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反切折合与古音通假

合集下载

反切与古代注音法

反切与古代注音法

◆ 反 切 与 古 代 注 音 方 法
3、反切变读/变例——类隔 例2:子亮切 ——z iang→j iang 变读规律2:反切上字声母 子泉切 ——z üan →j üan 为z c s z s,反切下字韵母为齐 齐 齿呼、撮口呼,则被切字声 齿呼、撮口呼 ing →q ing 仓经切 ——c 母z变读为j、 c变读为q、s变 z j q s 此缘切 ——c üan →q üan 读为x。 x 素鸡切 ——s i →x i 似鱼切 ——s ü →x ü
又:《水经 注》“索郎酒” =桑落酒
◆ 反 切 与 古 代 注 音 方 法
1、反切产生基础——双声叠韵 • 汉末以来民间流行的“反切 语”——一种语言技术。 “双反语” 双反语” “切脚语”(切脚字): “叵” ——不可 ; “甭” —— 不用 “孔” ——窟窿;“精” ——
◆ 反 切 与 古 代 注 音 方 法
◆ 反 切 与 古 代 注 音 方 法
1、反切产生基础——双声叠韵 陈澧:“以二字为一字之 音。上字与所切字双声,下 字与所切字叠韵。” •《诗经》中的双声叠韵字 • 春秋至汉魏六朝,人名、地 名、物名常用双声或叠韵字
◆ 反 切 与 古 代 注 音 方 法
1、反切产生基础——双声叠韵 • 汉末以来民间流行的“反切 语”——一种语言技术。 “双反语”:用两个字先顺后 双反语”:用两个字先顺后 倒地切合两次。如梁武帝中 大通时的民谣:“鹿子开城 门” “鹿开” ——来 “开鹿” ——哭
3、反切变读/变例——类隔 变读规律5:反切上字是全 浊声母时—— 反切下字声调为古仄声, 被切字声母一律变读为不送 气声母; 反切下 字声调为古平声, 被切字声母则一律变读为送 气声母。
但 赣 通 言 却 读 ◆ 反 切 与 古 代 注 音 方 法 方 3、反切变读/变例——类隔 话 不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

古漢語通論-詩經的用韻一、《詩經》的韻例詩歌一般都要講究格律,而格律由這樣幾個元素構成:平仄、押韻、對仗等。

當然不同的詩體對格律會有不同的要求:(一)幾種詩體1古體詩就是“古風”。

它產生最早,形式多變,沒有規則的限制,比較自由。

唐代以前,寫詩不講究平仄、對仗,用韻自由,句式句數不拘,每句則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諸體(後世使用古體詩,七言者較多),唐人因而將這類詩歌稱為古體詩,又稱古詩、古風。

2舊體詩、近體詩、今體詩都是指“格律詩”而言,主要分五絕、七絕、五律、七律、排律等。

不能將“今體詩”跟現在所說的“新詩”混為一談。

3詩餘指“詞”而言,有長調、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詞牌”作為格式的標誌。

(二)格律要素:1平仄“平仄”就是古人對聲調的區分,以今天的普通話來說,“平”就是第一聲(陰平)、第二聲(陽平),“仄”就是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

以兩句詩來做例子:“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句)這兩句詩中“無邊”、“蕭蕭”、“長江”、“來”是平聲,“落木”、“下”、“不盡”、“滾滾”則屬仄聲,由此,構成七言律詩的其中一個標準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韻在古代,詩韻跟詞韻是不同的,無論在韻字的選擇、韻腳的安排,以及對待押韻的寬容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別。

古韻跟今韻也有較大變化,比如在古代,“東”跟“冬”是不同韻部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壓。

但我們今天學寫近體詩就沒必要深究那麼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話的韻腳來使用就可以了。

3對仗對仗是近體詩的重要因素,對於增強詩歌的整齊美和聲律美極為重要。

對仗的要求,相對的兩句必須句式相同,詞性一致,平仄根據體裁不同也要符合各自的規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杜甫)第一句,“明月”對“清泉”,“松間”對“石上”,“照”對“流”,句式一致;第二句,“花”對“蓬”屬名詞植物對,“徑”對“門”名詞屬器物對,“不曾”對“今始”,“緣”對“為”,“客”對“君”,“掃”對“開”;(三)《詩經》的格律《詩經》屬於古風,不講究平仄對仗,句式句數自由,但有押韻。

第五讲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五讲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第五講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一、双声叠韵和上古声部关于“双声”,前人认为“反切”上字与所切之字,必为双声。

也就是同声母的字,可以构成双声。

关于“叠韵”,按照前人的说法,“反切”下字与所切之字,必为叠韵。

用现代语言解释,也就是同韵母的字可以构成叠韵。

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赠田九判官司梁丘》中的“宛马总肥春苜蓿,将军只数汉嫖姚”。

其中“嫖姚”二字,它们便构成了叠韵。

但古今语音发生很大变化,古代是双声或者叠韵的词,现在却不双声或者叠韵了;现在是双声或者叠韵的词,在古代却不是双声或者叠韵。

前边我们看过上古韵部了,今天我们再来看看上古声部。

(一)研究上古聲母的材料和方法研究上古聲母主要依據的是先秦兩漢古籍中的異文、聲訓、注音、重文、通假字、聯綿字等材料。

其方法一般是通過這些材料反映的事實證明中古的某些聲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後從中古聲母中去掉那些被證明在上古不存在的聲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聲母。

研究上古聲母還有一項重要的材料,即諧聲字,不過清人只認識到諧聲字是研究上古韻部的材料,而對諧聲字在研究上古聲母方面的妙用,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

而第一个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瑞典汉学家高本汉。

下面我們對幾項主要材料作一個簡單的說明。

異文:指上古文獻中同一詞的幾種不同的書寫形式,如“伏羲”與“庖羲”。

聲訓:指古代注釋家對被釋詞用同音詞或近音詞所作訓釋,如《釋名·宮室》:“房,傍也。

室之兩旁也。

”注音:指古代的注釋家用同音字或反切為某些字所注的音,如《左傳·成公二年》:“請曲縣繁纓以朝。

”《經典釋文》:“繁,步幹反。

”重文:指古籍中重出的古今異體字。

《說文解字》中除正文收了9353個小篆字外,同時又將一些異體的籀文及古文(戰國時期秦國以外的六國文字)收列於小篆之下,如:“份,文質僣(“備”之誤)也。

從人分聲。

《論語》曰:‘文質份份。

’彬,古文份。

……”諧聲字:即形聲字。

《說文解字》中有80%以上的字都是諧聲字。

如:童——僮瞳穜曈董幢撞衝憧鍾……以上材料每一種都包括兩個不同的方面,即異文中兩種不同的書寫形式、聲訓中的被釋詞與訓釋詞、注音中的被注字和注音字、重文中的古字和今字、諧聲字中的主諧字和被諧字。

反切是最古老的漢字造字方法反切:古文注音方法

反切是最古老的漢字造字方法反切:古文注音方法

反切是最古老的漢字造字方法反切:古文注音方法反切是最古老的漢字造字方法【反切】用兩個字拼成另一個字的音,是(漢字)傳統的一種注音方法。

反切上字與所切之字聲母相同,反切下字和所切之字韻母和聲調相同。

即上字取聲,下字取韻和調。

《辭海》舉一個例子說明反切的原理:華字可以是胡化切,或呼瓜切。

取前者胡的聲母h和後者瓜的韻母和聲調uá相切,便是華字的讀音:huá;強字是巨良切。

取前者巨的聲母q和後者良的韻母和聲調iáng相切,便是強字的讀音:qiáng。

強的古字寫作彊,實際上它的讀音就是組成本字的兩個意符相切:弓畺切。

先秦時代的弓、巨、居、彊是同屬一個聲母。

王力認為:“反切方法的發明,是漢語音韻學的開始”。

因此反切的發明年代就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學術問題。

那麼反切的方法究竟是什麽時候開始的呢?清代劉熙載《說文雙聲序》說:“切音……起于始制文字者也。

許氏《說文》于字下系之以聲,其有所受之矣。

夫六書中較難知者莫如諧聲,疊韻、雙聲,皆諧聲也。

許氏論形聲,及于江河二字,方許氏時未有疊韻、雙聲之名,然河可爲疊韻,江工爲雙聲,是其實也。

"顧炎武《音學五書》說:“按反切之語,自漢以上即已有之。

宋沈括謂古語已有二聲合爲一字者,如不可爲叵,何不謂盍……鄭樵謂慢聲爲二,急聲爲一,慢聲爲者焉,急聲爲旃,慢聲爲者與,急聲爲諸,……,是也。

愚嘗考之經傳,蓋不止此。

如《詩·牆有茨》傳,茨,蒺藜也,蒺藜正切茨字……。

”《顏氏家訓·音辭》說:“孫叔言創《爾雅音義》,是漢末人獨知反語。

至于魏世,此事大行。

”黃侃說:“反切出而後始有孫炎作《爾雅音義》。

音韻學從此可言。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章炳麟說:“服、應訓說《漢書》,其反語已著于篇,明其造端漢末,非叔然創意爲之。

且王子雍與孫叔然,說經相攻如仇雠,然子雍亦用反語,其不始叔然可知也。

”(引自黃侃《聲韻略說》)吳承仕《經典釋文序錄疏證》說:“尋顔師古注《漢書》,引服虔、應劭反語,不下十數事。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

古汉语通论-诗经的用韵一、《诗经》的韵例诗歌一般都要讲究格律,而格律由这样几个元素构成:平仄、押韵、对仗等。

当然不同的诗体对格律会有不同的要求:(一)几种诗体1古体诗就是“古风”。

它产生最早,形式多变,没有规则的限制,比较自由。

唐代以前,写诗不讲究平仄、对仗,用韵自由,句式句数不拘,每句则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後世使用古体诗,七言者较多),唐人因而将这类诗歌称为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

2旧体诗、近体诗、今体诗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

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3诗余指“词”而言,有长调、小令、慢、引等不同格式,用“词牌”作为格式的标志。

(二)格律要素:1平仄“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以今天的普通话来说,“平”就是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仄”就是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

以两句诗来做例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句)这两句诗中“无边”、“萧萧”、“长江”、“来”是平声,“落木”、“下”、“不尽”、“滚滚”则属仄声,由此,构成七言律诗的其中一个标准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押韵在古代,诗韵跟词韵是不同的,无论在韵字的选择、韵脚的安排,以及对待押韵的宽容度方面都有很大差别。

古韵跟今韵也有较大变化,比如在古代,“东”跟“冬”是不同韵部的字,“花”跟“斜”反而可以通压。

但我们今天学写近体诗就没必要深究那麽多了,只要按照普通话的韵脚来使用就可以了。

3对仗对仗是近体诗的重要因素,对於增强诗歌的整齐美和声律美极为重要。

对仗的要求,相对的两句必须句式相同,词性一致,平仄根据体裁不同也要符合各自的规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杜甫)第一句,“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句式一致;第二句,“花”对“蓬”属名词植物对,“径”对“门”名词属器物对,“不曾”对“今始”,“缘”对“为”,“客”对“君”,“扫”对“开”;(三)《诗经》的格律《诗经》属於古风,不讲究平仄对仗,句式句数自由,但有押韵。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30、《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朝或魏晋人的注。
31、衍文:校勘学术语,简称“衍”,也叫“衍字”。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如“‘汉水以为池’,‘水’字衍”。
35、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
36、黏: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失黏:诗歌中不合乎黏的规则的现象。
37、对: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类型的。也就是对句的平仄对立。失对:诗歌中不合乎对的规则的现象。
44、填词:词初称为“曲子词”,了解音乐的词人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称为填词或倚声。
45、词调:本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调的作品的句法合平仄分别加以概括,从而建立的各种词调的平仄格式。
46、杂剧:一种带科(动作)白(道白)的歌剧,唱词往往是剧中人唱。只有套数,没有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折,全剧通常四折,有时加上一个楔子。散曲:不是戏剧,没有科白,与词的性质相近。
? 古代汉语 编者:王力 吉常宏 中华... ?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4)
? 王力古代汉语复习资料(3) ? 王力:谈谈学习古代汉语
? 古代汉语笔记,根据王力的书整理... ?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第三单元 语...
?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 第四单元 语... ? 王力古代汉语习题集E
22、叶韵:古人为了说明《诗经》的押韵和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就是“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考试重点

古代汉语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切: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2、叶音: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3、古音通假: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4、声纽: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字母”,上古也称“声纽”或“纽”;5、入派三声: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7、破读、如字:“破读”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破读”或“读破”;8、读若、读如: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9、浑言、析言: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10、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如名作动、形容词作如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11、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疏”,也叫“正义”;12、黏对:“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A型,则下联出句是a 型;上联对句是B型,则下联出句是b型;“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a型,则对句是B型;出句是b型,则对句是A 型;13、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救”,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二、简答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拥有几种不同的词性,经常性地具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2词类活用只是在一定的句子里,临时具有别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离开这个句子,这些功能和性质也就消失了;3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兼类词,当其中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亡,就变成了单类词,以今之词性看古之语法,多视为活用;如“乘肥马,衣轻裘” “衣”兼属名词、动词;2、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①普通名词用如动词;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A.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皆肘之B.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晋灵公不君C.能愿动词能、可、足、欲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能水”、“欲刃”“可妻也”D.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结构,也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名词常活用为动词;策蹇驴,囊图书;E.“所”字之后和“者”字之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②方位名词用如动词,表示主语向某个方位行动;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名词的使动用法较罕见;名词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齐威王欲将孙膑;孙子列传3名词的意动用法;指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3、名词用作状语1表示比喻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方式或状态;“像……一样” “跟……似的”,具有浓厚的修辞意味;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狼吞虎咽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指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像对待……一样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3表示处所或方位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用……”或“依照……”;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4、对此类“之”定语+之+中心语,主语+之+谓语,学术界有三种观点:1王力:认为“之”是介词,把定语介绍给名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郭锡良:认为“之”是连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连接主谓成分使之成为名词性偏正结构;3其它大部分语法书称“之”为助词,放在一定的结构中,本身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组成一定的结构或表达一定的语气;王力先生观点:A、介词“之”字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孟子·梁惠王上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B、“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能独立存在;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用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同附”左传·僖公十四年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经常用这种句法;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第二,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主谓结构之间;1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主语: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僖公四年汤之问棘也是已;庄子·逍遥游2主语+之+ “于”字介宾词组,再作主语;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同上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宾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战国策·燕策三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之”字的句法,其主语都是名词;主语名词+之+谓语=其+谓语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师之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鹏之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彼,其=宋荣子之于世,未数数然也;庄子·逍遥游5、“者”字结构1指示代词“者”:①adj./v.或词组+者指示代词=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②主谓结构+者: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雍也③数词+“者”: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2语气词“者”:①判断句主语后表示提顿;②用在“有”字宾语后面,和“有”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宾语是下文概念上的主语;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③用在时间词“今、昔、古、曩”等后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④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2助词“者”:——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杂说之四6、“所”字结构1所”+Vt.=名词性词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庄子·养生主“所”字词组带有名词性,故能够被定语修饰通常用介词“之”字作中介;如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战国策·赵策“所”字词组虽是名词词组,但离开上下文,其本身一般不能明确表示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故动词后面可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史记·项羽本纪2所+Vt.+者“者”字指代行为对象,“所”字仍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而不是指代行为的主动者;指代动作行为的受事者,等于“所”字结构,不等于“者”字结构;所养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养;此所以乱也;韩非子·显学前可有行为动作主动者作定语,一般在定语之后要用“之”;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3所+介词“以、为、由、从、与”+动词“所“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①表示处所: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②表示工具: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荀子·议兵③表示方式方法: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孙膑兵法·威王问④表示原因:——今“所以”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战国策·赵策"者"字称代,"所"字指示;⑤表示相关的人物: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者"字称代,"所"字指示;4所+形容性词语:不常见“所”指代描述的对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墨子·公轮5动宾词组:有所……;无所……;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战国策·赵策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6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何所……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论语·子张•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何所不容”意思是“无所不容”; “有所谓” “无所谓”7、先秦古韵三十部划分阴阳的依据:1阴声韵:指元音韵尾或无韵尾的韵;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m\n\ng为韵尾的韵;3入声韵:指以清塞音/p//t//k/为韵尾的韵;8、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观点:合并类:1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 ——双唇音2古无舌上音,舌上归舌头;——舌尖音分化类:3照二庄组归精清从心;——齿音照三章组归端透定泥;——舌音4古无娘日二纽,娘日二母归泥;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9、古注就其特点,可分为五类:传、笺、章句、集解、疏义疏、正义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着作叫做“传”;如孔子着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也称“传”;如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2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3章句:即“离章辨句”;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章句既释字句也释全章大意;每章后有章指通释全章正文大意4集解:分为两类:一中又叫集注,集说,集释等,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一种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5疏:即义疏,疏通其义;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正义”,或称“义注”“疏义”等,简称“疏”;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特别到唐代,由于时间久远,又不易理解,于是出现“疏” ;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10古书注解的术语1释义术语①曰、为、谓之:用于释义,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可译作“叫”、“叫做”等;②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可译为“是指、指的是”;③貌、之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④犹、犹言: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2声训术语①之言、之为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所谓“声训” 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②之犹言作用与“之言”,“之为言”同;3注音术语①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②读若、读如主要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4校勘术语①“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②“脱文”,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5释虚词“辞、词”,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补充:1、可作为古音研究的材料:①古代韵文②谐声偏旁③反切隋唐以前④古书注音⑤古代声训⑥经典异文⑦古代异体字或重文⑧古书假借⑨古代对音材料、方言、民族语言材料等;2、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声母包括“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个;3、十三经注疏:1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2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3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4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5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6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7春秋左氏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8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9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10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11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12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3孟子汉赵歧注宋邢昺疏后人将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疏;4、平仄: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 ,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①①∣○∣∣--无为在歧路 , 儿女共沾巾 ; ①b型句,三拗四救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 ,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 漫卷诗书喜欲狂 ;①○①--∣∣--∣∣∣--白日放歌须纵酒 , 青春作伴好还乡 ;○-①∣--∣∣∣--∣∣-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5、标点下面一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1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标点: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译文:秦二世元年七月,征发闾左边的平民到渔阳去守边,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按着征发的次序被编在队伍里,担任驻扎的队长;遇上天下大雨,道路不能通行,估计到达渔阳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陈胜、吴广就商量说:“如今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行吗”陈胜说:“天下的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还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做皇帝,应当立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直言谏诤的缘故,秦始皇派他到外边领兵;现在有人传说扶苏没有罪过,可是秦二世却把他杀害了;百姓很多听说扶苏贤德,而不知道他已经死了;……”2〔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今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标点: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今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译文:唐太宗感叹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端正;用古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的道路;现在用人作镜子,可以明了得失;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谨防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征逝世,我的一面镜子失掉了最近我派人到他家去,得到一份手稿,才写了一半,稿子中能看清的部分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坏人国家就会衰败;公卿之中,感情上有喜爱有憎恶,对于憎恶的人,只看到他的缺点;对于喜爱的人,只看到他的优点;对于人爱憎,是应当全面而慎重的;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优点;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盛了;’稿子的内容大致是这样;”3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②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众不言家事;③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④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⑤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⑥广之将兵乏绝之处,⑦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译文:①李广廉洁,得到朝廷的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他同士卒共享饮食;②一直到死还是二千石的俸禄,达四十几年;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他始终不谈家里的事;③李广为人高大,长得象猿一样长而灵巧的双臂,可见他擅长射箭也是天资;④即使他的子孙或别人向他学习射术的,没有谁能赶得上李广;⑤李广口拙,很少讲话,平时同人坐着就在地上画成军阵;……⑥李广领兵行至缺少饮食的地方,⑦每见到水,士卒不全喝到,李广从不接近水;士卒不全吃到,李广从不先吃;。

通论二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

通论二 双声叠韵与古音通假
在一起表示共同的意思。 從古音上來說,聯綿字 多有雙聲或疊韻的關係 。
4.聯綿字 如果兩字同屬一韻部, 爲疊韻關係。 若上古兩字的韻部屬於四 種親近關係之一,它們爲 準疊韻關係。 一些聯綿字在上古雙聲 兼疊韻。
三、古音通假
1.定義
2.假借
1.古音通假的定義 古音通假,即古代漢語書 面語言裏同音或音近的字 的通用和假借。 關鍵:上古音同或音近
疊韻:兩個字韻母相同
2.雙聲疊韻爲一歷史概念
現代漢語的雙聲疊韻與 古代漢語不同。
此處主要指上古漢語的 雙聲疊韻。 要瞭解此情況應查表。
3.如何識別兩字在上古是否雙聲 疊韻? 查表 之、子——疊韻——之部 得、德——疊韻——職部 笛、幼——疊韻——幽部 學、工——不疊韻
3.如何識別兩字在上古是否雙聲 疊韻? 查表 注:疊韻:主要元音、韻 尾同則可,不管韻頭。
通論二 雙聲疊韻與古音通假
一、上古的聲母 1.紐
2.傳統36字母
3.上古32字母
4.上古漢字的歸紐
1.紐 古代無拼音字母,古人用 漢字來代表聲母,這些代 表聲母的字叫紐,或叫聲 紐,或叫字母,或簡稱爲 母。
2.傳統36字母
大致反映了中古漢語(唐 末宋初)聲母系統情況。
3.上古32字母
反映上古漢語聲母系統情 況。
四、古音通假在訓詁學上的運用 1.訓詁學 訓詁學,今叫詞彙學。 解釋詞語的學問叫訓詁 學。
2.在訓詁學上,要識別一字是不是通 假字(甲通乙),有兩個要求:
(1)聲音相同或相近(指 上古音)
(2)必須有證據
①該語言現象在古書中有很多 例子。 ②或要有異文。
上古的兩個字: (1)音同:同聲紐,同韻部
①同紐,韻部相 近 ②同韻部,聲紐 相近(旁紐) ③聲紐相近,韻 部相近

古代汉语反切折合今音规则

古代汉语反切折合今音规则

反切古音折合今音规则反切换算的补充公式:1、上清音,下平声(不包括古入今平),被切字,定阴平。

2、上浊音,下平声(不包括古入今平),被切字,定阳平。

3、上清或次浊,下古全浊上(今已变去声),被切字,定上声。

例:阐:昌善切坦:他但切反切下字属于全浊上声字(56个字)B 伴抱被婢辨D 给但道弟簟动社F 犯范奉妇H 亥骇旱浩皓后厚户晃J 渐槛尽静巨S 善甚士氏市视是X 下岘限豏项皛蟹杏幸涬泫Z 在丈兆朕豸雉篆罪4、上全浊,下上声(不包括古入今上),被切字,变去声。

(全浊上声变去声)5、上全浊,下入声,被切字,定阳平。

例:捷:疾叶切6、上次浊,下入声,被切字,定去声。

7、上全浊,下仄声(包括古入今平),被切字,不送气。

8、上全浊,下平声(不包括古入今平),被切字,送气。

9、上轻唇,下开口呼、齐齿呼,轻唇改重唇。

改读重唇之后,由上字定b、p、m厡“非”母改为b;厡“敷”母改为p;厡“奉”母:平声改为p,仄声改为b;厡“微”母改为m。

10、下字为齐齿呼、撮口呼,g组变为j组;z组变为j组。

11、下字为开口呼、合口呼,j组(疾徐先秦七旬借息取相即将详祥千)改为z组;15字以外改为g组。

12、“亡、望、巫、无、文、武”(微母)下遇开口呼、齐齿呼变m母,(切下字)若遇f母或合口呼、撮口呼,定是零声母别疑惑。

13、上翘舌,下齐齿呼、撮口呼,被切字,改开口呼、合口呼。

例:展,知演切14、切下字,翘舌音(且非单韵母),上不翘,与它拼,韵母要加i介音。

例:妙,眉召切15、切下字,是唇音,非唇音,与它拼,韵母应该添加u介音。

例:管,古满切16、上唇音,下u头,要相拼,去掉u介音。

17、上唇音,下ong韵,要想拼,把ong改成eng。

例:蒙,莫红切。

反切与古代注音法

反切与古代注音法

反 切
➢ 变读规律7: 反切上字的声母

是重唇音 ,而反切下字声母

是轻唇音 ,变读为轻唇音;

注 ➢ 反之 ,反切上字的声母若

是轻唇音 ,但反切下字声母

为重唇音 ,变读为重唇音。

法◆ 3 、反切变读/变例——类隔

例: 匹凡切 ——pan


→fan 匹问切 ——pen


→fen



扶板切 ——fan
→ban
◆ 3 、反切变读/变例——类隔
反 切
➢ 变读规律7: 反切上字的声母

是重唇音 ,而反切下字声母

是轻唇音 ,变读为轻唇音;

注 ➢ 反之 ,反切上字的声母若

是轻唇音 ,但反切下字声母

为重唇音 ,变读为重唇音。

法◆ 3 、反切变读/变例——类隔
反 切
➢ 变读规律8: 反切上字是全浊
法 高诱注:“饬读如敕 。”
法◆
2 、读若法:
反 一般格式: × , 读若×。


或: × , 读如/读近/读似×。

代 注
《吕氏春秋》“是月也 ,命渔
音 师始渔,天子亲往。”高诱注:
方 “渔 ,读如《论语》之语 。”
法◆
3 、譬况法:
反 用譬喻或描述的方法 ,说明被
切 与
注字的发音方法、发音部位。
古 字与所切字叠韵 。”

注 •《诗经》 中的双声叠韵字
音 方
• 春秋至汉魏六朝 ,人名、地
名、物名常用双声或叠韵字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王力《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直音:用一个汉字直接标注另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

”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同。

2、反切:是用两个字合起来为一个字注音,有时单称反或切,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

基本原则是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切字的读音。

如“毛,莫袍切。

”3、六书:文字学术语。

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造和使用方式归纳为六种类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总称六书。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作了详细的解释。

后人一般认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东汉许慎著。

收字9353个,按文字形体及偏旁构造,分列540部,首创部首编排法。

每字下的解释,大抵先说字义,再说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六书解说文字。

该书对后世影响很大。

5、古今字:训诂学术语。

指同表某一字义而古今用字有异的汉字。

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原先那个字的部分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和“债”、“莫”和“暮”等。

6、隶变:文字学术语。

隶书是秦汉时期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字体,它在书写笔法上将小篆圆匀的线条改成点画,实现了汉字的笔画化,在字的形态上变小篆的长圆体而为扁方体,标志着汉字进入了今文字阶段。

汉字的这次转变在文字学上有个专门的名称,叫“隶变”。

7、同源字:在汉字里有许多音同义近,或音近义同的字。

这类字往往是语出一源,如“广”和“旷”、“线”和“贱”、决“”和“缺”等,语义相通(或相同),声音相近,所以称之为同源字。

8、右文说:文字学上一种从声符求字义的学说。

形声字大都声旁在右。

宋王子韶研究文字学,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

如“戋,小也。

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八、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八、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古漢語中的雙聲疊韻和古音通假現象,掌握雙聲、疊韻、疊音詞、聯綿詞、字母、古音通假等概念,要求學生按順序記住三十六字母和上古三十二聲母。

掌握假借字產生的兩種情況,能夠對古書中常見的通假字進行歸納和總結。

【重點及難點】:三十六字母、古音通假的分類和原則在《詩經的用韻》一節中,我們已經知道《詩經》用韻所反映出來的先秦韻部系統和現代漢語不同,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知道先秦的聲母系統與現代漢語也不一樣。

本節將主要講授一些古聲母方面的知識,另外,還將介紹關於古音通假的一些常識。

一、基本概念聲母:指漢語音節開頭的輔音,例如在普通話dong這個音節中,輔音d就是聲母。

有些音節沒有聲母,直接以母音開頭,其聲母等於零,習慣上稱作零聲母。

例如an為零聲母。

古代沒有表示聲母的音標,表示聲母的方法是選用一定的漢字作為代表,這些聲母代表字稱作聲紐、字母或聲類。

聲紐:又稱音紐或紐。

大概古人以為聲母是一個字音的樞紐,所以將它稱作聲紐。

最早提到“紐”的文獻是唐代孫愐的《唐韻·序》。

[1[1]]字母:字母相傳是唐末僧人守溫根據當時漢語聲母的實際創制的,[2[2]] 共有30個,每個字母代表的聲母就是它自身的聲母,例如“明”代表的聲母是[m]。

到了宋初,有人根據當時的語音實際,對這30個字母的次序及取字進行了整理,同時增補了6個字母,即成了36個字母。

這36字母大致體現了唐末宋初漢語的聲母系統。

(見下頁)聲類:某一類聲母的總稱。

聲類是經過繫聯韻書的反切得來的,並沒有經過音位歸納處理。

在某一韻書中,凡是反切上字能夠聯繫在一起的,就算一個聲類。

五音、七音和九音:傳統音韻學從發音部位的角度對三十六字母進行分析所得出的類別。

五音的分法最早見於《玉篇·五音聲論》,其名稱為:喉、舌、齒、唇、牙。

[3[3]] 後來從五音的舌音中分出半舌音,從齒音中分出半齒音,合稱為七音。

這種分法最早見於南宋張麟之重刊的《韻鏡》和鄭樵的《通志·七音略》。

通论—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通论—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古是今非) 通论—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3
• 古今音比较
古今不同的例子:
• 芣苢 之部
叠韵
• 知识 支、职部
不叠韵
• 微妙 明母( m) 双声
• 威望 零声母,明母( m) 不双声
• 古今相同的例子:
• 双声:仿佛、参差、踟躇、蒹葭、栗烈;伊威、逶 迤、犹豫、鸳鸯(零声母)
• 叠韵:辗转、崔嵬、婵媛、薜荔、蹉跎、须臾
通论—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8
• 1. 古无轻唇音,指两汉前无唇齿音
• 钱氏认为上古无轻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读非敷奉微4母 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别读作重唇音帮滂並明4母。例如
• 古读:附如部;佛如弼,亦如勃;蕃如卞;汾如盆;敷如 布;匪如彼;望如茫。伏羲即“庖牺”,文水即“门水”。
• *《诗》“凡民有丧,匍(並)匐救之。”《檀弓》引《诗》作 “扶(奉)服”。
• *刘宋范晔《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督(端)。”唐李贤注: “即天竺(知)国。”
• 《诗》:“实惟我特(定)。”《释文》:“《韩诗》作 ‘直’(澄),云相当值也。”
通论—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11
古无舌上音——证明材料。
• 谐声偏旁: “呈”,澄母;“逞”,徹母;“桯”(音听),透 母。
• 声训: 《说文》:“田,陈也。”《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敬仲之如齐,以陈字为田氏。”“田”、“陈”古音相同。 中古时,田,透母;陈,澄母。
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通论—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
1
• 一、王力把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
•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即先秦至两汉。研究这一 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古音学。
•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魏晋南北朝隋唐 宋),也叫韵书时期。

第六章 音韵学的应用

第六章  音韵学的应用
章炳麟称这种现象为孳乳变易。
同源词:
凡音义皆近、音近义通,或义近音同的词叫 做同源词。
同源词与同义词的差别
同源词是在词汇派生、孳乳的过程中产生的同源 词的研究是词源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词源意义指的是同 源在滋生过程中由词根(或语根)带给同族词或由源词直 接带给派生词的构词理据。
——王宁《训诂学原理》
上述所列各類雙聲疊韻,只是舉例性質的,並非全部。 如,上表中列見匣旁紐,則端透旁紐在不言之中;列端章 准雙聲,則泥日准雙聲也在不言之中;列侯幽旁轉,則宵 幽旁轉在不言之中;列微元旁轉對轉,則幽東旁對轉也在 不言之中。由此可知,初學者不必被上面所列的雙聲疊韻 關係所束縛,掌握基本道理就可以舉一反三。
吾字在上古鱼部疑母,我字在上古歌部疑母,卬字 在上古阳部疑母,三字的声母相同,鱼部与歌部通转, 鱼部与阳部对转。
吾、我、卬三字上古音近,为同源词。
囱,烟囱,走烟的通道; 葱,调味菜,其叶中空; 窗,墙孔,室中通空气的洞; 聪,闻审谓之聪,接受外界事物通达。
它们有共同的核义素“通”,而且音近,所以说它们 是同源词。
搔—抓 《汉书·枚乘传》:“足可搔而绝。”顏师古 注:“搔谓抓也。” 《广韵》:“抓,乱搔掐也。”
搔、抓词义相同。 抓字是后起字,是爪的派生词,爪字(抓字)在 上古幽部庄母,搔字在上古幽部心母,两字韵部相 同,庄母心母是齿音準旁纽,爪(抓)、搔上古音相 近,为同源词。
吾—我—卬
吾、我、卬都是第一人称代词,三者有没有同源关 系呢?
例: 《诗·周南·关雎》:“左右流之。”毛传:“流,求
也。”上述注释都属于声训,训释字与被训释之字间都有音同 音近、词义相同相近的关系。
谢谢!
換言之,音同音近的字必須同時具備雙聲和疊韻兩重關係;雙 聲包括准雙聲、旁紐和鄰紐,疊韻包括對轉、旁轉、旁對轉和通轉。

反切与古代注音法PPT42页

反切与古代注音法PPT42页
反切与古代注音法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户—侯古(匣、见上); 杜—徒古(定、见上); 亥—胡改(匣、见上) 古—公户(见、匣去); 苦—康杜(溪、徒去); 乃—奴亥(泥、匣去), (这是全浊上声变去声)
第二,上字为“zh”组字,下字为细音 者改读洪音,即齐齿改开口、撮口改合 口。 基—居之,骗—匹战,因—於真, 应—於证,利—力至,延—以然, 缕—力主,拘—举朱,缘—与专。
戴震觉得不妥,把“方”解释为“房”,他看出了“方”是个通假字,但没 有讲对。
王引之解释为“旁”的通假字,“旁”是“傍”的古字,有“依”的意思。他 说:“‘维鹊有巢,维鸠方之’者,维鹊有巢,维鸠依之也。古字多通假,后 人多失其读也耳。”
这就纠正了两千多年的误读,正确的疏通了原文的语义。
(BACK)
(三)如何辨认通假字(判定通假 字的条件)
类隔切变化规律(三类、九点)
• 1、反切与上字清浊。 • 第一,平声字,上字清声母切阴平,上字
浊声母切阳平(即平分阴阳)。例如: • 刊—苦寒切(溪母),心—息林切(心
母),推—他回切(透母), • 居—九鱼切(见疑),坛—徒干切(定
母),祈—渠希切(群母), • 仑—卢昆切(来母),闾—力居切(来
母)。
第二,反切上字为全浊声母,下字
如果是仄声就切不送气音,下字是 平声就切送气音。例如:
忌—渠记切(上字群母、下字去 声)、度—徒故切(定去)、 惧—其遇(群去)、头—度侯切 (上字定母、下字阳平),
团—度官切(定去)、权巨员(群 平)这一规律涉及全浊声母分化。
第三,上字全浊,下字上声今改去
声。反之,上字非全浊,下字全浊 去声今改上声。例如:
然—如延,绅—食邻,试—式吏, 赡—时艳,仁—如邻;煮—章与, 初—楚居,专—职缘,川—昌缘。
第三,切上字为“g类”,反切下字 为细音,则改细音。反之,切上字 为“j类”,下字为洪音,则改洪音。 绛—古巷,孝—呼教,歉—口陷, 计—古诣,启—康礼,涓—古玄;
归—举韦,窥—去随,毁—许委, 匡—去王。
匣母,有在之部,域在职部,阴入对转。)
清人王引之在其《经义述闻》中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
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 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鞫为病矣。”
例如《诗经·召南·鹊巢》:“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毛亨注“方,有之也。”郑玄、孔颖达都没有提出异议,直到清代许多学者 都认为应该像毛传那样解释为“占有它”。
• 三、直音法。如《汉书·高帝纪》: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注引服 虔注:“准音拙。”又“单父人吕公 善沛令。”注引孟康曰:“单音善, 父音甫。
• 四、纽四声法。给直音字注声调,如: 唐·玄度《九经字样》:“亨音赫平、亥孩 上、贯关去、眺挑上声、绀干去声”。
反切的出现
• 《颜氏家训》认为汉末孙炎独知反语, “至魏世大行。” 但比孙炎早的王肃、应 劭都用反切注音。三国后十分流行,《三 国志》载诅咒诸葛恪死在石子冈,却说 “成子阁”。南朝任肪的“高厚”,实为 “狗号”。
C、唇音轻重与开合口
• 第一,上下字是唇音字,据下字定轻重。 • 苗—武标,免—亡辨,奔—甫闷;繁—匹凡。 • 第二,上字为“b、p、m”,下字为“u”,去掉
“u” ;下字为“yu”的改齐齿;下字为“ia、 iang”韵的丢掉“i” 。 • 拜—博怪,边—布玄,怕—普驾,邦—博江。 • 第三,反切上字为“f”声母,只拼开口韵,如果 和“yu”相拼改合口。 • 斐—敷尾,饭—扶晚,烦—附袁;府—方矩。
古音通假的作用
• 不明古音不可与读古书。例如: • (1)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同
在清母铎部)。 • (2)《史记》而翁,《汉书》作“乃
翁”。(而在日母,乃在泥母,同属之 部)。 • (3)归孔子豚。《论衙》作“馈”(归 在见母微部;馈在群母物部,对转)。
(4)罢通疲,同在并母歌部) (5)害浣害否。毛传:“害,何也。” 陈奂:曷者本字,害者假借字,《汤誓》: ‘时日曷丧’,《孟子》作‘时日害 丧’,”(曷、害同在匣母月部)。 (6)《诗·烈祖》:“方命厥后,奄有九 有。”传:“九有,九州也。” 《国 语·鲁语》:“共工氏之伯九有也。”韦 昭注:“九有,九域也。”(有、域同在
说得科学一点,“通假”是古人写作时, 没有按照汉字记词的规则来用字,临时用与 该用的字音同或音近的另一个字,来表达所 要表达的意义。
(BACK)
(二)古音通假是重要的用字手段
不明古音不可与读古书。 例如: (1)蚤通早,同在精母幽部。
(2)《左传·成公七年》“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句中“罢” 通“疲”。同在并母歌部。 (3)《孟子·告子上》:“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 事也。”句中“信”通“伸”。信,心母真部;伸,书母真部。 真部叠韵,心书邻纽。
1.古音要相同或相近(利用上古语音来辩明)
2.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 3.要同时共存。
(BACK)
(四)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1.要有古音韵的常识。所谓音同音近是 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2.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 近而轻言通假。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 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BACK)
• “反切”最初叫“反”或“翻”,唐代宗 大历以后,忌讳“反”字,改用“切”字。
《广韵》反切(音和切与类隔切)
• 音和切: • 乃故—怒、式轨—水、则古—祖、 • 人渚—汝、当孤—都、卢启—礼、 • 莫故—暮、居义—寄、胡到—号、 • 子苟—走、当口—斗、苏老—嫂、 • 悉姐—写、五口—藕、以浅—演、 • 於斤—殷、于廉—炎、五还—顽。
社2002年
参考书目:
1、《汉语音韵学导论》罗常培 中华书局 956年 2、《汉语史稿》(上册)王力 中华书局 1980年 3、《汉语语音史讲话》邵荣芬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8年 4、《音韵》李思敬 商务印书馆 2001年 5、《音韵学入门》张世禄、杨剑桥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87年 6、《音韵学教程》唐作藩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年 7、《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张双棣等 北京大学出版
• 王祖佑《反切释例》,殷焕先《反切释要》和
九、古音通假问题
(一)何为古音通假 (GO) (二)古音通假是重要的用字手段 (GO)
(三)如何辨认通假字(判定通假字的条件) (GO) (四)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GO)
(BACK)
(一)何为古音通假
“通假”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用字现象, 在这个概念中,“假”是借的意思,“通” 指的是两个字在意义和用法上可以相沟通, 即可以把其中的一个字当另一个字来用, “通假”二字结合后的含义,就是通过借用 的方式使二字相通,把借来的字当本字用。
八、 音韵学知识的运用
• 反切前的注音方法
• 一、 “譬况”法。例如:
• 1、高诱注《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 黍,多旄犀。”注云:“旄,读绸缪之缪, 急气言乃得之。”
• 2、《淮南子·原道训》:“蛟龙水居。” 注云:“蛟读人情性交易之交,缓气言乃 得耳。”
反切前的注音方法
• 二、“读若”或“读如”。《说文》: “芨读若急”、“询读若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