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和影响分布的气象条件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和影响分布的气象条件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和影响分布的气象条件核心提示:风电场建在迎风坡或地势较高的地区,沙尘暴对土地的刮蚀,会对塔基的牢固程度造成影响,在背风坡或地势低洼的地区,其沙埋作用又可使塔架的高度发生变化,影响风能吸收和转换。
1.我国风能资源分布我国属于地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分别受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的控制,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受中高纬度的西风带影响,南方地区主要受低纬度的东北信风带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陆地最南端纬度约为北纬18度,最北端纬度约为北纬53度,南北陆地跨35个纬度,东西跨60个经度以上。
我国独特的宏观地理位置和微观地形地貌决定了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的特点。
我国在宏观地理位置上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板块――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之间热力差异非常大,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别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相互影响,季风现象明显。
北方具体表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南方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按照陆地与海洋的距离划分,我国可分为南部沿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内陆地区。
南部沿海地区在东北信风带和夏季热低气压的影响下,主风向为东风和东北风,由于夏季低气压的气压梯度较弱,因此风力不大,风能较小。
东南部沿海地区与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地区形成独特的狭管效应,而该地区又正处于东北信风带,主风向与台湾海峡走向一致,因此风力在该地区明显加速,风力增大,风能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风能开发价值。
东部沿海地区基本上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压梯度小,同时,该地区又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大风持续时间短且不稳定,风能资源开发潜力一般。
中部内陆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难以到达这里,夏季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较小,同时由于该地区地势地形复杂和地面粗糙度变化较大,不利于气流的加速,因而风能资源比较贫乏。
大型风力场的自然影响因素

大型风力场的自然影响因素
一、气象条件
1、风能质量要高。
风力发电场的场址的首要条件必须风能资源丰富。
年平均风速在5m/s以上,30m高处的有效风力时数在6000h
以上,有效风能密度在240w/m^2以上时才适合建设大型风电场。
其实,影响风能质量的因素有年平均风速、平均风功率密度、风频分布、有效风速可利用小时数、风向稳定度等。
2、风力发电场的场址盛行风向稳定。
风向稳定不仅可以增大风能利用率,还可以延长风机寿命。
3、风力发电场湍流程度要小。
风是随机的,并受场地表面粗糙度和附近障碍物的影响。
风场湍流的形成一般是由于风道过于粗糙、或者因障碍物而产生的风速及风向的急剧变化而引起的。
它不仅会影响风力发电机的出力,还会使风力发电机产生振动和受载不均,降低风力发电机使用寿命,严重时还会造成桨叶飞出的事故。
4、风力发电场址的自然灾害要少。
强风、冰雹、雷暴、地震等都会对风力发电机等造成影响。
二、社会自然条件
1、风力发电场址的地势要较平坦,地质条件要好,以便进行土建施工。
2、交通便利。
要考虑拟建风电场的设备供应和主要建筑材料运输是否便利。
是否利于大型吊车、平板车的施工、运输等。
3、风电场应尽可能接近电网接入点。
如:靠近现有的10KV和66KV变电所和线路,以减少电能损耗和送出工程的费用。
尽量少占耕地,减少生态破坏。
4、周围环境。
风电场的建设一般会对飞禽及鸟类正常生活和迁徙有影响,为保护生态,场址应尽量避开鸟类飞行路线、候鸟及动物栖息地等,远离自然保护区、军事设施、人口密集地区等。
我国风力发电场的分布情况

我国风力发电场的分布情况我国有效风能分布图根据图中国风力资源分布状况图,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米2以上,有的可达500瓦/米2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这一风能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2)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包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省(市)沿海近10 公里宽的地带,年风功率密度在200W/m2米以上.(3)内陆个别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一些风能丰富点,如鄱阳湖附近地区和湖北的九宫山和利川等地区.(4)近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水深5米到20米的海域面积辽阔,按照与陆上风能资源同样的方法估测,10米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是陆上的3倍,即7亿多千瓦.根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绘制的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分布图,中国陆地10m高度层的风能总储量为32.26亿KW,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陆上实际可开发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近海风场的可开发风能资源是陆上3倍,则总的可开发风能资源约10亿千瓦。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的风力资源开发60%,那么仅风能就可以支撑中国目前每年全部的电力需求。
中国的风电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分布基本均匀。
东南沿海及其岛屿、青藏高原、西北、华北、新疆、内蒙古和东北部分地区都属于风能储藏量比较丰富的地区,而甘肃、山东、苏北、皖北等地区也有相当大比例的风能资源可以有效利用。
我国陆地上从新疆、甘肃、宁夏到内蒙古,是一个大风力带;同时还有许多大风口,如张家口地区,鄱阳湖湖口地区、云南大理等。
这些为风能的集中开发利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到2008年底,中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现在在全世界是位居第四位,装机容量近三年来是连续成倍增长。
如果按照现在这样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底,可能会达到3000万千瓦。
风力发电的地理布局分析

风力发电的地理布局分析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正逐渐成为各国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风力发电的地理布局对于其发展和利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地理角度分析风力发电的地理布局,并探讨其在不同地区的优势和挑战。
一、地理条件对风力发电的影响地理条件是影响风力发电的重要因素之一。
首先,风的强度和稳定性是风力发电的基础。
通常来说,风速较高、稳定的地区更适合建设风力发电场。
例如,海洋沿岸、山脉和高原地区往往具有较强的风力资源,因此更适合建设风力发电场。
其次,地形地貌对风力发电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地形的起伏和开阔程度会影响风的流动情况,进而影响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率。
一般来说,平坦的地区比起丘陵和山地更适合建设风力发电场,因为平坦地区风的流动更加稳定。
最后,气候条件也是影响风力发电的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例如,极寒地区的低温和冰雪可能导致风力发电机组结冰,影响其正常运行;而高温地区则可能导致机组过热,降低发电效率。
因此,在选择风力发电场址时,需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
二、全球风力发电的地理布局特点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全球风力发电的地理布局呈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欧洲是全球风力发电的领头羊。
欧洲拥有众多的海岸线和山脉,这些地理条件为风力发电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丹麦、德国、西班牙等国家在风力发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次,北美洲也是风力发电的重要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风力资源,尤其是美国的大平原地区和加拿大的西部地区,成为风力发电的热门区域。
此外,墨西哥、巴西等南美洲国家也在积极发展风力发电。
再次,亚洲地区的风力发电正在快速发展。
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人口众多,对能源需求量大,因此加大了对风力发电的投资和发展力度。
此外,日本、韩国等岛国也在积极利用海洋风力发电资源。
三、中国中国是全球风力发电的重要国家之一,拥有丰富的风力资源。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及风能发电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及风能发电浅论摘要:我国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三北及东南沿海地区,对风能的主要利用形式是风能发电,它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
风能发电事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必将成为未来能源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风能资源风能发电面临困扰前景展望一、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风是气压不同而导致的大气水平运动,风中有丰富的动能。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漫长,风能资源非常丰富,内陆可利用风能资源3亿千瓦,加上沿海可利用风能资源,总量可达10亿千瓦。
但和其他资源一样分布很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以下地区: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
该地区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平方米以上,局部可达500瓦/平方米以上,如阿拉山口、辉腾锡勒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甚至可达7000小时以上。
2.沿海、岛屿地区丰富带。
年有效风能功率密度在200瓦/平方米以上,岛屿风能功率密度在500瓦/平方米以上,可利用小时数约在7000至8000小时。
3.大陆内局部风能丰富地区。
在两个风能丰富带之外,风能功率密度一般在100w/m2以下,可利用小时数3000小时以下。
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风能也比较丰富,如鄱阳湖附近较周围地区风能就大;湖南衡山、湖北的九宫山、河南的嵩山、山西的五台山、安徽的黄山等也较平地风能大。
但是这些只限于很小范围之内,不像前者那样大的面积,特别是三北地区。
二、我国风能发电的现状及困扰风能的主要利用形式以风能作动力和风力发电两种,其中以风能发电为主。
风能是可再生资源,环境污染程度低,资源开发潜力大,将来必将成为能源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这是我们发展风能发电的有利条件。
我国风能发电虽然起步晚,但技术已基本成熟,经济性已接近常规能源,所以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将会保持较快发展。
1.我国风能发电的现状我国的风能发电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在世界能源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一些地区和部门对风能发电的研究、试点和推广应用才给予了重视与支持。
风的地理分布与影响

风的地理分布与影响风,这个我们日常生活中时常能感受到的自然现象,其实在地球上的分布有着显著的差异,并且对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经济等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从全球范围来看,风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大气环流是决定风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赤道附近,常年受热的空气上升,形成低气压带,而在南北纬 30 度附近,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这种气压差异导致了信风的形成。
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盛行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它们稳定而规律地吹拂着。
海陆分布也对风的形成和分布有着重要影响。
在夏季,大陆受热快,温度高于海洋,形成低气压;海洋相对较冷,形成高气压,风便从海洋吹向大陆。
冬季则相反,风从大陆吹向海洋。
比如,在亚洲东部,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盛行西北季风,气候寒冷干燥。
地形同样会改变风的走向和强度。
山脉会阻挡风的前进,在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风的状况往往截然不同。
像喜马拉雅山脉,其高耸的山体使得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被迫抬升,在迎风坡形成大量降水,而背风坡则相对干燥。
风的地理分布对气候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风的吹拂下,热量和水汽得以重新分配,从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常年受到西风带的影响,气候温和湿润,四季温差较小。
而在干旱的内陆地区,由于远离海洋,湿润的气流难以到达,风通常较为干燥,导致降水稀少,形成了干旱的气候。
风对农业的影响不可小觑。
适宜的风可以帮助传播花粉、种子,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繁殖。
但强风或大风却可能给农业带来灾害。
比如,在干旱地区,大风容易引发沙尘暴,摧毁农作物,掩埋农田。
在沿海地区,台风等强风天气可能会导致农作物倒伏、减产甚至绝收。
在交通方面,风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航海来说,顺风可以加快船只的航行速度,节省燃料和时间;逆风则会增加航行的难度和风险。
在航空领域,大风可能会影响飞机的起降,导致航班延误或取消。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与风的地理分布密切相关。
我国风能资源储量及分布情况

我国风能资源储量及分布情况内容摘要:内蒙古、东北三省、甘肃、青海、河北、西藏以及新疆等地的风功率密度在200-300W/m2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0W/m2以上,该地带近200km宽,可开发利用风能储量约2亿kW,约占全国可利用储量79%。
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丰富。
全国900多个气象站对陆地上离地10m高度的资料估算得出: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约为100W/m2,风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kW,可幵发利用陆上风能约2.53亿kW,近海可开发利用风能约7.5亿kW。
陆上风电年上网电量若按等效满负荷2000小时计算,每年可提供电量5000亿千瓦时,海上风电年上网电量若按等效满负荷2500小时计算,每年可提供电量1.8万亿千瓦时,共2.3万亿千瓦时电量。
>《2012-2016年中国风能设备市场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我国风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必将在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下图可以看出,我国风能主要分布在四个区域:(1) “三北”地区内蒙古、东北三省、甘肃、青海、河北、西藏以及新疆等地的风功率密度在200-300W/m2以上,有的甚至达到500W/m2以上,该地带近200km宽,可开发利用风能储量约2亿kW,约占全国可利用储量79%。
该地区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无破坏性风速,是我国最大的风能资源区,有利于风电场的大规模开发。
但,风电场建设过程中必须注意低温以及沙尘暴的影响。
(2)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区受台湾海峡影响,由于狭管效应,每当冷空气南下到达台湾海峡风速便会增大。
冬春季冷空气以及夏秋台风都会影响沿海及其岛均,带来丰富风能资源。
我国海岸线长达1800km,岛均多达6000多个,风能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该地区风能丰富带,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200W/ni2以上,沿海岛11|弓风功率密度在500W/m2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鹿、大陈等,可利用小时数平均在7000-8000小时。
东南沿海地区,海岸向内陆丘陵连绵,风能丰富地区距海岸不到50km。
中国风能分布

2
在沿海每年夏秋季节都可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当热带气旋风速达到 8 级 (17.2m/s)以上时,称为台风。台风是一种直径 1000km 左右的圆形气旋,中心 气压极低,台风中心 0-30km 范围内是台风眼,台风眼中天气较好,风速很小。 在台风眼外壁天气最为恶劣,最大破坏风速就出现在这个范围内,所以一般只要 不是在台风正面直接登陆的地区,风速一般小于 10 级(26m/s),它的影响平均 有 800~1000km 的直经范围,每当台风登陆后我国沿海可以产生一次大风过程, 而风速基本上在风力机切出风速范围之内。是一次满发电的好机会。
R' = 0.785R/10 = 2.53 亿 kW。
4
夏季(6~8 月)东亚地面气压分布开势与冬季完全相反。这时中、高纬度的 蒙古高压向北退缩的已不清楚,相反地印度低压继续发展控制了亚州大陆,为全 年最盛的季节。大平洋副热带高压等时也向北扩展和向大陆西伸。可以说东亚大 陆夏季的天气气候变化基本上受这两个环流系统的强弱和相互作用所制约。
随着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我国东部地区均可受到它的影响,在此 高压的西部为东南气流和西南气流带来了丰富的降水,但由于高、低压间压差小, 风速不大,夏季是全国全年风速最小的季节。
在春季这几种气流在我国频繁的交绥。春季是我国气旋活动最多的季节,特 别是我国东北及内蒙一带气旋活动频繁,造成内蒙和东北的大风和沙暴天气。同 样地江南气旋活动也较多,但造成的却是春雨和华南雨季。这也是三北地区风资 源较南方丰富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全国风向已不如冬季风那样稳定少变,但仍以 偏北风占优势,但风的偏南分量显著的增加。
< 1500-350
风能资源评估与气象条件分析

风能资源评估与气象条件分析在当今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而要有效地开发和利用风能,首先需要对风能资源进行准确的评估,并深入分析与之相关的气象条件。
风能资源评估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多个方面的考量和数据收集。
其中,风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
风速的大小直接决定了风能的蕴藏量和可利用程度。
通常,我们会通过在特定地点设置测风塔来长期监测风速数据。
这些测风塔配备了先进的风速测量仪器,能够精确地记录不同高度、不同时间的风速变化。
除了风速,风向也是评估风能资源时不可忽视的因素。
了解风向的分布规律,可以帮助我们确定风电机组的最佳安装位置和朝向,从而提高风能的捕获效率。
此外,风的湍流强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湍流强度过大会增加风电机组的疲劳载荷,降低其使用寿命和可靠性。
在收集了足够的风速、风向和湍流强度等数据后,还需要运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和软件来处理这些数据。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风能资源的分布情况,包括年平均风速、风能密度等重要指标。
这些指标能够直观地反映出该地区风能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潜力。
气象条件对风能资源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是大气环流。
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会导致不同的风况。
例如,在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带会带来较为稳定的西风,从而为某些地区提供了较为丰富的风能资源。
地形地貌也是影响风能的重要因素。
山脉、山谷、平原等不同的地形会对风产生阻挡、加速或引导的作用。
比如,在山脉的迎风坡,风会因为地形的挤压而加速,形成所谓的“狭管效应”,从而使得风能资源更加丰富。
而在山谷地区,由于地形的限制,风的流动可能会变得较为复杂,风向和风速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海陆分布也会对风能产生影响。
沿海地区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常常会有海陆风的出现。
白天,陆地升温快,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陆地降温快,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这种海陆风的交替出现,为沿海地区提供了一定的风能资源。
风的地理分布与影响

风的地理分布与影响风,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
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无处不在,对我们的地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从轻柔的微风到狂暴的飓风,风的力量和特征在世界各地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风的形成原因。
风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大气压力的差异。
太阳的照射不均匀,导致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温度不同。
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了风。
在赤道附近,由于常年受到强烈的阳光照射,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强烈,形成了低气压带。
而在两极地区,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带。
这样,从两极流向赤道的冷空气和从赤道流向两极的热空气,就构成了全球性的大气环流。
在全球范围内,风的地理分布有着明显的规律。
在赤道附近,常年吹着温暖湿润的东风,被称为赤道东风带。
在大约 30 度纬度的地区,上空的空气聚集形成高气压,气流下沉,在近地面向赤道和两极方向流动,形成了中纬度的西风带和低纬度的信风带。
在60 度左右的纬度,又会形成一个相对较弱的东风带。
不同的大陆和海洋分布也会影响风的分布。
在季风区,比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低气压,海洋相对为高气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富的降水;冬季则相反,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候较为干燥。
这种季节性的风向转换,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风对气候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在干旱地区,风可以带走水分,加剧土地的干旱和荒漠化。
而在湿润地区,风可以促进水汽的输送,增加降水的可能性。
例如,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夏季的东南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水汽,形成了丰富的降水,使得这些地区成为了物产丰富的鱼米之乡。
风还对地貌产生着塑造作用。
在沙漠地区,狂风携带着沙子,形成了移动的沙丘。
长期的风力侵蚀,还会在岩石上形成独特的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而在海边,强风卷起海浪,不断冲击海岸,塑造出了各种奇特的海岸地貌,如海蚀崖、海蚀柱等。
对于人类的活动来说,风既有好处,也有不利之处。
中国风能资源概况

中国风能资源概况2007-10-9 23:29:10 世界风力发电网信息中心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比较丰富。
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估算,全国平均风功率密度为100W/m2,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26亿kW,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2.53亿kW(依据陆地上离地10m高度资料计算),海上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7.5亿kW。
中国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新疆、内蒙古和甘肃走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高原等部分地区,每年风速在3m /s 以上的时间近4000小时左右,一些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7m/s以上,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我国面积广大,地形地貌复杂,故而风能资源状况及分布特点随地形、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据此可将风能资源划分为四个区域(包括海上建设的风电场)。
(1) 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能较丰富带风功率密度在200~300W/m2以上,有的可达500W/m2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承德围场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
这一风能较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北部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
由于欧亚大陆面积广大,北部地区气温又低,是北半球冷高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而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岸,正是冷高压南下必经之路。
北部地区是冷空气入侵我国的前沿,在冷锋(冷高压前锋)过境时,在冷锋后面200km附近经常可出现6~10级(10.8~24.4m/s)大风。
对风能资源利用来说,就是可以有效利用的高质量大风。
这一地区的风能密度,虽较东南沿海为小,但其分布范围较广,是我国连成一片的最大风能资源区。
(2) 沿海及其岛屿地区风能丰富带沿海及其岛屿风能丰富带,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200W/m2以上,风功率密度线平行于海岸线,沿海岛屿风功率密度在500W/m2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鹿、大陈、嵊泗、南澳、马祖、马公、东沙等,可利用小时数约在7000~8000小时。
我国风能资源的形成及其分布

我国风能资源的形成及其分布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与天气气候背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从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图上可以清楚看出,我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带里。
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丰富带,风能功率密度在200~300瓦/米2以上,有的可达500瓦/米2以上,如阿拉山口、达坂城、辉腾锡勒、锡林浩特的灰腾梁等、可利用的小时数在5000小时以上,有的可达7000小时以上。
这一风能丰富带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三北地区处于中高纬度的地理位置有关。
冬季(12-2月)整个亚州大陆完全受蒙古高压控制,其中心位置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西北部,从高压中不断有小股冷空气南下,进入我国。
同时还有移动性的高压(反气旋)不时的南下,这类高压大致从四条路经侵入我国。
一条是源于俄罗斯的新地岛,经西北利亚及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入我国,由于是西北向称为西北路径;第二条源自冰岛以南洋面,经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基本上是自西向东进入我国新疆,称为西路经;第三条源自俄罗斯的太梅尔半岛,自北向南经西北利亚、蒙古人民共和国进入我国,称为北路经;第四条源于俄罗斯贝加尔湖的东西伯利亚地区,进入我国东北及华北一带,称为东北路经。
这四条路经除东北路经外,一般都要经过蒙古人民共和国,当经过时蒙古高压得到新的冷高压的补充和加强,这种高压往往可以迅速南下,进入我国。
由于欧亚大陆面积广大,北部地区气温又低,是北半球冷高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而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岸,正是冷高压南下必经之路。
三北地区是冷空入侵我国的前沿,一般在冷高压前锋称为冷锋,在冷锋过境时,在冷锋后面200km附近经常可出现大风就可造成一次6~10级(10.8~24.4m/s)大风。
对风能资源利用来说,就是一次可以有效利用的高质量大风。
从三北地区向南,由于冷空气从源地长途跋涉,到达我国黄河中下游再到长江中下游,地面气温有所升高,使原来寒冷干燥气流性质,逐渐改变为较冷湿润的气流性质,(称为变性)也就是冷空气逐渐的变暖,这时气压差也变小,所以,风速由北向南逐渐的减小。
中国风力资源的分布

中国风力资源的分布摘要: 我国面积广大,地形条件复杂,风能资源状况及分布特点随地形、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
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以及北部地区,另外,内陆也有个别风能丰富点,且海上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
根据中国风力...我国面积广大,地形条件复杂,风能资源状况及分布特点随地形、地理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
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以及北部地区,另外,内陆也有个别风能丰富点,且海上风能资源也非常丰富。
根据中国风力资源分布状况图,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1)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能丰富带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风能丰富带包括东北三省、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和新疆等省/自治区近200km 宽的地带。
(2)沿海及其岛屿地区风能丰富带冬春季的冷空气、夏秋的台风,都能影响到沿海及其岛屿,加上台湾海峡狭管效应的影响,东南沿海及其岛屿是我国风能最佳丰富区。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沿海及其岛屿地区风能资源丰富,风电场接入系统方便,与水电具有较好的季节互补性。
然而沿海岸的土地大部份已开发成水产养殖场或建成防护林带,可以安装风电机组的土地面积有限。
(3)内陆风能丰富点在内陆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形成一些风能丰富点,如鄱阳湖附近地区和湖北的九宫山和利川等地区。
(4)海上风能丰富区我国海上风能资源丰富,东部沿海水深2m 到15m 的海域面积辽阔,按照与陆上风能资源同样的方法估测,10m 高度可利用的风能资源约是陆上的3倍,即7 亿多kW,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
随着海上风电场技术的发展成熟,经济上可行,将会成为重要的可持续能源。
我国风力资源十分丰富,但其分布与电力需求存在着不匹配的情况。
东南沿海地区电力需求大,风电场接入方便,但沿海土地资源紧张,可用于建设风电场的面积有限。
广大的三北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和可建设风电场的面积较大,但其电网建设相对薄弱,且电力需求相对较小,需要将电力输送到较远的电力负荷中心。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及风能发电浅论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及风能发电浅论摘要: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主要在三北以及东南亚沿海的地区,对于风能的利用形式主要是利用风能发电,它是一种清洁的、储量极为丰富的可再生能源。
风能作为无污染、可再生、开发利用技术成熟的新能源,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发展和利用。
关键词:风能资源;风能发电技术;面对的困难;前景1风能资源分布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陆地面积约为960 万平方千米,海岸线(包括岛屿)达32,000 千米,拥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并具有巨大的风能发展潜力。
我国气象局在2009 年公布了最新的离地面高度为50 米的风能资源测量数据,其中达到三级以上风能资源陆上潜在开发量为2,380GW(三级风能资源指风功率度大于300 瓦/平方米),达到四级以上风能资源陆上潜在开发量为1,130GW(四级风能资源指风功率密度大于400 瓦/平方米),而且5 至25 米水深线以内的近海域三级以上风能资源潜在开发量为200GW。
另一份报道显示,中国10m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10 kW,其中实际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10 kW。
东南沿海及其附近岛屿地区的风能资源很丰富,新疆北部、内蒙古、甘肃北部也是中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
我国的风能资源分布广泛,其中风能相对丰富的大部分地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的地区及附近的一些岛屿以及北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内陆也有其他个别风能资源比较丰富的点。
此外,近海的一些风能资源也特别丰富。
我国的风能资源它的地理分布与现有电力负荷不匹配。
电力负荷相对大的分布在沿海地区,然而风能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陆地面积小;风能资源很丰富的地区位于我国的北部,但是电力负荷却较小,这样就给我们风电的开发带来很多困难。
由于大多数风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远离电力负荷中心,同时它的电网建设相对薄弱,大规模开发需要电网延伸的支撑。
我国风能资源的季节性很强,一般春、秋和冬季丰富,夏季贫乏,不过风能资源的季节分布恰好与水能资源互补。
风力发电的地理区域选择

风力发电的地理区域选择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可再生能源成为人们追逐的热门话题。
风力发电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风力发电并非在任何地区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和利用。
本文将讨论风力发电的地理区域选择的因素以及相关的挑战。
首先,风力资源的分布是决定地理区域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
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通常是离海边较近或海拔较高的地方。
这些地区的风速较快、风力更强,能够提供更多的动力来驱动风力发电机。
以中国为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青藏高原等地区都是风力资源丰富的好选择。
其次,地理条件对风力发电的影响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
地形地貌对风的流通起到重要作用。
比如,起伏的山脉和峡谷会导致风力的波动和不稳定,这对风力发电机的运转和维护都带来较大的挑战。
而相对平坦的地区则更适合风力发电的建设和发展。
此外,风力发电的地理区域选择还需要考虑到电网的接入和输送情况。
风力发电站通常需要与电网进行连接,将产生的电能输送给消费者。
因此,地理区域选择应优先考虑电网覆盖较好、输电能力较强的地区。
然而,风力发电的地理区域选择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球上绝大多数的人口集中在陆地上,而风力资源丰富的大部分地区位于海上、海岛或偏远地区。
这就意味着风力发电需要解决输电和供电的问题,其建设和运维成本相对较高。
其次,风力发电在某些地区还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
比如,极度寒冷或高温干旱的地区对风力设备的性能和寿命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进行技术上的调整和改进。
最后,社会与环境因素也必须纳入地理区域选择的考虑。
风力发电站的建设和运营通常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并且可能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地理区域时,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因素,确保风力发电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风力发电的地理区域选择需要综合考虑风力资源的分布、地形地貌、电网接入、气候条件以及社会与环境因素。
只有在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出最适合建设风力发电站的地理区域。
中国的气候与气象条件

发生时间:寒潮在中国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但春秋季节更容易发。
影响范围:寒潮对中国的影响范围很广,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国。
中国气候特点之 一是四季分明, 每个季节都有其 独特的天气和气 候特点。
春季温暖潮湿, 夏季炎热多雨, 秋季凉爽宜人, 冬季寒冷干燥。
参与国际气候 治理,共同应 对气候变化挑
战
加强与国际组 织、政府和非 政府组织的合 作,共同推动 全球气候治理
进程
积极参与国际 气候谈判,推 动国际气候治 理体系的改革
和完善
分享中国在应对 气候变化方面的 成功经验和做法, 为全球气候治理 贡献中国智慧和
力量
汇 报 人 :
提供天气预报和 气候监测服务
发布灾害预警和 应急响应信息
开展气象科学研 究技术创新
推进国际气象合 作和交流
开展气候变化研究, 为应对气候变化提 供科学依据
开展气象监测和预 测技术研究,提高 气象预报准确率
开展气象灾害预警 技术研究,提高灾 害防范能力
开展气候资源利用 技术研究,为气候 资源开发利用提供 支持
定义:长时间无雨或降水量严重不 足,导致土壤水分不足,农作物减 产或死亡的自然灾害
发生季节: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 对农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发生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华北、 黄淮等地
防治措施:加强监测和预警、合理 调配水资源、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
定义:寒潮是指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迅速加强南下,造成大范围 的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对中国的气候和气象条件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中国风能资源的因素及分布

影响中国风能资源的因素及分布影响中国风能资源的因素(1)大气环流对中国风能分布的影响东南沿海及东南、南海诸岛,因受台风的影响,最大年平均风速在5m/s以上。
东南沿海有效风能密度≥200W/㎡,有效风能出现时间百分率可达80%~90%。
风速≥3m/s的风全年出现累积小时数为7000~8000h;风速≥6m/s的风有4000h。
岛屿上的有效风能密度为200~500W/㎡,风能可以集中利用。
福建的台山、东山,台湾的澎湖湾等,有效风能密度都在500W/㎡左右,风速≥3m/s的风累积为8000h,换言之,平均每天可以有21h以上的风速≥3m/s。
但在一些大岛,如台湾和海南,又具有独特的风能分布特点。
台湾风能南北两端大,中间小;海南西部大于东部。
中国全年风速大于3m/s小时数分布。
内蒙和甘肃北部地区,高空终年在西风带的控制下。
冬半年地面在蒙古高原东南缘,冷空气南下,因此,总有5~6级以上的风速出现在春夏和夏秋之交。
气旋活动频繁,当每一气旋过境时,风速也较大。
这一地区年平均风速在4m/s以上。
有效风能密度为200~300W/㎡,风速≥3m/s的风全年累积小时数在5000h以上,是中国风能连成一片的最大地区。
云南、贵州、四川、甘南、陕西、豫西、鄂西和湘西风能较小。
这一地区因受西藏高原的影响,冬半年高空在西风带的死水区,冷空气沿东亚大槽南下很少影响这里。
夏半年海上来的天气系统也很难到这里,所以风速较弱,年平均风速约在2.0m/s以下,有效风能密度在50W/㎡以下,有效风力出现时间仅为20%左右。
风速≥3m/s的风全年出现累积小时数在2000h以下,风速≥6m/s的风在150h以下。
在四川盆地和西双版纳最小,年平均风速<1m/s。
这里全年静风频率在60%以上,有效风能密度仅30W/㎡左右。
风速≥3m/s的风全年出现累积小时数仅3000h以上,风速≥6m/s的风仅20多小时。
换句话说,这里平均每18天以上才有一次10min的风速≥6m/s的风,风能是没有利用价值的。
风力发电场的气象条件分析

风力发电场的气象条件分析第一章:引言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风力发电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目前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风力发电正迅速发展,为我们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然而,要实现风力发电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正确的气象条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风力发电场的气象条件进行分析。
第二章:风力发电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风力发电依赖于风能,因此气象条件对其性能和可行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风能源于大气中的风流动,而风流动受到地球自转、地形、地表覆盖等因素的影响。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风能的利用效率与风速的立方成正比,因此,风速的高低对风力发电的发电量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风向的变化也会对风力发电的输出功率产生影响。
第三章:风速的分析方法风速的分析通常采用统计学方法,其中最常见的是风速频率分析和风速时间序列分析。
风速频率分析是通过统计一段时间内不同风速段出现的频率来得到风速的平均值和变异性。
这种方法适用于评估风力发电场的风能资源丰度和分布情况。
风速时间序列分析则是通过记录和分析一段时间内不同时刻的风速数据,以探究风速的变化趋势和风力发电的潜能。
第四章:风力发电场的气象监测系统为了准确评估风能资源和实现风力发电的优化运行,风力发电场通常配备了气象监测系统。
该系统通常包括风速风向仪、温度湿度传感器、气压计等传感器,以及数据记录仪和数据传输装置。
通过这些设备,风力发电场能够实时地监测和采集气象数据,为风力发电的运行提供重要依据。
第五章:气象条件的影响因素气象条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地表覆盖类型、地形条件等。
一般来说,风速随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因为高海拔地区对大气风流的阻力较小。
此外,地表覆盖类型也会对风力发电的气象条件产生影响,如森林和城市地区的建筑物可能会减小风速。
因此,在选择风力发电场的位置和规划布局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第六章:风力发电场的气象条件评估在建设风力发电场之前,需要进行气象条件评估。
中国的风能资源及区划说明

中国的风能资源及区划说明中国的风能资源及区划说明Ver 1.00 Date 2006.11.16我国幅员辽阔,海岸线长,风能资源⽐较丰富。
据国家⽓象局估算,全国风能密度为100W/㎡,风能资源总储量约1.6×105MW,特别是东南沿海及附近岛屿、内蒙古和⽢肃⾛廊、东北、西北、华北和青藏⾼原等部分地区,每年风速在3m/s 以上的时间近4,000h左右,⼀些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6~7m/s以上,具有很⼤的开发利⽤价值。
中国⽓象学界根据全国有效风能密度、有效风⼒出现时间百分率,以及⼤于等于3m/s和6m/s 风速的全年累积⼩时数,将我国风能资源划分为如下⼏个区域。
1、东南沿海及其岛屿,为我国最⼤风能资源区这⼀地区,有效风能密度⼤于、等于200W/㎡的等值线平⾏于海岸线,沿海岛屿的风能密度在300W/㎡以上,有效风⼒出现时间百分率达80~90%,⼤于等于8m/s的风速全年出现时间约7,000~8,000h,⼤于等于6m/s的风速也有4,000h左右。
但从这⼀地区向内陆,则丘陵连绵,冬半年强⼤冷空⽓南下,很难长驱直下,夏半年台风在离海岸50km时风速便减少到68%。
所以,东南沿海仅在由海岸向内陆⼏⼗公⾥的地⽅有较⼤的风能,再向内陆则风能锐减。
在不到100km的地带,风能密度降⾄50W/㎡以下,反为全国风能最⼩区。
但在福建的台⼭、平潭和浙江的南麂、⼤陈、嵊泗等沿海岛屿上,风能却都很⼤。
其中台⼭风能密度为534.4W/㎡,有效风⼒出现时间百分率为90%,⼤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累积出现7,905h。
换⾔之,平均每天⼤于等于3m/s的风速有21.3h,是我国平地上有记录的风能资源最⼤的地⽅之⼀。
2、内蒙古和⽢肃北部,为我国次⼤风能资源区这⼀地区,终年在西风带控制之下,⽽且⼜是冷空⽓⼊侵⾸当其冲的地⽅,风能密度为200~300W/㎡,有效风⼒出现时间百分率为70%左右,⼤于等于3m/s的风速全年有5,000h以上,⼤于等于6m/s的风速在2,000h以上,从北向南逐渐减少,但不象东南沿海梯度那么⼤。
风能发电场景选择与评估

风能发电场景选择与评估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对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转向更加环保的能源方式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而风能作为其中的一种重要选择,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广泛应用。
风能发电场景选择与评估是风能发电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不同地区的风能资源和环境条件不同,选择合适的场景对于提高风能发电效率和减少成本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风能资源及发展现状我国是一个风能资源丰富的国家,拥有广阔的风场分布。
根据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风电资源总体较为丰富,其中70%的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程度可以达到中等水平以上,分布广泛。
此外,我国还有着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
根据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84 GW,风电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5.2%,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尽管我国风能资源丰富,但在风能发电场景选择与评估方面仍存在一些挑战。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不同地区的风能资源特征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风能发电场景时需要根据具体地区的风能资源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以确保发电效率和经济性的最大化。
二、风能发电场景选择与评估的重要性1. 提高风电发电效率选择合适的场景是提高风电发电效率的基础。
在评估风能资源时,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地形地貌、气象条件、风速、风向等因素,以确定哪些地区适合建设风电场。
有些地区的地形比较平坦,风力较大,适合建设大型风电场;而有些地区可能受到山脉的阻挡,风速较小,此时可以选择建设小型风电场或者利用海上风能资源。
通过科学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场景,可以有效提高风电发电效率,减少浪费。
2. 降低风电建设成本选择合适的场景还可以降低风能发电的建设成本。
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不同,会影响到风电场的建设难度和成本。
在选择风能发电场景时,需要综合考虑到当地的土地利用情况、交通便利性、电网接入条件等因素,以降低建设风电场的成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和影响分布的气象条件核心提示:风电场建在迎风坡或地势较高的地区,沙尘暴对土地的刮蚀,会对塔基的牢固程度造成影响,在背风坡或地势低洼的地区,其沙埋作用又可使塔架的高度发生变化,影响风能吸收和转换。
1.我国风能资源分布我国属于地球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在大气环流的影响下,分别受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的控制,我国北方地区主要受中高纬度的西风带影响,南方地区主要受低纬度的东北信风带影响。
我国地域辽阔,陆地最南端纬度约为北纬18度,最北端纬度约为北纬53度,南北陆地跨35个纬度,东西跨60个经度以上。
我国独特的宏观地理位置和微观地形地貌决定了我国风能资源分布的特点。
我国在宏观地理位置上属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板块――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之间热力差异非常大,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分别受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相互影响,季风现象明显。
北方具体表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南方表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较多。
按照陆地与海洋的距离划分,我国可分为南部沿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内陆地区。
南部沿海地区在东北信风带和夏季热低气压的影响下,主风向为东风和东北风,由于夏季低气压的气压梯度较弱,因此风力不大,风能较小。
东南部沿海地区与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地区形成独特的狭管效应,而该地区又正处于东北信风带,主风向与台湾海峡走向一致,因此风力在该地区明显加速,风力增大,风能资源丰富,具有较好的风能开发价值。
东部沿海地区基本上处于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压梯度小,同时,该地区又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大风持续时间短且不稳定,风能资源开发潜力一般。
中部内陆地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条件的限制,冬季来自北方的冷空气难以到达这里,夏季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较小,同时由于该地区地势地形复杂和地面粗糙度变化较大,不利于气流的加速,因而风能资源比较贫乏。
西部、北部和东北内陆地区主要包括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东北三省、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和河北北部地区,这些地区纬度较高,处于西风带控制,同时冬季又受到北方高压冷气团影响,主风向为西风和西北风,风力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同时这些地区海拔较高,风能衰减小,因此,具有较好的风能开发价值。
我国对风能资源的观测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气象局先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末进行了两次全国风能资源的调查,利用全国900多个气象台站的实测资料给出了全国离地面10m高度层上的风能资源量。
据资料介绍,当时我国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亿kW,陆地实际可开发量为2.53亿kW,近海可开发和利用的风能储量有7.5亿kW。
根据中国气象局于2004-2006年组织完成的最新的第三次全国风能资源调查,利用全国2000多个气象台站近30年的观测资料,对原有的计算结果进行修正和重新计算,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可开发风能总储量约有43.5亿kW,其中可开发和利用的陆地上风能储量有6-10亿kW,近海风能储量有1-2亿kW,共计约7-12亿kW。
2009年12月中国气象局正式公布全国风能资源详查阶段成果数字为陆上50m高度潜在开发量约23.8亿千瓦,近海5-25m水深线内可装机量约2亿千瓦。
中国风力发电网版权及免责声明:①凡注明“中国风力发电网独家”的文章,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②部分文章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③如有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图1是我国有效风能密度分布图,深颜色显示了风能丰富地区的分布。
图1中国有效风能密度分布图(W/m2)(1)“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风能丰富带该地区包括东北3省、河北、内蒙古、甘肃、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近200千米宽的地带,是风能丰富带。
该地区可设风电场的区域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没有破坏性风速,是我国连成一片的最大风能资源区,适于大规模开发利用。
(2)东南沿海地区风能丰富带冬春季的冷空气、夏秋的台风,都能影响到该地区沿海及其岛屿,是我国风能最佳丰富带之一,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200瓦/平方米以上,如台山、平潭、东山、南鹿、大陈、嵊泗、南澳、马祖、马公、东沙等地区,年可利用小时数约在7000至8000小时。
东南沿海由海岸向内陆丘陵连绵,风能丰富地区距海岸仅在50千米之内。
(3)内陆局部风能丰富地区在两个风能丰富带之外,局部地区年有效风功率密度一般在100瓦/平方米以下,可利用小时数3000小时以下。
但是在一些地区由于湖泊和特殊地形的影响,也可能成为风能丰富地区。
(4)海拔较高的风能可开发区青藏高原腹地也属于风能资源相对丰富区之一。
另外,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风力资源也比较丰富。
但这些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形复杂,受道路和运输条件限制,施工难度大,再加上海拔高,空气密度小,能够满足高海拔地区风况特点的风电机组较少等等,增加了风能开发的难度。
(5)海上风能丰富区海上风速高,很少有静风期,可以有效利用风电机组发电容量。
一般估计海上风速比平原沿岸高20%,发电量增加70%,在陆上设计寿命20年的风电机组在海上可达25年到30年。
我国海上风能丰富地区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沿海,福建沿海和广东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海上风力资源丰富且距离电力负荷中心很近,与海上风电开发成本虽高,但具有高发电量的特点相适应。
中国风力发电网版权及免责声明:①凡注明“中国风力发电网独家”的文章,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②部分文章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③如有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1)冷空气活动冬季(12月到翌年2月)整个亚洲大陆完全受蒙古高压控制,其中心位置在蒙古国的西北部,从蒙古高压中不断有小股冷空气南下并进入我国,同时还有移动性的高压不时地南下,气温较低,形成大范围的大风降温天气。
如图2所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有5个源地,由这5个源地侵入我国的路线称为路径。
第一条路径来自新地岛以东附近的北冰洋面,从西北方向进入蒙古国西部再东移南下影响我国;第二条是源于新地岛以西北冰洋面,经俄罗斯、蒙古国进入我国;第三条源于地中海附近,东移到蒙古国西部再影响我国;第四条是源于太梅尔半岛附近洋面,向南移入蒙古国,然后再向东南影响我国;第五条源于贝加尔湖以东的东西伯利亚地区,进入我国东北及华北地区。
图2中国寒潮冷空气路径图这5条路径进入我国后分两条不同的路径南下,一条是经河套、华北、华中由长江中下游入海,有时可侵入华南地区,沿此路径入侵的寒潮可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次数占总次数的60%以上,冷空气经过之地有连续的大风、降温,并常伴有风沙。
另一条是经过华北北部、东北平原,冷空气路径东移进入日本海,也有一部分经华北、黄河下游向西南移入两湖盆地,这一条出现次数约占其中次数的40%,它常使渤海、黄海、东海出现东北大风,也给长江以北地区带来大范围的大风、降雪和低温天气。
(2)热带气旋活动在我国东南沿海每年夏秋季节经常受到热带气旋的影响。
我国现行的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见表1。
台风是一种直径1000km左右的圆形气旋,中心气压极低,台风中心10~30km 范围内是台风眼,台风眼中天气较好,风速很小。
在台风眼外壁天气最为恶劣,最大破坏风速就出现在这个范围内。
所以一般只要不是在台风正面直接登陆的地区,风速一般小于10级(26m/s),它的影响平均有800~1000km的直径范围,每当台风登陆后我国沿海可以产生一次大风过程,而风速基本上在风力发电机组切出风速(25m/s)范围之内,是一次满发电的好机会。
表1热带气旋名称和等级标准在我国登陆台风平均每年有7个,而广东每年登陆台风最多为3.5次,海南次之为2.1次,台湾1.9次,福建1.6次,广西、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天津、辽宁合计仅1.7次,由此可见,台风影响的地区由南向北递减。
中国风力发电网版权及免责声明:①凡注明“中国风力发电网独家”的文章,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②部分文章系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③如有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4.影响风能利用的灾害性天气(1)台风台风具有暖性高湿和强烈辐合的特点,它能量很大,来势凶猛,常常伴有狂风、暴雨、风暴潮等强烈的天气,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系统之一。
台风移近海岸时,狂风可引起大范围巨大的海潮,使沿海地区受到猛烈冲击。
登陆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常使建筑物、输电线路等地面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对裸露在大气中,以自然风为动力的风力发电机组叶轮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轻者引起发电机组部件损伤,重者造成叶片损坏甚至塔架倾覆。
(2)低温力发电机组出现过载现象;一般金属材料的疲劳极限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许多主要零部件在高寒环境下存在低温疲劳问题,特别是焊缝处容易脆断破裂;电子电气器件功能受温度影响也较大;有些类型风力发电机组在正常运行时,如温度低于-20度,风速超过额定值后,会产生无规律叶片瞬间振动现象,可导致机组振动迅速增加,影响机组正常发电,后者造成机组停机,同时也可能造成叶片损伤。
另外,风力发电机组所使用的油品在低温时流动性变得很差,致使机组难以运转,进而危及设备安全运行。
(3)积冰积冰是指地面树木,设施等物体表面产生的结冰现象,也称覆冰。
积冰对风电场及导线线路有很大的危害,不仅增加了导线、杆件等的垂直载荷,而且使导线、杆件等的界面增大,从而增大机构的挡风面积,使风载荷增加,在积冰严重的地区有时会遭致导线跳头、扭断甚至拉断或结构倒塌等事故。
(4)雷暴雷暴是积雨云在强烈发展阶段产生的雷电现象。
雷暴过境时,气象要素和天气变化都很剧烈,常伴有大风、暴雨以至冰雹和龙卷风,是一种局地性的但却很猛烈的灾害性天气。
由于风力发电机组和电线线路多建在空旷地带,处于雷雨云形成的大气电场中,相对于周围环境,往往成为十分突出的目标,很容易发生尖端放电而被雷电击中,雷电释放的巨大能量会造成风力发电机组叶片损坏,发电机绝缘击穿,控制元件烧毁等,致使设备和线路遭受严重破坏,即使没有被雷电直接击中,也可能因静电和电磁感应引起高幅值的雷电压行波,并在终端产生一定的入地雷电流,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5)沙尘暴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天气现象。
而强沙尘暴则是使空气非常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500m的天气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