师生互动和同伴交流是培养留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有效方法。

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研究

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研究

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人们需要具备更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移情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

本研究旨在探讨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其涵义、重要性、影响因素、提升方法以及实践经验,为进一步推动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提升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进而拓展其对艺术创作和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2 研究意义学生文化移情能力是一项重要的素养,对于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审美观念,促进跨文化交流与合作,拓展个人视野,提升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

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也能帮助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挖掘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体验,丰富作品内涵,提高作品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中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交流,同时也能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当今多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社会背景下,具备较高的文化移情能力将成为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资本和优势。

探索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2. 正文2.1 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涵义文化移情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流中,个体能够理解并且产生共鸣、感同身受的能力。

对于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来说,文化移情能力不仅仅是理解和欣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到文化的内涵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能力不仅需要对艺术作品和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还需要具备足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浅谈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浅谈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浅谈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作者:史艳坤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23期一、引言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中提出了著名的“净化说”。

他认为,当观众在观看悲剧的时候,便会产生悲悯、恐惧等情绪。

这演变成为现代文艺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移情。

现代移情说来自于十九世纪后期欧洲大陆盛行的心理美学。

德国的弗列德里希·费肖尔把移情理解为“外射到或感入到”,并把移情作用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

移情说的代表人物立普斯(Theodore Lipps)在《空间美学》中提出“审美欣赏是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交汇,是主体情感对客体的移入或外射,审美活动欣赏的是自我与对象的统一体”。

上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铁钦纳首次将移情译作empathy。

铁钦纳认为,移情源于对他人痛苦的某种身体上的模仿,以此可激发自身的同样感受。

早在中国南朝,刘勰就提出了比较完整的移情概念“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两句话描述了作家把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合到客观事物中去,即“移情”。

近代文学理论家王国维曾以西方的审美移情论为线索,以中国古代文论为基础,以中国文学作品作论据,建立了“境界说”,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二、理论依据(一)移情和文化移情移情最早是一种美学理论,由德国费肖尔首创,后经德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立普斯完善。

立普斯认为(1980:274):“移情作用就是这里所确立的一种事实:对象就是我自己。

根据这一标志,我的这种自我就是对象;也就是说,自我和对象的对立消失了,或者说,并不曾存在。

”他认为,要能够欣赏作为艺术品的花瓶,欣赏者必须在某种意义上想象自己成了一个花瓶,然后再感受它和体验它,这是美学上的移情。

移情概念的应用,虽然现在已经从美学领域扩大到了认知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等多种领域,但是对于移情这一复杂现象的探讨至今仍是众说纷纭。

许多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学者认为,交际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际者能正确界定主、客体确切的身份(Samovar&Porter,2000:259)。

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研究

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研究

陕西美术专业大学生文化移情能力培养研究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我们的世界变得日益多元化和联系紧密。

文化交流和融合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现象之一。

对于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而言,除了需具备扎实的美术基本功和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移情能力。

文化移情能力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不同文化时,具备理解、接受、拥抱、应用和创新的能力。

作为美术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艺术表达与文化背景密不可分,文化移情能力对于他们的创作和理解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对于他们成为面向未来的国际化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内容一、认识文化移情能力理解文化移情的概念和作用,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切实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深入了解不同文化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体验,深入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顺应时代需求,推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实现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增强沟通和交流技能学生需要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加强语言技能和行为准则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沟通和交流技能,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的观念和思维模式。

四、发挥美术表现力美术专业的学生需要在跨文化交流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表现力和文化创意,以更深层次地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平和创作成就。

五、注重实践与创新学生需要在实践和创新中不断锤炼和提高文化移情能力,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借助不同文化的经验和优势,融合和创新,推动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研究方法基于对文化移情能力的认识与理解,采用以下研究方法:一、理论研究法参考国内外学术研究成果,对文化移情能力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建立适合美术专业学生的文化移情能力培养模式。

二、实践研究法在美术专业教学中注重跨文化交流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体会不同的文化,运用跨文化交流技能和美术表达能力进行思考和创作。

三、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美术教育领域中的成功案例,总结其成功经验和教学模式,借鉴和运用到实践中来,推动美术专业学生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

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

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摘要:移情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有效人际交流的重要保证;文化移情能力是进行国际间交流的前提。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国与国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对文化移情能力的认识和培养也愈加重要。

本文从移情的定义的由来入手,论述了移情能力的特点、影响文化移情能力的因素和提高移情能力的途径,并针对目前国内对文化移情能力的相关研究指出其在教学领域中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文化移情;制约因素;提高途径;研究前景一、文化移情的定义及来源英文中的“empathy”(移情)来源于德语“Einfühlung”(设想),首先运用于十九世纪后期的德国美学领域,后来被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发展到人际交流领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移情首次作为一个学术理念被引介到中国,之后被运用到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并掀起了一阵从心理学视角评析文学作品的波澜。

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深入和对语言本质认识的变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逐渐引起了英语教育界的重视,而文化移情能力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

布鲁诺指出,移情既是一般交际能力的重要元素,又是充分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的要素。

由于移情这一概念从美学领域跨越到其它诸如认知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众多领域,从不同视角探究它的内涵,其意义多样复杂。

布鲁诺认为,移情的字面意义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它是代替性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我”和“你”的一致性。

移情还指以同步或“合拍”的方式感知和适应彼此的生活节奏。

顾嘉祖认为:“移情界定应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

移情不仅指察觉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和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和反应,两方面都不可偏废。

”①“以上都是比较深刻的见解。

通俗的说,文化移情就是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认知转换,即有意识的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及应用摘要:移情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有效人际交流的重要保证;文化移情能力是进行国际间交流的前提。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国与国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对文化移情能力的认识和培养也愈加重要。

本文从移情的定义的由来入手,论述了移情能力的特点、影响文化移情能力的因素和提高移情能力的途径,并针对目前国内对文化移情能力的相关研究指出其在教学领域中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文化移情;制约因素;提高途径;研究前景一、文化移情的定义及来源英文中的“empathy”(移情)来源于德语“Einfühlung”(设想),首先运用于十九世纪后期的德国美学领域,后来被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发展到人际交流领域。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移情首次作为一个学术理念被引介到中国,之后被运用到美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领域,并掀起了一阵从心理学视角评析文学作品的波澜。

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深入和对语言本质认识的变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逐渐引起了英语教育界的重视,而文化移情能力则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

布鲁诺指出,移情既是一般交际能力的重要元素,又是充分有效地跨文化交际的要素。

由于移情这一概念从美学领域跨越到其它诸如认知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等众多领域,从不同视角探究它的内涵,其意义多样复杂。

布鲁诺认为,移情的字面意义是用自己的感觉去“体验”他人的感觉,它是代替性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我”和“你”的一致性。

移情还指以同步或“合拍”的方式感知和适应彼此的生活节奏。

顾嘉祖认为:“移情界定应分为两个方面:知觉技能和交际技能。

移情不仅指察觉和认识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而且还包括对他人情感和情绪状态的正确反馈和反应,两方面都不可偏废。

”①“以上都是比较深刻的见解。

通俗的说,文化移情就是交际主体在跨文化交际中,为保证不同文化之间顺利沟通而进行的一种心理体验,感情位移,认知转换,即有意识的超越民族本土语言文化定势的心理束缚,站在另一种文化模式中进行思维的心理倾向。

”②二、移情能力的特点第一,移情如同人类的五种基本感觉,是人类固有的和区别于其他动物特有的能力。

第二,移情是一种社会行为。

人类区别于其他哺乳动物的根本属性是其社会性。

这种跨越自我中心视角的能力和意愿是人类社会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移情在维持和发展社会关系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社会交往中那些试图跨越自我的世界,理解他人感受的个体将表现得更加友善和体贴,会更加受到欢迎。

交际中合作的态度和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会促使交际行为更容易成功。

第三,移情是一种可以通过特定训练发展和改善的心智技巧。

“文化移情既要‘put yourself into someone else’s shoes’ ,又要‘understand how one’s posit ion looks from the other fellow’s shoes ’”③实质是体察他人的感受和经历。

虽然哪些情感体验可以通过何种手段增强,在这里缺乏具体详尽的探讨,然而,某些情感体验可以通过特定训练提高的实事是毋庸置疑的。

三、影响文化移情能力的因素文化移情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

虽然对移情在交际中的具体影响和作用有待细致考察研究,文化移情能力对交际成功的制约性是不言而喻的。

笔者认为移情能力是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因此就存在固有及后天影响的因素。

人是社会动物,决定移情能力的因素大多是在后期社会化过程中起作用的。

第一,以交际主体为中心的程度越高文化移情能力越低。

假如主体将大部分精力集中于关注自身的感情和行为,就无法及时有效地注意交际客体的情感和行为动态,并给予适当反馈。

第二,过分夸大客体的部分特性,将其视为总体特性,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限制文化移情能力。

第三,对性别,特定种族或文化的固有的定型式的成见也是文化移情的绊脚石。

比如认为所有美国人都热情富有,英国人都保守缄默,德国人都严肃刻板,日本人都穷兵黩武。

无视和忽视社会团体中个体的差异。

第四,避免交际客体的防范行为有助于文化移情。

假如交际主体对交际客体提供的信息断然,随意地加以评价和判断,交际客体出于自尊和面子的考虑,就不愿意提供更详尽的信息。

移情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当彼此间都以平等坦诚的心灵交际时,移情能力才被激发到最大程度,交际最充分。

如果交际客体怀有防范心理,不仅自身不能充分体察对方的情感,同时缺乏充足的信息,交际主体的移情能力也将被抑制,交际将进入恶性循环。

第五,教条主义也是阻碍移情能力的因素之一。

教条主义者怀疑他人所言的真实性,对所提出的问题,已有既定的观点先入为主,不容辩驳。

这种怀疑态度,会让交际者感到不被信任,压抑其交流欲望,抑制移情能力的发展。

第六,缺乏相互理解的动力和求知欲,移情能力降低。

由于地缘的关系,人们总是对周围的人物和事件更为关心。

试想听说自己的朋友出车祸受伤但不严重要比听说在印度有上万人民饱受洪涝之苦还要强烈。

四、提高文化移情能力的途径培养移情能力,不应该期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成效。

移情能力的提高和其他知识技能方面基本能力的提高一样需要集腋成裘的耐力和在实践中锤炼的勇气。

文化移情是在不同文化大环境下成长个体之间的交流中发生的,需要交际者跨越本民族文化立场的界限,接受并理解存在的差异,是一个更加复杂艰辛的过程。

因此,笔者认为文化移情能力的提高,不可能有绝对的途径,有很多前提条件,他们通常难以控制或难以在短期内改善。

包括交际者的内在条件如个人性格,心理素质。

外在条件如社会制度,经济状况,人文环境等。

但笼统来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培养和改善移情能力。

第一,注意其他交际者的情感表达。

表达情感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是发挥移情能力的保证,是信息加工的材料和解读他人心理状况的窗口,只有对其进行解读,才能体察交际者的情绪状态。

然而,始终对其他交际者保持高度关注是比较困难的,这可以通过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情况的关注,注意力在交际者和现时情景之间转换来解决。

第二,交际者要充分地表达彼此的立场和观点。

文化移情能力在交际者彼此激发下相互促进或抑制。

如果让一方感觉到另一方不够诚恳或表达有所保留和顾虑,就会引起防范心理,没有动力提供更详尽的信息,限制文化移情能力。

第三,熟悉交际者所处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

文化规约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沟通障碍的根源。

接受并客观对待不同民族和地域上的文化差异,就能够找到打开交际中瓶颈问题的钥匙。

比如受欧洲传统文化影响,绝大多数欧美人认为时间是固定的、连续的、数量的、可度量的,因此,他们习惯于制定严格的时间表,提前安排行程,甚至安排了几年以后的日程。

这种制定时间表的行为方式,在亚洲并没有普遍流行。

东方人受道教思想影响认为事态出于不断变化之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相渗透影响,不断变化。

因此过于机械地安排时间未免徒劳,往往计划没有变化快。

没有办法将变化的事件安排在固定的时间里。

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洲的纳瓦右和优不咯(Pueblo)印第安人就完全不会理解这种处理时间的方式,因为在他们看来即时的才是现实的,未来几乎没有现实意义或者说不确定是否存在,因此也不会把事件安排在未来。

第四,克服文化定型的消极影响。

将个体的特点过分夸大到整个群体的范围,或者把群体的特征不加条件地映射到所有个体成员上面是定型的消极影响的根源,也是其形成的原因。

交际时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个别情况单独处理,万万不能“一视同仁”。

第五,区分自我和异己的文化倾向,摆脱固有文化习惯的束缚。

站在对方文化立场上看待问题,前提条件是对自己和他人的文化都熟悉并且清楚之间的异同,这样才能保证换位思考。

五、近期文化移情能力的相关研究及研究前景笔者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输入“文化移情”作为关键字,搜索到XX到XX七年间发表于核心期刊上的文化移情方面的文章三篇,在中国博硕论文网上搜索到两篇硕士论文。

它们可以基本代表近年来中国在文化移情领域的研究成果。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和培养”深入阐述了文化移情能力在交际中的价值和意义,概况地论述了文化移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详细论述了文化移情表现的两方面,知觉移情和交际移情的适度性,以及保证文化移情适度原则的前提。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移情作用刍议”探讨翻译移情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确立译者在翻译移情中的主体地位;分析移情过程中译者无法隐形的原因,试图对译者的主体作用提出了“度”的限定;指出翻译中的审美移情是作者、作品、译者、读者四方面的有机统一。

前两篇文章对文化移情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阐述,但是对如何提高文化移情能力探讨较少。

文化移情毕竟是在交际中进行的,交际主体是人,如何提高个体的实际能力和如何对文化移情能力进行教学应该是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非常复杂和困难,需要反复实验,不断论证和更改,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然而却意义重大。

第三篇文章视角比较独特而且很有意义,文化移情能力既能运用到现时的交流中也可以在文本语篇中有重要作用,使开拓文化移情研究领域的道路更加明亮了。

综上所述,今后的文化移情研究应该更倾向于提高交际者实际移情能力的策略和对它的教学工作,从而提高交际者的文化移情能力,改善教学质量。

在实验和实践中不断验证结论,提出新的设想。

将文化移情的研究和心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相关理论联系起来,从不同视角研究同一问题,努力拓宽文化移情的应用领域。

前文提到的两个问题,通过何种具体手段增强移情能力和移情在交际中的具体影响和作用也是有待研究的。

注释:①顾家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秘文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XX:220.②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和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XX,.③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XX,.参考文献:[1]B.J.Broome, “Building Shared Meaning: Implications of a Relational Appro ac h to Empathy for Teach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 Communication Educatio n, 40(1991),235[2]Davis, Mark, H. Empathy: A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Boulder[M]. Col o: Westview Press,1996.[3]Edward T Hall, The Silent Language, N.Y.: Anchor Books, 1973[4]Larry A.Samovar, Richard E. Porter,Lisa A.Stefani, Communication Between Cu ltures, US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8[5]Jones, Robert.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empathy: A Personal Perspective [D]. London: Universityof East London, XX.[6]高永晨.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能力的价值和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XX,.[7]高永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移情的适度原则[J].外语与外语教学,XX,.[8]顾家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秘文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XX.[9]潘为民,钱妮娜.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移情作用刍议[J].外语与外语教学,XX, .百度文库-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1 - [10]杨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移情[D].**: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X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