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战略思考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分析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分析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以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政策背景、政策内容、政策实施效果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策背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源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
新常态下,面临着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城镇化作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财政平衡以及资源配置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如城市人口膨胀、城市环境污染、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这些问题影响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同样,在新常态下,农村问题也日益突显。
农村人口结构老化、劳动力不足、乡村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乡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政策内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内容涵盖多个方面:1. 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政策推进“以人为本、高质量、依法有序”的城镇化,主要包括“两城一区”、新城镇化、特色小镇和城市群建设等方面,目的在于使城镇化质量高、城镇和农村之间的差距缩小。
2. 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政策有利于保护耕地、改善农村环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机会,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乡村振兴政策重点包括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乡村产业振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
3.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强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良性互动,鼓励农民进城发展、提高城市居民对农业产品的消费力、促进城市和乡村人员之间的交流等措施,以促进城乡发展差距的缩小。
三、政策实施效果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体现在多个方面:1. 优化人口结构。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使得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人口结构逐渐优化,带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和实践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和实践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和实践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目的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效率,推动人民群众共同富裕。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1. 着力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之一是着力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
城市群和都市圈是以区域为基础,以城区之间经济和人口联系为关键,以城市向周边和区域内扩展为动力,实现城市聚合和区域一体化的区域复合体。
发展城市群和都市圈可以优化城市布局,提高城市化率和城市化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2. 推动“四化”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之二是推动“四化”协同发展。
所谓“四化”,是指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
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的。
在推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促进信息技术在城乡间的交流与合作,依托区域优势,全面推进“四化”协同发展。
3. 推进城乡共建共享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之三是推进城乡共建共享。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要着力解决农民进城后的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实现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促进农村和城镇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新型城镇化的实践1. 建设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城市的智能化、绿色化、普惠化和安全化。
智慧城市可以有效解决城市交通、环保、公共安全等现实问题,提高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 实施城市更新和改造城市更新和改造是新型城镇化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旧城区的基础设施老化,城市空间狭小等问题制约了城市化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通过城市更新和改造,可以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形象和品位,进一步推动城市化的进程。
3. 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县域经济是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支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解读(附全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旨在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下面将对其进行解读。
第一部分:背景与意义本部分阐述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背景,分析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重要意义。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阶段,也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举措。
然而,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如城市病、城乡差距等,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制定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总体要求本部分明确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新型城镇化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四大原则,推动城市规模结构、空间布局、功能品质、产业支撑、生态环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优化升级,实现城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促进。
第三部分: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本部分提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空间布局策略,强调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发挥城市群的核心引领作用,加强城市间的交通、产业、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促进城市功能互补和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要关注小城镇和乡村的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区域发展的均衡。
第四部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本部分重点分析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性,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对于提高城乡发展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要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住房政策、提供就业培训等手段,保障农业转移人口的合法权益,使其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
第五部分:提高城市质量本部分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城市质量的具体措施。
城市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要注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优化城市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治理水平,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经济背景与市场前景
发展新型城镇化的经济背景与市场前景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
标志性事件无疑是 2014 年中央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现代化城市体系建设。
这使得全国范围内城市的基础设施和人口流动不断得到加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经济背景城镇化的加速不仅体现在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上,更重要的是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指导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出现了一系列经济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城市化对我国经济体系的影响。
城镇化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机遇,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
1、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城市化是房地产发展的主导力量之一。
城镇化进程中,不仅仅是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得到快速发展,许多二线、三线城市的房地产项目也迅速崛起。
这形成了房地产市场空前的增长机会,房价飞涨自然成为市场现象。
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为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带来了商机。
2、加速重点产业领域转型随着城镇化的加速,一些新兴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例如互联网、高技术产业等。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的转型,从而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例如,集成电路、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迅速崛起,将成为支撑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来源。
3、带动就业增长和劳动力流动城镇化使得人口流动得到加速,也推动了就业的发展。
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异,促使很多农民工来到城市工作,这就引发了大量的新就业机会。
同时,在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劳动力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进行了转移,这也带动了大量技术、管理人员和金融服务人员等人才流动。
二、市场前景1、进一步推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以我国为例,城镇化进程还有着漫长的路程,这也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未来,不仅仅是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许多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也将出现爆炸式增长。
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未来的发展空间是十分广阔的,必将带来市场爆炸性增涨。
2、催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城镇化进程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新型城镇化也必将促进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升级。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与战略布局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与战略布局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化率达到了57.4%。
但是,我们也面临着城镇化的新问题,比如城市人口剩余转移、城市公共设施不足等。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与战略布局显得尤为重要。
一、加速城市人口转移城市人口转移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面临的重点问题。
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限制,有些地区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因此,加速城市人口转移,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
首先,要完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吸引力。
城市发展必须从规模、功能和品质上不断提高,引导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其次,应先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配套设施,要优先考虑建设。
最后,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提高城市入住门槛,遏制城市拔河现象,控制城市人口规模。
二、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配套设施,也是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因此,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首先,要着重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
公共交通网覆盖率和水利设施的建设水平是衡量城市发展程度和市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标志之一。
其次,要加强教育、医疗和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教育、医疗和文化设施是城市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们的建设应该引起重视。
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城市居民文化水平与身心健康的公共文化设施的数量应不断增加。
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城市运营和管理制度,使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管理得到有效的保障。
三、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城市功能布局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反映了城市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的固有规律,是城市内部权力、职能和责任的相互映射。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首先,要加强城市服务功能的建设。
服务业是当今城市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产业之一,要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和就业机会,提高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解读
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解读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旨在解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一系列问题,促进城乡发展协调和可持续。
本文将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进行解读,探讨其背景、目标和实施策略。
一、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直存在,导致农村贫困和资源荒缺。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
该政策的背景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需要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目标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
具体目标包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提高城镇化率;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实施策略1.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政府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加强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参与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2.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供水、电力等。
同时,加强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 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
政府将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进城务工、创业。
同时,提供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确保农民在城市能够得到合理的待遇和保护。
4. 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流转市场、土地承包等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权益,鼓励土地集约利用。
四、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的意义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均衡增长。
同时,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还将推动地区间发展的均衡和协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政策是中国政府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市建设研究随着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已成为众多地方政府及开发商的优先考虑事项。
虽然城市建设发展多年,中国的城市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而新型城镇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建设和规划,以满足居民对优质生活的需求。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中国城市化进展迅速,不仅使得城市规模扩大,还形成了许多新城区和新区。
然而城市化进展的不断深入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人口集聚结果带来的城市管控难题、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分层问题等等。
各种各样的问题表明: 中国城市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挑战。
近年来,中国政府为应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推出了新型城镇化政策。
这种新型城镇化政策旨在重点促进城市发展的定向和区位规划、更新和改造城市基础设施、推进城市治理和社会保障、加强城市公共服务和优化城市居住生活环境。
这些政策的推出,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坚实支持,有望帮助中国城市化进程更好地发展。
二、城市建设的现状中国城市建设起步较早,但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城市规划体制的复杂性,城市建设实际上缺乏综合规划和协调。
这造成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城市理念的简单单纯、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城市公共服务不足、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等。
同时,当前一些城市建设项目的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城市的实际建设项目与规划并不相符合,高档住宅及商业楼宇修建过多,而公共服务设施却缺乏,导致人们的居住环境不仅不理想,而且日渐恶化。
三、新城区的建设与发展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城区正在建设中。
这些新城区旨在提供最佳的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它们的建设使得城市规模得以继续扩大。
此外,新城区在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具有很高的控制和管理能力。
然而,新城区建设和发展也需要更谨慎。
在新城区建设过程中,城市功能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必不可少。
除此之外,新城区建设的环境保护也应引起重视,不仅是建立环境友好型新城区,还要考虑周边环境的影响。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一、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介绍新型城镇化是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11月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正式确立了“以人为核心”的理念,突出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明确了城市为人民的城市,必须有公平、安全、便利、舒适、和谐的城市生活环境。
新型城镇化要求推进农村与城市一体化、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共享,推动可持续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和影响新型城镇化实现了城市现代化和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将会促进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城市的经济综合实力。
此外,新型城镇化可以化解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和资源瓶颈,促进城乡经济结构调整和人口分布均衡。
三、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1.拉动消费市场,促进内需新型城镇化将增加城市中产阶级人群的消费支出,提高城市人均消费水平,同时也将带动农村转移人口的消费。
增加消费市场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推动城镇化建设,增加产业布局多元化新型城镇化有助于加快城市与乡村一体化,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和吸引力,从而促进城市产业布局多元化和结构优化升级。
3.促进结构调整和中高端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使人口和物流更加便捷,推动了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高端化等产业的发展。
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文化和娱乐业的发展,促进了现代产业和新兴产业,提升了中国制造业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4.优化资源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土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同时也将带动能源和交通、医疗等领域的优化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四、新型城镇化的挑战和问题新型城镇化面临一系列挑战和问题。
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和房地产问题、社会保障等都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执行。
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合理规划土地面积、控制房价上涨、完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环保和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五、结论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背景及现实意义
中, 政府 在推 进 过程 中扮 演 着决 定 性 作 用 是 我 国 区
别 于其 他 国家城 镇 化 的 主要 特 征 , 这 种 城镇 化 模 式
向城 镇 转 移 成 了贯 穿 我 国这 一 阶 段 城 镇 化 的 最 大
征 收成本 不 断攀升 , 地方 债务 风险 明显增 加 , 土地财
( 二) 时代 背景 1 .经济 全球化 的必 然选 择
政难 以持 续支 撑传 统城镇 化模 式 。这要 求 中国 的城
现 阶段 , 以生产 全球 化 、 投 资全 球化 与市 场全球
镇化不能再走政府 主导 的道路 , 应将市场机制引入 城镇 化发 展 中 , 将 人 的需 求 与 发 展作 为城 镇 化 发 展 的最终 目标 。
特征。1 9 7 8年 实行 改 革 开 放 后 ,我 国城 镇 化 历 程
在 中 国经济 发展 程度 较低 的背 景下探 索 出一条 较 为 有 效 的城镇 道路 。但 随着 城 镇 化 的深 入推 进 , 各 种
问题与 矛盾 也 随之显 现 , 突 出表 现在 以下 几个方 面 :
1 . “ 土地 城镇 化 ” 快于“ 人 口城 镇 化”
2 0 1 4年 1 0月
第1 7卷第 5期
西 安文 理学 院学 报 ( 社 会科 学 版 ) J o u na r l o f X i ’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过去 3 0年 , 我 国城 市 人 口增 长 了 1倍 , 建 成 区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
•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绿色低碳发展
• 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经济
• 加强节能减排,降低城市碳排放
05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发展趋势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机遇
•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人口持续增长
• 城乡一体化发展仍面临较大挑战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应对策略
• 提高城市资源利用效率,减轻资源与环境压力
•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对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若干建议与展望
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加大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力度
• 完善新型城镇化政策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 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 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城市创新能力
• 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
• 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未来挑战
• 城镇化进程中的资源与环境压力较大
•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住房供应不足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02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核心内容与目标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任务与措施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主要任务
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措施
•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
• 制定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与路径
•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效果与问题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效果与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城市发展迅速,迎来了新的城镇化时代。
为了逐步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新型城镇化战略。
本文将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实施效果分析1. 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镇化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还推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
2.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农民可以通过转移就业或创办个体工商户等方式增加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城镇化进程也带来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3. 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城市化进程有助于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城市扩容和农村土地整治,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减少农地浪费。
此外,城市化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
二、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城市间发展差异较大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不同城市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问题。
一线城市高度集聚了人才和资源,发展迅速,而一些中小城市则举步维艰。
这种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的不均衡分配,造成了社会问题和城市病。
2. 农村地区发展滞后新型城镇化战略在农村地区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
农民进城就业机会不足,许多人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劳动,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此外,农村财政投入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不足,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
3. 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工业化进程带来了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同时,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的大量消耗,也给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
三、问题解决方案1. 推进城市间协调发展为了解决城市间发展差异的问题,应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互动。
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第一章研究背景和意义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国家现代化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城镇化率不断提高。
同时,相应的城镇化问题也不断浮现,如城市拓展难题、大城市病问题等,这就需要我们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状况2.1 国内城镇化发展状况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逐步提升到2019年的60.6%。
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富强提供了基础条件。
但同时,我国城镇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城乡收入差距、城市发展不均衡、人口流动问题等。
2.2 国外城镇化发展状况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多数已经达到或接近100%,中国的城镇化还有很大进步空间。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例如城市规划与管理、城乡一体化发展、文化传承等方面。
第三章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3.1 城际发展协调模式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城际间的协调发展,同时推进城市的内部协调发展。
城市群的建设将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3.2 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优化农业结构等方式,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城镇和乡村之间的有机衔接。
3.3 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要加强城市绿化、拓宽绿地、推动垃圾分类等措施,有效应对城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第四章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推进方向4.1 加强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强规划引领,建立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城市规划体系,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质和民生幸福感。
4.2 推进城市化人口的稳定和合理流动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探索城市化人口的稳定和合理流动问题。
要在人口落户控制和流动上,完善政策措施,吸引优质人才,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权益。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近年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讨论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并探讨其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新型城镇化的定义和发展背景新型城镇化是指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同时,推进城乡融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城镇化进程。
中国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是建设人居环境优美、产业结构合理、社会事业完备的现代化城镇。
二、新型城镇化的现状1. 城镇化率不断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率持续上升,从1978年的17.9%增长至2020年的60.6%。
此过程中,农民工数量大幅增加,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2. 城市化进程不平衡尽管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但中国城市化进程仍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而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
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中国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城市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得到了显著改善。
高速公路、高铁、地铁等项目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4. 新型城镇化改革措施深入推进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新型城镇化改革措施,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旨在解决农民工在城市落户、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并加强城乡之间的互动。
三、新型城镇化的趋势1. 以人为中心的城镇化未来,中国城镇化将更加注重人们的需求和福祉。
发展人居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构建和谐社区等将成为重要方向。
2.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推进绿色建筑、低碳交通等,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 农村振兴与城镇化融合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农村振兴,通过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发展农村产业、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等,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四、新型城镇化可能带来的影响1. 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新型城镇化将推动城市化进程,带动消费需求的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
2. 城乡差距缩小通过新型城镇化推进农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可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
新型城镇化汇报材料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我今天将向大家汇报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情况。
一、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和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它旨在推动人口流动、城乡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进展自中央提出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响应,加大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
截至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超过了中央政府设定的目标。
三、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1.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进城市群发展。
通过打造一批重点城市和城市群,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促进城市间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
2.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农业的发展效益。
3.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优质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4.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减少农民进城的成本,提高农民的就业和收入情况。
四、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和问题1. 城市扩张带来的土地资源压力和环境污染问题。
2. 城乡差距扩大,农民进城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仍然存在。
3. 城市不平衡发展问题,一线城市过度拥挤与中小城市发展不足的矛盾。
五、新型城镇化的未来方向1. 加大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力度,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制定合理的土地使用政策,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3. 完善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和制度,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人口的均衡流动。
4.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和环境。
以上就是我对新型城镇化的汇报,谢谢!。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的转型与升级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的转型与升级近年来,城镇化成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
特别是在十三五规划中,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得到了高度重视,被视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然而,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城市化背景、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城镇化模式的转型和升级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的转型与升级。
一、城市化背景一直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很快,但城市化水平相对落后。
从2000年到2019年间,中国城镇化率从30.7%增长到60.6%。
与此同时,城市化水平也呈现出一些特点,比如城市化进程先后经历了“收缩阶段”、“扩张阶段”、“强力推进阶段”,进入到“质量提升和转型阶段”。
二、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现状和问题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不少成果。
一方面,特色新型城镇化模式大大提高了城市化的质量和水平,城镇化需求也有所拓展,城镇化空间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拓展。
另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资金来源和城市公共服务短期内难以完全满足需求、城市扩张带来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问题、城市型态过于单一等。
三、城镇化模式的转型与升级城镇化模式的转型和升级是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可持续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
城镇化模式的转型与升级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创新发展模式。
以深度城镇化为目标,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展多样化的城镇化道路,以开放创新和制度建设为支撑。
(二)构建生态城镇化。
创造集约型、温馨型、生态型的城镇化空间,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全过程和全方位当中。
(三)优化城镇化体系。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积极探索,加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能力和规划,形成多元化的城市体系。
(四)实现城镇化的智能化。
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城镇化智能化、智慧化发展,加快城市信息化、智慧化建设进程。
总之,新型城镇化模式的转型与升级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实现可持续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应注重协同和创新,探索适合于我国国情、以人民为中心的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SWOT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SWOT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之一,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
新型城镇化作为城镇化进程的新阶段,着重强调城乡一体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提倡可持续发展和质量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人口进城市化加速,城市规模增长迅速,城市化进程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城乡差距仍然存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明确其优势劣势,把握发展机遇,提出合理建议,对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SWOT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通过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结合SWOT分析框架,全面评估新型城镇化在当前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发展状况,为政府决策和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和指导。
通过本研究的展望和总结,为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2. 正文2.1 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及发展历程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产业集聚和城乡一体化为特征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中国政府提出了城市化建设战略,将城市建设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随着国家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提高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新型城镇化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新型城镇化正在不断发展和壮大,为中国的城市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通过创新和改革,新型城镇化将继续引领中国城市发展的方向,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将城市化与现代化相结合,以推动中国彻底跻身现代化国家之列。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是全面提高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环境质量,为人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
在全球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责任与机遇不言而喻,因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城市都是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桥梁”。
一、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优势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起步于1996年,20年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2013年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来,新型城镇化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城市化率已跃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中国的城镇化虽然发展相对较快,但要深化城市化进程并非易事。
这就需要通过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充分挖掘中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并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支持。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国特有的人口红利。
中国拥有人口基数巨大和增长速度较慢的特点,这种特质为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化指数的高速上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2. 丰富的经验和成功的范例。
中国在城市化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成功的例子,如深圳、上海和广州等城市的成功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优势产业的实现。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中国能够将非制造业升级为新制造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并推动城市的产业升级,使之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趋势。
4. 政策支持和全面改革。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加速,相关的政策支持和全面改革也得到了相应的加强。
这些政策和改革,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5. 相关技术和功能的改善。
在城镇化新发展过程中,中国将会有更多的高效的城市管理技术工具和更先进的改建公共服务设施,能够大幅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率。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中国的城镇化在不断加速,但是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经济和社会问题,例如存在不平等的发展模式导致一些地区的土地占用过度,房地产泡沫代价极高等问题。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分析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分析一、背景新型城镇化是指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产业引领、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满足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需求,建设智慧、绿色、低碳、宜居、和谐城市。
近年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二、新型城镇化的特点1. 主导地位转变: 集约型城镇化逐渐被多元化城镇化所取代。
新型城镇化强调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广泛参与,市场约束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2. 生态优先:新型城镇化不再是单纯的城市化进程,而是对传统城市化的优化和升级,强调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
3. 产业引领:新型城镇化依赖于现代化、信息化、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借助强大的产业带动城镇化,倡导城市发展多元化经济,引导人居环境不断升级与提升。
4. 可持续发展: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化过程的可持续性。
三、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1. 坚持人本理念新型城镇化是人民城镇化,人们文化、物质和非物质需求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评价标准。
要坚持以居民为中心的思想,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让居民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服务,切实提高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 发挥市场优势新型城镇化发展也强调市场机制的应用,鼓励市场力量加入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更新和土地利用,以市场为导向引导资本流向城市和新兴产业,积极提升城市竞争力。
3. 注重生态保护加强资源节约和环保理念,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城市。
引导居民和企业做好垃圾处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4.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步伐,实现城市和农村之间公共服务的共享,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市民化社会福利。
同时,鼓励农民创业、扶贫,充分挖掘农业等乡村优势资源,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5. 倡导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推进城市智能化,推出一系列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目标,为市民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四、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1. 城市规划不合理:部分城市规划缺乏长期性、科学性,致使城市建设无组织、无纪律,公共基础设施滞后。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
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认识和思考一、引言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战略部署。
本文将从城镇化的概念入手,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义与目标,并对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进行分析。
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与意义⑴城镇化的概念城镇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和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转移的过程,是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转型。
新型城镇化强调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可持续性。
⑵新型城镇化的意义(1)推动经济发展: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可以提高人口和资源的集聚效应,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2)改善人居环境:新型城镇化建设注重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3)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4)促进社会稳定: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
三、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与任务⑴目标(1)建立健全的城市化发展体系:完善城市化规划和管理体制,提高城市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2)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城市的交通、水、电、气、绿化、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
(3)改善居住条件:加大住房供应,提高住房保障和居民住房条件。
(4)优化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⑵任务(1)推动农民工市民化:加强农民工的法律法规保护,解决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困难,推动他们融入城市社会。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水利、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加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推进土地供应和流转管理制度改革。
四、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和措施⑴宏观政策(1)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明确城镇化发展的目标、重点和路径,提出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措施。
(2)加大财力投入:增加对城镇化建设的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资。
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作为国家战略的新型城镇化政策不仅在中国大地上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同时也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新型城镇化政策旨在加强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城镇化推进战略的影响和发展趋势,以期为当前和未来城镇化发展的决策提供一些参考。
一、新型城镇化政策推进的影响新型城镇化政策针对的是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如城市建设不规范、城市功能分化不均、城市负面影响与城市管理滞后等等。
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关系的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和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化发展相互促进。
随着城市设施的完善,农村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城乡差距逐渐减小。
同时,发展绿色低碳产品和绿色服务业,以及加强生态补偿等方面的工作,也有助于实现城乡牵合的发展。
2.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型城镇化政策要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建设,包括交通、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环保等。
这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3.推动城市经济和产业升级通过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促进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城市产业从“城市服务型”向“创新型”、“知识型”、“智能型”发展转型,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发展质量。
4.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推进新型城镇化,利用现代化手段促进社会和谐、文化发展,提高市民的文化水平和素质。
同时,提供更为优质的居住环境和服务,加强社区建设和社会服务,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1.生态城市的建设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着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因此,新型城镇化推进的趋势是建设生态城市,通过生态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式,减少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战略思考宁越敏 杨传开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Ning Yuemin Yang Chuankai(The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China)Abstract As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 series of problems are gradually emerging. With the combination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the transition of urbaniz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o, the concept of new urbanization is put forward, and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hot topic and focus of attention. The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in China, and then analyzed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Last,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ur strategic focus of new urbanization.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摘要: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传统城镇化道路逐渐显露出一系列的弊端,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的推动下,城镇化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新时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回顾了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然后从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最后就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若干思路。
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应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城镇化发展新动力;以人为本,促进社会融合建设包容性城市,推进以国民为对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推进体制创新,关注小城镇发展,提升小城镇发展活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会融合;生态文明;新型工业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相辅相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作者简介:宁越敏、杨传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社会、空间转型的重要动因。
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于世界的第二位,人均GDP达到35181元,约合5500美元,而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3%,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阶段。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空间现象,反映了农村变为城镇的一种复杂过程,它包括了人口结构的转型、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域空间的转型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型(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2009),其中人口转型是核心,经济转型是基础,空间转型是载体,社会转型是根本。
当代中国的城镇化是在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形成的。
时至今日,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的条件出现了新的变化,城镇化的转型成为必然,而新型城镇化概念也因此应运而生。
总体而言,未来中国的城镇化将逐步从以提高人口城镇化率为导向向包容性、环境友好的新型城镇化转变,速度将让位于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成为新时期城镇化的重点。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然后从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最后就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若干思路。
1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及城镇化战略的提出长期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主要体现为控制大城市规模和发展小城镇上(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2009)。
这种政策一度限制了大城市的发展,明显违背了大城市超前发展规律(胡兆量,1986),也导致中国城镇化历经了复杂曲折的进程。
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步入正常的轨道,城镇化研究也蓬勃兴起。
但在上世纪80年代,大城市的发展仍然受到限制,甚至写入1989年颁布的首部《城市规划法》中,城市发展方针仍然没有摆脱规模调控的思路。
1990年后,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府、企业、个人形成城镇化的三重行为主体,城镇化因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宁越敏,1998)。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后,为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中央做出推进城镇化的重大决策,并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
2000年,中共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
”该文件还指出:“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这是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对特色城镇化作出了更为详细的阐述。
总体而言,中央文件对城镇化战略的叙述不断深化,但早期城镇化战略的论述明显带有城市规模调控的痕迹,后期才逐渐淡化城市规模调控。
在人口城镇化率迅速提高的同时,中国城镇化进程也暴露出大量的问题。
对此,2011年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城市病的预防和治理。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正式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强调“四化”的同步发展。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推进城镇化作为六大任务之一,提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与以往强调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相比,新型城镇化不再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而是把生态文明的理念与城镇化过程相融合,集约、智能、绿色、低碳成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目标,城镇化的内涵更丰富了。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有明显变化,从城市规模控制政策转变为综合性的城镇化战略。
就城镇化战略而言,重点从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转变为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以人为本、城乡统筹、绿色低碳已成为新时期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并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2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战略重点转向新型城镇化表明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发展的宏观背景发生了变化。
这些变化既包括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对城镇化产生的新的要求,也与迫切需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环境、生态等问题有关。
大致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中国经济持续平稳增长需要城镇化作为重要动力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基本动力。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978-2011年,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达9.9%;中国GDP总量世界排名由1978年的第10位跃居到2011年的第2位,占世界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1.9%上升至2011年10.5%。
经济的快速增长产生了大量就业机会,促使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流动,这是中国近30年快速城镇化的主要原因。
人口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1年的51.3%,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个百分点,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进城。
换言之,中国城镇化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是GDP年均递增近10%的结果。
但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全球金融危机使中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面临严峻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大量外资与中国低成本劳动力相结合以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外贸出口国,出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由此产生的带动效应,使大量农村人口,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人口向沿海城镇转移,成为中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2008年,美国由房地产次贷问题引发金融危机,并进而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济持续疲软,消费不振,对产品进口需求下降;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国家利用更加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成本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美欧等发达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中国出口产品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
面对外部需求下降和市场替代,中国传统的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马晓河,2012)。
二是国内经济增速放缓。
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长期以来国内制造业产能盲目扩张使产能过剩的问题更趋严重,中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正处于从10%左右的高速增长阶段过渡至7-8%的中速增长阶段(陈彦斌、姚一旻,2012)。
2012年,中国GDP的增长率是1991年以来的第二个最低点,仅为7.8%,预计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仍将低于8%。
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政府再次提出城镇化战略,这是基于以下考虑:在促进经济增长的投资、内需和出口三驾马车中,受投资过剩、出口疲软的影响,拉动内需在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中将扮演更重要的作用,而城镇化被认为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既能够扩大投资又能够促进消费(李克强,2012)。
按照诺瑟姆曲线所揭示的城镇化发展规律,中国城镇化水平在超过50%之后仍处于中期加速阶段。
虽然根据修正的诺瑟姆曲线(陈彦光,周一星,2005),在城镇化水平超过50%之后,城镇化速度与前期相比将开始减速,但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会产生巨大的需求,从而使城镇化仍可在中国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发展中发挥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