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泾县厚岸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大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暑期社会实践

赴宣城市厚岸乡

扬古村落文化遗产

厚岸文化调查报告

摘要:厚岸是革命家王稼祥的故乡,这座古村座落于泾县西南边陲的太平湖畔,地处黄山余脉,有三条溪水汇聚于此,柳溪穿村而过,可谓依山傍水,风景秀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也让人们记忆深刻。本文主要讲述了厚岸的地理位置,当地的古民居特点和特色,当地伟大的革命家王稼祥,厚岸当地的民俗文化和如今当地的杰出人物。

关键字:泾县厚岸民俗古民居王氏祠堂

正文:

厚岸与王稼祥

山清水秀的厚岸盛于清朝康熙和乾隆年间,从现在存留的聚星桥,青云塔碑

记中便可知晓,经过了咸丰年间的兵燹和同治光绪年间的复建,这座命运多舛的古村原模原样保留下来的东西也不少,而今他静静地等待着,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感叹,去挖掘他所留下来的文化。

原先古朴的三孔拱形聚星桥是厚岸入口处的标志性建筑,如今政府将厚岸村与县道之间的原为前岸的区域划分到厚岸的名下,而厚岸当地人也在由县道进入厚岸的地方立了块巨石,上有题字“厚岸古村”,这四个大字在阳光下十分耀眼,金光闪闪,她向路人提示着“你已来到厚岸古村”。沿着乡道一直走约百余米即可到达原来的村口,走不过一分钟的路程便可看到屹立多年的聚星桥和那连接着纵横交错深深古巷的千余米长的石板路街道。街道两边的古民居现在几乎都见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常见的平顶楼房,但往那两边的古巷深处望去,明清建筑的身影依稀可见,它们伫立在一群新式建筑中显得那么刺眼,不愿倒下的它们仿佛在向人们呼喊,想勾起人们繁华厚岸的记忆。与古建筑相映衬得是脚下这条饱经风霜的路,不同于西递宏村的整片整片的大理石石板所铺就的青石路,在厚岸,在查济,人们常常见到的小路是中间铺着一条狭长的麻色花岗岩石板,两边摆满了大小不一,凹凸不平的鹅卵石,这些小路曲曲折折延伸向远方,但人们只要记住石板延伸的方向就不会轻易走偏。

来到厚岸首先要看的是当地的祠堂文化。厚岸以王姓居多,当地最大的是王氏祠堂。王氏祠堂又名宁远堂,原为五楹三进,前进与二进之间有空坦间隔,建筑面积494平方米,前进大门内凹,两边前墙砌花砖框边。祠堂内靠岸天井沿有6根方形石柱,方束腰型白石柱础,刻双狮戏球浮雕图。天棚有卷棚轩和人字轩两种。卷棚轩下为双步梁,人字轩下为三架梁和五架梁,两边有4根月梁,梁柱交接处都有雀替,出檐用撑拱,月梁和撑拱均有精美的雕刻。前进屋后有10余米长的石板过道,通向第二进大厅。二进大厅5开间,6列木柱。檐前4根方型大理石柱,下为圆束腰形大理石柱础,刻鸟兽图案。大厅后方形天井下有两个金水池,栏杆为大理石荷花、狮子柱头。金水池之间及两侧,有3道6级石阶过道通后进。后进为二层寝楼,4列木柱,大理石柱础上刻有鼎、香炉等图案,现部分王氏族人的灵位摆放于此,此祠建于清代,整体保存较好。作为族人祭祀祖先或者先贤的王氏祠堂也是各种重大事件的活动场所。当地的厚岸文物保护协会已

入驻,会员全为王姓人士,他们每天值班为前来参观的游人介绍当地金鼎王氏的历史文化。

其次不得不说的是民居建筑文化。大多数民居格式是一样的,院前有条小溪流从院门口的石板下娟娟流过,推开门往里走几米便能进入到院中,院子有大有小,一般在三十至五十平方米左右,正对房屋大门的照壁墙上大多都有一个“福”字,从屋中推门而出便可看到这个“福”字,进屋以后首先看到的是带有明沟的天井,明沟的长宽与天井的长宽相对应,以便于下雨天排出屋面的雨水,有些较大的天井对应的明沟宽且长,一到下雨天,沟内积水有些似浅水水塘,正堂正中间是一张茶几,茶几两边是两张座椅,座椅后靠长条木桌,桌倚先人画像,从画像两侧可绕至后门,两边是生活起居所用的卧室。值得一提的是在窗上,门上或楼台上无一不雕刻着奇妙的花纹:有麒麟、有嘉庆年间的元宝、有丹炉、有妙龄少女等。

正如安徽建筑大学的翟教授所说的,建筑特点产生的原因一是地理环境,一是人文历史环境。相近的地理位置使得泾县当地的建筑和徽州建筑有相通之处,同是粉墙、黛瓦、马头墙,背靠青山、傍依绿水。总体上好似差不多,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瞧出它们的不同之处。一是厚岸村的天井长宽约在三米左右,而徽州建筑的古民居天井则较之厚岸略小且高。天井的大小取决于所处的地理纬度,因为天井有采光和通风的作用,所以长江以南的民居里天井的进深约在三米左右,江淮之间的约为五六米,而淮北的可宽达九米左右,以至延伸到北京那一块地方的时候,江南的天井就演变成为了四合院。二是较之厚岸所处地势较为平坦,房屋大且矮,多为五开间。而徽州建筑如西递、宏村的房屋则高且小,多为三开间,房屋也因有夹层而同为两层的楼房比厚岸的房屋要高出一米多。三是泾县的古民居其厅堂和卧室是完全分开的,各有各的天井。极大地提高了个人空间的私密性,公共的厅堂与私秘的卧室相互连通而又互不干扰。西递、宏村的徽州民居则厅堂与卧室共用一个四水归堂的天井,公私不分。

徽州人善于经商,泾县人重文致仕,两个的文化氛围是不同的。来泾县,不得不提的是当地的宣纸,宣纸出色之处是它的用料,每年的原材料的产量少,成品少,真正的宣纸在当地都买不到。不仅仅是泾县的宣纸用材独特,泾县在建筑上也极其重视各项工艺中使用的材料。泾县民居夏日十分清凉,哪怕外面太阳毒辣,进屋后都能感到丝丝凉意,这可能跟房屋搭建的用材有关,但最主要应该是因为当地采用了独特的地面用料。厚岸民居地面几乎都是如此,青灰近黑的地面是由石泥,黄泥,铜油,糯米稀和少量咸盐混合打制成的,由于含有少量盐份,将近雨天时地面会泛潮,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预报雨天的作用,而且炎炎夏日,地面吸热,寒寒冬日,不觉冷意,可谓是冬暖夏凉,低头知雨。路面的石板也采用了花岗岩这种坚硬耐磨的材料,这是当地的一种天然材料,就地取材也极为方便。用于门口墙面装饰的泾川花砖是厚岸独有的一类砖,不易积灰,图案漂亮由两种泥土混合而不搅匀烧制而成的,所以烧出的砖上的图案不一,可由人们自由发挥想象,赋予这些美丽砖块不同的寓意,同时丰富的想象也寄托了当地淳朴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古民居与古民居之间一般隔着一条狭长勉强只能通过两人的石板小道,长着青苔的小道在湿润的空气中曲折向前延伸着,向上张望,能望到夹在高墙中间狭窄而湛蓝的天空。

在这古朴的村庄里诞生了伟大的革命家王稼祥。

王稼祥的前十六年是在厚岸村度过的,在这里他上了小学又读了三年的私塾。不得不提一下厚岸小学(当时是东台书院,后又为柳溪小学)是整个泾县第一所教授现代课程的小学,在这里王稼祥不仅学习了现代知识也接触到了英语,英语也是他学得最好的一门课,这为以后的出国留学打下了深厚的语言基础。读完小学后家里人不放心让年纪小小的王稼祥出去读书,于是他又在柳溪小学里的私塾内读了三年的国学。随后又读了几年教会学校,十九岁的他便出国留学,来到了莫斯科中山大学。

良好的国学底子加上明显的语言优势,王稼祥出任过驻苏联外交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等职务,他处理国内问题有世界眼光,对待国际问题又能考虑到中国利益。王稼祥之所以能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有正确的选择,在国际问题上能提出许多真知灼见,要归功于他的可贵之处便是能站在世界的高度,却又能反复比较和思考中国的实际。这样,处理国内问题有更高的世界眼光,对待国际问题又能处处考虑到中国的利益。

而能有这样的考虑不能说和他的小时候的际遇无关,和厚岸无关。在后来的文革期间,王稼祥长期从事的外交工作被污蔑为“三和一少”的投降主义路线,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但王稼祥写检讨,有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实事求是,从不乱说,更不给别人扣帽子;二是多讲自己的过,少讲自己的功,但是也绝不把不属于自己的过,说成是自己的过。坚守自身原则的他就像那小路上居中花岗岩石板那般坚毅。

再看厚岸古镇,饱经风霜的房屋,曲折的小路,后人们走过前辈走过的路时,仿佛也能体会到当时前辈的心境。

厚岸的民俗文化

厚岸最为特色的两个民俗文化是出会和出龙。当地从前有个清官,人称晏公老爷,一次大水中,为救百姓溺水而亡,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他将他神化成仙,并制做木像,红脸长胡子,每年农历十月初九便会抬着木像,后跟着村民扮演的众神将每个村子绕一遍,这便是出会。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一是来纪念他亲近他,二是来弘扬正气。如果说出会表达了人们对清官的敬意和对正义的坚守,那么出龙则表达了农耕经济下的人民对神灵的敬畏和对能够五谷丰登的期望。每年腊月的时候公家便会制龙头,大户人家会相约制龙身。龙头重,一般由三至五人操控,龙身则相比较轻,但从古至今龙身的节数一般为单数,具体是为什么,人们逐渐也忘却了。就这样制成的龙称之为板龙。正月初五那天大家在拼接好的龙内摆上点燃的蜡烛,前有龙灯引路,后有众神相簇拥,晚上七八点就开始游龙了,队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