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合集下载

儒家优秀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优秀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优秀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传统文化观念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儒家优秀文化更是大家信守重要价值观、树立理想人生追求的启蒙,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

儒家文化以“博学多闻”为宗旨,从探究世界自然规律,提出实证理念,以及做人之道“做仁义之事”的宗旨,彰显出其精神的凝重与坚硬。

它把仁义、和谐放在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在社会规划上显示出明确的价值取向,鼓励人们尽其所能行善,宽恕他人,追求精神修养。

此外,儒家文化注重礼仪,追求无私的仁爱,让人们收敛其行为,体现良好的道德水准,树立和平的社会秩序。

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儒家文化成为每个企业、家庭和个人的重要任务。

只有充分认识儒家伦理价值的意义,把仁义、和谐作为基本的社会建设思想,才能使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使社会更接近和谐。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一、儒家文化的概述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

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

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

“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

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

1军械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二、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在古今社会的广泛体现 (一)中国古代的和谐及孔、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和”的祈求与向往,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最新-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精品

最新-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精品

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作者李晓愚摘要儒家思想是由孔子创立的,从春秋战国时期起至今已有2700多年,在漫长的演变和完善过程中逐步成为一种以中原为核心的汉文化圈的主流,已逐步融入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还为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

其中的儒家和谐思想更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这对于现代社会,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统道德文化;和谐思想;和谐社会;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的。

当前,我国政府要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而这一伟大目标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需要举国上下,共同努力,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推进。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要加强文化建设,这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而儒家的和谐思想也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

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儒家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发挥,将之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为良好的文化条件,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其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我们要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进行更为客观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浅析《礼记》中儒家思想对于当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浅析《礼记》中儒家思想对于当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浅析《礼记》中儒家思想对于当代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一、礼记中儒家思想的含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概括了修身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它包含有两层含义:其一,儒家主张“天下为公”,人们应该共担社会责任。

既然社会成员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就必须考虑自己的社会性内涵,讲求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不论身处社会基层的民众,还是属于贵族阶层的大夫,乃至国君、天子,都要自覺修身。

其二,由个人而家、国、天下,由身修到家齐、国治、天下平,这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过程。

社会要取得大同与和顺,人们就必须自觉修身,由“明德”而“新民”,进而实现社会的“至善”。

这与孔子所说“修己以安人”一致,突出了“修己”或“修身”的价值与意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视为对“大学之道”的概括,它也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在。

中国文化中的以人为本是强调人的自我管理,是向内的管住自己,不仅要管住感官,更要管住心。

儒家“修齐治平”之道也是自尧舜以来古圣先贤智慧的凝练与总结,但应该更加清楚它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丰富意涵,了解它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和睦和平的巨大意义。

二、儒家思想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儒家的道德观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道德准则。

儒家经典认为要想实现天下大同,首先要从个体的修身养性做起,并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

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

社会舆论的导向性作用也与创新氛围的形成密切相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要求社会个体遵守道德规范,这是和谐社会的构建基础,可以说儒家大同社会与和谐社会在构建途径上不谋而合。

因此儒家学说中所提倡的道德思想为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道德规范和标准。

首先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悌道德思想。

古人也提出要“治国”、“平天下”必然要先“齐家”,因此家庭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占据着重要地位,家庭社会中的人伦和谐在历代都备受推崇,这也促使了我国社会良好伦理秩序的形成。

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浅议儒家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的。

当前,我国政府要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而这一伟大目标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这需要举国上下,共同努力,需要各个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共同推进。

在这个历史进程中,要加强文化建设,这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而儒家的和谐思想也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它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

而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对儒家思想进行全新的诠释,进行重新认识和理解、发挥,将之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作为良好的文化条件,推进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内涵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其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我们要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进行更为客观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其中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以及人本意识等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最为深远的影响。

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儒家思想的本质,主要包含两个意思:“和”与“合”。

也就是说“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们就将“和”作为了一个哲学的抽象范畴进行研究和领会,进而揭示了和谐的价值、本质,揭示了和谐的内涵。

孔子的学生有子就提出了“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其中“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和”为调和、和谐、协调的意思,“贵”是珍重的意思,含有价值判断的意义。

所谓“和为贵”,就是认为和谐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价值,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状态。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儒家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本文将探讨儒家和谐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几点启示。

第一,儒家强调以仁为核心。

儒家思想中的“仁者爱人”是一个重要的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仁者爱人”强调的是人的关爱和互助精神。

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崇尚人道主义精神,强调共情能力和互助合作。

只有通过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关心和帮助,才能真正达到社会的和谐。

第二,儒家注重礼仪和秩序。

儒家思想中的“礼”是一种道德规范,注重人们之间的礼仪和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明确的规则和秩序来保障公平和正义。

儒家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公平、公正、诚实和守法的原则,强调个人和社会的规范行为。

只有通过规范的秩序和礼仪约束,才能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三,儒家倡导以德治国。

儒家思想强调君子之德,认为德者,人伦之本。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道德的引领和塑造。

儒家思想启示我们,要通过道德教育和品德建设来塑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面貌。

只有通过各个层面的道德建设,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四,儒家追求“和而不同”。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与个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和谐关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通过融合多元文化,实现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发展。

儒家思想启示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包容不同的观点、文化和思想,鼓励多元发展和平等交流,并通过沟通和对话来解决分歧。

只有实现多元和谐,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通过对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儒家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助合作;强调礼仪和秩序,保障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强调德德教育和品德建设,塑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强调多元和谐,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向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发展而来的必然要求和内在要求。

儒家和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家和谐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强调个人的功利和私欲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提倡尊重和关爱他人,倡导良性竞争和社会协调发展。

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启示。

首先,儒家和谐思想提倡“仁爱”、“仁政”,这是指领导者应当以爱的心态去治理社会,关心民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我们也应该强调领导者的仁爱之心,让领导者关注和关怀民众的生活,积极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建设。

只有领导者以身作则,用仁爱之心去治理社会,才能够建设起和谐社会。

其次,儒家注重个体的道德修养和自律,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倡导个人要以高尚的品德去影响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从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只有每个个体都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此外,儒家和谐思想还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协调。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我们也需要注重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协调。

一个和谐的社会不能有过多的社会矛盾和撕裂,需要积极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加强各方面的调和,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协调。

儒家和谐思想的存在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我们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儒家和谐思想的价值观念和原则应该得以充分尊崇和发扬。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儒家和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特征,使得传统的儒家和谐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显得僵化和不适用。

因此,在将儒家和谐思想运用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并与现代社会价值观进行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儒家和谐思想的作用。

综上所述,儒家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

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

2007.4□王海利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意义文化的力量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扬传统文化的优势。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意义深远的思想资源。

我们要充分挖掘儒家思想的精髓,并对其进行现代性的诠释,使之成为和谐文化的“灵魂”。

一、修身为本儒家认为,“修身”是构建“大同世界”的基础和根本。

《大学》开篇就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儒家的“八条目”。

即“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由此可见,儒家认为通过修身,每个人可以不断提高自己控制和调适内心平衡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从而具有和谐之心。

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全面发展的人格,才能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才能不为外力所扰,做到“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如果社会上人人都具有了“和谐之心”,那么家庭、国家乃至世界的和谐也就水到渠成了。

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根本是人自身的和谐。

没有个人的和谐,就不会有良好的道德,也就谈不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从当今的社会现实看,有一些人,甚至一些高级领导出现腐化堕落,问题就出在“修身”上。

他们没有格物致知,提高认识,然后正心诚意,去做修身的功夫。

只有自己身修好了,才可以管理好家庭,如果不能齐家,那如何治国?因此,儒家提出的“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的思想对于当下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二、施仁为核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实现人的持久、全面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做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28字,“仁”字是最恰当不过的。

儒家文化经典对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的启示

儒家文化经典对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的启示

儒家文化经典对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的启示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经典包括《论语》、《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和人伦观念,为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儒家文化经典中,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论语》中的“为政以德”、《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观念,强调了个人修身齐家治国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只有个体自身具备道德修养,才能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种观念对于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即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从个体的道德修养开始,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道德责任,遵守法律法规,与他人和睦相处。

另外,儒家文化经典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大学》中提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家庭和社会的密切关系。

儒家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石,只有在和睦、和谐的家庭环境中,个人才能健康成长。

而社会伦理则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个体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的观念为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即通过加强家庭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注重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意识。

此外,儒家文化经典中还强调了仁爱和和谐的道德理念。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仁”,即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心。

儒家认为,只有在充满仁爱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才能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

此观念为社会和谐与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通过培养人们的仁爱之心,弘扬和践行仁爱精神,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与和睦。

儒家文化经典还强调了治国理政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强调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做到品德高尚,公正廉洁,以此来影响和引导全社会。

这种理念为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法治体系,加强领导者的道德教育和监督,确保领导者遵守法律法规,为社会提供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治理环境。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自古以来,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地位。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礼”、“仁”、“义”等哲学思想对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央政府的重大使命。

本文将结合儒家和谐思想探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期为当代社会建设提供一些思想启示。

一、和谐思想与社会和谐儒家和谐思想主张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仁爱”、“孝道”、“道德”,培养文明、和谐、有序的社会。

和谐的社会不仅仅意味着物质财富的丰富,更应包括精神层面的和谐,如互相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等。

这与现在中国和全球社会已经形成的价值观是相契合的,而“和谐”成为了一个当代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追求的目标。

儒学中有“治家有国,其道自兴”的观念,即思想家认为从个人做起,逐步实现“达人达己、达己达人”的过程,实现“宜家和国,和敬同义,理性同感”的和谐状态。

这可以理解为,建设和谐的社会一定要从小做起,从个人品德做起,让每个人都有理性,有智慧,有道德和文化的培养。

二、和谐思想与社会稳定和谐社会还要求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关系诸如母女、夫妇、族群、行业关系等都是稳定和谐的。

从社会稳定角度来看,通过仁爱的道德教育,培养关爱他人的情操,增强社会公正和信任感;通过强化道德沟通,增强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从而在社会中树立共性,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三、和谐思想与幸福生活在儒学中,“仁”是至高无上的人类道德境界,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仁者,人也。

亲亲为二字,忠言为三豫章笏确谔,修身为凯歌”,提倡文明、和谐人际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和互信,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础与重要保障。

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一个充满幸福的家庭是由和谐、平等的婚姻关系、互相尊重及沟通理解而组成的。

相对来说它是具备安定与和谐的。

四、和谐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为material(物质)而且为non-material(非物质)的因素等自由平等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更多空间。

儒家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维普资讯
标准 只有符合这样的价值 和政治法则 ,统治才具有合 法性 。儒 家正是基于这 样的合法性基础之上 ,才通过义利之辨来抑制
统治 者的特 权利 益 。在君 臣关 系处 理 上提 倡从 道 不从 君 ,从 而推导 出 民权 的 话语 范畴 。孔 子坚持 “ 以道事 君 ,不 可则 止 。 盂 子认为 ,人 民能够直接与天相通 ,大意可 由民意来表 征 ,因而他说 :“ ”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民之尊贵 、民 ”
格修养问题 .还能 帮助个人确立道德信仰 、促进社会道德风尚转变等 。从本 质上看 。儒家道 德关怀方式是实践的而 不是认知
的。把 “ 道德”当作实践问题来研 究是儒家从生活实际需要 出发产生的结果 ,道德训戒、人格培养 、心灵拯救 、思想改造和
安身立命等都是儒家在道德关 怀上的基本特征 。儒家也十分重视 “ ,这里的 “ ”指的是一种实用的人生智慧,“ 知” 知 知”在
响。当我们面对现代化所提 出的时代要 求时 , 不能不对儒家文化中和谐 思想的合理性和本身所蕴涵的价值理念进行 客观公正
的分析和 阐释 ,以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之需要


儒 家文 化和谐 思想 的基 本 内涵
儒家是殷商 以降巫史文化的承袭者 ,它发展了西周礼乐传统 ,承继三代先王观 ,尤其推崇文、武 、周公 ,是一个重视血 亲人伦、追求现世事功的学派 ,其核・ U思想是 “ 复礼 ”和 “ 归仁” 礼 ”是维护宗法制度的社会规范 ,人们必须用礼来约束 。“ 自己,“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L 。 】 自我克制 , J 以达到礼 的要求 , 克 己复礼 ” “ 己复礼为仁 , 日克 即“ 。克 一 己复礼 , 天下归仁焉” ] “ ”是一个人全面修养 的成果标志 。“ 【 仁 2 仁”和 “ ”的关系是相互包含 、相辅相成 的,“ ”是人 礼 礼 外在的行为准则 ,“ ”是 内在的精神境 界 孟子侧重发展孔子的礼学 ,力主 “ 仁 法先王” ,通过 “ 以德行政” 发政施仁 ”的 、“ 和平 办法来实现天下统~ ,他还发挥 《 尚书》“ 民为邦本”及 《 左传 》的重民轻神思想 ,提 出 “ 民贵君轻” 。将 民本主义推 向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

论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启示儒家文化历史悠久,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的一些思想至今还为我们现在人所认同和接受,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随着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口号的提出,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一、儒家文化的概述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对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及现代价值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把握。

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人本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力行意识对中国社会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创立的儒学即被称之为“显学”。

汉以后,通过董仲舒的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儒学对中国社会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础。

孔子所谓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它几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仁的核心是仁爱,也即是同情、爱护和帮助人。

仁是德行的根本,体现于万事万物中而使天下人相亲相爱(《原善》下)。

“仁”是爱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义”、“礼”、“智”是“仁”的推广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现。

如仁爱、尚义、和谐、诚信、自律等精神。

二、儒家文化的和谐思想及其在古今社会的广泛体现(一)中国古代的和谐及孔、孟的和谐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与“谐”同义,而“和谐”在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思想经历了孕育、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构成了完备而别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尤其是中国哲学三大支柱儒、道、释,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和”的祈求与向往,这些思想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

“和谐”意义的形成,还与“天人合一”等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大命题。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

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第一篇: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儒家中庸思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代启示摘要:传统儒家中庸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如“中”与“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

它强调适度,看到了事物的相对性,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并为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但中庸思想又带有很强的主体性色彩、由相对走向绝对。

因此,批判地继承和发扬儒家中庸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中庸思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意义一、儒家中庸思想的和谐内容中庸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和谐内容:第一,“中”与“和”。

在先秦儒学中,“和”是目的,“中”是方法,在“中”作为调整阶级关系的准则出现时,“和”提供了阶级关系调整到比较恰当,从而和谐统一的蓝图。

儒家承认等级或阶级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但它同时也反对将这种差别绝对化,因而主张中庸和谐,以化解矛盾的对立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在日常处理和待人接物的方式上,儒家主张中庸和平,反对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但是要协调矛盾,不是消灭矛盾,从而达致和谐。

第二,“执两用中”与“和而不同”是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命题。

“执两用中”探讨的是异元素的相同方面对于和谐的意义,“和而不同”则强调不同元素的结合对和谐的意义。

任何事物都是同与异的统一,无论是同还是异都能和谐相处,正如陈序先生所说:“人与人所以能够联合而为社会或团体,不但只是因为他们有相同处,或是社会性,也行是因为他们的相异处或个人特性。

有了相同性,他们能够起同情心而合作,有了相异性,他们可以互相利用而分工。

所以相同和相异,都可以叫做他们联合而成社会团体的主因。

”①“执两用中”既是人的内在修养方法,也是使主客体关系和谐的方法。

先秦儒家强调“时中”具有特殊的价值,它是教人在变化中求和谐。

第三,推类求同。

“同”是“和”的基础,求得同的基本方法就是推类。

儒家文化经典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启示

儒家文化经典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启示

儒家文化经典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启示社会公德建设一直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儒家文化经典对于社会公德建设有着深远的启示和影响。

儒家思想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责任,提倡仁爱、礼仪和义务,成为塑造公民道德品质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指导。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经典对社会公德建设的意义和启示。

一、仁爱与关爱他人儒家经典将“仁”置于核心地位,提倡人们应当具备仁爱之心,关怀他人,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些道德规范强调个人应当体察他人之欲,不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秉持和谐的关系和社会安宁。

二、礼仪与社会秩序儒家经典《尚书》中所呈现的礼仪观念,强调个人应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尊敬长辈,注重礼节,恪守义务等。

这些行为规范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推动人们遵循规范,维护公共利益。

三、忠诚与家国情怀儒家文化经典中的“忠”字,强调个人对家庭和国家的忠诚与责任。

《孟子》中提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引导人们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培养个人的忠诚和家国情怀,促进社会公德建设的发展,同时也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国家凝聚力。

四、教育与传承儒家文化强调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儒家经典中对于教育和学习的讨论广泛而深入。

儒家提倡“教化”的理念,注重个人学习和全民教育,通过不断培养人才,传承和弘扬良好的社会公德,提升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平。

总结起来,儒家文化经典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启示主要集中在仁爱、礼仪、义务、忠诚、教育等方面。

通过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粹,我们能够从儒家经典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仅培养个人对他人的关怀与尊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而且也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增强家国情怀和凝聚力。

只有通过坚持儒家文化经典中的价值观念,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社会。

以“孔孟之道”为例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儒家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以“孔孟之道”为例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儒家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以“孔孟之道”为例浅析新时代背景下儒家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宋初宰相赵普辅佐赵匡胤,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渴求重拾礼乐文明,以仁义道德构建和谐的大同社会。

虽然曾经的时代已经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取之而来的是崭新开放的新世纪,是法制社会,但是儒家思想依然在熠熠生辉,我们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吸收了许多儒家的传统理念。

法制为主,仁义为辅,情理交融,这是我们时代的特色,也说明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

虽然儒家的时代已经远去,但祖人留下的古老智慧仍然在千年后绽放亮眼的光芒。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指由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从创立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两千五百多年。

儒家思想在那个人道混乱的时期看到了“人”的价值,注重人自身的修养,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要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儒家思想中尤以“孔孟之道”最为突出,有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其主旨是仁义,仁者爱人,以仁孝治国。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中心,也是儒家思想的建构根本。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仁的实质就是爱人,由自己到他人,由亲人到泛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孟子关于仁的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關于仁政的主张。

孔孟之道要求人人爱人,君主爱民,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大同社会。

二、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谐社会不是乌托邦,而是人们一直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在古代人们就提出过和谐社会的设想,“大同社会”就是和谐社会的最理想状态,而如今和谐社会是中国社会实际发展的需要,不论是在人与自然,还是人际交往、个人自身等方面,都存在着和谐的思想。

(一)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主要是指人与人之间要有一种和谐平等的关系,每个社会成员都各安其位、不结党营私,宽和待人、不与他人争执,团结一致、不勾心斗角,这样就可以求同存异,与他人和谐相处。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说明了人际关系在社会中建立的重要性。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儒家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上千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些思想和观念不仅在过去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作用,在当今,仍不失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思想资源,具有重要而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启发意义。

1.儒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1.1人际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际和谐,是以仁义道德为基本准则的。

“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即“仁者爱人”,强调在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诚信。

对待亲人要坚持仁的原则,“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通过爱自己的亲人,提倡孝悌,由爱亲人推广到爱其他人。

有了仁爱之心,就能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儒家认为,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以“仁爱”为己任,在人与人地交往过程中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多为他人着想,用亲仁的态度去对待别人,那么人类社会就会成为一个洋溢着博大之爱的和谐社会。

总之,儒家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提倡宽以待人,以诚待人,极力创造“人和”的人际关系。

1.2群己和谐。

由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和谐推而广之,就是人与社会之间的“群己和谐”。

在处理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中,儒家强调“群己和谐”的思想,认为人是一种“群”的存在,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群体之中,只有群体才能够保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只有把个体融入群体之中,才能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要真正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在儒家看来,就要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做到“各居其位、各符其名、各行其职”。

同时儒家认为还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和规范机制,以确保上下长幼尊卑有序。

为此孔子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立为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并经过权威化、制度化而成为“礼”的核心内容。

但是“礼”的实施离不开“仁”的支持,因为“礼”是一种外在的社会约束机制,而“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和自觉性。

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

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考在当代社会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共同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奉行仁爱、和谐与秩序。

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以及如何借助儒家文化来构建和谐社会。

一、儒家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儒家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责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儒家思想中的“仁”作为核心概念,要求人们关注他人的疾苦,注重和谐共处。

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要求人们在全球视野下,关注他人的福祉与发展。

可以说,儒家文化中的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相互呼应,相辅相成。

儒家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也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密切相关。

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紧密相连。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互动与统一,追求全人类的共同福祉。

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的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借鉴。

二、儒家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1. 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理念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仁者爱人,关心他人,注重亲情、友情和社会公德,强调互助合作和社区共建。

这种仁爱的精神有助于建立社会正义与公平,并培养人们的共同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 和谐与秩序的追求儒家文化注重和谐与秩序的维护,认为和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和谐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制度的协调。

通过推崇礼仪、尊重传统、崇尚稳定等方式,儒家文化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方向和借鉴。

3. 人的自我修养与社会和谐儒家文化强调个体自我修养,注重道德建设和心灵成长。

在个人修养上,人们应该培养良好的品德、修炼道德自律,追求内外兼修的境界。

这种自我修养不仅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和幸福,也为社会和谐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儒家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程时珍(湖北师范学院政法0601班)【摘要】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

本文对儒家核心文化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再从儒家文化对个人自身,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以及个人与自然方面的阐述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儒家文化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儒家文化所倡导的理念既是构建友爱社会的基础、维系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促进人与自然亲密相处的前提,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一种良好的道德精神。

【关键词】儒家文化;仁爱观;和谐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主干,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体系博大,义理宏深。

胡锦涛同志指出, 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不但是和谐社会的必要内容和重要标志, 而且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

”[1]儒家文化到底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哪些启示呢?笔者认为,儒家的文化包含了许多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这其中包括孔子的“仁爱观”,“中和观”,“尚公观”,“忠信观”,还有“和合观”。

一,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一)儒家“仁爱观”,倡导“仁者爱人”理念,启迪人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情怀,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去关心人,爱护人。

“仁”和“礼”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

“人”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的具体含义是把人当人看,尊重人的价值,特别是人的独立人格,加强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沟通,要求每个人都能承受相应的道德制约和社会义务。

[2]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当大力借鉴我们祖先留下的“仁爱”遗产,激发自觉地“仁爱”情怀,真心实意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自己立身做人的基本原则,在日常平凡工作中,实实在在地去关心人,爱护人,使互相关心,互相爱护,成为全社会人们的自己行动。

若能如此,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到来,就指日可待了。

(二)儒家的“中和”观,倡导“尚中贵和”理念,启迪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化解呵呵矛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序发展。

“中和”包括“中”与“和”两方面。

“中”指适中,中正。

“和”就是和谐,协调之义。

(三)儒家的“尚公”观,倡导“天下为公”理念,启迪人们确立对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消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天下为公”,贵在一个“公”字,其旨意在于提倡以公义战胜私欲,强调人们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和义务。

儒家经《礼记〃礼运篇》所阐述的“天下为公”与“世界大同”的思想,导源于儒家仁学思想的扩展与推演,是“仁者爱人”,“泛爱众”,“安百姓”,“四海之内皆兄弟”思想的逻辑发展,因此长久地成为儒家文化追求的社会理想。

[3]这种“天下为公”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已陶冶出千千万万以民族大义为重的贤哲志士。

从梦中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道德追求,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意识,其中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旋律,那就是“天下为公”今天,我们的社会仍然存在种种矛盾。

若能坚持“天下为公”,做到“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黔,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那么许多社会矛盾,就有可能得到合理解决。

同时,坚持“天下为公”,人们才能自觉地以公义战胜私欲,自觉负起对社会,民族的义务和责任,激发人们树立全局观念,养成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道德情操,自觉舍弃个人小利,谋求国家和人民的大利。

有了这种感情,一切不和谐的音符,就可以被有效地抑止;一切和谐的曲调,就将自然出现。

因此,提倡“天下为公”,完全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的要求,我们应当带头实施,身体力行。

(四)儒家的“忠信”观,倡导忠实诚信理念,这对于纠正社会上的启蒙拐骗邪风,培养人们醇厚朴实之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导向作用。

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要讲忠信之德。

因为只有讲忠信,人与人相交,才能真诚相待,忠实不欺,信守诺言,从而消除社会中那些欺,蒙,拐,骗的丑恶现象,这对于促进人们和谐相处,友好合作以及推进全社会醇厚朴实之风的形成,无疑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五)儒家的“和合”观,倡导“天人合一”理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

所谓“天”,一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

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

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4]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

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5]成为二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

二,儒家文化对现实社会的意义(一)儒家文化有利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人自身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起点,而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层面。

人有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必须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才能生存并发展。

因此,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考虑个人的物质利益,争取和维护个人的物质利益,这是正当的。

因此儒家认为人类追求物质上的“足食”、“富与贵”、“饮食男女”而厌恶“贫与贱”是人之常情,但是取得这些物质条件的途径与方法必须合理。

从选择的行业看,儒家强调必须走正道,“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只要是走正道能够获得的富贵,哪怕是做马夫也是可以的。

从求富贵的方法上看,儒家强调也必须有道。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贫和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假如不是按正道来摆脱贫贱,那宁可不摆脱它。

[6]儒家还提倡在精神层面和道德理性上通过修身养性,形成道德规范及准则,并以此教育人们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性和社会规范,通过形成自身内心的和谐、精神的和谐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状态。

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建立起“仁”本体,通过“自省、克己、忠恕、慎独、中庸、力行”六个环节,从而实现人人皆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儒家这种修身行为达到的道德境界不仅完全克服了肉体生命发展对于精神生命的阻滞和对立,而且建立了和谐的精神境界。

(二)儒家文化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发展。

人自身的和谐只是和谐的起点,在实现了自身和谐之后,只有继续外化,推及自己与他人、他物的关系和谐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彻底和谐。

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业文明社会,血缘关系无疑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但是,儒家把仁爱思想超越了宗法血缘的道德范畴,要求人以仁爱之心对待一切人,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的和谐关系。

具体而言,儒家是以“仁者爱人”的高尚品德为核心,结合“义”“礼”“知”“信”四个方面展示儒家人与人和谐的基本准则,要求人们“见利思义”、“见义勇为”,“以礼相待”、“礼让为先”,“知天命,进以礼,退以义,求之要有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是对人交往时的一种道德要求,即诚心,无诚心则身不正,身不正则品质污,而品质污则无以谈友情,也便自然无以谈交朋友,必须端正交朋友的态度,要首先具备一颗真诚的心。

从另一方面讲,也就是说,交朋友应先具备交朋友的素质,“诚心”是“信”之重要内容。

[7有了如此宽厚的对象化的行为以及个体自身的严格约束力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是和谐的。

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儒家先哲也进行了许多可贵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处理人我关系的重要原则。

一是倡导“仁爱观”,强调“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

《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就集中体现了仁爱原则。

二是倡导“忠恕之道”,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基本精神,就是要求人们“推己及人”或“舍己为人”。

三是倡导包容精神,提出“厚德载物”,要求人们像大地那样,以容载万物的气量,去处事待人,在与人交往中,做到虚怀若谷,宽厚大度,设身处地去理解人,关心人,体谅人,而不过分苛求于人。

四是倡导“贵和”精神,主张“和而不同”,“去同取和”,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以和为贵,相互协作,共享祥和。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儒家在德育实践中所设计出来的重要德育内容,它们对于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行业的关系,个人与家庭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都有针对性很强的指导意义。

(三)儒家文化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创造者和根本推动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社会的人,反过来,社会也是人的社会。

人与社会的和谐,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就是说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儒家人与社会和谐思想主要通过“孝”、“忠”、“悌”等精神元素构成,要求一个人不仅要做到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而且要将这种关系发扬到为国尽忠、报效社会。

“忠”,即对待人,帮助人要真心诚意:后者为“恕”,即宽容精神,推己及人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实现社会和谐的道德原则。

儒家还提出了达到人与社会和谐的具体方法: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用今天的话语表述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就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他人一同过得好。

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作为封建社会初创期的思想者,在调节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上,显然无法运用上述各种手段协调社会,但是,作为一种思想启示和方法论,其对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与社会的和谐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这方面,儒家作了自己的深刻思考,并构建出具有特色的德育内容。

例如,儒家倡导“尚公”的原则,强调“天下为公”,要求人们用公义战胜私欲,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做到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突出公而忘私的价值取向。

[8]德观,无疑有助于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