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人谨记--东北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人谨记--东北历史!!!

(来到东北,当然关心东北的历史。古代的东北人口稀少,民族变迁大,缺乏文字史料,现在许多研究古代东北的史料都是从汉政权的史料中寻找记录,不够完整。近代东北由于在很短的历史时期内大量的移民,使得东北的人口结构和社会文化发生了太大的变化,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也出现了断裂。在网上找到一篇介绍东北近代史的文章,非常高兴,略作删节,以飨读者。

因受博克字数限制,将其分成几篇发表,小标题是编者所加。该文观点不代表本人。)

一、200年的移民史

东北的历史就是200年左右的移民史,明朝以前的东北大概只到现在的辽阳。满清入关时,满族总人口不足二十万,能打仗的不过七万人。而明朝有两亿人,由于李自成以及袁崇换的冤案,离间了很大一部分汉人,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当地百姓更是自发的帮助满清灭了张氏。可见满清入主中原,主要是汉人的功劳,否则,就是他人口再涨十倍也无法征服大明。抗击满清主要是在辽东和长江中下游。当年袁崇换实施“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保辽土”策略,训练“关宁铁骑”,屡挫满清,宁远(今辽宁兴城)一仗,奴尔哈赤三千铁甲军全军覆没,并为此送了命,而宁远城内参战的竟有70%是百姓。可见从明朝开始,戍边的移民已经对国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清政府为了防止东北进一步汉化,阻止向东北大量移民。真正的移民开始于清末民明初,这一点北洋政府尤其是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功不可没。到20年代中期,张氏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东北军垦的经验被毛泽东全盘吸收了),只用了10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举足轻重,铁路85%国有化,电信设备98%国有化,而此时中国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铁路和电信设备95%都控制在洋人手里,象样的民族工业极其有限。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统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北欧的设备),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所有这些成就令国人羡慕,国父孙中山曾深刻地检讨过:“搞三民主义这么些年,民生竟还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很多人说东北的繁荣是日本人的功劳,其实这太高看

日本人了,1929年,日本人也承认,不用半年,满铁的股份就会全部落入中国人手里,而当时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更是苟延残喘,也正是因此才引发了30年的“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急于收回中东铁路而酿成军事冲突。九一八以前,日本在东北的投资很少,唯一的“投资”是军事上的,但后来又发现被张作霖欺骗而反目成仇。日本占领东北以后,确有不少投入,但大都以战养战,东北百姓没享受到什么好处。出于政治原因,20年代的东北开发史某种程度一直被隐瞒,致使不少中国人甚至东北人也并不了解东北当时的成就,竟把东北经济的光环儿错误地套给了日本人,张大帅九泉之下岂能瞑目。幸好现在有些资料也逐步公开,我们多少也能知道些事实真相。

(鸦片战争前,清廷严禁关内百姓跨越柳条边,限制了黑、吉两省人口的增长。关于柳条边,请转到吉祥满族网站查阅/Article/ShowArticle.asp?

二、移民的深远影响

再往下谈谈东北移民对近代中国政治深远影响。这一点也是本文的重中之重。由于东北成功的开发史,使得东北三省政治态势来发生了几千年都没有过的质的变化。由于北洋政府和张氏父子有组织、有目的地、整车皮地从山东、河北甚至河南、安徽等地近似疯狂地以每年三百万人口的速度向东北大量移民,使得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这对俄国和日本的满洲战略是致命的打击。九一八后不久,日本就有组织地以每年三十万人的速度向东北移民,但截止到1945年,东北的中国移民多达四千五百万,而日本人只有二百六十万,尽管他们已经成为东北最大的少数民族。20年代,日本曾公开唆使大量韩国人移民到吉林,与东北的移民对峙,最终导致吉林“宝山路”事件,使得朝鲜人至今和东北人存在隔阂。20年代根本就不存在吉林延边地区,这是日本为阻止东北中国化而从朝鲜移民认为造成的。有些历史问题,鉴于民族政策的敏感性,至今也不能真相大白。在此声明,本人对朝鲜族同胞没有任何恶意。由于这几千万的东北移民,使得日俄的所谓“满洲问题国际化”成为镜花水月,在四十年代日本曾想利用满汉情结离间东北人和关里的中国人,至于满族人如何表态我不甚清楚,但东北的汉人是不吃这一套的。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东北,之所以放

弃了吞并吉黑两省的野心,就是因为这些抡锄头把子的山东、河北的老乡已遍布东北三省的每个省市和村落,老毛子为时已晚。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一次成功地从以军事手段从关里打到关外,这最后一次却是让憨厚、朴实的中国农民彻底征服了白山黑水,直倒黄龙。中国当时有什么,没

好枪,没好

炮,没好政府,没好军队,唯一的资源就是人。

(山东大旱,清廷在经济,军事诸多因素考量下,开放柳条边,关内百姓尤其是山东灾民,纷纷涌入关外求生,但毕竟规模小。据说直到马关条约的1895年,东北全境人口才700万,且大部分在辽宁境内。张氏父子有政治眼光,也是出于自身的利益,遂主张大规模移民,开发农业,并引进欧洲的工厂,1931年918事件之前东北已经是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了。

往往人口的民族性取决土地的归属,南联盟的科索沃争端就是一个例子。若不是张氏父子的移民政策,今天的东北飘扬什么旗帜真不好说。)

三、危难中的选择

延历史的轴线继续深入。1929年,东北易帜,张学良早就料到东北早晚起战事,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将炮厂、船厂急速迁入江南,将自己培养的东北军海、空军学员一个不拉地送给蒋委员长,成为日后国民党海、空军的主干。东北军之所以作出29年易帜、中原大战时二次拥蒋、发动西安事变等改变历史的抉择,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其实早在易帜之前,1926年奉系将领郭松龄曾想率先投奔孙中山,最终失败。这一切都是以避免内战为宗旨,东北军不是不能打仗,当年区区20万人马,其势力一直发展到上海,虽然日本人曾给以帮助,但吴佩服、孙传芳哪个没有帝国主义撑腰,甚至北伐军也是苏联全力支持。仅仅因为奉系很多年轻将领绝大部分是职业军官,身在东北更能体会到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对内战已经厌恶透顶,张作霖人马28万,林彪100万,哪次不是打过长江,横扫中华。西安事变实际上救了蒋介石,否则,东北军少壮派很快就会集体投奔红军,这样局势更不好收拾。军长王以哲遇刺已充分说明了这点。由于西安事变,东北军到南方整训,参加淞沪抗战以及开赴缅甸,只有万毅和吕正操率领整师整团的人马投奔了八路军,这应该是合理的结局,有利于抗日大局。军长于学忠坐镇甘肃,就连东北的盛事才在新疆都知道将这块土地牢牢地控制在中国人的手里。东北大学从一.二九运动到19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